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立县 推动科学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4.18•【字号】宁党办〔2023〕20号•【施行日期】2023.04.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区直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中央驻宁各单位,各大型企业:《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4月18日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2〕53号)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工作,提升全区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推动科普工作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区域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价值引领。
突出科普工作政治属性,强化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24.10.18•【文号】国市监质发〔2024〕97号•【施行日期】2024.10.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印发《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市监质发〔2024〕9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现将《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10月18日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质量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
县域作为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县域为抓手,推进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推动各县、区、镇等县级城市,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制定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健全质量促进政策措施,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导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方法、模式创新,促进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增强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因地制宜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到2027年,培育建设100个以上积极性高、质量工作基础好,质量效益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的质量强县(区、镇)。
二、重点任务(一)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深入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生态名县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生态名县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
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加强生态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名县建设,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理念体现到实际行动中。
生态名县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生态名县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大力拓展生态产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坚持生态优先,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整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
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探索利用自然资本的新路子,建设经济可持续的生态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是生态名县建设的重要目标。
绿色发展意味着向着生态优先、循环发展、低碳环保的方向加速转变。
在实践中,要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深入挖掘和培育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全面发展。
要推进绿色分类和垃圾分类,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环境改善。
推进生态名县建设需要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推进创新,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
在实践中,要注重抓好“三个革命”,即科技革命、管理革命和制度革命。
“三个革命”是推动生态名县建设的保证。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部门的沟通合作,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和民主性,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体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生态名县建设的关键。
只有坚持以生态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长远稳定发展。
树立生态优先发展观念,让公众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助推生态名县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一转三化推进科学发展
实施"一转三化"推进科学发展刘小龙发展战略是一个地方的顶层设计与发展指南,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无法估量。
作为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全省经济十强县市之一,冷水江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因地制宜,集思广益,适时提出了“一转三化”战略:即深化转型工程,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
这是对冷水江市发展思路的一脉传承与积极创新,对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战略的深刻理解与生动实践,是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契合科学发展本质要求的战略选择。
一、坚持转型发展,探索独具特色的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冷水江市素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
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我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连续四年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中部百强县市。
但是,长期以来在依托资源开采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些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唯一的出路在于转型发展。
首先,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转型是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迈进的必然要求。
在转型发展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抓得比较早,譬如法国的洛林地区,是资源型城市聚集区,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转型发展。
德国为推进鲁尔地区经济转型,于上世纪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
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石油生产国,阿联酋拥有世界原油储量的10%,即便按现在日产200万桶原油的速度开采,还能连续开采近百年,但其能够及早筹划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旅游经济、金融服务、港口运输等,经济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非石油产业的产值约占国内总产值的70%。
可以说,转型发展是提高经济社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其次,转型发展是形势所逼。
作为“世界锑都”,锡矿山锑矿总体开采年限已超过110年,累计探明储量108.84万吨金属量,累计采损量90.35万吨金属量,保有储量18.49万吨金属量,按现有年产4万吨锑生产能力计算,服务年限为4.6年。
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路径和措施
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路径和措施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路径和措施2023年已经到来,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然而,要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本文就围绕这一话题,谈几个路径和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方面,要求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层面,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
在历史层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历程,积极发扬国人发明创造的精神。
在现实层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
在未来层面,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融入未来的发展蓝图中,明确战略目标和路线图。
二、构建全方位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关键。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引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打造适应国内外要求的科学技术结构和科技人才队伍;2.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链、体系和生态的协同和互动;3.加大创新投入,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和激励机制;4.推动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融合。
三、推动全面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推动全面绿色发展。
我们需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基础,关注环境问题,重点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等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1.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可持续发展指导方针,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2.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四、增强国家科学道德素质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化道德观的升华,这要求我们增强国家科学道德素质,推进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发展进程中的道德规范。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主要做法(二)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提供加快发展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好班子,一支政治合格、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好队伍,以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责任制的落实。
严格"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健全"班长"和班子成员抓班子带队伍的工作责任制。
对抓班子带队伍工作不力,所在班子和队伍发生严重问题的,要追究"一把手"、分管副职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加强规范领导班子内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督查。
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班子。
县委制定了县委常委会、全委会、书记办公会的议事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完善班子内部的工作分工、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和完善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的职能与分工。
凡属本地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重要人事任免,由常委会或全委会决定,常委会要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全委会的评议和监督。
特别是坚持了重大问题集中决策,按程序决策;干部人事的任免必须严格按程序来办;副局级以上干部包括非领导职务的任免,都必须由常委会决定。
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党内的会议制度、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抓干部队伍建设中,把靠得住、有本事、有魄力、有冲劲、干净干事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
对于一些政绩平平、碌碌无为,不为经济发展服务、不为企业服务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
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监督等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干部的交流范围,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在疏通领导干部的"出口"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把握四个统筹,推动科学发展
把握“四个统筹”推动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完整的阐述,其中,很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既是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
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切实掌握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我们的实际,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以“三化”带“三农”。
总结我们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
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辩证的统一体。
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可以通过城镇的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经营企业化。
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切实增加农业效益,给农民带来实惠。
统筹利用好内外力,汇聚加快发展合力。
市场没有边界,资源配置的范围也没有边界。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06.30•【文号】自然资发〔2024〕118号•【施行日期】2024.06.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1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全面提升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促进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提出以下举措。
一、优化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深地资源勘探开采、深海深渊系统认知与海洋极地资源环境安全保障、智能化测绘与地理信息安全、土地系统科学与国土空间数智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论与资源资产核算、土地退化与防治、生态系统安全与保护修复、地质和海洋灾害预警与自主模式等自然资源重要基础研究方向,面向重大应用场景,强化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提供关键理论和方法支撑。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提升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认知水平,逐步构建原创性自然资源理论体系。
突破自然资源核心技术、科研仪器、关键装备与软件中的基础原理问题,为变革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源泉。
二、强化自然资源科技基础性工作和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基于自然禀赋特征,依托资源、生态、海洋、林草等领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按统一指标、技术、标准的原则,拓展优化代表性、典型性观测研究站和本底观测场的布局,支持业务观测站网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基础研究的功能,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要素、长时序定点综合观测和站网建设。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7.28•【文号】国发〔2024〕17号•【施行日期】2024.07.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24〕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4年7月28日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为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
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坚持遵循规律。
立足我国国情,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特别是城市发展规律,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把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一、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着力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新要求第一,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从2008年9月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分三批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集中在基层单位展开。
各地和基层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基层,就必须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作用,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
从各地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地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突破口,科技进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各地的发展实践也表明,基层科技工作开展得越好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得越快;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要发挥好自主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一年多来,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
基层科技工作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显示出巨大潜力,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基层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二,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战略高技术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也要求把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任务落实到基层,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动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而奋斗
孙云飞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推动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而奋斗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党六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六安加速跨越崛起进程中召开的一次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的大会,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而努力奋斗!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六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六年的工作2005年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二届市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完成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夺取了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推动六安迈上了跨越崛起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2010年达到676.1亿元,是2004年的2.4倍,总量由全省第十位跃升第七位;人均生产总值由4499元增加到12047元。
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68.6亿元,是2004年的4.3倍。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3%,2010年达到246.7亿元,亿元企业由2004年的25个增加到2010年的192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总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霍邱县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寿县第五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9亿元,是2004年的2.8倍。
二三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71.3%上升为2010年的76.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全面启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省级开发区由8家增加到12家,建成区面积由13.5平方公里增加到77.8平方公里,6年累计招商到位内资915亿元、外资6亿美元。
六安开发区综合实力由2005年的全省市属省级开发区第十五位跃升2010年的第七位,市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规划评审、率先启动基础建设。
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一都三县”
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一都三县”作者:徐强来源:《当代党员》2008年第04期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关于“促进渝东南地区‘做特做优’”的发展定位,酉阳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打造“一都三县”(世界青蒿之都和全国土家族民俗文化特色县、重庆市扶贫开发示范县、武陵山区生态经济强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战略。
以“三极”为重点推进城镇化。
坚持把县城、龙潭—麻旺、龚滩作为县域经济三大增长极来发展。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启动县城—龙潭—麻旺一体化规划建设,迅速掀起县城城北新区建设高潮,实现县城提质扩容,做强城镇经济,打造酉阳统筹城乡的发展平台,使其成为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如期完成龚滩集镇迁复建,保持好风貌特色,做好以古镇为中心、以旅游为主导的库区产业发展,形成县域经济次增长极。
利用重点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建设、高山异地移民、金土安居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契机,推进乡镇场镇建设和特色村庄建设,使全县形成县城、中心镇、特色乡镇、农民新村、自然村落的城镇化格局。
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镇功能,改变乡镇、村庄环境卫生落后面貌。
以“两园”为重点推动工业化。
要按照“立足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依托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稳商富商”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发展。
依托龙潭—江丰电矿工业园和板溪轻工业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整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布局产业,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已入驻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加强与渝北区的互动发展,依托渝北的区位优势,合作共建“渝北·酉阳工业园”;抓好水电站建设,确保在建水电站明年全部投入运营;力争尽快上马林纸一体化项目,把林纸产业建成支柱产业。
以“三线五库”为重点推动新农村建设。
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主要河流沿线和五个电站库区为重点,大力实施“增收致富、生态家园、金土安居、排难解困、固本强基”五大工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5.06•【文号】•【施行日期】2022.05.06•【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2022年5月6日)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要求。
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职责。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
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0•【字号】晋政发[2012]12号•【施行日期】2012.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晋政发〔2012〕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环境压力仍在加大,形势依然严峻。
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绿色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基本原则。
--科学转型,环境优先。
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树立“绿色、低碳、洁净、循环、健康”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保护综合决策能力,推动绿色转型,提升发展质量。
--民生为本,城乡共建。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同治、环境设施同建、环境权益同享,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合法公平的环境权益。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突出分类指导、分区控制,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多措并举,全程防范。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实施污染源头控制,强化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环境监管,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我县环保系统进一步思想解放、改进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
为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始终,切实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
近期,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走访了****矿业有限公司(勐马铁合金厂)等部分重点企业结合生态县创建、节能减排等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
一、基本情况**县**矿业有限公司是在云南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指引下,积极推进“电矿联营”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在**县成立的民营企业。
公司位于勐马镇帕亮村,占地面积62243平方米,法定代表人贾珩。
公司以铁合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为主,兼营矿产品和黑色金属材料。
20xx年5月公司新建铁合金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生产硅铁、高碳猛铁、锰硅合金等铁合金产品。
公司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设计安装9000kva和12500kva矿热电炉各一台,总容量21500kva。
同时建设环保除尘系统,供电系统、水循环利用系统及机电维修、化验分析、原料处理等附属设施。
公司现有职工80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吸收本县内农民工18人,安置残疾就业人员7人。
该项目已列入**县20xx—2020年县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年产锰系列铁合金2.6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2亿元,年实现利润931万元,上缴税金2137万元。
公司建设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消耗锰矿石8万吨,焦炭2万吨、石灰石3万吨、电力1.3亿kw.h;年进出厂主要物资吞吐量将达23吨。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县委、县政府“确保环境污染好于周边地区,确保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目标。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深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
??生态县建设正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中共美姑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县的战略部署。
美姑县环境保护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县的重大意义。
思想统一,牢固确立“图发展,保生态”的观念,切实把生态县建设作为事关美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奋力推进。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
美姑县具有“毕摩文化之乡”、“摔跤之乡”、“美女之乡”、“熊猫之乡”等美誉;拥有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被科研工作者称为“很有价值的生物基因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自然博物馆,誉为一颗“绿色明珠”。
山青水秀,植被保护好,生态环境优美,工业污染少;气候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等,都成为美姑建设生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美姑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不够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较弱,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长期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美姑县必须走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美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避免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增长,根据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010年10月,美姑县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分家,成立美姑县环境保护局,的日依博任环境保护局局长、党组书记。
党代表对县工作报告的建议和意见
党代表对县工作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党代表是指在一个政党内部经过组织程序决定参加该政党的各级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的代表,党代表对县工作报告的建议和意见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党代表对县工作报告的建议和意见,欢迎阅读!党代表对县工作报告的建议和意见篇1同志们:中国共产党**自治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县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明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和县纪委;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努力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中共玉龙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过去五年发展成效显著过去的五年,十届县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胜利完成了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任务,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国民经济蓬勃健康发展县委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培育成效明显,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民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63,647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88,79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0xx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281万元,年均增长36;地方财政收入由20xx年的3,004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5,268万元,年均增长32.4。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南口特色生物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0.31•【字号】鲁发[2009]21号•【施行日期】2009.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2009年10月31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1.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2001年以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18个百分点,2008年达到47.6%,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梯次明显、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发展质量,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其内涵,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按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全省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努力开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_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_扩大_会议综述
2010/13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时期新阶段,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浙江该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必然的选择。
6月29—30日,中共浙江省委召开了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回顾总结了生态省建设的实践,专题研究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这次全会的报告和《决定》,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全会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一次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的学习会,是一次发扬民主、凝聚智慧的献策会,是一次研究工作、落实任务的部署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恰逢其时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只有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势和潮流,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永立潮头、大有作为,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全会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推进生态建设的实践探索历程,重新审视了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大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家一致认为,全会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的总结回顾,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成绩,又客观清醒地分析了存在问题,使大家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现实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既增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更坚定了深化生态省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与会同志在讨论时一致认为,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正是浙江省委顺时应势,面对新形势,针对新问题,应对新挑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系横贯全境,有大小河流45条,年出境水流量43.1亿立方米,堪称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西部的“生命线”和“绿色水库”。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成效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市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办47条”意见精神,立足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甘肃高原绿色畜产品基地、河西走廊工业和清洁能源基地、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新亮点的“四大区域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畜牧名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五县”建设进程,推动了自治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绿色生态持续发展,自治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28.1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08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8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80元。
(一)突出生态保护,进一步拓展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和空间“一山之首、一水之源”为肃南赋予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我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民俗风情的生态旅游大县和中国旅游文化特色县,由于环境污染小、空气清新,如同天然氧吧。
夏秋季气候凉爽宜人,前来避暑观光游客络绎不绝,祁丰、康乐滑雪场的建成,又填补了冬季旅游项目的空白。
对于肃南而言,生态建设既是贡献和责任,也是机遇和产业。
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张掖调研时指出,“只要生态环境良好,而且生态建设有战略上的考虑,甚至有国家层面上的约束,就会在战略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概念中形成独特的印象。
一个地方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游就有可靠保证,就一定能聚集人气、聚集商气、聚集财气”。
因此,我县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始终把生态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的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始终,把生态建设当作经济工作来看待,当作经济发展来重视,当作经济建设来投入,切实把生态这一肃南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的潜力发挥出来,彰显“山水最美、生态最优、环境最好”地域形象,使生态成为我们转型跨越的最大载体和招商引资的最优名片,为我们发展特色旅游业、新兴产业、绿色畜牧业和循环工业拓展路径和空间。
(二)祁连山生态保护持续加强经过多方汇报争取,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将启动实施。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继续争取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集镇绿化及环境连片整治和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工程,动员全县干部职工集中开展草原鼠害防治。
全年完成退牧还草50万亩,退耕还林封育2.1万亩,人工造林3500亩,草原灭鼠110万亩,药物灭蝗84.5万亩、生物治蝗20万亩,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修复,提高了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
(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稳步落实按照“生态优先、科学合理,分类指导、保底封顶”的要求,分步兑现落实草原补奖资金1.8亿元,农牧民人均受益6800元以上。
认真做好风险防范和纠纷调解,成立仲裁机构,妥善解决长期遗留的矛盾问题;制定配套办法,全面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的草原管理。
使这一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有力助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
我县扎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工作经验被总结为“肃南模式”,列入全省示范典型供推广学习和参考借鉴。
(四)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不断推进实施祁丰藏族乡观山和县城北山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恢复治理、隆畅河白银段、大瓷窑河河道治理等工程,成立了专门的环保监测机构,关闭和搬迁了一批产能落后、影响生态环境的选矿企业。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稳步推行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全面加强工业废水处理、饮水水源地保护和农牧村面源污染治理,全县万元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3.5%和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54%和4%。
(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我县“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
作为生态大县,谋划肃南的问题就不能不强调生态,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永远是肃南的立县之本、强县之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型跨越主导产业来打造的主要判断依据,并一再强调工业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走集约化、循环化发展之路的主要判断依据,也是我们进一步部署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养殖,扩大饲草料基地建设规模等措施的顺势之举。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坚定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切实把祁连山这座肃南人民的财富之山保护好、建设好,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肃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意义重大而深远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但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态。
生态建设既是经济概念、经济行为,也是社会概念、社会行为,又是文化概念、文化行为,生态即产业,生态即经济,生态即发展,生态即文明。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鲜明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和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我们认为,生态立县战略是生态县建设的内涵延伸,是宏观的大战略,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是实施生态立县、建设生态县的实际步骤。
建设生态县、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都要在生态立县战略的指导下实施推进。
这一思路的确立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探索肃南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新内涵的关键,完全切合肃南实际,具有战略眼光,必将促进肃南在新的平台上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和谐统一。
实施生态立县、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行动,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全新发展战略,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对主要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无论从发展规律、发展阶段来认识,还是从发展优势、发展轨迹来分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过去,我们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为了增加农畜产品收入,在牧业下山,农业上山的影响下,大量开山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为了发展工业经济,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砍伐林木,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这样的发展,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肃南县委、县政府高举生态保护建设大旗,把生态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总结过去经济社会发展教训的基础上,注重现实,面对未来,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坚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生态保护型、经济循环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引进生态理念,转变经营和发展思路,从根本上促使资源开采由盲目无序化向合理有序化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转化再生型转变,全面整治生态破坏,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合理开采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正是顺应形势之举,将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型特色城市的需要。
县城周边青山对峙,中间绿水穿城,森林茂密,草原广袤,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肃南的特色,也是城镇发展的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安静舒适的环境。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县向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有利于建设生态型社会,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
(三)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并驾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列,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就是要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
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发展增添后劲;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准。
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一)具有良好的县情基础。
肃南地域辽阔,地阜物丰,森林、草场资源、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有着建设生态县的良好条件;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宜人,是发展生态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我们发展生态农牧业,发展生态林业,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
(二)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自生态立县战略提出以来,全县各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成立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职责,编制生态治理规划,积极推进各项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资源开发整治力度,治理环境污染,推进清洁生产。
加快生态保护建设,稳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公益林管护、退牧还草、黑河流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日元贷款风沙区治理、易地搬迁、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现已累计完成各项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8.2万亩,封山育林37.3万亩,退耕还林3.82万亩,退牧还草640万亩,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有效保护;旅游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县立足“一山之首、一水之源”的生态战略地位;围绕祁连风光、石窟艺术、丹霞地貌、民族风情、祁连美玉五大优势,构建起了以县城为中心,马蹄寺为龙头,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为轴线,以玉水苑、冰沟丹霞为重点,文殊寺景区和皇城夏日塔拉景区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基本内容,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
2013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2亿元,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旅游业已成为推动肃南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强、活力最旺的产业。
这一切都为进一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有良好的认知基础。
全县上下对保护生态已形成共识,上至领导,下至百姓,都认为生态保护建设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必然举措。
特别是全方位的宣传发动,更加统一了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
应该说,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全县各界对生态保护建设已有了高度的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