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仙学仙话

合集下载

道教的生活文案正能量句子

道教的生活文案正能量句子

道教的生活文案正能量句子
1. 道教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2. 在纷繁的尘世中,道教教导我们保持善良、宽容和乐观的态度。

3. 道教鼓励人们追寻自我修养和身心健康的方法,活出美好的生活。

4. 道教教导我们要抛弃功利主义,追求内在的真善美,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5. 道教鼓励我们保持谦逊、包容和宽广的胸怀,培养与他人友善相处的品质。

6. 道教教导我们要学会释放烦恼与负担,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7. 道教强调修炼内功,提升自我的境界,达到心身和谐的状态。

8. 道教鼓励人们自觉遵循道义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传递正能量。

9. 道教教我们要保持谦虚与智慧,并不断追求个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0. 道教给予我们思考自然、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智慧,让我们更好地认知世界,生活更有意义。

11. 道教教导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以和谐的态度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12. 道教鼓励我们用善良与仁爱的心去关心他人,并付诸行动帮助他们。

13. 道教的道义观念引导我们努力修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追求道德与品德的提高。

14. 道教鼓励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开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15. 道教教导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大自然,以实际行动呵护地球家园。

16. 道教的生活方式督促我们追求身心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道家养生真传20条,最喜真心是水、妄心是波

道家养生真传20条,最喜真心是水、妄心是波

道家养生真传20条,最喜真心是水、妄心是波*导读:1不读书也能悟道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1不读书也能悟道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心乱是大忌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3嗔、淫、食伤身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4贪嗔是病之源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

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

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

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

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5长寿须养心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

欲求除病,当明用气。

欲明用气,当先养性。

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6欲治其病,先治其气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

气亏则病,气滞则病。

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7气以行血,血以补气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

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8治病先补气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

肾犹亟焉。

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心为扇,主引风。

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9心定神一治百病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10生机开,百病去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

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

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

道教的神仙信仰与仙道文化追求永生与福祉

道教的神仙信仰与仙道文化追求永生与福祉

道教的神仙信仰与仙道文化追求永生与福祉道教是中国的原始宗教之一,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其核心信仰之一就是神仙信仰。

道教强调修养身心,追求永生与福祉,在信仰的指引下,道教信徒秉持着对神仙的崇敬与尊重,通过仙道文化的追求,寻找灵魂升华与超越。

本文将从道教的神仙信仰、道教的仙道文化以及道教追求永生与福祉等方面来探讨道教对于人类生命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一、道教的神仙信仰道教是一种包容广泛、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其中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核心的一部分。

神仙被道教信徒视为高于凡人的存在,他们具有超凡入圣的境界,能够超越尘世的束缚,掌握人间难以企及的神通力量。

在道教的经典《道德经》中,也经常提到各种神仙的名字,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这些神仙被视为真理与智慧的化身,是道教信徒追求永生与福祉的典范。

道教的神仙信仰丰富多彩,除了对天上的神仙的崇拜,也包括对地上的仙人和神灵的信仰。

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神仙,如蓝采和、庄子等。

他们以他们的智慧、仁德和超人的力量成为了信徒们心目中的楷模。

在这些神仙的指引下,道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道义、道德和道德理想,并努力达到永生与福祉的目标。

二、道教的仙道文化仙道文化是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教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道教鼓励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的提高,并通过修行和修炼来达到永生与福祉的目标。

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涵盖修行方法、仪式和制度的仙道文化。

修行是道教信徒通往永生的关键,它是通过修炼修身养性,逐步达到超越尘俗的境界。

道教强调内修身心,追求自我的升华。

修行的方法主要有道德修行、内丹修炼和外丹修炼等。

道德修行强调道德品质的提高,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来培养道德行为。

内丹修炼则是通过调养身体,修炼内丹,以达到调和阴阳五行的目的。

外丹修炼则是通过服用灵丹妙药等外在方式来提高身体的功能和能力。

仪式和制度也是道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的祭祀、祈福和祷告等仪式在道教信徒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道教中的和谐:从理念到实践

道教中的和谐:从理念到实践

道教中的和谐:从理念到实践*导读: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道教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有着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促进和谐的优良传统。

道教文化中蕴含的和……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道教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有着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促进和谐的优良传统。

道教文化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丰富而饱满、系统而深刻,不仅有独成体系的理论品格,而且有别具一格的实践特质。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思想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知和曰常:和谐是道的重要特质道是道教思想中的最高范畴,也是道教的终极追求和理想价值所在,道教中的和谐思想,就蕴含在道这个最高范畴当中。

在《道德经》中,和谐被认为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

《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运行的规律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道教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像自然一样地和谐,以便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

可以说,在自然规律面前,顺之者吉,逆之者亡,我们必须探索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在此基础上,《道德经》又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42章。

意思是说,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的本源,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则包含着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和。

或者说,和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经》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第55章。

也就是说,人们懂得了和,也就是懂得了事物的常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懂得了事物的常理和规律,就是明智的、智慧的。

对此,元代道士杜道坚在其《道德玄经原旨》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说:和乃德之常,知和则常,知常则明,明则无不容矣。

道教尊道贵德,德是道教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道化生宇宙万物的一种特质力量。

融汇道教美学与生活哲学语录

融汇道教美学与生活哲学语录

融汇道教美学与生活哲学语录引言: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丰富的宗教信仰,更融汇了深邃的美学和生活哲学。

本文将以一些经典的道教语录为基础,探讨道教美学如何与生活哲学相互融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何种启示与指引。

1. 自然之美与融合心灵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之美。

它倡导人们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如《庄子》中有句名言:“天地与我同寿,万物与我为一。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时,我们会更加珍惜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2. 心静与自我修养道教美学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它认为只有心灵安宁,才能达到真正的美学境界。

《道德经》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这一语录引导我们超越物质欲望,培养内心坚韧,提升修养,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3. 清心寡欲与真正的财富道教美学强调“清心寡欲”,将财富与物质追求相对立。

它认为真正的富有来自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庄子》中的一句名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忘初心、保持真实,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4. 无为而治与生活智慧道教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它认为在逆境中守住本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在,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道德经》中有句名言:“真正的统治者,人民几乎不会感觉到他的存在。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通过满足本心的需要和要求,达到自我修养与智慧提升。

结论:融汇道教美学与生活哲学语录,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道教美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清心寡欲、内外兼修。

生活智慧则要求我们守住本心、无为而治。

在面对繁忙和压力时,我们可以借鉴道教的思想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与自然融为一体,重新审视财富的真正含义。

通过融汇道教美学与生活哲学,我们能够拥有更加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

这是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该传承与弘扬的文化精神。

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关于道教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探讨

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关于道教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探讨

道教论坛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关于道教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探讨张继禹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都有本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的记忆。

这种共同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往往凝结为该民族特有的宗教文化。

宗教作为各民族最初的文明形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

事实上,宗教曾是早期人类历史上最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后来仍然影响着广大民众,而且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广泛的联系。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由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等直接发展而来,因此,道教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而且将这些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升华为相对独立的信仰和教义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张力,积累起深厚的生活智慧,以开明通达的文化态度,彰显出对于现代生活的价值。

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各种文化和宗教都在进行着承继传统、面向当代的讨论,以期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应有的积极作用。

反思中国的道教,我们以为,道教作为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更加重视现实,关心社会生活,所以对于生活也更有着深切的体悟,具有出世而入世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情怀、生活追求,对生命存在形式与意义也别有洞见。

强调仙道要在乐生与济世,修行要从尽人道开始以致仙道。

也就是说要在生活中修道,在修道中生活,通过这样的人生修行之路来达到合道永远,成仙得道的追求。

一代龙门宗师王常月曾说:欲修仙道,必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

为此我们提出“生活道教”的理念,以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进一步推动道教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

所谓“生活道教”,就是要在发扬爱国爱教、仙道贵生、慈爱和同、济世利人等优良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实现道教关爱现实,利益人群,传扬真道,福臻家国,修道成仙的价值理想。

将道教信仰落实于生活,将道教精神圆融于生活,运用道教的智慧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从而觉悟人生,升华人生,圆满人生。

生活道教指的是生命形态的全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长生久视、入仙成真的道家养生秘诀!

长生久视、入仙成真的道家养生秘诀!

长生久视、入仙成真的道家养生秘诀!1道家讲养生,着重点在于通过自身修炼,达到长生久视、入仙成真的人生境界。

说到道家养生,有三位道家先贤不得不提~生至767岁不见老态的彭祖、晓梦化蝶高寿的庄子、生至141岁的药王孙思邈。

彭祖高寿是因为他特别注重食疗,他发明的“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是选用雉鸡,加以养生辅料,用文火煮6—8小时做成的,是调养阴阳失调的养生食谱,此外我国养生名菜“羊方藏鱼”、“云母羹”也源于彭祖。

而彭祖还注重动静结合锻炼身体,把长寿气功作为强身手段,彭祖认为保神是养生的根本,切不可伤神、散神、烦神、败神。

2在人均寿命只有不到30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不能不说是个高寿的奇迹。

庄子为何能如此长寿呢?根据庄子言论:“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这就是说要保持健康,须清心塞欲,遵循自然法则。

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长寿。

另一位道家养生大师就是“药王”孙思邈了。

孙思邈不但在养生理论上有自己的创见,而且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141岁的高寿。

他的养生之道就是修身、养性、淡食、运动、健脑。

道家养生之道在饮食、运动的物质层面养生之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养生。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长期的情绪不良不仅会加速生理的衰老速度,而且还是造成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

道家早就懂得这点,所以把精神养生放到很高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实践。

道家认为,修正道的人,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也安然,贫也安然;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大鱼大肉当然香甜,粗茶淡饭更是香甜;名也不贪,利也不贪,恬淡寡欲,知足赛过长生药。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道教的静心艺术与生活美学语录

道教的静心艺术与生活美学语录

道教的静心艺术与生活美学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它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道教中,静心艺术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它帮助人们远离喧嚣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是一些道教的静心艺术与生活美学的语录,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考与启迪。

1. "宁心静坐,触发心灵的芬芳。

"——《道德经》这句语录强调了宁静心境在人们的修行中的重要性。

只有在内心深处保持平和与宁静,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内心的芬芳与幸福,远离浮躁与烦忧。

2. "心静自然凉,心淡自然宽。

"——《庄子·逍遥游》这句语录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静谧与平和,我们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凉爽与宽广。

烦忧与矛盾只会使我们的心境变得狭隘,只有通过静心艺术,我们才能够拥有宽广的胸怀与开放的态度。

3. "观自然之无形,故能见其有迹。

听自然之无声,故能知其有实。

"——《道德经》这句语录告诉我们,关注自然与内心的声音与迹象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美学。

通过观察自然,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与美感;通过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答案。

4. "守静而得平和,通道而游天地。

"——《庄子·德充符》这句语录强调了守持内心的静谧与淡定,可以带给我们平和与宁静的境界。

当我们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时,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的世界相融合,感受到天地的广阔与宇宙的奥秘。

5. "心如止水,乃能充实自由;行如无迹,始可融入自然。

"——《道德经》这句语录告诉我们,只有内心如止水般平静,我们才能够充实自由地生活;只有行动如无迹,不执着于外界的名利与成就,我们才能够真正与自然相融合,追求内心的和谐与智慧。

6. "若不以自然之道养生,则人生将失其真乐。

"——《道德经》这句语录提醒我们,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节奏,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与真正的快乐。

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语录

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语录

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与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行。

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以下是关于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的一些语录。

1. 修炼内丹,以求长生不老。

道家讲究修炼内外合一,通过调养内在的气息来达到身心的健康与长寿。

内丹修炼是道家长生不老的核心方法之一。

2. 饮食养生,以保持身体健康。

在道教中,特别注重饮食的调养。

养生饮食的核心理念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这意味着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来达到身体的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3. 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在道教中,追求天人合一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4. 明哲保身,追求无为而治。

道教主张以无为的态度去应对世俗中的喜怒哀乐,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长生之道。

5. 寻弥勒心性,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道教倡导改善个人的心态,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心性在道教中被视为重要的因素,只有修炼出善良、宽容、忍耐的心性,才能够获得长生不老的机缘。

6. 修行道德,以追求永恒生命。

道德修行被看作是通向长生不老的途径之一。

道教强调善行、慈爱和无私奉献的道德准则,相信通过遵守这些原则,人可以获得永恒的生命。

7. 悟道求真,以窥见长生不老的奥秘。

道教注重个人的悟性和觉醒,通过悟道求真,追寻长生不老的奥秘。

只有觉悟了真理,才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

8. 修身养性,以静心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道教倡导静心修行,通过打坐、冥想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追求。

9. 参悟天地,以通达长生不老之道。

在道教中,对于天地万物的参悟与体会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借助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人可以从中领悟到长生不老的智慧。

10. 艺术修行,以解脱苦海追求永生。

道教强调艺术修行的重要性。

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被看作是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艺术的修炼,人可以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永生。

道家幸福观

道家幸福观

道家幸福观在古老的中国哲学体系中,道家是一派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的幸福观,不同于儒家的忠孝仁爱,也不同于佛家的解脱超脱,而是更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道家看来,幸福并不是通过追求物质财富或权力地位获得的,而是通过修养心性、顺应自然、保持心灵平静而实现的。

道家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逆反天命。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追逐名利,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

然而,道家认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当人们学会放下功利心、培养内心宁静时,幸福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临。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和运行方式。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道路上,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逆反自然规律,不要贪婪地追求物质享受,要学会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的幸福观也强调内心修养,认为心灵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困扰,内心无法得到平静。

然而,道家认为,只有修养内心,追求心灵的平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当人们学会放下执念、保持内心清净时,幸福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

道家的幸福观不同于现代社会对幸福的追求,它更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

然而,道家的幸福观提醒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总而言之,道家的幸福观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的修养、顺应自然规律。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保持内心平静,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愿我们能够从道家的幸福观中汲取智慧,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

如何使用道术学问追寻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让其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如何使用道术学问追寻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让其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如何使用道术学问追寻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让其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使用道术学问追寻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让其一步一步成为现实道术学问,即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哲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术学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道术学问可以成为一种追寻真正人生目标和心愿的指引。

通过理解和运用道术学问的原理,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将心愿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首先,追求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内心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琐事和外界的干扰所困扰,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

因此,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期望。

可以通过冥想、沉思或者写下一份愿望清单来帮助自己明确内心的真正愿望。

其次,道术学问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

追寻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去实现。

与其急于求成,不如准备好自己,随时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

就像秋天的果实需要经历春夏秋冬的循环生长一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

道术学问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保持灵活、顺应自然,遇到困难时要放下执念、以无为而治的心态去应对。

了解自己的内心愿望并顺应自然原则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实践和修行来追寻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

实践是我们把内心愿望转化为现实的桥梁。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可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

同时,修行是我们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和道德修养的过程。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平和宽容的心态,这些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素质。

另外,道术学问强调心境的平和与冷静。

在追寻真正的人生目标和心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面临挫折和困难。

而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以应对挑战。

情绪的波动和冲动往往会阻碍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在常态心境下面对困境,冷静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道教的精神寄托与永恒追求语录

道教的精神寄托与永恒追求语录

道教的精神寄托与永恒追求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共生,以及实现人的内心平衡与身心健康。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道教语录,展现了道教对于生活、人生和宇宙的独特思考。

1. 莫为无益之事而生气,莫为无解之事而烦恼。

这条语录强调了道教中“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

道教认为,人们不必为那些无法改变或无关紧要的事情烦恼和生气,要学会释放心灵,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当注重小事的做法以及小善行的力量。

道教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无论大小事情都应该遵循善良和正义的原则。

3. 人生如梦,一切皆空。

这条语录表达了道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思考。

道教认为,一切皆为表象,世界的本质是虚无。

人们应当超越世俗的欲望和贪婪,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与解脱。

4. 明于道者善于任事,察于天者善于思考。

这句话强调了道教注重学习和思考。

道教认为,只有通过对道和天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通过探索宇宙,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5. 心无界,身无累。

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内心自由和身心健康的追求。

道教倡导心的自由,即超越欲望和执着,以心灵的平静来面对外界的一切。

同时,道教也注重身体的健康,鼓励人们通过锻炼身体来保持健康的状态。

6.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条语录强调了道教对于内心远离尘嚣、保持清闲的追求。

道教认为,只有在心灵的宁静中,人们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7. 与道相合,无忧无虑。

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于与宇宙之道相合的追求。

道教认为,人们应当与宇宙的本源相连接,顺应自然,不将其与外界的一切执着在心,从而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

通过这些道教语录,我们可以感受到道教的精神寄托与永恒追求。

道教注重调整和平衡内心,对人生充满智慧的思考,以及与自然、宇宙的共融。

体悟道教哲理的生命智慧语录

体悟道教哲理的生命智慧语录

体悟道教哲理的生命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在道教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智慧的语录,这些语录散发着深邃的哲理,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生命的真谛。

下面是一些体悟道教哲理的生命智慧语录:1. 追随自然之道,在万物之中寻找和谐。

道教告诉我们要摒弃喧嚣和浮躁,学会与自然共舞,与宇宙同频。

只有与自然相和谐,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2. 悟道者心如止水,守住淡泊和静谧。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是获得生命智慧的关键。

只有淡泊名利,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3. 生命如浮云,经历风雨洗礼。

道教告诉我们,生命充满了变化和挑战,我们必须接纳并宽容一切,不管是喜是忧,都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只有在遭遇风雨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真正的快乐。

4. 尊重自然,与万物共生。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万物共生共荣,保护环境,保持与自然界的联系,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生命的智慧。

5. 修身养性,追求精神的境界。

道教提倡修身养性,通过内心的修养和提升,达到精神的境界。

只有修身养性,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6. 顺其自然,与命运对话。

道教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功利。

命运如同一条河流,我们必须顺其自然地适应和接受。

只有顺其自然,我们才能摆脱束缚,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7. 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道教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不断地努力和追求,才能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8. 以心换心,化解矛盾。

道教强调宽容和善良,教导我们要以心换心,化解矛盾。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应该体谅和尊重对方,用宽容和善意去化解矛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9. 学会放下,追求内心的平静。

道教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摆脱欲望的纠缠。

只有洒脱地放下过去的不愉快和烦恼,我们才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探索道教智慧的经典语录

探索道教智慧的经典语录

探索道教智慧的经典语录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随。

道教智慧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哲学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平静的方法。

在道教经典中,蕴含着许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具有启迪人心的力量,更是对人生进行指导和鼓励的智慧之言。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道教智慧的经典语录,领略其中的哲学深度和智慧之美。

一、心境与修炼1.修道之法,在于温柔恬淡。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修道者应该以温柔和恬淡的心境去对待世界。

温柔可以使人减少冲突和争斗,使心境保持平和;恬淡即是无欲无求,不被外界浮躁所动摇。

只有内心平和宁静,修道者才能与道合一,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2.守住一念,化尽万千。

——庄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守住一念,即保持专注和坚定,就能超越万千杂念和干扰,进入一种无欲无求的境地。

念头是思维的源泉,只有集中精神,将注意力放在当下,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二、自然与和谐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道是无形无物的存在,它不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却又贯穿万物。

这句话表达了道的宇宙观,强调了道的无为自然的本质和自发性。

宇宙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们应当顺其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追求,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庄子这句话表明天地之道是自足的,无需外在的揣测和定义。

天地运行自然有序,万物自有其本真的本性。

人们应当静观天地的运转规律,抱着敬畏之心去感悟其中的深意,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修道行为之中。

三、虚无与真实1.有无相生相制,难易相成相争。

——《道德经》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有无、难易、相生相制、相成相争等都是相互联系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应该用平常心去面对,找到平衡点,并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

2.虚无万物,皆从其中生,自身归于虚无。

——庄子这句话表明虚无是万物的根源,万物又将归于虚无。

虚无即是本原的状态,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前。

道教的心灵哲学与自我提升语录

道教的心灵哲学与自我提升语录

道教的心灵哲学与自我提升语录道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和哲学体系,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求。

它注重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提升,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以下是一些道教的心灵哲学和自我提升的语录,希望对大家对道教的理解有所帮助。

1.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这句话是道教思想的核心。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事物和现实的时候,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而是应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跟随自然的步伐。

只有放下执着和欲望,秉持无为而治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2. 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这句话是道教智慧的精髓所在。

面对繁杂的事务和纷繁复杂的思绪,我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道教告诉我们,要以简单的心态面对复杂的问题,通过化繁为简的方式来解决困扰我们的烦恼。

只有保持内心的简洁和清晰,才能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

3. 不争之争,守一而无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竞争中,不必争强好胜,而是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我们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斗和纷争,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自我提升。

4.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句话强调了静心修身和节俭养德的重要性。

静心修身意味着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冷静,远离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节俭养德则告诉我们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追求内在的财富而非物质的堆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追求内心的蓬勃发展。

5. 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活在当下的当下。

不要过于关注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担忧,而是要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和感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满足。

6. 心如止水,澄清淡泊。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像止水一样澄清淡泊。

不受外界的种种干扰和纷扰,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和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提升。

7. 养生如养心,平衡是关键。

这句话强调了养生和养心的紧密联系。

既然神仙可学,如何才能得道成仙!

既然神仙可学,如何才能得道成仙!

既然神仙可学,如何才能得道成仙!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神仙信仰而期望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不仅是古代修道者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也为当时社会中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企盼和津津乐道。

这种久远漫长的历史现象,既说明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出现并承传至今的宗教,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仰慕和崇奉神仙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生多方面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因此,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本文拟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简要探讨。

1道教神仙信仰反映了人们对人间社会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神仙信仰是指人们对神仙的相信、崇敬和追求。

神仙,一般是指通过修炼得道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者,亦称“神人”、“仙人”、“至人”等。

有关神仙的传说和信仰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据《古今图书集成》中《神异典·神仙部》记载,从上古至明朝,列名且有简要事迹记述的神仙大约有1300位,其中相当数量的是道教神仙。

现代道教研究学者许地山在《道教史》中评价天师道时写道:求长生,求享乐,是人类自然的要求,而中国的民族便依着这种信仰来产生神仙道和求神仙的方术,后来,张陵把神仙道化为宗教,乃成为天师道。

从这些记载和评价,均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神仙信仰和道教的密切关系。

我国古代先民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难以理解或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诸如自然灾害、生老病死、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邪恶势力的压迫及其它各种各样的问题。

于是,先民们很自然的希望在令人烦恼的人间之外,能有一种非常理想的环境让自己生活,而且有异乎寻常的神秘力量能帮助自己实现种种美好的理想。

道教神仙信仰正反映了他们在人间社会难以实现的种种愿望和要求。

在道教的典籍中,关于神仙活动的环境和自由潇洒生活的记述,真是令人羡慕,请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然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道法修行的“学仙须是学天仙”

道法修行的“学仙须是学天仙”

道法修行的“学仙须是学天仙”
#奇妙知识季#
历史上的修道大德如吕洞宾、张三丰、张伯端等常有诗词,告诫后世同修,道法修行要“学仙须是学天仙”。

那什么才是天仙呢?下面摘录一首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诗《悟真篇》,看看天仙的模样!
悟真篇——北宋.张伯端
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

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

本因戊己为媒娉,遂使夫妻镇合欢。

只侯功成朝玉阙,九霞光里驾祥蓥。

——
道法修行有人仙、地仙、天仙之分,天仙就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在道家经典《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就有: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栻。

为天下栻,恒德不贰。

恒德不贰,复归于无极。

”——这段话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最高境界的恒德,就是无极。

——
可以这么说吧,天仙境界就是无极大道!
张三丰就有一首金丹诗对此进行了阐明。

金丹诗——张三丰
修仙须要修天仙,金液神丹仔细看。

添在离宫抽在坎,寄在兑位种在乾。

生死了当非神气,性命功夫在汞铅。

世上纷纷谈道者,凡人于此达真诠?
——
如何“凡人于此达真诠?”
《道德经》第十章就为修道的下手功夫,提出了“抟气至柔,能婴儿乎?”的建议;最后为达到天仙的境界提出了标准,“天门启阖,
能为雌乎?”
正应了紫阳真人《悟真篇》诗词中的“只候功成朝玉阙,九霞光里驾祥蓥”。

道教“从善以美好生活”[转]

道教“从善以美好生活”[转]
第五,要积善以立仙基。《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西升经》说: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太上感应篇》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也就是说,积善行善才能获得吉庆,才能得神灵的护佑,才有希望修炼成仙,功德成神。
首先,要躬行孝道,尽忠报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忠则是孝的扩充。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道教认为,学道之人也必须力行忠孝,这是学道的基础。《太平经》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净明忠孝全书》卷二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可见,道教十分强调忠孝在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教人要尊敬父母师长,敬老怀幼,并把二十四孝刻石于宫观中,提醒世人要尽孝善待父母,传扬中华传统美德,使社会和人生更加美好。道教认为,要以孝于父母、忠于国家为基础以至大忠大孝,也就是要大慈大爱,道经中说: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欺心不正则无从言忠,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心君;孝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爱心去爱自己的亲人,爱所有的人,最终达到慈爱一切。
人往往最容易以我为主也最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之心更容易出于各种原因妄自诽谤他人这是人性最容易由淳善走向不善的开始由此发展下去则会生出仇恨之心使人走向邪恶
道教“从善以美好生活”[转]
道教“从善以美好生活”
提要: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何仙姑经典语录

何仙姑经典语录

何仙姑经典语录
摘要:
1.介绍何仙姑
2.何仙姑的经典语录
3.分析何仙姑经典语录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何仙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八仙之一,她以智慧和慈悲闻名于世。

她的经典语录成为了许多人追求智慧和生活哲学的指南。

何仙姑的经典语录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道法自然”。

这句话表达了道教的核心思想,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何仙姑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身心的健康。

另外,何仙姑还有一句经典语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

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何仙姑的经典语录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的内容。

例如,“人生在世,难得糊涂”,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学会适时地放下自己的过分计较,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鼓励人们要不断地自我提升,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何仙姑认为,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自我修炼,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何仙姑的经典语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仙学仙话*导读:《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系列谈》作者:范俊波,内丹仙学实修丹师,民族传统养生研究者,中国文化学者。

导言:内丹,是道教的修……《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系列谈》作者:范俊波,内丹仙学实修丹师,民族传统养生研究者,中国文化学者。

导言:内丹,是道教的修真成仙之术,行气、导引、胎息、辟谷等炼养术是它的基础。

内丹源于古之真人修真的仙学,真人之息一词始见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的《庄子大宗师》。

从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历了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内丹,是内丹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将人体的元精、元气、为神比作药物;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按照顺成人、逆成仙的运行方法,使精气神在人体内凝聚成丹的修行方式。

在隋代及以前的朝代,内丹没有外丹盛行。

内丹盛行始于唐代,至南宋,全真道南北二宗皆斥外丹;此后,内丹术一直作为全真教与其它道派修真成仙的主要道法行世。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得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至今,并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众多信徒的皈依;就是因为道教在理论上能够满足中国民众,渴望成仙后能够过上长生、自由、快乐、幸福等神仙生活的心理需求。

道教特有的百年梦想与成仙梦想,虽然是道教的一种生命理想,但从深层次看,它即反映了人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长生与自由、快乐、幸福生活的普遍本性。

道教只不过是以宗教的形态,集中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与幸福的生活本性而已。

在道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时代民众的心理需要,他们不断地把民间传说中的意识体神仙、与社会上的历史英雄人物吸收入道教神仙系统,给其道教神仙信仰不断增添崭新的内容、新鲜的血液,以吸引更多的教民。

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与修持中,道士们上殿朝真、诵念早晚功课经、礼圣、拜斗,守护的只是道教每日修持的一个外在形式。

修持内丹成仙道法是道教的根本,诵念早晚功课经的目的是为了悟道,是为了让道士们早晚悟出早晚功课经中深藏的内丹成仙道法;如果做早晚功课的目的只剩下了上殿朝真与经乐诵念,离开了修持道教内丹成仙道法,道教剩下的就是一个里面什么都没有的空壳。

此时,道士们守住的上殿朝真、诵念早晚功课经、礼圣、拜斗等形式,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剩下的只是外在形式;当然,与道教外在形式做伴的还有道教的神仙故事与虚无的民间神鬼传说。

内丹成仙道法,是人通过修炼精气神三元合一的内丹道法,使人之精气神的综合体(灵体)飞升进入三清境,从而获得在人间天堂享受人间极乐的方法与学问。

有人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大多喜欢造神,先是针对历史人物进行直接封神或造神,后是宗教根据社会需求创造出无肉身的精神意识体诸神信仰,因此宗教有缺陷。

也有人认为:宗教之所以喜欢造神,那是因为在人类各民族文化中,大多本身存在着敬畏神灵的潜意识、与不敢微笑地直面死亡的缺陷;随着人本身缺陷的减少或消失,宗教的缺陷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

心理上的愉悦是幸福的心理反应,生理上的快乐、极乐是幸福的生理反应与物质基础;道教所说的得道成仙,实际上就是:在道教道经师宝具备的条件下,道缘具备者,经过学道、悟道、求道、得道、修道、合道成仙的修持过程得到仙道果;践行内丹成仙道法得到天仙、金仙道果的过程,就是人类用哲学来创造生理上永恒的极乐与幸福感的美好过程。

科学可创造快乐,信仰可创造极乐与幸福感。

人类快乐、幸福的物质基础,早已经可以通过现代医学中的核磁共振、与血液中内啡呔含量等人体检验学技术,准确的检验出来。

架起宗教与科学间的桥梁,让信仰与科学合二为一,完成人道的快乐与幸福生活,成就天道的人间天堂之人间极乐仙道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共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活。

天仙与金仙,都是过来人;女人与男人,都是未来仙;炎黄子孙范,现世过来人;华族之俊波,书灵文五篇。

本文仅从内丹道法之仙学仙话、女功内丹、男功内丹、成仙之道、仙道隐语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内丹成仙之内丹修持与飞升合道道法。

虽然,道教历来都有内丹成仙道法不能传非人的戒律,但是,为了抢救已近失传的中国道教仙学之内丹成仙道法,本文作者为了能有更好的宗教研究与写作条件而离庙,在离庙闭关一年后,决定把真正的道教仙学之内丹成仙道法写出来。

仅与常修正道、有道缘的乾道、坤道后学或与仙道有缘的俗世学人,分享天仙、金仙道果之人间天堂的永恒清静与极乐成就;共同掘藏人类爱的伏藏、幸福的伏藏。

成功实践人间宗教、生活道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做出道教之内丹成仙道法应有的贡献。

《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仙学仙话》摘要:道可道,非常道。

道里面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道士不进行内丹道法的炼养修真,就不是道士,不炼养男功、女功内丹,就什么也得不到。

内丹成仙道法,是道教最根本、也是最精华的部份。

如果内丹成仙道法真的失传了,不知上天是否真会派一个人下来重振道教?人分阴阳,女子为阴,男子为阳。

内丹分女功与男功,女子有女功内丹,男子有男功内丹。

人之性、性成熟、性能力、性特点,是决定女子、男子是否能够修炼内丹道法成仙最关键的因素。

道因经而流传,经因师而传承,人因师而得道,仙因师而成仙。

虽然,道经师宝还在,三清天的9万9千佘梵炁还在;但是现在,在道教的庙里,大多是只重道士上班、不重男女功内丹修行了;不知道众中,还有多少道士有修炼内丹成仙之愿望?为了抢救中国道教仙学已近失传的内丹成仙道法,即便把道教的道法不能传非人的戒律先放下,大范围的传授内丹成仙道法,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具备地、水、火、风、空五大俱足的内丹成仙道缘与德行?否则,内丹成仙道法,真会随着师宝的离开而永远的失传。

关键词:内丹仙话钟吕南北宗功课道法。

*一、内丹的起源与仙话。

(一)、道教的创建时期。

道教创建于东汉时期,以张陵的创立的正一盟威道最早;公元156年张陵飞升十多年后,张角的太平道才创立;而张修创立五斗米道的时间又要晚张角十多年。

1、正一盟威道。

是早期道教的重要派别。

创始人张陵(34~156),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造作道书(或称符书)以教百姓,倡言天人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道,自称张天师,创立了正一盟威道,又名天师道,开始传教。

正一盟威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只要奉献五斗米,就可以学正一盟威道。

2、太平道。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

《太平经》传到了张角的手里后,张角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至建宁四年(171)间,以《太平经》为经典,创立了太平道。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

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

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

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

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也为太平道的大起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中国《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

此神书即《太平经》,系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

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

今道藏本仅残存57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远节录的《太平经钞》10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

3、五斗米道。

五斗米教是道教早期的流派。

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但当代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陕西道教2000年》则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是由张修(?~191)在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之前,创立于汉中。

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

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

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

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

使都习,号为奸令。

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

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众所周知,道教正式创建以前,是以巫道的形式出现的。

东汉的五斗米道始于巫祀,张修创建于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是带有浓厚巫教本色的巫道。

张修是东汉巴郡(今重庆市)人,张修在正式创立正斗米道之前,原本是一个以东汉的巫道与方术巫法_ _米巫,为基础行医的巫师,因行医要收五斗米,故号曰五斗米师。

是什么原因让张修从一个原本以巫道行医的巫师,在学正一盟威道之后,逐步发展成为巴郡地区五斗米道起义的道首?这与东汉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汉末,因巴郡官吏贪赃枉法,激起板盾蛮等少数民族和巴渝人民不断举义反抗。

张修创立五斗米道的动机,是为了发动农民起义,目的是为了推翻东汉政权。

当时巫道在巴蜀地区流行,正一盟威道也已在巴蜀地区创立了几十年,加之又受到太平道思想的影响,张修便以巫道与正一盟威道为基础、并在吸收了太平道的思想后,创立了五斗米道;把五斗米道作为发动农民起义的工具,领导教徒积极活动,此为五斗米道之始。

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4),他往来奔走于巴郡、汉中之间,利用医术筹集资财,联络百姓,准备起义。

中平元年(184),张修得知张角在北方利用太平道领导了发动黄巾起义后,便于七月发动巴郡五斗米道起义,广大贫苦民众纷纷响应,一度攻入巴郡江州城(东汉时巴郡及江州县均治嘉陵江北岸,今江北区江北嘴)及一些县城,向汉中进军。

起义军惩处贪官污吏,横拔豪绅地主的壁坞寨堡,统治阶级发出了世季不祥的哀叹。

随着北方黄巾军迅速失败,起义转入低潮,张修收缩部队,在农村藏兵于民间;直到中平五年(188),北方黄巾军又起,才又开始重新公开活动。

公元191年(汉献帝初平二年),益州牧(治四川绵竹东南)刘焉(?~194)为了割据一方,扩充地盘,借重五斗米教义军的势力,授张修为别部司马。

督义司马张鲁,共同攻打汉中。

张修杀死汉中太守苏固后,二张遂占领汉中,断绝汉朝中央政府从长安入蜀的道路。

同时,对当地豪强势力大加扫荡,在汉中及巴郡北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

基本肃清了东汉统治阶级在汉中的势力后,因张修又要重举义旗,继续扩大五斗米道义军的统治地区,进一步推翻东汉政权;督义司马张鲁为了巴蜀、汉中地区的和平与安定,便派兵将张修袭杀,并吞并了他的义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