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上灯风俗
客家人七夕节的风俗
客家人七夕节的风俗
客家人的七夕节风俗丰富多彩,既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祈求美满姻缘、家庭和睦以及五谷丰登。
七夕节前夕,客家人家的女孩子们会聚在一起,用稻草、竹篾和彩纸等材料扎制成各种精美的小工艺品,如小桥、小亭、花果等,这些都被称为“七夕桥”。
七夕之夜,她们会将这些桥放置在月光下,用香火祭拜,祈求自己能够拥有美满姻缘和幸福生活。
在七夕节当天,客家人还会举行一种叫做“乞巧”的活动。
女孩子们会在月光下比赛穿针引线,以此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才思敏捷。
同时,她们还会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技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贤良淑德、才貌双全的女子。
此外,客家人还有在七夕之夜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孔明灯是一种用竹篾和纸糊成的灯笼,底部装有燃料。
当点燃燃料后,灯笼会冉冉升空,象征着祈求幸福和吉祥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
客家人燃放孔明灯,不仅是为了祈求家庭和睦、事业顺利,也是为了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以上这些活动外,客家人还会在七夕节期间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演戏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客家人的七夕节风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展示了客家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点灯
游灯
灯笼挂好后,由族长点燃灯笼内的蜡烛, 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接着会有人负责给每 个灯笼系上红绳,寓意吉祥如意。
点灯结束后,族长会带领族人进行游灯仪 式。族人们手持香火,绕着场地走一圈, 然后将香火插在事先准备好的香炉里。
仪式后活动
聚餐
上灯仪式结束后,族人们 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 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上灯 习俗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更加适应 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国际化传播
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将上灯习俗 推向国际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轻一代的淡漠
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兴趣 逐渐减少,对上灯习俗的认知和参与度也相应降低。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目前对于上灯习俗的保护和传承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导致这 一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
保护和传承措施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1
将上灯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高其保护和传承
赏灯
在挂灯期间,族人们可以 自由前来观赏这些美丽的 灯笼,感受浓厚的节日氛 围。
猜灯谜
有些地方在上灯期间还会 举行猜灯谜的活动,增加 节日的趣味性。
03
上灯习俗的意义和影响
家族团结
01
强化家族凝聚力
上灯习俗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共同参与
上灯活动,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传统。
上灯习俗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激发了客家人的文化创 新活力,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祠堂》
祠堂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客家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历史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且稳定的汉族支系。
〞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对客家所作的定义。
至于客家何时形成,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最迟到南宋,客家民系已经形成。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
估计在全球,客家人口到达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地区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仅广东一地,客家人就有2500万左右。
此外,大约600万客家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远来至此的客家与当地的潮汕民系、广府民系相比,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
因此,客家学界有着“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正是为了强调客家文化和华夏文明间的传承关系。
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那么客家人津津乐道的“中原遗韵〞表现在哪里?祠堂便是证明中原遗韵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星罗棋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便达上万座,这在汉族其他民系之中极为罕见。
客家宗族祠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我国古代,设立宗庙、祭祀祖先本是专属于帝王贵族的特权,直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大力主张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统治者在祭祖礼制方面出现放宽倾向,才促使宗族祭祖祠堂,即宗庙在民间出现。
客家民系形成之初,正当民间祠堂出现之时,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客家宗族祠堂逐步建立。
不过,在林晓平看来,受官方的影响,客家祠堂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规模都有限,制度也并不完善。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元宵节:祠堂上灯、烧火龙客家人过元宵节,早晨耍吃“网板子”。
这是将糯米粉和人适量的水,搓成球状的“圆板”,下锅用开水煮熟,蘸:门精吃的。
讲究的,还要乜上花,卜茸、芝麻、糖等馅料。
客家人用这些传统节口食品,祝福合家团闭,占祥康乐。
夜,城镇街头,一座座灯棚上的彩灯,五彩缤纷。
挂于骑楼下的盏盏花灯,家联户缀,俨然成了“十吼灯街”。
水的蛟龙,牲广场上飞舞翻腾的武舞;迁有软舞、文蛭,既可枉舞台上耍舞,义可在室内,厅堂,乃至墙耍舞,KEMET钽电容它川刚巾带黍,舞得矫柔,舞得潇洒,刖有情趣。
屠令人难忘的,要数#顺埔寨乡等地的“火烧龙”。
火陀川们篾扎架,裱糊:一屡层白纸,龙头高昂,烈日如铃,口肯宝珠,龙身遍体彩绘鳞甲,全长十几米,龙身四周捆扎五颜色的鞭炮、烟花,蜓显得五彩斑斓。
每逢大年,埔寨乡五个村子各卅条火龙,火龙出门,要在鞭炮、锣鼓声中,由儿十位手擎熊熊火炬和长串鞭炮的小伙了,从各白的祠堂请出火花,走右还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它们也身捆鞭炮、烟花。
耍舞火屁之前,主持人先在广场上鸣放鞭炮,发出引尤出海的信号.于是,一队举着红黑双色水棍的壮汉跑场内。
他们边跑边耍舞木棍,清理出让火龙起舞的宽阔场地。
这时火龙登场。
耍龙者皆赤膊袒胸,贴片钽电容身穿短裤,分别手持龙头、龙身的把竿。
他们紧随龙珠而舞,忽儿向上猛跃似飞腾人云,忽儿向下俯冲如破浪潜海,时而醐腾,时而扑闪,时而旋绕,极为壮观。
火龙舞至高潮,主持人人场,先点燃鳌鱼灯、鲤鱼灯上的烟花,再点燃藏于拉嘴的焰火,霎时龙嘴火焰四射,并引燃搁扎十龙身的鞭炮,于是,从龙头到龙尾.皆火光四射,鞭炮连声,硝烟弥漫。
这时,广场四周烟花架的各种焰火,也点燃起来。
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烟花,或似“五谷十登”,或像“天女散花”,还有能发卅阵阵鸟呜声的百鸟柳风。
一这时,露臂的舞龙者,乍然不顾焰火的烧灼和鞭炮的崩炸,举着雎熊燃烧的火龙,下翻飞,左右腾闪,川观众艟,出蛀为晾心动魄的-一特弃家人认为,舞尼秤倘被焰火、鞭炮烧起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汜,也预玳首今午将火占人利。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上灯节:又名“添丁节”“上丁节”“吃上丁/灯”等,严格来讲不是一个节日,只是一种习俗,一般在正月十三进行,但是整个流程会更早发生,不是每个人都过,而是生了男丁的那一家过。
整个流程包括:祠堂上灯、礼分诸亲、请客吃上丁三步。
祠堂上灯:潮汕话“灯”“丁”同音,每家生了男丁都要在祠堂上点一盏灯笼(女生在传统里,是算将来婆家的人丁,所以传统婚俗中会在结婚时录入对方的族籍,具体区域还有分别,比如我们村,女孩上本家族谱不上灯,有的地方则女孩是不上本家族谱的),一般会伴有简单的祭祀,上面写着孩子的名字。
礼分诸亲:主要是会制作一些象征性的、可存放的食品,按照亲疏远近、社交关系以及自身经济实力,分发给亲友,以示同乐。
东西一般都需要自己制作,我们村是炒花生(带壳炒,也可以说是闷,很费体力的一种方法,是混在沙子里在大锅上炒),寓意就是添丁多子。
隔壁村则是发“丁糖”,就是一种糯米爆米后用砂糖凝固成菱形,又硬又甜,还有米香,牙口不好很容易崩牙(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
还有分面的。
有的地方则不讲究,尤其是自己制作这一条,现在越来越不讲究了,分什么的都有,有一个村,据说发方便面发了十几年了。
分发的一般由近及远,经济不好的家庭,可以只分给最亲近的亲属就好,阔绰的家庭,全村分发甚至跨村分发,比如女方是外村的,直接两个村子一起发都行,全看你自己的经济实力。
接受分发的人,需要回礼,是直接回“钱礼”,不整花里胡哨的。
数额有规定,不是你阔绰就能回多,这样是被人记恨的!早年是一毛两毛,后来整体经济好了,就是一块两块,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般按照盘子给,即发一盘给一块钱(一般来讲,是低于分发物品的实际价值的)。
所以每年正月初七、八开始,我们那家家户户都会兑换一些零钱,用来回礼(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每年收的花生经常吃大半年吃不完)。
请客吃上丁:其实和很多地方吃席的习俗很像,一般就是动土、婚丧,都有吃席的流程。
我们这是添丁了要请客吃席。
客家特色风俗 —上灯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 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 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 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仪式 的,叫“升老丁”。 “上灯”必须在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 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上灯”时要办 “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 “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最后才“敬祖 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 全村庆贺”之气氛。
2. 战火、自然灾害,使客家全族人团结在 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与战争。客居他乡, 更需要宗族团结,战胜新环境下遇到的新的困 境。 3.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 土意识,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 的对原有文化和对祖先的眷恋。
4. 客家人性格善良、纯朴,老实、敦厚。 客家祖先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 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 亲族,敬祖先。
发展演变
从时间和灯的制作含义上分析,“上灯”可能是元 宵节的派生物。其时间已无法考究,几百年来,每个地 区宗族的客家上灯也有了区别。 上文介绍的兴宁上灯是较繁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河源地区连平县忠信镇,吊灯仪式一般有“放灯 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 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 花灯就是一次盛会”。
广西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刘姓)客家人,上灯时 间为正月十三日。 柳江上灯视频:
/programs/view/6TAPdcJAuGg?tpa=dW5pb25faWQ9MTAzMDkzXzE wMDAwMl8wMV8wMQ
这一天,本村刘姓人从各地赶回宗祠,举办“上 灯仪式”——各户备好熟鸡、猪肉、水果、糍粑等祭祖, 焚香燃纸。族人基本到齐后,由狮队引领,先给祠堂外 不远的社王挂上社王灯。在此期间,还有祭拜、焚香和 鸣炮等事宜。之后,族人再回祠堂,放下上一年所挂的 旧灯,挂上新灯。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展开全文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
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赏兴宁上灯习俗——以兴宁叶南镇罗氏家族上灯仪式为例
该地 完整的 “ 灯 ”仪式由迎灯 、 上 上 灯 、 迎 祖 像 、送 灯 等 四道 程 序 组 成 ,
为 了 避 讳 , 客 家 人 叉 将 “ 灯 ” 称 为 上 “ 灯 ” 。 “ 灯 ” 的 日期 最 早 为正 月 升 升
其 中迎 灯是 在年初 十之前 完成的 。迎灯
初 九 ,最迟 为正 月十 九,一般为正 月十 二 、十 三 、十 四这 几天 。 “ 升灯 ”意 为 庆祝某 家及其 家族增 添 了新丁 、延续 了
例 如 花 灯 的 大 小 尺 寸 是 有 严格 规 定
的 ,大 号 花 灯 的 长 宽分 别 为 12 米 、 .8
11 米 ,中号花灯 为 1O 米 、 10 米 , .8 . 8 .8 小 号 花灯 为09 米 、09 米 ,所 取 数值 . 8 . 8
I 一
尾 数均为吉 祥数字 “ ”。而选 取花灯 八 的 大/ l 根据 新丁 的数量 以及 老祖屋厅 Jl 'J ,  ̄ 堂的 大小而定 。新丁 数量 多 ,厅 堂空 间
有 其 与众 不 同 的地 方 :
一
年春 节 期 间 ,凡 本 姓 本 族 有 “ 丁 ” 添
( 即生 有男孩 ) ,必须在 祖祠上厅挂 者
上 一盏新灯笼 ( 谐 “ 丁 ” )。 “ 新 上
灯 ” ,因 客 家 方 言 “ ”音 同 “ ” , 上 丧
是 “ 上灯 ”的程序 更为繁 复。
● 古 韵 遗 风
●
Ca sc rtg ls i ia e He
赏兴 宁上灯 习俗
—— ●
以兴宁叶南镇 罗 氏家族上灯仪 式为例
这一 天是2 1 年的正 月十二 ,兴 宁 0 2 叶南 镇 石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村 的 罗 氏村 落 里 人 头 攒 动 ,锣鼓 喧天 ,炮 竹 声声 ,一 年一度 的 上灯 仪式就要开 始了。从2 1 年正 月十 0 1
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
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客家人的传统节日“上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客家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放烟花、燃放孔明灯,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
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也会互相祝福,送上美好的祝福语,表达对彼此的关怀和祝福。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客家情。
1.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万事如意,生活美满,健康快乐!2. 愿你的生活像那灯笼一样,明亮灿烂,愿你的心情像那烟花一样,喜庆幸福!3. 客家添丁上灯,愿你的人生也能如灯笼一般,明亮照耀,前程似锦!4.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你的家庭团圆幸福,事业蒸蒸日上,心情愉快,万事如意!5. 愿你的生活像那孔明灯一样,飞向幸福,飞向成功,飞向美好的未来!6. 祝福你,愿你的家庭温馨幸福,事业辉煌,健康快乐,心想事成!7. 在这灿烂的节日里,愿你的生活也能像那灯笼一样,明亮温暖,幸福美满!8. 愿你的人生如同那烟花一般绚丽多彩,如同那孔明灯一般飞向美好的未来!9. 客家添丁上灯,愿你的生活也能如灯笼一般,明亮温暖,幸福美满!10.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11. 愿你的生活像那烟花一样,绚丽多彩,像那孔明灯一样,飞向幸福美好的未来!12. 祝福你,愿你的生活如同那灯笼一般,明亮温暖,幸福美满,前程似锦!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如同温馨的灯光,照亮人们的心灵,传递着美好的祝福。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用这些祝福语,祝福自己和身边的人,让幸福与快乐如同灯光一样,照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心情愉快,充满美好的期待。
愿客家添丁上灯的祝福语,带给大家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迎接美好的未来!。
兴宁的上灯
兴宁的上灯兴宁的上灯,与别处的闹元宵是不同的。
虽然兴宁的上灯也是围绕花灯进行的,但是兴宁的上灯不是那种小儿科的猜灯谜活动,兴宁的上灯是一处非常独特的传统风俗,在祖堂正中挂上一个有特别寓意的大花灯,并伴以一连串隆重的庆祝活动,新年伊始,祈求新的一年财丁兴旺,生计红火。
上灯是兴宁一年里最热闹的节日,从每年的正月初八起,在这之后的十天时间里,整个兴宁都是喜气洋洋,火树银花不夜天。
白天满村锣鼓,咚青、咚青、咚咚青,夜晚灯火通明,红灯闪烁,一片祥和,华灯初上,各处的焰火便开始争妍斗艳,鞭炮声也是通宵达旦,响彻云霄。
在兴宁,不论你走到哪里,到处都可遇到接花灯和挂花灯的热闹场景。
上灯是兴宁一个独具特色的盛大节日,也是勤劳智慧的兴人创造的一方灿烂文化。
每年春节刚过,大地犹寒,节后冷清,唯独兴宁这地方是块热土,过年的热情不减,不但不减,而且急速上升,一片热闹准备着上灯。
在兴宁“上灯”,或叫赏灯,这是很有讲究的,半点不敢马虎,节日里,兴宁地方的各个姓氏,都要在自己宗族祖堂内的正上方,郑重其事的挂上一个特制的竹骨纸糊的大花灯。
这灯与男丁的丁谐音,灯上绘有各种吉祥的图案,所以兴宁的上灯既是吉庆的象征,又是子嗣的象征,寓意前程光明,子孙满堂。
富贵子嗣,这些愿望当然是好的,正所谓唐尧三祝,祝多寿多福多男子,千百年来,有了这些愿望,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我本是地道的兴宁人,少年出门在外,路上每遇老乡,问者,答者,招呼语多为上灯一事,“你上灯回去吗”、“你上灯有没有回去”。
可见上灯的观念打小就印入了每一个兴宁人的骨髓。
小时候在家,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上灯,在我的记忆里,那些大的意义,我们小孩子是不管的,小时候,我们小孩子只管跟着大人去热闹,和别的小孩一起在人群里欢天喜地的窜来窜去,哪里好玩往哪里钻,如赶庙会,当然少不了要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调皮捣蛋,狮子突然变成了六条腿,在围观群众的哈哈笑声中,舞狮子的人就会把钻进狮子里的小孩一脚踢出去,童年过节的趣事还在记忆中。
龙门永汉镇“上灯”文化节浅谈
扎灯 的细节颇有 技术含量 ,如开篾 ,一 定要开到两毫米 厚 ,减一 分易折 ,多一分易崩 ;裱糊花灯 周身
会 自我推介 的重要领 域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 风俗,构建和谐社会提供 了平 台。
客家 文化博 大精深 ,其 中, “ 上灯 ”文化是 客家 民俗之一 ,它 以 “ 添丁 ”为中心 ,以 “ 灯 ”的形式而 展开 的祭 祖 、慰 祖 活动 。上 灯活 动十 分隆重 ,春 节期 间 ,凡在 上年添 丁 的人 家都 要在祠 堂里 吊一盏 大花 灯 ,而 且要举行 “ 上灯 ”、 “ 暖灯 ”等仪式 。其 间户主抱 着去年 出生的男婴先 向列祖 列宗参拜 ,接 着参拜 长辈 ,长 辈给 “ 利 是 ”表 示祝 愿 ,完 毕后全族 人开怀大饮 。吃过灯酒 ,男婴就算 正式 加入宗族行列 ,将名
福 ,家里添 了男丁 ,过年 时就要点花灯 为孩子祈福 ,希望家族 百子千孙 ,人丁兴 旺 。 “ 添灯 ”也就演变 为
浓郁 的传统 习俗 了。如今 ,随着城市化进 程 的加快 ,很多地 方点花灯 的习俗逐渐 淡化 了,而 四面环 山中间 盆地 的永汉 镇将这 一民俗 完好地保 留了下来 。
龙 门县永 汉镇当地 的风俗 ,一般是 当年 生 了男孩 的人家才到祠 堂挂花灯 。本地灯或客 家灯一般挂在 祠
堂里 ,伯 公灯就 由村 民随意 挂在 村子里 的伯 公庙 或村 子里 的大榕 树下 。 因为只有 生 了男孩 的人 家才 能挂
灯 ,有些 暂时没有 男孩 或想生 男孩 的人家 ,就想 方设法 去 “ 偷灯 ”。挂放在祠 堂里 的花灯 不敢 “ 偷 ” ,就
先 、请舞狮 队助威助阵 ,悬挂花灯祈福 。
一
1 1 3 —
( 二 )官 田村 王屋古建筑文祜 王公祠 ,是第 三批省级 古村落 ,四进 四合 院式 布局 ,堂正 中挂一块木 匾 “ 世 德堂 ”。祠堂 旁有文 笔塔 ,上刻 “ 钟奇毓 秀 ”、 “ 经纬 乾坤 ” 。官 田村2 0 l 3 年添 了8 个 男丁 ,上午 十 点,8户人家抱着 男宝宝 ,背着 祭祀 的礼 品 ,有鸡 以及 一些 吉祥 造型 的油 煎食 品。上灯 的 队伍一 路要在 各 个不 同的地方致 礼。首先他们 祭祀 的地方 便是文笔塔 ,文笔塔供 奉 的是土 地神 、文武 帝和文 曲星 。除 了土 地 神 、文武帝 和文 曲星 ,还有 观音 娘娘和 列祖 列宗 以及 古 院落 里 的功名 石碑 。每 到一处 ,必 点灯 芯 、腊 烛 、烧纸 、鸣炮 ,全套程序下来得 四五个小 时。
浅谈客家风俗
浅谈客家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客家人有客家人的风俗,潮汕人有潮汕人的风俗······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素有“无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说法。
广东客家人分布范围广,人口多,其中以梅州为中心,辐射范围到河源、惠州、茂名、韶关、湛江、深圳、东莞,甚至于香港和澳门。
这些客家人分布地的区别,往往造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现在,我就简单讲讲我所知道的客家风俗中的一个代表---我的家乡河源市连平县的一些风土习俗。
我们那在在过年前20多天时,每家每户都会聚在一起做年品,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年品包括糖环、油果、角子、散子、“蛋”卷、“栆”、炸肉丸等等。
在年28、29时,家家都要贴春联,贴门神。
在年三十的时候,是统一祭祖的时间。
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祭品去祭祖先和神明,以祈求它们保佑家人平安、万事顺利。
在祭祀期间,小孩要在的人的后面,不能打闹。
祭品主要有鸡、鱼、猪肉、豆干、油果、米酒等。
从这天开始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家家电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我们那的客家人素有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和初三“送穷鬼”的习俗和传说。
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这个习俗由来已久。
传说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有个随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欧明,如果青洪君问及需要什么时你只回答“如愿”。
果然青洪君欧明“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所嘱答“如愿”,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一个叫“如愿”的婢女送给欧明。
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是有所求时,都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数年后大富”。
后来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用扫帚打如愿,把如愿气跑了,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
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扫帚的习惯,地上的爆竹屑、花生壳等杂物再多,也不动扫帚,生怕扫掉家中的财气。
年初三“送穷鬼”:传说远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喜欢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才穿。
宫中人都叫他“穷鬼”。
客家添丁习俗作文
客家添丁习俗作文点花灯,打鞭炮,送祝福在广东惠州市这个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项特别的传统客家习俗“上灯”仪式已传承千年。
2月11日,记者走进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的乡村,见证了这项一脉相承、别具乡情韵味的客家习俗。
在惠州的客家地区,每到春节期间,农村里都要举行“上灯”仪式,凡是哪家上年添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其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列祖列宗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全族人开怀大饮。
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公庄镇松园围村委书记李洁雄介绍,“上灯”是村里历来就有的传统习俗,有添丁发财、敬奉祖宗的寓意,在客家话里,“丁”与“灯”谐音,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
每年正月十二是松园围村男丁“上灯”的日子,凡是村里有新添男丁的家里,就会在这一天举行“上灯”。
李洁雄说,不仅是去年新添的男丁可以在这一天“上灯”,过去因为在外打工或别的原因没有举行该仪式的男丁,也可以在这一天“上灯”。
当天,松园围村28岁的李光轩就在家里举行了“上灯”仪式。
据他的奶奶何爱珍介绍,过去全家由于都在外打工,以致孙子出生至今一直没有“上灯”,今年回到家乡,家里便为他举行了“上灯”仪式。
记者随后来到该镇鹿岗岭村李氏宗祠,看到了村民正在为5个月大的男婴李俊诺“上灯”。
男婴的父亲李金胜抱着他将自制的底下吊着蒜、姜、柏树叶的花灯点亮挂在祠堂祖宗牌位上方,并烧香祭拜。
李金胜说,希望通过“上灯”仪式,寄托对孩子快高长大的祝愿。
在一片鞭炮声中,醒狮队也来到现场助兴,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随后,村民在祠堂门前摆上酒席,共进晚餐,以示庆贺。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虽然“上灯”是专为男孩举行的庆贺灯会,但现在,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
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
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主要礼俗婚姻礼俗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
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
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精品】客家人上灯习俗
【关键字】精品民间文学作业院系:文学院班级:1106班姓名:张美婷学号:6五华人特殊的“元宵节”在别的地方,生小孩一般都是过满月,周岁的。
但是在五华却不同,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风俗习惯,那就是正月十五要赏花灯。
此赏花灯非彼赏花灯。
“赏灯”客家话又称“响丁”。
所以在这里,“赏灯”是指为宗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这是客家地区的保守节日。
“赏灯”也叫“上灯”。
不过,客家人的“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
在客家人这里,生了女儿只有摆满月酒,但是生了儿子就不会摆满月酒,因为要在“上灯”那天摆酒请客,邀请亲友前来庆祝。
在那天,凡是家中添了男丁的人家就要在祖屋或祠堂挂上花灯,向祖先禀报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同时祈求祖先庇佑他健康成长。
上灯,在一些保守的老人眼中是个很隆重严肃的事情,所以祠堂也是有专门的人管理的,还会成立个专门的理事会。
以前,这个理事会,通常是早些年前由一些辈份较高、较为有声望或者较为有钱的族人组成的,当初他们按平均股份筹集了一些钱,也还向一些出自本地的海外侨胞和有钱人家筹些款,然后把这些筹到的钱款,无限期地存进银行,每年用所得的利息,在祠堂里搞点活动庆贺,买香火蜡烛,买酒水贡品,买灯笼鞭炮,请人放免费电影,请人清扫祠堂,请工人装修祠堂,等等。
理事会成员定下来之后便固定了,不再随便接纳成员,哪怕你很有钱也不行,要出钱也只能算作是捐钱给祠堂了。
但是,要上灯的人家得另外交钱。
交上灯钱的数额也有底限,一般是一个小孩数十块钱起,多多不限,你不交钱,便不可以上灯。
如是,理事会基金的利息,加上有小孩的人家交的“上灯钱”,除去祠堂的开支,剩余的便拿来买鱼买肉,请人做一顿丰盛的饭局,理事会的成员们便用以吃喝一番。
有资格去祠堂吃饭的人是这样算的:你当初出了多少股的钱,那么这个理事的家庭里便可以去几个人吃饭;还有一种有资格在祠堂吃饭的人便是掏钱参与了上灯的人家,以及捐钱给祠堂的人家;一顿吃不完,由理事会成员下顿接着吃,直到吃完为止。
客家上灯后接定注意事项
客家上灯后接定注意事项客家上灯是客家人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方才进行的一种新年祭祀活动。
上灯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同时也是表示对新年的祈福和吉祥的期望。
在进行客家上灯的时候,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以确保安全和顺利完成这一祭祀活动。
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地。
客家上灯通常在户外进行,因此应选择一个宽敞、开阔、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
同时要注意防火安全,远离易燃物和人群密集的地方,以防发生火灾或人员被踩踏的意外事故。
其次,要准备好上灯的材料和工具。
上灯最主要的材料是灯笼和灯架,可以选择传统的红色灯笼,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他颜色和造型。
此外,还需要准备鞭炮、香烛、食品和饮品等用品。
在挂灯笼时,要确保灯笼的灯线牢固可靠,以防止灯笼掉落或线缆解开造成伤害。
第三,要注意上灯的时间。
客家上灯的时间通常是在正月十六或正月十七晚上进行。
在这个时间段,根据不同的地区和风俗习惯,有时会有烟花爆竹放放和舞狮表演等活动。
因此,在选择上灯的时间时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因素,并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咨询,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要注意上灯的顺序和方式。
客家上灯通常是由家族长者、宗族长等重要人物率领进行,他们会首先上灯,然后其他家庭成员和参与者依次上灯。
在上灯的时候,要注意顺序和礼仪,保持秩序和守规矩。
可以跟随长辈的指引和示范,不要轻易触摸灯笼或燃放鞭炮,以免发生意外。
最后,要注意灯笼和鞭炮的使用安全。
在燃放鞭炮时,要远离易燃物和人群,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在使用灯笼时,要确保灯笼悬挂在安全的高度,以防止火灾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不要将灯笼挂在电线、树木等高压线附近,以免引发触电等危险。
总之,客家上灯是一项传统的祭祀活动,参与者在进行时必须要注意安全和秩序。
选择合适的场地,准备充足的材料和工具,确保时间和顺序的有序进行,并要注意灯笼和鞭炮的使用安全。
通过遵守这些注意事项,可以让客家上灯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广西岑溪市上灯节
广西岑溪市上灯节篇一:家乡风俗家乡风俗——岑溪上灯节岑溪市座落在广西东南部,东邻广东罗定市,南靠广东信宜市,西连玉林市,北接梧州市。
位于湾区经济圈与大西南的结合部,既是连接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资源型经济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连接点,是广西名副其实的东大门。
而唇色岑溪市又因凝灰岩质地优良,是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被誉为“花岗岩之都”。
说起岑溪的家乡礼俗,我想上所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得说我们岑溪市的上能灯节,虽说在其他地方也有过上灯节这一习俗的,但能像我们新宁搞得这么隆重的,在全国来讲全市还是绝无仅有的。
所谓上灯节,就是在每年的每月农历正月初十的时候,有新生男孩的中产阶级都要大摆宴席,请各位亲朋好友喝酒庆祝。
新生男孩从出生到农历正月初十当天须达到平均年龄满月的年龄(也有一说法是须满七天),才能上灯,否则推迟到下才一年,则称之为上晚灯或上老灯。
上灯节一共持续七天,从正月初十凌晨零点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六下灯(当地人称“落灯”)。
据《岑溪市志》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俗谓“上灯”。
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花灯悬于屋厅的栋梁上和社公的灯棚里。
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第一天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历史传承上灯节这一习俗在岑溪是历史悠久,就连家里面的老人也不都知道上灯节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岑溪兴旺起来了,他们只小时候知道从小家乡就有这种祖先崇拜,而且至少也也已延续了几百年几百年了。
至于上才灯节的起始时间,现在也已无从考证了。
据老人们回忆说,在以前还没有花灯的时候,上灯阿库县的灯是香油灯,即用一个小碟子,在里面放上一条灯芯和花生油,点燃的时候时会发出清香阵阵清香,因此称之为香油灯。
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这家有了佃农,增添了香火,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了。
按照规定,在上灯节期间,所点盐巴的香油灯是不能熄灭的,如熄灭则说那是不好的预兆,会有意外事件在那个家庭发生,因此上灯的家庭定时给香油灯添油,以防止它熄灭。
甘坑历史故事
甘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古村落,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甘坑社区。
甘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甘坑的先祖们从粤东迁徙而来,他们在吉华地区开荒垦地,繁衍生息。
甘坑社区是一个客家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深圳地区原居民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
甘坑社区里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如南香楼、状元府、凤凰谷等,这些建筑都带有浓郁的客家特色。
南香楼始建于1889年,已有130余年历史,是甘坑社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
南香楼为三进两天井四合院落,土木结构,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除了南香楼,甘坑社区还有许多其他的客家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都是用土、木、砖、瓦等材料建造的,反映了客家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甘坑社区的建筑不仅展示了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甘坑社区不仅有丰富的客家民居建筑,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
例如,甘坑社区有持续大半天的大型民俗活动——上灯仪式。
这是甘坑客家人最为重视的习俗之一,每年正月十二,甘坑社区的男丁就会进行上灯仪式,庆祝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同时祈求家族在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财源广进。
总的来说,甘坑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客家古村落,这里的建筑和民俗活动都反映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甘坑不仅是一个了解深圳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
添新丁换种说法
添新丁换种说法
“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
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
源于中原的花灯在客家人庆贺新生儿诞生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二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
上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客家宗族社会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也即上丁、添丁,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上灯,有的地方也叫升灯、吊灯。
“上灯”活动一般在元宵前后举行,实际上是各姓各族为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仪式必须是在本姓本族老祖屋祖祠堂里的祖公厅上举行。
按本族上年度上灯仪式以来所生男孩数,在祖公厅梁上吊挂同等数量的花灯。
客家人非常看重上灯,给花灯赋予了纳子祈福,美好期望的蕴意。
花灯就成为人们庆贺繁衍生子,薪火相传,感恩生命的民俗载体。
在客家民间,男孩举行过上灯仪式后,才能成为宗族社会里的正式成员。
有的村子,在暖灯或其它日子族里办酒席时,族规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孩就要负责搬桌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作业
院系:文学院
班级:1106班
姓名:张美婷
学号:112040036
五华人特殊的“元宵节”
在别的地方,生小孩一般都是过满月,周岁的。
但是在五华却不同,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风俗习惯,那就是正月十五要赏花灯。
此赏花灯非彼赏花灯。
“赏灯”客家话又称 “响丁”。
所以在这里,“赏灯”是指为宗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这是客家地区的传统节日。
“赏灯”也叫“上灯”。
不过,客家人的“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
在客家人这里,生了女儿只有摆满月酒,但是生了儿子就不会摆满月酒,因为要在“上灯”那天摆酒请客,邀请亲友前来庆祝。
在那天,凡是家中添了男丁的人家就要在祖屋或祠堂挂上花灯,向祖先禀报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同时祈求祖先庇佑他健康成长。
上灯,在一些传统的老人眼中是个很隆重严肃的事情,所以祠堂也是有专门的人管理的,还会成立个专门的理事会。
以前,这个理事会,通常是早些年前由一些辈份较高、较为有声望或者较为有钱的族人组成的,当初他们按平均股份筹集了一些钱,也还向一些出自本地的海外侨胞和有钱人家筹些款,然后把这些筹到的钱款,无限期地存进银行,每年用所得的利息,在祠堂里搞点活动庆贺,买香火蜡烛,买酒水贡品,买灯笼鞭炮,请人放免费电影,请人清扫祠堂,请工人装修祠堂,等等。
理事会成员定下来之后便固定了,不再随便接纳成员,哪怕你很有钱也不行,要出钱也只能算作是捐钱给祠堂了。
但是,要上灯的人家得另外交钱。
交上灯钱的数额也有底限,
一般是一个小孩数十块钱起,多多不限,你不交钱,便不可以上灯。
如是,理事会基金的利息,加上有小孩的人家交的“上灯钱”,除去祠堂的开支,剩余的便拿来买鱼买肉,请人做一顿丰盛的饭局,理事会的成员们便用以吃喝一番。
有资格去祠堂吃饭的人是这样算的:你当初出了多少股的钱,那么这个理事的家庭里便可以去几个人吃饭;还有一种有资格在祠堂吃饭的人便是掏钱参与了上灯的人家,以及捐钱给祠堂的人家;一顿吃不完,由理事会成员下顿接着吃,直到吃完为止。
在五华,“赏灯节”前一天(或者前两天),村里的负责人就会召集全村的男女老少,拿出大量的鞭炮(都是集资购买的),拆开包装,系在准备好的竹篙上,然后让村人扛着,在请花灯回来时沿路燃放,一直至把花灯接回来挂在宗祠的上厅,鞭炮声延续不断;同时也要请来舞狮舞龙的,敲锣打鼓的一起出发,去“请花灯”。
当把花灯“请”回村里后,会将其挂在祖屋的祠堂,每家每户则会再次拿来自己购买的鞭炮,从祠堂开始燃放,一直燃放到自己家中。
人们称之为“迎丁”。
因此,每逢“请花灯”,整条道路都会给铺上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
“赏灯节”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作客,并且还会有众多舞狮舞龙的到该村进行庆贺,所以这一天村子里是异常热闹的。
尤其是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的,那这个家族可就更热闹了。
上灯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而前来赴宴的人们一定要带上鞭炮和礼花作礼物,因
为这一天家庭收到的鞭炮和礼花越多,就代表着这个家庭越兴旺。
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市"表示祝愿,吃过"灯酒"后,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到了“上灯节”的晚上,全村人会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餐。
为了招待亲朋好友,主人都会做一桌非常丰盛的“客家午宴”: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盐局鸡、腐卷、红烧虾蟹…… 晚餐过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祠堂,向祖宗上香祭拜。
上完香,大伙都来到祠堂门前,一起燃放各种烟花爆竹;有的村子还会升放“孔明灯”。
这些“烟火活动”过后,全村人会再次聚到祠堂,观看男同胞们的“猜拳”;有的人会一直闹到第二天。
五华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所以思想还是比较封建的。
就拿上灯这一件事来说,就可以证明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多么的严重。
按照习俗,每年家族中新添了多少男丁,就要上多少灯,而女孩则没有。
由此可见,重男轻女现象在客家人这里是多么的普遍。
不过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传统观念的改变,一些旧习也在悄然改变。
比如以前只有男性才可以参与接花灯,现在一些村庄请花灯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一起出动;在赏灯节这一天,以前也只有上一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才会宴请坊间亲友,但现在有些家庭生了女儿也会在这一天设宴赏灯,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现在则可以男女同桌共同吃饭了。
“上灯节”暴露出客家文化的一个缺点,那就是轻视女性现象
十分严重。
其实对于女性的轻视,不只表现在这里。
像我妈妈那一代,女孩子基本上是没有权利去上学的,她们要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农活。
除非一些家里比较富裕的,才有机会去上学。
现在,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而且现在女孩子也都有权利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