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愈发紧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它又包含哪些基础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跨文化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递活动。
这种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比如语言、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等等。
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的交流与碰撞。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到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彼此的友谊和合作。
其次,跨文化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元素相互融合,能够激发新的思想和创意,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
再者,它有助于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让我们能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键的基础知识。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则占据主导地位。
在交流中,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产生冲突和误解。
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但语言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还包括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同样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理解。
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传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空间距离等都能传达丰富的信息。
但不同文化对于这些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认为是真诚和自信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多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具有攻击性。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跨文化传播的六个经典理论
1、文化混合理论:文化混合理论倡导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传播实
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文化的优势,从而在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实
现跨文化交流。
2、多样性管理理论:多样性管理理论指的是整合组织中的文化多样性,以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并为组织提供新视角。
通过多样性管理,企业
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文化的优势,实现组织的创新。
3、文化本土化理论:文化本土化理论指的是要将产品、服务或技术等
从它原有的文化环境中转换并适应新文化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
目标文化背景。
4、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最有名的一种,包括基礎契约
理论和弹性契约理论。
它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独立性和可变性,
建议从此判断组织是否有可能实现跨文化交流。
5、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文化偏见与歧视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
失败通常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受到文化偏见或歧视的影响。
文化偏见与
歧视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成败至关重要,必须得到有效
控制和降低。
6、主体-环境互动理论:主体-环境互动理论指的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之间不仅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和驱动,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在线服务3.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跨文化传播理论

跨文化传播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读书笔记

《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1)1. 背景介绍 (2)2. 本书概述 (3)二、影视媒介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4)1. 影视媒介的特点 (6)2. 影视媒介传播文化的优势与局限性 (6)3. 影视媒介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8)三、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9)1.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11)(1)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解析) (12)(2)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分析 (13)2.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15)(1)文化差异的识别与理解) (16)(2)文化交流的过程与机制) (18)四、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19)一、内容概览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介绍了跨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强调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对于增进国际间理解、消除文化隔阂的重要性。
影视媒介与文化传播:分析了影视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如何通过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传递文化信息。
探讨了影视媒介在塑造文化形象、传播文化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了影视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现象和问题。
包括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误解等方面的内容。
影视作品的跨文化解读: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解读差异。
探讨了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以及影视作品如何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
影视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策略与方法:探讨了影视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作品创作、传播渠道、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提出了提高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影视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影视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启示。
《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影视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播学
全球
文化
特点
民族
文化
群体
传播学
社会
传播 体系
心理
导论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亚
传播
理论
基础
建构
内容摘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 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 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 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 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 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 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读书笔记
本书材料翔实,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拓宽视野。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f334b180-7164-11ec-82d6-7cb59b590d7d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
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的进步和交际手段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l、哈姆斯认为,世界上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出现;用词;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交流的特点是跨文化交流。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1.首先,它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美国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
2.edwarhall《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今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传播是传播的核心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一、沟通与沟通三、传播的种类沟通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非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社会交往和非社会交往。
非社交沟通指的是内向沟通(自我沟通)。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其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做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
同时,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障碍,为此,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中的文化网络中解脱出来。
2、霍夫斯特德的“文化差异的维度”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reet 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的工作价值,形成了1980年出版的《文化的后果》(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其“洋葱”文化观点:第一层(最外):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人肉眼可见的。
第二层:英雄人物(Heroes)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英雄的性格=民族性格。
第三层:礼仪(Rituals),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的表示方式,如中国的座次,日本的鞠躬。
第四层(最里)价值观(Values),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文化差异的4个维度:第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ence),即在一个组织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第二,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即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
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人们更注重情感,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
而在不确定性低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反送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
第三,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个体主义——松散的社会结构组织,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重视个人自身的价值与需求,依靠个人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集体主义——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从出生就与内部集团结合并希望收到照顾以及保持绝对的忠诚。
第四,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inity),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
男性社会-统治地位有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执着而坦然)。
女性社会则反之。
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评价越高,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
他把文化这一概念变成了可以测量的操作型变量,以及一种比安排好了的“精神软件”,这给文化差异的分析带来了定量研究的可能性,但也凸显了人们调解自身已适应新环境的局限性。
3、特兰迪斯的“文化差异的维度”1958年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从此进入心理学领域,从事态度、偏见和社会距离等问题的研究。
文化差异的三个(层层递进)维度:第一、文化的复杂性(culture complexity),从文化内部复杂程度对文化进行比较。
一个文化内部内群体的数量与功能也是文化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数量增加,对个体约束力降低,个体对群体忠诚度降低,流动性大,个体选择群体归宿增多;数量少,个体依赖群体,强调内部和谐和合作,与外群体竞争对抗,严格约束力,严厉的惩罚)。
所以文化的复杂性可以到处文化的宽松与严厉这一维度。
第二、文化的严厉与宽松(tightness and looseness),即在同质性高的文化中,群体要求个体遵守群团体的规范,对于偏离群体规范的行为给予极大的惩罚和心理压力;在异质性高的文化中,群体的规范没有那么清楚和严厉,可以容忍个体有一定程度的偏离。
由此,全体文化表现进入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
第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个体如何处理个人行为目标和集体行为目标的关系。
个体主义——个人目标助于群体目标之上,态度是比规范更具威力的社会行为指标;集体主义——自我与群体相互依赖,规范是比态度更具威力的社会行为指标。
(有很多局限)他认为这三个维度直接影响着个体对自我、群我、角色与责任、共同合作、目标认同等心理边界的确定。
4、古迪昆斯特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简称AUM理论1984年,古迪昆斯特(W.B.Gudukunst)和金洋咏(kim,Young Yun)合作出版《与陌生人交流:跨文化传播的路径》(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再次升华了西美尔的“陌生人”概念——与陌生人的交流问题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引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如何互相理解的问题。
一、他们围绕“陌生人”概念构建自己的理论:“陌生人”被定义为“来自不同群体的部位我们所了解的人”,“你和一个同种族同语言的同事的互动,与你和一个完全不同的因纽特人的互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质的区别,而是陌生程度(degree of strangeness)的区别”。
在此,他们对种族界限的淡化,为更加细致地去理解各个层面的“群体”的文化铺平了道路。
二、他们把分散的理论成果纳入有文化影响构成的范式体系中。
如文化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心理文化影响、环境影响。
三、消减人的焦虑与不确定性,是与陌生人交流的关键。
(目的是将误解降到最低水平)“不确定性”,指人无法预测或解释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感受;“焦虑”,指不安、紧张、担心或忧虑等心理反应。
四、三组表面性的因素交互作用造成了焦虑与不确定性:1、动机因素(需求、吸引、社会义务、自我概念、对新的信息的开放程度);2、知识因素(知识期待、信息网络分享、对多种观点的知识、对可供选择的解释的知识、关于同一和差异的知识)3、技能知识(移情的能力、包容多种观点的能力、适应沟通的能力、创造新概念的能力、调试行为的能力、搜集适用信息的能力)1993年,进一步发现,焦虑和不确定性的(最高和最低)限度,影响传播效果。
高于对大限度时:过分焦虑或者无法预测陌生人行为而逃避;低于最低限度时,不在意或者过于自信所做的预测而无视。
由此引出“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四、AUM理论:当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小和最大限度之间时,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一种基本因素(如移情力)来提高传播质量理论悖论:如何寻求焦虑与非焦虑、确定与非确定的动态平衡点5.菲利普森的文化代码理论德尔·海默尔(Dell Hymes)在1964年《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上第一次提出“民族志传播学”。
而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en)是第一个把民族志传播学真正引入传播学研究中的人。
他的研究围绕语言社区的传播实践及其行为规范和解释规范行为。
归纳了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四条假设:1、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创造了共享的意义,他们所使用的代码有一定程度的共性;2、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内的传播者必须协调他们之间的行为,换言之,传播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或体系;3、对单个群体来说,意义和行为更为具有特殊性,也就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4、不同群体的行为和代码各不相同,每个群体在理解特定代码和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也不相同。
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在他看来,就是由生活各个方面的符号、意义、假设和规则组成的代码,一个社区的成员所使用并借助于它来组织、建构自身的日常生活,来实现社区中的互动与理解。
1992年首次提出语言代码概念,即“传播行为文化层面上不同代码”。
他指出,“言语代码是指历史上制定的,社会中建构的与传播行为相关的说话方式、意义、前提和规则体系。
”以此把握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1997年正式提出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包括了六大命题(six propositions):1、只要有独特的文化,就会有独特的言语代码;2、任何特定的言语社区都使用了一种以上的言语代码,在同一个生活世界中存在着各种与传播行为有关的代码;3、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言语代码,每个代码揭示出该文化中自我、社会的策略性行为的结构层次。
(情景词汇的符号和意义不但指称传播行为的各个方面,而且还可指称互动者或社会关系,是我们明白传播行为如何将社会关系中的人联系起来。
)4、言语的意义与互动者使用的言语代码息息相关;5、言语代码的规则和假设蕴藏在言谈活动当中,因此观察与描写言语代码的关键在于观察传播行为;6、巧妙地运用某种情形中的言语代码是预测、解释和控制、理解传播行为及其慎重而符合道德规范的话语形式的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