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作为创新的起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作为创新的起点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一种生产活动,它基于特殊的思维品质,自有逻辑起点。而,批判就是此起点,缺了它,创新就是根基不固的高楼大厦。批判力的培养当主要从精神、人格及思维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批判

人类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最大的功臣是其创新能力。人类能够摆脱原始物的控制,上升到万物霸主的地位,主要是人类在继承中不断创造的结果。

的确,创新能力丢失的原因多如许,那么创新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1 批判作为创新起点

要比较清晰地阐述创新的逻辑起点是批判,厘清这么几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就得解释何为创新。

创,从刀,仓声,刃所伤也。金文,象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有小竖,表示受了创伤;新,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又《博雅》初也,《说文》引申之为凡始基之用。由此可见“创”与“新”连用,有破旧立新之意,即否定旧有,促成新生。根据字源,“创”为刀伤,“新”左木右斧,用斧头砍木材,亦有刀伤之意,以斧取材备作他用。由

此可见,创新即在旧事物大刀阔斧地取材,制造新事物,是对事物不断改造的过程。这里所讨论的创新,除了物质生产方面,也指精神领域的推陈出新。

界定“创新”之后,是对“批判”的概念进行说明。批,形声。从手,比声。本义:反手打。《说文》“手击也。”再者,比,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可见,批是有前提的,即与批的对象同属一个范畴,在同一层面,不居高临下,不低人一等。意见相同就“从”,反之则坚持己见。判,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说文》:“判,分也。从刀半声。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判实为用分析式智慧认识事物,批之基也。那么,批判即以分析为手段认识事物,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且这过程是相对客观的。可以这样认为,批判实际是认识论的一种方法论。

接着,为什么说批判是创新的起点呢?二者间的关系如何?前者的答案就藏于后一问题中。我们已经知道,创新以对旧事物旧思想客观的认识为基础,也就是说,创新的第一歩就是认识事物。怎样认识旧事物才能创新呢?这就涉及到批判活动,以批判的眼观,批判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创造新事物,产生新思想的逻辑起点。新事物新思想总是对旧有的批判。汽车是对马车的批判,电灯是对油灯的批判;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性的批判。

2 批判所需的社会氛围

批判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是什么?那就是思想自由的社会氛围。适当的自由是事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空间过于狭小苗儿无法充分舒展,思想的生长更是如此,来不得半点专制。批判某种事物或思想,必须以新事物或新思想为武器。在文明社会中,允许不同声音并存,批判精神的身影随处可见。

处于自由文化氛围中的个体,可毫无顾忌地思考,这种环境中思想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没有所谓的权威,“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的豁免权,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思想自由又主要表现为言论自由。这不难理解,具有了区别与动物的高级意识,人就会思维,思维的产物即思想。“有声语言的诞生出现在人类700万历史的后半期(约距今200多万年前),它是人类生理、心里发展的最重要果实。”[1]更晚一些(距今不足万年),文字语言出现了,这使得人类概念语言和命题语言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显然,语言文字虽后生于思维,但它表现和指引着思维。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衣和载体,语言文字的流畅正是因为思维的畅通。多样的言论有多种思维结果做后盾,言论自由恰是思维自由的动因。

3 批判能力培养

3.1 树立勇于批判的精神

(1)好奇周遭事物

好奇心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在成人那里十分稀缺。“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像孩子一样生长。”[2]成长的过程,使人们习惯了周遭,无视周遭事物,以为理所当然,没了婴孩的好奇心,更不会有刨根问底的冲动,谈何批判?

(2)“不迷信”权威

“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的豁免权,同时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任何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走不出自设的那个圈子,更何况时代在进步,绝对真不存在。蔑视权威的性格在哲学那里得到了充分张扬,这正是哲学优越性的体现,也因此哲学在批判中不断创新发展。

有那么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在那个时期“政治第一”不是流行语,而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崇拜权威成了一种性格,成为国人的思维的一部分了。这种性格不应该通过民族文化传承给子孙后代。

1978年之后,邓小平号召人们“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3]“解放思想”,即解放人的思想,驱逐权威的控制和禁锢。历时几十年,那个时代塑成的性格的印记犹存,虽然大

都停留某些方面的潜意识。

教育本姓人,教育为着人的发展,特别是心智的发展。思想的朦胧,教育来启蒙,思想禁锢,教育来开化(使其解放)。然而,我们的教育偏偏喜欢“听话的孩子”,他们“唯书”,“唯上”。他听话,你说“一”他绝不说“二”,大多数情况下也想不到“二”,即使想到了也不敢说,后来直接不思考了。如此,“教师权威”、“书本权威”走进学堂。

摒弃这个弊病,教育首先要做的是降低身价,一改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对话,能对话的人首先是处在同等地位的,即平等的地位。平等就意味着不存在权威。“当受教育者感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教育者的时候,他受着最好的教育;当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感到自己不是教育者的时候,他进行着最好的教育。”[4]能够解放思想,启迪智慧的教育犹如此。

3.2 铸造自治的人格品质

“性格决定命运”也不无道理,它表征的是非智力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对个体创新能力的作用,在心理学上早已达成共识。非智力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首先表现于对批判精神的影响。

批判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自治的人格品质的铸造。在这里,自治的人格品质主要具有独立自主和和善解人意特点。

独立自主不仅指物质层面,这里着重强调的是精神层面,即思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