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高效储存利用二氧化碳(doc 6页)(正式版)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常用方法

二氧化碳常用方法

二氧化碳常用方法一、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中的气体,也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包括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二、二氧化碳的捕集1.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二氧化碳捕集方法。

它利用一系列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化学吸收剂包括胺类化合物,如醇胺和氨基酸盐等。

这些化学吸收剂能够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

2.物理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利用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差异,通过物理作用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中吸收到溶液中。

常用的物理吸收剂包括水和有机溶剂等。

这些吸收剂能够与二氧化碳发生物理作用,形成溶液中的二氧化碳。

物理吸收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较低。

3.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一种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常用的膜材料包括聚合物膜和陶瓷膜等。

这些膜材料具有不同的透过性,可以选择性地透过二氧化碳分子,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

膜分离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但对二氧化碳的纯度要求较高。

三、二氧化碳的封存二氧化碳的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永久地储存起来,防止其进入大气中。

常用的二氧化碳封存方法包括地下封存和海洋封存等。

1.地下封存地下封存是一种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深层岩石中的方法。

常用的地下封存方式包括地下注入和地下储存。

地下注入是将二氧化碳通过钻井注入地下岩石中,形成稳定的地下储层。

地下储存是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天然气或石油储层中,利用岩石的孔隙和裂缝储存二氧化碳。

2.海洋封存海洋封存是一种将二氧化碳储存于海洋中的方法。

常用的海洋封存方式包括深海封存和海洋生物封存。

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探索并寻找解决方案。

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和人类活动造成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使这个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方向,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捕集二氧化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对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问题。

为了减少这种排放物的数量并保护环境,必须找到方法来捕集和处理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它是一个过程,通过对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来将其从大气中分离出来。

捕集二氧化碳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捕集发电厂管道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种是从天然气和石油开采过程的尾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第三种是通过在大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来减少其浓度。

通常,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金,但是反过来说,它也可以推动能源转型,促进新兴技术的发展。

例如,使用太阳能和风能来供电,将大大降低能源成本并促进绿色能源的使用。

储存二氧化碳储存二氧化碳需要一个安全且长期可靠的储存方式。

它有几种模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直接储存和退化型储存。

直接储存是指将二氧化碳存储在储存容器中,例如地下储层、石灰岩和盐穴。

退化型储存是指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井口,将其压缩为液态并将其存储在石油和天然气井中。

地下储存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储存的主要形式。

它是将二氧化碳的气体转化成液体,然后通过压缩将其输送到地下,以防止气体中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排放。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安全可靠,减少了人们在长期处理二氧化碳的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温室效应的危害。

可以说,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技术可以解决许多环保问题。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它的安全和长期稳定性,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坏的损害。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可持续发展选项,例如发展绿色能源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等,以实现全面保护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综合利用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综合利用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综合利用前言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使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引起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何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为挑战人类智慧的难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以煤炭的消费为主,主要的CO2排放源为燃煤的发电厂。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CO2总排放量很可能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我国急需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研究,以缓解我国的空气污染压力。

目前CO2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开拓,除了众所周知的碳酸饮料、消防灭火外,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等部门都在使用CO2。

科学研究己经证明,CO2具有较高的民用和工业价值:以CO2为原料可合成基本化工原料;以CO2为溶剂进行超临界萃取;还可应用于食物工程、激光技术、核工业等尖端高科技领域;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用途如棚菜气肥、保鲜、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也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

[1]1.CO2捕集系统CO2捕获技术发展的方向是降低技术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能耗。

依据捕获系统的技术基础和适用性,通常将火电厂CO2的捕集系统分为以下4种:燃烧后脱碳、燃烧前脱碳、富氧燃烧技术以及化学链燃烧技术。

1.1 燃烧后脱碳燃烧后脱碳是指采用适当的方法在燃烧设备后,如电厂的锅炉或者燃气轮机,从排放的烟气中脱除CO2的过程。

在燃烧后捕集技术中,由于烟气中CO2分压通常小于0. 15个大气压,因此需要与CO2结合力较强的化学吸收剂分离捕集CO2,用于CO2捕集的化学吸收剂主要是能与CO2反应生成水溶性复合物的有机醇胺类。

目前在CO2捕集方面研究和采用较多是醇胺法(MEA法)。

[2]燃烧后捕集技术是一种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适用范围广,系统原理简单,对现有电站继承性好。

但捕集系统因烟气体积流量大、CO2的分压小,脱碳的捕集成本较高。

二氧化碳封存流程

二氧化碳封存流程

二氧化碳封存流程一、方案名称二氧化碳封存方案二、目标与需求1. 目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缓解全球变暖的压力。

地球都快被二氧化碳热得“发烧”了,咱们得赶紧把这些二氧化碳“关起来”。

实现二氧化碳的长期稳定存储,防止其泄漏回大气造成二次污染。

这就好比把调皮的小怪兽(二氧化碳)关在一个永远出不来的笼子里。

2. 需求合适的封存地点,要安全又可靠。

就像给二氧化碳找个超级安全的“家”,不能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把它塞进去。

有效的封存技术,确保二氧化碳能够被高效地封存起来。

技术要是不灵,二氧化碳可就会到处乱跑啦。

三、方法流程1. 捕获二氧化碳从工业排放源(如发电厂、水泥厂等)收集二氧化碳。

这些地方就像是二氧化碳的“生产大户”,咱们得先把源头的二氧化碳抓住。

使用化学吸收法,让二氧化碳与特定的化学溶剂(如胺溶液)发生反应,从而将二氧化碳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

这就像是二氧化碳和溶剂之间的一场“魔法反应”,二氧化碳就乖乖被抓住啦。

还有吸附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如活性炭等)吸附二氧化碳。

这就好比用小海绵(吸附剂)把二氧化碳这个小水滴给吸住。

2. 运输二氧化碳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果距离较近,可以采用管道运输。

想象一下,二氧化碳就像一群小蚂蚁,在管道这个“高速公路”上被运走。

对于距离较远的情况,可以使用罐车运输。

罐车就像二氧化碳的“专车”,把它安全地送到封存地点。

3. 封存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深层的地质构造中,如枯竭的油气田、深部咸水层等。

这些地方就像是大自然准备好的二氧化碳“牢房”,可以把二氧化碳关得死死的。

海洋封存,把二氧化碳注入到深海中。

不过这得小心哦,不能破坏海洋生态。

就像把二氧化碳悄悄放在海洋这个大“宝箱”的一个小角落里。

四、具体实施步骤1. 捕获步骤对于化学吸收法,先建立吸收塔,将工业排放气体引入吸收塔,让其与胺溶液充分接触。

这就像是给二氧化碳和胺溶液安排了一个“约会场所”(吸收塔),让它们好好互动。

二氧化碳的储存与利用技术研究

二氧化碳的储存与利用技术研究

二氧化碳的储存与利用技术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的有效利用一直是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氧化碳是目前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将其有效储存、利用是当前的一大挑战。

近年来,人们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出新技术新方案,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主要包括地下储存、溶于水中、固态化等方法。

1.地下储存技术地下储存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二氧化碳储存方法,主要包括海底以及地下岩层两种方式。

海底地球化学储存技术主要通过将二氧化碳置于千米深的海底,并利用水柱的重力和海底固体地质层静力压作为压力支撑储存。

而地下岩层储存则利用了地下膨胀岩层的空隙和地方压力等特点,在地下1公里至3公里深度进行储藏。

2.溶于水中技术溶于水中技术是将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形成气体水溶液,最终将其固定到某个永久性储藏区域中,例如海床、薄水层和地下石灰岩中。

这一过程依靠溶气也涉及泡沫型气暴发等机械方法来保持二氧化碳在溶液中的稳定状态。

3.固态化技术固态化技术是一种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固态来储存的技术方法。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储存体积小,储存密度高,对环境无影响。

但缺点是实际操作难度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使用氨作为催化剂。

二、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和生物两个方面。

化学分为化学转化和化学合成两种,生物主要是利用生物反应器发酵等方法。

1.化学转化化学转化主要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其他有价值的化学物质,如单质碳、甲醇、乙醇、丙烯、纤维素纤维、氨基酸、聚酯等。

此种变化用于化学工业、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等领域。

2.化学合成化学合成的方式是通过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学原料合成新化学物质,如聚醚醇、尿素、醋酸、高分子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以及体积航空等行业。

3.生物利用生物利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生物质,并最终生产出能源、化学物质等。

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技术

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技术

■ 矿石碳化
矿石碳化封存二氧化碳是利用二氧化碳 与碱和碱土氧化物(如碳酸镁和氧化钙)发 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为固体的无 机碳酸盐(如碳酸镁和碳酸钙),从而使二 氧化碳得到固定。
■ 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封存
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封存是指通 过保护森林、重建森林(退耕还林)和 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强森林和陆地生态系 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来达到控制二氧 化碳含量的目的。
两个Map情景
二氧化碳减排激励 ACT Map情景 BULE Map情景 设想 50美元/吨 200美元/吨
• 电力生产 • 工业和燃料转化过程
ACT Map 35GtCO2减排
化石燃料转 化和效率 17% 核能 6% 工业及能源 转换部门的 CCS 6% 电力行业 全部可再生 CCS 能源 8% 16% 终端使用燃 料 1%
二氧化碳的环境效应
二氧化碳增加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农作物大面 积减产,农业生产 遭受毁灭性打击
地球气候和 生态系统的破坏
减少CO2排放量,目前主要有3种方式:
(1)降低 能源强度 (2)减少 碳排放强度 (3)加强 CO2隔离
二、二氧化碳的捕捉
吸收法分离技术 吸附法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化学链燃烧技 术
2050年,ACT Map情景和BLUE Map情景下分 部门工业二氧化碳减排分类
各地区、各国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 (CCS)最新动态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CCS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GHG)减排方案。许多地区的 政府,为了保障CCS的实施,正在 逐一制定相关能源和环境的政策框 架,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变温吸附(TSA)
在较低温度(常温或更低)下进行吸附,在较高的 温度下使吸附的组分解吸出来。变温吸附过程是在两条 不同温度的等温吸附线之间移动进行着吸附和解吸的。

二氧化碳储藏

二氧化碳储藏

球形溶腔单位体积的体积应变率可以表示为
问题与展望
如图 2 所示,开始时( t% <60)压力的增加非常迅速, 但当压力达到的 σ无穷大的90 %时压力的变化就非常 缓慢了,而且溶腔经过长期演变后的腔体内压力与CO2 初始的注入压力P0关系已不大,但对溶腔最后的体积收 缩大小至关重要。

问题与展望
研究意义
一、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比较
时期
地质时期
含义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 最长的时期
气候变化特点
冰期(寒冷期)与 间冰期(温暖期)交替 气温波动上升 气温显著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 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历史时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 时期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
研究意义
二、我国所面临的二氧化碳排放形势
问题与展望
喀麦隆尼奥斯湖湖底CO2泄露
问题与展望
②经济问题
注气井的深度控制着储气的成本,井深越大,成本越高。
问题与展望
③法律问题 目前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对CO2封存制定 了具体的法律和框架体系。 任何二氧化碳封存场所的监管框架和责 任都需要明确工业界和政府在场所闭合和永 久退役后的作用和财政责任。 长期的责任问题如:与CO2渗漏到大气有 关的全球问题以及局地对环境影响担心的问 题尚未得到解决。
问题与展望
CO2沿溶腔壁的渗透
图4 球型试件渗透试验结果
图5 球形试验器件示意图
初始的盐岩渗透系数为 K0,横坐标有效应力为盐岩应力减去孔隙压力。 可以看到,当有效应力小于某个特征强度σs 时,盐岩的渗透性基本不变, 但当大于该特征强度后,盐岩中将出现微裂缝,渗透系数逐渐呈非线性 增长的趋势,直到最后渗透系数的增加已无法抑制,即出现贯通的裂缝。

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

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

【全封闭硬式覆盖种植方法】在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方面的应用1,如何治理工业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有害气体,这是摆在各国科学家面前的尖端课题;1,1 有人在研究如何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壳深部,永远不让它再到空间危害大气环境。

1,2 有人在研究,利用还原剂将二氧化碳变成再生能源,进行二次利用。

1,3 有人在研究,直接回收将它变成超低温固体,进行二次利用。

1,4 大多科学家都认为,加速地球绿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直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进行固化。

2,对以上四种方法的具体分析;2,1 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壳深部,永远不让它再到空间危害大气环境。

2,1,1 二氧化是种能源,人类只能将它正确继续利用才是科学的选择,永久封存起来不是最科学的选择。

2,1,2 地壳深层的封存方法能不能做到永久性,地球是个活体,每天都在活动,又有什么办法能将地壳运动,造成的移山填海能有效避免呢,一旦地壳有大的运动,避免不了封存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挤压到地面,造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方法没有安全性,看是科学,并不科学。

2,2利用还原剂将二氧化碳变成再生能源,进行二次利用。

2,2,1 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对二氧化碳进行了二次利用,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可以减少人类对固体燃料的快速开采,可以遏制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快速污染。

2,2,2 不足的是,经过二次利用燃烧,又将二氧化碳气体二次排放到大气中,不能形成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效果。

3,直接回收将它变成超低温固体,进行二次利用;3,1 直接回收是个好办法,从源头防止二氧化碳直接排放,污染大气,见效快。

3,1,1 二氧化碳固化后,二次利用在低温冷冻技术领域,可以替代重度污染大气的氟利昂,但也不是好的科学选择,低温冷冻技术,也是再慢慢的释放二氧化碳冷冻液,也会造成二次利用的排放和污染。

4,加速地球绿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直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进行固化;4,1 这是目前最好的也是最科学的选择,方法也有许多。

co2封存效率

co2封存效率

co2封存效率
二氧化碳封存(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是一种将二氧化碳捕获并存储在地下的技术,以减少其排放到大气中的方法。

其封存效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条件:选择适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结构是提高封存效率的关键。

理想的地质条件包括具有足够的储存容量、良好的封闭性和稳定性的岩层或盐水层。

2. 封存技术:不同的封存技术具有不同的效率。

一些常见的封存技术包括地质封存(如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岩层)、海洋封存(如将二氧化碳注入深海)和化学转化(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或液态形式)。

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限制,选择适合的技术可以提高封存效率。

3. 注入策略:二氧化碳的注入策略也会影响封存效率。

合理的注入方式可以最大化二氧化碳在地下的存储容量,并减少泄漏的风险。

例如,采用水平井注入可以增加二氧化碳与岩石的接触面积,提高封存效率。

4. 监测和验证:持续的监测和验证是确保二氧化碳有效封存的重要环节。

通过监测地下压力、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泄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在理论上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其实际效果还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技术成本和可行性等。

因此,对于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研究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研究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研究如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许多的科技进步,也伴随着一定的环境问题。

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影响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

然而,在人们的担忧中,同样也有许多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在不断寻求储存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和压力。

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呢?储存和利用二氧化碳是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主要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固定、储存或者转化为其它有用的化学品以达到减少排放的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使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

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捕获并在安全的储存剂中固定起来,与此同时,避免其进入大气层并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主要有三种:1. 地下储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储存在地球的深处,如开采注水、油气藏和煤层中,使其永久性地储存。

2. 岩石碳化储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固体物质,使其永久性地储存在地质层中。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固定二氧化碳,并减少它对大气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地球上更有用的物质。

3. 海洋储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储存在海洋中,如通过将其气化并注入深海或者利用海洋生物固定它们。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广泛,可以有效地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在储存二氧化碳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以实现利用。

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化学品的生产: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被转化成各种化学品,如乙酸、丙酮、烃类化合物等等。

这些化学品可以广泛地应用在许多行业中。

2. 制造燃料:通过将二氧化碳与水分子反应,可以生成氢气和一些含氧化合物。

利用这些化合物可以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燃料,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3. 固体物质的制造: 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碳黄泥、钙质改进石材等等,可以使它们具有更好的性能,从而可以应用于建筑材料、制药等多个领域。

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的技术和方法

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的技术和方法

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的技术和方法当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逐渐增加,尤其是近年加剧了这一现象,而这可能会造成恶劣的气候变化,地球面临着空前的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去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这一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正不断地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文将就捕捉和存储二氧化碳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捕捉二氧化碳的技术和方法1. 传统的化学吸收法传统的化学吸收法,是指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和溶解的方式吸收到吸收剂中进行密封,最终达到去除二氧化碳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吸收剂的选用和价格高昂,而且吸收效率并不是很高,还容易产生副产物。

2. 物理吸附法另外一种新型的捕捉二氧化碳的技术则是物理吸附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晶体结构的多孔物质来吸附二氧化碳,例如金属有机骨架和多孔性结晶材料,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捕捉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且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

二、存储二氧化碳的技术和方法1. 海底储存海底储存是一种新型而又行之有效的二氧化碳储存方式,利用现代的海洋探测技术,将二氧化碳以压缩的方式输送到海底沉积层中,存储时间可以达到几个世纪甚至更久,而在海洋中,二氧化碳经过水的稀释,即使泄露出来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

2. 储存在岩石中此外,储存在岩石中也是存储二氧化碳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种特殊的岩石层将二氧化碳固定在地下,但是由于岩石内的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可能造成岩石层破裂,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风险之一。

最后,在处理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仍然在不断努力寻找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方法。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的处理技术和方法也会越来越普及和完善。

二氧化碳的储存

二氧化碳的储存

二氧化碳的储存
二氧化碳(CO2)的储存是指将二氧化碳从产生源(如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截获并将其长期存储在地下或其他封存场所,以防止其释放到大气中。

储存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地质储存: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的岩石层中,避免其释放到大气中。

适合的岩石形态包括油气储层、深盐水层和煤层。

这需要对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评估,以确保地下储存安全可行。

2. 海洋储存:将二氧化碳注入海洋中,使其溶于海水中。

这种方法对于大规模二氧化碳储存具有潜力,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和谨慎管理,以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3. 化学储存: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化学物质来储存,例如将其转化为碳酸盐或有机化合物。

这种方法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工艺来实现效率和可行性。

储存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还可以帮助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

然而,二氧化碳储存仍然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运输技术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运输技术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运输技术随着全球经济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开发二氧化碳的储存和运输技术。

本文将就二氧化碳的储存和运输技术进行讨论。

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二氧化碳储存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封存和化学吸收两种方法。

地质封存:地质封存是利用地质层对二氧化碳进行储存的一种技术。

地质层包括油气储层、盐穴和煤层等。

储层开发后,二氧化碳通常是伴随着油气或煤层的采集而产生的。

而盐穴则是将二氧化碳通过管道注入到深埋的盐穴储存。

地质封存技术的储存容量较大、储存期长、稳定性好,是目前公认的最为可靠的二氧化碳储存技术之一。

化学吸收:化学吸收是将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物理吸附等方法吸收储存的技术。

该技术分为溶液法、吸附剂法和酶催化法。

溶液法:溶液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通过反应生成碳酸盐或碳酸酯,从而将其储存。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碳酸盐或碳酸酯多用于回收二氧化碳。

吸附剂法:吸附剂法是利用吸附剂对二氧化碳进行吸附,从而将其储存。

高效的吸附剂对二氧化碳有很好的选择性和吸附效率,适用于燃煤电厂、煤化工等工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捕集。

酶催化法:酶催化法是利用酶催化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进行储存,常用于生物质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

二氧化碳的运输技术:二氧化碳的运输技术主要包括液化运输、高压管道运输和船舶运输三种方法。

液化运输:液化运输是将二氧化碳冷却至零下50摄氏度以下,压缩至30倍大气压以上,从而将其液化。

液化二氧化碳体积小,重量大,储存密度高,适用于长距离的运输。

高压管道运输:高压管道运输是将二氧化碳压缩至30倍大气压以上,经过管道运输。

高压管道运输具有运输速度快、安全稳定等优点,是较为常用的运输方式之一。

船舶运输:船舶运输是将二氧化碳压缩至30倍大气压以上,并储存在特殊设备中,随后通过船只进行运输。

二氧化碳封存的几种方法

二氧化碳封存的几种方法

二氧化碳封存的几种方法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会截留从地而上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大气中髙浓度的二氧化碳含量会迫使全球气候变暧,导致洪水、严重的热带风眾、沙漠化和热带地区扩大等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在工业革命时期,大量释放的二氧化碳堆积在大气中,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导致大气中额外的二氧化碳堆积。

目前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包括对能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用天然气代替煤做燃料:用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代替化石能源:通过热带雨林、树木或农场等的陆地封存,海洋处置,矿物封存以及地质封存等。

其中,利用自然界光合作用等方式来吸收并贮存二氧化碳,是最直接且副作用最小的方法。

海洋处置海洋处置是指通过管道或船舶将二氧化碳运输到海洋封存的地点,将二氧化碳注入海洋的水柱体或海底。

被溶解和消散的二氧化碳随后会成为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

这一方法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海洋处置费用昂贵。

二是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研究表明,海水中如果溶解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水的PH值就会下降,这可能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海洋处宜绝非一劳永逸之举.贮藏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会缓慢地逸出水面,回归大气。

因此,二氧化碳的海洋处置只能暂时缓解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

地质封存地质封存地质封存是将二氧化碳加压灌注至合适的地层中,用地层的孔隙空间储存二氧化碳。

该地层之上必须有透水层作为盖层,以封存注入的二氧化碳,防止泄漏。

在石油釆钻业中,通常的做法是用钻孔机将二氧化碳注入地层以采集更多的石汕。

全球都可能存在适合二氧化碳封存的沉枳盆地. 包括沿海地区。

如果二氧化碳从封存的地点泄漏到大气中,那么就可能引发显著的气候变化。

如果泄漏到地层深处,就可能给人类、生态系统和地下水造成灾害。

此外,对地质封存二氧化碳效果进行测试的科学家发现,被注入地层深处的二氧化碳还会破坏贮藏带的矿物质。

矿石碳化矿石碳化是指利用碱性和碱土氧化物.如氧化镁和氧化钙将二氧化碳固化,这些物质目前都存在于天然形成的硅酸盐岩中,如橄榄石等。

二氧化碳最大储存量

二氧化碳最大储存量

二氧化碳最大储存量(原创实用版)目录1.二氧化碳储存的重要性2.二氧化碳储存的方法3.储存二氧化碳的挑战4.我国在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方面的成就正文一、二氧化碳储存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氧化碳储存作为一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正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

通过将过量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可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减缓温室效应,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二、二氧化碳储存的方法目前,二氧化碳储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田地下水储存:最近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可以安全地被保存在古老的气田和油田中。

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检测了北美、欧洲和中国的气田,发现二氧化碳已经在气田的地下水中安全且自然地储存了数百万年的时间。

2.速生树木吸收:大量种植速生树木来吸收二氧化碳,砍伐后制作成可以存在多年的形态,例如炭化后封存或当做建材。

然而,这种方法目前主要阻力是没有经费,其次是树木经常死于传染病、野火、昆虫攻击,树木制品也受火灾和昆虫影响,深埋或送往极地更缺少经费。

三、储存二氧化碳的挑战尽管二氧化碳储存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1.资金问题:二氧化碳储存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2.技术难题:二氧化碳储存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3.安全风险: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泄漏、地震等意外情况,如何确保储存过程的安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在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方面的成就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建立了一批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示范项目,为后续大规模推广积累了经验。

2.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投入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研究,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二氧化碳储存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储存技术

二氧化碳储存技术

二氧化碳储存技术
二氧化碳储存技术(Carbon Storage Technology,简称CST)是将二氧化碳(CO2)安全有效地移至更深的地带,使其不至于进入大气的技术。

CST的目的在
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得到抑制,实现经济、可再生能源和气候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CST方法涉及到上述三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CO2的捕获和净化技术,就是从温室气体排放源中捕获CO2,并从混合
污染物中分离出CO2。

捕获和净化技术包括催化剂脱除法、膜脱除法、活性炭固定
法和液态吸收等。

其次是CO2的转化部分,过程包括以水热法、催化剂脱氧反应法、共热反应法等方法将CO2以脱氢化合物方式转化为碳氢化合物,或使用碳氢化合物共挥发技术(VAM)将CO2转化为挥发性低碳应用产品(包括汽油和柴油),实现CO2的消减。

最后,CO2的封存部分,是将捕获的CO2转化后,封存到具有一定性
质的地层或地质储存能力(如碳酸盐岩或砂岩)中,促进长期封存,并降低可能发生的渗漏风险。

自2004年以来,科技界开始正式考虑将CO2永久封存在地下能源资源的可能性,并开展了CST的研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实施“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愿景”计划,加快发展CST技术,为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提供解决方案,实现系统内可持续科技的发展。

然而,CO2的捕获、净化、转化以及封存技术仍处
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以保持安全性和经济性。

二氧化碳的储存与利用

二氧化碳的储存与利用

二氧化碳的储存与利用摘要:气体产品作为现代工业重要的基础原料,主要用于冶金、钢铁、石油、化工、电子、玻璃、建材、建筑、食品、机械、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外一般与供电、供水一样,作为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列为公用事业行业。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是工业的“血液”。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气体行业发展迅速,气体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气体工业年增长率达12%。

目前全国气体产品市场年销售额约为250亿元,到2002年将达到280亿元。

气体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型先进设备的引进,使国内很多大型机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工业气体行业正逐步走向成熟。

CO2化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全世界各种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达到185~242亿吨/年,而其利用尚/不足1亿吨/年。

CO2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资源严担浪费,而且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引起的环境公害举世瞩目,美国、英国和德国都研究制定了队排放制度,日本则加快了CO2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计划用10a时间建立起以CO2为化工原料的独立工业体系。

我国随着工业发展,CO2的排放量也在逐步上升,1986年已达532.3 × 106t,占世界排放量的10%,排在第三位,因此加快CO2的研究已显得日益必要和迫切。

关键字:二氧化碳储存利用用途二氧化碳储存二氧化碳储存是指将捕集和运抵储存地点的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储层或海底水柱等的地质结构中, 实现与大气隔绝、永久埋存的过程。

当前可行的储存方案有: 地质储存、海洋储存、森林和陆地生态储存。

森林和陆地生态储存是最理想的廉价储存方式, 但需要很大的森林面积吸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所以不可能成为主要的储存方式。

海洋储存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地质储存需要渗透性好的岩石地层, 用来为气体储存提供空间, 这些地层必须由岩石密封, 岩石对二氧化碳来说是不可渗透的。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
1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
二氧化碳(CO2)是广泛存在的的气态物质,其丰富的能量储存和
转换技术可以改变世界的能源架构,实现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储能技
术就是一种充分利用二氧化碳这种气体资源,来进行能量存储和转换
的技术。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新型储能方式,有着良好的
可持续发展前景。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优点是安全、稳定、可靠,可以有效利用储
能站的发电效率,改善发电系统的能源利用,减少温室效应,提高能
源的利用率。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还可以用来减少发电设施排放的温室
气体,减少全球变暖,减少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发电设施选择了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并开
展研发。

其中,为国家能源体系提供储能和改善实现可持续能源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发电成本,降低了环境污染,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目标。

未来,随着二氧化碳能源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有望实现大规
模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可持续能源转换,减缓全球变暖的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碳存储措施

碳存储措施

碳存储措施简介碳存储措施是指通过将二氧化碳(CO2)气体从大气中移除,并储存在陆地和海洋等碳库中,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和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

碳存储措施一方面可以帮助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产业提供了商机。

碳存储技术碳存储技术可分为自然碳存储和人工碳存储两种方式。

自然碳存储自然碳存储主要包括森林、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过程。

森林碳存储森林是碳存储的重要场所,通过光合作用,森林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为有机物质。

同时,森林中的树木和土壤也可以长期储存大量的碳。

因此,保护和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可以起到很好的碳存储效果。

湿地碳存储湿地是另一个重要的碳存储场所。

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为有机物,而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也可以长时间储存大量的碳。

此外,湿地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碳吸收和碳储存效果。

海洋碳存储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其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最终将其沉积在海洋底部。

此外,海洋中的贝壳、珊瑚和海草等也可以长期储存大量的碳。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海洋碳存储。

人工碳存储人工碳存储通过人为手段将二氧化碳气体从大气中分离出来,并储存到地下或地下水中的地质层或井中。

地质碳存储地质碳存储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储存在地下深处的地质层中。

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分离和捕获二氧化碳、运输和储存。

常用的地质层包括深水盆地中的盖层、盐穹、页岩和富有孔隙的地层。

利用地质碳存储技术可以长期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

储气库和井式储存储气库和井式储存也是常见的人工碳存储方式。

储气库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储存到地下盐穹或岩石层中,通过压缩和注入的方式进行。

井式储存是将二氧化碳气体注入到地下水层中,通过与地下水层相互作用来储存和封存。

碳存储的优势碳存储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通过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碳存储能够有效地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高效储存利用二氧化碳
摘要:二氧化碳既是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温室气体,也是与人类生存密切有关的基本碳资源。

在自然界中,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机物质的起始点,也是迄今为止回收和净化的主要手段。

当前矛盾的基本点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超过了其自然净化能力。

因此,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已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二氧化碳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研发。

关键字:二氧化碳,储存,利用
二氧化碳回收和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致将经历3个阶段。

(1)在上世纪80年代前可以视为二氧化碳的一般性应用技术阶段,其特点是主要集中在物理应用方面,化学转化及应用的量很少,且仅局限于尿素、纯碱、碳酸盐等少数工业领域。

(2)80年代以后可视为以解决全球温室效应为核心的技术开发阶段。

随着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储存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技术的开发受到普遍重视。

虽然在应用反面仍以物理应用为主,但在应用途径上则大力开拓如超临界态二氧化碳、提高油气回收率等全新的应用技术。

尤其是二氧化碳应用于驱油的新技术业已经受到油气生产企业的充分重视,由于每增产一吨原油,二氧化碳的消耗量高达2.2至6.7吨,故也是目前唯一能大规模回收和利用二氧化碳的途径。

本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利用的一碳化工技
术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如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工艺现已具备了工业化条件。

(3)尽管目前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相对其排放总量而言,目前的利用量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在本世纪的战略目标是将二氧化碳作为新碳源来对待,即通过化学、电学、生物学等全新的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种种有用物质,或者固定在其他物质上形成新的有用物质或材料。

当前各发达国家均已为实现此战略目标指定了长期规划,并加强开发力度,而我国则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必须引起充分注意。

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储存。

由于无碳新能源的研发与推广,二氧化碳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等皆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因而就解决当务之急而言,大规模地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扔不失为当前最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从事能源生产的企业则尤其如此。

目前的收集途径大致分以下几类。

(1)燃烧后脱碳:此技术路线是以气体净化工业上相当成熟的化学溶剂吸收法工艺为基础,也是当前仅有的已经进入工业规模试验的技术路线。

针对电站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分压低、处理最大、且同时含有少量氧的特点。

(2)燃烧前脱碳:此技术路线的关键是转化制氢及高温下氢气的膜分离系统,开发的重点是膜式转化装置及高温膜分离材料。

此项技术预计在2008-2010年建成示范装置,从现在来看已经初步实现。

(3)富氢燃烧技术:此技术路线的关键是廉价的富氢空气供应及与之相适应的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此技术预计将在2007年建立工业示范装置,估计可降低捕集成本38%左右。

从目前来看,还比较成功。

对于捕集下来的二氧化碳,当前可行的储存方式有3种:即地下储存,海洋储存,以及森林和陆地生态储存。

(1)森林和陆地生态储存肯定是最理想的廉价储存方式,但一个功率为500瓦的燃煤电站约需2000平方千米的森林来捕集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故此方式不可能作为主要储存方式。

(2)海洋储存,尤其是深海储存室可能实现大规模长期储存二氧化碳的理想方式,但涉及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有待解决,故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3)地下储存包括不可采煤层储存、采空的油气层储存、强化采油回注储存、深部盐水层储存等多种方式。

总体而言,这些利用天然储存的储存方式比较安全可靠,不仅应用上较灵活,而且也有较充裕的储存能力,故这是当前最重要的开发方向。

因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而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因塑料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的“白色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环保难题。

因此高效利用二氧化碳将变得格外重要。

美国劳伦斯一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液体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开发出一种更清洁、稳定和高效的捕集二氧化碳新方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燃烧化石燃
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捕集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

目前的碳捕集技术主要采用化学吸附法。

二氧化碳会和胺类物质发生反应,二者在低温情况下结合,在高温中分离。

一般可以使含二氧化碳的废气通过胺液,分离出其中的二氧化碳,之后在适当地方通过加热胺液再将二氧化碳释放。

目前科学家在激光合成纳米结构方面取得突破,合成了多种纳米结构,为开发新型催化剂奠定了基础。

当温室效应和能源消耗被越来越多人关注的时候,科学家们正在试图寻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利用太阳光把二氧化碳高效率还原成甲醇、甲烷等燃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还原过程需要的催化剂成为制约因素。

科学家研发的这项工艺的基本过程是激光打到金属靶上后强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得到等离子体、蒸汽或金属液滴等产物,若采用纳秒脉冲激光,脉冲短,产物尺寸分布宽,结构较为单一。

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毫秒脉冲激光,脉冲长,获得了多种结构和尺寸可控的新型纳米材料,如纳米空心球、三维自组装纳米结构、纳米异质结等,并建立了新型的工艺理论。

CO2在化工合成上的应用:CO2除了成熟的化工利用(例如合成尿素、生产碳酸盐、阿司匹林、制取脂肪酸和水杨酸及其衍生物等)以外,现在又研究成功了许多新的工艺方法,例如合成甲酸及其衍生物,合成天然气、乙烯、丙烯等低级烃类,合成甲醇、壬醇、草酸及其衍生物、丙酯及芳烃的烷基化,合成高分子单体及进行二
元或三元共聚,制成了一系列高分子材料等,另外,利用CO2代替传统的农药作杀虫剂,也在研究之中。

CO2在农业上的应用:作为一种廉价的原料,CO2可用于蔬菜、瓜果的保鲜贮藏。

目前,CO2气调冷藏已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用于苹果、梨、柑桔和一些热带水果的贮藏。

CO2也能用于粮食的贮藏,它比通常所用的蒸蒸剂效果更好。

把CO2引入蔬菜温室,能增加蔬菜的生长速度,缩短其生长周期,提高温室的经济效益。

用飞机将于冰撒入云层施行人工降雨,能解决久旱无雨,庄稼失收的问题。

CO2在一般工业上的应用:CO2是很好的致冷剂。

它不仅冷却速度快,操作性能好,不浸湿产品,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投资少,人力省。

利用CO2保护电弧焊接,既可避免金属表面氧化,又可使焊接速度提高9倍。

最近美国制成了不受烟、砂石和烟雾妨碍,能够正确测定距离的CO2激光测距器。

CO2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已较成熟。

这首先体现在提高石油的采油率上。

CO2作为油田注入剂,可有效地驱油。

另外,CO2用作油田洗井用剂,效果也十分理想。

目前,地热资源是能源开发的重大课题。

低温和较低温区的地下热水最多,而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最大难题是利用地下热水发电时的工作介质不理想,国际上用氟里昂和异丁烷所进行的试验都证明没有希望。

然而,用CO2作工作介质,利用较低温地下热水资源来发电,已在罗马尼亚研究成功,并转入国家发电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