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概要
ct的原理以及应用
CT的原理以及应用1. CT的原理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基于X射线的成像技术,利用计算机将多个X射线投影数据重建成三维图像。
CT扫描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的相对运动,获取不同方向上的X射线投影,然后利用算法重建出患者体内的断层图像。
CT扫描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X射线产生和探测: CT扫描中使用的X射线由X射线发射器产生,经过患者体内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
•投影数据采集: X射线发射器和探测器进行旋转运动,采集不同角度上的多个X射线投影数据。
•投影数据重建:通过利用数学算法,将多个X射线投影数据重建成三维CT图像。
•图像显示和分析:重建的CT图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医生可以利用这些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规划。
2. CT的应用CT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2.1 临床应用•肿瘤检测和诊断: 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各种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肝癌、脑肿瘤等。
CT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肿瘤的定位和评估疾病的分期非常有帮助。
•骨骼和关节疾病诊断: CT扫描可以提供清晰的骨骼和关节图像,有助于诊断和评估骨骼和关节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关节炎等。
•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可以用于检查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狭窄、脑血管瘤等。
CT血管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血管结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2.2 临床研究应用•神经科学研究: CT扫描可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如大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CT扫描,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分析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器官移植研究: CT扫描可以用于器官的三维成像和定量分析,有助于器官移植的评估和规划。
通过CT扫描,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器官的详细图像,了解其结构、形态和功能情况,对器官损伤和移植后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
2.3 工业领域应用•材料检测和分析: CT技术可以用于材料的无损检测和分析。
CT的临床应用
(1)、普通CT扫描机: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2)、螺旋CT: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实际 上是容积扫描。 (3)、电子束CT:1983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可以应用于心血管检
查,可以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扫描计划。
(4)、多排螺旋CT或双源CT:1998年应用于临床,球管一次曝光 可以得到多幅图像。
CT申请单大体可以包含以下方面:
1、一般项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及床位等。
2、病史、临床体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相关辅助检查的结
果,譬如:X片、B超、生化检查(AFP)等。
3、临床诊断(如有须写明以便为检查提供针对性)
4、检查部位:CT收费是以单一部位为计价单位,物价部门明确界定的部
Hale Waihona Puke CT的主要特点: 1、无创性检查,操作方便、迅速,易于被患者
接受。
2、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但空间分辨率较低。 3、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 4、提供没有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并可以进 行冠状面、矢状面等多种重建。
5、用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不仅提高了病变的 发现率,而且有的还能进行定性诊断。
四、 CT检查方法、准备工作。
5、检查目的:(需要写明此次检查想达到何种目的及程度)
结束语
三 月 桃 花 开, 银 蛇 破 土 来。 三 医 赢 挑 战, 更 上 一 层 楼!
谢 谢!
CT的临床应用
邹永凯
一、CT基础理论。 二、CT胶片上的基本信息。 三、X光片、CT片的区别。 四、CT检查方法、准备工作。
一、CT基础理论。
1、CT的定义
所谓CT检查,就是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
CT诊断技术和临床应用
1
CT的产生
CT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 ,中文名称叫计算机断层摄影,它是计算 机技术和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 与神经放射 学家Ambrose合作,首先设计成功头部 CT扫描机,1972年公诸于世。1974年美 国工程师Ledley设计成功全身CT装置, 扩大了CT的检查范围。因此,Hounsfield 等人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多层CT的特点
1. 多层探测器 2. 层厚(64排采用0.625mm)取决于探测器结构; 3. 后处理可改变图像层厚 4. 螺距=床速/探测器准直宽度(mm)/周 5. 64排CT各向同性,图象质量(IQ)与螺距无直接
关系
螺距和图像质量
123456
螺距
12
高端CT设备的新技术
一,硬件设备的新技术: 1,X线球管:主要有GE公司的大功率高毫安输 出X 线管和西门子公司的高散热率X 线管,即 0兆球管。 2,探测器:使用新材料,如GE 公司在宝石中 加入稀土元素做探测器, 故称为“宝石”CT ,宝石透气性好、纯度高,其稳定性比传统的 稀土陶瓷探测器和钨酸镉探测器高出20倍。再 有就是扩大探测器的Z轴覆盖范围,如东芝的 160mmZ轴的探测器。
四,后64 排CT时代:2005 年,西门子在 美国放射学会年会发布了首台双源CT,成 为当年RSNA年会最受瞩目的高端CT。仅隔 两年,在2007 年的放射学年会上,GE、 飞利浦和东芝分别推出了宝石CT、 BrillianceiCT 和320 排CT。
4
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 行旋转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而衰减 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 为电信号-模拟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 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将扫描层面 分成若干体积相同的体素,再将各个体素的X 线衰减系数排列成数字矩阵。然后把数字矩阵 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像素 ,用黑白不等的灰度等级按矩阵排列显示,即 构成CT图像。
CT的临床应用
CPR MPR
VE SVR
十二.诊断原则
熟悉正常 发现异常 综合分析 结合临床
十三.诊断步骤
(一)、了解图像周围的信息 (二)、了解扫描的范围 (三)、了解扫描器官的各层面
在观察分析CT图像时,应了解扫 描的技术与方法,是平扫还是对 比增强扫描
对每帧CT图像要进行细致观察。结 合一系列多帧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 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 系。病变在良好的解剖影像背景上显影 是CT的特点,也是诊断的主要根据。
螺旋CT有以下优点:
①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快,避免了 生理伪影。 ②提高了病灶密度测量的准确性。 ③减少了造影剂用量,又强化了增强效果。 ④提供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图像。 ⑤扫描时间短使病人更容易接受或耐受CT检查。
八.CT图像特点
C T图像是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来的X线衰减值的二维图像。
CT机沿用至今已有30余年,在此期间 CT机无论从技术设计,硬件结构和软件功 能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CT机经历了一 个从扫描一个层面需几分钟的第一代CT机, 直到第五利用滑环技术,球管围绕机架连 续旋转曝光,球管曝光的同时,检查床同步 匀速移动进行扫描。连续采集人体的容积数 据进行各个扫描层面图像的重建。扫描轨迹 在人体表面呈螺旋线,因此称为螺旋扫描。 由于螺旋CT扫描不只是人体的一个层面,而 是人体的一个长段,采集的数据是一个连续 的螺旋空间内的容积数据,是三维的信息, 应称之为容积CT扫描
CT的临床应用
一. CT的概念
CT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 。
CT是Hounsfield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的。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 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明显优于X线图像。从而显著扩大了人 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 率。CT也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由于这一 贡献,Hounsfiel1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
PETCT的临床应用
Ⅳ型 转移瘤未显影,转移瘤以外也 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
• 所谓“转移瘤”其实并非转移瘤, 而是原发肿瘤或其他病变
• 转移瘤和原发肿瘤对18F-FDG均没 有摄取,即FDG低摄取或无摄取型 肿瘤
• 病灶微小
• Ⅴ型 转移瘤未显影,但在转移瘤 以外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
①未显影可能
转移瘤已被清除 转移瘤对18F-FDG不摄取或受水肿
• 像素值
SUV 注射药量 / 体重 ×k(单位换算系数)
FDG的标准摄取值
• 由于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因此直 接测定组织FDG的摄取量即可间接反 映其MRGlu(葡萄糖代谢率),还受 引入体内FDG的活度以及个体“大小” 的影响,因此采用后两者对组织FDG 的绝对摄取量进行标准化,即可得到 FDG SUV。
(二)、PET结果的定量和半定量分析
• T/NT • SUV • 不同时间点摄取差 • 定量分析指标
(三)影响PET检查结果的因素
1、示踪剂影响
• 不同种类的示踪剂的体内分布、代谢不同。 • 不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示踪剂可能有不同
的体内生物转归。 • 质量不同的同类示踪剂体内分布也有差异。 • 注射后不同时间显像的示踪剂分布不同,
是临床上延时显像鉴别肿瘤的生物基础。
部分示踪剂在体内可以被代谢、分解, 成为不同的组分,因此在注射不同时间后, 体内放射性分布自然会有差别。这些示踪 剂不同时间显示对图像的影响,在释图时 必须加以考虑。但要注意,示踪剂体内代 谢的途径多、影响因素多,这种复杂性部 分解释了部分肿瘤FDG摄取的多样性,也 部分解释了不同研究者对不同肿瘤延迟显 像SUV改变诊断价值方面报道的差异。
2、设备条件影响
• 设备性能 • 显像方式 • 示踪剂量 • PET与CT配准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介绍CT和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影像检查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X射线进行多层次扫描,得到体内各部位的断面影像,广泛应用于检测颅脑、胸腹部、骨骼等部位的病变和异常。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则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扫描,其具有丰富的组织对比度和高分辨率优势,特别适用于软组织和血管成像。
本文就CT和MRI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CT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颅脑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脑膜瘤、脑出血、颅骨骨折等。
CT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利用CT能够快速得到颅脑各部位的精细图像,早期发现异常,有利于此后的治疗。
胸部影像学胸部CT检查适用于胸闷、咳嗽、咳痰、气促和咯血等症状的病人。
该检查有利于诊断各种肺疾病、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以及肺癌等。
此外,胸部CT检查也可用于检测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病变。
腹部影像学腹部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内脏器官的病变。
如肝癌、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疾病、肾病、肾结石、腹主动脉瘤等病症。
腹部CT检查可以检测和确定肿瘤的类型和位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化疗和手术等治疗方案。
骨骼影像学骨骼CT检查可用于检查创伤、骨折、关节疾病等。
骨骼CT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显示出骨骼的细微结构和受损情况。
MRI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MRI的神经系统成像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卒中、癫痫、脑外伤、脑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MRI图像具有极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因此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脊柱影像学脊柱MRI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诊断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炎、脊髓肿瘤等。
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结构,特别是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结构的详细图像。
肝脏影像学MRI是目前检测肝脏病变的最好方法之一,其结构与功能信息均可提供丰富的扫描内容。
CT检查技术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适应症与禁忌症及注意事项CT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方法,通过X射线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可以对人体内部进行详细的断层扫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但是,由于CT检查需要大量的X射线辐射和注射造影剂,因此在一些情况下,CT检查可能会有一些适应症和禁忌症。
CT检查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临床诊断需要:CT检查可以提供较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特别适用于骨骼、头颅、肺部、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2.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CT检查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引导治疗和手术:CT检查可以用于引导手术和介入治疗。
通过CT 引导,医生可以准确地找到治疗或手术的目标部位,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4.观察治疗效果:CT检查可以用于观察治疗效果的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CT检查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T检查的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1.孕妇:由于CT检查需要使用X射线辐射,对胎儿有一定的辐射风险,因此对于怀孕的妇女,应当尽量避免进行CT检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
2.非紧急情况下的儿童:儿童对辐射的敏感性比成人高,因此在非紧急情况下,尽量避免给儿童进行CT检查。
3.对造影剂过敏:CT检查通常需要注射造影剂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是有些人对造影剂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因此在注射造影剂前应仔细了解病人的过敏史。
4.甲状腺功能异常:CT检查需要使用碘增强造影剂,碘可能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谨慎进行CT检查。
在进行CT检查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术前准备: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空腹检查或者饮食控制。
2.服用药物:在进行CT检查前,需要告知医生患者目前正在服用或者已经停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降压药和糖尿病药物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妇女在进行CT检查前,应当告知医生是否怀孕或者正在哺乳。
ct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CT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1. 什么是CT?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摄影,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生成人体横断面的图像。
CT图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解剖结构图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规划和随访监测等方面。
2. CT的工作原理CT的工作原理基于X射线的物理特性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具体过程如下:•步骤1:患者躺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床上,CT设备通过旋转扫描患者的身体。
•步骤2:CT设备发射X射线束穿过患者的身体,在另一侧的X射线探测器上接收到射线。
•步骤3:CT设备旋转并记录射线通过身体部位时的强度,形成一组投影数据。
•步骤4:计算机通过算法对这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生成横断面的图像。
•步骤5:医生通过对图像进行解读,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规划等工作。
3. CT的临床应用CT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领域,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临床应用:3.1 诊断和评估疾病CT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如肺癌、骨折、颅脑出血等。
CT图像能够观察到内脏器官、血管及骨骼等部位的细节,为医生提供重要的信息,指导临床判断。
3.2 引导和监控手术CT图像可以用于手术前的规划,并帮助医生引导手术操作。
通过CT图像,医生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周围结构,以及手术切口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手术过程中,CT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进展和效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3 放射治疗计划CT图像在放射治疗计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医生可以利用CT图像确定肿瘤的位置、形状和周围组织的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放疗计划。
CT图像还可以用于治疗期间的定位和校正,确保辐射照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4 心脏病的评估CT在心脏病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CT心血管成像技术(CTA),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疾病、心脏血管畸形等心血管疾病。
CTA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血管图像,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划有很大帮助。
CT增强扫描及其意义概要
• 严峻反响需要急救的状况可能有:循环紊乱伴有外 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反射性心跳过速,呼吸困难, 感动,精神错乱,紫绀以至于意识丧失,血管外注射 造影剂很少导致严峻的组织反响。
• 现已了解血管造影和其他会导致造影剂进入脑动 脉的检查,可引发神经病症如昏迷、短暂性精神错乱 和嗜眠症,一过性轻瘫,视力障碍,面肌松弛及癫痫 症发作,有癫痫病史或有脑损伤性癫痫的病人较易发 作,罕见的状况下,也可由静脉内使用造影剂而诱发。
• 罕见短暂的肾功能衰竭,延迟反响间或发生。
• 不排解造影剂过敏的先兆。
对喉头水肿严峻,窒息,青紫应考虑做气管切开或气 管插管。
只要认真重视上述预防措施,一旦发生毒副反 响准时正确处理,严峻的危机生命的事故是完全可 以避开的
碘普罗胺注射液
• 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
• 碘普罗胺,N,N”-双(2,3-二羟丙基)-2,4,6-三 碘-5-[(甲氧基乙酰基)氨基]-N-甲基-1,3-苯二甲 酰胺。
数红疹,头痛头晕,喷嚏咳嗽,恶心呕吐等; 2.中度反响的主要临床表现:全身消逝寻麻疹样皮疹,
眼睑、脸蛋、耳部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音 嘶哑,肢体抖动等; 3.重度反响的主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手 足厥冷,呼吸困难,手足肌痉挛,血压下降,心搏停 顿,知觉丧失,小便失禁等。
造影剂毒副反响的预防措施
• 5.增加后处理:CT 增加后叮嘱患者,按压针口、 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准时代谢,嘱病人取CT诊 断报告时间及地点,照取增加CT片假设干张〔依 据状况而定〕,测量病变大小、CT值〔包括动脉 期、静脉期、延迟期〕,片子照好后送诊断室出 具诊断报告。
CT增加扫描造影剂毒副反响
造影剂毒副反响分三类: 轻度反响、中毒反响、重度反响; 1.轻度反响的主要病症:有全身热感与发痒,充血,少
能谱ct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能谱ct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来生成人体的断层图像。
CT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提供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图像,有助于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CT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基本原理:CT扫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X射线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图像信息。
在CT扫描中,一台X射线机和一个旋转的探测器环同时围绕着患者的身体进行旋转,射线通过被检查的区域,探测器环接收经过人体组织的X射线,然后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处理,生成人体断层图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躺在一个可以向内滑动的扫描床上,以保持稳定。
2.扫描床进入CT机的环形开口。
3. X射线机和探测器环开始旋转,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图像。
4.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以避免图像模糊。
5.计算机将接收到的X射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算法进行处理。
6.处理后的信号通过计算机重建算法来生成图像。
7.医生可以使用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以进行准确的诊断。
临床应用:CT扫描可用于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和病情,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
以下是CT扫描的一些常见临床应用:1.头部和脑部扫描:CT可以检测颅脑损伤,如脑震荡、脑血管意外和肿瘤等。
它还可以用于评估头颅骨折和脑出血等病情。
2.胸部扫描:CT用于检测肺部疾病,如肺癌、肺实质病变和肺栓塞等。
它也可以帮助评估血管结构和可能的心脏疾病。
3.腹部和盆腔扫描:CT广泛用于检测和评估腹部器官,如肝脏、肾脏、胰腺、胃肠道和盆腔器官等。
它可以帮助检测炎症、肿瘤、结石和其他疾病。
4.骨骼和关节扫描:CT可以提供详细的骨骼和关节结构,有助于检测骨折、关节炎、肿瘤和其他骨骼疾病。
5.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技术(CTA)结合了CT和血管造影技术,可以帮助评估血管病变,如动脉狭窄、动脉瘤和血管栓塞等。
6.心脏扫描: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心脏的详细信息,如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钙化和心脏瓣膜疾病等。
CT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23
CT扫描技术
CT 心脏亚秒扫描。
ppt课件
24
CT扫描技术
• CT透视技术: • 定位,
• • 活检, 介入治疗。
ppt课件 25
常用术语
• 定位像(topogram) • 放大扫描 • 薄层扫描 • 高分辨扫描
ppt课件 26
常用术语
层厚 、层距,二者关系 层数 螺距(是比值): 窗位(窗中心):所检查器官组织的平均 CT 值水平。 窗宽:所显示该 CT 值的范围 肺、肝、脑、骨等窗。
同影异病、结合临床资料、待观察、征象不典 型):列几种病?根据好发部位或发病频率
ppt课件
56
诊断结果
阴性结果:
xx 未见异常,并不代表没有病, 影像学的限度; 时间限度 目前还未发现,更不代表以后不出现;
ppt课件
57
ppt课件
42
适应症
软组织、椎间盘、关节软 骨:MRI
ppt课件
43
禁忌症
昏迷、烦躁不安; 休克,大出血等危重病; 妊娠(胎儿) ; 青少年生殖器(敏感)部位检查。
ppt课件 44
CT的限制
1. 形 态 学 诊 断 , 不是病理诊断:
同病异影,异病同影; 功能性病变(-); 某些炎症-肝肾。
ppt课件
ppt课件 19
扫描技术
CTA(CT 血管造影): 需动脉或静脉插管。
ppt课件
20
CT扫描技术
CT 仿真内镜: 气管及支气管;副鼻窦; 胃肠道;等。
ppt课件
21
CT扫描技术
• CT灌注 • (perfusion CT) :
ppt课件 22
CT扫描技术
三维重建: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CT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C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X射线在不同组织中的吸收不同。
当X射线穿过人体时,被人体组织吸收的量取决于该组织的密度。
相对密度低的组织(如肺组织)会减少射线的吸收,而相对密度高的组织(如骨骼)会增加射线的吸收。
这些被吸收或透射的X射线会被探测器接收并转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
CT成像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CT成像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许多疾病,如肺部疾病、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等。
它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和病变部位,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其次,CT成像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评估治疗后的肿瘤缩小程度。
此外,CT成像还广泛应用于导航手术、血管介入等领域,增加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风险。
CT成像的优势在于其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
由于其对组织密度的敏感性较高,CT成像可以提供较为清晰和准确的解剖结构信息。
与传统的X射线平片相比,CT成像能提供更多的横断面解剖信息,有助于医生找到病变的准确位置和范围。
此外,CT成像还可以通过改变扫描条件,如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来调整图像的对比度,进一步增强病变的显示。
然而,CT成像也存在一些限制和缺点。
首先,由于CT成像使用的是X射线,这种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损害。
尽管现代的CT设备辐射剂量已经有所减少,但仍然需要注意辐射防护和权衡利弊。
其次,CT成像对一些组织和病变的分辨能力有限。
例如,在检测软组织病变时,CT成像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可能无法很好地显示细小的病变。
此外,由于CT成像是一种静态的影像学技术,无法提供动态功能的信息。
总的来说,CT成像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影像学技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的成像原理基于X射线在组织中的吸收差异,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影像。
CT成像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和手术导航等领域,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CT成像的辐射剂量和一些组织和病变的分辨能力的局限性。
能谱CT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能谱CT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1. 简介能谱CT(Spectral CT)是一种通过测量射线在物质中的能谱特性来获取图像信息的医学影像技术。
相比传统CT,能谱CT能够提供更多的物质信息,使医生可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并且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基本原理能谱CT基于X射线通过物质时的能量吸收特性,利用能量对射线的吸收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物质的种类、组织密度、血液灌注等信息。
其基本原理如下:•X射线穿过物质时,会与物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其中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是主要的相互作用过程。
•不同物质对不同能量的X射线有不同的吸收特性,这种吸收特性可以通过能谱分析来进行定量测量。
•能谱CT使用了一组能量区别明显的X射线束,并通过对射线的能谱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3. 临床应用能谱CT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3.1 肿瘤诊断与评估能谱CT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肿瘤诊断和评估结果。
通过测量肿瘤的能量吸收特性,可以对肿瘤的组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判断肿瘤的性质、分级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2 管腔成像能谱CT在管腔成像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物质在管腔内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能够获得更准确的血管、胆道、肠道等管腔结构的图像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3 低剂量成像能谱CT可以实现低剂量成像,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人体的损伤,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3.4 心血管影像学能谱CT在心血管影像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心脏血管中对比剂和钙化物质的能量吸收特性进行分析,能够获得心脏血管的清晰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心血管疾病并进行治疗。
4. 未来发展能谱CT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技术,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改进:提高能谱CT的分辨率、减小辐射剂量等,以提供更高质量、安全的影像结果。
CT检查的临床应用
引言:概述:CT检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算法人体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方法。
相比传统X线检查,CT具有更高的解剖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敏感性,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CT检查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神经学、肿瘤学、心血管学、骨科等。
在这些领域中,CT检查已经成为辅助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正文:一、CT在神经学领域的应用1.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评估2.脑肿瘤的定位和评估3.头部外伤的筛查和定位4.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定位5.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二、CT在肿瘤学领域的应用1.肺部肿瘤的筛查和定位2.肝脏肿瘤的评估和治疗规划3.胃肠道肿瘤的定位和测量4.乳腺肿瘤的定位和术前评估5.骨髓瘤的骨骼扫描和治疗监测三、CT在心血管学领域的应用1.冠状动脉疾病的定位和评估2.心脏异常结构的观察和评估3.心功能异常的诊断和评估4.大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跟踪5.心脏外科手术的规划和评估四、CT在骨科领域的应用1.骨折和骨关节损伤的定位和评估2.脊柱疾病的检查和手术规划3.关节疾病的判断和评估4.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损伤判断5.骨肿瘤和骨质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五、CT的优势和局限性1.优势:高解剖分辨率、多平面重建、高灵敏度和特异性2.局限性:放射性辐射、造影剂过敏反应、无法观察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无法评估功能性改变总结:CT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通过对CT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神经学、肿瘤学、心血管学和骨科等领域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
因此,在临床中合理使用CT技术,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需求进行个体化评估,才能更好地发挥CT的优势,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胸部CT扫描的临床应用
胸部CT扫描的临床应用
张雪哲
【期刊名称】《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1 检查技术 CT扫描不是胸部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而是在常规X线检查
和其它放射学检查的基础上选择使用。
其适应症为:①寻找隐蔽区病变或常规X线
检查发现可疑病变作进一步检查;②观察肺纵隔病变结构、密度,如坏死区、钙化影、病变与邻近器官关系;③肺门影增大的鉴别,区别是肿块、淋巴结或血管影;④明确纵隔增宽的病因,了解病变位置、扩展方向以及与相邻器官空间关系;⑤治疗前、后了
解有无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大小分布;⑥了解胸膜、胸壁有无侵犯;⑦区别心室壁瘤
与心外的纵隔或肺病变、大血管畸形和病变、心包情况和心瓣膜钙化等。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张雪哲
【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J], 滕达
2.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胸部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J], 冯萍;刘平;喻崇容
3.胸部CT扫描技术的改进在尘肺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J], 喻崇容;邓小琴;刘平
4.浅析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诊断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J], 刘丹;王琼
5.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J], 于文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鞍区扫描范围应视蝶鞍大小而定,原 则上包括蝶鞍前床突和后床突,较大的 占位应较好地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特征。 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 鞍底垂直,层厚、层距选1~3mm,进行 连续逐层靶扫描或容积扫描;④冠状层 面扫描由于病人体位不适,容易动、难 固定,同时由于厚的颅底及鼻窦、鼻腔 等含气结构的X线吸收差别较大,容易产 生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
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
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
置、范围、程度等。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同增强扫描,扫描时应先行横断层面平
扫。根据平扫表现及临床体征,选择一
个可能发生梗死的层面为重点观察层, 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50ml 对比剂,注射速度3~7ml/s,注射开始后 5~7s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 4.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扫 描结束左、右眼眶分别进行MPR,作为 横断面图像的补充;②图像显示时软组 织窗宽180~240Hu,窗位35~40Hu;骨 窗窗宽1400Hu,窗位400Hu;也可采用 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并测量CT值。
• 二、耳部
• 耳部颞骨CT常规选用薄层靶扫描或高分 辨力扫描,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 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颞骨外伤等检查,一般横 断层面平扫,必要时加作冠状层面扫描 或增强扫描。由于颞骨内结构排列方位 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同一结构显 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根据具体要求选 择适当的体位。
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 局部病灶的情况。扫描所获CTA图像经MIP重
组成血管影像,去掉骨组织及其它高密度影, 以显示血管;可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 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图像进行MPR 及SSD重组,从二维、三维概念获取更多的诊 断信息。
• (2)脑CT血流灌注成像:是一种简便易 行的新方法,需在螺旋CT机上进行扫描, 并专用软件分析实施。对缺血性脑梗死
• 脑CTA检查应在螺旋CT机上先行颅脑CT平扫, 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与增强扫 描相同,扫描时螺距为1或1.5mm,层厚1mm, 重建间隔0.5mm,矩阵512×512个,注射速度 3.5~4ml/s,静脉团注对比剂100ml,注药后 15~18s开始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颅脑
常规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
• 2.重组技术
• (1)脑CTA: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 的新方法,众多资料表明脑CTA在诊断 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 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 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 DSA结果一致。优点是创伤小,可进行 全方位观察,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应 用价值(图2-12-4)。
• 2.冠状层面扫描 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镫 关节及镫骨与卵圆窗的关系。病人俯卧或仰卧、 头过伸,头先进,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在 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骨 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 扫描条件与横断层面扫描相同。
• 3.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内耳骨 算法扫描后,可选软组织算法再次重建图像。 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200~300Hu,窗位40Hu; 骨宽窗位2000~4000Hu,窗位400~600Hu; ②容积数据还能进行仿真内镜及SSD观察中耳 锤骨及钻骨的情况。
• 冠状层面扫描对大脑深部病变可以观察 其向上下扩展的情况以及和脑室的关系; 对大脑近穹隆部的病变可避免在横断层 面扫描时出现的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对脑内接近颅底的病变,如额底部,鞍 区与中颅窝的病变也有助于了解病变与 颅骨的关系及其扩展的情况;对后颅窝 内肿瘤则可帮助了解其与岩骨、四脑室 及天幕的关系;
• 1.横断层面扫描 扫描的基线有听眦线 或称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即眼外眦与外耳道口的连线(图2-12-1)。 还有瑞氏线(Reid line; RL)或称听眶下 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口的连线。听眶
上线或称眉听线,即眉弓上缘的中点与 外耳道口的连线。三种基线中以OML最 常用。
• 1.横断层面扫描 病人取仰卧位,在头颅侧位 定位图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 的连线,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层厚、层 距1~2mm,视野25cm,选高kV、大mA,大 矩阵512×512个以上的高分辨力扫描。能较好 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入口、耳蜗、咽 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 构。若需较好显示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 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可取扫 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至眶上缘的连线进行扫描。
• 2.冠状层面扫描 扫描时的病人体位: ①病人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部过伸, 头先进。仰卧位时取颌顶位(图2-12-2), 俯卧位时取顶颌位(图2-12-3)。顶颌位 较常用,要求以下颌为支点,头部两侧 基本对称。扫描机架上的指示灯的定位 线打到头顶,摄取头颅侧位定位图。倾 斜扫描机架使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 直;②颅脑扫描范围应从额叶到枕叶, 以层厚10mm,层距10mm,连续逐层扫 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
• 2.横断层面扫描 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 观察鼻窦时,首选横断层面扫描。不能 适应冠状层面扫描体位的病人可做横断 层面扫描。病人仰卧,头先进,摄头颅 侧位定位图,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向 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描条件与冠状层 面扫描相同。对于鼻窦肿瘤需薄层横断 层面平扫加增强扫描。
• 3.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观 察鼻窦软组织窗宽240~350Hu,窗位 30~40Hu;骨窗窗宽1400Hu,窗位 350~400Hu;②对软组织算法的容积数 据可选择骨算法,小视野进行再次重建
头颈部
• 一、眼眶
• 眼眶CT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眼内 肿瘤,眼肌肥大,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诊 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 查。
• 1.横断层面扫描 常规采用横断层面平扫,病 人取仰卧位,头先进。闭眼或双眼平视前方, 扫描时眼球不要转动。可体表定位也可在头颅 侧位定位图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 眶上壁。扫描层厚2~3mm,层距2~3mm行无 间距逐层扫描或螺旋薄层扫描。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 CT检查技术是多种多样的,用于各系统 疾病的检查时,既有相同的扫描方法又有特殊 的扫描方法及其图像后处理。临床应用选择时, 既要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较好地显示病变的 全貌及特征,又要考虑尽可能减少病人的X线 剂量和检查费用。一般的选择原则是首选能解 决问题的简单的扫描方法,后选复杂方法。最 好制定各个部位相应的CT扫描常规,便于规范 操作。本章根据检查的部位,分别加以阐述。
• 扫描时病人常规取仰卧位,下颌内收, 头先进。体表定位时,扫描机架上的指 示灯的定位线与OML平行,以此为基线。
• 要求头部两侧基本摆平,目的是使每层图像两 侧对称,准确地反映该层面的解剖结构,有利 于病变的发现和两侧结构的对比。扫描时从基 线开始以层厚8~10mm,层距8~10mm连续由 下至上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 头顶是癫痫病灶的好发部位,注意不要漏扫。 欲观察后颅窝及桥小脑角的病变,扫描层面则 与OML的耳端成15~20°角。扫描发现较小病 变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 描。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 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
• 三、鼻窦
• 鼻窦CT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的 检查。通常采用冠状层面扫描,能整体 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 上下关系显示较好。对齿槽、腭部、眶 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也以 冠状层面扫描为首选。固定义齿会造成 星芒状伪影。
• 1.冠状层面扫描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 过伸、头先进。在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以扫描
• 2.冠状层面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 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的情 况,可加作冠状层面平扫。病人取俯卧 位或仰卧位,头过伸、头先进。扫头颅 侧位定位图,定位时以扫描层面尽量与 听眦线垂直为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 描至眼睑。扫描条件与横断层面扫描相 同。
• 3.增强扫描 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了 解病灶血供情况可加做增强扫描。增强 扫描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扫描条件 同平扫。
彩色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为保证脑血流灌
注的图像质量以及各灌注参数的准确性,选好注Leabharlann 对比剂的速度和扫描时间是关键技术。另
外,血脑屏障的完整,对比剂有无外渗也应考 虑。CT灌注扫描对噪声非常敏感,因此,小脑, 脑干等伪影较多的部位其应用受到限制。
• 3.图像显示 横断层面图像窗宽80~ 100Hu,窗位35~40Hu;冠状层面图像 窗宽取120~140Hu,窗位40Hu左右;对
• 3.扫描方法 横断层面和冠状层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对比剂的注射方式首选静脉团 注法,以2.5~3ml/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ml,再对平扫 范围进行普通增强扫描。
• 三、图像后处理
• 1.重建技术 螺旋扫描后,对于图像显 示不全的病人,可改变视野,进行图像 重建,使缺失的部分显示到有效影像中。 还可改变算法、视野、改变重建间隔, 再次进行图像重建。比如鞍区的小视野 薄层重建可显示出体积仅数mm的微小腺 瘤及它的许多间接征象,对大的垂体瘤 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重建技术 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 管电流200mA,1s/层,层厚10mm,共扫描50
层左右,最后进行横断层面常规增强扫描。脑 CT血流灌注获得每一象素注射对比剂后的时间
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象素 的脑血流图(cerebral blood;CBF)、脑血容 量图(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对比剂 峰值时间图(time to peak; TTP)等,再经伪
层面尽可能与听眦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 为原则,从额窦扫描至蝶窦。层厚5mm,层距 5mm,视野25 cm,矩阵512×512个,连续逐 层平扫或螺旋CT扫描。对怀疑脑脊液鼻漏的病 人应以层厚1~2 mm,层距1~2mm的薄层扫描 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