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作中几个典型意象群初探
辛弃疾诗歌意象
辛弃疾的诗歌意象丰富,其中军事意象和田园意象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军事意象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源于他早年征战沙场的经历。
这些军事意象,如“剑”、“弓”、“马”、“弦”、“沙场”等,都带有一种豪迈、激昂的气魄,表达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这些军事意象的使用,不仅体现出辛弃疾的“硬汉”气质,而且也实现了豪放词派的确立,为词坛开拓了一种新的局面。
另外,辛弃疾的田园意象也别具一格。
他虽然胸怀壮志,但现实并未给他提供太多的机会,因此他的执拗和固执让他在朝堂上寸步难行。
在被贬的过程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乡村生活和田园风景的诗歌。
在这些诗歌中,辛弃疾描绘了动植物、山水、风景、男女老幼等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来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愤懑。
这些田园意象不仅反映了辛弃疾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表现出他宽广的视野和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综上所述,辛弃疾诗歌的意象既体现了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无论是军事意象还是田园意象,都展现了辛弃疾的才华和豪情,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论辛弃疾的军事意象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辛弃疾的军事意象杨雨萌 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101-01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宋词豪放派代表,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又因为辛弃疾的先辈与金人有仇,祖父对金人的愤恨,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这一切让他从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一生力主抗金。
所以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展露炽热的爱国热情以及收复中原的抗战决心,吟咏祖国的大好河山等。
词常常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含蓄隽永。
在宋代初期的词大多注重追求华丽辞藻和对闺房细腻情感的描写,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到苏轼词时,首次出现了豪放风,宋词不仅只用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私情,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而在词中,词人常常通过一些意象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情感,鲜明独特的意象群,往往体现出词人的个性风格,使词人表达出的情感更具有丰厚的蕴味。
南宋时期,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相关的意象,在辛弃疾的爱国词中,辛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词的风格也大为改之,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整首词正是气势浩大,磅礴威然,将苏轼词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顶峰。
军人出身的辛弃疾,有在战场上战斗的丰厚经验,他熟悉军事生活,在晚年时代仍旧期待着重上战场,建功立业,所以在他的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骁勇善战,报复国家,洗雪国耻的英雄之士。
在辛词中的一系列军事意象中,深深地饱含着他对时代的期望、对自身韬略无人识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
解读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别枝”“惊鹊”
解读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中国古代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出现了许多富有诗意的意象和形象,其中的“别枝”、“惊鹊”更是给词作增添了深刻的意蕴。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解读这两个意象,探究其在词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
首先我们来谈谈词中的“别枝”。
“别枝”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名出现了,但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笔下描绘了一番别具情趣的意境。
“怕上郎看见,也恐同州惊鹊”,这句中如词中蕴藏着将一种极富寓意的情感。
词人把自己的行动和许多物象联系在一起,他的低头“怕上郎看见”,他自认而交接着“也恐同州惊鹊”,耳听而私自苟存。
从而这“别枝”,充满了诗人的私朋和婉顾许多暗地的情愿。
进一步的,词中又描绘“小资官军逐别去,逐处流沙随雁去”的景象,枝头的劫后的难局,劝人荣事惨情不由己,遥在掩映中别有片夜。
词神其意景象奇幻,表现事理极政,激情倏忽交了转折。
几度推黑,山窣见枯,艰辛艳美适事依稀。
而“惊鹊”则是词作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恨极他乡鹊,问鸟殷勤转苦心”这句中所反映的正是辛弃疾内心的悲愤之情。
词人以“恨极他乡鹊”这样一副美丽的意景来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以及,望僵转到“问鸟殷勤转苦心”形成,把平常赠的鸟兽看作朱镜的携侣,正契则以极负,视为装饰要求等等。
这种创作手法的四面八在,联谊了个体作表其实者的作信,也表现了词的想象力和多途之大精。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别枝”“惊鹊”是宋代词中的经典意象,在这首词中,它们承载着词人对家国之思、对生活苦难的体味,同时也反映了辛弃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两个意象在词中的运用,不仅使得词作更加丰富和富有诗意,而且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内心体验。
正是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表现和思想深刻意蕴,使辛弃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词人。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2008.0521辛弃疾是驾驭语言、营造意象的大家,他的词作也因此意象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在其创作中,精妙奇特的意象,赋予了词作灵动飞扬的形象、幽深隐约的意蕴以及凝重厚质的情感,具有奔腾飞动、雄壮凌厉、奇伟不凡的特点,体现了崇高的壮美、雄强的阳刚美和刚健有风骨的自然美。
在他的笔下,洋溢着生命的激情、独特的个性,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发有为的精神。
这种撼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他的山水田园词的意象营造中得到全面展示,通过运用描述、比兴、夸张及象征方式,使人在领略其山水田园词所咏唱的自然风光之美时,更体悟到作者奇崛伟岸、光辉峻杰的人格之美。
一、写景的意象辛弃疾写景词有160余首,其意象清冽、优美。
《好事近・西湖》: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
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
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这首小令主要是描写西湖景色。
开篇创造了一个突出的意象“冷浸一天寒玉”。
以“一天寒玉”比拟秋天“相次藕花开也”暗示秋天清辙、透明而稍带寒冷的湖水。
在这里,诗人把“湖水”当成“一大块寒玉”,用的是比拟中的拟物手法。
这也是现代诗人所爱用的修辞手法。
它使读者在读词时,立刻被带入诗人所布置的想象空间,仿佛感受到微微袭人的凛冽秋寒。
这个意象,颇有先声夺人之势。
于是,接下来描写湖光山色以及游湖之乐等句子,都以“冷浸一天寒玉”这个意象作为铺垫。
《南歌子・山中夜坐》一词的写景意象句“秋怀彻底清”和“月到愁边白”,则除了一般拟人化手法之外,还蕴含古典诗词尤其是词中较为罕见的象征味道。
“秋怀彻底清”不单指秋空清澈,还带孤高的人格与襟怀,令人读之而顿兴“洞庭木落楚天高”的渺远联想,心灵也似乎为之无比澄净。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月到愁边白”句。
写月亮“白”,当然很“切景”,黎明前的月往往特别白。
妙的是,月亮怎么来到“愁边”就会“白”?这个句子,给予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这里的意象,其实已渗入现代诗歌里常见的象征手法了。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宋词以其精美的意象深受读者喜爱。
其意象群的演变,可以追踪出宋词的文化变迁和时代风貌。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宋词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继承了古代山水田园的意象,对自然的描写以山水为主,注重形神合一、以景寓情。
宋词则从唐诗中承袭自然意象,但关注的角度稍有不同。
宋词意象群除了山水,还描绘了花鸟、月亮、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
这些自然意象都与时代背景有关。
宋代社会文化发达,科技进步,商贸繁荣,都对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自然意象的描写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绘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中的“阑干”是对宋代庭院中常见的木栏杆的描写,而“秋夜将晓”则是对宋代社会夜生活的描写。
二、历史意象历史意象是宋词意象采撷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宋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时期前后随着文人墨客阶层不断提高,对过去的文艺遗产的继承、吸收、创新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
这种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崇高是深藏在宋词意象里的。
有些词人也许有着超越时代的情感,但也有一些词人着眼于现实,为后人提供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意象群。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描绘了宴饮场景,将民间中秋的古老习俗融入其中,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三、宗教意象宗教意象是宋词意象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在宋代有着广泛影响,诗人也从中得到了灵感和启示,进而通过诗歌体现。
诗人通过对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丰富了诗歌的意象,突显出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特征。
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宗教意象就是以佛教中“四大皆空”理念为底蕴的。
四、情感意象情感意象是前人对人生经验、社会磨难、情感世界等方面的凝练,它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形式是特指某种情感、状态或性格倾向的特殊形象。
宋词追求情感的真实、深刻和丰富,丰富的情感内容和精准的表现力贯穿于整个宋词的创作史上。
辛弃疾诗歌意象探寻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内容广泛,深入探讨其诗歌意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的意象。
这主要是因为辛弃疾自身曾是一名军人,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对战争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剑、弓箭、战马、士兵等军事元素的描绘,这些意象都带有强烈的战争色彩。
辛弃疾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悲愤和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壮志。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自然景观的意象。
这些自然景观包括山水、草木、花鸟等,都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然而,辛弃疾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并不是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常常用山水来比喻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用草木花鸟来表达自己的悲欢离合和人生感慨。
此外,辛弃疾的诗歌中还有很多关于历史和文化的意象。
他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通过历史和文化的意象来反思人类命运和时代变迁,同时也借此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歌意象丰富多彩,既有战争和军事的意象,也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意象。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表现力,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诗歌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辛词新意象——论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
207Email :jiaoyuluntan@辛词新意象—论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铜佛寺第一中心小学校 李美花 宋词的韵味,含蓄隽永,通常借助一定的外体来表现,而意象却是宋词创作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有力的载体。
寻根下去,在不同的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典型的意象——例如“雁”象征爱情,“菊花”象征高洁,“竹”象征高雅,“月”象征怀人思乡,“柳”象征送别等。
有了意象的存在,词人表达出的感情更具有丰厚的蕴味。
这些意象作为艺术的符号,表现了典型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境界,集中反映了词人的心境,贯穿于宋词中。
宋代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时代。
宋代词人或闲人居士,或仕途之子,或放浪形骸之人,都是性情中人。
对生命,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理解。
受到外界文化底蕴熏陶的同时,主体也常常进行自发地感悟、思索。
许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而有感而发又与所谓的“灵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灵感”是创作主体放弃专注沉思时,无意识获得的,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
“柏拉图视‘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精神状态。
” 灵感表面上是主客体的一种邂逅而产生的,实际上是主体经过长期酝酿,然后偶然顿悟的。
灵感与意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象先于灵感而存在,灵感的产生带动了意识的显现,使积淀在词人心中的隐性的意象变为显性的意象。
因为意象原先已存在作者的内心,已代表、象征着一些理念、人、事,包含了一定的情感、意念、理想。
和以往宋词中的一些意象不同,稼轩词中多了一些新的意象,那就是军事意象,这和他生活的朝代以及他的凌云壮志不得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弃疾一直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直接而纯粹,满怀着一腔热情,将男人的洒脱、豪迈、侠义与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辛词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上。
辛弃疾词中意象的运用
辛弃疾词中意象的运用作者:朱羿铭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2期内容摘要:辛弃疾是我国词作大家,他将豪放词推向了创作的高峰,其现存600余首词,内容宽泛,题材多样。
本文将结合意象使用意义出发,以高中生学习的角度浅析辛词中军事、动物、田园、风景人物等意象的运用。
感受辛弃疾爱国诗词中的沧桑雄壮,田园词中的悠然自得以及自然风光豪迈壮阔的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诗词意向运用运用独到鲜明的意象可以突出作者的作词风格,辛弃疾在词创作中不拘泥于一种类型,其描写农村景色、风土人情、写政治、写人生哲理、写友情爱情等,另一种角度上说,只要在当时其他文学样式写的东西,他都将其加入到词中,不仅拓宽了词的内容,也丰富了词创作的题材,对我国诗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事意象的运用由于辛弃疾是军人出身,所以其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在辛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弓箭”、“枪”、“戈”“将军”、“骑兵”等,可以说带有军事意象的词作品占据了其全部作品的一半。
作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将士,辛弃疾有着满腔爱国热血,但却无故遭受到了接连贬低与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将个人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充分融入到词创作当中,例如:《破阵子》中他将男人雄心壮志抒发为“五十弦塞外声”,《南乡子》中写出“坐断东南战未休”等,增添了词中抒情范围的同时,不乏男子汉大丈夫荡气回肠的风范,豪放词也从此真正兴起。
南宋时期,我国词内容中开始表达民族苦难、现实社会等意象,而辛弃疾作为一名军人,有着上战场杀敌的经历,对军事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其创作出的战争或军事意象十分真实,并将词创作的意象群转变为新形势。
据数据统计,在现存600首词中,“剑”相关意象就有20处,例如:想剑指三秦、倚天需长剑等等,表现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思想,在辛词中,密集的军事意象建造了我国词史上罕见景观,树立了壮阔豪迈的审美境界,读者能在其中充分感受到热血男儿爱国情怀的力度美与崇高美[1]。
二.马意象的运用辛弃疾词作内容宽泛,不乏许多动物意象,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马意象。
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
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近年来,婉约词是研究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特点在于含蓄而委婉,不同于唐诗中所强调的豪放派,婉约派更具有文化内涵与人文气息。
在历史上,婉约派诗人中以辛弃疾的词最为精彩。
辛弃疾的词中婉约意象丰富,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渲染情感更加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辛弃疾的词汇是一个重要的素材。
因此,本文将以“语文教学中辛弃疾婉约词意象分析”为题,对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词汇解析辛弃疾的词汇数量众多,其中大量使用了婉约的语言,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这些词语虽然不是特别直白,但是通过别样的方式,将深情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让读者更加产生共鸣。
意象分析在辛弃疾的词中,婉约意象是一种特定的表现方式。
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鹊桥仙”,其情感极为丰富,既有爱情的甜蜜,又有离别的哀思。
而这些情感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例如“一世眉间两点泪”,“日夜把相思,对月长吟无觅处”。
这些细节描述,不仅让意象更加生动,更让人们对于故事中的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
句式分析辛弃疾的句式极具特色,多以抑扬顿挫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句子的抑扬顿挫使得整个句子韵律明显,更贴合于情感表达。
在教学中,这些抑扬顿挫的特色也会在学生中得到发挥,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结在语文教学中,辛弃疾的词汇与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
通过分析词汇抑扬顿挫特点,探究篇章意境表现以及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素养的理解。
同时,辛弃疾在婉约派诗人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知道一些经典的作品或者技巧,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学素养的提升。
宋词鉴赏:《西江月》的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
宋词鉴赏:《西江月》的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一、介绍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有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被创作出来。
而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意象描绘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为例,深入探讨该首词在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之处。
二、意象描绘《西江月》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意象进行描绘,通过对江河、月光、春草等元素的描述,展现出独特而细腻的画面。
以下是几个关键意象:1. 江河作者用"怒涛中流看断桥"描述江河湍急奔腾之势,在读者心中勾勒了壮阔激越的河水图景。
2. 月光月光是整首词核心形容之一。
作者运用"满天飞絮轻如梦"来形容明亮的月光下飘落的轻柔雪花,加强了词中浓厚的夜色与凄清氛围。
3. 春草春草是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意象之一,它在《西江月》中作为回忆往事和寄托深情的象征,使读者更能体悟到词人内心世界的哀愁和孤单。
三、情感表达除了意象描绘外,辛弃疾在《西江月》中通过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以下是几个情感方面:1. 思乡之愁整首词贯穿着对故乡思念的深沉愁绪。
作者运用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对江河、月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思乡之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离乡背井所带来的伤感和无奈。
2. 壮志未酬辛弃疾作为南宋末年的忠臣,在战乱时期被迫离开家乡投入到战斗之中。
《西江月》中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悲凉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境遇的无奈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3. 孤独寂寞词中孤独寂寞的情感通过对春草、题壁等形容来表达。
作者用"当时只道是寻常"来承受自己孤独沧桑以及与外界隔绝的苦楚,使读者更能深入感受到辛弃疾内心的落寞之情。
四、结论《西江月》作为一首经典的宋词,通过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作者辛弃疾利用自然景物描绘了江河、月光、春草等丰富多样的意象,以及深沉的思乡之愁、壮志未酬和孤独寂寞等情感,在整个词中构建了一个真挚而悲凉的艺术世界。
辛弃疾词中的刀剑意象探索
辛弃疾词中的刀剑意象探索作者:张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本文从辛弃疾词中的刀剑意象入手,从刀剑意象折射出词人英雄人格方面来分析词中的宏大理想和悲慨心态,并从刀剑意象的审美意义方面探寻词人对宋词意象的贡献。
关键词:辛弃疾;刀剑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009-01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农民起义军,戎马生活及他“了却君主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人生理想,形成“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①的忠义性格,叱咤风云的军旅经历使他把军事题材引入词中。
南下归宋以后,却只被当作南下的流民散置,拳拳赤子心,耿耿报国情为主和派所不容,最后郁郁而终。
因此,他不仅在词中大量引入刀剑意象,而且由于归正之后,一直沉于下僚的坎坷仕途,在词中又为刀剑意象赋予了新的内容,其词呈现出雄豪壮大之美。
一、刀剑意象折射出词人的英雄人格刀剑意象在古今作家笔下都有描写,不论是屈原“带长剑兮挟秦弓”②,还是李白“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③,都抒发了他们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辛弃疾把自己军旅经历与收复中原的理想都熔铸在刀剑意象中,从多方面折射了辛弃疾的英雄人格。
(一)刀剑意象体现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辛弃疾在词中借刀剑意象表达自己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英雄壮志。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豪迈纵横的英雄之气。
词人对收复失地不仅有自己的智计韬略:“记他年帷幄,须依日月;只今剑履,快上星辰。
”(《沁园春·甲子相高》),而且也倾注了自己充沛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人和,燕可伐兴与日可。
”(《西江月》)坚信“他时剑履山河”的那一天定会到来。
(二)看刀抚剑的描写表现英雄的悲慨心态辛弃疾身处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先后于1165年写成著名的《美芹十论》奏陈给孝宗皇帝;又于1170年给宰相虞允文陈献《九议》,力陈恢复国土的重要性。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风意象
去了无踪。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
高处所种的树婀娜起舞。我们要相信还是有谢安家族样的
据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这首词写于1185 儿孙,能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可是 年。赋闲在家的辛弃疾惊觉白发流年、日月易逝,因此前去 谁又能知晓这些年 来我 心为 国的 心事 , 就跟 孟郊 《烈 女
还想到挽留不住的流莺声。意境清凄,婉转动人。词的下 阙由渲染离别一转描摹女子情态。痴情的女子把插在鬓上 的花一遍遍地数来占卜情人的归期。甚至在半夜梦中还在 呓语,写怀人的女子,而黄苏的《蓼园词选》用 “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1]简明扼要地指 出了词作的真实意图。当我们结合辛弃疾的处境来细细品 味词作时,我们才能读懂其中深涵的韵味。细看来,辛弃 疾对国家的忠肝义胆何尝不是一种痴情?辛弃疾在南归之 后,一直满心希望能施展自己救亡扶危的抱负,为国家收 复失地。如同词中的女子,从此不敢再听到,失地的百姓 被蹂躏如风雨摧残后的残红狼藉。他在等待自己的归期, 夜夜梦回战场,救百姓于水火,可惜未能如愿。辛弃疾通 过“风雨”意象抒发了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苦闷和“报国 欲死无战场”的无奈之情。
子和王夷甫(《世说新语•文学》)一般,素昧平生却一见 自蹉跎岁月。既然万事都是这么无常,那我们就趁着今晚
如故,这份友情实在是难能可贵。“玉堂金马”的官邸不足 如此美的月色及时行乐,欢笑今宵。整首词充满了矛盾的 贵,山野为邻犹可喜。这也正是二人能够志趣相投的地方。 张力,辛弃疾有报国坚贞之心,渴望得到“春风”,和谢
万事一杯酒,长叹复长歌。杜陵有客,刚赋
后,辛弃疾醉心“风月”,在山野的逸趣中,甚至与友人
云外筑婆娑。须信功名儿辈,谁识年来心事,古
的欢谈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词作在《水调歌头•和郑舜举
浅谈宋词意象群的演变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分数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观课日期:XX年XX月XX日课堂名称:分数的初步认识授课教师:XXX老师一、课堂概述本堂课是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程。
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将学习到分数的定义、分数的组成以及分数的比较等基本内容。
通过课堂上的活动和小组合作,老师帮助学生们对分数产生基本的认识,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授课方式1. 模拟游戏:老师开始了一个模拟游戏,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并让他们站成一排。
然后老师给每个学生分配了一个角色,例如,1/2、1/3等。
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排队的位置上站好。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感受到了分数的大小关系和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2. 分数的定义: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品,向学生们解释了什么是分数。
学生们明白了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的数,分子表示被分割的部分,分母表示整体的数量。
3. 分数的组成:老师通过多个例子向学生们解释了分数的组成,包括分子和分母。
学生们通过小组活动,分析了一些分数,并找出了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4. 分数的比较:老师通过绘制图表和示意图,向学生们解释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分数的比较练习,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三、教学亮点1. 游戏化教学:通过模拟游戏的方式,学生们更加主动参与了课堂的学习。
他们在游戏中实践了分数的概念,并积极讨论以及体验了分数的应用场景。
2. 培养合作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协作、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方式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中,老师通过提问和示例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培养了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时间控制: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整个课堂时间紧张。
应该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进行。
2. 教学资源丰富度:在课堂中,教学资源较为简单,只有一些示意图和实物,希望老师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和实际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
关于辛弃疾山水田园词意象的探析
关于辛弃疾山水田园词意象的探析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一生经历颇为坎坷,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壮志未酬。
虽在政治上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在文学成就方面,他在历史上留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山水词中也透露着一股磅礴的气势,在这股气势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
山水词虽然是山水田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为它是宋词中的沧海遗珠,故而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历来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不足。
前人对山水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单个作家的作品研究。
其中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巩本栋《辛弃疾评传》、朱德才《辛弃疾词选》这几本书,都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了辛弃疾。
辛弃疾笔下的山水千姿百态,动静皆宜。
群山时而奔腾而至,气势磅礴;时而静默内敛,不动森然。
他写岩边溪水,清澈可爱,他写钱塘大潮,有气吞天地之势。
他的词豪放悲壮,并且似乎是主导风格。
豪放,源于词人炽热的爱国激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
悲壮,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当时广大人民所奢求的收回国土,平定外国侵略,但南宋朝廷却主张求和,且常是主和派在朝听众掌握大权,另辛弃疾等广大爱国将士报国无门;二是辛弃疾自身的坎坷经历和性格的表现。
辛弃疾一心投身南宋,可是他的身份一直遭人猜忌,让上位者和政治同僚不敢重用他,更是两次被罢免,共计十八年。
而他山水词的主要也写于这段闲居生活,我们不仅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田园风光、山间美景的安宁平和,更能从那一个个难眠的夜晚中读出词人的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却无处安放的痛苦。
现在让我们通过诗词的分析,走近辛弃疾,走进他带着传奇色彩的一生。
一、辛弃疾与山水词南宋时期的山水词创作山水词是通过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情意,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或抒发对官场的厌恶,或排解遭受贬谪时的郁闷心境,或表达对山水自然、田园风光的热爱,或流露出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作品中的白发意象分析
辛弃疾作品中的白发意象分析内容摘要:辛弃疾不但是南宋历史上一位具有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诗人。
他痛愤女真贵族对中原地区实行残暴统治,不能容忍南北分裂、山河破碎。
他的爱国精神和宏伟词篇,被后人誉为“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他的一生英雄了得、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坎坷凄苦、郁郁而终,“白发”意象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是他对无情现实最有力的控诉。
关键词:辛弃疾白发意象分析辛弃疾一生所写作的歌词,为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共还有六百二十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就其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它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然,笔者发现,在辛弃疾现存的这六百多首作品中,有五十首左右的作品都出现了“白发”这一意象,这样的比例算是相当高的了。
为什么辛弃疾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白发”意象?辛弃疾究竟想通过“白发”这一意象表达些什么呢?根据邓广铭先生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分类,笔者做了粗略的统计,江、淮、两湖之什共词88首,出现白发意象的词约有9首(1174年约3首,1175年约1首,1178年约3首,1180年约1首,1181年约1首);带湖之什共词228首,出现白发意象的词约有25首(1182年约1首,1183年约1首,1185年约1首,1186年-1189年约19首,1190年-1192年约3首);七闽、瓢泉、两浙、铅山诸什共词285首,出现白发意象的词约有16首(1193年-1194年约4首,1196年约1首,庆元中1首,1200年约4首,1201年约4首,1203年约2首)。
从以上的统计中不难发现,出现白发意象的作品最多的集中在辛弃疾被王蔺弹劾后定居带湖的十年,而其中一一八六至一一八九年就有十九首之多,此外密集出现有白发意象的作品的是一二○○年至一二○三年这三年间,约有十首之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作中几个典型意象群初探[摘要]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词为我们塑造了一组组具有典型性的意象群,而这些带着词人强烈主观个性色彩的意象,是辛弃疾人生经历和情感的写照,托物言志,寄情于意象,表达他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关键词] 辛弃疾;军事意象;历史英雄;女性;山川;乡村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在苏轼开创出的豪放阔达、高旷开朗的词风道路上,写出许多雄浑悲壮、气势豪迈的作品。
同时,稼轩以其蔑视一切成规旧俗的豪杰之气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里进行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探索,最终开创了词更加广阔的天地。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词,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迄今不废。
”品读辛词,我们发现其词题材广泛,内容包蕴万千,丰富多彩。
他在《鹧鸪天》中说:“人无同处面如心。
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
”[1]即他要立志于将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全部表现在其词作中。
由此,其词中包含的意象自然也就多种多样,绚丽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将这些意象抽取出来,陈列于眼前,就会发现它们竟然已经形成了一组组令人难忘的、生动的、个性鲜明的意象群体,而这些意象群体又是词人主观情感体验的外在表达,是我们深刻了解辛弃疾一生“行藏”的重要手段。
现对这些意象群中的几个典型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描写战争和军事的军事意象群,表现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本是军人出身的辛弃疾,有着为国效劳的赤胆忠心和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活经历[2],并且他将力主抗金、恢复大业的理想和抱负作为毕生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一首关于战争描写的词作。
作者前九句以梦境中想象的军营征战的抗金生活为描写对象,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报国杀敌、建立功名的雄心壮志,军事意象最为集中。
“醉里挑灯看剑”,其中“剑”是很明显的军事意象,是军人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必备武器,“看剑”表达作者的雄心,更将他胸中不能赴前线雪耻的愤懑情绪倾泻出来。
“吹角连营”,是听到部队里嘹亮的号角声连绵不绝,“分麾下炙”、“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写出军队里战士们生活、娱乐的军旅场面和阅兵时将军整装待发、士兵精神高昂激越的宏大盛况。
上片五句,句句与战争军事有关。
下片前两句写战马如的卢马一样在战场上飞驰奔跑,弓箭射出去时发出的响声犹如霹雳般振聋发聩。
两组军事意象的描写,将战场上战斗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犹如亲临其境,感受着战争的激烈、紧张,千钧一发的形势和士气冲天的战士们为国英勇杀敌、势不可挡的激昂斗争精神。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词人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政治理想,然而末尾五个字却将他从梦里拉回到现实,现实的朝政是由主和投降派把持,恢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的愿望成为泡影,词人把报国无门的悲愤与苦闷得以倾吐,其爱国之情感人至深。
又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两句与前词“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反复摩挲腰间佩戴的却不能用来杀敌恢复统一的刀剑,来表达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抑郁心情。
而“无人会”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证实辛弃疾与奸佞小人和苟且求生的朝廷胆小鼠辈们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的独特悲壮的情感体验。
他那超尘绝俗、高洁傲岸的形象十分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如《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然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春。
该词上片中的“旌旗”、“万夫”、“锦襜”、“突骑”、“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金仆姑”等军事意象紧凑连缀,将作者早年英雄豪迈的一件壮举再现出来。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人,领导了抗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并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辛弃疾奉命赴建康,在完成使命归来途中,得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率领五十名骑兵袭击有上万人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擒拿,带回建康处死。
他的英雄虎胆在这次事件中展露无遗。
而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感叹自己年华已逝却无建功立业的机会,满怀任人用兵之道和谋划复国中兴的计谋却不能派上用场,委以重任,反而受到朝廷的一再排挤,换得落职闲居、无所作为,这是对一个一生志在恢复国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宋·范开《稼轩词序》,《景刊宋金元明本词》本《稼轩词甲集》卷首)的英雄豪杰莫大的讽刺与打击。
二、援引历史英雄人物,或以英雄人物自喻的英雄意象群,表达其英雄情结和远大的政治志向辛词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古代英雄人物,这些历史人物都曾建立过一番伟业,英勇无比,是词人一生景仰和学习的楷模,也是词人保持爱国激情的不竭精神动力,他们的英雄事迹时刻激励着词人为其理想执著追求,永不放弃。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两首词都是作者同年(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同地(京口北固亭)所作的怀古之词,此时作者在镇江作知府,年已66岁。
前一首词辛弃疾对孙权年少时就雄踞江东而争霸天下的英雄事大加赞赏,甚至将孙权视为自己培养下一代的目标典范,还把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北伐中原时横刀跃马、势如猛虎、豪气贯九霄的英雄形象尽情展现于眼前。
又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见”,生怕自己一时误入歧途,没有颜面面对刘备这样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还有如《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道出了词人年少时正如战国时策士苏秦那样英气勃发,年少有为,对于功名事业有一股锐进之气。
可见辛弃疾对这些英雄人物是极仰慕、极赞赏的,同时他们身上的品质也是其所向往的,显示了词人崇高的理想追求、豪迈的气概和光辉俊朗的品行,为我们深入词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三、描写伤春的女子的女性意象群,表达其沉郁的悲愤之情辛弃疾词作有很多描写女性惜春、怨春、伤春,风格秾纤婉丽,于缠绵、婉转之中渗透豪气、悲壮,表达作者深深的哀怨和忧愤。
如《祝英台近》: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词写闺中女子暮春时节伤春、怨春的闺愁,将闺中女子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下片前三句,她将簪在鬓边的花簇取下来,一瓣瓣地数,将离人的归期预卜,又反复戴上取下,将那种缠绵悱恻的凄怆相思之情曲折生动地表达出来,情感的拿捏可谓细致入微。
虽是闺怨之词,实则是词人对国家长期分裂的伤痛之情借女子之口表达出来。
又如《摸鱼儿》(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峨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片写暮春景色。
开头一句描绘出暮春时节衰败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凄凉。
“惜春”句虽写惜春,但实际上是词人对岁月匆匆、年华不再、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无奈感伤之语,是词人对这个王朝既爱又恨复杂矛盾心情的表露。
下片连用陈皇后、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被嫉妒、遭排挤打击的悲愤和对朝中小人最为深刻的愤慨和警告,告诫他们要时刻记住历史教训不可,否则必将化为尘土。
全词既哀怨又沉郁顿挫,寄寓了词人深深的忧愤之情。
其他词作如《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汉宫春(立春)》、《贺新郎(赋琵琶)》、《青玉案(元夕)》等都有这类意象的描写。
四、描摹山的秀丽、奇峻、巍峨的山川意象群,表达其政治上遭遇打击后寄情山川的忧愤之情从1181年至1207年,辛弃疾基本上过着闲居的生活,中间起起落落,郁郁不得志,于是乎常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表达深沉的人生无奈感。
如《沁园春(灵山齐菴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卢,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这是描写灵山佳景的名篇。
上片前三句写山,气势宏伟。
重叠连绵的山峰向西奔涌,突然又掉头向东,其势犹如奔腾咆哮、回旋腾跃、声势浩大的万匹骏马,雄伟壮丽,大气磅礴。
“万马回旋”描摹山的走向,“西驰”描摹出山的动态,化不动的山为运动的山,化静为动,写法大胆夸张,想象奇特,不落俗套,以“气”制胜,给人以灵动奔腾、势不可挡的动态化体验。
清陈廷焯:“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3]可见,这样评价其词的确中肯。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突破传统,以人比山的博喻尤使人叫绝。
他用东晋豪门世族谢家子弟风流潇洒的穿戴比喻山的富丽、壮观;又用太史公司马迁文章表现出来的雄深雅健的风格来比喻山带给人非同的气度和博大精深之感,这种超凡脱俗的写法足见词人对大自然山川的熟悉和钟爱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词人欣赏山川的壮美、崇高、博大,有时竟然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如《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竟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上片: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