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综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合集下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情说明指导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情说明指导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概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名“耳石症”,是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前庭病变。

常具有自限性,而被称为“良性眩晕”。

本病是最为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可能是继发于耳部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

英文名称: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其它名称:耳石症相关中医疾病:眩晕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头部,耳常见症状:眩晕、眼球震颤主要病因: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可能是继发于耳部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检查项目:体格检查、钙离子检查、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尿酸检查、性激素检查、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重要提醒:经常出现眩晕的患者在外出时可以携带一根拐杖,以免突然诱发眩晕而摔倒。

临床分类:1、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 BPPV。

(2)继发性 BPPV。

2、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 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

(2)外半规管 BPPV:约占10%~30%。

(3)前半规管 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特点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病因总述:耳朵内部有小的碳酸钙结晶,当某些因素作用,这些结晶可导致内耳的液体发生晃动,人就会感到在移动,但其实人体处于静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因不明的状态(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有部分患者继发于其他耳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定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

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流行病学占末梢前庭疾病的20-40%10.7-64/100,000人群占老年人群的9%,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妇女发病率比男性高,约1.6~1或2~1发病原因BPPV多数病因不详,属于特发性原因(50%-70%)。

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致耳石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

发病原因发病原因患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正常对照组仅为4%骨质疏松症与BBPV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发病机制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Schuknecht 提出的壶腹嵴顶结石学说,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引起眩晕嵴顶结石症的特点患者处于激发体位眩晕立即出现;激发体位不改变,症状就持续存在。

它可发生于后半规管也可发生于水平半规管,这种类型的BPPV相对少见。

发病机制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转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发生移位,牵拉壶腹嵴,使该半规管的神经元放电增加,引起眩晕及眼震。

管结石症有以下特点患者处于激发头位后眩晕的出现有1—40s的潜伏期;眩晕和眼震的强度波动,先重后轻,时程不超过60s。

管结石症是BPPV最常见的类型。

BPPV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BPPV(PC-BPPV)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上半规管性BPPV(SC-BPPV)混合型BPPV(C-BPPV)BPPV的临床类型发病率PC-BPPV, 占83%HC-BPPV, 为11%SC-BPPV, 仅6%C - BPPV, 较少见可双侧发病,以单侧多见临床表现及特征BPPV好发于中年人,男女之比为1:2平均年龄54岁典型发作患者在仰头或翻身时突然发作眩晕,瞬间即消失重复诱发头位时眩晕可再度出现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临床表现及特征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发生率最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治疗、复位治疗及实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治疗、复位治疗及实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诊断治疗、复位治疗及实验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每个年龄段都有发病:头晕多继发于良性疾病(如前庭疾病、偏头痛、心因性疾病)和严重疾病(如卒中、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肿瘤或出血)。

平衡障碍往往难以诊断和管理,部分原因是主观症状描述不清和导致平衡障碍的神经、心血管、代谢、中毒、前庭和精神疾病的复杂性。

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危及生命的疾病相关,使诊断检查具有挑战性。

下面总结常见平衡障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最新情况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体位变换动作将其与其他导致头晕、眩晕和不平衡的疾病区分开来。

我们还讨论如何通过复位有效治疗BPPV。

头晕VS眩晕患者使用术语头晕来描述几种不同的感觉,但从医学上讲头晕与眩晕不同。

头晕是对一个人在一个空间内感觉的任何扭曲,而眩晕是一种虚假的运动感觉,特别是旋转或旋转感。

详细的询问病史可以区分这些症状并找出病因。

问题应集中在以下方面:症状的性质,如眩晕、振动幻视(物体前后移动的幻觉)、失衡或头晕目眩;症状的时间过程,如发病速度、持续时间、发病情况、从初始开始发作时间和发病频率;伴随症状,如偏头痛或视力、听力或呼吸变化等;加重和缓解因素,如头部或身体的运动,睁闭眼,朝一个或另一个方向看,进入或离开一个繁忙的视野,咳嗽,打喷嚏,或大声的声音等;其他相关病史,如视力问题、肢体无力,糖尿病、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卒中、颈部疼痛、癫痫、高血压、心脏问题或耳毒性的药物。

常见的前庭疾病具有典型特征(表1),这是快速识别症状原因并进行转诊的关键。

表1 常见以头晕为表现疾病的症状和时间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BPPV是引起头晕最常见前庭病因之一。

Royl等人报告说这是在急诊室出现头晕的患者中最常见的诊断。

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更容易影响高龄人群,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尽管BPPV很常见但误诊率很高,导致昂贵和不必要的诊断检查、转诊和治疗。

如果没有正确诊断和治疗BPPV,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跌倒,这是老年人受伤和创伤相关住院的主要病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手法复位法
目的是使粘附于嵴顶的结石或游离 飘浮于半规管
长臂管腔内淋巴中的细小致密颗粒,通过头位有
顺序的变动,使之从顶帽脱落或从半规管长臂管
腔中经总脚或水平半规管脚进入椭圆囊,从而使
半规管 壶腹嵴顶及半规管腔内淋巴恢复正常的运
动,消除了致病因素,症状获得缓解。
1) 将患者头向患侧旋转45°,从坐位快速变成仰卧位(头部后仰 不宜过大,10度左右即可),患耳向下,患者出现典型的眼震。
准确地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文化水平低
、年老体弱、理解能力差者。同时借助宣传栏、
图片等说明手段,详细说明本病的相关知识。
护理:
心理护理:许多患者因反复发作眩晕易产生恐慌 和焦虑情绪,治疗中应耐心解释本病可治好,预后 良好,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谢谢
BPPV预后:
BPPV是一种自限性疾病。BPPV常见的三种自然病 程是: ①发病数周到数月后,患者的眩晕症状自行缓解; ②眩晕的发作与缓解交替,间歇期由数周到数年不 等; ③少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持续存在,没有自行缓解 的迹象。
护理:
1.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知识层次差异、对所患疾
病了解程度不同,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耐心、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神经内科
2016年 10月18日
内容提纲
contents
1 2 3
概述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4
5
护理
定义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指的是与头部或 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 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
特征:
1)明确的激发体位 2)特征眼震 3)潜伏期短 4)发作持续时间短 5)反向眼震 6)激发疲劳性
在这里输入正文文字在这里输入正文文字在这里输入正文文字在这里输入正文文字在这里 输入正文文字在这里输入正文在这里输入正文文字在这里输入正文文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三大定律:
• Flourens 定律: 半规管受到刺 激引起内淋巴液的流动,眼震的 平面与该半规管所处的空间平面 相一致,例如水平半规管受到刺 激可以引发水平性眼震。 • Ewald第一定律:在前、后半规 管内,运动引起内淋巴液离开壶 腹的流动造成兴奋刺激,而朝向 壶腹的流动则产生抑制效应,而 外半规管恰恰相反 • Ewald第二定律:眼震的快相指 向前庭功能亢进侧。
• BPPV的真正病因并不清楚。 • 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致耳 石脱落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是 可能的病因之一。 • 头部外伤、运动或手术刺激如镫 骨手术等也可因局部压力变化或 镫骨足板嵌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 而致本病发生。 • 乳突炎症、病毒性迷路炎、迷路 瘘管或梅尼埃病均可因细胞碎片 的凝集或两侧前庭反应不对称而 引发本病。 • 骨质疏松与BPPV可能有一定的 关系。
耳石的电镜照片
BPPV的发病机制:
• 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
• 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理 论
– 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 腹嵴终顶使嵴顶比重超出了周围 的内淋巴液 – 嵴顶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度刺 激变得极为敏感
– 头位变化导致位置反应增强,
BPPV的诊断标准
• 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关(受累的半规管与引力一致)的头部 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眩晕呈旋转 性或漂浮感,可伴轻微头痛、恐惧、恶心及不稳感等症状。 • The Dix-Hallpike氏实验诱发出特征性眼震伴眩晕,这种 眼震的特征包括 ① 短潜伏期,一般1 - 5秒;② 持续时间 < 30秒;③ 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的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 为后半规管BPPV ,快相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④ 恢复坐 立位时出现反向眼震;⑤ 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 (即具有疲劳性); • 排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病、后颅窝肿瘤以及中 枢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水平半规管BPPV(变异): 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或背地的水平型眼震,强度大于非病 变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汇报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汇报ppt课件

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应对由眩晕引起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和支持Leabharlann 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冥想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眩晕和疾病的错误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
教授患者放松训练和冥想等技巧,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眩晕症状。
03
02
01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以降低眩晕发作的风险。
治疗方法创新
针对BPPV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法复位、前庭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BPPV的发病机制,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BPPV的发病机制,以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注意事项
1
2
3
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头部和身体位置变化,使脱落的耳石回到原位。该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Epley复位法
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通过快速改变头部位置使耳石复位。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
Semont复位法
复位成功后,患者需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再次诱发眩晕。同时,定期随访以确保治疗效果。
复位后注意事项
04
CHAPTER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3
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
利用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01
宣传册和资料
制作易于理解的宣传册和资料,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有时可数年不发病; 患者常诉卧位翻身时突发眩晕,片刻后消失,
伴有恶心等不适; 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仅有头重脚轻感。
BPPV的类型
椭圆囊与半规管的关系决定(平卧时,半规管总 脚开口位于椭圆囊后下方,且直径大)
后半规管BPPV最多(80~90%):PC-BPPV 水平半规管少见(10%):HC-BPPV 前半规管罕见
一.定义
2.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头部 位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引发的短暂性眩晕,一 般都伴有眼震,特点为眼震方向随头部位置改 变而改变,但持续时间短暂,易于疲劳。
本症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是周围性眩晕的最常 见疾患,多由椭圆囊及其周围病变引起。
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平均54岁(11-84岁), 女:男=2:1, 107/10万/年
七.鉴别诊断
1.前庭神经元炎 2.美尼埃病 3.脑血管病 4.颈性眩晕
常见眩晕的鉴别诊断
持续时间
BPPV <1min
Meniere病 min-hr
前庭神经元炎hr-day
偏头痛 min-hr
PCI
不定
恐惧发作 day-mo
MS
hr-day
癫痫
min
TIA
min-hr
听神经瘤 不定
潜伏 伴随症状 反复 互换
颗粒复位法
治疗步骤如下: (1) 患者坐于床上, 头向患侧转45°, 治疗者手持
患者头部, 迅速将患者由坐位变成平卧位, 头向 下垂30°(同Dix-Hallpike 诱发试验) , 维持该位 置1~2min; (2) 将患者头部向健侧转90°; (3) 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继续向健侧转90°, 此 时身体由平卧改为侧卧, 头部与地面呈45°, 由 (1) 位经(2) 位至(3) 位总的时间不超过3~ 5 s, (3) 位维持1~ 2mi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神经内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神经内科

-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
6
发病机制
嵴顶结石症学说 管结石症学说
-
7
临床分型及征象
典型症状为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引起伴有眼 震的阵发性眩晕,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 前倾或后仰时出现,眩晕发作持续短暂,一般为数秒 至1 min。重复诱发头位眩晕可反复出现,但无听 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
-
30
预后
大多数学者认为BPPV是一种自限性疾病。BPPV常 见的三种自然病程是:
①发病数周到数月后,患者的眩晕症状自行缓解;
②眩晕的发作与缓解交替,间歇期由数周到数年不 等;
③少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持续存在,没有自行缓解 的迹象。Imai等发现未经治疗的PC-BPPV和HCBPPV患者从症状出现到自行缓解的时间分别为39d 和16d,HC-BPPV自行缓解显著快于PC-BPPV。BPPV 自行缓解的原因是自然的头位改变使漂浮的耳石 颗粒回到椭圆囊,因为解剖结构的原因,水平半规 管的耳石较后半规管的耳石更容易回到椭圆囊。
-
17
位置诱发试验—眼震观察
-
18
位置诱发试验
仰卧侧头位试验 适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向双侧均出现向下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
(管结石);向双侧均出现向上耳的水平眼震,但 以向患侧为重(嵴帽结石)。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 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种不等。
-
19
诊断
垂直半规管(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诊断依据:
-
11
Dix-Hallpike位置性试验
-
12
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HC-BPPV)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概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是一种常见的
内耳平衡障碍的疾病,主要特点是短暂的眩晕发作,由头部位置改变引起。

眩晕通常与特定的头部位置有关,如翻身、低头或抬头等动作。

本文将介绍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临床表现
1.眩晕症状: 眩晕通常发作在特定的头部位置改变时,持续时间较短,
可能伴随头晕、恶心,有时伴有耳鸣。

2.头位性眼震: 在特定头位时可出现眼球迅速的无自主性颤动。

3.平衡障碍: 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可能感到平衡不稳。

三、诊断
1.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触发因素、
持续时间等。

2.头位试验: 通过特定的头位试验可以诱发眩晕症状,帮助医生做出诊
断。

3.听力检查: 排除其他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四、治疗方法
1.姿势训练法: 医生会教患者一系列头部位置变换的动作,帮助耳石回
流至正确位置。

2.药物治疗: 包括镇静剂、抗晕药等,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3.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性的眩晕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五、预后
大多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完全康复,有少数病例可能
发生复发。

六、结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但容易治愈的内耳疾病,及时诊断和有效治
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BPPV的体位疗法 (Brandt-Daroff法)
疗效评估:
❖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 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 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
转为其它类型的BPPV ❖ 短期疗效评价: 一周; ❖ 长期疗效评价: 三个月。
半规管的生理、解剖
人体内耳有三个半规管及两个囊斑,感受角、直线加
速度刺激。
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 SCC)的空间方位:
头前倾30°水平管与地面平
行;垂直管包括上和后半
规管彼此互相垂直,一侧
之后SCC与对侧之上SCC
平行
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各不相 同,在人体站立时,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器官的后 下位置,受累最多的是后半规管。
患者仰卧悬头,头转向患侧450,患耳向下,2min后将头以每次 150~200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侧,每转一次停留30s,观察眼震, 直到头部再不能转为止,然后转身呈健侧卧位,继续转头至与水 平面成1350。患者坐直,头部恢复到起始位。
耳石复位系统新近展
美国
法国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
两种假说:
❖ 半规管结石学说(Canalitiasis):各种原因导致耳 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集聚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 头位移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离壶腹 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 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
❖ 壶腹嵴顶结石学说(Cupulolithiasis):由于变性 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半规管的壶 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 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 知。
变位试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病例症状和诊断过程
病例症状: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等
诊断过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位置试验和前庭功能检查等
病例治疗方法和效果
注意事项:复位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
治疗方法:耳石复位法
治疗效果:大多数患者经过耳石复位法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
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增强前庭功能
心理支持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增强心理韧性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感受和经验
0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例分析
病例选择和背景介绍
病例来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病例年龄:覆盖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病例性别:男女比例均衡
病例数量: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量确定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有助于预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减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作次数。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缓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制定合适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概述
0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药物治疗
0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非药物治疗
0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预防和康复
0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例分析
01

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 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马芙蓉 (主任医师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汪敏 (副主任医师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 BPPV )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

该病具有自限性。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西医学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英文名称: 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 BPPV 所属科室: 五官科 - 传染性: 无传染性目录发病原因其发病原因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临床上以原发性多见。

继发性的常见于头部外伤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或内耳手术后。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由于椭圆囊斑上的耳石(碳酸钙结晶,通常附着在耳石膜上)脱落,进入到半规管内,耳石在头位变化时在半规管内游动,引发的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BPPV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眼震,脱落的耳石累及不同半规管,诱发的眼震不同,水平半规管BPPV为水平眼震;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的眼震有两种成分:垂直和旋转两种成分。

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嵴顶结石症学说和管结石症学说。

两种学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耳石是粘附于壶腹嵴顶处还是游浮在半规管内。

嵴顶结石症学说早在1969,Schuknechtsh 就提出椭圆囊退变的耳石碎片粘附到后半规管的壶腹嵴,使其对重力敏感,即嵴顶结石症理论。

他研究了生前患BPPV患者的颞骨,发现有位觉砂样物质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鉴别诊断
前庭神经元炎 梅尼埃氏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性眩晕
前庭神经元炎
病因:病毒感染。 症状:往往在感冒后发生,眩晕症状很重
,卧床不起,持续时间长,1周左右。一般 没有听力下降。
治疗:抗病毒,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
。 预后:半年左右可出现前庭代偿。
梅尼埃氏病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内耳病 主要病理特征为膜迷路积水
发病原因
大多数BPPV病例无原因可循 最常见的明确病因是头部外伤 耳石病: 迷路发生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改
变时,椭圆囊斑变性,耳石膜脱落进入半 规管诱发眩晕 耳部疾病 :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 耳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 内耳供血不足: 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 供血不足,囊斑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 进入半规管

复位后注意
3日内半卧位睡眠、勿平卧,头抬高30-
45度,侧卧睡眠2-3天,耳石复位后7天 内高头位睡眠,避免躺向患侧; 1周内 勿剧烈活动颈部 2-3天内避免过度头伸
BPPV手法复位的禁忌症
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静脉血栓及有破裂出血倾向疾病,如主 动脉瘤、肝内较大的血管瘤 孕期妇女 无行为能力人,颈椎病患者 心脏病、血管支架术后、高 血压、视网膜剥离、反流性 食道炎慎用
对 症 治 疗
急性期治疗
保持安静,取最适体位,避免头位、体位的急速变换
药物治疗
抗晕 止吐 镇静 抗过敏或组胺类
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程在1年以上,保守治 疗无效,活动严重且有强烈要求手 术意愿的患者。目前使用有后壶腹 (单管)神经切断术和PSC阻塞术 。
注意事项 3
对多次复位无效的病例,一定要 注意排除中枢、颈椎病变引发的眩 晕。 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头昏、头 重足轻感,但不久消失。这可能与耳 石碎片进入椭圆囊,造成局部刺激所 致。人体对此刺激存在一个适应过 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

组织学上,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面存在着耳石膜
的结构,由一层粘多糖类的物质和碳酸钙结晶颗粒
组成,覆盖在毛细胞的纤毛顶部
囊斑(macules)
扫描电镜
扫 描 电 镜 ( 耳 石 )
总结(summary)

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
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
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耳石症 = 囊斑的耳石脱落 + 体位变化 + 内淋巴液的流动 - 耳石撞击壶腹嵴 或囊斑本身 - 前庭器官兴奋 - 双侧前
庭系统不对称 - 眩晕
BPPV临床的界定

流程图
Dix-Hallpike 体位诱发试验
受试耳侧旋转45 度
仰卧垂头30度
眩晕感
眼 震
复位时
恢复坐位
再次眩晕 眼震重现
朝向对侧方向
Dix-Hallpike检查法
前庭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眼震的鉴别
眼震 潜伏期 持续时间 疲劳性 位置 方向 眩晕
周围性
2~10S
中枢性
无 30S以内 持续1min以上 重复试验,眼震消失 眼震不消失 仅见于一种头位 见于多种头位 固定向一侧 方向随头位改变 常伴 无或轻度
壶腹嵴

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
壶腹端,主要有毛细 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毛细胞的顶部有动和
静两种纤毛,而纤毛 的上覆盖着一层如同
僧帽一样的胶质,即
嵴帽

壶腹嵴与半规管长轴
垂直,形成半规管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旋转性眩晕,特别是头部改变位置时。

本文将详细介绍BPPV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内耳中的钙结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的。

半规管是内耳的一部分,起着平衡和空间定位的作用。

当钙结石脱落时,会干扰半规管正常的运动,导致眩晕感。

BPPV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年龄相关,老年人更容易患上。

BPPV的典型症状是眩晕发作时头部改变位置。

例如,当你转动头部、抬头或低头时,会感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

这种眩晕通常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但可以重复发作。

有些人还可能伴有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这种眩晕会影响日常生活,使人感到不适和困扰。

确认BPPV的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会进行头位试验来触发眩晕发作,以确定是否患有BPPV。

此外,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眼震检查,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重置钙结石的位置,使其返回到内耳的恒定腔。

这些头部动作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埃佐法(Epley maneuver)、哈纳法(Semont maneuver)和原位耳顶转位法(Liberatory maneuver)等。

这些动作的目的是通过重力帮助钙结石重新定位,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在进行头部动作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些短暂的眩晕发作。

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通常,经过几个疗程后,眩晕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突然转动头部,以免触发眩晕发作。

除了头部动作治疗,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缓解BPPV的症状。

例如,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抗晕动药物,如安定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眩晕感和恶心。

但是,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BPPV。

对于患有BPPV的患者来说,预防复发也非常重要。

他们应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和过度疲劳,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谢谢观看!
罗恒丹 2018.11.24
很短的潜伏期
者很短的潜伏期
1分钟内
1分钟内
水平方向眼震 1分钟内
眼震方向
常见BPPV眼震方向(根据前庭-眼反射机制) 1.左后半规管耳石症: “顺钟向、上跳性”眼震。 2.右后半规管耳石症: “逆钟向,上跳性”眼震。 3.右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快向向右的水平眼震。 4.左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快向向左的水平眼震。 5.右上半规管耳石症:“逆钟向,下跳性”眼震。 6.左上半规管耳石症: “顺钟向,下跳性”眼震。
重复此5种头位直至不再引起眼震为止。
大部分患者一次复位即可,部分患者需多次复位。
一周后,如仍出现眩晕及眼震,则应每周进行一次 治疗
Barbecue复位手法(针对水 平半规管耳石症) 1.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 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 健侧扭转90° 2.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头 转90°,鼻尖朝下。 3.继续朝健侧方向转动,使 侧卧于患侧。 4.坐起。 Barbecue复位手法注意事项 上述四个步骤完成头部3个 90°翻滚为一个治疗循环
类型 发作位置
后半规管BPPV (Pc-HPPV) (最常见)
躺下或转身
常见BPPV分类
水平半规管BPPV (Hc-BPPV)
躺下或转身
相对水平半规管 疑似BPPV
BPPV
(Probable-BPPV)
(Hc-BPPV-cu)
躺下或转身
躺下或转身
症状
复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发性位置性眩 复发性位置性眩晕
或者头晕
或者头晕
Hale Waihona Puke 晕或者头晕或者头晕
测试标准
DH试验或者侧卧 水平滚动试验 试验(Side-Lying)(roll-test)

NEJM综述_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NEJM综述_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NEJM综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位58岁的女性患者,某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眩晕和身体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为此向她的主治医师寻求诊治。

当时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该患者躺下、翻身、或爬起时,均再次岀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力下降。

对此情况,我们该如何诊断和治疗?临床上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缩写为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有报道显示,BPPV 的年患病率为10.7-64.0/100000 人,终生患病率为2.4%。

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

虽然有少部分患者描述为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但医生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最终都能获悉这些患者在头位改变后眩晕症状通常会加重。

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伴呕吐。

BPPV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

频繁的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的概率约15%。

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在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BPPV的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 1 : 2-3。

有报道显示,BPPV与骨质疏松、血清维生素 D水平下降有关,当然,首先排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血清维生素 D水平下降。

其实,BPPV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从椭圆囊脱落的耳石掉入半规管。

当患者头位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的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

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BPPV最为常见,可占全部病例的 60%-90%。

然而,我们可能低估了水平半规管型患者的比例,因为该型患者的耳石比后半规管型更容易自发复位。

由于前半规管位置高,耳石碎屑较难进入而很少受累,故前半规管型BPPV患者相对少见。

临床要点:1.BPPV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JM 综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位 58 岁的女性患者,某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眩晕和身体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为此向她的主治医师寻求诊治。

当时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该患者躺下、翻身、或爬起时,均再次出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力下降。

对此情况,我们该如何诊断和治疗临床上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缩写为 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有报道显示,BPPV 的年患病率为人,终生患病率为 %。

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1 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

虽然有少部分患者描述为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但医生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最终都能获悉这些患者在头位改变后眩晕症状通常会加重。

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伴呕吐。

BPPV 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

频繁的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的概率约 15%。

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在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BPPV 的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 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 1:2-3。

有报道显示,BPPV 与骨质疏松、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有关,当然,首先排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

其实,BPPV 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从椭圆囊脱落的耳石掉入半规管。

当患者头位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的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

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 BPPV 最为常见,可占全部病例的 60%-90%。

然而,我们可能低估了水平半规管型患者的比例,因为该型患者的耳石比后半规管型更容易自发复位。

由于前半规管位置高,耳石碎屑较难进入而很少受累,故前半规管型 BPPV 患者相对少见。

临床要点:1. BPPV 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2. 诊断后半规管型 BPPV 须根据眼震激发试验:对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头部侧向一旁,可见向上旋转性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

3.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时,可见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4. 耳石手法复位对 BPPV 疗效显著(如 Epley 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有效)。

方案与根据BPPV 与其他急性或突发性眩晕不同(见表 1),通过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往往能与脑卒中、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眩晕鉴别。

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包括眼震激发试验,眼球偏斜检测及一套能提示中枢性原因的前庭反应。

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诊断脑卒中至关重要,其诊断参考价值超过头颅 CT 和早期使用 MRI,如头位改变诱发眩晕这一特征性症状支持 BPPV 的诊断。

由于大部分内科医师不熟悉人体内耳半规管的具体解剖结构,在这里我们不便展开阐述各种形式的眼震及正确手法复位的详细步骤。

梅尼埃病反复发作,自发性,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自发性,水平眼震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耳胀☆BPPV 表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甩头试验异常:当患者头突然被旋转到一侧,为维持视觉固定,出现矫正性动作(快速眼动)。

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发现,70% 以上的 BPPV 患者可见位置性眼震,根据所累及的半规管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法进行诱发复位。

图 1. 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对右侧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诱发眼震。

患者正坐位(A),头向右侧旋转 45 度(B),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 20 度悬于床沿下(C)。

诱导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右侧(D)。

1. 后半规管型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可以诱发出典型的眼震(见表 2、图 1)。

当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碎屑从壶腹帽处脱落,内淋巴也跟随流动,从而刺激了后半规管。

这种情况引起的眼震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地面(患者头部侧向一旁)。

眼震一般在 2-5 秒后出现,1 分钟内消失(通常 30 秒),坐起时则眼震方向相反。

当重复测试后,由于眼球疲劳会出现眼震幅度变小。

如果耳石粘附在壶腹帽上,也可以诱发出相同形式的眼震,但持续时间会延长。

对患者进行 Dix–Hallpike 手法测试,诱发出上述形式的眼震,可作为后半规管型 BPPV 一项重要的诊断标准。

然而,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患者只能诱发出轻微眼震,甚至没有眼震。

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相符,仍有较好的疗效。

2. 水平半规管型诊断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往往采用仰卧转头试验,即让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快速旋转 90 度(见表 2),当头转向一侧时出现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向地性眼震)或朝向天花板(背地性眼震)。

明确患侧是正确治疗水平眼震型 BPPV 的首要任务。

假如当头转向左侧时的眼震比转向右侧时更加明显,则说明左侧为患侧。

3. 前半规管型前半规管型 BPPV 极少见,我们对其病理机制则是知之甚少。

它的特点是眼震不明显,常表现为轻微的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朝患侧。

当病人出现这种眼震,应考虑中枢损伤,虽然中枢病灶很难发现。

治疗BPPV 患者常常未经治疗便自发缓解。

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表明,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自发缓解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水平半规管型 7 天,后半规管型 17 天。

然而,耳石手法复位往往能迅速、有效地治疗 BPPV,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较严重的恶心或呕吐症状。

手术治疗如后壶腹神经截断术和半规管堵塞术则很少采用,当患者症状特别严重且不能控制,对手法复位毫无效果时可以考虑。

图耳石复位法治疗右侧后半规管型 BPPV。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消失后(A、B 和 C),头向健侧 (左侧) 旋转 90 度(D),使耳石转移到总脚旁,如果此时出现眼震,方向则与之前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方向相同。

头继续向下旋转90 度,身体也同向旋转 90 度,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于健侧侧躺(E); 耳石顺势迁移。

然后患者坐起(F),耳石则通过总脚掉回了前庭。

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30 秒。

1. 后半规管型Epley 耳石手法复位旨在将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移回前庭(见图 2)。

复位过程中,耳石顺着各个手法步骤在管道中移动,最终回到前庭。

每个位置都应该停留,通常至少保持 30 秒,直到眼震或眩晕消失。

一次Epley 手法复位的成功率约为 80%,四次复位的成功率则增加至 92%。

另外有 15 位患者在复位后眼震方向改变,与原方向相反,但其中有 3 人痊愈了。

然而,这些患者虽未痊愈,但症状的确有所改善,毕竟耳石从后半规管中出来了一些。

图复位法治疗右侧后半规管型 BPPV。

嘱患者正坐(A),然后向健侧躺下(B)。

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C),此时头向健侧(左侧)。

最后让患者坐起,头回到正前位(D)。

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2 分钟。

Semont 复位法也可以用来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见图 3)。

为有效地疏散耳石颗粒,嘱患者在秒内由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

当患者因脖子旋转困难而不能耐受 Epley 手法时,可以选择 Semont 复位法。

正如 Epley 手法一样,Semont 复位法进行到第二个姿势时,若出现向患侧的眼震,则验证了该手法的正确性。

这两种方法可能都要重复几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患者在家中可反复执行,直到症状明显改善为止。

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显示,患者自行采用 Epley 法复位的成功率高达 95%,采用 Semont 法的成功率为 58%。

有研究认为,在临床上,患者在正确指导下自行复位的效果比被动复位明显要好。

复位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眩晕症状,还有很多患者复位之后在头动时会出现不平衡感和短暂的头昏,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几天,甚至更长,即使当时复位成功也可能出现这些情况。

还有些患者在复位结束几分钟后会出现短暂的眩晕。

复位过程中,如果耳石颗粒从后半规管脱落后又掉进了水平半规管,则后半规管型 BPPV 转变成了水平半规管型 BPPV,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发生率低于 5% 。

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我们又可以采用相应的其他复位手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 BPPV,具体如下。

2. 水平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分两种类型——向地性眼震型和背地性眼震型。

前者通常采用翻滚法复位治疗,嘱患者依次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 270 度,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型移回前庭。

另外一种复位法称 Vannucchi 强迫侧卧体位疗法,即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 12 小时。

这种方法适合症状严重且容易因头位改变加重的患者及不能确定病变侧的患者。

如果患者侧躺 12 小时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则可以尝试换另一侧侧躺 12 小时。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供备选,即 Gufoni 复位法,嘱患者快速躺下,健侧侧卧 1 至 2 分钟,直到眼震消失,然后将头迅速向下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立即扶患者坐起。

某课题组对 60 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 Vannucchi 强迫侧卧疗法与 Gufoni 复位法对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这两种复位法均比翻滚法效果明显 (成功率依次为 76%、89%、38%)。

最近有另一随机试验报道,翻滚法、Gufoni 复位法的疗效高于假手法复位组(成功率一次为 68%、61%、35%)。

水平半规管型眼震背地性 BPPV 产生的原因是壶腹帽处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

对应的复位法旨在使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见表 2)。

可用于此种类型患者的复位法有摇头法、改良的 Semont 法和 Gufoni 法。

Gufoni 手法,嘱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快速向患侧卧倒,保持姿势 1 至 2 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

该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规管长臂壶腹帽处的耳石碎屑转移到更后的位置,这样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即使不能,也可以再结合 Gufoni 手法协助治疗。

一项随机试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法组相比,采用摇头法、Gufoni 手法均有很高的成功率(复位后症状立即消失,依次为 35%,62%、73%), 并且在之后一个月内的效果也明显比假手法组好。

还有研究表明,摇头复位法的疗效优于改良的 Semont 法(成功率 37%、17%)。

有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研究对比过各种复位方法对治疗各种类型 BPPV 的效果,但我们仍不能确定哪种方法治疗哪种类型最为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