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口味”大全
中医养生食谱小吃大全
中医养生食谱小吃大全
1. 煲汤类:鸡汤、排骨汤、猪骨汤、鱼汤
2. 粥类:八宝粥、南瓜粥、薏米粥、红豆粥
3. 蒸类:蒸蛋羹、蒸鱼、蒸蔬菜、蒸馒头
4. 炖类:炖猪蹄、炖鸽子、炖排骨、炖牛肉
5. 烤类:烤鸡翅、烤鱼、烤蔬菜、烤果蔬串
6. 煮类:清炖鸡肉、煮鱼头、煮豆腐、煮海带丝
7. 炒类:蒜蓉炒西兰花、鸡肉炒芹菜、豆芽炒肉片、木耳炒青菜
8. 煎类:西芹煎蛋饼、多层香蕉煎饼、土豆煎饼、银耳煎饼
9. 汤类:黄豆绿豆汤、玉米山药汤、冬瓜排骨汤、苹果红枣汤
10. 凉拌类:凉拌黄瓜、凉拌豆芽、凉拌海带丝、凉拌藕片
11. 煎蒸类:葱油煎饺、蒜蓉蒸扇贝、生姜蒸排骨、花菜煎蒸
12. 其他类:红枣糕点、芝麻球、桂花糕、核桃糖
13. 糖水类:百合莲子糖水、红枣山药糖水、黑芝麻糊、花生糊
14. 清炒类:清炒豆芽、清炒西兰花、清炒小鱼干、清炒香菇
15. 自制豆浆类:原味豆浆、核桃豆浆、黑芝麻豆浆、莲子豆浆
请注意,以上食谱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或特殊情况,请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个性化调理。
中医养生中的“五味”指的是什么
中医养生中的“五味”指的是什么在中医养生的广阔领域中,“五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那么,这“五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中医所说的“五味”,通常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不仅是我们日常饮食中能够品尝到的滋味,更是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在许多水果中,如山楂、乌梅等,都带有明显的酸味。
酸味食物对于多汗、久泻、遗精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比如,当人体出现虚汗不止的情况时,适当食用一些酸味的食物,能够帮助收敛汗液,减少出汗量。
此外,酸味还能促进肝脏的功能,有助于养肝血。
但酸味食物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胃胀、胃痛等不适症状。
苦味,能清热、泻火、解毒。
常见的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苣等。
当人体内有实火,如出现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时,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症状。
苦味还具有燥湿的作用,对于体内湿气较重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然而,苦味食物大多性寒,过量食用可能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
甘味,具有补虚、缓急、调和药性的功效。
像红枣、蜂蜜、山药等都属于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能补充人体的气血、津液,对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滋补品。
同时,当人体出现疼痛、痉挛等症状时,甘味食物能够起到缓解疼痛、舒缓痉挛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甘味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容易导致痰湿内生,引发肥胖、高血脂等问题。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生姜、大蒜、辣椒等都属于辛味食物。
当人体受到风寒侵袭,出现感冒、恶寒等症状时,食用辛味食物可以帮助发散风寒,缓解症状。
辛味还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对于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块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不过,辛味食物多性温热,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上火、口腔溃疡等问题。
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多具有咸味。
咸味食物对于体内的肿块、结节等有一定的消散作用。
同时,在中医治疗便秘的方剂中,有时也会用到咸味的药物来泻下通便。
中医 五味术语
中医五味术语中医五味术语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药物的性味特性。
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具有特定的性质和功效,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是指酸性的味道,具有收敛、固涩的特性。
酸味药物常用于治疗出血、脱垂等症状。
比如山楂具有健脾消食、化痰止呕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苦味是指苦涩的味道,具有泻下、燥湿的特性。
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利水利尿等功效。
黄连是一种常用的苦味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热病、湿热腹泻等症状。
甘味是指甜味,具有滋补、缓和的特性。
甘味药物常用于补益气血、调和药性等功效。
人参是一种常用的甘味药物,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食欲不振等症状。
辛味是指辛辣的味道,具有发散、温通的特性。
辛味药物常用于发散寒邪、温通经脉等功效。
生姜是一种常用的辛味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寒症等症状。
咸味是指咸咸的味道,具有软坚散结的特性。
咸味药物常用于软坚散结、通利水道等功效。
海藻是一种常用的咸味药物,具有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适用于结石、水肿等症状。
总结一下,中医五味术语是中医学中对药物性味的描述,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使用五味术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药物的特性和适应症,从而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中医五味术语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五味术语,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药,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口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口味异常是指病人口中的异常味觉。
询问病人口味的异常变化,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疾病。
(一)口淡
口淡是指病人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虚弱证。
(二)口甜
口甜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三)口黏腻
口黏腻是指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
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之证。
(四)口酸
口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
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五)口涩
口涩是指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六)口苦
口苦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
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七)口咸
口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戒味的症状。
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例题:
A.口淡
B.口苦
C.口涩
D.口甜
E.口咸
1)燥热津伤常见口味为
2)心火上炎常见口味为
1.【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口涩是指患者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2.【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口苦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
多见于肝胆火旺、湿热内蕴致胆气上逆、心火上炎。
中医五味学说如何应用于饮食调养
中医五味学说如何应用于饮食调养中医五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食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每种味道都具有独特的属性和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应用中医五味学说进行饮食调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
酸入肝,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五味子等,能够收敛肺气、止汗止泻、涩精缩尿。
对于多汗、久泻、遗精、遗尿等病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同时,酸味还能促进肝脏的功能,有助于调节情志,缓解焦虑和抑郁。
但酸味食物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等症状。
苦入心,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
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苦苣等,能够清心泻火、清热解毒、燥湿通便。
对于心火亢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以及湿热内阻导致的黄疸、痢疾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苦味食物多性寒,过量食用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甘入脾,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蜂蜜等,能够健脾益气、滋养补虚、调和药性、缓解疼痛。
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身体虚弱以及各种疼痛症状。
但甘味食物如果摄入过多,容易导致痰湿内生,引起肥胖、腹胀、痰多等问题。
辛入肺,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能。
辛味食物如生姜、葱、蒜、辣椒等,能够发散风寒、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对于风寒感冒、气滞血瘀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不过,辛味食物大多性温热,过量食用容易耗气伤津,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咸入肾,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蜇等,能够软坚散结、润肠通便。
对于瘰疬、痰核、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但是,咸味食物过量食用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损伤肾脏功能,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在饮食调养中,我们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搭配五味食物。
例如,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可以适当多食用甘味食物来补益气血;而心火旺盛、容易烦躁失眠的人,则可以适量食用苦味食物来清心泻火。
简述五味的定义及应用
简述五味的定义及应用五味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中药材或食物的味道可以分为:酸、甘、苦、辛、咸五种类型。
这五种味道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五脏相联系,具有不同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对每一种味道的定义和应用的详细阐述。
首先,酸味一般味道酸,像柠檬、醋等。
中医认为酸味可收敛肺气、润燥、收敛,所以常用于治疗出汗过多、脱水、痰多等症状。
此外,酸味还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如鼻出血、便血等。
酸味食物也可以开胃促进消化,治疗胃寒胃痛等症状。
其次,甘味一般味道甜,像糖、蜂蜜等。
甘味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血弱、贫血、久病体虚等症状。
甘味还具有润肺止咳、润燥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
甘味还可以养阴生津,缓解口渴等症状。
然而,甘味食物过量摄入会增加肝胆负担,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要适量摄入。
再次,苦味一般味道苦,像苦瓜、咖啡等。
苦味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口舌生疮、出血等症状。
苦味还可以干湿降逆,解毒祛瘀。
苦味食物还具有增加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
然而,苦味食物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导致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等问题。
此外,辛味一般味道辣,像辣椒、姜、葱等。
辛味具有发散、解表、温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肢体麻木等症状。
辛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窍祛瘀,对于瘀血性疾病如痛经、瘢痕增生等有显著疗效。
辛味食物还可以排汗、解暑、开胃消食。
然而,辛味食物过量食用会导致胃酸增多、易上火等问题。
最后,咸味一般味道咸,像盐、海带等。
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浮肿、痞满、结块等症状。
咸味还具有润燥、滋阴、软坚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痰多等症状。
咸味食物还具有增加食欲、提高食品口感的作用。
然而,咸味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水肿、高血压等问题,因此要适量摄入。
综上所述,五味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通过对五味的应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中医中药帮你调“口味”
中医中药帮你调“口味”
口苦:口里经常感到苦,舌苔为薄薄的黄色,多半是肝火旺盛所致,可用柴胡汤泻肝火。
柴胡10克,黄苓9克,生姜9克,龙胆草9克,半夏9克,大枣 4 枚,甘草6克,加水煎成300毫升,每天2次温服。
口酸:没有吃山楂、酸梅,但整天感到口里有酸味,甚至吃甜的东西也感到口酸,这种现象是饮食停滞所致,就是常说的积食了。
此时,舌苔是厚厚的一层,黄色或白色的。
可吃点保和丸,要是不喜欢吃丸药,则可以熬些山楂水喝,山楂是助消化解决积食的便宜药。
山楂30克加水煮20分钟左右,于饭后服用,效果较好。
口咸:有些中年人常感到口中有咸味,好像嘴里总含着食盐一样,这是肾虚津液上泛所致。
这时可以用枸杞泡水喝或口中含几粒枸杞。
口淡:无论吃美味大餐或是清淡小菜,总是觉得无味,甚至在没有吃东西时也感到口淡,舌苔为薄薄的一层,多由脾胃虚弱所致。
山药、大枣都是补脾胃的食物,能让虚弱的脾胃得到调养,将山药、大枣各10克放在水中煮半小时,做成山药大枣饮,每天饮200毫升左右,大约一周后就会好转。
(周向前)。
中医五味ppt课件
酸性食物种类举例
酸味水果
01
如柠檬、柚子、酸枣等。
酸味饮料
02
如酸奶、豆浆、醋等。
酸味蔬菜
03
如番茄、酸菜、泡菜等。
酸性食物对人体作用
01
02
03
促进消化
酸味食物能刺激胃液分泌 ,有助于食物消化。
增强免疫力
酸味食物富含维生素C, 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 感冒。
抗氧化
酸味食物中的抗和食用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需要提高身体 免疫力的人群。
食用注意事项
过量食用甘性食物可能导致身体肥胖 、血糖升高等问题,因此应注意适量 食用。同时,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选择 甘性食物,以免影响血糖控制。
05
辛味食物特点及功效
辛味食物种类举例
蔬菜类
生姜、大葱、洋葱、蒜、韭菜、辣椒等。
苦味食物多属于寒凉性质,过量 食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 欲不振、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因此脾胃虚寒者应慎食。
苦味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可适当搭 配其他食材以减轻其苦味,增加 口感和营养价值。
04
甘性食物特点及功效
甘性食物种类举例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坚果类
大米、糯米、面粉、燕 麦等。
红枣、葡萄、甘蔗、柿 子等。
苦味与心脏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 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热证 、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黄芩、栀子清泄心火,黄连清胃泻火,大黄泻下通 便,苍术燥湿健脾,黄柏坚阴等。此外,《黄帝内经 》云:“苦先入心。”苦味药多入心经,能清心泻火 ,滋养心阴,多用于治疗心火亢盛证。
五味性味归经及应用
五味性味归经及应用五味性味归经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描述药物的性质和归属,通过此概念可以指导临床应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五味性味归经及其应用。
五味分别是苦、酸、甘、辛、咸。
每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归属,下面逐一介绍:1. 苦味:苦味的药物具有泄热降火、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的作用。
苦味归于心、小肠经,主要有槟榔、黄连、苦参等药物。
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病症,如热病烦渴、痈肿疮毒等。
2. 酸味:酸味的药物具有收敛止泻、涩肠固涩的作用。
酸味归于肝、脾、肺经,主要有五味子、鸡内金、龙胆等药物。
酸味药物常用于泄泻、久痢、咳嗽痰多等病症。
3. 甘味:甘味的药物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胃的作用。
甘味归于脾、肺经,主要有人参、甘草、麦冬、枸杞子等药物。
甘味药物常用于脾胃虚弱、气阴两亏等病症。
4. 辛味:辛味的药物具有散寒宣阳、发散表邪、行气活血的作用。
辛味归于肺、脾、心经,主要有生姜、大蒜、紫苏等药物。
辛味药物常用于感冒、头痛、胸闷等病症。
5. 咸味:咸味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通下导滞的作用。
咸味归于肾、大肠经,主要有海藻、海带、海桐皮等药物。
咸味药物常用于痰多、水肿、便秘等病症。
五味性味归经的应用是基于中医“相通相恶”、“相生相克”的理论。
相通相恶是指同一经脉的药物有相通作用、不同经脉的药物有相恶作用的特点。
例如,苦味归心、小肠经,主要作用于泄热清热,但适量使用可以起到温中止呕的作用。
相生相克是指不同性味的药物之间有相克或相助的关系。
例如,咸味药物有通下导滞的作用,但与甘味药物合用,可以增加通降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根据病情及药物性味归经来选用合适的药物。
例如,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痈肿疮毒等病症。
甘味药物常用于补气养阴,适用于脾胃虚弱、气阴两亏等病症。
辛味药物常用于发散表邪,适用于感冒、头痛、胸闷等病症。
同时,医生也会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来选择药物,例如阳虚者宜用辛温之品,寒凉体质者应避免辛温之品。
中医口味辩证方法
中医口味辩证方法中医口味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通过对患者的舌苔、口感、咽喉感觉以及味觉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情况。
口味辩证方法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口味辩证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舌苔,品尝口感,询问咽喉感觉以及观察味觉变化。
观察舌苔。
中医认为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和厚薄,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湿热、燥热、寒湿等情况。
如舌苔黄腻可表示湿热,舌苔白腻可表示寒湿。
品尝口感。
中医将口感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通过询问患者对不同味道的感受,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如患者对酸味敏感,可能是肝脏功能不佳;对苦味敏感,可能是心脏功能不佳。
询问咽喉感觉。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对咽喉的感觉,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湿热、干燥、寒湿等情况。
如患者感觉咽喉干燥,可能是阴虚;感觉咽喉有痰饮,可能是湿热。
观察味觉变化。
中医认为不同的味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如患者对甜味偏爱,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对咸味偏爱,可能是肾脏功能不佳。
口味辩证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观察舌苔、品尝口感、询问咽喉感觉以及观察味觉变化,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舌苔黄腻、口感苦、咽喉感觉不适、偏爱甜味的患者,可以判断为湿热体质,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然而,口味辩证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口味的感受是个体差异较大的,不同的人对味道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应用口味辩证方法时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口味辩证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不适用,如儿童或口腔疾病患者口味感知可能受到影响。
中医口味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苔、品尝口感、询问咽喉感觉以及观察味觉变化,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五味的名词解释中医
五味的名词解释中医
中医中的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辛味药性发散善行,具有解表、祛风、化湿、理气、活血、开窍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湿关节疼痛、气滞血瘀肿痛等。
比如葱白、陈皮、川芎。
甘味药性温和,具有补益、调和、缓和等功效,主要用于改善各个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的虚弱状况,以及调和脏腑,调和药物,缓和药性,缓急止痛,比如枸杞、大枣、饴糖。
酸味药性收涩,具有收敛固涩、生津、安神等功效,主要用于止血、止汗、止腹泻,以及津液亏虚,心神不宁等疾病。
比如乌梅、酸枣仁、五味子。
苦味药性清泄,具有清热泻火、降泄肺气、通泻大便和燥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发热、气喘、便秘、湿疹等。
比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
咸味药性下行,具有软坚散结、润肠通便、补肾壮阳等功效,主要用于消散痰湿或瘀血肿结、大便秘结,以及治疗肾阳不足等疾病。
比如海藻、芒硝、鹿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中医养生 哪种口味伤了你的脏腑?
中医养生哪种口味伤了你的脏腑?
哪种口味伤了你的脏腑,正所谓众口难调,说的就是每个人吃东西的口味不相同。
但是你了解吗?你偏爱的口味正在伤害你的脏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可某种味道的食物吃得太多,会伤害到相应的脏腑。
中医养生里特别讲究五味的均衡,认为过多食咸味,容易伤心;过多食甜味,容易伤肾;过多食辛味,会损伤到肝;过多食苦味,容易伤害肺;而过多食酸味,则是会伤脾。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症状进行饮食调整。
例如,辛辣食物过多会引起指甲干枯发裂,肌肉酸疼;甜食吃多了容易引起脱发和骨骼疼痛;酸味饮食过度会引起皱纹、口唇皲裂;苦味食物吃多了容易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而咸食过度会引起血液淤滞,血脂和血压异常。
现代人出现“三高”,除了与精神情绪失调、劳逸起居无常有关外,饮食不当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各种味道都不要吃太重,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五味都不要偏颇,简约而不失营养的饮食更利于机体的休养生息。
中医面诊|口眼鼻舌·五色.五味.口感
中医面诊|口眼鼻舌·五色.五味.口感一、中医五色与五味中医五色有:赤、白、黄、青、黑。
中医五味有:苦、辛、甘、酸、咸。
五色与五味互相对应,同时对应不同的脏腑,体现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将这五种颜色对应的脏腑和代表的问题记牢,可以灵活的运用后面的色诊知识。
二、面色特点与疾病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富有光泽。
不论是红黄隐隐、红白隐隐,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面色明润含蓄、富有光泽,那就是健康的面色。
红色是透着白色或者黄色隐隐约约的透显出来的。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种属于特的特有肤色,我们会说:这个人真白,或这个人真黑。
这说的是这个人本身的颜色,也就是主色,与生俱来的颜色。
还有一种颜色,是因为出现了某些疾病或身体症状才会出现的颜色,譬如,老年人多面色比较憔悴苍白、医院住院的病人尤其是肾脏病人,都面色乌黑,这种颜色叫做客色。
备注:面色诊断,不能单凭颜色武断的做定论,需要跟客户的身体状况想结合,因为初学的人,很难分清客户的主色跟客色的关系。
也就不能准确的进行诊断。
但,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可以多跟客户询问,了解的情况多了,自然也就诊断的准确了。
因为面色通常与其他疾病相连,这里不做处方搭配建议,此章内容,供大家参考,可以利用此章节内容,更多的跟客户沟通,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三、从眼睛看疾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反应了身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
健康的眼睛:黑白分明、富有神采、转动灵活眼睛分为五轮:眼睑、眼角、眼白、黑眼球、瞳孔。
四、从鼻子知健康鼻子,中医将其称为明堂。
鼻分四个区:肺区、心区、肝区、脾胃区。
健康的鼻子:上起两眉之间,鼻梁挺直、成一条直线、不弯曲,富有光泽。
五、舌头蕴藏的奥秘中医认为,舌头是显露在外的内脏。
正常的舌头:淡红舌、薄白苔。
舌头分为四个区:心肺区、脾胃区、肝胆区、肾区。
六、口感的变化与疾病口味变化有学问,教你快速找到原因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最近口苦、口臭、口酸等等,“口味”方面的问题。
五味功效与作用
五味功效与作用五味是指中医中的五种基本味道,分别是酸、苦、甘、辛、咸。
这五种味道具有不同的功效与作用,它们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酸味。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它可以收敛肺、止咳平喘,因此对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症状非常有效。
此外,酸味还能收敛肝脏、固血,对于治疗出血症状、妇科疾病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常用的柚皮可以制成药膏,外敷于皮肤可以治疗湿疹、癣症等。
其次,苦味。
苦味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刺激胃肠道的分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调整胃肠功效。
苦味还具有凉血、清心的作用,可以治疗高热、头痛等症状。
比如,常用的栀子可以泡水喝,对于治疗口臭、消暑解渴等都有帮助。
接下来是甘味。
甘味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它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助于补充体力、增强免疫力。
甘味还具有滋润、养肺的作用,可以治疗干咳、久嗽等症状。
比如,常用的人参可以炖汤食用,对于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力有很好的效果。
然后是辛味。
辛味具有发散、温通的作用。
它可以刺激气血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舒缓经络,缓解疼痛等症状。
辛味还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除体内的湿气、寒气等。
比如,常用的生姜可以制成姜汤,对于治疗感冒、寒热等都有帮助。
最后是咸味。
咸味具有软坚降逆的作用。
它可以软坚散结,对于治疗疔疮、肿痈等有很好的效果。
咸味还可以降逆宣肺、濡润燥症,对于治疗便秘、咳嗽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常用的海带可以煮粥或拌凉菜食用,对于清热润肺、养阴补血有很好的作用。
除了以上所述的基本功效与作用外,五味还有相互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
中医认为,五味之间可以相克、相生。
比如,酸味可以克制苦味,而苦味可以克制甘味。
相反,苦味可以生发酸味,甘味可以生发辛味。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中医师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综上所述,五味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具有不同的功效与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五味的功效与作用
五味的功效与作用
五味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五种基本味道,即酸、苦、甘、辛、咸。
每种味道都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下面将逐一介绍。
1. 酸味:
酸味有收敛、收涩的作用,可用于止血、固涩。
酸味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稀溏、泄泻频繁、出血等症状。
酸味食物如柠檬、鸡蛋、木耳等,常被用于止血、涩肠的食疗。
2. 苦味:
苦味能够干燥湿气、清热解毒。
苦味食物具有疏肝理气、利尿、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内蕴、尿少黄赤、咽喉肿痛等症状。
苦味食物如苦瓜、柚子皮、黄连等,常被用于清热解毒、疏散湿热的食疗。
3. 甘味:
甘味滋养脾胃、增进食欲,常被用于调补体虚、养阴生津。
甘味食物具有益气、滋阴、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干咳无痰等症状。
甘味食物如蜂蜜、红枣、花生等,常被用于调理脾胃、补气养血的食疗。
4. 辛味:
辛味能够散寒发汗、活血祛瘀。
辛味食物具有解表发汗、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感冒恶寒、瘀血淤积等症状。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葱蒜等,常被用于驱寒发汗、活血化瘀的食疗。
5. 咸味:
咸味能够软坚散结、润燥通便。
咸味食物具有软坚导滞、润燥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痰湿、肿块等症状。
咸味食物如海带、虾皮、花椒等,常被用于润燥通便、软坚散结的食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功效与作用主要是针对五味食物的食疗功效,对于一些特殊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另外,不同人体质不同,对五味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异,所以在使用食疗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与选择。
药分五味,学会了五味的功能,你就是半个老中医!绝对是高手!
药分五味,学会了五味的功能,你就是半个老中医!绝对是高手!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五行、五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下五味。
有人说,啥是五味啊?五味,其实就是“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
我们每天都在吃饭,其中醋是酸的、糖是甜的、咖啡是苦的、辣椒是辣的、盐是咸的,这五种味道,我们每天都在接触。
我们中医使用的药物,大体也分为“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都有对应的功能。
把这5种味道的功能记住了,你就明白了中药的功能,就成为半个老中医了。
一、辛能发散、能行气辛,就是辛辣。
比如,我们日常吃的大葱、生姜就是辛味的。
除了辛辣,辛,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芳香刺激味的药,中医也称之为辛味,这个是它不同于一般理解的地方,比如,橘子皮就有一种芳香刺激味,中医也把它叫做辛味。
辛味药有一个特点,就是擅长发散、发汗。
我们吃了生姜,一般会辣出一身汗。
出汗,是往外散的一个过程。
所以,辛辣擅长发散。
发散有什么用处呢?它可以把体表的邪气散出去!比如风寒感冒,中医就认为,此病是风寒邪气从外侵袭体表,导致体表毛孔关闭,体内热气透不出来,皮肤失去温暖,所以怕冷。
而里面的热气出不去,聚在里面又会发烧。
所以,治疗风寒感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汗。
通过发汗,把毛孔打开,把邪气散走,感冒就可以治愈了。
而辛辣味的药物就有这些作用。
哪些药是辛味的呢?比如麻黄、桂枝、紫苏、生姜、大葱都是辛辣的,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辛味药除了能散,还能行。
行,就是通行。
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里最宝贵的就是气血,气血像河流一样,不断在体内流动,它们不能停,一旦停下,就会造成气滞、血瘀。
气滞则胀,血瘀则疼,所以,胀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气血停滞导致的。
怎么行气、活血呢?辛味药就可以行气、行血。
这里的辛味药,一般就是指那些具有香味、刺激味的药物。
比如,我们经常用的陈皮(橘子皮),它也有一股芳香、刺激性味道,它就有很好地行气的作用,可以治疗脾胃气滞,消胀肚腹除满,很多人经常胃胀、肚子胀,就可以用陈皮行气。
简述中药的五味
简述中药的五味1、苦味。
苦味的中药有丹参、乌药、黄芩、防风、穿心莲、白芷、茯苓、大黄等,它们能清肝脏热,清热解毒,清热理气、止咳,止痢,利尿消肿,止痛,止血,利湿,消炎止痒,除烦止渴等功效;2、甘味。
甘味中药有甘草、黄芩、茯苓、玉竹、柴胡、黄连等,它们的功效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清热解毒,解郁安神,滋补养阴,通肠止泻,利尿通络,消肿祛痈,解毒去热等;3、酸味。
酸味中药有陈皮、曲酸,它们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炎止血、润燥止痒、平喘安胸、滋阴养肝等;4、辛味。
辛味中药有荆芥、连翘、石膏、当归、升麻等,它们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热止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理气止痒、养血活血等;5、咸味。
咸味中药有石斛、山楂、枸杞等,它们的功效可以补血生津、止咳祛痰、止泻止痢、健胃消食、温中解郁。
二、传统的中药辩证施治中药辩证施治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理论,用药思想,将对症下药,配伍中药,适当调整中药剂量,确定药物品种及其有效成分和组分,并从抗菌、抗炎、抗过敏、抗病毒、预防感染等多方面做出药性调节,从而实现有效治疗的方法。
三、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差异中药和西药都是解决疾病的一种药物,只是它们的配方、用法和作用机理等都有所不同。
1、配方方面:中药是一种混合药,其配方比较复杂,一般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可以全面调节人体机能,从根源上治疗疾病;西药一般是单纯的药物,配方比较简单,主要靠药物的单一作用来治疗疾病;2、用法方面:中药是服食或外用的,服用的一般要煎汤冲服,其服用量要求准确,且服用时间要求久一些;而西药主要是口服、注射或外用的,给药量比较简单,而且服用时间比较短,较容易控制。
3、作用机理方面:中药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从根本上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状态;而西药是直接有效成分,用于抑制病原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和西药是不同的药物,它们在药物配方、服法、作用机理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它们的功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口味”大全
一、口苦。
多为肝胆有热所致。
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
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
气虚口甜。
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
治宜清脾泻火。
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后者
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
方药选用益胃汤
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
多为肾虚所致。
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
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
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
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
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治宜泻肝和胃。
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
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
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
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
治宜清泻胃火。
方药选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
治宜消食化积。
可用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
每日2次,每次9克。
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
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六、口淡。
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
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
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
方药选用六君子汤加砂仁、焦谷麦芽等。
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
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
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
口苦: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
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
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
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
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
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
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
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
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
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
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
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口酸: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
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
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
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
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
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
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
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
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