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期教案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路(前后,左右)》教案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路(前后,左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沿着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方法,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沿着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2.增强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左右方向:通过示范和举例,使学生理解左右的概念,并训练学生在左右方向上的观察能力。
2.前后方向: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和前后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
3.左前右后方向:通过组合左右和前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左前右后的概念和左前右后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
4.左后右前方向:同样是通过组合左右和前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左后右前的概念和左后右前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前后和左右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体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体在这些方向上的移动方法。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物体移动的方法,以此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
2.演示法:教师进行物体的移动或图形的绘制示范,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概念。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物体移动时的合作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语言环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第二步:观察前后左右方向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提问,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方法,并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
第三步:掌握左右方向教师用示范和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左右的概念和左右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四步:掌握前后方向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和前后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五步:掌握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方向通过组合左右和前后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左前右后和左后右前的概念和左前右后,左后右前方向上物体的移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玩数图》教案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玩数图》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
2.能够描述并且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
3.能够用正确的术语描述几何图形的特征,如直线、曲线、边、角等。
4.通过学习不同图形的组合、拆分,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空间想象力。
5.通过互动探究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板书、幻灯片等教学硬件设备。
2.教师需要准备好各种几何图形的实物,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直线和曲线等。
3.需要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套尺子、直尺和圆规。
4.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几何图形的复合题目,并将其呈现在幻灯片上。
3. 教学过程3.1 热身(5分钟)1.让学生自由练习用尺子、直尺和圆规测量不同几何图形的边长和周长。
2.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测量的结果,并组成小组讨论哪个组员的结果最接近实际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3.2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出示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描述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3.3 探究(30分钟)1.教师出示不同几何图形的实物,并引导学生观察、抚摸、探索、思考,发现其特征和规律。
2.学生自由地将各种几何图形进行组合,拆分并制作自己的图形。
3.学生互相检查对方的图形是否正确,并交流图形组成方式。
4.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换笔记,记录和总结本次探究的心得体会。
3.4 讲解(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方、圆、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笔记。
3.教师给学生举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5 训练(30分钟)1.教师出示幻灯片上的几何图形的复合题目。
2.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根据图形的特征和计算公式,计算复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学生将计算结果记录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认真比对计算结果。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黄家4360由分享时间:2021-11-23 11:22:16 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与描绘自己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空间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巩固环节中,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情感与价值观:利用游戏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区分躯干上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参照物,描述出不同物体各自的左右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猜字谜,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出示)谜面一:一横一撇长,工字在右下。
(左)谜面二:一横一撇长,口字在右下。
(右)师:是呀,小朋友都能又快又准确的猜出这两个字,但是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区分左和右呢?(板书:左与右)二、游戏1. 听口令做动作。
(课件)师:请小朋友根据老师的命令,如:伸出右手,抬起左脚、摸摸右耳……谁又快又准确,谁就是冠军了,为了比赛更激烈,我们先一起来热热身。
(游戏)2. 排排座师:请小朋友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请一部分小朋友上来排一排,各自说说自己的左边和右边都是谁? 再请这些小朋友围成圈,说说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是谁?三、分析辨别1.出示图片1师:你知道这是左手还是右手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可以在照片下的空格里写上“左”,表示左手。
2.相对的位置关系师:出示一只手(左)这是我的左手,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和老师拍拍手,说说那是你的什么手?这是我的右手,请小朋友和老师拍拍手说说是自己的哪只手? 为什么老师是左手而小朋友是右手呢?请小朋友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老师和小朋友是面对面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第一章: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数字1-10。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认识。
2. 数字1-10的写法。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10。
2. 让学生能够规范书写数字1-10。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1-10的含义。
2. 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10的写法。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
2. 画有数字1-10的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数字1-10。
2. 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数字1-10的含义。
3. 教师示范书写数字1-10,学生跟随书写。
4. 学生分组进行数字1-10的写法比赛,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第二章: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内容:1. 20以内的加法运算。
2. 20以内的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器。
2. 2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20以内的数字。
2. 教师通过计算器,展示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分组进行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比赛,提高学生的运算兴趣。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第三章:认识货币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货币。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期全册教案
课时教课计划第一单元:复习与提升课题第一节(课)《 20 之内数的教课总时数 1 第1 课时加减法复习》教课内容教科书第 2 页1.复习 20 之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并能娴熟地进行计算。
2.经过题包计算,察看算式之间的一些规律。
3.在教课中,培育学生的比较,察看能力,擅长发现题包的神秘,并能用已掌握的规律进行教课目的计算。
4. 经过教课,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数学的神秘,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准备教法学法资源选择作业或活动设计经过题包计算,察看算式之间的一些规律。
在教课中,培育学生的比较,察看能力,擅长发现题包的神秘,并能用已掌握的规律进行推算教课课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课内容及师生活动一、新课导入:师:(出示游数城的图 )新年到临,我们要在数城中玩登高竞赛游戏,同学们只有发现解题的规律解出了规定的题 ,才能登上一层楼直至抵达三楼才算成功。
同学们想不想取获成功?生:想二、新课研究:① 研究一师:想登上二楼,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经过计算这组题包,你发现了什么?指引学生发现:横着察看:每行的 2 道题的结果都是 10.每行的 2 个加数交换了换地点 .竖着察看:在和不变的状况下,一个加数增添的数就是另一个加数减少的数。
小结:(略)1、师:方才我们察看了两个数相加和是十的算式,选择以上算式中的随意一题,改编成 3 个数相加和是 10,你能行吗?2、这组题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谈谈你的原因。
生 1:第①题 3 个数和是 10生 2:第②题一个加数变为 3,另连个加数不变,和是 8 生3:第⑤题比第④题多加两个 5,因此和是 20。
生 4:第⑥题与第⑤题差别在把 5 分红 2 和 3,其余加数相同,因此和是 20师:经过方才的计算,我们发现能够经过察看算式之间的联系,能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师:有多少小朋友发现了奥密,也算除了却果,恭贺你们登上了二楼。
可否运用加法的思虑方法可否解决减法的问题呢?研究二1、师:做题包,找规律。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名称:应用(2)P52-58二、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1、在本单元的《人民币》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人民币,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统计》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在第一册中已熟悉并实施过分类,并对各类对象进行了统计(用竖杠、数字);《时间》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钟表是计时的仪器,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几时与几时半。
这些基础知识与初步感知对学生学习《应用》这一单元具有直接的转化、支撑作用。
2、本单元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能完成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形象的统计图;认识时间单位:日(天)、小时,能用它们来表示时间,并能区别持续的时间段与时刻。
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惜人民币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习,在学会知识之后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好《人民币》、《统计》、《时间》,对后续的学习以及实际生活有很重要的影响。
3、本单元主要内容:(1)《人民币》(2)《统计》(3)《时间》三、结构图:四、单元教学目标:1、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互换。
2、会自己获取的信息正确完成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形象的统计图。
3、认识时间单位:日(天)、小时,能用它们来表示时间。
认识钟面,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时半,12时计时、24时计时)。
4、初步体会统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在认识人民币、时间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生活实践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在统计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统计体验。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习,从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运用于生活。
1、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大小教案
本文将介绍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大小教案。
该教案是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根据物品的大小进行比较;2. 让学生能够掌握大小词汇(大,小)的使用;3. 让学生能够运用大小概念解决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询问哪些物品比较大,哪些物品比较小。
2. 让学生把物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第二步:讲解1. 讲解大小比较的基本概念,如“比较大小是指用一个量来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2. 引入大小词汇(大,小),让学生感性理解大小概念。
第三步:练习1. 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片之间的大小关系。
2. 让学生用大小词汇(大,小)回答问题。
第四步:巩固1. 运用大小概念,让学生解决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问题。
2. 教师讲解错误的答案,让学生进行改正。
第五步:作业1. 让学生做相关的作业,巩固掌握的内容。
2. 教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方法: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让学生感性理解大小概念。
2. 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3. 运用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问题来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大小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对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今后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下册 角度教案 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角度教案沪教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让一年级学生了解角度的概念,并能够根据角度的大小进行简单的比较。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 通过展示一张有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角度。
概念讲解(10分钟)
1. 通过使用手指和身体的方向,让学生了解角度是两条线之间的夹角。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角度的大小。
角度测量(15分钟)
1. 使用角度量角尺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角度。
2. 指导学生自己测量几个角度并记录下来。
角度比较(15分钟)
1. 给学生发放一些卡片,上面分别画有不同大小的角度。
2. 让学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卡片,并解释他们的排序方式。
角度运用(15分钟)
1. 利用图形或日常场景,让学生找到一些具有不同角度大小的
事物。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事物的角度特征。
总结(5分钟)
- 向学生简要复今天研究的内容,并强调角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资源
- 角度量角尺
- 图片展示角度
- 角度卡片
- 图形或日常场景图片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测量和比较角度时的表现。
- 分发练册,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评估他们对角度的理解程度。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5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5沪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的概念,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计算题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的处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计数棒和算术纸牌。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20根计数棒,分成两组,每组10根。
然后我提问:“如果我把这两组计数棒合在一起,我们有多少根计数棒呢?”2.例题讲解:我拿出两组计数棒,第一组是13根,第二组是17根。
我问道:“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两组计数棒合在一起有多少根呢?”3.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发放了一些算术纸牌,每张纸牌上都写有一个两位数。
我让学生两两一组,用纸牌进行加法计算,并注意进位的情况。
六、板书设计13 + 17 = 30(进位:18 + 10 = 28)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答案:40答案:6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进位的概念。
但在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进位的处理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们尝试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注意进位的情况。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计算的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我利用计数棒直观地展示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进位的概念。
这个环节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和直观的展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概念。
在例题讲解中,我详细地解释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特别强调了进位的过程。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使用“比”的语言。
2.能够用图形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3.能够在生活中自如地使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模拟和比较。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比的语言进行模拟和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2.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物品大小,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比的概念1.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掌握“比”的概念。
2.掌握比的语言,如“大、小”、“高、矮”、“长、短”、“重、轻”、“多、少”等。
3. 比较大小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让学生探究大小的规律。
如:“当苹果比梨大时,用A 表示,A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当苹果比梨小时,用B表示,B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 学生通过比较,判断A、B的大小关系。
4. 实际运用展示一组物品的图片并让学生确定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之后让学生进行他们自己生活中的相关实际模拟。
如:“小明有5只球,小红有3只球,请问小明比小红多几只球呢?”5. 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点,并进行师生互动,巩固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物比较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运用“比”的语言进行表达。
2.通过学生的实际模拟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使学生掌握“比”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 3+3+4=10
2+5+3=10
… …
(3)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写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好方法,算式写得越多越快。 学生汇报,如:
① 可以是按加数的大小顺序写
1+1+8=10
1+2+7=10
1+3+6=10
… …
② 还可以先写一个算式,3+3+4=10,然后把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 少几来写。 例:把 3+3+4=10 中的一个 3 增加 2,另一个减少 2,就写出了算式 5+1+4 =10,再以此类推写出 5+2+3=10 等。 ③ 小结:同学们刚才介绍了许多好方法,都写出了 3 个数相加,和是 10 的算式。 你们有没有发现,不管是用第一种方法,还是用第二种方法,都用了一个什么规 律(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几,和不变)。 (4) 那么谁有好方法写出有 4 个加数,但和是 10 的算式呢? 先请同学们讨论,然后尝试写出算式,再说说理由。(例如在刚才写的 3 个数连 加,和是 10 的算式中,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拆一下就行了,学生可以用各种方法 写出算式。) (5)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数学中许多知识都蕴含着小秘密,只要 我们积极动脑筋,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奥秘,也会使我们越来越聪明。 3.计算 5+4+1= 3+4+1= 4+4+2= 1+2+3+4=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单双数重新组合后的特征并进行归纳。
教学准备:
教具:磁性圆片 20 个,1~20 数图,格子图。 学具:1~20 数图,双色片,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单双数及相应的数图
1. 初步感知
出示:
OOO
OOOO
OOO
OOO
两张图中的圆片分别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6、7)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多少教案
本篇文章将针对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来讲解多少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与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多少的概念,掌握多少的表示方法。
(2)能够正确理解不同多少之间的大小关系。
(3)能够应用多少知识点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单位,如“个”、“只”。
(2)让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图表中的信息。
(3)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等实际操作,理解数的多少。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1、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如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老师手中有多少支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多少”。
(2)讲解环节教师通过课件和板书,向学生介绍多少的概念并教授表示时间的方法。
还可通过图片和音频推介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多少的多样性和表示方法。
(3)练习环节教师可设计人际游戏、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以加强学生对多少知识点的巩固和练习。
(4)归纳环节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情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缺点给出具体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少知识点。
2、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法在引入环节和练习环节中,采用活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游戏教学法在练习环节和归纳环节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多少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对多少的理解和掌握。
(3)电子化教学法通过课件和音频等电子化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少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对多少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多少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法评价教师可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来评价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帮助是否明显。
3、教材编写评价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多少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和质量,以及教材的编写方式等来评价教材的优劣程度。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上下教案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上下教案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相应的教案也层出不穷。
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案。
这个教案分为“上”和“下”两份,总共包含了20个单元。
通过本文,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单元的教案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教案1-2这是本教材的第一单元。
它主要介绍了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的入门知识,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数学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1-2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案1-3本教案主要介绍了关于量的基本概念。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会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并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逐渐建立量的感性认识。
教案1-3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案4-5这是本教材的第四单元。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会计算两位以内的十进制数加减法,并且建立起对两位以内数字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案4-5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案7-8本教案主要介绍了关于组合的概念。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会组合两个或更多个数量来表示更大的数量,从而建立起组合的感性认识。
教案7-8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案13-14这是本教材的第十三单元。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会识别形状和简单的几何关系,例如“直/曲线”、“高矮长短”、“左右前后”等等。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复杂的数学概念。
教案13-14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案18-19本教案主要介绍了关于时钟的概念和应用。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会读懂和绘制基本的钟面,并能够使用时钟来表示不同的时间。
教案18-19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特点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案具有以下特点:1. 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教育,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简洁清晰的教学结构和教案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建构式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主动性。
加减混合(教案)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加减混合(教案)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加法和减法运算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并掌握其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2. 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的计算准确性。
3. 学生将加减混合运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课本。
2. 教学PPT。
3. 计算器。
4. 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3. 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
4. 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做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
2.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还有些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运算,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还处于初步理解阶段。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第一章:认识数字1-51.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能够用手指表示数字1-5。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难点:能够用手指表示数字1-5。
1.4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手指游戏道具。
1.5 教学步骤:Step 1: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认识数字1-5。
Step 2: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字1-5,加强记忆。
Step 3:通过手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数字1-5的认识。
第二章:认识数字6-102.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6-10,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能够用手指表示数字6-10。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数字6-10,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数字6-10,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难点:能够用手指表示数字6-10。
2.4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手指游戏道具。
2.5 教学步骤:Step 1: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认识数字6-10。
Step 2: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字6-10,加强记忆。
Step 3:通过手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数字6-10的认识。
第三章: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画图、交流等活动,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3.4 教学准备:实物道具、画图工具。
3.5 教学步骤:Step 1: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Step 2:让学生通过画图,巩固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Step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第一章: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数字1-10。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0-9的写法和读法。
2. 学习数的顺序,理解相邻数的概念。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10的图片,认识这些数字。
2. 教师示范书写数字1-10,学生跟随书写。
3. 学生互相交流,读一读、写一写所学的数字。
4. 教师组织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数字1-10的认识。
第二章: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习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计算。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加减法问题的能力。
1. 教师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决加减法问题的经验。
第三章: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2. 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人民币的单位,理解元、角、分的关系。
2. 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了解其价值。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人民币的单位,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3. 教师设计购物活动,让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运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第四章: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作的能力。
1. 学习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2. 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作的能力。
5.5.线段(教案)2023-2024数学一年级下册-沪教版
5.5.线段(教案)20232024数学一年级下册沪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学习5.5.线段这一概念。
线段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
在我们的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沪教版》中,这一章节将帮助我们理解线段的性质和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第5章的第5节学习线段。
具体内容包括:1. 线段的定义和性质2. 线段的测量和表示方法3. 线段的长度和距离的比较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测量线段的长度3. 能够比较线段的长度和距离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学会测量线段的长度。
难点:理解线段的长度和距离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绳子、点状物品学具:练习本、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用一条绳子展示线段的概念,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线段的定义。
2. 讲解:我会用PPT或者黑板展示线段的性质,并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比较线段的长度和距离,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线段的定义: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线段的性质:有限长,可以测量线段的长度:用尺子测量,记录下来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画出一条线段,并标出它的两个端点和长度。
线段AB和线段BC线段DE和线段EF答案:1. 略2. 线段AB比线段BC长线段DE比线段EF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对线段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并比较线段的长度和距离。
在课后,他们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这个概念,例如测量日常生活中的线段长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他们也可以尝试更深入地研究线段的其他性质,如线段的斜率和平行线段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教法学法
资源选择
作业或活
动设计
数学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计算游戏
相邻2个区域的和就是他们边上的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一、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
8+4= 9+2= 9+5= 2+8= 6+6= 8+5=
9+9= 7+3= 8+6= 7+5= 9+3= 7+7=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数砖墙:这是什么图?
上面的空白砖上应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好方法与答案,再与你的同桌交流。
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填,又是怎么想的?
小结:根据上层砖上的数等于下层两块砖上的数相加的和这个规律,已知相邻两块砖上的数就可求出第三块砖上的数。
现在老师把图形变一变,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P3题右图小丁丁与小红在玩三角
师:你看出什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边交流边由学生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已知三个区域数,求二个(三个)结果数
生:看到三角形里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都放了一些数量不等的小圆片。
师:这些小圆片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2
13
11
9
8
11
3
5 6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学过程课前学生准备:
(1)一个两位数,最高位是()位。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3)100里面有()个10,或者有()个1。
(4)比10大但比24小的双数有()。
一、复习数射线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这个学习工具吗?
出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数射线,重点突出数射线上有刻度、有起点、有方向。
二、探究新知
(一)十个十个地数
起点是整十数,十个十个地数
(1)出示:
师:这条数射线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生:数射线上都是整十数,从0—100
生:每一大格表示10。
生:每一大格又分成10小格。
生:每一小格表示1。
板书课题:数射线上的数
(2)出示:数射线上小青蛙跳远,数一数它跳到了几?
1、从0起点开始跳
集体轻声从0开始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2、跳到100,转身往回跳
男生:倒着十个十个数,从100数到0。
3小青蛙从5开始跳依次跳到15、25、35、45、55、65、……
女生十个十个地数,从5数到95。
观察发现:这一组数有什么特点?
生:个位上都是5,十位上每次大1。
在数射线上数。
并标出20、21、22---30;40、41、42、---50;70、71、----90 先数数,然后观察课件
在数射线上数。
并标出20、22、24---40;60、62、64、---80;先数数,然后观察课件
在数射线上数。
并标出20、25-----60;70、75、-----100,先数数,然后把数字写在数射线上。
(二)认识相邻数
1、出示题3的图1,在数射线上数数
(1) 20、21、22、……30:指名数
40、41、42、……50:左边数给右边听
(2)师:像这样的紧挨着一个数的前后的两个数就叫做这个数的相邻数,因为它们就像是邻居一样。
(3)填一填它们的相邻数是几?
()、23、()()、()、36
()、50、()()、40、41
17、()、() 12的相邻数是()和()
2、写出相邻的整十数14页(4)
3、利用14页(4),说一说它们与整十数相差多少?哪个数与它们距离近一些?
4、练
习14页(5)要求先找出位置小结方法:个位1234、最邻近整十数在左边,个位6、
7、8、9、最邻近整十数在右边。
哪些数最邻近整十数两边都可以?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教学目标达成练习:
在数射线上写出字母表示的数。
写出与下列各数的整十数。
35 86 61
教学
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39+=40 26+=30 25+=30
38+=40 46+=50 36+=40
37+=40 66+=70 49+=50
36+=40 76+=80 64+=70
35+=40 86+=90 81+=90
(4)小结进到整十数的方法:
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加上某数后得到十的数,就能进到整十数。
(三)推算
1、推算。
7+3=___ 4+6= 8+2=
17+3=____ 24+6= 28+2=
37+3=____ 44+6= 58+2=
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
2、补充成整十数。
6+___ =10 4+ = 7+ =
66+ =70 24+ = 47+ =
86+ =90 54+ = 77+ =
理解要求、观察算式、说说想法、谈谈疑问、动手完成、在数龙上检验。
三、总结
说说你的最大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找规律填数
78,75,72,,, 40,45,50,,,
2、5个一,3个十是()。
74是由()个(),()个()组成的。
3、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4,这个数是()。
十位上是2的数是()。
4、100里有()个10,()个20,()个25。
(2)根据要求填数
a b c d e f g h
········
①写出a、b……表示的数。
(4%)(每格0.5分)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②写出与a、b、c相邻的数。
a b c
③写出与d、e、f相邻的整十数。
d e f
课时教学计划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6.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每题1分)
()元()元()元()角7.换算。
(1)1张可以换 ______ 张;
(2)1张换 ______ 张;
(3)1张换 ______ 张;
(4)1张可以换 ______ 个。
教学
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一)
第1节(课)《认识钟表》
教学总时数 1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
教学目标1.会用日(天)、小时来表示时间,联系实例建立实际时间观念。
2.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整时、整时半)。
教学重点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资源选择
作业或活
动设计
板书设计
时间的初步认识
一天=24小时
表示几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