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网络结构)

散文阅读(网络结构)
散文阅读(网络结构)

散文阅读(网络结构)

散文阅读的知识框架构建

【总纲】

一、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描写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

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揭示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这类散文多运用联想思维和象征手法。

三、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第一板块:表达方式】

【总述】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知识分列1:记叙】

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记叙顺序:

顺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一是突出了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二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作用是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它能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2、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知识分列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描写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2、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描写内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社会环境。作用在于: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深化作品主题。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移形换景、定景换点、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烘云托月等。

【知识分列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

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抒情方式:直接、间接

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2)间接抒情:借用其他物象或途径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叙事则有因事抒情,写景则有借景抒情,咏物则有托物言志,记史则有咏史抒怀。

【知识分列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知识分列5:说明】

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第二板块:行文布局】

【综述】主要抓线索安排、写作顺序安排、句子段落赏析、谋篇布局技巧、人称处理等。

【知识分列1:线索安排】

1、线索的分类:线索是文章的脉络。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2、线索的表现形式:

1)单一线索:这样的文章也称单线结构,就是文章只有一根线索。

2)双重线索:这样的文章也叫双线(或多线)结构。两根线或一虚一实,或一主一副,或一明一暗(如《药》),或平行发展(多用于使用平叙手法的文章,如《智取生辰纲》)。

3、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安排一些起统摄、

提挈、凸现作用的句子。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背影”则就是本文的线索。

【知识分列2:顺序安排】

散文的写作顺序安排:时间顺序(这里涉及记叙顺序)、空间顺序(这里更多要注意移形换景)、事理顺序、感情发展顺序(这里关注感情线索和蒙太奇、意识流手法)。

【知识分列3:句段赏析】

1、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铺垫下文;为下文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段: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2、句子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

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3、结构形式:

1)纵向式结构:按时间安排。如《背影》。

2)并列式结构:或按性质、或按事物的不同侧面、或按空间顺序。

3)纵横交错式:网状结构,时空交替。如《焰火的变奏》。

4)层进式结构:按认知过程安排。如《荔枝蜜》

5)对比式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特写式结构:集中写一个场面或片段。如阿累《一面》

7)串珠式结构:由几个片段组合。

【知识分列4:布局技巧】

1、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直接触及题旨。

2、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使整体文章有条理。

3、统摄全篇:就是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4、详略得当:详写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略写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叙述简练,简洁概括,清楚明了。

5、层层深入:后面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其前后内容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6、伏笔:前面的文章为后面的文章埋下因果关系的种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时产生疑问,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直到阅读结束,突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7: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8、画龙点睛: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

使内容生动传神。

9、设置悬念: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就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10、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有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知识分列5:人称处理】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能拉近“我”和“你”之间的距离,拉近读者和“你”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第三板块:语言表达】

【综述】主要考察修辞手法运用和语言特色鉴赏。【知识分列1:修辞运用】

1、类别: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借喻、反语、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用典等。

2、考查重点:根据修辞本身特点,联系具体语境,分析怎样用、有何用

.......。

注意:

1)多与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放在一起考察。

2)多与句子含义和作用的揭示一起考查。

3、作用解说及答题模式: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模式:运用比喻,将甲(本体)喻为乙(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甲+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模式:运用比拟,赋予人(物)以物(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甲+特性,表意丰富。

3)夸张:突出事物特征,强化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模式:运用夸张,凸显了甲+特征,表现了作者+感情,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4)排比: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5)对偶:便于吟诵,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引用:引用古诗文能使语言凝练精辟,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能使文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和神奇色彩,吸引读者兴趣,更好的表现中心;引用名人典故,能使说理确凿充分,富启发性,增强说服力。

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9)反复:用于写景抒情,感染力强;用于文中坐结构段,承上启下,分清层次;用于议论说理,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对比: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11)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12)反语: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

13)婉曲: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这样做能含蓄形象,吸引读者思考,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14)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能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15)回环:就是运用语序回环往复的的形式。可

巧妙揭示两种事物相互制约或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加深读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可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意趣;可使语句整齐匀称,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16)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除具有比喻的作用外,还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17)用典:作用是:引前人之言或事使作者之论有理有据;以古比今,能使文意显得委婉含蓄;可使语言简洁精练;能充实丰富文章内容。

【知识分列2:语言特色】

1、质朴自然

2、生动形象

3、深刻隽永

4、华彩凝练

5、清新流畅

【第四板块:表现手法】

【综述】

主要注意记叙性、描写类、抒情性、议论性几大不同类别的散文中的不同手法的实际运用。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知识分列1:记叙描写类常用表现手法】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渲染烘托: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首尾)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结构紧凑严谨。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烘托作用。

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可以更强烈地突出中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画龙点睛: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使内涵深刻。

详略得当:应当详细和应当简略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妥当。

叙议结合:能使叙事内涵有深化,使议论有基础。

正侧相映: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和侧面的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对象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能多角度凸显对象特点,激发读者情趣,让人如临其境。

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它能强化矛盾冲突,引起观众或读者的关注,强化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

【知识分列2:抒情议论类常用手法】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

明的对象。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咏史抒怀:借写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附】

【文章标题的作用】

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例《不要让一粒沙成为你的阻碍》,标题运用的比喻的手法,把小困难比作

“一粒沙”。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例:鲁迅《一件小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内容——一件小事。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例: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4、交代写作顺序。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例: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标题交代文章表达的情感——对爸爸妈妈的热爱。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7、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有时标题可兼有几个作用。如鲁迅的《药》兼有2、3、5、7四个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学习目标】 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 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①结构 ②内容、主旨 ▲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 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正反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 总领全文; 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 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

新高考语文突破 散文阅读(结构类题)

专题突破练28散文阅读(结构类题) (时间:30分钟满分: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大明湖畔稼轩祠 泉琴 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小院周围,绿树红花,参差披拂,如诗如画。 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稼轩纪念祠”。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辛弃疾和李清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词人,并称为“二安”。巧的是,他们都是济南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济南人对“二安”热爱有加,他们在趵突泉公园建立了李清照纪念祠,又在大明湖景区改建了稼轩祠。 酷爱辛词的我早就熟知辛弃疾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英雄。22岁时,他就拉起了义军队伍,跃马横刀,勇闯敌营,活捉叛将。这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这马蹄声是从辛词里跑来的吧?抑或是从古代宝剑的寒光里迸射而来?受了这朦胧的诱惑,我便掏钱买了门票,匆匆走进了这古典素雅的三进院落。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究成果。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别有情趣。 第二进院落的过厅里,居中兀立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这是一道障景。一览无遗的风景总是令人觉得肤浅宽泛,推花扶柳,绕石穿山,才是增添自然界悬念的不二法门。果然,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 绕过太湖石,出现了祠堂的第三进院落,这就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文能惊天,武能动地,这种卓越的才能奠定了辛公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我端正了下帽子,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征战沙场时的真实写照吧! 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好在自己背诵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写壮词以寄陈同甫,是因为他和陈同甫有着同样的遭遇,同病相怜,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站在塑像面前,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嗟叹辛公作为男儿,骨子里的那种固有的忠君爱民思想,却不为所用,以致壮志难酬,郁郁而终。庆幸辛公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化悲痛为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壮丽的篇章。

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知识清单】 【散文中的修辞方法】 1、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4、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5、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6、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散文的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1、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2、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3、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4、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5、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6、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7、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8、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散文阅读结构分析文章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

散文阅读结构类第三课时 ———分析文章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 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此考点主要学习某句话或者某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为何要写在文中的这一部分等。这是结构类题型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 二、真题探究 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花事潘向黎听课记录(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很 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连续两 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 的一枝,不知道是被台风刮断了,还是被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 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可是 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 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 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 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 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树,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 未见过,给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

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

散文阅读考点一句段作用类 一、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段落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 如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在内容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3、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2、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3、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A、段落: (1)、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结尾段: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3)、中间段: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 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B、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首句、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小说);埋下伏笔(小说),交代人物活动背景、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句——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句——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5散文阅读之结构手法(讲)(含解析)

散文阅读之结构手法(讲) 考向一分析结构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具有准确分析一篇散文结构的能力。 (2)命题规律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一般包括: ①划分文章的层次。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③分析文章结构特点。④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 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 例:【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 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类

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类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在此类试题与考纲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过渡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 (二)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三)[解题方略]行文思路分析 1、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

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5、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6、——组织答案,运用模式。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散文阅读(网络结构)

散文阅读(网络结构)

散文阅读的知识框架构建 【总纲】 一、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描写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

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揭示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这类散文多运用联想思维和象征手法。 三、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第一板块:表达方式】 【总述】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知识分列1:记叙】 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记叙顺序: 顺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

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探微

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探微本文是关于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探微,感谢您的阅读! 典题阐释 高考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学会分析文章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加以归纳整理。这类题型往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题: 一、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在文首,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或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与前文相呼应。在文末,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 二、文章线索的作用。在一篇文章中,线索就像一根红线,将一些零散的材料有机地贯穿起来。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以情感为线索,以时间、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其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3.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深化文章的中心。 三、归纳文章的写作思路,包括散文的情节安排、结构方法等。 该类试题的题型模式有: 1.本文开头(文中或结尾)一段,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章所写的对象是“×××”,而在开头却写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始终的?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 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用“×××”这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 7.如果将文章的某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文本选读 默默的父亲 ◆一路开花 我记得他第一次将我送到学堂里的情景。他默默地拉着我尚且稚嫩的小手,慢慢地朝着那扇红色的木门逼近。我以为,他会对我说些什么,可他始终一言不发。我坐在窗边的木椅上,注视他渐行渐远的背影。 他时常会来接我,但我从未因此而觉得自豪和快乐。每每奔出校门见到他那张神情肃穆的脸,肆无忌惮的欢笑便会戛然而止。 八岁那年,他在学校附近的路上开了一家手工店,出售木制的茶杯桌椅。为了避开他锐利的眼神,为了不在那条狭窄的路上与他相遇,我开始绕另一条漫长的路回家。 我与他见面的机会忽然减少了。他从未对此有过抱怨,或是询问

高考复习 散文阅读二 分析结构作用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二分析结构作用班级姓名 一、知识归纳 1、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作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分析散文中具有结构意义的材料所起到的结构作用: (1)贯穿全文内容,起到线索作用。 (2)引出某一事物,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3)和某一事物形成对照。 (4)映衬烘托某一事物。

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题解题指津

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题解题指津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很大的试题,历来得分率很低,考生都把它戏称为高考语文试题“失分的黑洞”,答题时都望而却步。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高考阅读题基本上还属于理解性阅读,而鉴赏性阅读只占很少一部分),二是缺少操作性强的规范答题的解题技巧,只知道盲目地大量做题,却不深入探讨题型特点及相应的答题规律,经常出现虽然理解到位却不能准确简明表述答案的“语言痛苦”现象,这是考场中频频出现失误的最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考生在考试时基本能读懂散文。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而丢分,这是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笔者对历年高考散文阅读题四种主要题型中的分析结构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答题所需的知识点、对应考点、设题方式、题型分类和解题方法等微观方面全面分析了此种题型,力求为大家备战2009年高考提供全新的答题技巧,从根本上消除大家因缺少答题技巧而丢分的遗憾。 一、题型分析 分析结构思路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纲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这种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段、过渡段或结尾段在全文中作用的试题,如2008年全国卷Ⅱ第16题___—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季羡林在《马缨花》的开头用了三段)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试题,如2006年江西卷第19题——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二、解题指导 (一)[例1]文章(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2005年重庆卷第18题) 例1是分析开头段在全文中作用的试题,此类试题的解法是: (1)依据规律,准确定位 开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五种:提纲挈领,统摄全篇;引起下文,作好铺垫;对照下文。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初步分析开头段与下文内容的联系后,判断开头段的作用应属于五种作用中的哪几种。据此,根据例1中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初步判定开头段属于五种作用中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即铺垫作用和对照作用。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专题突破练11 散文阅读(结构类题)

专题突破练11散文阅读(结构类题) (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 大明湖畔稼轩祠 泉琴 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小院周围,绿树红花,参差披拂,如诗如画。 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稼轩纪念祠”。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辛弃疾和李清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 词人,并称为“二安”。巧的是,他们都是济南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济南人对“二安”热爱有加,他们在 趵突泉公园建立了李清照纪念祠,又在大明湖景区改建了稼轩祠。 酷爱辛词的我早就熟知辛弃疾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英雄。22岁时,他就拉起了义军队伍,跃马 横刀,勇闯敌营,活捉叛将。这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这马蹄声是从辛词里跑来的吧?抑 或是从古代宝剑的寒光里迸射而来?受了这朦胧的诱惑,我便掏钱买了门票,匆匆走进了这古典素雅的三进院落。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 人字画。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 国情操。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 究成果。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 别有情趣。 第二进院落的过厅里,居中兀立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这是一道障景。一览无遗的风景总是 令人觉得肤浅宽泛,推花扶柳,绕石穿山,才是增添自然界悬念的不二法门。果然,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 绕过太湖石,出现了祠堂的第三进院落,这就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文能惊天,武能动地,这 种卓越的才能奠定了辛公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我端正了下帽子,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迎面就是 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征 战沙场时的真实写照吧! 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好在自己背诵 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