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婚姻
《2024年清代婚姻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婚姻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制度,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活幸福,更涉及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婚姻制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将针对清代的婚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揭示其特点、影响及历史价值。
二、清代婚姻制度概述清代的婚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多由家长包办,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
同时,婚姻的缔结多以门当户对、家族利益为重,较少考虑个人的感情和意愿。
此外,清代的婚姻制度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礼仪、习俗和法律规范。
三、清代婚姻制度的特点1. 儒家思想为主导:清代的婚姻制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家庭伦理、尊卑有序和忠诚孝道。
2. 父母包办:在清代,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往往通过媒人的介绍和家长的安排来决定婚姻。
3. 门当户对:清代的婚姻注重门第观念,婚姻双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以维护家族利益。
4. 礼法并用:清代的婚姻制度既有礼仪规范,也有法律约束,如“一夫多妻”制等。
四、清代婚姻制度的影响1. 社会稳定:清代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因婚姻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2. 家族观念强化:婚姻作为家族的纽带,清代的婚姻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家族观念,促进了家族的繁衍和发展。
3. 女性地位受限:清代的婚姻制度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4. 文化传承:清代的婚姻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五、清代婚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清代婚姻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父母包办的婚姻使得个人感情和意愿受到限制,导致许多不幸的婚姻。
其次,门当户对的观念使得婚姻成为了一种利益交换,而非真正的感情结合。
此外,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歧视。
《2024年清代婚姻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婚姻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制度更是随历史演进而变化。
本文以清代婚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背景、特点、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理解古代社会制度及其变迁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清代的婚姻制度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婚姻制度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家族、宗族利益的结合。
因此,清代的婚姻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体现了家族和宗族的权威。
三、清代的婚姻制度特点1. 婚姻的缔结清代的婚姻缔结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
婚姻双方不能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必须由父母或长辈操办。
在婚前,男女双方需要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缔结婚姻。
2. 婚姻的等级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不同等级的人之间不能通婚,同等级别的人之间也不能随意通婚。
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皇室与官员、士人与庶民之间,也体现在各个阶层内部。
3. 婚姻的礼仪与习俗清代的婚姻礼仪繁琐复杂,包括订婚、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如请期时必须送礼、亲迎时新郎必须亲自前往等。
此外,各地的婚礼习俗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四、清代的婚姻制度影响1. 对社会的影响清代的婚姻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家族、宗族的权威。
同时,这种制度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使得许多人在婚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情感需求。
此外,婚姻的等级制度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对文化的影响清代的婚姻制度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传统婚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使得一些封建思想得以延续至今,如“男尊女卑”、“父母之命不可违”等观念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此外,清代文学作品中也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五、结论综上所述,清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清朝的婚姻制度包办与婚姻习俗的演变
清朝的婚姻制度包办与婚姻习俗的演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清朝,婚姻制度主要遵循包办婚姻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
本文将以清朝的婚姻制度为主线,探讨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
一、清朝的包办婚姻制度在清朝,婚姻制度主要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进行包办的。
父母以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为出发点,通过媒人联络来选择合适的伴侣。
婚姻的重要性超越了个人感情的考量,更加注重家族的团结与利益的维护。
在包办婚姻中,女方的父母通常会提出许多要求,如男方家庭的财产、社会地位、家族背景等。
而女方的条件也需要严格审查,如容貌、家庭背景以及其他方面的品质。
双方的父母通过磋商和媒人的传递来确定婚姻的安排。
一旦婚姻确定,双方将无条件遵从安排,并不允许反对意见的存在。
这种包办婚姻制度表明了社会阶级制度对婚姻影响的重要性。
父母的选择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维系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传承。
然而,这种制度也使得许多女性失去了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使得婚姻成为一种约束和束缚。
二、婚姻习俗的演变虽然清朝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包办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婚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聘礼的演变。
在早期的清朝,聘礼主要是由男方家族提供给女方家族的财物,以显示男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聘礼逐渐演变成以金银首饰和其他贵重物品为主,与过去的土地和农具相比,更加体现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此外,在婚礼仪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清朝婚礼仪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纳彩、迎亲和洞房。
纳彩是指男方家族将聘礼送到女方家族,并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宴会。
迎亲是指男方家族前往女方家族,将新娘接回男方家。
洞房是指新婚夫妻进入洞房,完成婚姻的仪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观念的发展,婚礼仪式逐渐简化,许多繁琐的环节被省略。
现代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爱情,对于婚姻的选择有更大的自主权。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观念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与家庭观念对于社会制度和民众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间背景下,婚姻被视为家族荣誉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则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承载着道德教养和后代繁衍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以及其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一、婚姻的目的与价值观在清朝社会中,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家族荣誉的维护。
家族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婚姻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和道德意义。
男性的继承权和家族财产的传承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因此,家族会选择合适的配偶,以确保子嗣的出生和家族的繁荣。
婚姻观念中的价值观也是清朝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贞洁、纯真和忠诚等美德被视为妇女应具备的品质,而男性则要具备责任感和尊严。
这些价值观通常通过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和封建礼教的规范传递给后代,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一部分。
二、婚姻的形式与仪式在清朝,婚姻的形式和仪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和完婚两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送礼,并商定婚姻事宜。
而完婚则是指男方和女方正式结婚,并进行隆重的仪式。
婚姻的形式包括婚约、婚期、聘礼和彩礼等内容,其中聘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供的权衡闺门的礼物。
聘礼的多少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男女双方婚姻的进展。
另外,彩礼是女方家族为女儿出嫁所准备的嫁妆,代表着女儿的身份和婚姻的成就。
婚礼仪式通常包括合家、过门和拜堂三个环节。
合家是指双方亲友共聚一堂,共同见证婚姻的盛大场面。
过门是指新娘由父母陪同穿过红盖头、踏过门槛,入主新家,象征着新娘归顺新家族。
拜堂是婚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新娘与新郎向天地鬼神及双方父母行礼,表示对婚姻的尊重和感恩。
三、家庭观念与家族秩序清朝的家庭观念以家族为中心,鼓励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忠诚。
家族的地位和荣誉是建立在世代相传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之上的。
婚姻、世系和家族的显赫地位形成了清朝社会的家族秩序。
晚清的婚姻制度
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主要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男尊女卑、父权制和严格 的等级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以下是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的一些特点:
1. 包办婚姻:晚清时期,包办婚姻仍然是主流。父母通常通过媒人来安排子女的婚姻,重 视门第和家族的匹配。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虑,而非个人意愿。
4. 女性地位:晚清时期,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家族的财产,需要服从男 性的支配。女性的教育和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都受到限制。
5. 等级制度:晚清时期,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婚姻往往需要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家 族背景,通常是门当户对的婚姻。
晚清的婚姻制度
尽管晚清时期的婚姻制度仍然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一些新的观念和实践也开始逐渐出现,为后来的婚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2. 门第和财富:在晚清时期,门第和财富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男方通常会选择门第高 、家境富裕的女方作为婚配对象,以提升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
晚清的婚姻制度
3. 父权制:晚清时期,父权制仍然十分严格。父亲对子女的婚姻有绝对的决定权,子女的 丈夫的意愿。
清代的婚姻制度述论
清代的婚姻制度述论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婚姻制度也经历了很大的变革。
清代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官婚和私婚两种。
1. 官婚
在清代,官员之间的婚姻是被禁止的,但是官员与官员之间的通
婚仍然可以进行,这种婚姻被称为“官婚”。
官婚的前提条件是双方的社会地位相等,而且必须是由皇帝批准。
在清代,皇帝通常会选择一些最优秀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宝贝宝贝,进行官婚。
2. 私婚
私婚是指在私人之间进行的婚姻,这种婚姻不受法律的保护,但
是民间普遍进行。
在清代,私婚的情况比较普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喜欢的基础上。
清代的私婚制度比较复杂,它涉及到很多方面。
首先,私婚的男女必须相互了解,如果一方不同意这门婚姻,那么这门婚姻就不能进行。
其次,私婚的男女必须在一定的地点见面,并且双方必须同意这门婚姻。
再次,私婚的男女必须在一定的时间之内结婚,否则婚姻将被视为无效。
清代的私婚制度比较灵活,但是也有一些规定。
例如,私婚的男女不得在公开场合交往,不得与其他人谈论自己的婚姻状况。
另外,私婚的男女不得在官府登记结婚,否则婚姻将被视为无效。
清代的婚姻制度比较复杂,官婚和私婚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清代,婚姻制度是建立在相互喜欢的基础上,并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
内结婚。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清朝时期,婚姻与家庭制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家庭结构和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婚姻制度在清朝时期,婚姻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
首先,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他们通常会为子女安排婚姻,而子女的意愿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清朝实行的是家族制度,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地位的保持,因此父母更关注的是对子女婚姻的利益考虑。
其次,婚姻的方式主要有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是指父母或其他长辈为子女寻找合适的对象,并进行媒人的介绍和安排。
而自由婚姻则是指男女双方自行选择配偶,且通常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
不同的人群在婚姻方式上也有所差异,贵族和富人倾向于选择包办婚姻,而底层人民相对更自由。
此外,婚姻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清朝婚姻制度中,女性受到了许多限制和规定。
比如,女性婚后成为丈夫家庭的一员,需服从丈夫和岳父母的支配。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为丈夫生育后代、管理家务和侍奉岳父母等方面。
二、家庭结构在清朝时期,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核心家庭由夫妻和子女组成,其特点是夫妻双方一般为世袭的封建贵族家族成员,家庭关系严密。
这也意味着家庭对个体的约束较强,个体的利益相对较弱。
除了核心家庭外,清朝还存在着大家庭或者说是家族制度。
大家庭由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孙子女等多个代际人员组成,共同居住在一起。
大家庭内部的权力和地位等问题由家族长者掌控,使得家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婚姻观念清朝时期,婚姻观念以封建礼教为主。
封建礼教强调婚姻的稳定和传承家族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束缚性。
男性被期望扮演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社会地位的维护者,而女性则被赋予照顾家庭和生育后代的责任。
此外,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婚姻观念中也得到了体现。
男性在婚姻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女性需要依从丈夫和岳父母的意见。
清朝的婚俗与礼仪
清朝的婚俗与礼仪概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婚俗与礼仪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婚姻的选择、准备、婚礼和离婚等方面论述清朝的婚俗与礼仪。
一、婚姻的选择在清朝社会,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婚姻对象的选择更多考虑了社会地位、家族声誉等因素。
男方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寻找合适的女方嫁入家门。
通常是通过家族关系、朋友介绍或媒人来寻找婚姻对象。
二、婚姻的准备在婚姻准备阶段,双方家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
首先,男方家族会派人前往女方家庭提亲,表示男方家族的婚姻诚意,并讨论彩礼和聘礼的事宜。
彩礼通常包括金银财物,聘礼则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送上的礼品。
这些礼品的价值和数量往往与双方家族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三、婚礼仪式清朝的婚礼仪式多样而繁复,注重礼仪和仪式感。
首先是婚期的确定,这是双方家族商定的重要事项。
在婚礼前,男方家庭会准备一份详细的婚礼仪式流程,以确保一切按照规定进行。
婚礼当天,女方会进门礼,即女方离开父母家,进入男方家族。
这一过程象征着女方离开原家庭,成为男方家庭的一份子。
在婚礼仪式中,男方家族会准备一系列仪式,如男方迎亲、拜堂等环节。
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环节,双方新郎新娘会在神位前拜对,向祖先祈求祝福。
同时,在婚礼上,还会有丰盛的宴席、花轿游街等庆祝活动。
四、婚后生活与家庭地位在清朝社会,男方的家庭地位通常较高,作为家族的继承者,男方在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后,男方家庭会负责提供生活所需,女方则相对地进行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
此外,女方的地位取决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丈夫家族的地位。
五、离婚制度虽然清朝的离婚制度相对宽松,女方在不满婚姻后可以提出离婚,但离婚仍受到社会舆论和家族压力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离婚需要双方家族的同意,并且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来结束婚姻关系。
离婚后,女方在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上可能会面临困境。
结语:清朝的婚俗与礼仪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注重家族地位、礼仪和仪式感。
清朝的婚姻制度与婚姻习俗皇室婚姻与民间婚俗
清朝的婚姻制度与婚姻习俗皇室婚姻与民间婚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制度与婚姻习俗与之前的封建时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受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清朝,婚姻制度分为皇室婚姻和民间婚俗两种,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皇室婚姻1.皇室婚姻的目的在清朝的皇室婚姻中,婚姻的首要目的是维系皇族血脉,继承帝位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皇帝需要选择合适的皇后和嫔妃,以确保继承人的合法性和明确的继承顺序。
2.皇后的选取作为皇帝的正妃,皇后是皇室婚姻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她通常由皇帝的母亲和太监挑选。
选后,还需要进行诸多的考验和测试,以评估她的对规矩的尊重、礼仪的熟悉程度以及她与皇帝之间的感情。
3.嫔妃的选拔除了皇后,皇帝还可以选择多位嫔妃。
嫔妃的招选主要基于她们的家族背景、美貌、智慧和才艺。
4.皇帝婚姻的征婚除了自由选择,皇帝还可以通过选中官方的“征婚人”,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妃子。
这些征婚人会对来自各地的女性进行考察,然后将合适的女子推荐给皇帝,由皇帝最终决定是否娶她们。
二、民间婚俗1.婚姻的安排与皇室婚姻不同,清朝的民间婚姻往往由父母或媒人安排。
媒人向两个家庭介绍候选人,并协商涉及婚姻范围、嫁娶礼金等事宜。
2.聘礼和嫁妆结婚时,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彩礼,主要由金银、布料、首饰、家具等物品组成,其价值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定。
嫁妆是女方家族送给新娘的财物,包括家具、首饰和服装等。
3.结婚仪式在清朝,结婚仪式分为三个阶段:聘礼送到、迎亲和拜堂。
聘礼送到是男方家庭将聘礼送到女方家庭的场景,迎亲是女方家庭派人到男方家庭接新娘,拜堂则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
4.婚礼习俗清朝时期的婚礼习俗非常讲究,包括穿婚服、宴请亲朋好友、拜堂和举行婚宴等。
拜堂时,新娘和新郎会跪拜天地和双方父母,并交换誓言。
5.新房与洞房花烛夜新婚之夜,新娘会进入新房,准备与新郎度过洞房花烛夜。
这一夜,新娘通常会被穿着喜服的闺蜜推到新郎的床上,象征着婚姻的洞房花烛夜的开始。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观念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婚姻和家庭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传统。
清朝时期,婚姻被视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不仅关乎个人的利益,也与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延续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婚姻与家庭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迁。
一、婚姻的目的在清朝,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家族联姻和延续香火。
相较于个人的幸福和感情,家族的利益和传承更加重要。
因此,婚姻往往是家族长者根据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家族利益来安排的,很少有个人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力。
二、婚姻的安排婚姻的安排主要由长辈和媒人来进行。
父母和长辈会根据家族的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来挑选婚姻对象,通常会考虑到相互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
而媒人则起到了沟通和撮合的角色,帮助双方家族洽谈婚事。
三、婚姻的仪式与婚姻的安排方式类似,婚姻的仪式也非常注重家族的面子和礼仪。
通常在成婚前,双方家族会进行一系列的内外拜访,以示尊重和友好。
而正式的婚礼则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聘礼、婚宴和迎亲。
聘礼是男方家族送给女方家族的礼金和财物,旨在表示男方的诚意。
婚宴则是亲朋好友的聚会,宴请客人并庆祝新人的婚礼。
而迎亲则是男方家族派代表前往女方家族接新娘,并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四、家庭观念和角色分工在清朝,家庭观念非常强烈,注重家族的尊重和责任。
男性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家族的经济和外事。
女性则负责家庭的事务和子女的教育。
男女之间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相互之间需要互补和支持。
在家庭内部,尊重长辈和尊卑有序的原则被普遍遵守。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和睦、和谐为宗旨,强调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五、家族的重要性清朝时期,家族被视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单位,对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族的荣誉和信誉是家族成员都需要维护的,因此,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同样,家族也承担着支持和保护家庭成员的责任,为个人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
总结起来,清朝的婚姻与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利益和责任,倡导家族的团结和和谐。
清朝的婚姻制度
清朝的婚姻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封建制度,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本文将就清朝的婚姻制度展开论述。
一、婚姻的目的和重要性在清朝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家族血脉和巩固家族地位。
由于农耕社会需要劳动力,婚姻时代的到来对于确保农村家庭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婚姻也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联姻手段,通过联姻可以实现家族间的政治利益和财富的互补。
二、婚姻的形式和程序在清朝,婚姻的形式和程序相对固定。
首先是婚姻的过程,一般由作为媒人的人进行牵线搭桥。
媒人在选亲时会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如家族声誉、财富、地位等。
一旦双方家庭取得初步协议,就会进行相亲,以便双方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相亲顺利,双方家族将开始准备婚礼事宜。
婚姻的形式包括聘礼、婚宴和婚仪。
聘礼指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代表男方家族对女方的认可和尊重。
婚礼一般在男方家中举行,除亲友外,还会请一些官员或有钱有势的人出席,以显示男方家族的地位与权势。
婚仪则是指结婚仪式,清朝的婚仪一般采用传统的礼仪,如交杯酒等。
三、婚姻的对象选择和匹配在清朝,婚姻的对象选择主要由家长和媒人负责,一般不以个人意愿为主导。
家族、地位和财富等因素是决定婚姻对象的主要标准。
男方一般要求女方家庭的财产和地位与自己相当,或更高一些。
尤其是在统治阶级中,政治因素经常成为女方选择婚姻对象的重要考虑因素。
四、婚姻的家庭地位和权利义务在清朝的封建社会中,男性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被视为依附于男性的次要角色。
婚后,女性将进入男方家庭,成为婆家的一员。
根据清朝的家族制度,婆家的地位和权益要远远高于媳妇所在的家族。
在婚姻中,男方有权决定家庭的大事,包括经济、子女教育和社交活动等。
女方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家务和照顾家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生育子嗣,延续家族的血脉。
五、婚姻的变革和社会影响清朝的晚期,随着外部环境和社会力量的改变,婚姻制度也开始出现新的变革。
《2024年清代婚姻制度研究》范文
《清代婚姻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清代的婚姻制度,分析其特点、影响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清代的婚姻制度概述清代的婚姻制度以封建礼教为基石,注重家族荣誉和传统道德。
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最重要的原则。
同时,清代的婚姻制度还涉及到婚姻的种类、婚姻的年龄、婚姻的礼仪等多个方面。
(一)婚姻的种类清代的婚姻种类主要包括:正婚、侧室婚、童养媳婚等。
正婚即正式的夫妻关系,是婚姻的主要形式。
侧室婚则是在正妻之外再娶的妻子,其地位较正妻为低。
童养媳婚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婚姻形式,即在女方年幼时被送至男方家中作为未婚妻养育,待长大后再成婚。
(二)婚姻的年龄清代的婚姻年龄因地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男女婚龄普遍偏早,尤其在农村地区,早婚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清代还存在一种“娃娃亲”的现象,即父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定下婚约。
(三)婚姻的礼仪清代的婚姻礼仪繁琐而庄重,主要包括提亲、定亲、纳采、问名、纳吉、迎亲等步骤。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尊严,也展示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许多习俗和禁忌,如红白喜事不能同时办理、新娘过门时要跨火盆等。
三、清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一)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代的婚姻制度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认为婚姻是两家之事,必须经过父母和媒人的协商和安排。
这种制度使得婚姻的缔结更多地依赖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而非个人的意愿。
(二)注重家族荣誉和传统道德清代的婚姻制度注重家族荣誉和传统道德,认为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的事情。
因此,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必须考虑家族的荣誉和传统道德。
(三)严格的等级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婚姻权利和地位。
清朝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家族关系
清朝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与家族关系在清朝时期,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姻习俗和家族关系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以及婚姻对家族关系的影响。
一、婚姻制度清朝时期,婚姻是基于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的观念而进行安排的。
一般而言,婚姻的选择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安排的,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以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因此,在婚姻选择中,家庭背景、财富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因素被广泛考虑。
此外,清朝的婚姻制度中,在婚姻中男性拥有更多的主导权。
男性通常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因而他们在婚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婚姻往往以男方家庭的意愿为重,女方的意见和需求则较少得到关注。
二、婚姻习俗清朝时期的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习俗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清朝时期,婚礼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采、娶亲和洞房。
纳采通常是指男方家庭派人到女方家庭提亲,商定婚姻事宜。
在这一阶段,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随后的娶亲阶段是婚礼的核心。
在这一阶段,男方家庭准备了丰盛的酒席和礼品,以示诚意。
女方家庭则准备了嫁妆,包括金银珠宝、家具和织物等。
在双方家族的见证下,新郎和新娘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彼此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
洞房阶段是新人们共同开始新婚生活的标志。
在明亮的灯光下,新郎和新娘进入洞房,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这一阶段标志着两个家族的联姻和新人们之间的承诺。
三、家族关系婚姻在清朝社会中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联合,更是整个家族之间的关系的延续与发展。
通过婚姻,两个家族的利益得到结合,家族的地位和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清朝时期,男方的家族地位和财富状态对婚姻的影响较大。
通过联姻,他们可以与其他家族建立更广泛和更强大的社会网络,从而增加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婚姻还有助于家族的繁衍和延续。
清朝时期,男方往往被视为家族的继承人,他们负责传承家族的血脉和家族的荣誉。
通过婚姻,两个家族可以扩大血缘网络,加强家族的生存和传承。
清代的婚姻制度
清代的婚姻制度一、背景介绍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清代,婚姻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于人们的婚姻观念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婚姻制度的演变1. 户籍制度的影响清代实行的户籍制度对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制度下,人们的婚姻必须遵循严格的地域限制,通常是在同一个街坊或社区内成婚。
这种地域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相对封闭的婚姻圈子,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
2. 宗法制度的保持清代宗法制度仍然保持了其重要地位。
宗法制度以家族为核心,注重婚姻的血统纯洁性。
在宗法制度下,堂兄弟姐妹间的婚姻是被禁止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亲属婚姻的发生。
3. 官宦贵族的婚姻在清代,官宦贵族的婚姻更受到尊重和重视。
他们的婚姻往往是以政治利益为导向的政治联姻,目的在于巩固家族地位和争取更多资源。
对于贵族女子来说,嫁入皇室或将门,成为贵妃或贵人是一种荣耀。
三、婚姻的媒介与过程1. 媒介角色的重要性在清代,媒婆的角色非常重要。
她们充当着促成婚姻的桥梁,负责选定合适的配偶。
媒婆通常是有经验和信誉的老妇人,她们会通过社会关系、家族圈子等途径寻找适龄的人选。
2. 聚会与交流婚姻的过程中,相亲聚会是一个重要环节。
相亲聚会通常由家族或社区组织,通过聚餐、对歌、赏花灯等方式让男女双方相互了解。
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声誉以及个人品德。
3. 订婚与聘礼一旦男女双方认可彼此,就会进行订婚。
清代的订婚仪式通常是在媒婆的见证下进行的,男方会送聘礼给女方的家族。
聘礼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绢帛和财物等,其多少也取决于男方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
四、婚姻的约束与规范1. 严格的道德规范清代社会对于婚姻有着严格的道德规范,例如忠贞守节等美德。
尤其是对于妇女来说,她们被要求要贞洁、勤俭、顺从,不得有丝毫过错,否则将受到严厉的社会谴责和惩罚。
2. 家庭责任与义务在清代婚姻中,男方被赋予了家庭责任和义务。
清代的婚姻制度
清代的婚姻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一、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婚姻在清代被视为家族延续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其目的是为了男女双方能够建立家庭,生育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重要体现。
二、婚姻对象的选择在清代,婚姻对象的选择主要由父母和长辈决定。
他们会根据家族地位、经济条件、人品品行等方面来选择适合自己子女的配偶。
此外,还有“门当户对”的观念,认为只有地位相当的两个家庭才能结成良好的婚姻关系。
三、婚礼仪式清代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亲、过门和迎亲。
订亲是指男女双方经过介绍或自行认识后确定恋爱关系,并由父母或长辈商定结婚事宜。
这个阶段通常会进行一些简单而隆重的仪式来宣布这段恋情。
过门是指女方离开自己家庭前往男方家庭成为新娘。
在这个阶段,女方会穿上嫁衣,由男方派人前往接新娘。
在女方到达男方家庭后,会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来宣布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迎亲是指男方前往女方家庭迎接新娘。
在这个阶段,男方会派人前往女方家庭送礼,并且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来宣布双方正式结为夫妻。
四、夫妻关系在清代,夫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父权制。
丈夫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控制权,而妻子则需要服从丈夫的意愿和指挥。
此外,夫妻之间也需要遵守一些道德规范和社会习惯,例如忠诚、孝顺、尊重等等。
五、离婚在清代,离婚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光彩的行为。
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考虑离婚,如出轨、犯罪等情况。
此外,在离婚时也需要经过法律程序并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
六、总结清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由家族和社会道德规范所约束的。
在这个制度下,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权很小,而父母和长辈则扮演着决定婚姻对象的重要角色。
虽然这个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也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做出了贡献。
清朝的传统婚礼与婚姻习俗
清朝的传统婚礼与婚姻习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而其传统婚礼与婚姻习俗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传统婚礼和婚姻习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婚姻文化的风貌。
一、红盖头的寓意与婚礼程序在清朝的传统婚礼中,红盖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新娘会在婚礼前戴上红盖头,这是表示结婚的意思。
红盖头寓意着两个人的喜悦相聚和家庭的完整。
婚礼一般分为订婚、娶亲、迎亲和过门四个阶段。
订婚是婚姻定约的开始,通常由媒人安排。
双方家庭商定好婚姻细节,确定婚期等。
随后是娶亲,这一仪式是由新郎的家人前往新娘家,迎接新娘回家。
接下来是迎亲,清朝的迎亲仪式通常豪华且庄重。
新娘会坐在轿子中,由男方的家人抬上新郎家的大门。
最后,新娘则会通过行过门的仪式正式成为婆婆家的新成员。
二、婚礼服饰与化妆清朝的新娘在婚礼上通常会穿上华丽的嫁衣,这些嫁衣多由红色丝绸制成,象征幸福和吉祥。
嫁衣的样式和款式因地域而略有不同,但大致都是注重细节、雍容华贵的。
此外,新娘还会佩戴配饰,如饰金饰品、头饰等,以彰显新娘的美丽。
而在婚礼前,清朝的新娘也会经过一系列的妆容处理。
妆容常采用粉底、胭脂、口红等,使妆容光彩照人。
粉底的用色会选择白色,寓意美丽纯洁。
胭脂选用红色,以突出脸颊和嘴唇的红润色泽。
三、婚宴与婚礼习俗婚礼之后,通常会举办婚宴来庆祝。
清朝的婚宴分为三餐:请亲饭、迎新郎饭和庆贺饭。
请亲饭是在婚礼前夜举行的,主要是新娘家为亲朋好友准备的一顿丰盛的饭菜。
迎新郎饭则是在新娘过门仪式之后的一顿饭,新娘家为新郎家庭准备。
庆贺饭是在结婚当天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这些宴会都是举办盛大的,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喜事。
在婚礼进行过程中,还有一些婚礼习俗需要遵循。
比如,在婚车到达新郎家门前,新郎需要借助一块红布绕住新娘,以表示两人结为夫妻。
同时,在婚宴上,新娘还需要穿越“幸福门”,象征美好的婚姻生活。
四、婚姻习俗与家庭地位在清朝的婚姻习俗中,家族地位和社会地位非常重要。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婚姻与家庭制度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制度下,婚姻被视为社会的根本基石,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婚姻和家庭制度,并探讨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至关重要。
在清朝,婚姻制度严格遵循着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规范。
首先,在清朝的婚姻制度中,有明确的阶级和血统要求。
贵族之间多是门第之亲或宗亲联姻,以维护贵族地位和巩固家族势力。
此外,官员之间也常以婚姻关系来达成政治联盟,确保政治地位的稳定。
尽管如此,庶民之间的婚姻也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仍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限制,如职业、财富和地位的匹配。
其次,在清朝的家庭制度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非常根深蒂固。
男性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权,而女性则被要求服从男性的支配和管理。
传统的三从四德教条要求女性要顺从于父亲、丈夫和儿子,同时要做到贞节、孝顺、温柔和勤俭。
女性的婚姻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族的地位和嫁妆的多少。
因此,贫穷的女性往往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婚姻对象,而富有的女性又要面对被多夫家庭接纳或离婚的压力。
此外,婚姻中还存在着许多仪式和习俗,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传统价值观。
例如,婚礼通常分为订亲、纳彩、请期、婚礼和迎亲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规定和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皇帝婚姻制度更加繁复,婚姻对象常常是政治考量的结果,以巩固政权和联盟。
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使得人们能够按照传统的观念和规范去过婚姻和家庭生活。
其次,它巩固了家族势力和族谱传承,确保了家族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传承。
然而,这样的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尤其是对女性来说。
她们的地位和权益在家庭和社会中相对较低,缺乏自主性和平等性。
总结而言,清朝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是基于封建思想和礼教观念的产物,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清代婚姻类型
清代婚姻类型浅析清代婚姻的类型有很多种,聘娶婚为主导类型,其他也有抢夺婚、转继婚、童养媳、入赘、典妻等形式,另外,由于清朝晚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受西方大量思想涌入的影响,自主婚也在晚清积极接受新思想的人群中盛行。
这些婚姻类型有些是为法律所倡导的,有些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还有些是法律不提倡但也不禁止的,丰富的婚姻类型之所以在清代频频出现,除了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等先天因素有关,外来思想的涌入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清代的婚姻类型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一、聘娶婚聘娶婚几乎是历朝历代的婚姻主导类型,在清代也不例外,只有出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婚姻才得以成立。
聘娶婚以交付一定数量的聘金、聘礼为成婚的必要条件。
聘娶婚的程序要求严格,“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是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
大到皇亲国戚,小到平民百姓,无论是京城还是边远乡村,都实行聘娶婚。
聘娶婚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聘礼,即与财产密不可分。
这一点可以从聘娶婚的必经程序——“六礼”看出来,“六礼”中的“纳币”即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礼,订婚从纳币开始开始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女方收了彩礼,即不得再许予他人,男方三年内须走亲迎程序,过了三年男方仍未迎娶的情况下,女方才可另许他人。
关于聘娶婚的“六礼”,最初从西周开始提倡,究竟何时才开始成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仪式,学界对此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在汉代以后,汉代以前“六礼”只是一种礼俗,汉代以后开始写入法律之中,大概自唐代开始,“纳采”、“纳币”和“亲迎”是必走的程序。
《唐律疏议》中“聘礼先以聘财为信,……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
”此后,历代皆认可聘财的重要性,直到清代依然如此。
《大清律例》中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
虽无婚书,但曾受聘财者,亦是。
”①聘财是聘娶婚里的重要特征,聘财的多寡视其风俗与经济条件而定。
聘礼①【清】沈之奇:《大清律辑注》(上),怀效锋,李俊点校,户律·婚姻—男女婚姻,第二四八页。
清朝婚姻流程
《清朝婚姻流程》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清朝时候的婚姻流程。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在清朝,有一对年轻人,男子叫李公子,女子叫王小姐,他们情投意合,想要共结连理。
那在清朝,结婚都有哪些步骤呢?
第一步,得有媒人牵线。
媒人会先到男方家了解情况,觉得合适了,再去女方家说亲。
要是女方家也有意,这门亲事就算初步定下了。
第二步,合八字。
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看看,看是不是相合。
要是八字不合,这门亲事可能就黄了。
第三步,下聘礼。
男方家要准备好聘礼送到女方家,聘礼的多少和种类都有讲究,可不能马虎。
第四步,定亲。
选个好日子,男方家带着礼物去女方家,正式定下这门亲事。
第五步,迎亲。
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家要派出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去女方家接新娘子。
第六步,拜堂。
新娘子接到男方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第七步,入洞房。
仪式完成后,新人就进入洞房啦。
比如说,李公子和王小姐结婚的时候,迎亲队伍一路上热闹非凡,引得好多人围观。
在清朝的婚姻流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和规矩。
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且嫁妆的多少也能显示女方家的地位和财力。
结婚当天的礼仪和习俗也特别多,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同学们,虽然清朝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了解那个时候的婚姻流程,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清朝婚姻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清朝的婚姻习俗及礼仪
清朝的婚姻习俗及礼仪清朝时期,婚姻习俗及礼仪是十分重要的。
从选婚到嫁娶,从仪式到礼品,都有严格的规定,贯穿了整个婚姻过程。
选婚在清朝时期,选婚是由父母和媒人来完成的,而且看重对象的家世,等级要相近,这一点跟我们现代相比着实有些不一样。
一般而言,男女婚配都是通过媒人相互介绍。
媒人扮演的角色很重要,要维护男女双方的利益,而且应该是口才了得,懂得描绘人物,清朝的媒人都是女性,她们要通过介绍,协助男女双方的父母达成婚姻目的。
提亲提亲就是男方家去拜访女方家。
媒人要提前告诉女方的家人,并确定一个好时间,让男方家的人到女家进行提亲。
提亲一定要慎重,男方家的人一定要端庄,有礼貌,不能失礼,否则就会被视为无礼者,触犯女方家的人,这对于婚姻的发展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聘礼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赠送的礼品,体现了对女方家庭的尊敬和尊重。
聘礼的数量和种类是有明确规定的,聘礼大致分为银子、布匹、首饰、香料等物品。
不同的聘礼数量会表达不同的含义。
聘礼多的一方就会被认为是有钱,可以照顾好媳妇;而聘礼少的一方,就会被质疑缺乏责任心和生活保障能力。
因此,男家送聘礼时一定要注意礼数和礼品的品质,不要让女方家感到不满。
过门过门是指女方离开父母家,嫁到男方家中。
清朝时期,通常以送嫁妆为过门的标志。
嫁妆是女方家庭像媳妇儿带去的财物,一般是家里规定好的物品,如金银器皿、绸缎、家具等。
送嫁妆的环节也十分重要,嫁妆必须由媒人去打理,确定送嫁妆的数量、品质,保存好各种收据,以应对日后的争议。
结婚礼仪清朝时期,结婚礼仪非常繁琐,需要分别进行三次,分别是订亲、纳彩、亲迎。
其中,亲迎时的体面依次提升,也是最为隆重的一次。
在亲迎的仪式中,媒人带着女方娘家的人带着完妆的新娘,向男方家的人跪拜,祝贺他们在一起,叩首后,新娘就被迎进新房,成为新婚夫妇。
结婚后的要求在结婚之后,除了丈夫对妻子的约束外,新娘在公婆家中也有严格的规定。
一方面新娘必须要守得住家里的规矩,要恭敬公婆,另一方面也要有独立的生活,要懂得孝顺自己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庄的功绩更在于教育、辅佐两代 幼君,在重大政治、军事的举措上,有 超乎一般男子的魄力。
孝庄皇太后平时教子有方。要求顺治 皇帝努力学习汉文化,团结满汉大臣,共 图安邦治国大计,选举贤能,惩治贪官污 吏,大力提倡节俭,赈济灾民。
公元1654、1656年,两次发宫中银两 约七万两,赈济受灾民众。 公元1659年,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北 伐,包围南京,举国震惊,年轻的顺治帝 打算放弃关内,逃回辽东,孝庄皇后严厉 指责这种丢弃祖业的怯弱行为,力主回击。 顺治又要亲率大军亲征,太后又批评他轻 举妄动。之后,她调兵谴将,打退了郑成 功的进攻,随之也消灭了一些民间的反清 势力。
董鄂妃姓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 大臣鄂硕女,鄂顺是顺治初年皇家卫队中 的侍卫内大臣,屡建功勋,被封为伯爵。 董鄂妃少女时代曾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 ,她聪慧好读书,并长于女红。十六岁时 ,嫁于皇太极第十一子和硕襄亲王,这本 来是段美好的姻缘,但这位美丽贤淑的弟 妇,却一下子闯进年轻皇帝顺治的婚姻生 活,引出一段悲剧。
在满族初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 的战争中还保留着奴隶制英雄主义的 许多特点,征服者侵吞被征服者的土 地、财产及妇女,胜利的一方往往纳 娶失败一方的美女为妻,或者为达到 某种政治协议,互相以妇女为妻,带 有明显的“政治联姻”的性质,或竟 为人质而婚配。
在努尔哈赤征服海西女真扈伦四 部的时期,于是努尔哈赤为了早日实 现统一女真各部,采取了“远交近攻” 的手段,利用联姻结盟的方式,力求 稳定时局,然后再达到不攻自降的目 的。
公元1661年顺治帝病危时,孝庄太皇 后同顺治商立继嗣人选时,顺治主张立次 子福全,孝庄太后则坚持立第三子玄烨。 顺治帝遵从母命遗诏由8岁的玄烨继承皇 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 人为辅政大臣。体现出其在任人唯贤上, 很有卓识。
–/prev/s/stjx43uzyvi3ef6 /k0011k8p1ri.html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欣喜若 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为此祭告天 地 ,接受群臣朝贺。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 书的隆重庆典,之后更是大赦天下(有清一代 因为皇子出生而大赦天下的唯有皇太极的皇八 子以及顺治的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甚 至超越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
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 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这已经是超越 祖制了,丧葬规格逾制,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 寝,并亲笔写下《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抒 发对皇四子的宠爱和痛惜之情。
第一节 清初婚俗及努尔哈赤的政治联姻 满族既系女真族后裔,在意识形态及婚 姻习俗上自然承袭女真人遗俗。特别是 满族入关以前,浓重地保留着女真人氏 族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收继婚和婚嫁不 讲辈分的残余习惯。 在皇室和贵族中,甚至保存一些奴隶 制遗俗,如清初保留妇女殉葬制度和配给 制度。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阿济格、多尔衮 和多铎的母亲大妃纳喇氏,就是指定为努 尔哈赤殉葬的妃子,同殉者还有庶妃二人。
要求:1.使用A4纸打印或书写(书写可加分) 要求格式正确,卷面工整。 2.写明(班级、姓名和学号) 3.抄袭或重卷,予以不及格。 4.要适当带有自己的见解。 5.字数1000-1500 6.截止日期1.5,交卷地点3号楼313办公室。
清代婚姻(公元1644-1912年)
明末的统治集团已极端腐败,皇室、贵族、 宦官大地主疯狂地进行搜刮,把广大农民推进 破产的深渊。加上连年灾荒,民无所食,西北 延安地区尤甚。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 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 寨桑之次女。 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 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 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 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 (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 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 (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
按清宫故俗,每逢重大节日,王公大臣 及其家眷都要到皇宫中来陪皇上和后妃们一 起过年节。公元1656年上元节,董鄂氏随丈 夫来到皇宫,与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女眷们 共同玩乐。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中,这位风 流皇帝被冰肌玉肤、仪态非凡的少妇所吸引 ,派心腹太监打听得知其为襄亲王的妃子。 • 宴会散后,顺治留下了襄亲王夫妇畅叙 家常,其实是为了与董鄂氏多相处些。
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 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 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 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 皇后。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 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她对 处理自己的婚事,也是脱俗大胆而有远 见卓识的,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贵族。自幼受 到良好的教育,大方美丽,嫁皇太极后, 独得皇太极专宠,且以其才具、谋略, 兼通治国之道,为史家所赞颂。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 将洪承畴,皇太极思欲劝降,以资助臂。 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 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 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 遂自荐,亲自去劝说,她设词得当,亲切 劝慰,送上人参汤,“以壶承其唇”,一 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 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 投到清军辕下。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 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 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 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 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
爱子爱妃的接连逝去,使得福临的精神 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 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 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 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 家的念头。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 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清史稿.太宗纪》禁止逼迫殉葬。但是 妻妾自愿殉夫者予以旌表,此明显的助长 了这种不合理的妻妾殉夫制,甚至有强迫 婢女殉葬的酷俗。
据《宁古塔志》记载:除嫡妻可以不殉 之外,妾及婢女,凡死者生前指定的必须 死殉者,不得违抗,辞不接受或僭越请殉 都不可,当殉而不殉者,则捉持之强制处 死。而对听命殉夫的妾及婢女颇礼遇,使 艳妆坐炕上,受全家礼拜后,以弓箭连射 三箭殒命后殉之。清初满族故地皇室及贵 族皆有此制,至康熙年间始废除。
–/pianhua/201212 19/0206d78c361a5589.html
第二节 孝庄皇后下嫁和清初政治
在汉族集居的关内大片土地上,封建 婚姻、压迫妇女到了登峰造极的时期, 而在满族习俗中却保留了许多较原始 的习俗和性开放的现象。这在清初对 政治上和人们思想上的影响是积极有 益的,它首先变现在孝庄皇后下嫁多 尔衮这件婚事上。
孝惠章皇后病危,董鄂妃亲自服侍,她的侍 婢才得以有些空闲休息,董鄂妃五天五夜没有合 眼,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 凡是孝惠皇后的事,董鄂妃都亲自为她置办好。 顺治十四年春,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 董鄂妃又亲自服侍,三昼夜没有休息。她殷切关 心帮助她们解除忧虑,事先都准备好,都像是侍 奉孝惠后一样。皇后所裁制的衣物至今都还在。 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时候,董鄂妃悲伤之深切, 甚而超过了她们的亲属,她很爱念其她的妃嫔。
四臣之中,遏必隆、鳌拜同苏克萨 哈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索尼对他们 之间的矛盾则采取回避不介入的态度康熙迎纳索尼的孙女为皇后,以此笼 络索尼,使之一心一意辅佐皇帝。
第三节 顺治和董鄂妃
清初迁北京的第一帝顺治名福临, 六岁登极,只活了二十四岁。他是个 多情善感的风流天子,有过三个皇后, 却只独爱董鄂妃。董鄂妃早死,他闹 着要出家,不久也逝去。
•
•
有一次顺治帝当着襄亲王的面与董鄂 妃调情,董鄂氏也对皇上表示好感。襄亲 王异常愤怒,厉声呵斥董鄂妃,顺治帝顺 手打了襄亲王一个耳光。襄亲王敢怒不敢 言,愤愤走出皇宫,誓不再进宫。 • 公元1656年,襄亲王突然死去,其尸 骨未寒,顺治帝便将董鄂氏接入皇宫,册 立为“贤妃”。
顺治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 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 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 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 后宫不能干政。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 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 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为其展卷 研磨,侍奉汤茶。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 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 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 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 月之久。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失子、失 妻几次变故,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 死后仅半年,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 —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 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 息从宫中传出,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 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可是并无收效 。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诏后,顺治皇帝 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 。
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 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他 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 候,她都非常高兴。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 卿卿我我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 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更难得的是, 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 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董鄂妃 往往也为他们说情。
于是爆发了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公元1628 年,李自成参加的高迎祥农民军,在陕北揭竿而 起,两年后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也在延安起义, 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洪流汇成不可抗拒的力量。公 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北 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