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性质
1. 物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的特征和转变规律
2. 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特性
3. 物质的燃烧性、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二、人类感官与科学思维
1.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基本原理
2.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与技巧
3. 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
1. 动植物特征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2.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态平衡
3. 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1. 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 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3. 已知动物的进化历史和生活性
五、植物的特征与分类
1. 植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 植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3. 已知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六、地球与环境
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规律
2. 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3. 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节约利用的意义和方法
七、科学与技术
1.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
2.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的特点与作用: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放大镜在生活生产中有诸多应用,比如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细节。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昆虫的身体构造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奇特的形态,例如蜻蜓、苍蝇的眼睛是复眼;昆虫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等。
晶体的概念与特征: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类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早期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分类: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化学变化是指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现象与判断: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各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例如,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出生时的脚印)、(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每年的体检卡)、(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4、通过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发现:(6到10岁身高、体重增长缓慢,10到12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5、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因为体重太重而骨头被压碎,甚至血管破裂。
)6、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生长突增期是(到1岁)、(10到12岁)。
7、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8、(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9、(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10、女孩大约从(10岁)入手下手,将陆续进入芳华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期间,我们的(身材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宏大的变革。
11、芳华期男女(身高)最早出现快速生长。
1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3、女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乳房发育)、(长出)、(月经初潮)、长出腋毛)、(臀部变宽)等。
14、男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增长)、(出现喉结)、(长出)、(长出腋毛)、(首次遗精)、(出现胡须)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6、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过度使用嗓子17、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8、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和宇宙奥秘的学科,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六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的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态系统: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能量转换: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换,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 遗传与进化: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和DNA,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
5. 地球的构造: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板块构造理论。
6. 岩石与矿物: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7. 天气与气候: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学习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8. 水循环: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
9. 环境问题:了解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污染和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10. 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结论。
11. 科学测量:掌握基本的科学测量技能,如使用量筒、天平和温度计。
12. 科学术语:熟悉并正确使用科学术语,如生物分类、生态系统平衡和能量守恒。
13. 科学实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或岩石的硬度测试。
14.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15. 科学与社会:理解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包括医学、农业和工业。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对自然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4.放大镜因中间凸起且又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火.5.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研究中被广泛使用.7.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电视机、电脑的屏幕,不仅图像被放大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而且看到图像都是由色彩点组成的.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色.8.放大镜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装满水的玻璃怀,装满水的塑料袋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反之,放大倍数小.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10.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发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促进视力的眼镜.11.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的形状是:12.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特点:放大镜的镜片透明,中间厚边沿薄.因为镜片中间向外凸起,这样的镜片又叫凸透镜.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比方玻璃球、装满水的烧瓶.13.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答:放大镜的中间厚,边沿薄,光线在透过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物体的虚像.因此会把物图象放大.14.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1公安人员用放大镜查找指纹.2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放大镜修理精密仪器.3农业科技人员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15.如何正确地使用放大镜?答: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16.如何自制“放大镜”?答:自制“放大镜”的三种方法:(1)用透明玻璃杯装上水.(2)透明的塑料瓶装满水后,再盖上瓶盖.(3)用保鲜袋装满水,然后扎紧袋口.制作放大镜的材料:玻璃、透明塑料、透明水晶、水滴等.17.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答:图像放大了,看到了图像是由许多点组成的.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工具能够观察到很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蝇的(复眼)由很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很多.3.昆虫的翅膀,是膜层透明的,无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分歧昆虫的触角形状分歧.如:蝴蝶的(棒状)触角,蚕蛾的(羽状)触角,蝗虫的(丝状)触角,天牛的(鞭状)触角.昆虫的触角能够嗅到气味、感触物体、平衡身体.4.苍蝇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5.(蚜虫:约2毫米)的天敌是(草蛉:约10毫米),蚜虫有(针状)刺吸式口器,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就可看清它们的肢体.蚂蚁保护蚜虫是为了吃到更多的蜜露.6.在放大镜大下观察员昆虫的眼睛,能够看到: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大多半昆虫的眼睛都是复眼,复眼由很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分歧是昆虫小眼的个数分歧.每只小眼只能看见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拼凑.昆虫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非常敏感.7.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吸食蚜虫的体液,幼虫还能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身上伪装自己.8.你知道哪些昆虫?答: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玻璃不是晶体.2.很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组成.3.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4.制作晶体的方法:(1)减少水分(蒸发).(2)下降温度.5.雪花是六边形的,它的结构取决于雪花晶体穿越高空大气层时经历的温度、水汽及气流的变化情况.6.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它们都是颗粒状的,但颗粒大小分歧.在放大镜下,它们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其中,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状的,味精的晶体是粒状的.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划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干看见.9.制作晶体的方法很多:①减少水份——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份自然蒸发后,就会看到玻璃片上留下所需要的晶体.②降低温度——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把溶液过滤后倒入一个干净的玻璃杯中,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在怀子的底部就有晶体析出,取出晶休放在玻璃片上,就可以进行观察了.10.列举四种矿物晶体:黄铜矿雪花维生素C水晶11.实验:制作晶体和大晶体(1)制作晶体:制作一杯浓的食盐、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上,待水分子自然蒸发后,玻璃片上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晶体.(2)制作大晶体:①制作一杯浓食盐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②在杯中悬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几天;③在玻璃杯底会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慢慢地生长.④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四、如何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它能够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2.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组成.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放大倍数.4.肉眼观察青苔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就像一片丛林.5.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6.(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1932年,德国)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83年,研究DNA分子).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到200万倍.7.显微镜为什么能明显提高放大能力?答:显微镜有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对人类有甚么意义.答: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观察、研究利用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拓展、延伸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9.怎样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材料: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纸筒、胶带实验步骤:①取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②倍数大的在下面,倍数小的在上面,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直到图像最清楚为止.③用纸筒和胶带固定下来.尝试结果:做成的简易显微镜能够把图象放得更大.五、用显微镜观察(1)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形态像(长方形的格子),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3.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时视野也小了很多.4.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答:1663年,英国科学家XXX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子,就把它命名为细胞.5.观察细胞前的准备.答: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把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②对光: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上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为止.③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中,标本给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后用压片夹住.④调焦:调节准焦旋钮,降低镜筒,使物镜刚好在玻片标本上面.⑤观察: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旋钮,将镜筒慢慢台升,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为止.(移动玻片标本时,移动的方面与从目镜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7.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把洋葱切成两半,掰下一块,用小刀在内面表皮上轻轻划出“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2)再按下面步骤制作显微镜装片:①在一个干净的载波片中间滴一滴净水;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波片的水滴中心,标本要展平,不能折叠;③用盖波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中间不要有气泡;④从标本的边沿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波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⑤把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8.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实验步骤: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④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⑤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⑥整理器材.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被放大了,是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方格中间有一个小黑点,还看到一个大液泡.6、用显微镜观察(2)1.一切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细胞作用: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分歧的功能).(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生物(分歧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成,功能是分歧的.统一种植物和植物,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成,功能也不相同.7.用显微镜观察叶的表皮,可以看到表皮上椭圆形的气孔,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蒸气进出的通道.叶绿体呈颗粒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叶绿体里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血液中的红细胞又叫红血球,专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口腔上皮细胞具有保护和分泌作用.8.细胞的作用?细胞对于生命体有甚么意义?答: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进行的.①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是通过细胞吸收的,细胞还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②我们呼吸的氧气是通过细胞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③细胞把能量贮藏在脂肪中,细胞还能和细菌、病毒作战,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细胞还有遗传作用;④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氧气,是食物的真正制造工厂.七、用显微镜观察(3)1.自从XXX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很多多的微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情况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需要呼吸、排泄废物、都由细胞组成、吃食品或自己教学光合作用制造食品等.4.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结构简单,由一个细胞构成,身体细小.5.判断是否是生物的标准:一、是否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二、是否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三、是否能呼吸、吃食物、能繁殖;四、是否排泄废物;五、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等.6.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7.微生物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答: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8.举例申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甚么?答: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能够出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②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尸身,使它们酿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③在工业出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9.如何制作微生物装片答:制作微生物装片的方法:1.采集水样:从有机物丰富的池塘、鱼缸中,取水放入试管内.将试管对着阳光,如果看到有很多的小白点在水中游动,就说明水中含有微物物(草履虫等).2.制作:用滴管吸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0.怎样用甘草培养微生物?答: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甘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霉点,这些霉点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集结而成.水中大量的微生物正是以甘草为养料的大量繁殖的.八、细小世界和我们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人能观察到的最小植物,就是蚂蚁等昆虫.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3.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4.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20倍放大1500倍左右放大200万倍左右看到0.1-0.01纳米物体5.人类探索细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答:人类探索细小世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良.①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竭改进,科学家陆续发现了很多风险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如伤寒、鼠疫、霍乱等,从此开始了和它们作斗争并征服了很多流行症.②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改良我们的生活.如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④人类利用微生物改良和净化土壤,利用微生物分解和除掉污水、垃圾中的各种有害物质.⑤克隆生物,出产胰岛素等.第二单元物质的变革XXX、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电、火、声音、动物、植物、我们自己等).2.物质是(变革)的,物质的变革是(绝对)的、物质的变革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3.物质是在不竭地发生变革的.有的物质变革很快,而有些物质变革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十、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物质的变革有快有慢.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分歧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革称为物理变革.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革称为化学变革.弯曲的铁丝、折叠的纸张、布匹、水结成冰、水酿成水蒸气、蜡烛融化等都是物理变革了;火柴燃烧、铁生锈、蜡烛燃烧等是化学变革.3.沙的特点是:颗粒细小、无味、淡黄色;黄豆的特点是:椭圆形、颗粒较大、黄色、有豆腥味.沙和黄豆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4.观察到“没有明显变革”跟观察到“明显变革”的征象同样重要.5.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发生物理变革,即固体白糖成液体的白糖.连续加热,会发生化学变革,即白糖颜色逐步加热,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如果连续加热,炭化后的糖会燃烧.蜡烛融化是物理变革,蜡烛燃烧是化学变革.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液态的糖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变成黑色的炭一样的焦糖是化学变化.7.说说你身边物质变革的例子.答:烧饭时米酿成了饭;写字时纸上留下了笔迹;下雨后路上的积水逐步地酿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岩石风化酿成沙子等.8.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答: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9.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是什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答:区别:化学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物理变革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举例:化学变化:火柴燃烧、铁生锈、纸燃烧、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物理变化:把纸折成纸船、铁丝弯了、布做成衣服、易拉罐瘪了、水结冰了、水变成水蒸气……10.实验:白糖加热步骤:用长柄的金属勺子,中间加入1克白糖;勺子下面用蜡烛加热,观察白糖的变革.现象:固体的白糖融化成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液体的白糖产生气泡;液体的白糖逐渐颜色加深,产生焦糊味;液体的白糖冒烟、燃烧,最终炭化.十一、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自己并不甜,在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品味后,才会出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我们品味过程,与唾液混合在一同,生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所以,本来并不甜的米饭,品味后逐步出现甜味.2.米饭、面粉的主要成份是淀粉.鉴别其物质中是否会有淀粉的方法是滴碘酒:淀粉上滴碘酒,会成蓝色.3.(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注:检测马铃薯等物质,要切开后再滴上碘酒才行,绝不能滴在物质的表面.4.淀粉不溶于冷水,配置淀粉液时,要用热水.将淀粉放入热水中,经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后就得到澄清的淀粉液.用淀粉液在白纸上写字、晾干中,要想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用棉球沾上碘酒,在白纸上擦几次即可.5.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柑桔、白糖、洋葱、6.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答:可以,因为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7.米饭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米饭本身不是糖,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后米饭与唾液里的淀粉酶产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麦芽糖,所以就会有甜味.十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细小晶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液体,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实验结束留下的液体是醋酸钠,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实验现象:①看到怀中有很多气泡产生;②听到“嗤嗤”声;③用手触摸玻璃怀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一些.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饮料、蜡烛燃烧、呼吸破除的气体中都含有该气体.4、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5.怎样证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中气体是二氧化碳?答:(1)把点燃的火柴头伸进玻璃怀中,燃烧的火柴头会熄灭,说明怀中的气体不支持燃烧;(2)把玻璃中的气体到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杯中的液体倒出来)燃烧的蜡烛会熄灭,说明杯中的气体比空气重.而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点,所以说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6.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尝试资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药匙.。
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知识点1:光的传播和颜色- 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0万公里/秒。
-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偏折的现象。
- 白光经过三棱镜分光后可得到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的颜色。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只有在有介质的情况下,声音才能传播。
- 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固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 声音的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声音的响度由声音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知识点3:地球与太阳-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颗行星。
- 地球有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结构。
-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自转一圈花费的时间为24小时。
- 地球绕太阳公转,绕行轨道称为椭圆轨道,公转一圈花费的时间为一年。
知识点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资源非常重要。
-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责任,可以通过保护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式实现。
知识点5:人类的生长发育- 人类的生长发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少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 人类的身高、体重、牙齿等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 合理的饮食、锻炼和良好的卫生惯对人类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青春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身体发生变化,还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常见的物质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1.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改变,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的类型: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二、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平衡三、地球与宇宙3.1 地球-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磁场- 地理现象:地震、火山、泥石流等3.2 宇宙- 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卫星、星系、星云等-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 宇宙的演化:恒星的形成和死亡、星系的合并和分裂等四、技术与生活4.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的起源: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模仿- 技术的发展:从手工到机械、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等4.2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电视等- 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 医疗技术: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 农业技术:种子、化肥、农药等五、科学探究方法5.1 观察法- 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观察的记录和整理5.2 实验法- 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实验的结果分析和解释5.3 调查法-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调查的结果整理和分析5.4 比较法- 比较的目的和意义- 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比较的结果分析和解释以上是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一、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 放大镜是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也叫凸透镜。
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例如,镜片直径相同的情况下,中间越厚的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 显微镜。
-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微小的物体。
它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部分组成。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例如,目镜放大倍数为10倍,物镜放大倍数为40倍,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400倍。
- 使用显微镜时,要先对光,再将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然后通过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来使物像清晰。
3. 微生物。
-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 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它们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 病毒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它们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 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蘑菇等。
真菌细胞有细胞核。
二、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物质的溶解(把盐溶解在水中),物体的形状改变(把铁丝弯曲)等都是物理变化。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物质本身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外观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2. 化学变化。
- 化学变化是指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铁锈,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 燃烧也是化学变化。
例如木材燃烧,木材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同时还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7、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2)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之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但他们的视力很差,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是丝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是膝状。
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一、什么是能量1、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2、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看不到,但是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者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动能。
运动的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4、位于高处的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都具有能量,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势能,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高度、形变的程度有关。
5、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
6、你能用今天获得的知识来解释下面的古诗吗?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
飞流之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动能“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在拉弓的过程中蕴藏着势能。
二、各种各样的能量1、热能能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方式,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电能是现代化生活所必须的一种能量,被我们大量地使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
它还能转变成热能、光能、声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2、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
生产出来的电能,一部分被我们立即消耗了,还有一部分会被储藏到电池中,在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
3、化学能是一种隐蔽的能量,它会储存在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石油等物质中。
化学能它可以变成热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化学能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4、阳光中的光能给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照明。
离开了光能,人类无法生存。
光其实是一系列的电磁波。
一部分电磁波能被人眼看见,这部分光称为可见光。
还有一部分电磁波人眼看不见,是不可见光。
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都是不可见光。
光所具有的能量属于电磁能5、激光所携带的能量集中在一条极细的光束中,在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光斑更亮。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1. 岩石与地壳:岩石的分类和特点,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2. 地球与月球:地球的构成和特点,月球的构成和特点,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
3.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4. 溶解与溶液:溶解的现象和条件,溶液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5. 植物的营养方式:光合作用和根茎吸收两种营养方式。
6. 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有机运动和无机运动两种方式。
7. 动物的分类: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和主要类群。
8. 天体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日月食的形成。
9. 植物的繁殖: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
10. 动物的繁殖:动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
11. 鸟类的特点和分类:鸟类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12. 昆虫的特点和分类:昆虫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13. 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特点和比较。
14. 人体的组成与器官:人体的主要组成和常见器官及其功能。
15. 饮食与营养:主要营养物质和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16. 卫生与健康:个人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预防疾病的方法。
17.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和方法。
18. 电路与电流: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19. 磁体与磁力:磁体的特点和磁力的基本性质。
20. 太阳能与风能: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和重要性。
以上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大全,不同的教材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请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1. 能源分类:化石能源、水能源、风能源、太阳能源等;
2.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3.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4. 相变:凝固、熔化、蒸发、冷凝、升华、凝华;
5. 星座:北斗七星、双子座、仙女座、天鹅座等;
6. 料物分离:过滤法、蒸馏法、沉淀法、磁选法等;
7.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负载等;
8. 电器的分类: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化工机械等;
9.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重视水资源保护等;
10. 植物和动物的适应性:栖息地的适应性、食性的适应性、生存方式的适应性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必备知识点一、物理和天文学1.光线和光的传播:了解光传播的直线特性,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稳定和不稳定平衡:了解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力相互平衡,认识物体受到扰动后失去平衡的情况。
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行星,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4.季节变化和气候:了解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季节变化,认识气温、降雨量、气压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重力和浮力:了解地球引力的作用,认识物体受到浮力的情况。
6.简单电路:了解电池、导线、电灯等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认识电流的流动和灯泡的发光原理。
7.飞行物体的特性和影响: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认识空气对飞行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化学1.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溶解性等特性。
2.固体、液体、气体的变化:了解物质的变化状态,认识固体溶解、液体蒸发、气体冷凝等现象。
3.物质的组成: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4.燃烧和氧气:了解燃烧现象的特点,认识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5.酸、碱和中性物质:了解酸、碱和中性物质的特性,认识酸碱中和反应。
6.物质的变化和保存: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认识物质的变化是能量转化的结果。
三、生命科学1.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植物的不同结构和对生存的功能。
2.动植物的繁殖方式:了解动植物的各种繁殖方式,认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点。
3.动植物的适应环境:了解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点,认识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条件。
4.食物和营养:了解食物的来源,认识食物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微生物:了解常见的微生物,认识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6.多样的生态环境:了解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地球科学1.岩石和矿物:了解岩石和矿物的特点,认识它们的形成和利用。
2.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了解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地震和火山活动: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和危害。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1、加强锻炼2、合理饮食3、保证睡眠4、心理咨询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20、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22、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23、让身体热起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其中运动是使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有效方法.24、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1北极熊有厚厚的皮毛,具有保温作用,可以抵御严寒.2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能够抵御严寒.3以富含脂肪的动物为食.25、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像荡秋千这样的运动叫做摆动.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摆出去或摆回来叫摆半次.26、大约在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秘密:⑴对于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⑵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无关;⑶摆线越长,摆摆动的越慢,摆线越短,摆摆动的越快.27、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1荡秋千;2钟摆;3荡船;4摇篮.28、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由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29、古人取火的方法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火镰和火石取火等.30、火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火的使用宣告了人类茹毛饮血历史的结束,是人类在文明的征程上迈进的一大步.31、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32、生活中机械能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1钻木取火;2擦燃火柴;3双手互相摩擦会发热;4流星下落过程发光发热.33、能量转化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34、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例如:1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2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35、利用电流通过绕制的线圈产生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36、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37、电铃、马达、听筒、电磁起重机等都是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38、电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有南极和北极,也有指示南北的性质.39、电磁铁的特性:1电磁铁的磁极方向与电池的电极方向和线圈的绕制方向有关;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个数和线圈的匝数有关.3电磁铁在通电情况下有磁性,在断电的情况下没有磁性.40、电磁起重机1工作原理:主要部分是电磁铁,它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原理搬运钢铁物品的机器.2工作过程:接通电流时,电磁起重机能产生强大的磁场力,能够将过重的铁料收集和搬运到指定的地方.切断电流时,重物就会被放下来.3应用范围:使用十分方便,可以用在废钢铁回收部门、炼钢车间.41、电可以产生磁,磁可以产生电吗电能生磁,磁能生电.例如变压器就是先把电能转化成磁能,然后再把磁能转化成电能. 42、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没有能量,我们无法生活,无法学习,无法工作;没有能量,植物不会生长,雨水不会降落,太阳也不会发光.2能量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并以不同的方式储存、转化.3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4灯泡能发光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光能,电水壶烧水是将电能转化成了热能.43、电视的声与像和太阳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声:太阳能—电能—电磁能—声能像:太阳能—电能—电磁能—光能44、凡是能够提供可利用的能量的物质统称为能源.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能源.45、人们把煤、石油、天然气、水力等这些已经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46、目前尚未被人类大规模利用,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合理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47、目前人类开发了那些新能源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氢能等48、太阳能的优点:环保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应用范围广泛.49、我国在冻土区发现“可燃冰”有何意义我国在冻土去区发现的可燃冰,必将极大地开拓人类寻找新能源的视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单元地球的面纱知识点总结50、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51、大气层没有确切的外部边界,物质成分以氮和氧为主.52、大气层是地球的保护伞,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53、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1、没有天气变化;2、听不到声音,世界上是一片寂静;3、气温白天很高,晚上会很低;4、没有生命,所有生命都会灭绝.54、大气污染: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迅速发展,各种污染物大量地进入地球大气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55、污染的来源: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酸雨.56、如果臭氧层被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1臭氧层被破坏,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2臭氧层的破坏,将使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3紫外线辐射增强,还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57、风的形成:空气的流动形成风.58、风的种类:人造风、自然风.59、影响自然风形成的因素:气温、气压.60、降落伞是一种利用空气阻力实现从高空缓慢下降的专用工具61、降落伞的作用:1应急救生;2稳定作用;3减速作用;4回收作用;5空降空投;.6航天运动62、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1悬挂物的质量;2伞面大小;3伞面的透气性;4伞绳的长短.63、小帆船的发明,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创举.64、风对人类的影响:1风对人类的益处:吹动帆船,推动帆船前进;发电;净化空气;风可以帮助植物繁殖;2风对人类的害处:台风能造成灾难;沙尘暴能卷起尘土,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生命危害.65、我们怎样感受风两种方式:1、通过皮肤直接感受空气的流动;2、通过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来感知空气的流动.66、模拟风的形成过程实验材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胶带实验过程:1、用小刀将可乐瓶的底部裁掉;2用小刀从大可乐瓶底部向上大约6cm处刻一个直径约2cm的圆孔;3在瓶底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折叠的小纸条;4点燃蜡烛、蚊香;5用可乐瓶罩住蜡烛将蚊香冒烟处置于离可乐瓶底部圆孔约1cm处;实验现象:蚊香的烟不被吸到瓶子里去了,瓶口处的纸条在上下晃动.实验结论:空气被蜡烛加热变成热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顺着瓶口上升,冷空气则会由底部的小孔流进补充,这样就形成了风.第四单元信息与生活知识点总结67、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的信息:1、树木的年轮可以用来计算树木的年龄;2、了解树木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气温、降雨量及矿物质营养的供应等;3、测知过去发生的地震、火山爆发等;4、测定许多事物发生的年代,推断事物未来的变化.68、确定树木年轮的方法:以年轮的髓心为圆心,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画“十”字.69、树木年轮有宽窄之分的原因:在适宜的环境下,树木生长的好,木质部增加的多,年轮就较宽,反之年轮就窄.70、树木最初的年轮一般都比较宽,这表示那时它年轻力壮,生长力强.71、有时一棵树在出现了很多窄的年轮以后,突然出现较宽的年轮,那就说明年轮宽的那几年,气候适宜,对树木生长有利.72、有偏心的年轮,那就说明树木两边的环境不同,通常在北半球朝南的一面较朝北的一面温暖,所以朝南的一面树木年轮较宽. 73、年轮还是环境污染的资料库.74大自然还告诉我们的信息有:1、植物能告诉我们地下矿藏;2、地震前大自然有预兆;3、下雨前燕子低飞;4、化石告诉我们地球的变迁.75、蚂蚁传递信息的方法是通过气味.76、蚂蚁触角的功能是探路.77、蜜蜂传递信息的方法是:跳舞跳“8”字舞表示蜜源距离蜂巢较远;跳圆圈舞表示蜜源距离蜂巢较近.78、生物传递信息的方法有:1大猩猩通过面部表情2孔雀通过开屏吸引雌性孔雀3母鸡下蛋后通过发出声音提醒注意79、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大自然中不同的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80、电脑和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1利:查找资料;下载歌曲;发送邮件.2弊:迷恋游戏;轻信网友;上当受骗.81、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82、因特网的特点:1、覆盖面积大,覆盖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2、规范统一,统一使用“TCP/IP”网络协议,为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统一的平台. 83、为什么要上网1、因特网上有丰富的资源:;2、因特网提供了多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法;3、学校可以在网上进行远程教学;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做广告,开展网上营销等.84、从古至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有:1、烽火传递信息;2、骑马送信;3、信鸽传递信息;4、手摇电话传递信息;5、无线电报机传递信息;6、卫星传递信息85、人类信息传递发展的五个阶段:1、语言的使用;2、文字的出现和使用;3、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4、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5、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使用.86、1958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块微电子芯片诞生.芯片,准确的说就是硅片,也叫集成电路,它是微电子技术的主要产品.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知识点87、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是一颗恒星.88、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小天体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89、在太阳系中,凡是满足绕日运行、近球形状、轨道清空三个判断的天体叫行星.90、太阳周围有八颗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91、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92、在八大行星中:1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2天空中最亮的是金星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金星又被称为启明星;3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它最重要的标志是大红斑.4土星不仅有许多卫星,它还有非常美丽的光环.5火星上是否有水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6存在生命现象的是地球.7被称为远日行星的有天王星和海王星.93、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的一条淡云溥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94、银河系是由恒星、星云、星团及其它星际物质组成的巨大的盘状天体系统.银河系的直径约7万光年,太阳系位于距银核万光年的旋臂上.95、光年是距离单位,在太空中,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走的距离,约为万亿千米.96、利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离我们上百亿光年的星系.97、我们知道的星系的形状有: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车轮星系.98、美国第一艘载人运载火箭是宇宙神号.99、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度过了108分钟,成为在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00、1969年,美国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11号飞船顺利登月,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在月面上留下第一个脚印.101、“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了15年,创造了航天史上的一大奇迹.102、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将要载着7名宇航员进行它的第25次“挑战”,在它升空73秒时突然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103、1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证据.2人类向太空移民由理想变为现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创造生存环境.3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条件必须有水、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104、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史:196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昂首跨入航天时代.1975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市场,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1999年,成功发射“神舟”1号无人飞船,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获得了重大突破.2003年,“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顺利返航.这是我国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2005年,“神舟”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顺利返航,完成了两人多天航天任务.2007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2008年,“神舟”7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顺利返航.翟志刚在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了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2号.。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全
套整理
一、植物的形态结构
1. 植物的主要结构:根、茎、叶和花
2. 根的结构和功能
3. 茎的结构和功能
4. 叶的结构和功能
5. 花的结构和功能
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种子的发芽和成长
3.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三、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1. 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有机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2.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1.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3. 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1. 人体的主要器官:头部、躯干和四肢
2. 人体的各系统及其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的生活环境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生物的适应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七、物质的物理性质
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
3.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八、物质的化学性质
1. 物质的燃烧
2. 物质的酸碱性:酸、碱和中性物质
3. 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总复习知识点全套整理,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结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结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内容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整理总结。
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1.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不同态的物质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可以相互转化。
2. 能量的分类:机械能、光能、声能、电能、热能等。
3. 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守恒不变。
二、力和运动1.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三、天体与地球1. 太阳系:太阳、地球、月亮、其他行星等组成的星系。
2. 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3. 月球运动:月球绕地球公转,并有不同的月相。
四、电与磁1.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2. 电阻与导体:电阻对电流的流动产生阻碍,导体对电流的流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3. 磁铁与磁力:磁铁可以吸引铁和钢等磁性物质,产生磁力。
4. 电磁感应:磁场与导体的相对运动可以引起感应电流。
五、生物与环境1. 植物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2.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和食物,并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
3. 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不同方式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六、地球与资源1. 自然资源:空气、水、矿产等地球提供的资源。
2.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科学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节约使用并保护环境。
七、科学实验1.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实验计划、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总结与分析实验数据。
2. 科学实验的原则:准确性、公正性、可重复性。
这些知识点是六年级下册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对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力和运动、天体与地球、电与磁、生物与环境、地球与资源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科学主要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主要知识点一、光的传播与反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透明物质等传播。
在光线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现象。
1. 反射:当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线会被物体表面弹回,这种现象叫做反射。
光的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折射:当光通过透明介质的界面时,由于介质密度的不同,光线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即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 吸收: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被物体吸收,转化为热能。
黑色物体对光的吸收较高,白色物体对光的反射较高。
二、声音的传播与反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
在声音的传播与反射中,有声波的传播、声音的幅度和频率、声音的反射等重要知识点。
1.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由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而成。
在空气中,声波是一种纵波,通过分子间的振动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
2. 声音的幅度和频率:声音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音的音调有关。
声音的单位是赫兹(Hz)。
3. 声音的反射: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音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反射。
声音的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三、水循环与气候变化水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水循环包括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等过程。
1. 水的蒸发:水在太阳热照射下,由液态转化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水的蒸发。
蒸发的水蒸气升至高空,形成云。
2. 水的凝结:在高空中,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会凝结成水滴或冰粒,在云中形成水滴或冰晶。
3. 降水和流动: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降水可以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的形式储存,也会再次蒸发上升到大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微妙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4.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5.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8.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9.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就具有(放大)功能。
10.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1.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2.昆虫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13.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4.蝗虫的触角(线)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子)状,蝴蝶的触角(棒)状。
15.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16.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都是(扁平的细毛)。
1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1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9.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20.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21.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2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出生于荷兰,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2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安装→对光→上片→调焦→观察)具体略2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29.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为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30.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31.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2.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33.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团藻)等。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3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5.(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
5.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6.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7.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9.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11.含有淀粉的食物:米饭、玉米、土豆、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2.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
13.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4.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5.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放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
16.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17.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才会生成一种叫(氧化铁)的物质,这就是铁锈。
18.涂了油漆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则是因为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
8、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蜡烛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换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19.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特征:(1)材料: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
(2)制作切片标本的步骤:a、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上滴一滴水b、用镊子把要被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要折叠c、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在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d、需要染色的标本,可以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e、将做好的载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20.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细小)晶体,溶于水。
白醋的特点:(无色)液体,有(酸)味。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用手触摸杯壁,感觉比原来凉。
21.观察白糖的变化实验现象:①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②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③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
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质量是地球的(1/80),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形成了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