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问题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3.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4.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重难点】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知预习】1.题解:“答”:“谢中书”:谢征“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翻译本文:【交流提高】从结构层次、写景角度、用词角度等分析以下各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作者通过写这人间天堂般的美景到底还想表达什么呢?知人论世: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陶弘景:字(),自号(),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你又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应用达标】完成《补充习题》P18积累运用与课内阅读相关内容【学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根据注释和字典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查:谢灵运、陶弘景、谢中书的资料,了解其写作意图。
3.译: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用红笔圈出疑难字句。
4.思:本文的写景手法,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停顿的划分依据——()3.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1)五色交辉..俱备( )..( )(2)四时(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
( ) ...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7)自.康乐以来(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山川之美”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三】:反复诵读,把握结构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自我检测】一、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二、“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三、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文章写景动静相衬、视听结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方案出题人:王萍萍审题人:周艳丽一、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
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从小即迷恋于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但观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前半生或即居前,其著述多为古书之诠释以及天文、地理、历算之类面后半生或即隐居后,则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
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多在其后半生取得。
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适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慰勉,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作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二、题解。
师:通过朗读,我们容易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短文。
请同学们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明确:三、学法点津怎样描写景物?【点拔】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多种感官写。
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几、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来描绘花儿的。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听其音。
2.虚实相结合写。
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由眼前所见实景触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
虚写是较常见的一种手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实写。
虚实结合是其运用最多的地方。
答谢中书书问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问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是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为世人所传诵。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二、语音颓tuí 与yù 歇xiē三、重点词语解释1、五色交辉交:交相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3、晓雾将歇歇:消散4、夕日欲颓颓:坠落5、沉鳞竞跃竞:争相6、古来共谈共:共同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四、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答谢中书书重点问答题
答谢中书书重点问答题答谢中书书重点问答题第1篇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导语:《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的教学设计,相信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一)、主题引入"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简介朗读课文1.走近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
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
老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八年级语文组【新课导入出示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 书.古来....共谈五色交辉四时.._ __俱._ _备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_竞跃....之仙都..实是欲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2、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书:①谢答中“书”:()②谢答中书“书”:()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第二层(2 - 5):第三层(6 - 7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6课《答谢中书书》问题探究
《答谢中书书》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3)语言美。
言简意赅,骈散结合。
修饰性贴切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2.多角度写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1.课题《答谢中书书》2.明确学习要点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三、课文内容研讨1.诵读1)学生自由读2)教师示范读3)师生互读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2)班级交流与展示3)教师预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
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
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班级交流教师预设与引导: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2)探究内容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教师预设与引导: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色彩配合)这句话山中之静景。
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变化)这句话山中之动景。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家陶弘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答谢中书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3. 掌握《答谢中书书》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陶弘景简介陶弘景(766年-816年),字元亮,唐代文学家,擅长诗歌创作,与杜牧、刘禹锡并称唐代“三绝”。
他早年曾任中书舍人,后因得罪显贵被贬谪至遥方。
在贬官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最闻名的就是《答谢中书书》。
二、《答谢中书书》背景和主要内容《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在贬官途中写给中书舍人的一封感谢信。
全文通过对中书舍人的赞美和感恩之情,表达了陶弘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豁达。
诗中既有对友情深厚的赞美,也有对逆境坦然的接受,展现了作者坚韧乐观的性格。
三、《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意义1. 友情珍贵:诗中陶弘景对中书舍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突显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2. 坦然接受逆境:陶弘景在贬官途中并未沮丧和抱怨,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 表达感恩之情:通过这封感谢信,陶弘景表达了自己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展现了他的善良和感恩之心。
四、《答谢中书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1. 语言简练精致:陶弘景的诗歌语言简练精致,富有音韵美感,表达清晰明了。
2. 情感真挚深沉:诗中表达的友情和感恩之情真挚深沉,打感人心。
3. 思想含蓄深刻:诗中蕴含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人深思。
五、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答谢中书书》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一组,每句七个字,押韵工整。
其语言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感,表达清晰明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漂亮和精致。
导学任务:1. 阅读《答谢中书书》,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答谢中书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思考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3. 思考《答谢中书书》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尝试欣赏古典诗歌之美。
短文二篇--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短文二篇--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问题导引刚刚走出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我们又将步入陶弘景描摹的江南清丽的山水画中,将要和苏轼以及他的朋友共赏承天寺的月色。
在学习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疑问:《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文章中除了描写之外,还有抒情和议论的部分,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下美景图?文章中连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为什么不作回答?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听听其他同学的见解,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信经过共同努力,我们会圆满解答这些问题的。
自主学习资料整合作者信息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做中书鸿胪,所以被称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信,称赞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22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
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并以63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
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背景回放1.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此案例,学生应该能够: 1. 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答谢中书书》; 2.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 明确《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思想;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答谢中书书》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信,与中书舍人温国辅交谈之后所作,原是一封信,但内容优美思想丰富,被后人收入《韩文稿》之中。
文中抒发了自己对于节俭、持重、廉洁的态度,对当时政治局面和官场陋习也进行了谴责。
文章语言简练,是我国文言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
2. 文学特点《答谢中书书》文学特点鲜明,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以文白相间的方式写作,发挥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优势; 2. 语言简练,字字珠玑,富有情感表达力; 3. 善于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意境深邃; 4. 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语气坚定、思维严密。
3. 主题思想《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倡导廉洁节俭的生活方式,反对奢华浪费; 2. 批判当时政治腐败和官场陋习,倡导清官; 3. 呼吁政府重视教育,推行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
4. 阅读体会在阅读《答谢中书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文中所传递的价值观所感染,印象最深的是“节俭”的主题,因为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人们总是被各种商品和广告所引导,很难保持内心的坚守,但在韩愈那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中,“自胜”二字值得我们深思。
其次,韩愈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突出,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富有节奏感,运用了大量的句式、修辞和比喻手法,使读者在享受文学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思想。
最后,韩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他自己对于节俭的坚持和追求,这点让我更加信服和感受。
1. 阅读法本案例的主要内容是韩愈的一篇信,因此阅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动笔写作。
阅读时,要仔细地品味文字,弄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写法,以及合理运用中文元素。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翻译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感受自然美景。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志趣,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自然情境,感受自然之美。
简要介绍作者陶弘景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与情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学生分组朗读,相互纠正发音与语调,提高朗读水平。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教师逐一讲解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与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志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翻译实践,巩固所学(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文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小组代表分享翻译成果,全班共同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总结翻译技巧,强调翻译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如此热爱自然?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教师总结:自然之美是永恒的,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回顾本课所学,强调文言词汇与句式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翻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与意境。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习题)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藤野先生》这篇小说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以及在日本弃医从文,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B.《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答谢中书书》这封书信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D.《黄鹤楼》描写了古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思想感情。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藤野先生》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选A。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xiǎo)沉鳞.(lín)夕日欲颓.(tuī)B.石壁.(bì)猿.鸟(yuán)与.其奇者(yǔ)C.欣.然(xīn)相与.(yǔ)五色交辉.(huī)D.积.水(jī)竹柏.(bǎi)解.衣欲睡(jiè)【答案】C【详解】A.“夕日欲颓”的“颓”应读tuí;B.“与其奇者”的“与”应读yù;D.“解衣欲睡”的“解”应读jiě;故选C。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郦道元《三峡》)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答案】B【详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语文版八年级《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课标要求】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和问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难点: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文体简介】书,即书信,古人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自主学习】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考查课本注释除外的实词虚词)猿鸟乱鸣(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 (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3.学生疑惑。
(1)(2)【问题探究】1.学生翻译存在哪些不准确的地方?(四人小组讨论,教师补充)2.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出大意。
3.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4.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课文原句回答)5.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6.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从四个方面)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8.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实施困境分析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实施困境分析。
一、客观困境客观困境主要指外界因素造成的制约,比如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或者学校设施等方面的不足。
在《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实施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客观困境:1.学生个体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论是从其整体素质,还是特长、短处等方面去看。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受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资源不足。
学校设施、教学资源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前提,如果条件不足,就会对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人力不足。
教学不可能孤立存在,需要一定的人力来配合,然而人力不足则会导致教学品质难以得到相应的保障。
以上客观困境有可能都会遇到,但并不是不可能克服。
铺平道路克服困境是正向思维,也是需要每一个从业者用心于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二、主观困境主观困境主要指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遭遇到的困境。
在《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境:1.教案对于学生难以入门。
教师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应该针对学生类型制定相应的教案,然而有时候教师的教案模式可能难以被学生接受。
2.缺乏经验。
对于新晋教师或者没从事过该科目的教师,经验缺乏将会影响其教学质量。
3.固执己见。
教师有时候或许会倾向于具体的教学方式,却忽略了学生的特殊性,甚至固执己见,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应对策略针对以上困境和难点,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写好课程目标,充分归纳教学内容,增强教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不仅针对客观困境与主观困境,还有其他可操作性的措施。
1.了解学生差异性,利用多样化教学。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应知晓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合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2.提升自我素质,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提升素质对于每个教师都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教学技术、教材等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让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高。
《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
《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导语:《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叹收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短文是:欲界之仙都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解题《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情感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
《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词类活用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
班级姓名座号
【课标要求】
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和问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难点: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考查课本注释除外的实词虚词)
猿鸟乱鸣(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
( )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3.学生疑惑。
(1)
(2)
【问题探究】
1.学生翻译存在哪些不准确的地方?(四人小组讨论,教师补充)
2.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出大意。
3.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
4.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课文原句回答)
5.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6.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从四个方面)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8.“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建议小组讨论)
11.比较《答谢中书书》和郦道元《三峡》,说说作者写景有什么不同?(建议小组讨论)
【教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鸣叫;判断动词;的;从;再、又;它的;奇丽;…….人.
2、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
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学生疑惑。
(略)
【问题探究】
1、略
2、(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3)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7、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8、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9、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10、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1、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