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国际传播学理论体系综述
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综 述
国际传播体系
• 各国的媒体体系、各国政治和政府之间的 关系 • 涉及各国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
几种理论:
• • • • • •
1、施拉姆等四种理论 2、哈希顿的五种理论 3、阿特休尔三个世界 4、卡尔· 诺登斯特伦五种范式 5、丹尼斯· 麦奎尔民主参与理论 6、罗伯特· 皮卡德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 The Tudors and Stuarts maintained that the press belonged to the office of king and therefore was obligated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y. Only by special permission was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press permitted, and this permission could be withdraw any time the obligation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ies wa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dishonored. Publishing was thus a sort of agreement between power source and publisher, in which the former granted a monopoly right and the latter gave support. But the power source kept the right to set and change policy, the right to license, and in some cases the right to censor.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及特点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也越来越明显。
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性:跨文化传播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包括语言、宗教、历史、价值观等。
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不可忽视的。
2.相互性: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
各个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创新。
3.冲突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观念和信仰差异较大,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经常伴随着冲突和争议。
这种冲突既是文化之间的竞争,也是文化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
二、国际传播的概念及特点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沟通。
国际传播主要包括政府间的传播、国际组织的传播、企业跨国传播等。
国际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性:国际传播往往伴随着政治、经济等权力因素的介入。
国家之间通过传播手段来影响他国的舆论、思想、价值观等。
2.标准化:国际传播中,很多国家都追求标准化的传播方式和规则。
比如,不同国家之间通常采用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进行交流。
3.利益导向:国际传播经常有利益的考量,国家和企业进行传播往往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国际传播旨在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并获取经济、政治等利益。
三、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相互关系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跨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基础,而国际传播则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跨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基础,它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内容和素材。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
对跨文化沟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
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
首先,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良好的跨
文化沟通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与友谊。
然而,跨文化沟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语言障碍、
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等。
这些挑战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复杂而困难。
针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沟通策略。
比如,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对方
的习俗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此外,现代科技
的发展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便利,比如网络通讯、翻译工具等,
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综上所述,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通过对跨文
化沟通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推动跨文化沟通的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以2000—2011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跨 越跨文 化交 流 障碍 的方法 和途 径 。在 我 国有关跨 文化 传播
图探 寻该 学科 未来 的发 展路 径 我 国跨 文 化传 播 发展 分 为三 个 阶段 : 1 ( )借鉴 和 初创 期 (9 0 9 5年 ) 1 9 -19 。这一 阶段 开 始引 入西 方跨 文化 传 播学 的研 究 理论 成 果 , 为译 著 型文 献 , 多 如高 一虹 的《 文化 定 型 与跨 文 化 交 际悖 论》 、刘燕 南 的 《 文化 传播 的差异 分 析 与 因应探 跨 讨 》 。( ) 等 2 提升 和拓展 期 (9 6 1 9 1 9 — 9 9年 )这 一 阶段开 始对 西 , 方 跨 文化 传 播 学 进行 拓 展 , 中 国实 际相 结 合 , 宽 本 土跨 与 拓 文化 传播 学 的研究 视野 。学者 从偏 重语 言和文 化层 面 的关 系 研 究转 向 大众 传媒 与 跨文 化 传播 的融合 研 究 , 表作 有 胡 正 代 荣 的 《 星 电视 的影 响 与控 制—— 一 种跨 文 化传 播 研究 》 聂 卫 、 小 华 的《 化差 异 与传 播 规 范— — 如何 把 握 引进 电视节 目跨 文
张 大卫 的《 比较 新 闻学 : 史 、 状 与 难 题 》 程 曼 丽 的 《 中 国 历 现 、 将
的 声 音 传 向 世 界 —— 新 华 社 国 际 新 闻 报 道 的 历 史 沿 革 探 析 》 单 波 的《 、 浅议 跨文 化新 闻传 播》 张昆 的《 、 国家形 象传 播》 、 王祚 的《 国家 形象 研 究 的反 思》 。这 些研 究 一致 认 为 : 对 等 意 识 形 态 与 政治 价 值 观 成 为东 西 方 在 跨 文化 交 流 过 程 中最 主 要 的沟通 障碍 , 这也 是 导致 双方 彼 此误 读甚 至产 生敌 意 的最 根本 要素 。程 曼 丽教 授在 其文 章 中提 出 , 境外 创建 我 国新 在 闻部 门驻 外分 社 以及 提 高记 者 的英 文采 编 能 力 是 提 升我 国
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声屏世界2021/12摘要:文章通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概念的提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梳理,发现了跨文化传播仍然存在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偏见等问题,并发现网络时代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环境下,我国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社会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话语权,仍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传播方式与技术,提升人民媒介素养。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综述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阴朱翔宇跨文化传播定义跨文化传播研究起源于文化人类学。
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即传播”的观点,并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传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给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跨文化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1]跨文化传播研究内容跨文化传播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的进程,还涉及到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途径、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
[2]本部分将从跨文化传播研究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综述。
跨文化传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
现阶段跨文化传播代表作中较新的为英国语言学家阿德里安·霍利迪的《跨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
陈力丹在《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中认为,霍利迪分析跨文化传播时采用了全球性的、批判性的视角,并指出西方话语权的挤压使得一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边缘化或忽略,因此不能忽略社会、文化与人类互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将文化差异视为所有问题的根源。
[3]这种观点从跨文化传播的整体立场出发,揭示了传播过程中话语权分布不均的原因,对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工作提供了方向。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综述
第⼀章跨⽂化交际学综述第⼀章跨⽂化交际学综述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主要内容:介绍跨⽂化交际学的研究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历史和研究⽅法。
知识点:1、影响普通交际的因素2、交际的类型3、交际的定义4、⽂化的定义及三种主要的分类法5、跨⽂化交际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6、跨⽂化交际学在美国产⽣的背景7、跨⽂化交际学的研究⽅法和步骤8、进⾏跨⽂化交际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学习重点:1、交际的定义2、交际的类型,特别是单向交际与双向交际的区别3、⽂化的定义4、跨⽂化交际学的性质以及对它影响最⼤的学科是什么?5、跨⽂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交际的定义(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may be defined as that which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responds to the behavior or the residue of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交际是⼀个(或多个⼈)对另⼀个⼈(或多个⼈)的⾏为或⾏为遗迹作出了反应。
1)Culture with a big C ( large C culture) :the attribute of man (关于⼈类的⼀切特征)2) Culture with a small C ( small C culture) :life way of a population ( ⼀个民族的⽣活⽅式)1 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that does no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communication. 知识⽂化2.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that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交际⽂化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unique style and custom which a nation forms in the history of its own development.跨⽂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与它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化⼈类学、社会⼼理学、社会语⾔学和传播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的研究是ICC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和对ICC概念的描述。
虽然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但是学者们对于ICC 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在当今世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当人们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各种误解、冲突甚至跨文化交际失败。
因此,“建立在个人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变得尤为重要。
通常,学者们采用两种方法来定义ICC:一种是将其泛泛地定义为掌握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另一种是将其定义为包含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本文将对这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方向。
在英语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最广泛使用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术语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XXX和XXX。
此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也常被用来指代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XXX ICC。
Firstly。
XXX different countries。
thus leading to the n of different XXX。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chosen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 same or similar concepts of ICC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fields。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跨文化传播
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一)[摘要] 本文是关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姐妹篇。
在姊妹篇之一中,首先阐述了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历史演变,考察了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
然后,笔者梳理回顾了一些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以及侧重跨群体/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
在姊妹篇之二中,笔者紧接姊妹篇之一,考察了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的其它理论,着重论述的有调适理论(accommodation)、认知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理论(communication networks)和对新文化的移入/适应理论(acculturation/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
最后,考察了未来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课题,并着重强调发展中国本土理论。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理论;中国本土理论;我读完博士学位时,美国还没有形成跨文化传播的理论。
[2]当时,我就深信理论的缺乏会阻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步伐。
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作为一门研究领域,在美国和其他文化中建构和检验理论是跨文化传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自始至终,我都坚信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包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建立各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参见我对Gudykunst的介绍[1983],Gudykunst和Nishida的辩论[1979,1989])。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美国以外的发展成熟的本土化理论--如U.Kim,1990提出的植根于具体文化的理论等--都不甚熟悉(倘若读者对任何现有的理论有所了解,方便将材料寄于我一份,将不胜感激);鉴于此,本文主要着眼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
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
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新的发展。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1. 国外研究1956年,Chomsky在其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首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强调了语言使用规则。
然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
1967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采用了“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批判,他认为Chomsky关于“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
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表现性。
其中,得体性强调了语言使用应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1959年,Hall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
随后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晰丰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Ruben(1989)提出了Behavior-skill Approach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
Gudykunst等人(1977)从心理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提出了焦虑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他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是用其文化准则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解释其行为模式。
Ting-Toomey(1988)提出了身份协商理论,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冲突问题,分析了面子的行为与策略。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跨文化与国际传播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交流的增加,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进行国际传播。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1.文化差异理论文化差异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等方面。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在国际传播中造成误解、冲突和障碍。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关键。
2.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着重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文化冲突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深入了解文化差异来减少和解决文化冲突。
3.跨文化沟通理论跨文化沟通理论研究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交流。
该理论强调了语言、非语言和言语风格等因素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包括语言障碍、非语言符号的解读和适应不同的沟通风格等。
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如尊重文化差异、提高自我意识和文化敏感度等。
4.文化影响力理论文化影响力理论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
文化影响力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即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文化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塑造。
群体层面的文化影响力研究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行为模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跨文化与国际传播。
5.文化交融与融合理论文化交融与融合理论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该理论强调了在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交融和文化融合现象。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更加容易和快速。
6.全球化与媒介理论全球化与媒介理论研究全球化对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影响。
全球化使国际传播更加容易和普遍。
跨文化沟通综述-精选文档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9201979 王亚楠
文献综述过程
• 在群体这一模块中,我对“跨文化沟通”这一理论研究比较感兴趣, 从查阅了一些中英文的文献资料,结合网上的一些资料,我对跨文化 沟通这一主题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解了很多有用的研究结论,并且从 中得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研究
• 研究表明,跨文化沟通能力强调的是在跨文化情境中能够得体而有效 地进行沟通的能力。
• 研究模型 Spitzberg和Cupach的七维度模型 包含在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的七要素:基础能力、社交能力、社交 技巧、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关系能力。 Belay的情感—认知—行为理论模型 情感角度(文化敏感性)、认知角度(跨文化沟通意识)、行为角度 (跨文化机敏性)
概念论述
• 跨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 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2019)
• 跨文化沟通是来自不同文化单元的沟通对象进行直接互动,如一 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的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网聊、进行电视 电话会议、发电子邮件和传真等。(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2019)
•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独特的 研究跨文化沟通的研究方法 1)主位法和客位法 2)研究中的等值性 3)对数据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的文化理论
• Hofstede的文化理论 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理论来描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尝试用横向 和纵向的维度给地理上各不相同的国家画一张文化地图。 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度 和女性度
• A major challenge of doing business internationally is to adapt effectively to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cultures. Such adaptation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perceptions, stereotypes and values. In recent years,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attitudes, and the findings have proved useful in providing integrative profiles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FRES LUTHANS,RICHARD M.HODETTS,JONATHAN P.DOH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展,在教学中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
虽然学术界关于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存有一定的空缺,笔者通过搜集我国跨文化交际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对我国近二十年来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成果做一次综述性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标签:跨文化交际一、跨文化交际研究背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的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这个国家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特色。
认识跨文化交际问题有利于解决和避免交际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障碍,有助于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展示民族魅力,弘扬民族精神。
二、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情况根据文献检索可知,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以下几类: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问题的研究;跨文化交际对教学的重要性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两国文化差异研究。
(1)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某一领域具体的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英语口语教学以及其他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中。
还有就是在医学文献等值翻译,网络教学等几个领域仅有的几篇。
如:吴迪龙、常晓丹、熊宇仙(2016)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探索出来源讲解法,文化对比法,情景教学法三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斗本加(2019)提出在翻译中需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周海燕(2018)提出了融入跨文化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
詹璟(2010)指出跨文化交际的诸多理论对网络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对外汉语具体领域,具体课型,如在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说明或者具体的运用情况研究的著作很少,以后的学者在这一方面研究有待开拓。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研究越来越吸引了各国学者们的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研究是ICC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截至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及对ICC概念化的描述。
尽管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然而学者们对于ICC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理论模型;评述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个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但是当人们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冲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所以,“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来讲,学者们会采取两种方法定义ICC:要么泛泛地将其定义为某种驾驭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么就会将其定义为某种包含有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上述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ICC的概念英文中意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提法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三种。
除此之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经常也意指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各国学者对ICC内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选择了不同的措辞。
跨文化研究的三个概念综述
- 4-
论坛特稿
至此,英国的文化研究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Kramer,1997)与此同时,根据美 国(Nelson and Grossberg,1988 ;Grossberg,Nelson and Treichler,1992), 澳 大 利 亚 (Turner,1992), 中 国 台 湾(Chen,1992), 意 大 利(Baransky and Lumley,1990), 德 国(Kramer,1997), 欧 洲 的 其 他 国 家(Journal of the Study of British Cultures, 1999)以及世界各地(British Studies,199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998 年起至今)的具体需求,文化研究与各地不同的特定环境下的本土传统和文化相 融合,对各国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作用。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时段,文化研究被引入(或 被再次引入)外语教学(Buttjes,1981 ;Byram,1989 ;引自 Kramer,1997)和其他国 际科目的教学中(Aronowitz and Giroux,1991)。
从上面 Hofstede 和 Taylor 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个体赖以生存的文化 含义的模式或者说是关系网。Taylor 以文化交往中的“协商”(negotiations)为例,指 出个体行为被看作“协商”“终止协商”“提议”等。这些协商被看作对于构成整体活动 规范的遵从。这些规范并非仅仅存在于个人的头脑里,而是都具有相互理解的含义。继 Taylor 之后,Hofstede 还提出了文化中更多的属于社会现实的一部分的意义范围,譬如: “共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体现文化的物质遗产(artefacts)。他说:“我所指的 共有意义其概念的重要性,首先是其共有性不仅在于人人拥有这些含义。共有性的含义 更应该体现在身处在一个共有的参照世界里。”(Hofstede,1973 :30)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以及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可以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以及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
二、传播学理论综述。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行综述,比如传播学的基本模型(比如Lasswell的传播模型)、媒介效应理论(如第三人效应、霍夫斯泰德模型)、符号学理论(如符号交换理论)、以及媒介与社会影响理论(如媒介批判理论)。
此外,也可以包括一些新兴的传播理论,比如网络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等。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研究的常见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访谈等,以及这些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和局限性。
同时,也可以讨论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焦点组讨论等。
四、传播学研究领域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比如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传播、健康传播等。
可以介绍每个研究领域的
重要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五、结论。
在结论部分,可以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传播学研究的重
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的结构和内容,希望能
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具体的文献综述范文的撰写还需根据具体的
研究主题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信息传播、媒体效应、公共关系、传播技术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现状1. 传播学理论研究在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于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解码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播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模型向新兴模型的转变,从最初的传播模式到现在的互动传播模式,不断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例如,符号互动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媒体效应研究媒体效应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媒体对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的影响机制。
媒体效应研究涉及到媒体暴力、媒体素养、媒体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媒体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新媒体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也为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传播研究涉及到网络舆情、数字营销、网络社交等多个方面,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和机遇。
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到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交融等多个方面,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趋势1. 多方法论研究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方法论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关于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外文文献综述
关于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外文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其跨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外文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效果。
一、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过程,而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媒介,能够生动地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象,从而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则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认为纪录片可以通过呈现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内容分析法和受众研究法。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纪录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以及其表达方式。
受众研究法则关注纪录片的观众反馈和接受程度,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三、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拓展观众的视野,提高其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传递人类共同价值观,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认同和和谐共处。
然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观众对纪录片内容的误解或曲解;纪录片的制作成本和传播渠道也可能会限制其跨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效果。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质量,以及如何克服其面临的挑战和限制。
总之,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其跨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对跨文化沟通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为论文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跨文化沟通的概念、重要性、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沟通已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跨文化沟通涉及语言、习俗、价值观念、信仰等多个方面,需要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跨文化沟通的核心是尊重、包容和理解,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桥梁。
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跨文化沟通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跨文化沟通有助于增进个体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再次,跨文化沟通有助于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个体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跨文化沟通研究的现状跨文化沟通研究自20世纪以来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跨文化沟通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理论和模型。
比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霍姆斯-拉奇的沟通模式等,为跨文化沟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跨文化沟通研究也涉及到语言、非语言行为、文化认知、文化冲突解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体系。
目前,跨文化沟通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传播、国际商务、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四、跨文化沟通研究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文化沟通研究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他有三本与 此有关的经典著作,《超越语言》(Beyond Language)、《隐形的多面》(The Hidden Dimensions)和《不发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学 科基础。
译著:《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文化帝国 主义》等。 论文: 呈上升趋势,《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 题》《试论传播学的分之——跨文化交流学等。 论著:《跨文化传通》《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 化交际学》《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跨文化 交际学概论》等
译作:《美国文化模式》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等 论文:《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 《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等
艺 术 中 的 跨 文 化 传 播
跨 文 化 传 播
不 同 文 化 间 的 比 较
跨 文 化 心 理
教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旅 游 与 体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跨 文 化
跨 文 化 交 际
商 业 中 的 跨 文 化
(1)误读 张威.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 无意识的误读 有意识的误读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国际传播中多种传媒因素引导对他国的形象误读 文化因素 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新闻职业性因素 消费主义因素
小组成员(略)
比较文化 主要是对各种不同文化的特征和范式进行归纳、总结和 对照,探索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些普遍规律 跨文化关系 它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从文 化的角度研究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力量对比 媒体/文化全球化 借助于CNN、互联网等“全球媒体”进行的“全球传 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国际传播”。由此而引起的 “媒体/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同质化”等问题
多种跨文化传播理论流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 到了90年代逐渐进入实证与实践阶段。例如意义协 调与管理理论(CMM)、文化核心符号理论等。 文化核心符号理论 该理论主要为解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平衡 问题,其创始人Gerry Philipsen在70年代初期发现美 国社区高中 毕业典礼参加人数剧减。通过实地考察 与话语分析,他发现是“自我”的个人中心主义价 值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翻 译 中 的 跨 文 化
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多样性、跨文化传播与文化霸权、 跨文化传播的比较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策略 。 如何通过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学者和新闻记者的跨文 化对话了解现实的传播障碍,交流彼此对新闻传播 意义的理解,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公共危机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沟通 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跨文化传播的力量角逐 通过知识整合达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科学共同体” 亚洲主张&亚洲中心主义范式
传统武术跨文
媒介融合 网络
化传播 语言的跨文化 传播 广告的跨文化 传播
1、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美国, 于90年代介绍到中国。 2、国际传播——“地球村”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话语权的掌控往往就 意味着主动权和意识形态观念的输送。 3、小结
1
2 3
借鉴和初创期(1990—1995年) 提升和拓展期(1996—1999年) 高潮和深化期(2000年至今)
1、探讨的主要问题 (1)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人际间跨文化沟通的问题 (2)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问题 (3)中外跨文化传播的问题突破了仅限于中美两 国之间的跨文化问题中日之间、中俄之间的跨文化 传播问题。 (4)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跨文化交流问题 (5)把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进行交叉学科的探讨。比如跨文化新闻传播、跨文 化电视传播、跨文化电影传播等。
国外跨文化传播
——以美国为例
1
2 3 4
背景 理论提出 理论流派 学科发展
跨文化传播在美国产生的原因
跨文化传播学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原因是二战后虽 然美国享有政治霸权和跨文化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但他们在处理与东南亚等国家有关的某些问题时却 显得无能为力。 《丑陋的美国人》 《无声的语言》
1、运用思辨式研究方法的多,基于定量研究方法 和定性分析的实证性的论述少,研究方法尚属单一。 2、一般性介绍多,而有分量的著作少。 3、参与研究的学者中学语言学背景的最多,学传 播学的其次,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背景 的很少。 4、研究中美之间跨文化传播的多,研究中国与其 他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的少。 5、国际间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的多,国内跨文化 传播问题研究的少。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学科,早期主要借鉴文化心理 学理论。在1990年代,这个学科的就业前景比较好。 学科再细分涵盖商务沟通、公共外交沟通等课程, 以至于美国的正规大学竞相聘用这方面的教授。
跨文化人际传播 主要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例如, 美国人常用V形的手势来代表“胜利”或“和平”。 跨文化组织传播 主要涉及组织内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传播 行为,以及跨国公司或驻外机构在异文化语境下的传播 行为 跨文化大众传播 主要涉及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和广 告、公共关系等大众传播行为中出现跨文化冲突与调和 等问题
特点
历史及现状
理论
影响因素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由外语教 学界引入中国。 许国璋. 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何道宽.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 际
国跨 内文 外化 研传 究播 概诞 况生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
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 动。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 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 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诞生
开山鼻祖——爱德华· 霍尔 学术思想影响 : 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生理 学、动物行为学、精神分析理论 等
《举止人类学》提出了跨文化的范式 《无声的语言》霍尔早期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的 集 中体现,被称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开山之作 海默认为霍尔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四个贡献
教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设跨文化传播学课程
《文化与交际》《交际与文化》 《隐藏的维度》《跨文化传播学读本》
出版物
研究会议
麻争旗.翻译的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 之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从符号传播、语言传播切入提出了“翻译二度编码 的观点”。 麻争旗.论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 国际新闻编译活动的二重性: 从新闻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信息,传播因 为它和翻译行为连在一起; 从翻译的视角看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本转换,因 为它和新闻活动密切相关。
一、借鉴和初创阶段(1990年-1995年) 二、提升和拓展阶段(1996年-1999年) 三、高潮和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译作 《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 《无声 的语言》《跨文化理解》 论文 《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分析与因应探讨》 《“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 著作 《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中西新闻比较论 》《跨文化交流学》等
范红.英文新闻语篇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 对报刊的新闻语篇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的熟 悉程度能够帮助作者和读者在大脑中形成 新闻语篇的认知模式,而这种认知模式反 过来又能控制语篇的生成和使用。 顾潜.中西文新闻写作的融通与互补 对比了中西新闻背景的运用、新闻语言的 特色、新闻导语等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