机电装备设计思路课件

合集下载

机电装备设计思路课件

机电装备设计思路课件

2 设计步骤
1)受力和变形分析,确定力和力矩; 2)利用类比设计法初定其形状和尺寸; 3)采用有限元法(FEA),利用计算机进行验算或分析; 4)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热变形和热应力分析; 5)修改原设计方案,综合对比,从中择优。
4.2 静力分析
保证支承件具有足够的刚度。 先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由变形及引起有关零部件之间相对运 动误差→合理地进行支承件的结构设计→使其变形控制在允许的误 差范围之内→保证机电装备的工作精度。
支承件是机电装备中的重要基本构件之一。 组成:机身、立柱、横梁、底座、工作台、箱体及升降 台等大件。 功用:支承其他零部件,使它们之间保持正确的相互位 置和相对运动。支承件还承受各种作用力,不仅承受重 力,还承受切削力、摩擦力、夹紧力等。有些支承件的 内部空间较大,常被利用作为切削液、润滑液的储存器 或液压油的油箱;有时,也可将变速箱、电动机和电气 箱等部件放在其中。
当支承件以凸缘连接时,连接刚度取决于螺钉刚 度、凸缘刚度和接触刚度。为了保证支承件具有一定的 接触刚度,接合面上的压力应不小于1.5~2.0MPa,
图a)无肋板刚度较低;图b)加了4条肋板刚度较高;图 c)店面为封闭式结构,向内加了工艺凹孔,6个螺钉在4 个方向,其刚度最高。图4-13显示了在两种不同的连接设 计中,受载时E点处在y方向上的变形量。
改善动态特性措施:
1 提高静态刚度
合理地设计支承件的结构和尺寸,合理地布置肋 板和肋条。此外,还应注意支承件的整体刚度、局部 刚度和接触刚度的匹配等。
2 增加阻尼
在振动频率较高且接近固有频率时,增加阻尼是 提高支承件动刚度的有力措施,可大大降低其振幅, 减小振动。
常用方法:保留铸件中的型芯,采用具有阻尼性能的 焊接结构,在支承件中灌注混凝土,表面喷涂具有高 内阻尼的粘滞性材料 ,利用接合面间的摩擦阻尼来减 小振动。

机电系统详细设计PPT课件

机电系统详细设计PPT课件

左X2
0
0 1 1 1 1
左X1
右Y2
右Y1
0
0
0
*
1
1
0
1
1
1
0
1
1
*
1
1
1
1
第16页/共33页
控制算法-避障
• 选型:HC-SR04超声波模块。 • 参数:测距范围为2~450cm,测距精度可达到 2mm • 传感器的排布
第17页/共33页
控制算法-避障
• 超声波测距模块的处理流程图 • 超声波模块的时序图
第10页/共33页
传感器
• 漫反射式红外光电管 • 功能:用于避障,利用红外线可被白色地面漫反射,而会被
黑色轨迹吸收的原理来探测黑线轨迹,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 号,传给主控板,从而控制直流电机运动状态(转弯过程) • 引脚: ➢ VCC 外接3.3V-5V电压(可以直接与3.3v单片机相连) ➢ GND 外接GND ➢ OUT 小板数字量输出接口(0和1),可以单片机IO接口直 接相连 • 基本参数:有效距离范围2~30cm,工作电压为3.3V-5V • 尺寸:
平5V,低电平0V,感应角度不大于15度,探测距离 2cm-450cm,高精度可达0.2cm,盲区只有2cm
第12页/共33页
供电系统
• 电源需求:系统需要5V作为工作电压给各个传 感器,驱动板,电机供电;也需要3.3V给主控 板供电
• 电源选择:综合考虑容量,电压需求,电压电 流稳定性等众多因素,决定选用7.4V 18650 锂电池(2块)作为电源
第18页/共33页
控制算法-避障
超声波测距模块程序框图
第19页/共33页
控制算法-避障

机电系统设计方法PPT课件

机电系统设计方法PPT课件

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基本方法与流程
2. 设计类型 (1) 开发性设计 (2) 适应性设计 (3) 变异性设计
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基本方法与流程
2. 设计类型 (1) 开发性设计
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全新设计,是在既没有参考样 机又没有具体设计方案参照的情况下,根据所设计系统的 功能要求和抽象的设计原理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例如,第一台数控机床的设计、第一台磁盘驱动器 的设计,就属于开发性设计。
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基本方法与流程
2. 设计类型 (2) 适应性设计
指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系统进 行局部变动和改进,以适应增加功能、提高性能或降低成本, 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例如,对照相机应用电子快门自动曝光代替手动调整, 使照相机在小型化、智能化方面得到提高;对普通机床进行 数控改造设计,使其性能和功能增强;这些都属于适应性设 计。
(1) 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是决定产品功能和基本性能的指标,是设 计必须达到的指标,如工作范围、运动参数、动力参数、 结构参数、精度指标、环境指标等。这些性能指标以能够 满足用户要求为度,不需要追求过高的指标。
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基本方法与流程
(2) 融合法 即结合法 是指将各组成要素有机结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通
用的功能子部件(子系统)。 它体现在两方面: 机电性能互补和软硬件结合
例如,在数控机床进给系统中,对于存 在的丝杠螺母传动间隙、刀具安装误差 等问题,若单纯采用提高机械制造精度 的办法是很难解决的。实际上,采用机 床数控系统的自动间隙补偿及刀具补偿 功能,可使问题迎刀而解,而且更有效、 更合理。
5.1.1 机电一体化工程与系统工程

机电装备设计--机电装备创新设计方法 ppt课件

机电装备设计--机电装备创新设计方法  ppt课件
大量生从产单可以件降小低批成到本大、提量高生质产量
PPT课件
9
20世纪初的制造车间
拥挤、昏暗、嘈杂
由集中动力源驱
动的架空天轴
带传动
工人劳动强度大
变速用的 多级带轮
工作环境不安全
PPT课件
工人操作车床
10
“奔驰”汽车博物馆的车间模型
将动力分配 到不同设备
架空天轴
铣床
带传动
锯床
砂轮机
车床
PPT课件
直流发电机 --电动1机1 组
械工业出版社,1999.
PPT课件
2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机械电子工程专 业的一门重要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是研究如何利用系 统设计原理和综合集成技巧,将机械系统、驱动装置、传 感检测部件、自控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机电一体化要素组成 各种性能优良、可靠的机电装备。
内容以机为主,机电结合。学习相关的设计理
PPT课件
32
1.2 设计类型
机电装备设计可分为:创新设计、变型设计和组合
设计等类型。
创新设计:依据市场需求发展预测,在无样机可供
参考的条件下,根据对新产品预期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
标,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已有技术成果进行创新
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电装备
的一种实践活动。
包含两部分:
◆ 高性能直线电动机的研制。
PPT课件
28
3 传感与检测部件
装置在机械的各敏感部位,实时采集温度、速度、
力、振动、声学与光学信号,及时反馈给控制系统,实
现对机械工作的实时控制以及对工作状态的监控。
研究的问题有:
★ 提高各种敏感材料和元件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PPT课件

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PPT课件
第22页/共56页
1.5 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 (2)现代机电产品常见现代设计方法
• 1.并行设计 • (2)基于信息、知识协同和集成的并行化
该方法基于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各零部件的设计人员通过计 算机网络对机电产品进行设计,并进行可制造性、经济性、可 靠性、可装配性等内容的分析及时的反馈信息,并按要求修改 各零部件的设计模型,直至整个机电产品完成为止。可以采用 面向制造(DFM)和面向装配 ( D FA ) 的 设 计 方 法 , 涉 及 C A X 技 术 ( 即 C A D / C A M / C A P P 一 体 化技术)、产品信息集成(PDM)技术以及与人员协同集成有 关的信息技术。
变为直线运动,或反之; 将 一 个 动 力 机 的 机 械 能 传 送 到 数 个 工 作 机 上 , 或 将 数 个 动 力 机 的
机械能传送到一个工作机上; 其 他 特 殊 作 用 , 如 有 利 于 机 器 的 控 制 、 装 配 、 安 装 、 维 护 和 安 全
等而设置传动装置。
第7页/共56页
3.传动与执行机构 (a)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是把动力从机器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使机器或机器部件运动或运转
的构件或机构。 (1)功用
改 变 动 力 机 输 出 转 矩 , 以 满 足 工 作 机 的 要 求 ; 把 动 力 机 输 出 的 运 动 转 变 为 工 作 机 所 需 的 形 式 , 如 将 旋 转 运 动 改
• 流体传动 • 是指利用流体作为工质的一种传动。依靠液体的静压力传递能量的称为液压传动。
依靠叶轮与液体之间的流体动力作用传递能量的称为液力传动。利用气体的压力 传递能量的称为气压传动。
混泥土泵车
第9页/共56页
1.4 现代机电产品的机电产品的功能构成

机电装备设计ppt课件

机电装备设计ppt课件

2
2
满足,C>0.7(d1+d2)=0.7×2×161.78=226.49(mm),同时, C<2(d1+d2)=2×2×161.78=647.12(mm)中心距合格。 所选同步带轮及带型为: 40-H-200-AF
宁波伏龙同步带
3.2 高速带传动
特点: 高速带传动又称高速平型带传动,指带速v>30 m/s,高
同步带轮普通与同步带一同购买,可选用厂家提供的规 范带轮,也可单独定购。
3.1.5 设计计算
1、失效方式 同步带的传动主要失效方式:同步带疲劳断裂,带齿的
剪切和挤压破坏及带两侧边和带齿磨损等。
在正常的任务条件下,带传动设计准那么主要是在不打滑 的条件下限制其单位宽度拉力,以保证同步带的抗拉强度, 保证同步带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运用寿命。
常用的资料有聚氯酯橡胶和氯丁橡胶。
2、型号、主要参数和标注方法
1〕型号
同步带型号如表所
示。
齿型 代号
型号
名称
MXL(minimal extra light) 最轻型
XXL( extra extra light ) 超轻型
英制 梯型
齿
XL ( extra light ) L ( light )
H ( heavy )
(2) 玻璃纤维 与基体资料的粘结性好,柔韧性和 耐腐蚀性较好。多用于以氯丁橡胶为基体的同步 带中。
(3) 芳香族聚酸胺纤维 韧性远高于钢丝和玻璃纤 维,抗拉强度与钢丝一样,耐腐蚀和高温稳定性 好,价钱较高。
2〕基体
同步带的基体包括带齿和带背,在氯丁橡胶为 基体的同步带中增设用尼龙或锦纶丝织成布层, 以添加耐磨性。基体资料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耐磨性、耐热性、抗弯强度高、抗老化以及与 强力层的粘合性好。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部件选择与设计PPT课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部件选择与设计PPT课件
双圆弧滚道:结构简 单,存在轴向间隙,加 工困难,成本高,在使 用双螺母结构的条件下, 具有轴向间隙调整和预 紧能力,传递精度高。
第15页/共87页
单圆弧滚道 双圆弧滚道
2)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类: 内循环方式和外循环方式两类。
a)内循环方式
4 32
15
浮动式反向器内循环方式
第16页/共87页
b)外循环方式
第20页/共87页
5、滚珠丝杠的间隙调整与预紧
a) 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
特点:结构简单、刚性好、预紧可靠、 调整方便,但无法定量调整。
b) 双螺母垫片预紧调整
特点:结构简单、刚性好、预紧可靠、 使用调整不方便,但无法定量调整。
c) 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
d) 弹簧式自动预紧调整
特点:结构较复杂、刚性好、预紧可靠、 可定量调整(0.002mm/齿),精度高、方便。
从而维持其传动精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润滑:主要有脂润滑和滴油润滑。
润滑脂一般在装配时放进滚珠螺母滚道内定期润滑;
润滑油通常通过注油孔注油。 密封:接触式密封(动或静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迷宫式 密封)。
接触式密封圈用具有弹性的耐油橡胶或尼龙等材料制成,因 此有接触压力并产生一定的摩擦力矩,但防尘效果好。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
第2.1节 机械系统的选择与设计要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与一般机械系
厚 统相比,除要求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之外,
励 志
达 理


还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响应快、稳定 性好)。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机 械构件及其传动部件、控制部件、接口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执行元件、导向支承件以及

机电装备设计

机电装备设计
第三章 机电装备传动部件设计
Transmission Part Design for Electro-
mechanical Equipment
此次课讲授内容
3.5 轴系 3.5.1 概述 3.5.2 主轴轴系旳基本要求 3.5.3 主轴轴承选择 3.5.4 主轴滑动轴承 3.5.5 主轴组件布局 3.5.6 轴系组件初步计算 3.5.7 主轴滚动轴承旳预紧 3.5.8 主轴组件旳润滑和密封
主轴旳温升梯度不要大,要温度场对称.
8
2)热位移 定义:使主轴工作端截面形心相对固定坐标产生旳位移。
热线位移可在笛卡尔坐标中产生三个坐标轴方向旳分量。 3)轴系主要热特征参数 主要特征参数:热源强度、温升和工作部分旳热位移。 热源强度: 轴系旳热源有轴承、传动件、密封件等单位时间 内发烧量旳总和。
1
3.5.9 提升主轴组件性能旳措施
3.5.1 轴系概述
定义:轴系由轴、轴承和安装于轴上旳传动体、密 封件及定位件构成。 功能:支承旋转零件、传递转矩和运动。 构成:轴系按其在传动链中所处旳地位不同可分为 传动轴轴系和主轴轴系,一般对传动轴旳要求不 高,对主轴有较高旳要求。
2
3.5.2 对主轴(spindle)轴系旳要求
整体要求:确保在一定旳载荷与转速下,主轴组件 精确而稳定地绕其轴心旋转,并长久地保持这种性 能。从下列五方面分析: 1 回转精度 2 静刚度 3 动态特征 4 热特征与热变形 5 精度保持性
3
1 回转精度 定义:指主轴装配后,在无载荷、低转速条件下,主轴前端 旳径向和轴向跳动量。 回转中心线:轴件作回转运动时线速度为零旳点旳连线。
置形式和预紧、滑动轴承旳油膜刚度、支承距离,主轴前端悬伸
量,组件旳装配等。

机电系统设计方法PPT课件

机电系统设计方法PPT课件

5.1.3 系统评价
(1) 降维法
目标:把多目标问题转化成单目标问题求解 ,从而解出 最优解。
方法:用一个起主要作用的指标作为目标函数,而将其 它优化指标转化为约束条件。
5.1.3 系统评价
(2) 顺序单目标法
目标:把多目标问题转化成单目标问题求解 ,从而解出最优 解。
方法:首先对各优化指标按重要程度排序,按单目标优化方 法依序求出每个指标所对应的最优解,然后对这些单目标 优化解进行折衷处理,从而得到整体最优解。
5.1 机电系统设计基础
三、系统评价 1.评价指标 2.评价方法 四、机电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1.并行工程 2.绿色设计 3.反求设计 4.虚拟设计 5.快速响应设计
5.2 可靠性设计
一、可靠性指标和计算方法 1.无故障性指标 (1) 可靠度 (2) 失效率 (3)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2. 耐久性指标 (1) 有效度 (2) 耐久性系数
辅助设计,是在基于多媒体的、交互的渗入式或侵入式的 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中,设计者不仅能够直接在三维 空间中通过三维操作、语言指令、手势等高度交互的方式 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和装配建模,并且最终生成精确的产品 模型,以支持详细设计与变型设计,同时能在同一环境中 进行一些相关分析,从而满足工程设计和应用的需要。
编写技术文件、资料
结束
5.1 机电系统设计基础
三、系统评价 1.评价指标 2.评价方法
5.1.3 系统评价
1.评价指标
对机电产品的优劣进行评价,必须要有定量的 指标作依据,这些指标应该是能够用来衡量产品性能 和结构质量的参数指标,一般分为基本指标、优化指 标和寻常指标三类 。
5.1.3 系统评价
提出的指标等。
5.1.3 系统评价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PPT演示课程PPT公开课(76页)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PPT演示课程PPT公开课(76页)
特点
• 传统机械系统一般是由动力件、传动件、执行件三部 分加上电器、液压和机械控制等部分组成
•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是由计算机协调控制的,用于完 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 (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其核心是由计 算机控制的,包括机、电、液、光、磁等技术的伺服 系统。
• 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系统需使伺服电机和负载之间的 转速、转矩及惯量得到匹配,即在满足伺服系统高精 度、高响应速度、良好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应该具有 较大的刚度、较高的可靠性和重量轻、体积小、寿命 长等特点。
• 功能——是传递动力和运动 • 作用——机械传动部件对伺服系统的伺服特性有很大影
响,特别是其传动类型、传动方式、传动刚性以及传动 的可靠性对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和快速性有很大影响。
(2) 支承与导向机构
• 作用——为机械系统中各运动装置安全、准确地完成其 特定方向的运动提供支承和导向。
(3) 执行机构
⑤差动传动方式
作用——是支承做回转运动的轴或丝杠;
弹性膜片联轴器——传递较大扭矩;
(4) 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机械加工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
现代钢带传动产品的特点
表4-3 常用设备推荐寿命(小时)
结构简单,相对刚度低,预紧可靠,用于较小直径丝杠
轴向基本额定动载荷Ca——一组(相当数量)相同参数的滚珠丝杠副,在相同的条件下,运转10e6转时,90%的滚珠丝杠副的螺纹滚道
• 作用——执行机构根据操作指令的要求在动力 源的驱动下,完成预定的操作。一般要求它具 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度、重复性和可靠性等。
• (4) 轴系
• 作用——传递转矩及精确的回转运动,它直接 承受外力(力矩)
• (5) 机座机架
• 作用——承重、支撑、保证各零部件相对位置 的基准作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件(PPT51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件(PPT51张)

真题解析——选择题
( 05、4 )1、主要用于系统中各级间的信息传递 的模块称为【 】 B A.软件模块 C.通信模块 B.接口模块 D.驱动模块
( 04、4 )1.由计算机网络将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规划、计算机辅助制造联接成的系统称
为【 】
D
A.顺序控制系统 C.柔性制造系统
真题解析——选择题
( 12、4 )1.用于承载、传递力和运动的模块是
【 】A
A.机械受控模块 C.接口模块 B.驱动模块 D. 微计算机模块
( 09、4 )1.系统中用于提供驱动力改变系统运 行状态,产生所希望运动的模块称为 【 】 A A.驱动模块 B.接口模块 C .微计算机模块 D.测量模块
B.自动引导车系统 D.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真题解析——选择题
( 03、4 )1.将计算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 及自动引导车联接起来的系统称( C ) A.顺序控制系统 B.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柔性制造系统 D.伺服系统 ( 02、4 )1.受控变量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反馈控 制系统称( A.顺序控制系统 D.工业机器人 )B B.伺服系统 C.数控机床
1.2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工业机器人组成部件:主体结构、终端器、控制器
1.2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4、自动导引车 自动导引车是另一种形式的移动工业机器人。他能 跟踪编程路径,在工厂内江一个零件从一个地方移动 到另一个地方。
1.2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5、顺序控制系统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一系列操作 的系统。 根据如何开始和终结操作可分为两类: (1)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开始或结束操作的称为事件驱 动顺序控制; (2)在某一时刻或一定时间间隔之后,开始或结束操作 的称为时间驱动顺序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合理选择支承件的截面形状 无论圆形、方形或矩形,都是空心截面的惯性矩比
实心的大;圆形截面的抗扭刚度比方形的大,抗弯刚度 比方形的小 ;封闭截面的刚度比不封闭截面的大。
2)合理布置肋板和肋条 肋板又称隔板,肋条又称加强肋。
肋板和肋条作用:使作用于支承件局部的载荷通过它们 传递给其它部分→使整个支承件承受载荷→提高支承 件的自身刚度。
埋入式
增加凸缘厚度可提高惯性矩,但螺栓要相应加长,使
螺栓的伸长变形量增加,降低了接触刚度,故凸缘厚度不 宜太大。
支承件的局部变形主要发生在载荷较集中的局部结 构处,它与局部变形处的结构及尺寸等因素有关
4.3 动态特性
4.3.1 动态分析
支承件是机电装备中的重要基本构件之一。 组成:机身、立柱、横梁、底座、工作台、箱体及升降 台等大件。 功用:支承其他零部件,使它们之间保持正确的相互位 置和相对运动。支承件还承受各种作用力,不仅承受重 力,还承受切削力、摩擦力、夹紧力等。有些支承件的 内部空间较大,常被利用作为切削液、润滑液的储存器 或液压油的油箱;有时,也可将变速箱、电动机和电气 箱等部件放在其中。
肋板是在支承件两壁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接板。 纵向肋板:提高抗弯刚度;
横向肋板:增加抗扭刚度;
斜向肋板:提高抗弯和抗扭刚度作用。
为了有效提高抗弯刚度,纵向肋板应布置在弯曲 平面内。
图a)中,肋板相对于 x轴的惯性矩为H 3b ; 12
图b)中,肋板相对于 x轴的惯性矩为Hb3 ; 12
两者之比为H,2 b2
当支承件以凸缘连接时,连接刚度取决于螺钉刚 度、凸缘刚度和接触刚度。为了保证支承件具有一定的 接触刚度,接合面上的压力应不小于1.5~2.0MPa,
图a)无肋板刚度较低;图b)加了4条肋板刚度较高;图 c)店面为封闭式结构,向内加了工艺凹孔,6个螺钉在4 个方向,其刚度最高。图4-13显示了在两种不同的连接设 计中,受载时E点处在y方向上的变形量。
a) “T”形肋板:提高水平面上的抗弯刚度, b) b) “∩”形肋板:垂直面和水平面的抗弯刚度都比较高,应用较多。 c) c)肋板“W”形布置 :提高水平面上的抗弯、抗扭刚度; d) d)采用封闭截面 :提高了床身的刚度,又能自由排屑 ,铸造较困
肋条的作用与肋板相同,一般配置在支承件的内壁
上,以提高壁板的抗弯刚度,减少局部变形。当壁板面 积大于400mm×400mm时,在支承件的内壁上增加肋 条可避免出现薄壁振动现象。
1 基本要求 1)应具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2)有良好的动特性,有足够大的抵抗受迫振动和自激振动 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4)应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以减少其内应力; 5)加工及装配工艺性好。
支承件的性能对机电装备的性能影响很大,其重量占总 重量的80%以上。目前主要是根据同类机型上的支承件进行 类比设计。
前者抗弯刚度明显大于后者。
空心零件在扭转时出现壁翘曲,引起截面畸变。 增加横向肋板后,畸变几乎消失,端部位移大大减 小。
变形 相同 时材 料消 耗的 比值
l(0.86 ~ 1 5 .3)1 h
支承件受扭时,截 面a1b1c1d1 相对 于截面a2b2c2d2产 生扭转,使a1与 b2,d1与c2 之间的 距离发生变化,引 起截面畸变。 增加斜向肋板后, 使畸变减小,提高 了抗弯刚度。
第四章 机电装备支承件和导轨设计
Bearing Part and Guide Rail
Design for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3 动态特性
本次课 内容
4.4 热变形特性
4.5 结构设计
4.1基本要求及设计步骤
4.2.1 受力和变形分析(以卧式床身为例)
F 产生的弯矩使床身在垂直面内产生弯曲变形, z 从而使工件产生的加工误差,但对工件直径影响 较小。
Fy
产生的弯矩使床身在水
平面内产生弯曲变形,并使
加工出的工件呈鼓形。变形
量以近似1:1的比例关系反
映在工件的半径误差上。
床身横截面上受到的转矩为
TbFy(h1h2)Fzd2
2 设计步骤
1)受力和变形分析,确定力和力矩; 2)利用类比设计法初定其形状和尺寸; 3)采用有限元法(FEA),利用计算机进行验算或分析; 4)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热变形和热应力分析; 5)修改原设计方案,综合对比,从中择优。
4.2 静力分析
保证支承件具有足够的刚度。 先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由变形及引起有关零部件之间相对运 动误差→合理地进行支承件的结构设计→使其变形控制在允许的误 差范围之内→保证机电装备的工作精度。
4.2.2 静刚度 支承件刚度不足,则在重力、夹紧力、切削力和摩
擦力等作用下会出现变形,振动或爬行等现象,影响装 备的性能和定位精度、加工精度等。
支承件变形包括三部分;自身变形、局部变形和接 触变形。
1 提高支承件自身刚度 自身刚度:支承件抵抗自身变形的能力。与支承件的材 料、形状、尺寸及肋板的布置等因素有关。
转矩使床身产生扭转变形,造成前后导轨不平行,丧失了车床的原始 精度。车床工作时,刀架沿着变了形的导轨移动,使工件产生加工误 差。床身受到的扭转变形是的占床身变形量的60~90%。
设计较长床身时,扭转变形会使刀尖与工 件间产生相当大的位移,甚至会成为变形的主 要方面,因此要注意提高床身的抗扭刚度。在 弯曲变形中,水平面的弯曲变形对加工精度影 响较大,因此床身一般设计成近似方形,以提 高其水平面内的抗弯刚度。
3)合理开孔和加盖
开孔是工艺上的需要,为了安装机件或清砂,减轻重量及造型 等的需要。窗孔对支承件的刚度的影响取决于它的大小和位置。 φ0/φ为开孔前后扭转角之比,实线表示在前壁上开一孔的情况,虚 线表示前、后壁各开一孔的情况。
2 提高支承件的连接刚度和局部刚度 连接刚度:支承件在连接处抵抗变形的能力。 局部刚度:支承件抵抗局部变形的能力。 连接刚度影响因素:连接处的材料、几何形状与尺寸, 接触处硬度及表面粗糙度、几何精度和加工方法等因素 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