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合集下载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2.掌握散文的线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结构安排,掌握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分析结构思路的题目即使不显性设题,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也会隐性涉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点一般有三个: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分析和句段作用分析。

二题点攻破题点1 行文思路分析题点必备知识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和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多种,具体为:【结构类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常见四类散文一般结构思路

常见四类散文一般结构思路

散文常见四类题材的结构思路班级姓名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使答题时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一) 常见的结构形式(1)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赏景的缘由;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抒情。

(3)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二)阅读模板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第二步,研标题、作者;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由物及人。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

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

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

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第一步,抓首尾段。

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

散文阅读考点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散文阅读考点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 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 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 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 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 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 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 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 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 标志意义。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 故之一。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 在这里的墓穴。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 富的山盐有关。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 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他们把不少珍贵的 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 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 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 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 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 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 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 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 “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李顺富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然后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通常是固定的,不外乎以下的基本格式——①纵向结构:(时间、事件先后)如《西溪的晴雨》,《荷塘月色》。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故乡的榕树》《泰山很大》,《泊》。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山屋》。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泰山之思》,《感谢生命》。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如《雾》⑥对比式结构:《马缨花》⑦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如《雅舍》。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把握思路的流程: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联系,并作简要评析。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ppt课件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ppt课件

考题类型
1、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每部分的 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3、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以
及文中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知识点说明(阅读全品P119页)
1.思路:是作者在文章中围绕一个中心点,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表达思想内容的思 维过程。
2.结构:是指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它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 者是决不乱走的。
——叶圣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
月星辰中,在梦中。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关键句
⑥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 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 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 就会行我走们和。时我间们如和同时一间对如伴同侣,一相对依伴相侣偎,相 依相偎着着,不,朽不的朽它的会它在会我在们我不知们不不觉知间不,觉间, 引领着引我领着们我一们直一走直到走地到老地天老天荒荒。。
④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 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
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 [命题分析]
• 此题命题规范清楚,暗示考生从“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 这个角度来梳理思路,参考答案正是从“童年时代”对 时间的感受、“青少年时代”对时间的感受、“成年以 后”对时间的感受这三个阶段加以概括的。
• 例五:
• 2007年四川卷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文本:赵丽宏 《焰火的变奏》)
•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 来展开故事情节。
• [命题分析]
• 此命题应该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即“行文 思路”的分析的,但是答案与题干不相关。可见 此题题干表述不规范,应该表述为“这篇小说的 故事情节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这样才能与答 案相对应。
• 例二:
•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 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池莉《瓷 器的意味》)
• 2.记叙文: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 贯性。
•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 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 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参考答案:
•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 [命题分析]
• 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思路”, 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瓷器的意味”这个核心话题来归 纳概括。答案第一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的第1、2段, 引出瓷器的意味这个话题;答案第二小点归纳概括的是 文本的第3、4、5段,探讨瓷器由俗到雅的意味变化; 答案第三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第6段,深入思考瓷器 的对人生的启迪意味。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 叙事散文
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 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 议论升华(升华点)
解题通法
1.分析行文思路“3法”
直接考查型 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 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②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 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作者见 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间接考查型 ③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来分析,然后 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 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
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理清行文思路
一、散文中常见的6种结构思路
类型
特点
思路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 静赏式 多角度写景;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 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 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 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使用联想,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

中学阅读如何分析散文的结构

中学阅读如何分析散文的结构
如何分析散文的结构
关注思路
散文的一般思路——
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写景叙事类——多按照时间事物、某种感情为线
索安排思路。
议论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关注线索
写作对象一般通过文章标题 即可把握,作者情感可以抓“文 眼”,如《荷塘月色》的“这几 天心里破不宁静”;抓渗透了作 者情感的议论抒情句或者文中反 复出现带有情感色彩的同义词, 从而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还可 以找文段的中心句、总结句。
另外要理清文章结构思 路,我们还应关注领起句、 标志句、过渡句、表示时空 转换的句子、前呼后应的句 子以及贯穿全文始终强调反 复的句子。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赏析结构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赏析结构技巧

散文:赏析结构技巧一、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二、结构技巧[题所在文本《挺拔之姿》见学案1“真题文本3”]问: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1.审题。

此题看似纯粹的语言赏析题,其实从题干中“末段”二字来看,也涉及结尾段的作用问题。

2.确定角度。

这道赏析题应从内容、艺术手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作答。

在艺术手法上,末段第一句和第四句构成对比;从内容上看,要关涉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作用看,照应前文,收束全篇。

3.组织语言,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

【解题指津】解此类题,应做到“三看”:1.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对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对线索的分析,因为线索对散文有重要作用:(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2)结构清晰,情节集中;(3)揭示主题;(4)使行文富于变化。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首先,结构方式是指散文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结构。

散文的结构可以分
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种。

而在行文思路方面,散文的行文思路也有不同的方式。

另一种行文思路是循环。

散文中的循环行文思路在故事情节或者观点
的表达中,多次使用类似的词语、意象或者情感,通过反复呈现和强调来
达到表达目的。

这种行文思路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韵律感,让读者在
反复的阅读中渐渐感受到散文的深意。

此外,还有一种行文思路是主题对比。

散文中的主题对比行文思路通
过对不同的主题或者观点进行比较和对照,引发读者的思考。

通过对比,
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总而言之,散文的结构方式和行文思路是在创作中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结构方式和独特的行文思路可以使散文更具表现力和魅力,给读者
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2——结构思路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2——结构思路

高考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2 ——结构思路+例题分析【知识梳理】散文的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题型分四大类: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分析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文章谋篇布局思路。

局部——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需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

一、题型1——行文线索分析(一)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

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二)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及作用:(三)分析线索作用的思路第一步——“定线索”第二步——“两个角度”分析线索作用二、题型2——行文思路的分析(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主要涉及分析综合能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首先梳理清楚作品结构思路,才能理解散文内容。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三)行文思路分析的思路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文章紧扣……展开叙事,先写……再写……最后写……)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

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散文阅读之结构

散文阅读之结构

(2010·全国卷Ⅱ)《大河家》(P146) 全国卷Ⅱ 《大河家》 全国卷 )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开门见山, 点出文章的主题; 挑明写作缘由, ① 开门见山 , 点出文章的主题 ; ② 挑明写作缘由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③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 展 现思想深沉、 情感饱满的特点; 总领下文, 现思想深沉 、 情感饱满的特点 ; ④ 总领下文 , 预示 行文的内在结构, 行文的内在结构 , 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 织。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 , 把握文章思路 。 看段 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 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 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 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 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 抒发情感。 抒发情感。
相关真题:(P155) 相关真题:(P155) :(P155 2010北京卷 北京卷) 海棠花》 (2010北京卷)《海棠花》
2.( 2.(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 简要分析“海棠花” 。(4 用。(4分) 参考答案: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 参考答案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 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 的爱国情感。 的爱国情感。
散文阅读
考题类型
1、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 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把握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3、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 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 开头 分以及文中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分以及文中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散文阅读之厘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散文阅读之厘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栏目 导引
怎样解答厘清结构思路题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游踪思路,又有作者内心情感
思绪的变化,进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其结构思路。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外部游踪:出家门—— 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游记类散文,既 小径——荷塘(赏荷 然是游记,就需寻找游踪:勾画关键句“带上
详解精析: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需要综观全文,抓住 文中主要情节的变化发展。
厘清结构思路题,可以运用“四字”法: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
明确文体, 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 明
把握全貌 的事情或者谈的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文 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也不同
审读段落, 审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两条线索:游踪线索和情感变化线
索。
先从时间、空间、情感、物
作用:①结构上,本文外部的游踪线 件等方面找出文章线索,然
索和内部的情感变化线索交织,使文 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
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圆形结构形 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
态。②内容上,两线交织,有力地揭 用
示了作者心情不平静的原因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一,找出并点明文章的线索。找线索时注意以下三点:
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
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 ①区分散文类别,思
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 索 8 大线索(上文线索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 类别)
明晰文脉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 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 往会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 束内容的作用。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概括 每一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段做一个总结, 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 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 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散文阅读之疏与密(构思细密、层次紧密、结构严密)

散文阅读之疏与密(构思细密、层次紧密、结构严密)

散⽂阅读之疏与密(构思细密、层次紧密、结构严密)散⽂阅读之疏与密(构思细密、层次紧密、结构严密)四川省宣汉中学汪芒阅读技法讲解⼀篇散⽂所写的内容,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万⾥,但其内容应该是⼀个和谐统⼀的有机结构。

⿊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灵性的,这种⼼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

”这即是说,⽂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的形式美。

“疏”与“密”就是形式美的⼀种重要表现形式。

“疏”浅层是指语⾔简洁,构思、层次、结构随意⾃由;深层是指⼈⽣⽓度,豁达⼤度。

“密”浅层是指语⾔细密,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笔法细腻,深层是指内涵丰富、感情细腻。

散⽂的“疏”其实是疏中藏密,“密”其实是密中含疏。

⽂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分明,⽽且还能使⽂章虚实相⽣,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

从教学考试的⾓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将“疏”与“密”细化为以下两个⽅⾯:⼀是材料的主与次与⽂笔的繁与简;⼆是结构布局与⾏⽂思路。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蚕⾷桑⽽所吐者丝也,⾮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花也。

”此话语虽然普通⾄极,但却告诉了我们怎样在众多的材料⾯前根据主与次的关系去选择材料。

材料决定结构,结构为材料服务;结构的新颖变化取决于材料的新颖变化。

如果有了⽴意和⼀⼤堆材料,只是胡乱堆砌材料,仍然是⼀盘散沙。

散⽂选材,第⼀应当以意定取舍,必须以能够表现“意”为前提。

其次应根据散⽂短⼩精悍的特点,由局部⼊⼿,精选最能体现整体特征的事物,通过局部去表现整体。

再次要敏感的抓住那些表⾯看来平淡⽆奇,内⾥却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的题材。

最后要避免重复,⼒求新颖⽽富于变化。

详写经常⽤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度。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中⼼。

讲解: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讲解: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答: 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分析修辞+ (面上的作用)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 1(. 比点喻、上拟的人具: 生体动作形用象地)写结出合了+句对子象语+境特性。
高考散文阅读 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 一、散文类型
• ①记叙散文: 以记写人物、 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 (含状物散文)
• ②抒情性散文: 抒发作者主 观情感的散文。
• ③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 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二、阅读方法
•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案: 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 答题规范用语: •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二)、句子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 的深刻含义。2. 从文中看,某句 指的是什么?
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 话的意思。
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 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 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 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 线索,《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 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 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 内容。
• 2.寻找“文眼”
• 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 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 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 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 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 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 出 “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 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 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文章有序,作者有路结构思路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考点,更重要的是只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文本,为进一步赏析文本做好铺垫。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包括分析整体思路和分析句段的作用两方面,高考也围绕这两方面设题考查。

一、分析整体思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文章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形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过程。

思路的种类:类型定义分类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的顺序)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三: • 2008年湖南卷第20题: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 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 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山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4分)(文本:朱光潜《谈静》) • 参考答案: • 感受 静趣 裨益 • [命题分析] • 此题是“行文思路”题考查的变式,题干中已经 将文本结构做了切分,要求考生就所切分的“版 块”进行行文思路上的高度概括。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 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 • 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 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 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然后追寻行文 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 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 • • •
【规范答题】 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具体解 说。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 乾) •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 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 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 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 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 •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 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 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 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 例五: • 2007年四川卷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文本:赵丽宏 《焰火的变奏》) • 参考答案: •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 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 [命题分析] • 此题审题重点是“怎样”二字,实际上是考查文 本“行文思路”的切分标准是什么。文章前四段 重点描写今日焰火之美,文章后半部分追忆过去 战争年代里恐怕的炮火,以与前文形成对比。此 题的答案过于单一僵化
• 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 的变换。 •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 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 5)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 式。
• 2.记叙文: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 贯性。 •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 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 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 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 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 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 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 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 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 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 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 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 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 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 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 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 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 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 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 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 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 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 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 第三件东西吗?
•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 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 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 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 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 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 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 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 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 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 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 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 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 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 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 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 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 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 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 例二: •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 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池莉《瓷 器的意味》) • 参考答案: •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 [命题分析] • 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思路”, 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瓷器的意味”这个核心话题来归 纳概括。答案第一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的第1、2段, 引出瓷器的意味这个话题;答案第二小点归纳概括的是 文本的第3、4、5段,探讨瓷器由俗到雅的意味变化; 答案第三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第6段,深入思考瓷器 的对人生的启迪意味。
• 3.议论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很少考到议论文。 议论文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说理逻辑性。 • 可以从“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这三种 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4.说明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极少考查说明文 阅读。说明文的特点在于科学严谨,层次分明。 • 可以从“时间”或“空间”转换的说明顺序的角 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可以从说明对象的“事理结构”或“逻辑顺序” 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 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 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 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 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 删节)
•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 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 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 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 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 这样说的理由 •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 文思路。
• 雾 季羡林 •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 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 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 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 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 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 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 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 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 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 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 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 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 例四: • 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 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 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 • 参考答案: • 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 时代有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 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 [命题分析] • 此题命题规范清楚,暗示考生从“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 这个角度来梳理思路,参考答案正是从“童年时代”对 时间的感受、“青少年时代”对时间的感受、“成年以 后”对时间的感受这三个阶段加以概括的。
• 把握思路的流程: • 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 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 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 联系,并作简要评析。即: • 1、概括段落的核心意思;2、寻找段落间的逻辑联系; 3、理出文思推进的路径。 • 赏析题表达模式: • 1、写出行文思路的特点;2、引用原文关键词句分析上 述特点;3、评论行文思路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 关键词: • 1、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 2、文章先写……然后……接着……最后…… • 3、表现了 、突出了 、增强了……
• 例一: • 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 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分)(文本:英 国作家凯•杰罗姆《想像》) • 参考答案: •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 来展开故事情节。 • [命题分析] • 此命题应该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即“行文 思路”的分析的,但是答案与题干不相关。可见 此题题干表述不规范,应该表述为“这篇小说的 故事情节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这样才能与答 案相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