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新实用技术大全教材课程共113页文档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ppt课件
4.沟通: 1)核对基本信息(人名、主诉),询问病情 、病史、治疗史(含有无
拔罐治疗); 2)告知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10
(三)操作
1.检查、核对 2.闪火拔罐 3.留罐或走罐 4.起罐
d排罐: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
2.2.2 针罐法
刺络拔罐:在用皮肤针或三棱针、粗毫针等点刺出血, 或三棱针挑治后, 再行拔罐、留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
迹。挑刺部位用消毒敷料或创可贴贴护。
2.3 起罐方法
2.3.1 一般罐: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 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 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
4
2.施术方法
2.1 吸拔方法 2.1.1 火罐 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95 %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随即 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2.1.2 其他罐 如拔挤气罐、电磁罐、远红外罐、药物多功能罐等,可根据其说明书操作。
竹罐 用坚固的细毛竹制成, 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 中间略粗, 形同腰鼓。 玻璃罐 由玻璃加工制成。其形如球状, 下端开口, 口小肚大, 口边微厚而略向外翻而平滑。 橡胶罐 依照玻璃罐的形状以橡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罐具。
11
刺血拔罐: 1.皮肤消毒 2.刺血 3.闪火留罐 4.起罐消毒
12
二、灸疗
(一)定义与国家规范
艾灸,是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 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 进行 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条,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型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 分为药艾条和清艾条。 温灸器,是指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目前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灸架、灸筒和灸盒等。
最新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课件
12、补益脾气、通抻筋脉 火针能助阳化气,使脾胃气 盛,则气血化生充足,筋脉得以润养,肌力增强,肌肉丰满。
治疗痿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三、针具: ❖ 1、材料要求:耐受高温、坚硬挺拔 ❖ 材料:钨锰合金 ❖ 2、结构:针尖---尖而路锐针体---坚硬挺直针柄---隔
热不烫手 ❖ 3、型号: ❖ 型号 直径 适应范围 ❖ 细火针 0.5mm 面部、老人、儿童 ❖ 中粗火针 0.8mm 四肢躯干、压痛点、病灶周围 ❖ 粗火针 1.1mm 病灶部位如窦道、臁疮等
四、操作:
1、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 方法:拇指 掐“+”字
2、消毒:75%酒精 3、体针加热: 酒精灯点烯,右手以握笔式持针,针尖 和部分针体插入火焰中,根据针刺需要深度,决定体针烧红 的长度,烧针以通红为度,针红则效力强。
4、进针: 趁着针红,迅速地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并 敏捷的将针拔出,全过程二分之一秒。
3、助阳化气、消徵散结 徵结即肿物或包块在 体内或体表的积留,火针能行气活血、助阳化气、气
机疏利、津液运行则消除徵结。血管瘤、脂肪瘤、纤 维瘤:局部取穴。
4、壮阳补虚、升阳兴陷 脾胃阳虚→胃下垂。 治疗: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中气不足→阴挺。
治疗:气海、关元。
5、生肌敛疮,去腐排脓 火针促进气血进行, 鼓舞正气,正气充盛,则能排除脓毒。可治破渍或未 破溃已成脓肿。
9、运行气血、解痉止挛 适应于面肌痉挛,多因肝血 不足,风痰阻络致筋脉失养,风扰经络引起。
10、引热外达、清热解毒 根据“以热阴热”,“火郁 发之”的理论,火针可治疗因热毒内蕴,拒寒凉药而不受之热 证如乳腺炎、带状疱疹和腮腺炎。
11、健脾利湿、温中止泻 火针具有增强阳气,调节脏 腑、收摄止泄的功能,可以治疗慢性肠炎。 取穴:中脘、天
中医治疗技术及目录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1.毫针技术2.皮肤针(梅花针)3.穴位注射疗法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1.直接灸技术 2.隔物灸技术 3.悬灸技术 4.温针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刮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1.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四、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1.成人推拿技术2.小儿推拿技术五、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敷技术3.熏蒸技术4.中药直肠滴入技术。
1、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临床上以长度1.0~3.0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1.5寸(40mm)者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pdf(3篇)
第1篇第一章:概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技术参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2.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和五行来概括。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
2.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3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内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第三章:中医诊断技术3.1 四诊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脉诊、舌诊等来判断病情。
3.2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脉象的观察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
3.3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舌头的颜色、形态、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第四章:中医治疗技术4.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它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草药等。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4.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目的。
4.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第五章: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1 感冒感冒是常见病证,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中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等;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为主。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完整ppt课件下载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咳嗽治疗中的优势 * 中医药适宜技术 的特点 * 咳嗽治疗中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优势
*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特点 * 咳嗽治疗中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优势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咳嗽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 急性咳嗽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慢性咳嗽治疗中的 应用
环不良的问题。
增强免疫力:中医 药适宜技术可以通 过调理身体,提高 身体免疫力,增强 老年人的抵抗力。
缓解疼痛:中医药 适宜技术可以通过 针灸、推拿等手法 ,有效缓解老年人 的疼痛症状。
改善睡眠:中医药 适宜技术可以通过 调理身体,改善睡 眠质量,缓解老年 人失眠等问题。
05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培训内容:针对 不同层次医生的 需求,开展中医 基础理论、针灸 推拿技术、中药 方剂等方面的培 训
培训方法:采用 面授、演示、实 践操作等多种方 式,注重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
实践案例:介绍 一些成功案例, 如某医生在培训 后成功治疗某患 者的案例等
03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常见疾病治疗 中章的节副应标题用
章节副标题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国内外推广情况
国外推广:国际交流、技术 输出、学术合作
推广效果:普及程度提高、 临床应用广泛、患者受益
国内推广:政策支持、学术 推广、医院合作
未来展望:加强国际合作、 拓展技术领域、提高技术水
平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适宜技术:针灸、 推拿、拔罐等
应用范围:基层 医疗机构、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等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感冒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针对 感冒症状,选取 相应的穴位进行 针灸治疗
中药汤剂:根据 感冒的不同阶段, 采用不同的中药 汤剂进行治疗
中医技术操作PPT课件
-
74
推拿的由来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案 杌”,至今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还沿用按 摩这一名称。
英文:massage.
推拿名称最初见于明代,当时的《小儿 推拿秘诀》《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 书》等就把按摩改为推拿,这标志着推拿 发展的一大飞跃.
-
75
推拿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三、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 四、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86年) 五、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六、近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
灸法、拔罐法、推拿法、 中药熏洗法
安徽省中医院三病区: 刘凤选
2010.6.18
-
1
中 艾灸法
医 拔罐法
护 推拿法
理 技
中药熏洗
能
-
2
灸法
-
3
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 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 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 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医学入门》说:“凡病药 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 之。”
-
76
推拿疗法的名词解释
推拿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 用各种手法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刺激患者 的体表的经络、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加 以特定的肢体活动,从而防治疾病的一 种外治法。
-
77
推拿疗法的特点
操作方便 适应范围广 疗效显著 施术安全 容易推广 保健强身
-
78
推拿的作用基本原理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 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 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
中医针灸按摩技术培训课件
中医针灸按摩技术培训课件中医针灸按摩技术培训课件中医针灸按摩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针灸按摩技术,并希望能够学习和应用这一技术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一、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针灸按摩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按摩技术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二、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阴阳平衡等。
按摩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刺激人体的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中医针灸按摩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推拿、按揉、拨罐、刮痧等。
推拿是指用手掌、指腹等部位按摩患者体表,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按揉是指用手指按压和揉动特定的穴位,以达到刺激和调理的目的;拔罐是指将玻璃罐或竹罐贴附在患者体表,通过产生负压效应,促进气血流通;刮痧是指用特制的刮痧板刮动患者体表,以促进气血运行和排出体内湿热等。
三、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医针灸按摩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养生保健等领域。
在临床医学中,针灸按摩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失眠、消化系统疾病等。
在康复医学中,针灸按摩技术可以用于康复训练,促进肌肉组织的恢复和功能的改善。
在养生保健领域,针灸按摩技术可以用于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四、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对于想要学习和应用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人来说,培训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前,各地都设有专门的中医学院和培训机构,提供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等内容,通过系统的培训,学员可以掌握中医针灸按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针灸拔罐刮痧课件
❖ 4. 顽固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 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刮痧板的形状
❖ 椭圆形(呈椭圆形或月 圆形,边缘光滑)、方 形(一侧薄而外凸为弧 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 线形,呈方形)、缺口 形(边缘设置有缺口)、 三角形(呈三角形)、 梳形(呈梳子状)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艾灸适应范围
❖ 1. 关节性疾病: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 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 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 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 2.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 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 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注意事项
❖ 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 ❖ 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 ❖ 对于昏迷、局部知觉愚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防止过分灼伤,
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 ❖ 水泡的处理: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
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 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 痊愈。 ❖ 均应忌酒、鱼腥等食物。 ❖ 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中医技术操作PPT课件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 肤颜色(局部皮肤紫红色为度)。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 单,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详细记录实施拔罐后的客观情 况,并签名。
8、起罐: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 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罐。
七、注意事项: 1、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用屏风遮挡病人。 2、拔罐时应采取
(4) 取穴施治 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 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 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 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
(5) 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 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 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 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 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 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 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液备用。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
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 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润滑肛管前端,与注射器连接,排气后夹紧 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松开止 血钳缓缓推注药液,药液注完后在注入温开 水5ml~10ml,用止血钳夹住肛管,轻轻拔 出,放于弯盘中
1. 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 1-3天贴治一次。
2.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 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 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 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 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 敷脐疗法 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 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 泡之品
中医最新实用技术大全
大肠养生
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饮食调整,可采用中医按摩手 法如推腹来调理大肠功能。
膀胱养生
及时排尿,避免憋尿,可采用热水袋热敷等方法 缓解膀胱紧张。
三焦养生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可采用中医导引术如六 字诀来调理三焦功能。
CHAPTER 05
中医临床应用
常见病治疗
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引起, 治疗感冒的实用技术包括针灸、 拔罐、刮痧等,以疏风散寒、解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 汤剂、针灸、食疗等,以养阴润燥、活血化瘀。
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调理冠心病的方法包括中药 汤剂、针灸、推拿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亚健康管理
失眠
失眠是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之一 ,中医管理失眠的方法包括中药 汤剂、针灸、推拿等,以养心安 神、调和气血。
望诊辅助设备
总结词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望诊 的准确性和效率,减轻医生的
工作负担。
高清望诊镜
利用高清摄像头和高倍放大镜 ,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患者 的舌质、舌苔等细节。
自动望诊仪
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 ,自动分析患者的面色、眼色 等特征,为医生提供参考信息 。
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
将望诊结果进行数字化记录和 整理,方便医生进行回顾和分
望诊
利用高清摄像头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患者 的面色、舌质、舌苔等进行数字化分析, 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问诊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借助语音识别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患者的 声音、气息进行自动分析,帮助医生判断 病情。
脉象分析系统
总结词
最新中医内科技术操作规范(精品课件)
中医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咳嗽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
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辩证分型治疗】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自,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
(2)风热犯肺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出、口渴,头痛,恶风。
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伤寒论》)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风燥伤肺主症:干咳、呛咳、喉痒、咽干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头痛,身热。
舌苔薄自或薄黄,质红少津。
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组成:桑叶、杏仁、豆豉、南沙参、大贝母、梨皮、栀子。
2。
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减,痰粘稠,食后或进肥甘厚味加重。
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组成: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予、白芥子、菜菔子.(2)痰热郁肺主症:咳嗽气粗l,痰多质稠或黄,咯吐不爽.胸胁闷胀,隐痛,身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组成:黄芩、山栀、桔梗、贝母、知母、桑白皮、瓜蒌、甘草、橘红、茯苓。
(3)肝火犯肺主症:上气咳逆阵作,而赤咽干,痰少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