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

【自我总结】道德与法治是一档早间档栏目剧,于2012年1月14日开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栏目剧,每期节目播两个故事,12月1日,扩版到130分钟,每期播三个故事,成为播放时间最长的一档电视栏目剧。

以下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

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

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同学;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化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同学的状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同学教活。

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老师做到以下几点:1.挖掘教材。

设计好问题与习题。

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

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把握要求,把握同学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同学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熟悉、提高熟悉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熟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组织老师学纲。

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老师仔细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其次,抓住备课这一关。

给时间让老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老师集中备课。

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如,在讨论新教材三班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当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把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运用敏捷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

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实行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争论沟通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足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气,进行正面教育。

少年儿童具有仿照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

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同学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下面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谈谈个人体会: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

同时,问题情景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导和发动积极思维活动。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漫画、小品表演、故事、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乐于发现“柳暗”,并孜孜于求“花明”。

如在讲《做学习的主人》这节内容时,我用故事倒入,然后提出问题:“两个同学对学习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结果会怎样呢“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课堂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

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三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三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三篇第一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1、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适当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必要的先决条件;适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

因此,思想道德课必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科书中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

行为锻炼是根据教科书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结合教科书的要求,行为锻炼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始:一种是在学校开展活动。

例如,与学校组织、学生会密切合作,从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开始、雷锋等主题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技术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育种,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即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成果和其他理论成果,加深化社会实践。

,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2.围绕学生的知识、信仰和行动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课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识与信仰、信仰与行动之间的特殊矛盾。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动力。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

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

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人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

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

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

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

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 - 其他范文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 - 其他范文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其他范文篇1: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一、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教师会讲到跨越代沟的相关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上,我给他们播放了电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误会而争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卖游戏卡赚钱责备孩子,与孩子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孩子哭诉说是想赚钱买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卖自己的游戏卡。

通过这次交流,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得到了父母的谅解。

父母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得以平等沟通,相处得也更加融洽。

通过此例,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是跨越代沟的良方。

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只靠讲道理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学生的具体需要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思品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培养与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责任。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很多问题与社会现象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构建,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在认知上还会存在偏差。

思品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更正学生观念上的这种偏差,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构建。

在教学《行为与后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些开放性的研讨话题。

例如,让学生尝试讨论面对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无钱买药这一事实时,是选择偷药救妻子还是选择坚决遵守和法律不偷药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为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后果,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不能因为要满足自身需要就触犯和法律,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只有人人学法、遵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道德与法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两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的上有着很强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

以下是合一范文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一、想象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

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

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

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

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从层次不同的系列开放性情境作为学生活动的素材,这种富有新意的设计,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新观念,创意新教法。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下,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认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的一种教学活动。

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情景教学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式。

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构成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也是一种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教材的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日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的知识点积累了哪些生动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2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2篇)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1《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对话、每一次提醒都凝聚着教材编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呵护和尊重。

一、析学情重基础关注学习效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示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例如,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时,从展示台“我来介绍我的家人”入手,先请孩子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自己的家人,在课堂上通过向小伙伴、老师介绍自己的家人,增进儿童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儿童对家的自豪感和对家人的情感,体味一家人的幸福。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走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可爱、社区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和做人。

二、引探究重体会关注学习收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当下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过马路”这一板块时,通过先让部分孩子根据课本“小剧场”学走人行横道线的提示、模仿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表演如何过马路,再请孩子们结合生活常识讲讲平时过马路的经验或者体会,最后,结合“法治墙”板块的内容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哪些路道是安全或危险的,让孩子的上学之路更安全。

课堂教学要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让儿童学以致用,解决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

三、看长远重实践追求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所以,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2《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道德与法治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在目的上有着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

以下是合一范文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2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想象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想象力是人脑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它不仅能够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还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想象力是人类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XXX称想象力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XXX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因此,想象力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不断跟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发展。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与孩子一起互相交流。

为了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由无序向有序、由模糊向清晰、由片面向全面、由易变向稳定、由单向向多向、由顺向向顺逆灵活的过渡。

另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实际活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仔细观察,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

只有观察得仔细,学生才能想象得准确。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面带微笑,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篇1】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中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以加深理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互动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告知学生一个问题的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调查方式搜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资料逐步指导,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在课的开头,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根据设计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究,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我在讲授《我与老师交朋友》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你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老师是如何关心我们的成长?师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你认为怎样和老师能成为朋友?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找出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学生的参与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阐述观点,使学生明白和老师发生矛盾和误会的时候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化解矛盾,不仅让学生通过探究找到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实现了尊师教育的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体会收获的乐趣,不断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有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堂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或看录像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学要实现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尝试,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创新,还要有长远发展的意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进而保持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先行;教学实践;立足长远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政治教学在传统观念里属于“背诵”类学习,这些道理大而空,没有什么实际生活价值,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精神引导而已。

但是,随着新教材的推行,初中政治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内容越来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成为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重要理论,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客观看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学习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创新,因此,实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的几个切入点。

1课堂教学创新理念先行2课堂教学创新重在实践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借鉴课改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还要勇于实践,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路子。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很丰富,但是任何一种教学理念都不可能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反馈、学习成绩情况等多种因素,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向,保证学生学习在目标的牵引下、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

因此,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创新的途径。

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2.1创设教学情境2.2教学策略多样教学策略的多样性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课堂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和谐一致,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6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6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6篇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重要课程,发挥着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与行为的基础作用。

可是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许多部分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小学生感到很枯燥。

那么,就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家庭教育;教师引导;培养兴趣;教学方法对于小学品德课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课程,使孩子们认识到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进而更好地提升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教育孩子,这点尤其在小学阶段更为重要。

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始,要从具体事件出发,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进而促进小学开展这门课程,这是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

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要成立思想品德的课程由老师进行教学,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意义所谓思想品德,其实就是要告诉小学生到底什么是“思想品德”,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思想以及拥有怎样的品德。

特别是小学这个时段的教育,更要以养成教学与感情教学为主,向以理性教学为主的转变,更要注重思想能力培养与思维方式的运用。

老师应用有效教育方法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而去启发他们不断思考,促使小学生对社会进步的了解建立于理性之上,使小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并让他们充满信心。

此外,在选教材这方面,我们还要更加充分地考虑到时代特点,不但要注重其新奇性、典型性、认知性、情感性,而且要求有可发掘的意义,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教育方法上要比较活泼,风格也可以多样性。

二、课本与实际之间的结合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计划地与实际进行渗透。

让小学生深切地了解到什么是优良的品德,时时感受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

为此,老师应该更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好地运用。

三、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感情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方向,并将其视为首要的、突出的目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论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关键词】教学方法政治学科教学效果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学生才会拥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学得开心;老师出会有众多的学生参与和配合,教得舒心。

1.动脑“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

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

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2.开口“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

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

3.动手“多做”笔者通过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生们能自觉做到课前自己预习,课堂互相督促笔记,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适当练习。

笔者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思想课的教学,本身实践性很强,气息浓。

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只有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存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

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

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

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
徐家镇伟清小学龙运国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在教育
教学中仅仅依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社会是多元发展大学校。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呢?本文就徐家镇伟清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做了交流和论述。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材,以生活为基础,多元落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又特别是作为品德课(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担任着品德教育的专业课程,就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可能都做得很好,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也许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做法。

笔者在这里对于《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不再做赘述,提出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的观点和做法: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解读其关键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做为品德课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仅仅依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社会是个多元发展大学校。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多元化落实品德教育任务呢:
一.家庭教育
学生生活的空间最密切最温情地方是家庭,做为家长,是一个更加了解社会的成年人,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当孩子和你探讨学习和社会中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平等、认真地讨论;你要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查资料,做调查,看新闻,谈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善于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给孩子独立完成生活任务的一些机会,不要事事包办,甚至娇生惯养。

当然,做为学校做为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普及家庭教育的一些科学的方式方法。

二.学校教育
学生生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当然是学校了,学校肩负着品德教育的重任。

做为学校,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徐家镇伟清小学多元化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1、做好四个阶段性工作:开学第一课入学教育工作,学月小结,半期
总结,散学典礼。

开学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明确和落实;每个学月做好班务工作小结,学校工作小结;半
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查缺补漏,表彰先进鼓励进步;期末做好散
学典礼,总结本期成绩,学生操行评定,安排后期工作和奋斗目标。

2、开展好四个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少先队活动,法制教育活动,生
活体验活动。

主题班会活动主要切合时节和实事开展的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如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六一节,建党节,建军节,中秋节,国
庆节,元旦节,春节开展爱祖国、爱劳动,爱人民教育和革命传统教
育。

少先队活动主要结合大型节日庆典开展全校性的少先队大队活动,
如到飞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学经典诵读及演
唱活动,感恩活动,诚信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活动主要请徐家司法所,
派出所干警做业务法治辅导员到学校举行法治讲座,进行普法知识教
育宣传活动。

生活体验活动开展校内叠被子比赛和校外家务劳动。

3、抓好学生一日常规:寝室内务整理,班级公共区域清洁卫生,文明
就餐,文明就寝,物品整理,两操纪律,文明礼貌,学习风气。

4、学好一个守则一个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行》、《我身边的雷锋》、《伸伸手、
弯弯腰》。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柏拉图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
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
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
心灵的习惯。

”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身临其
境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迪学生的道德认识。

徐家镇伟清小学以“乡”、
“韵”、“源”为主题,着力打造校园竹文化,在校园墙柱,校园围墙,
教室走廊,书写竹的诗歌,描绘竹的壁画,镶嵌竹的美文,以彰显竹
坚韧挺拔、乐观向上,虚心劲节的品格,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
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给学校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
唤起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工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得德育模式,才具有德育的生动性,才能够汲取
更加丰富的营养,永葆德育之源头活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四川教育》2016年第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