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上半年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doc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江苏宜兴)宜兴市总工会职工学校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专业:工程监理批次、层次:201103 业余高起专学生姓名:陆伟良学号:911313859 身份证号码:320223************ 提交时间:2011-11-18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其诞生以业,始终担负着两层职能:一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维护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这两种职能在不同性质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无论从表面上还是从实际上都表现了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镇压。

它全力维护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对随意延长工作日给予政府的充分支持;它通过立法等形式,强迫工人阶级做资产阶级顺从的雇佣劳动者,对产实施极为残酷的阶级压迫;它不惜运种杀人武器和一切国家暴力机器,无情镇压工人阶级等广大劳动阶级对资本的反抗,充当资产阶级的打手。

但是,“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工人队级国家在继续强化它的镇压职能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采取一些缓各阶级矛盾、弱化社会对抗、关心公众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从过去“刽子手”的单面孔,变为“刽子手”加“牧师”的双面孔。

应该承认,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新政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确实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保证了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仍然是一个“总资本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公共职能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危机特权的“保命”措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6年江南大学上半年机考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6年江南大学上半年机考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

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A参考答案.pptx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A参考答案.pptx
.客观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防活动,它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并产生一定的物防结果.实践活动离不开物质 条件的支持.任何脱离物质条件的实践都是不可能的.
.能动性:实践是一种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不仅遵循自然规 律和社会规律•还通过自身的智然和创造力•积极改造自然和社会.
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从客体和直观的形式 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不是把它的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特别是毛泽东,他在£论持久战3中强调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即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性,
实践的基本内通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A参考答案
2024年国索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蓦本夙理低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 试卷A
一、的述■(本・共1小■,每小・100分,共100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的第一个文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 出:“从的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法点是:对对思、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2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椰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 日‘自觉的能动性‘,地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虽然也生调物质 第•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附全答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附全答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

【附全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B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B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闩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乂称为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答:矛盾,这一哲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矛盾,我有着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种学理念,更是一种方法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矛后是事物发展的根木动力。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矛后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正如毛泽东在《矛论》中所言,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种对立和统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正是这种变化,推动者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矛后推动事物发展的例子,比如,在社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是矛盾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方式这些例子都说明,矛后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新17春秋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作业

最新17春秋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认识。

2、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作业必须紧扣题目内容和要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基本理论的阐述要全面、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楚、明晰,逻辑思维要合理、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结论要顺理成章。

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必须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1、
2、),只做一题,不予及格。

2、必须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做答,标题不能做任何改动。

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字体小四,宋体或仿宋。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予及格。

三、参考教材
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一章第二节;第九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三节。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姓名:王玲学号:913314577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 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

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

江苏大学马原试题及答案

江苏大学马原试题及答案

江苏大学马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E.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ABCDE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答案:D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多样性D. 可分性答案:A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 集体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D. 混合所有制经济答案:A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A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B.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 公有制为主体D. 以上都是答案:D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指的是:A. 个人自由B. 政治自由C. 经济自由D. 社会自由答案:A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科学技术D. 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B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需要同不完善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同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E.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ABCDE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包括:A. 社会公正B. 法治公正C. 经济公正D. 政治公正答案:ABCD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改革开放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答案:ABC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A.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B. 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ABCD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D.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2022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2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查原则旳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旳对旳反映。

真理最基本旳属性是客观性.不管人们在结识事物旳时候也许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实际旳结识才是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旳对旳反映,都涉及着不以人旳意志为转移旳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旳、绝对旳。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旳对旳结识是有限旳。

2、真理旳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同一真理旳两种不同属性是真理旳绝对性和真理旳相对性(1)真理旳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旳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任何真理均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旳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旳绝对旳,即承认真理旳客观性。

二是指人类旳结识可以结识无限发展旳物质世界,每一种真理旳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旳物质世界旳接近,即承认世界旳可知性。

三是从真理旳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旳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结识发展旳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旳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旳含义是指对旳结识旳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结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畴旳对旳结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旳近似旳对旳结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旳一定阶段旳对旳结识,有待发展。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旳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旳对旳结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旳;就其对客观事物旳近似对旳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旳。

3、实践是检查真理旳唯一原则。

实践之因此可以作为真理旳唯一检查原则,这是由真理旳本性和实践旳特点决定旳。

一方面,从这里旳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旳对旳反映,它旳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另一方面,从实践旳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旳客观旳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旳特点。

(一)实践检查原则旳拟定性和不拟定性实践作为检查结识真理性旳原则,具有拟定性和不拟定性旳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江苏无锡)无锡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长安中学)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批次、层次:201009、业余专升本学生姓名:李晓岚学号:910930992 身份证号码:320283************ 提交时间:2011年5月11日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通过课程学习我们知道,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功能,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一种自然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不单单只是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

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那就不会有人需要,那它就不能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

由此可知,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交换价值,它能够用于交换其它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我们能够让不同的商品相互比较,并按需要进行交换,是因为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指的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价值的物品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长江大学马原考试题及答案

长江大学马原考试题及答案

长江大学马原考试题及答案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哪一部分是其核心?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答案:C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能量D. 信息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生产关系B. 生产方式C. 商品流通D. 文化传承答案:D4.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动力B. 社会倒退的原因C. 社会稳定的保障D. 社会混乱的根源答案:A5.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是:A. 无产阶级专政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全球化D. 社会公平正义答案:A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个人自由发展B. 达到物质极大丰富C. 建立无阶级社会D. 实现全球一体化答案:C7.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是指:A. 工人创造的价值B.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C. 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D. 资本家的利润答案:C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A. 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 社会变革的先导D. 社会进步的标志答案:A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10.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A. 劳动价值论B. 资本积累C. 社会福利政策D. 资本的有机构成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阶级性答案:A, B, C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 抽象法B. 历史法C. 数理统计法D. 逻辑分析法答案:A, B, D13.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A.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C. 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D. 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建设答案:A, B, C, D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 B15.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A. 阶级斗争理论B. 剩余价值理论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附2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附2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附2篇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A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Λ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手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口'F1.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马过河”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小马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就必须要亲自试试,这就是实践。

人们可以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李时珍吞服曼陀罗宜至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肮行中发现地球是圆的。

这些宜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靠直接经验获得。

所以,人们大多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学习接获得。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这些间接性的认识,也同样来源于实践,因为它们都是前人实践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能够大大推动认识的发展。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

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

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

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一切具有相对真理性的认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

这不仅指每一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会被推翻,而且从真理的发展讲,当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被一个新的相对真理性的认识所代替时,总会有一些带有绝对真理性的“颗粒”被保留继承下来,这些“颗粒”也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

大作业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作业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结论要顺理成章。

具体要求:1、两道题都必须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1、2、),只做一题,判不及格。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要求做,标题不能做任何改动。

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字体小四,宋体或仿宋。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予及格。

三、参考教材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九章第三节。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承认了客观真理, 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 人类的认识, 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每一个真理的获得,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 从认识的深度来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相对之中有绝对, 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 绝对之中有相对, 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 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 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3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 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 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 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真理的时空性真理具有时间和空间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被普遍认可的真理.真理的具体性所谓真理是具体的, 是指正确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总是在具体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范围内的一致,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宇宙中没有抽象真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 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其二, 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其三, 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其四, 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其五, 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 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所谓真理, 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 这也就是说, 作为真理的标准, 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 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 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 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 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 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④这样,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 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它就是正确的;反之, 就是不正确的.(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确定又不确定.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 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从长远看, 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 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 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 同时, 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 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 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 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 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4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然而, 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 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 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 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答: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答:(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凡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不能不讲实践。

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而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卷一材料分析题(100分):材料:XXX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

有一次,府吏XXX和XXX人均头痛发热,同请XXX看病。

经XXX望色、诊脉后,给XXX了解表发散药,给XXX开的是泻药。

正当二人疑惑之际,XXX解释道:XXX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

XXX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

二人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

一、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

(70分) 答:(1)XXX对症下药的故事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现实中因果关系的表现是多样的。

两府吏生病,饮食过多、受凉感冒是原因,头痛发烧是结果,是异因同果。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XXX通过望色、诊脉认识了两人发烧的不同原因,就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2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二、请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分)答: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有过几次变化?试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谈谈你对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最新判断的理解和认识。

答:(1)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有过4次变化。

第一,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二,1962,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2017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

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存在于事物之间。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外因。

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它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意义在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江南大学马克思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马克思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1、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公式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公式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资本最开始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从作为交易中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和作为资本的流通公式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的。

2、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能够成为资本。

这两种流通,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个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转换,但形势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资本流通在形势上时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值的价值。

当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资本。

3、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所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其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外的价值。

4、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便是个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别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等的影响。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本身。

但不同的是,有些商品一旦实现了其使用的价值之后,它所包含的价值就会消失。

例如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大米,当它满足了大家的充饥需要,实现了它所有的使用价值之后,其价值也就随之没了。

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不一样,它具有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 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 大作业

1、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一、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实践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因此实践活动具有思想意识的指导性、能动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和检验标准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随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实践自身也要发生响应变化,因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

实践的这三个特点的关系到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点去否定另一特点的思想是错误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城乡关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

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技术决定论。

2.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具有世界性影响和全球性质的问题。

(1)“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全球问题” 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但不合理的应用也会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

(2)“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3)为此,应改变我们人类的活动方式,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确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 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 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 属于意识形式范畴, 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 是物化的科学. 长期以来, 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 从19 世纪开始, 特别是在当代,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 “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 但是,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 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 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 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次, 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 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 第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 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工业迅速发展, 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2、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是以" 珍妮" 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

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 电气时代" 跨入到" 自动化、智能化时代" 或" 信息时代" ,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20 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被视为“一般的生产力” 或“间接的生产力” ,那么,这场新科技革命则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将科学技术迅速提升为“第一生产力”,或“直接的生产力”了。

具体地说,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

劳动对象向广度、深度拓展,劳动力结构由主要依靠体力向主要依靠知识智能转化,并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发生历史性的飞跃。

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比,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 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仅占5%~20%;五六十年代,这一比例提高到50%左右;当代新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进一步提高到60%~80%,在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甚至达到90%以上。

我们完全可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科技能力为核心和根本动力的。

二、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新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工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式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化大生产。

劳动者被机器束缚在工厂里、车间中,跟着机器不停的运转,紧张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在操作机器的过程中,人也变成了机器。

而在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人类生产活动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只需在电脑上编制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是无图纸的全自动化技术制造系统,劳动者从原来生产过程中的“活工具”变为了名副其实的主体。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劳动的自由度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将逐步摆脱那种过于单一、繁重和机械化的体力劳动。

另外,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在工业文明时代,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是劳动力的主体,人数占绝大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就已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