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经典课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37页)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观:观察 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 得:心得 以:因为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求思:探究、思考 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以:并且 众;险以远,则至者 而:但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非常:不同寻常 观:景象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边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籍贯 姓名 字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宋仁宗年号 某:称自己, 4.《临川先生文集》 古人习惯。 临川先生:以籍贯称呼人
五、相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 ( 石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然:然而 至也。有志与力,而 又不随以怠,至于幽 至于:到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而:却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来 相:帮助 然 : 但是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于:在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而:却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其:难道 孰:谁 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 褒 禅 山 记
1021--1086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死后谥 号文,也称“王文 公”。“唐宋八大家” 之一。籍贯临川,称 为临川先生。 神宗时任宰相,推 行变法,史称“王安 石变法”。
读准字音:
华山
huā huá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件52页PPT【图文版】
背景知识
初读课文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 )然 5、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 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思考:
想一想?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
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想一想?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 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 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 褒禅山记》,想一想:它在写法 上有何不同?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 旧习”,风格豪放.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 怀古》颇有名。 著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 公元1051——1054年, 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 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 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 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 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 此文。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 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解析课文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後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 可识曰“花山”。 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第2页/共30页
←褒禅寺
第3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4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5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6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7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8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9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0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1页/共30页
写作手法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第29页/共30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0页/共30页
很多深刻的启示,你
能总结出几个?并谈
谈自己的见解.
第26页/共30页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 比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
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27页/共30页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 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28页/共30页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 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_尽__吾_志___”和“_深_思__慎__取 ” 的道理。
1.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不胜枚举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名) 名——识其本名(动)
第21页/共30页
小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 (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第2页/共30页
←褒禅寺
第3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4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5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6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7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8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9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0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1页/共30页
写作手法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第29页/共30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0页/共30页
很多深刻的启示,你
能总结出几个?并谈
谈自己的见解.
第26页/共30页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 比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
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27页/共30页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 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28页/共30页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 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_尽__吾_志___”和“_深_思__慎__取 ” 的道理。
1.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不胜枚举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名) 名——识其本名(动)
第21页/共30页
小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 (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记
借仆碑抒发感慨
取
之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54张PPT)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 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有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 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 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 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 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 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 位,退居江宁(南京)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问其深” (3)代词 那 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 话相照应?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引发、铺垫 升华、照应
碑
悲
前 平旷
洞
(特点)
比
后 窈然
叹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 和怡人的感受?
舍
(动词,筑屋居住) 1、唐浮土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名词,房舍,房屋)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动词,停止,止息) 4、退避三舍 (量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动词,放弃,舍弃)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有
所
志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
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志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有
所
志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
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志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第2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6张PPT)【中职专用】高教版·拓展模块
北
东行5里
碑
慧空禅院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前洞
第二段
在洞壁上题字留作纪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者。
代山洞 平坦空旷 名作状,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代山洞 那些
幽深的样子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深度,形作名 走到尽头,形作动 可是 那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CONTENTS
01 作者简介
03 全文剖析
02 写作背景 04 课文总结
01.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字__介__甫___,号_半___山__,封荆国公,世 称 王荆公,北宋临川人,著名 的 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唐宋 _八__大___家__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 《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判断句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
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因风化剥落而
模糊不清,唯独有那作为文字的,还可以辨认得出,是“花山”两个字。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山之名 山之洞
山之寺 山之碑
02.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No Image
本文是王安石34岁 时的作品。
十二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 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类似 的地方。
四年后(1058年),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 书,主张改革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钜野县第一中学
6.强调“志”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7.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 “力”才能实现的句子是:“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 8.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有志与力,而 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也”。 9.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 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的句子是:“然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钜野县第一中学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懈怠
幽深昏暗叫人迷 惑(的地方)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
用来
在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钜野县第一中学
第3自然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对于这 感慨 种情况
取独 观察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 因为 他们 的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的 奇异 不同寻常 景象
险阻僻远
雄伟
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钜野县第一中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二课时
钜野县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段文言知识,落实理解性默 写。
2.探究文段蕴含的哲理,启迪生活和人 生。
钜野县第一中学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 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 不能十一。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钜野县第一中学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答案
1.《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 语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句 子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 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 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心得
钜野县第一中学
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余
之
所
有志
得 奇观险远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钜野县第一中学
课堂微写作
现代文2阅读《阳光中的向日葵》
第一人称
情感态度
80
整齐
第一人称
句式 150
钜野县第一中学
第一人称 齐
句式整 150
从王安石的感慨中,我认识到易做的事,能 做的人多,价值就低;难做的事,能做的人 少,价值就高。想要做好难做的事,需要有 志向,需要有能力,需要借助外物。三者缺 一不可。拼尽了全力,一定会有收获,即使 不能实现最初的想法,也可以收获一段难忘 的经历,也可以让自己反思这段经历,也可 以让自己无怨无悔。
钜野县第一中学
第三段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答案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平坦) 以(表并列)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不平凡的)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 (艰险遥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停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至,到了;于,为引 出动作的对象)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 无物以相(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句子翻译1:因为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 句子翻译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后 悔,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