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及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涵盖词的背景、结构分析、意象解读、语言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体味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解读和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的结构分析以及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解释《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4. 结构分析:讲解上阕、下阕的结构,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讨论词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味词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背景介绍。

2. 黑板右侧: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家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答案要点:上阕意象丰富,下阕抒发情感;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3.随堂练习和总结环节各分配5-10分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和思考时间。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古风音乐、图片等元素,营造古代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解析:
a.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b.剖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现节日氛围;
c.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6.板书设计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7.对学生的反馈和鼓励是否及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8.课后拓展延伸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5.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6.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8.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2.意象: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
2.通过讲述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背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关键点;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教案设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教案设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历史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解析和作者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典故的理解。

2. 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意境解析、作者背景等。

2. 学生准备《青玉案·元夕》的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朗读诗词: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指导学生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字词解释:教师逐句解析诗词,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4. 意境解析:教师分析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5. 作者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讨论与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拓展。

7. 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9.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或者参观相关展览,加深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青玉案·元夕》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的全文解析、生僻字词解释、词的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学会识别并运用生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 领悟并欣赏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把握,生僻字词的识别与运用;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全文解析及意境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作的意境;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6.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青玉案·元夕》,提高审美能力;8.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元宵节、南宋、辛弃疾4. 重点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5. 意境赏析:欢乐、繁华、离别、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焰:火焰;翩:轻盈;麝:麝香;狸:狐狸;貂:貂皮;砧:捣衣石;(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华古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3. 诗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句解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景物的描绘、氛围的渲染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别是一家》,教学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章节内容为:深入解读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景。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作欣赏: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分析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元夕的认识和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仿写一首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词意。

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艺术特色、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以《元夕》为题,仿写一首词。

2. 答案示例:《元夕》灯火辉煌照夜空,团圆喜庆映人脸。

鞭炮声声迎新春,家家户户乐团圆。

舞龙舞狮欢腾跃,载歌载舞共欢庆。

元宵佳节人欢笑,共度良辰美景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作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三章《宋词》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牌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简介、词作背景解析、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及诗词意境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背景的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解析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3. 逐句解读:带领学生细读词作,分析词句,理解词意。

4. 语言特色分析:指导学生从用词、句式、韵律等方面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

5.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实践情景引入:设计相关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

7.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a. 作者:辛弃疾b. 词牌:青玉案c. 诗词意境:元宵佳节、离愁别绪d. 语言特色:用词精练、句式优美、韵律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译文填空:根据原文,填写相应的译文。

b. 创作诗词:以元宵节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词。

c. 分析题目:从例题中选取一道,分析解题思路和答案。

2. 答案:a. 译文填空答案略。

b. 创作诗词答案略。

c. 分析题目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课文为辛弃疾的名篇,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景象背后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作的背景了解,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鉴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品味其词意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词作的整体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牌分析:讲解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结构。

5. 词意解读: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体会词意。

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辛弃疾的用词、意象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7.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结构2. 黑板右侧:辛弃疾艺术特色及情感分析3. 中间部分:词作全文,标注重点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分析2. 词意解读3. 艺术特色鉴赏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牌分析《青玉案》是宋代词牌,其结构为上片三句、下片四句,共七句,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篇1在提倡实施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同学素养方面赐予更多的思索。

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当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同学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肯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同学的语文基础学问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

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老师、教材和同学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养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觉仍旧存在着很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意45分钟课堂学问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智力的开发。

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规律等等,每节课就不行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同学的学习力量,这样才能让同学获得实效。

从学校进入高中的同学,普遍存在语文基础学问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很多学校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学问训练”,迫使同学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学问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学问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同学的语力量。

造成有的同学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晰,这样,对同学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提高同学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力量,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育语感,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同学喜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进展健康共性,形成健全人格。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并欣赏《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2.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意等,并能够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

3. 深入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手法等。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意境及情感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讲解: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讲解词作中的用典、抒情手法等。

3.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句子,进行课堂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意境: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与词人的孤独忧伤4. 抒情手法:用典、对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抒情手法,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爱国情怀。

2、让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含义,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词人的思想内涵。

(2)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理解词人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修辞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元宵节的感受。

(2)提问:在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元宵节的呢?引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强调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成就。

(2)讲述《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3)教师提问: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精读诗词,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检查讨论结果,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进行讲解。

(3)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等,体会其营造的氛围。

5、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提问:词的上阕描写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下阕却突然转折,描写了一个“灯火阑珊处”的女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上阕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衬托下阕中那个与众不同的女子,这个女子其实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高尚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

2.掌握本词多样的描写技巧及烘托、托寓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理解文本。

2.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人关心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2.学习词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优秀品格。

【教学设想】
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即把握词的内容与形象——情感及意图——-手法及技巧,重点突破本词的“那人”这一意象,旨在通过活动促进阅读与鉴赏,全面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
1.对联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2.整体感知:朗读全词——品味元宵夜——那夜——修辞与技巧
3 .意象鉴赏: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意象与主旨
4.延展提高: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生动与形象
5.课后作业:运用联想与想象续写蓦然回首之后的故事。

拓展阅读《把栏杆拍遍》
【教学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师:(齐读对联)这幅对联所写是何人?有何依据?
(若学生回答不上,老师则要注重引导)
生1:辛弃疾。

理由:上联提到了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而继东坡之后当然是豪放派的另一个代表辛弃疾。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吗?
生2:依据还有下联希望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与辛弃疾的爱国抗金主张吻合。

生3:还有下联提及的悲黍也是一个暗示,黍离之悲,与辛弃疾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相关联的。

师:非常好,上联点出辛弃疾词作的风格属豪放派,下联主要讲辛弃疾的爱国之情和政治抱负。

但是同学们忽略了“美芹”。

“美芹”是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是辛弃疾南归后向孝宗呈上的建议书。

详细分析了敌情且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战略。

PPT展示作者相关信息: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为己任,空有将相之才。

南归后长期被闲置,豪放派集大成者。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辛弃疾的另一佳作——《青玉案·元夕》。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品味元宵夜——那夜
齐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本
生:齐读诗歌
师:点评并提问:同学们在读完这首词后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画面?
生: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

师:是的,在标题当中便是元夕,青玉案属词牌,元夕属词题,元夕指的是元宵夜。

在词当中就是——夜。

请同学们尝试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夜”的特点,并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夜的?
生1:千盏明灭。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生2:“花”好月圆。

玉壶流转。

烟花怒放。

生3:美女云集。

采用借代的手法,“香”“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美女。

生4:热闹非凡。

多角度描写技巧:视觉、听觉、嗅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万民狂欢、万人空巷的元宵之夜。

师:同学们分析得十分准确,让我都感受到了那夜的热闹繁华的气氛。

但是辛弃疾仅仅只是为了给同学们留下一个难忘的元夕吗?(过渡)
生:不是。

师:那辛弃疾内心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寻找知“辛”人。

三、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
师:那人究竟是谁?有何特点?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来分析,知人论世。

现在我们分小组来学习,共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合作,推选小组最佳知“辛”人。

生:讨论五分钟。

小组知“辛”人发言。

生1:我认为那人所指的是和他一样有着抗金意愿的主战派。

师:你能分析一下吗?(引导)前面介绍作者时说过他的志向是什么?——抗金。

实现了没有?——没有。

南归后一直被排挤、被打击,闲置在家,壮志难酬。

现在国难当头,他要寻找什么样的人呢?——同样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的知音,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人。

生2:那人是个超凡脱俗的美女,是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女神。

前面提到了众多盛装打扮的美女,那与美女相对比的自然而然也应该是个美女。

师:有道理,而这超凡脱俗的“那人”是用烘托的手法所展示。

生3:是诗人自己。

在这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日子,而只有作者一个人苦闷孤独,在灯火阑珊之处,开心不起来。

师:很好的想法,这让我想起了同样胸怀天下的屈原的那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也想到了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或许这样热闹非凡的场面反而增加了词人的愁情。

同样的情感,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当中也有同感:“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生4:我认为是戈多。

这个“那人”只不过是词人心中的一个梦,一个理想,和戈多一样,永远都不会出现。

作者苦苦寻觅的或许就是一个和他一样志同道合的人,可在当时的南宋很难寻到这样的人。

与其说他是某个人,不如说只是个梦。

师:这个角度非常的新颖,让我大开眼界。

或许那人只是一个梦,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托寓”。

刚刚四个小组的同学都分析得非常精彩,不愧是知“辛”人。

师提问:那在寻“那人”之前为何要写到众人、写到元宵盛况呢?
生:反衬。

师:没错。

上文热闹繁华反衬下文的冷落僻静,上文盛妆畅游的名士贵妇反衬下文自甘寂寞、超群拔俗、不同流俗的“那人”。

景反衬景,人反衬人。

听完了同学们的想法,让我们也来看看“名人”们怎么说?(PPT展示。


小结: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

因此,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个人实际上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借对“那人”的追求,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从中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由此可见,知人论世是把握诗歌主旨的一个重要方法,特别是读辛弃疾的词。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读出元夕的安静、喧闹,读出苦苦寻觅的痛苦,读出灯火阑珊处词人的寂寞,读出找到“那人”之后的欣喜与安慰。

四、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
过渡:经过我们这节课的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正如郭沫若用“大江东去”来形容苏轼的词一样,梁衡也用了一句话来形容辛词——把栏杆拍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对辛弃疾的评价。

生齐读: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
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
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
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学生即兴创作,老师挑选优秀作品展示并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