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对策研究(同名14216)

合集下载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研究报告汇编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研究报告汇编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研究报告汇编》目录北京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分析研究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研究北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变动与提升研究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前景分析北京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北京市外资经济与内资经济比较及其影响研究外商投资对北京经济的影响北京民营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北京市人力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居民昼夜24小时流动规律及其影响研究“十一五”期间北京能源供需展望“十一五”期间北京水资源供需前景分析科技进步对北京经济全面发展引领能力的分析北京市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R&D)绩效研究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增长潜力分析北京现代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与效益研究基本单位信息库标准化研究北京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从经普数据分析北京工业从业人员结构北京市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北京市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研究从经普数据分析北京工业科技活动情况北京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与研究从经普数据分析北京工业结构、布局调整状况北京市建筑业发展状况与评价分析北京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业现状及发展分析北京市商业区域分布研究北京市商业所有制结构状况及调整对策研究北京市吸收外商投资产业分布研究北京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北京商业流通现代化发展状况分析北京物流业发展状况研究北京市餐饮业及生活服务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发挥首都优势加快金融业发展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分析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北京市房地产物业管理和中介(经纪人)服务业基本状况及其前景北京市服务业基本状况分析北京市旅游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报告东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西城区产业结构分析“王”字型经济磁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宣武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朝阳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研究丰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从经济普查看石景山区从业人员结构情况及调整方向海淀区从业人员的开发和利用门头沟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房山区非公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作用分析研究从经济普查结果看今后密云县经济工作突破点。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

北京市城市结构提升:问题与对策2002-1-17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北京也正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过度密集、土地与房产价格居高不下等等问题,原有的城市结构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认为,以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结构,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北京经济与社会可一、北京市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这与其全国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极不相称。

从污染结构上看,空气污染、固体污染(工业废水废物和生活垃圾)和噪音污染等为主要污染源。

以空气污染为例,据北京市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空气质量超过2级的天数为189天,其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的就占了160天(参见2001年5月24日《北京青年报》。

)。

近年来,沙尘暴“光临”北京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通常认为北京的沙尘暴起源于内蒙古,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北京的沙尘暴主要起源于本地。

)。

空气污染的主要祸首是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居民燃煤和汽车尾气。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全市重工业企业近5000家,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约60%。

产值超过100亿元以上的工业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多集中在规划市区。

从生活污染方面看,北京市内城区破旧平房仍然很多,居民冬季取暖仍以燃煤为主,因而冬季市内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近年来,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增长大大高于人们预期,特别是家庭购车已经占新车销售的70%以上。

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管理,但是,一方面由于汽车数量增长过快,尾气排放总量仍呈直线上升态势,另方面由于城区交通拥堵,行车速度过缓,也造成尾气排放过多。

据估计,北京市非取暖季节大气污染的一半和冬季取暖季节大气污染的1/3是汽车尾气造成的。

(完整版)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完整版)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进退有序、松紧结合”。

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

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

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

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对策研究

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对策研究

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对策研究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对策研究( -01-19 13:16:54)转载▼标签:北京产业机构财经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资源短缺、竞争加剧等新情况的出现,又对首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面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和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首都经济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产业深度调整升级”和“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总体安排,为我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为了解和把握北京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切实做好首都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工作,我们对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研,经过研究、论证和座谈,对我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现状及特点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几年,北京市经济发展一直立足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不断巩固,三次产业结构由的1.3:29.1:69.6变化为的0.9:24.1:75。

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创意、旅游、金融等高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比提高2.6个百分点。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作者:方芳赵娟霞来源:《商情》2013年第46期【摘要】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是当今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原则,也是检验产品研究是否产生外部经济的关键因素。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领先城市,可依据产业政策对北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北京地区具备竞争优势行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结构循环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建立,由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力的布局与自然资源禀赋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尚不协调,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实现要素供给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的最优配置,从而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提升产业结构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增加外部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资源配置的市场性导向日益明显。

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人口与企业的密集程度,而且直接决定该地区对资源的吸引力,制约着该地区三大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改善生态文明环境,既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又能够促进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全面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在我国政治经济中处领先地位,其改革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北京地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刻不容缓。

一、北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由于各区域受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影响,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各区域的产业结构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以区域为单元制定产业政策,调控区域内的产业格局,引导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可促进区域内产业合作,加以明确分工,有助于强化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整个区域的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之一,聚集全国资源,其政治文化色彩浓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从1993年起,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如图1),成为北京经济中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京政发[2006]29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8.28【实施日期】2006.08.2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06]2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北京市人民政府二00六年八月二十八日附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目录前言一、回顾与展望(一)发展回顾(二)问题与挑战(三)机遇与趋势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建筑业(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五)坚决退出劣势产业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全力打造六大高端功能区(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集聚区(三)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带五、政策与保障措施(一)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建立布局引导与约束机制,促进产业空间集聚(三)探索新型财政支持模式,引导城市功能与产业协调发展(四)实现企业改革和深度开放的新突破,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五)实施品牌、人才与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前言“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北京市工业布局现状及调整方向

北京市工业布局现状及调整方向

北京市⼯业布局现状及调整⽅向北京市⼯业布局现状及调整⽅向——北京第⼀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分析内容提要:⼯业布局是⼯业⽣产的空间组织形式,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从整体上看,当前北京⼯业发展重⼼由城区向郊区转移、空间拓展⽅式由“分散式”向“集群式”转移;各功能区⼯业的发展呈现出各⾃的特点。

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在当前全市⼯业发展中,应注意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功能定位,确定各⾃的⼯业发展⽬标,同时全市应增强⾸都经济辐射⼒,与周边地区实现区域互补,协同发展。

⼯业布局是⼯业⽣产的空间组织形式,既受⾃然、经济与技术、社会发展要求和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受决策者意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城市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演变决定着城市⼯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也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业⾏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

⼀、北京⼯业布局的演变及特点(⼀)北京⼯业布局发展历史北京⼯业布局发展历史⼤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建国初⾄50年代末。

初步形成东郊棉纺织区,东北郊电⼦⼯业区,东南郊机械、化⼯区和西郊冶⾦、机械重⼯业区,以上⼯业区分布在当时的城区之外。

第⼆阶段,60年代⾄70年代。

北京⼯业从产业结构上向基础原材料⼯业倾斜。

尽管新建⼤型企业开始在郊区布局,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业企业分布在城区和城区边缘地带。

初步显现了城市中⼼区地域扩展与城市功能的⽭盾。

第三阶段,80年代⾄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北京城市规划的两次调整,开始实施以解决污染扰民为⽬的的企业搬迁和组建郊区县⼯业科技园区。

当前⾯临的主要是解决中⼼城区内⼯业分布散乱,⾃⾝求发展及⼯业在郊区县合理分布等问题。

(⼆)北京⼯业布局现状改⾰开放以来,⾸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尤其是近⼏年,⾸都经济发展进⼊了转变增长⽅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三次产业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内呈现出明显的积聚和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城区⼯业⽣产功能下降,现代服务功能上升;在⽣产功能中,传统⼯业⽣产功能下降,⾼新技术产业⽣产功能上升。

优化第三产业布局以促进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优化第三产业布局以促进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优化第三产业布局以促进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者:杨莉董少宣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0期内容摘要:北京的发展应该明确定位在北京不但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北京应从属于世界的角度进行管理和发展。

因此面对按目前态势发展的城市规模、人口增长给北京这个资源稀缺型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探讨如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对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市政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区位优势的结合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北京市第三产业合理布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北京的发展应该明确定位在:北京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北京的发展不能只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来要求,而应该以北京属于世界的角度进行管理,北京应具备的是得到世界认可的大国首都的功能,因此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势在必行。

当前北京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六个:交通拥挤;城区人口密度过大;污霾严重;人口素质下降;没有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第三产业布局不合理。

而所有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途径都有相互关联的地方,都关系到北京市的人口问题。

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相关的活动有两大类,即产业活动和居民活动,分别对应这两大类的关键因素就是就业和居住。

北京作为目前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安居乐业是民生之本,人口的合理就业、合理的就业机会和渠道关系到北京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而保证人口的合理就业的前提是产业合理布局。

由于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之一就是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比重,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郑思齐,2012),以及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近年来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75%,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由于第三产业中有很多产业具有成形快、转型容易、投入少、见效快、能快速带动局部区域繁荣的特点,因此可利用第三产业的布局,优化带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的优化,同时促进城市发展新区及城郊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由此可带动整个北京城市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通过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研究

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研究

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研究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经济结构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效益的产业占据较大比重。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和策略。

一、产业结构现状首先,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是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的数据,2024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3.1%,超过二产增加值的两倍,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其次,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好。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数据,2024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7.5%。

再次,北京市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一定比重。

虽然北京市在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然存在,并且在一些领域仍具有竞争力。

例如,制造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占到一定比重,尽管比例有所下降,但传统制造业仍然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作用。

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虽然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主要问题包括:首先,高科技产业发展仍然不够成熟。

尽管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其次,服务业发展有一定局限性。

尽管服务业在北京市的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细分行业中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部分服务业仍然偏重低端和传统服务,高附加值服务业仍然相对薄弱。

再次,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如何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和策略为了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首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调整研究

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调整研究

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调整研究作者:韩宇航来源:《财讯》2017年第06期本文通过分析通州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概述了通州区经济发展的“四个不匹配”。

因此,北京城市副中心应充分发挥行政副中心的综合优势,产业布局定位为行政办公、商务服务以及文化旅游,将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调整近年来,通州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具体体现为“四个不匹配”。

一是经济实力与城市定位不匹配,通州区实现的GDP 仅占全市GDP总和的2.6%,仅为朝阳区、海淀区的1/8左右,在五个发展新区中,也仅为顺义区的2/5左右,经济总量不具备优势;二是产业结构与发展目标不匹配,2016年通州区产业结构为2.5:45.7:51.8,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市、东城、朝阳区28.5、44.3、41.4个百分点;三是高精尖企业比重与发展愿景不匹配,2016年通州区高精尖企业共有15家,其中技术密集型企业8家,精品优质型企业1家,从企业数量看居全市中下游。

从企业构成看,技术密集型企业占高精尖企业的50%左右;四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功能定位不匹配,2016年通州区符合功能定位的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占比仅为1.4%、2.8%和0.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仅为7%、3.7%和0.2%。

可见,合理调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布局是当务之急。

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布局定位应为行政办公、商务服务以及文化旅游。

行政办公行政办公功能包括市属行政办公及与行政办公相关的智库、决策机构、研发设计机构等;商务服务功能包括国际商务、企业总部(市属国企总部)、科技研发、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

(1)行政办公北京城市副中心因依托自身行政办公的优势,建设停车设施、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广场等。

此外,加强会议设施、活动设施、地下食堂、接待中心等办公区域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建设,下沉庭院、绿化露台、绿化屋面等公共空间建设,以及行政办公区内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建设,行政办公区内将实现内部办公功能共享。

促进京西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促进京西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育、 科研孵化、 中介服务等为重点的现
调整 之中 ,房 山区发展则较 为滞后 ; 第三产业 皆呈高速增长趋势 , 中大 其 兴 区 、 石 景 山 区 三 产 增 速 都 达 到 3 %以上 , 0 发展势头 良好。 从 三次产 业 内部 结构 优 化升 级

优 化 升 级 的现 状 分 析
育都市 型工业 , 大力推 进产业 园区和
基地 建设 , 从而促 进经济发展 方式从 粗放型到集约型 的转变 :
本文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进行 分析 ,强调 了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提出促进京西南
门头沟 区增长 较缓 ; 大兴 区 、 门头沟 区继续 发挥 农业特 色 , 台 区、 山 丰 房
住 国 际 、 内产 业 转 移 的 机 遇 , 而 国 从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升 级 和 区 域 经
占全市 的 2 .%、 1 %和 98 房 84 2 . 0 .%。 山区、 大兴 区第一产业 在全市所 占比 重较高 ; 石景 山区、 台区第二产业在 丰 五 区中较 为发达 , 在全市也居 中上游
向高级 阶段演 变的规律。 2O 0 6年京西南 五区地 区生产总 值 1O 5亿 元 ,仅 占北 京 全 市 的 .3
1 .%。 2 三次产 业增加值 分别为 2 . 3 79 亿 元、6 . 4 03亿元和 5 67亿元 , 4. 依次
合 全市 产业发 展思 路和 转变经 济发
区第 一产业持续缩减 ; 五区第二产业 各显优 势 , 台、 兴两 区工业 持续 丰 大 发展 , 景 山区 、 石 门头 沟 区处于 不断
( ) 三 由于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
的重要推动作用 ,京西南五 区结合各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北京的经济主要依赖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他传统产业相对落后。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北京经济的脆弱性和对外部经济波动的敏感性。

2.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城镇化过程中,北京经济规模迅速增长,且资源集中,导致北京市区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资源紧张。

3.人口问题:北京人口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外流和内部迁徙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

4.产业分散:北京市的产业分散不均衡,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长时间以来,郊区产业发展迟缓,产业结构单一且低端,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二、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加大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意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2.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郊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郊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合理引导人口和资源的分布,减少城市中心区的资源压力。

3.抑制人口增长:通过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落实居住证制度,调整住房供求关系,控制人口增长。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限制新建项目规模,降低城市建设密度,减少对资源的压力。

4.推动郊区产业发展:加强对郊区的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对外来投资的引导力度。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增加投资,鼓励外来企业在郊区设立总部或生产基地,推动郊区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结论: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口压力大和郊区产业发展不足等。

关于推进北京高精尖产业与北三县协同布局的对策建议

关于推进北京高精尖产业与北三县协同布局的对策建议

*精尖产产业与文/刘纪艳陈元良胡志松搞要:河北墙廊坊帘鲶三河.太厂、看河三县市(《i下简称“北三真”)与北京空同緊邻、联系紧密,区佐爰通优势明显。

蜂弍俅据《北京市(D民经济和社会波展第十四个五卑规划和二〇三五卑远f目标纲要》(..i下简称《北京唪“十四五”规划纲要》).《北京希通州区与河北省大厂、三河、看河三县帘协间友展规划》4玟廊坊和北三县相奚规刻,总结北三县产此协间所具备鲶条件,今析北京市高精矣产此与北三县协同沛局鲶必要蚀和意义,提出深入推进协同皮展鲶对策連议.—、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七年来,北京市带头做减法,推动非首都 功能向相邻省份疏解,对内缓解压力、向外释放动力,协同发 展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北京市 “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北京将筑牢以实体经济为 根基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塑造具 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智造”和 “北京服务”。

面对新形势,靠 单一项目带动,面广点多碎片化 的发展路径将不可持续,应以高 精尖产业协同布局为抓手,实现 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

二、北三县产雅同基础条件(一)北三县基本情况北三县土地面积1268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4.4亿元。

其中,三河市土地面积634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7:26.7: 69.6,户籍人□74.74万人;大厂县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2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9: 14.7: 82.4,总人口13.4万人;香河县土地面积458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7:23.7:67.6,常住人□ 37.8 万人。

总体来说,近年来北二县发展较快,经济地位不断凸显,已成为廊坊市重要的经济板块,在河北省县域经济排名中位于前列,整体发展水平已与通州区发展程度接近。

(二)产业发展现状1.具备良好工业基础。

2020年,北三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3家,占廊坊市的22.9%,实现营业收入713.8亿元。

北京产业用地布局研究

北京产业用地布局研究
现代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新型建材),以及物流、旅游服务、 教育 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 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影视文化, 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现 代制造业 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以及物流、休闲度假 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以及旅游度假、会议培训 都市型工业,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物流 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
2021/5/9
15
新加坡
• 三次产业转型:从传统的转口贸易转向发 展“进口替代”工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发展 出口导向工业,打造亚洲国际金融中心;从 “制造基地”转向“总部基地”,发展资 本、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
• 启示:1、通过政策引导奠定总部经济基础 2、总部经济引导产业转型
2021/5/9
16
上海
• 从产业布局的总体特点来看:中心城外环线以内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 郊区外环线以外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及第一产业。其中, 产业的具体分 布是在市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并保留部分轻纺工业, 构成中心城产 业圈。在近郊区集中发展机械、电子、汽车、纺织以及新兴重化工业 和市区配套工业, 在城市边缘地区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 同时, 还大力 发展以生态、休闲、育种等功能为主的都市型农业, 从而形成郊区产 业圈。
• 启示:重视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加强产业间联系
• 注意区域的平衡发展,不能单依靠市场经济,要加 强宏观调控
2021/5/9
13
伦敦
• 主要产业:金融服务、文化创意
• 产业结构调整:新城的产业准入机制为新 兴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创造了条件 ,实施以 银行业等服务业替代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 调整战略 ,在金融服务、商业服务业出现 疲态的情况下,借助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 的产业结构又一次优化和升级 。

北京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北京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前言“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14.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

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4616.3亿元。

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1782.4亿元。

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97.7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和64.8%,变化为2005年的1.4%、30.9%和67.7%。

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分别为1849亿元、2053亿元2198亿元、2191亿元和2702亿元,年均增长9.1%,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

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行业,工业的增长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增长。

从各年变化趋势来看,由于工业增加值的持续低迷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递减,增幅波动不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说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角度看,并非第三产业占地区GDP的百分比越高,就能代表产业结构越高级、越优化。

第三产业说到底是服务业,既服务于生活,也服务于生产(即生产性服务业),如果没有强大的二产作为支撑,城市的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必然有限。

目前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高达75%以上,根据国际大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小,未来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效益和附加值来发展壮大和升级。

另一方面,需要适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与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相比,生产总值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二产上,尤其是体现在工业上。

2.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高端不高作为北京市主体的第三产业,产业中的现代行业的发展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经济整体起步晚,它们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上,以上五大行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67%(图3),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而一些新兴行业如教育卫生文化与社会保障业、居民服务和公共管理等产业的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并不高,仅为9%和5%,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0%,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有限,这不仅影响首都城市功能发展定位和“北京服务”品牌的实现,也势必影响经济整体质量的提升。

图3:2010年北京市产业结构状况(%)除此之外,在某些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方面,如房地产行业,2010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01.1亿元,其中吸纳人口的住宅地产投资150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2%,而能够吸纳产业的商业地产投资336.3亿元,仅占投资总额的12%。

在工业内部各行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了工业的40%以上,而国家大力发展和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足。

3.产业用地布局分散,集群效应仍待挖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虽然明确了各个区县的功能定位,但由于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和有效的区域间产业协作机制,部分区县和功能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低级次同构现象,区县和功能区在引入建设项目时,主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和项目对本地区的经济贡献,较少从全市发展角度考虑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例如顺义和亦庄的汽车产业);全市产业的基本布局上还存在着北强南弱、北高南低的现象;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大型开发区相比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多中心”布局、中关村“一区十园”布局和《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布局,使全市的主要产业用地过度分散和零碎,产业规模和集中度都比较小,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4.资源约束刚性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十一五”期间,我市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0.792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0.5816吨标煤,累计下降26.59%,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及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北京作为资源输入型城市,由于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住宅建设规模的急剧膨胀,北京市人口机械化增长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而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2号公报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数为1961万人,和2000年五普数据相比,十年间人口增长600万人,平均每年以60万的人数递增,年均增长约3.8%。

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由于自然资源匮乏,能源、土地、水已经成为制约首都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北京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1.世界经济调整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金融危机以及目前的欧美债务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了深度调整,危机之后,国际经济虽放缓,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营造了全球范围内调结构的大环境;从国内看,2010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保就业方面的压力明显缓解,为调结构创造了难得机遇,内需支撑作用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这为未来几年继续做好结构调整工作奠定了基础。

北京要抓住这些机遇,积极促进首都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业。

在经济的微观层面,危机引发的全球产业调整, 加快了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和重组,带来了大量并购和重组的机遇,北京企业不仅可以利用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加速国际化进程,而且可以利用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资源,积极吸引产业高端环节,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2.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京津冀区域合作为北京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北京市对整个环渤海地区在技术层面都有很强的辐射力,有利于发挥首都在管理、科研、科技服务和金融领域的优势,参与京津冀区域协作,具有占据龙头地位的一系列优势和资源背景,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北京研发中心、总部基地等地位的巩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机遇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战略布局。

最近国家又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支持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新兴产业发展和建立产业专项基金、搞重大产业创意工程、应用示范工程等相关政策,这是党中央三个转变政策的具体落实体现。

“十二五”规划实施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将成为我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难得机遇。

四、对推进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建议(一)关于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原则、目标1.调整原则:一是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相统一的原则。

通过高端产业的发展和低端传统产业的退出调整,构筑具有首都经济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定位,体现北京“四个服务”和“五个之都”的城市功能;二是促进产业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基础。

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节能降耗,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

积极发展能耗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创新。

三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新机制。

2.调整目标:通过调整,使我市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全面优化、协调,功能集聚和区域经济特色更加凸显,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国际化特征鲜明、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发展要求的现代化高端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关于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方向1.加快服务业调整升级,优化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做强做优高端服务业。

①继续发展知识密集的商务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企业管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产业,发展会计、审计、咨询、法律、信用管理等高端商务服务,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和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拓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②发展以国际金融为特色的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产业。

充分利用北京基础设施完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和涉外资源丰富等优势,抓住国际金融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国际金融机构在北京的集聚,建设培育金融服务园区,发展银行卡、数据处理、呼叫业务等金融后台服务,提升债券发行中心和清算中心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③壮大总部经济:保留和引进电子设备、电气机械、能源等的企业总部,重点引进互联网设备、3G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网络与通讯设备、数控及柔性制造系统、复合材料制造、高能束流加工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总部。

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文化传媒、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旅游休闲娱乐、设计服务、文化艺术、其他辅助服务等产业。

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

推进亚洲地区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影视节目和作品的策划、制作、发行、营销等行业的发展,发展软件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动漫制作等设计创意产业,建设专业、时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

⑤大力发展软件、研发、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推进数字电视运营服务。

2.培育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进一步提升,做强第二产业。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北京市要把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机遇,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优先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新医药,电动汽车等产业,推动太阳能、绿色电池,以及半导体节能照明等节能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等。

3.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升级。

在保证传统行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以提高市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重点,提高新兴行业如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大投资力度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做到以传统行业为新兴行业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新兴行业为传统行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良性协调发展。

调整房地的行业结构,重点发展楼宇经济,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