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色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为保证脑血流灌
注的图像质量以及各灌注参数的准确性,选好
注射对比剂的速度和扫描时间是关键技术。另
外,血脑屏障的完整,对比剂有无外渗也应考 虑。CT灌注扫描对噪声非常敏感,因此,小脑, 脑干等伪影较多的部位其应用受到限制。
• 3.图像显示 横断层面图像窗宽80~ 100Hu,窗位35~40Hu;冠状层面图像 窗宽取120~140Hu,窗位40Hu左右;对
• 扫描时病人常规取仰卧位,下颌内收, 头先进。体表定位时,扫描机架上的指 示灯的定位线与OML平行,以此为基线。
• 要求头部两侧基本摆平,目的是使每层图像两 侧对称,准确地反映该层面的解剖结构,有利 于病变的发现和两侧结构的对比。扫描时从基 线开始以层厚8~10mm,层距8~10mm连续由 下至上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 头顶是癫痫病灶的好发部位,注意不要漏扫。 欲观察后颅窝及桥小脑角的病变,扫描层面则 与OML的耳端成15~20°角。扫描发现较小病 变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 描。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 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 CT检查技术是多种多样的,用于各系统 疾病的检查时,既有相同的扫描方法又有特殊 的扫描方法及其图像后处理。临床应用选择时, 既要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较好地显示病变的 全貌及特征,又要考虑尽可能减少病人的X线 剂量和检查费用。一般的选择原则是首选能解 决问题的简单的扫描方法,后选复杂方法。最 好制定各个部位相应的CT扫描常规,便于规范 操作。本章根据检查的部位,分别加以阐述。
• 三、鼻窦
• 鼻窦CT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的 检查。通常采用冠状层面扫描,能整体 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 上下关系显示较好。对齿槽、腭部、眶 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也以 冠状层面扫描为首选。固定义齿会造成 星芒状伪影。
• 1.冠状层面扫描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 过伸、头先进。在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以扫描
• 管电流200mA,1s/层,层厚10mm,共扫描50
层左右,最后进行横断层面常规增强扫描。脑 CT血流灌注获得每一象素注射对比剂后的时间
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象素 的脑血流图(cerebral blood;CBF)、脑血容 量图(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对比剂 峰值时间图(time to peak; TTP)等,再经伪
层面尽可能与听眦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 为原则,从额窦扫描至蝶窦。层厚5mm,层距 5mm,视野25 cm,矩阵512×512个,连续逐 层平扫或螺旋CT扫描。对怀疑脑脊液鼻漏的病 人应以层厚1~2 mm,层距1~2mm的薄层扫描 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
以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沿鼻背 部作冠状层面薄层扫描。
• 脑CTA检查应在螺旋CT机上先行颅脑CT平扫, 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与增强扫 描相同,扫描时螺距为1或1.5mm,层厚1mm, 重建间隔0.5mm,矩阵512×512个,注射速度 3.5~4ml/s,静脉团注对比剂100ml,注药后 15~18s开始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颅脑
常规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脑血管的情况,
• 颅脑
• CT的临床应用最早是用于颅脑检查,目前已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CT扫描方法多选择CT平扫, 增强扫描和相应的图像后处理。可根据临床的 诊断要求进行选择。
• 一、平扫
• 急性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脑先天性畸 形、脑萎缩、脑积水等疾病,一般只做平扫, 必要时增强扫描。扫描时多用横断层面,有时 加用冠状层面扫描。冠状层面图像能较好显示 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 病变。
• 2.横断层面扫描 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 观察鼻窦时,首选横断层面扫描。不能 适应冠状层面扫描体位的病人可做横断 层面扫描。病人仰卧,头先进,摄头颅 侧位定位图,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向 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描条件与冠状层 面扫描相同。对于鼻窦肿瘤需薄层横断 层面平扫加增强扫描。
• 3.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观 察鼻窦软组织窗宽240~350Hu,窗位 30~40Hu;骨窗窗宽1400Hu,窗位 350~400Hu;②对软组织算法的容积数 据可选择骨算法,小视野进行再次重建
• 2.冠状层面扫描 扫描时的病人体位: ①病人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部过伸, 头先进。仰卧位时取颌顶位(图2-12-2), 俯卧位时取顶颌位(图2-12-3)。顶颌位 较常用,要求以下颌为支点,头部两侧 基本对称。扫描机架上的指示灯的定位 线打到头顶,摄取头颅侧位定位图。倾 斜扫描机架使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 直;②颅脑扫描范围应从额叶到枕叶, 以层厚10mm,层距10mm,连续逐层扫 描,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
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 局部病灶的情况。扫描所获CTA图像经MIP重
组成血管影像,去掉骨组织及其它高密度影, 以显示血管;可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 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图像进行MPR 及SSD重组,从二维、三维概念获取更多的诊 断信息。
• (2)脑CT血流灌注成像:是一种简便易 行的新方法,需在螺旋CT机上进行扫描, 并专用软件分析实施。对缺血性脑梗死
• 2.冠状层面扫描 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镫 关节及镫骨与卵圆窗的关系。病人俯卧或仰卧、 头过伸,头先进,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在 头颅侧位定位图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骨 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 扫描条件与横断层面扫描相同。
• 3.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内耳骨 算法扫描后,可选软组织算法再次重建图像。 图像显示软组织窗宽200~300Hu,窗位40Hu; 骨宽窗位2000~4000Hu,窗位400~600Hu; ②容积数据还能进行仿真内镜及SSD观察中耳 锤骨及钻骨的情况。
• 1.横断层面扫描 病人取仰卧位,在头颅侧位 定位图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 的连线,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层厚、层 距1~2mm,视野25cm,选高kV、大mA,大 矩阵512×512个以上的高分辨力扫描。能较好 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入口、耳蜗、咽 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 构。若需较好显示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 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可取扫 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பைடு நூலகம்眶上缘的连线进行扫描。
• 2.冠状层面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 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的情 况,可加作冠状层面平扫。病人取俯卧 位或仰卧位,头过伸、头先进。扫头颅 侧位定位图,定位时以扫描层面尽量与 听眦线垂直为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 描至眼睑。扫描条件与横断层面扫描相 同。
• 3.增强扫描 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了 解病灶血供情况可加做增强扫描。增强 扫描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扫描条件 同平扫。
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
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
置、范围、程度等。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同增强扫描,扫描时应先行横断层面平
扫。根据平扫表现及临床体征,选择一
个可能发生梗死的层面为重点观察层, 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50ml 对比剂,注射速度3~7ml/s,注射开始后 5~7s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 2.重组技术
• (1)脑CTA: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 的新方法,众多资料表明脑CTA在诊断 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 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 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 DSA结果一致。优点是创伤小,可进行 全方位观察,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应 用价值(图2-12-4)。
• 1.横断层面扫描 扫描的基线有听眦线 或称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即眼外眦与外耳道口的连线(图2-12-1)。 还有瑞氏线(Reid line; RL)或称听眶下 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口的连线。听眶
上线或称眉听线,即眉弓上缘的中点与 外耳道口的连线。三种基线中以OML最 常用。
头颈部
• 一、眼眶
• 眼眶CT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眼内 肿瘤,眼肌肥大,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诊 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 查。
• 1.横断层面扫描 常规采用横断层面平扫,病 人取仰卧位,头先进。闭眼或双眼平视前方, 扫描时眼球不要转动。可体表定位也可在头颅 侧位定位图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 眶上壁。扫描层厚2~3mm,层距2~3mm行无 间距逐层扫描或螺旋薄层扫描。
• 4.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应注意①扫 描结束左、右眼眶分别进行MPR,作为 横断面图像的补充;②图像显示时软组 织窗宽180~240Hu,窗位35~40Hu;骨 窗窗宽1400Hu,窗位400Hu;也可采用 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并测量CT值。
• 二、耳部
• 耳部颞骨CT常规选用薄层靶扫描或高分 辨力扫描,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 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颞骨外伤等检查,一般横 断层面平扫,必要时加作冠状层面扫描 或增强扫描。由于颞骨内结构排列方位 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同一结构显 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根据具体要求选 择适当的体位。
• 3.扫描方法 横断层面和冠状层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对比剂的注射方式首选静脉团 注法,以2.5~3ml/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ml,再对平扫 范围进行普通增强扫描。
• 三、图像后处理
• 1.重建技术 螺旋扫描后,对于图像显 示不全的病人,可改变视野,进行图像 重建,使缺失的部分显示到有效影像中。 还可改变算法、视野、改变重建间隔, 再次进行图像重建。比如鞍区的小视野 薄层重建可显示出体积仅数mm的微小腺 瘤及它的许多间接征象,对大的垂体瘤 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重建技术 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 二、增强扫描
• 1.适应证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 及占位性的病变,均需加作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的 病人可以不做平扫而直接行冠状薄层靶增强扫描;脑 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
• 2.扫描前准备 增强扫描前4~6h空腹,扫描前为病人 做碘过敏试验,试验呈阴性者请病人或家属在对比剂 检查说明书上签字,方能实施增强扫描。
• 冠状层面扫描对大脑深部病变可以观察 其向上下扩展的情况以及和脑室的关系; 对大脑近穹隆部的病变可避免在横断层 面扫描时出现的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对脑内接近颅底的病变,如额底部,鞍 区与中颅窝的病变也有助于了解病变与 颅骨的关系及其扩展的情况;对后颅窝 内肿瘤则可帮助了解其与岩骨、四脑室 及天幕的关系;
• ③鞍区扫描范围应视蝶鞍大小而定,原 则上包括蝶鞍前床突和后床突,较大的 占位应较好地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特征。 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 鞍底垂直,层厚、层距选1~3mm,进行 连续逐层靶扫描或容积扫描;④冠状层 面扫描由于病人体位不适,容易动、难 固定,同时由于厚的颅底及鼻窦、鼻腔 等含气结构的X线吸收差别较大,容易产 生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
脑外伤及可疑颅骨受损病人,常规加摄 骨窗片,窗宽1400Hu,窗位400Hu;对 兴趣区可局部放大显示;脑池造影CT图 像窗宽200~2000Hu,窗位250~400Hu。
• 四、脑池造影CT
• 脑池在平扫即可显示,但注入对比剂后对比度提高, 特别是桥小脑角池和鞍上池显示更清楚。因而对于桥 小脑角、脑干和颅底区的病变,CT平扫不能明确诊断 时,可辅以脑池造影CT扫描。扫描前需行腰椎穿刺术 将阳性对比剂(如非离子碘剂)或阴性对比剂(如过 滤的空气)注入脊蛛网膜下腔,经体位引流,对比剂 充盈脑池后行冠状层面扫描。或行颞骨高分辨力扫描。 如需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学变化,于注入阳性对比剂后 2h、6h、12h和24h扫描,必要时还可于48h和72h再次 进行扫描。由于MRI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小脑角的 病变,诊断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 势,有基本取代脑池造影CT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