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掌握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身体重量的测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2. 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身体重量的测量方法。
4. 观察和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讲解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可以借助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并解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以及如何改善。
4. 身体重量测量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常用的身体重量测量方法,如体重秤、体脂仪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身体重量。
5. 观察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组观察不同身体质量指数的人的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分析。
6. 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通过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观察不同饮食对身体重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的饮食习惯。
7.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影响以及预防方法,并强调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整理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小结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学生撰写的小结、整理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等,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理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如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b.能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2.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讲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包括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授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应用练习。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并验证理论。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物理教材,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支持。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弹簧秤、滑轮组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超重和失重教案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4.7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研究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和下楼进程和状况,再联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问题: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分析: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示例吴昌水(铜梁中学物理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
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
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候感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样?杨利伟:在船箭分离时候,感觉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思考与讨论:师:上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生:“有载荷”、“有压力”、是在加速上升的产生的,而“失重”是在飞船入轨后产生的。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超重和失重的实战应用教案
本文将会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实战应用教案,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大家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运用超重和失重的技术。
一、理论知识1.超重和失重的含义超重和失重都是空间中的特殊状态。
超重指的是受到超过重力的约束,体验到的加速度大于 1G,而失重则是当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为零时,即重力和惯性力抵消时,会有一种轻飘的感觉。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这种特殊状态进行一些特殊的表演和活动。
2.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领域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娱乐和体育方面,超重和失重,可以用于游乐园的模拟环境中,模拟太空探险、NASA宇航员训练等活动。
超重和失重也可以应用于影视拍摄中,例如《星球大战》和《逃出绝命镇》等影片,都使用了失重效果。
在航空航天领域,超重和失重也可以用来帮助宇航员训练,在卫星制造中,超重和失重也可以用来测试卫星的稳定性。
二、实践技能1.超重和失重的训练进行超重和失重训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适应这种特殊状态,提高身体的耐受性和控制能力。
超重和失重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物训练法:利用引力和重力,通过负重器械,进行负重训练,以增加自身负载,提高身体的负荷承受能力。
(2)模拟失重训练法:通过深入了解失重环境和特点,使用模拟装置进行体验式能力提升和失重时间的增加。
(3)仿真训练法:在重力环境内,模拟失重的情况,通过全面的三维模拟技术,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失重的效果。
2.超重和失重的实践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超重和失重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影视及舞台表演:利用特殊效果和技术手段,模拟出超重和失重的效果,为影视表演和舞台表演增添生动的色彩和意境。
(2)太空科技开发:超重和失重可以被用于测试卫星稳定性等领域中,通过模拟出太空环境进行实验,发展更先进的空间技术。
(3)体育竞技:超重和失重是最具特殊性的竞技形式之一,例如游泳、跳水等,通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加出色的表现。
(4)宇航员训练:宇航员需要在失重环境中完成各种活动,失重和超重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提高宇航员的身体素质和调节能力。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展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视频资料准备教案和教学PPT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章:重力的概念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探讨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展示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2.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三章:超重的现象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的现象,掌握超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超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超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3.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超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四章:失重的现象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失重的现象,掌握失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失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失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失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失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4.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4.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五章:超重和失重的应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2.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超重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超过了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增加。
而失重则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减少。
2.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超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非常沉重,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在失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轻飘飘的,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晕眩等症状。
3. 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进行航天飞行时,航天员会经历超重和失重状态,这对于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超重和失重状态也会对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产生影响。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学生能够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实验展示:(1)称重实验:●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梯运行、飞机起飞等。
5. 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生活中的超重现象电梯上升时的感觉乘坐过山车时的体验跳跃时脚底的感觉2. 第七章:实验探究超重现象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悬挂的重物,观察在不同加速度下的力的变化。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3. 第八章:失重现象的解释失重状态的定义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实例4. 第九章:超重与失重的应用航空领域的应用:飞机起飞、降落时的物理原理工程领域的应用:电梯设计、过山车安全体育领域的应用:运动员训练中的重力利用5. 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针对本章内容的习题训练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利用超重或失重原理的简单装置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装置、重物、计时器等。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3. 超重和失重的现实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 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失重的现象,引发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条件。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超重和失重现象。
4. 案例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过山车等。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资料,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实验环节的设计,考虑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如电梯、楼梯、悬挂装置等,用于演示和实验。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a.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掌握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b.能够进行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计算;c.能够设计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b.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c.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受力分析及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三章《超重和失重》2.教学内容:a.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区别;b.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d.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受力分析;2.讨论法: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问题;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运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三年级上册);2.参考书:《物理学词典》、《物理教学论》;3.多媒体资料:超重和失重的演示视频、实验动画;4.实验设备:弹簧秤、滑轮组、小车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超重和失重章节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包含超重和失重的相关题目,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授课时间45min设计理念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在学完力和运动关系的有关知识后,对其中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手机传感器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超重与失重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体感实验水气球在手上上升和下降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设计了电梯实验,并且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现象。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超重失重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必修第二册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2年修订)》中该部分内容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来学习超重与失重现象。
2.教材分析《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1中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第六节重点内容之一,其该内容是牛顿第二、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必修第二册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2年修订)》中该部分内容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根据课标,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探究和总结学习超重与失重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对于抽象概念的建立之前需要借助演示实验,通过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对于“超重与失重”中的“重”的理解模糊,容易理解成物体的重力发生了改变。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
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
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
问题:
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
分析:
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
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数值上)注意:在任何状态下都成立
2.二力平衡的原理。
人受到的重力G=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注意:物体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也就是平衡状态下才成立
3.故: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人受到的重力G。
所以我们说由于人对体重有一个压力F'而产生的示数在数值上和人的质量相等。
4.原理:体重计是通过测量物体对体重计的压力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B.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视频展示:电梯从1楼到5楼,再由5楼到1楼的过程。
(里面放着一台体重计,上面站着一个体重为58kg的人)
过程分析:静止(58kg)——加速上升(63kg)——匀速上升(58kg)——减速上升(53kg)——静止(58kg)——加速下降(50kg)——匀速下降(58kg)——减速下降(63kg)
定义:
(1)引入:我们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于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正常状态):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在电梯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的过程中大于人的重力,这时候我们会感觉有股很大的力在抵着我们的脚,心有点发慌——这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超重现象;而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在电梯减速上升和加速下降的过程中小于人的重力,这时候我们会感觉站不住脚,有点晕乎乎的——这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失重现象;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定义。
(2)内容:
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3)强调:这里我们提到一个对悬挂物的拉力。
我们不仅可以用台秤、体重计这样的仪器通过测量压力来测量物体的重力;也可以用弹簧秤这样的仪器通过测量拉力来测量物体的重力,他们都是同样的原理。
(4)应用:判断下面的物体是产生了超重现象还是失重现象
演示实验(150g的钩码,开始用弹簧秤测得其所受重力为1.5N。
再将钩码固定住,用弹簧秤向上拉着处于静止状态时读数为3N。
这时候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大于钩码的重力,发生了超重现象吗?再让弹簧秤的读数为1N,这时候发生了失重现象吗?)
B.超重和失重产生条件(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引入:
师:怎样判断物体是产生了超重现象还是失重现象呢?也就是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物体既没有发生超重现象,也没有发生失重现象,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而我们看在刚才电梯运动的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都处于非平衡状态,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物体受到合力并不为零。
物体有一个合外力,即有一个加速度。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以前学习的牛顿第二定律来找出这个加速度。
画图列式:
画受力图(注意选取正方向,这里我们选支持力的方向,也就是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
列式:F—mg=ma
分析:
超重现象——(F>mg)——a>0
失重现象——(F<mg)——a<0
总结:
超重现象产生条件:a向上
失重现象产生条件:a向下
强调:
师: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和物体的速度有没有关系呢?
生:没有。
师:对,我们可以看出上升过程(v竖直向上)还是下降过程(v竖直向下)中每个过程都
可以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应用:
学了这么多,我们来检验一下看看谁反应的最快!
来抢答——下面运动形式产生的现象是超重现象还是失重现象? 师:飞机最开始的起飞阶段
生:超重现象
师: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生:失重现象
师:过山车由最低点加速上升阶段。
生:超重现象
师: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
生:失重现象
师:物体做平抛运动或者斜抛运动呢?
生:仍旧是失重现象(抛体运动过程产生的都是失重现象)
师:回答快的同学能不能给老师总结一下规律呢?
生:只要a 向上就是超重现象,a 向下就是失重现象,和v 没关系
(三)总结归纳
超重:F'>mg a>0
失重:F'<mg a<0
(四)作业
作业:通过给出的数据分别算出老师在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时的加数度a 。
(五)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
(六)教学反思 一.超重:F'>mg a>0 二.失重:F'<mg a<0
T
G T-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