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绪言、药物跨膜转运

合集下载

2.2.1药物跨膜转运

2.2.1药物跨膜转运

酸性药
Ka =
[ H+ ] [ A ] [HA]
碱性药
[ A ]
pKa = pH - log
[HA] [ A ]
= 10 pH-pKa
[HA]
pKa-pH
色甘酸钠(Cromolyn Sodium):pKa2,酸
性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0 105
1
HAH+ + A 总量
1
(二)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滤过 filtration 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易化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膜动转运 membrane moving transpor
入胞 endocytosis 出胞 exocytosis
• 逆浓度梯度,耗能 • 特异性(选择性) • 饱和性 • 竞争性
(二)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2、药物active transport的生理意义: 1)保持细胞内、外Na+、K+ 不均衡分布-势能贮备 2)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 3)为药物转运供能 4)提高药物的吸收程度 5)保证某些药物在特定组织器官中的高浓度分布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Drug Transport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数学模型 四、常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五、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Drug Transport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膜具流动性 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 不同、功能不同 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 糖蛋白,成为抗原

兽医药理-药物的跨膜运输

兽医药理-药物的跨膜运输

体转运,这两种物质间就会出
现竞争性抑制。与载体亲合力
强的物质首先占用了共用的载 体,使载体不能对另外一种物
×
质进行转运,抑制对另一种物
质的转运。
青霉素、钠离子等通过 主动转运进行。
生物膜
19
主动转运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
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可逆性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是药物逆浓度差由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
又称逆流转运。这种转运由载体介导。
转运的载体多为载体蛋白, 载体对被转运的物质有一定的选 择性,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并 且转运能力有一定限度,就是说 载体有饱和性,如果载体达到保 和,就不能再进行转运。
生物膜
18
主动转运
如果两种物质通过同一载
简单扩散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特点: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 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无饱和现象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绝大多数药物以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BH+ H+ + B (分子型)
主讲人:明日明月
01 药物的跨膜运输
Part
药动学概念
药物动力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 排泄的经时过程。
影响药物在作用位能够达到的浓度。 决定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
药动学概念
生物膜的结构
极性药物难以通过 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 小分子可以由模孔通过
药物运 输方式
① 被动转运 ② 简单扩散 ③ 滤过 ④ 主动转运 ⑤ 易化扩散 ⑥ 胞饮/吞噬作用 ⑦ 离子对转运

药理学绪言

药理学绪言

药理学绪言
一、A1
1、药效学研究
A、药物的疗效
B、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效的因素
E、药物的作用规律
2、药动学是研究
A、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B、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C、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
D、药物的调配
E、药物的加工处理
3、药动学是研究
A、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及解离的规律
B、药物吸收后在机体细胞分布变化的规律
C、药物经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产物的过程
D、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E、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临床药理研究不包括
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
E、Ⅴ期临床试验
5、药理学是研究
A、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动学
C、药物的学科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
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6、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
B、急慢性毒性观察结果
C、新药作用谱
D、LD50
E、临床前研究资料
7、药物效应动力学叙述正确的是
A、简称药动学
B、药物的作用规律
C、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E、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8、药物代谢动力学不包括
A、吸收
B、分布
C、起效
D、代谢
E、排泄
9、药效学主要研究
A、药物的跨膜转运规律
B、药物的生物转化规律
C、药物的时量关系规律
D、药物的量效关系规律
E、血药浓度的昼夜规律。

药品生产技术《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品生产技术《药物的跨膜转运》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既然膜主要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那么理论上只有脂溶性的物质才有可能通过它。

但事实上,一个进行着新陈代谢的细胞,不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到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团块性固形物或液滴〕进出细胞,包括各种供能物质、合成细胞新物质的原料、中间代谢产物和终产物、维生素、氧和二氧化碳,以及Na、K、Ca2离子等。

它们理化性质各异,且多数不溶于脂质或其水溶性大于其脂溶性。

这些物质中除极少数能够直接通过脂质层进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转运,都与镶嵌在膜上的各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有关;至于一些团块性固态或液态物质的进出细胞〔如细胞对异物的吞噬或分泌物的排出〕,那么与膜的更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关。

现将几种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分述如下:〔一〕单纯扩散溶液中的一切分子都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这种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溶液的绝对温度成正比。

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分子因运动而离开某一小区的量,与此物质在该区域中的浓度〔以mol/L计算〕成正比。

因此,如设想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那么高浓度区域中的溶质分子将有向低浓度区域的净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物质分子移动量的大小,可用通量表示,它指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平方厘米的假想平面的摩尔或毫尔数。

在一般条件下,扩散通量与所观察平面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如果所涉及的溶液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那么每一种物质的移动方向和通量,都只决定于各该物质的浓度差,而与别的物质的浓度或移动方向无关。

但要注意的是,在电解质溶液的情况下,离子的移动不仅取决于该离子的浓度也取决于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区别于体内其他复杂的物质转运机制。

但单纯扩散不同于上述物理系统的情况是: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一个主要由脂质分子构成的屏障,因此某一物质跨膜通量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它们在膜两侧的浓度外,还要看这些物质脂溶性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这统称为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西医药理学_总论__药动学

西医药理学_总论__药动学
• 吸入给药 是挥发性液体、气体麻醉药或分 散在空气中的固体药物的给药途径。肺泡 表面积大(约200m2),血流丰富(肺毛细 血管面积80 m2 ) ,有利于和血中药物进行 交换,肺既是药物的吸收器官,又是药物 的消除器官。
• 皮下或肌内注射给药,药物先沿结缔组织 扩散,后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进入 血液循环。肌肉组织比皮下组织血管丰富。
2021/3/15
12
舌下给药
舌下含药可从舌下毛细血管迅速吸收,无首过消除现象。 但吸收面积小,药物难溶出,只适用于少数用药量小及 脂溶性高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等
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药物的局部作用,如用抗感 染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给药也能通过结肠粘膜吸 收而发挥吸收作用,其优点是大约50%的吸收药物能直 接进入腔静脉而避免肝脏的首过消除;避免药物对胃的 刺激。但直肠吸收面积小,吸收速度慢而不规则,不少 药物对直肠还有刺激作用
吸收部位
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
其他部位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与血浆蛋 白结合的药物称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药物称 为游离型药物。在药物的吸收部位,药物进入血液 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了局部的游离型药物 浓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2021/3/15
18
2.体液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 弱酸性药物易分布在碱性环境中; • 弱碱性药物易分布在酸性环境中
16
二、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是指血液循环中的药物,越过生物膜进入到细 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程。药物的作用强度取决 于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物的分布直接关系 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是不均匀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药理学

药理学
1、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性变化。
浓度-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药理学研究常用。
(1)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血压升降、平滑肌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2、最小有效量 (阈剂量或阈浓度):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4、剂量:一般成人应用药物能产生治疗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
5、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6、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
7、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8、致死量:超过中毒量,引起死亡的剂量。
关于药物剂量各国都制定了常用剂量范围,在药品说明书上有介绍。对毒性药品还规定了极量(包括单剂量、一日量及疗程量),超限用药造成不良后果,医生应负法律责任。
9、效价强度: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第二章 药效学
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物作用两重性、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临床药理学: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

药理学绪言药物跨膜转运

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 饱和性
• 竞争性:竞争性置换现象
编辑ppt
36
靶A
B

受体
游离药物
游离药物

白蛋白

药物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A 单独给甲药
B 甲药+乙药
cell pH=7.0
pH=7.4(体液、血液)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弱碱性药物易进入细胞内,弱酸性药物易存在于细胞外液。
临床意义:中毒解救 碱化尿液或血液,促进酸性中毒药物的排泄 酸化尿液或血液,促进碱性中毒药物的排泄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编辑ppt
26
药物的跨膜转运 高

简单扩散
被动转运
滤过
载 体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3、膜动转运
• 胞饮 • 胞吐
编辑ppt
28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
吸收
血液循环中药物浓度 分布
药理效应
靶组织上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
消除
生物转化 排泄
29
编辑ppt
29
1、吸 收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学科性质 桥梁学科 医学 药学
学习目的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学科任务
1.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 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发现和研究新的药物 3.揭示生命运动规律
编辑ppt
10
(三)药理学的发展史
揭示生命运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三药理学的发展史三药理学的发展史早期医药学知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应用环境中的动植物和矿物质本草纲目19世纪末期1878年jnlangley为受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实验药理学实验研究金鸡纳树皮奎宁鸦片吗啡从植物药中分离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19世纪初期颠茄阿托品20世纪初期发明了磺胺类药抗生素等化疗药物和许多新药人工化学合成及化学修饰生物活性筛选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基因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工程药物面世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组研究乙酰胆碱受体亚基dna双螺旋结构watson和cricknuma20世纪中叶起20201114202011141313研究水平不断深入

药理学考试大纲

药理学考试大纲

药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本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一)绪言1、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2、药物、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的概念。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1、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2、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药物血浆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1、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曲线、效能、效价强度、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的概念。

3、药物与受体: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及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四)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1、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次数、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2、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疾病状态、心理因素、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1、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及递质。

2、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分布及生理效应。

3、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及分类。

(六)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1、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3、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氯解磷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4、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

(七)肾上腺素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八)局部麻醉药1、局部麻醉药的概念、分类。

2、常用局麻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药理学重点难点

药理学重点难点

药理学重点难点辅导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熟悉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及保健药。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命运),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研究对象:机体,属于广义的生理科学范畴。

与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学等学科的区别:1、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2、以生理、生化、病理学等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

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方法:实验性,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临床药理学: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目的: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1、远古时代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治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

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

2、文艺复兴时期后,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通过动物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

并为德国化学家F.W.Serturner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证实。

3、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一二篇_药理学总论与药效学

第一二篇_药理学总论与药效学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授课时间2010年3月8日授课对象临床医学2008级1~6班授课教师喻泽兰授课时数:1学时目的和要求:1.掌握药理学概念及研究内容;2.熟悉药物的概念、药理学的学科地位;3.了解药理学分支学科、新药研究与开发。

重点难点:重点:1.药动学、药效学;2.药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点: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言(Introduction)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基本概念(1)药物(drugs)概念:能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改变或查明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来源:Ancient: Natural productsPlants(罂粟公元16世纪开始用于镇痛、止咳、催眠等)Animals (海洋动物海狗肾)Minerals(绿盐、芒硝)Modern:天然产物的提取物(吗啡)化学方法制备的合成化合物(安定、杜冷丁)生物工程技术获得的产品(干扰素、疫苗),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产品(人工合成胰岛素)毒物(toxicant; poison)小剂量对机体就能产生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食物--药物--毒物(2)药理学(pharmacology)概念: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pharmacology”一词,在语源学上由希腊文pharmakon(药物、毒物)和logos(道理)缩合演变而成。

pharmacology =药物(毒物)+道理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帮助医药卫生工作者正确地合理用药,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防治不良反应;2.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3.为阐明生物机体的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现象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Historical Highlights)1.本草与草医草药学的贡献《本草纲目》2.现代药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8世纪末~19世纪3.现代药理学的快速发展与分支学科20世纪30年代后“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 :历时27年,明末1578年完成,共52卷,190万字,收药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 药理活性暂时消失 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 可逆性 • 饱和性 • 竞争性:竞争性置换现象
36
靶 位
A
受体
B
游离药物
游离药物
血 浆
白蛋白
A
药物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单独给甲药 B 甲药+乙药
cell pH=7.0
pH=7.4(体液、血液)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弱碱性药物易进入细胞内,弱酸性药物易存在于细胞外液。 临床意义:中毒解救 碱化尿液或血液,促进酸性中毒药物的排泄
20世纪 初期
人工化学合成 及化学修饰、 生物活性筛选
发明了磺胺类药、 抗生素等化疗药物 和许多新药
20世纪 中叶起
Watson和 Crick Numa
DNA 双螺旋结构 乙酰胆碱受体亚基
人类基因组计 为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20世纪90年 划和后基因组 基因治疗方法的研究奠 定了基础 代初至今 研究 基因工程药物面世
•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 研究内容:
◆ 药物的体内过程:
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0
药物的跨膜转运
简单扩散


被动转运
滤 过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21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生物转化时必须要通过
各种生物膜,此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
小肠吸收药物
注意:首关消除多的药物,机体可利用的少,不宜 口服。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等,临床给药应避免 口服。
2、分 布
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因素: 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体液的pH值 3.器官的血流量:再分布 4.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学科性质
学习目的 学科任务
桥梁学科 医学 药学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 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发现和研究新的药物
3.揭示生命运动规律
10
(三)药理学的发展史
早期 医药学 知识 现代药理学 19世纪初期 19世纪末期 1878年 应用环境中 的动植物和 矿物质 从植物药中 分离提取纯 化有效成分 实验药理学 实验研究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 鸦片~吗啡 金鸡纳树皮~奎宁 颠茄~阿托品 J.N. Langley 为受体学说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
酸化尿液或血液,促进碱性中毒药物的排泄
38

16
2、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临床前研究 • 药学研究 • 药理学研究 • 毒理学研究 (二)临床研究 • 临床试验:Ⅰ、Ⅱ、Ⅲ、Ⅳ期 (三)上市后药物监测 目的: 确定 药物 的安 全性 和有 效性
18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
19
药物代谢动力学
• 新药指中国境内外均未上市的药品,分为创新药 和改良型新药。
• 创新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 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 • 改良型新药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 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 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
• 包括: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22
1、被动转运
• 指药物自生物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 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包括:
◆ 简单扩散 ◆ 易化扩散 ◆ 滤过(膜孔扩散)
23
简单扩散特点: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影响因素: 分子量、极性、脂溶性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多数药物通过此方式转运 无竞争性
任何药物在用量超过治疗浓度时 都可能产生毒性作用。
(二)药 理 学
•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物
机体
•人体 •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肿瘤细胞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量效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药 物
吸收
血液循环中药物浓度 分布
靶组织上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
药理效应
生物转化 排泄 消除
29
1、吸 收
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意义:药效产生的快慢、强弱与其吸收速度、
程度相关
30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 解离度小 2.给药途径
雾化吸入>舌下含服>肌内注射>皮下 注射>口服>直肠>皮肤给药
易化扩散特点: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不溶于脂质而与机体生 理代谢有关的物质
•一些离子--蛋白通道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2、主动转运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药物的跨膜转运
简单扩散


被动转运

载 体 转 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27
3、膜动转运
• 胞饮
• 胞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基础学习
药理学(pharmacology)
1
第一讲
• 绪言
• 药动学:药物跨膜转运 药物体内过程
2
一、绪 言
3
(一)什么是药物?

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病理状态和(或)细胞 代谢过程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生育的物质Βιβλιοθήκη 注意:药物都有毒!◆
药物与毒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有些药物是毒物的制成品,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治疗作用。

研究水平不断深入: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 横向形成许多分支学科:肿瘤药理学,免疫药 理学等

13
(四)新药开发与研究
14
1、新药的概念
• 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 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 适应症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 •
3.药物的剂型: 4.吸收环境:
31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过程和特点
• 口服给药:最常用给药途径,主要在肠道吸收, 有“首关消除” • 舌下给药:吸收迅速、直接进入全身循环, 可避免首关消除 • 直肠给药: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 • 吸入给药: 经肺泡吸收(100-200m2) • 经皮给药: 吸收能力差、可阻止水溶性药物吸收
• 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吸收较慢 ◆肌内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
皮下、肌内注射吸收速度与局部组织 血流量及药物制剂有关
◆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
程,起效快
33
上腔静脉 药物经肝静脉 入全身循环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 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 的酶灭活代谢导致进 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 减少,这种现象称为 首关消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