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红灯记》与昆曲《牡丹亭》

京剧《红灯记》与昆曲《牡丹亭》
京剧《红灯记》与昆曲《牡丹亭》

京剧《红灯记》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昆曲《牡丹亭》中,“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

《红灯记》是革命历史题材,注重现实世界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必要性,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说家史》一段,打破了传统,采用了唱、念相结合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念白上,而后面的一段唱,又做了情绪的延伸和事件的补叙,用抑扬顿挫的念白生动地产生了戏剧效果,又用唱进一步渲染了感情,使叙事、抒情、戏剧性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更强烈、更感人的艺术效果;《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段,选择“西皮流水”的声腔板式,就是取其流利活泼;“我爹爹象松柏意志坚强”是旦角反二黄快板唱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李铁梅此时此刻的决心,通过这几段唱腔的巧妙、完美的设计,使铁梅的形象深入人心里,深化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主题。京剧音乐在音乐结构上属于板式变化

体,也就是通过不同板式唱腔的对比、变化、组合,来表现戏剧。在《红灯记》里出现的《大刀进行曲》使用即成音调来增加某种形象性与历史感的手段,以昭示英雄人物的思想与精神境界。此外,《红灯记》第八场李玉和唱“党叫儿做一个刚强铁汉”,使用了【二黄二六】的新版式。《牡丹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最后人世两和谐,可以说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其特色有: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

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上周三,我们在文学鉴赏课上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 通过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和老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昆曲的韵味。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里,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我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但是这部昆曲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所以适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第二: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每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编剧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

到了年龄的变化。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不同,然图案又在相互区分中有着统一,其细微处用心如此。 第三: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文化遗产"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认为它很宝贵,另一个是认为它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有人说现在学生都不爱看传统戏曲,因为节奏太慢,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兴趣。在大学里,让同学们经常接触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这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一代都变成"读图"一代,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肤浅的民族。不读经典,不读《老子》、《孔子》,不读《红楼梦》,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因此,我们的媒体要加强对昆曲、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要在校园里不断培养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应该强调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要接触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到了大学,就应该多读读经典。如果抛弃了民族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很难继承下去。我们自己文化的经典怎样承传下去?不读这些经典,不研究这些经典,我们的"魂"都没有了。"民族魂"在哪里呢,就在这些经典里。经典代代传下去,才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声高过了那些流行歌曲,就标志着国民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昆曲《牡丹亭》

至情至深——昆曲《牡丹亭》 “在千层万层的莲叶之间,当你一回眸,很多事情就从此决定了。在那样一个,充满了,花香的,午后......”正如这首《缘起》,席慕容的诗作,诸如《尘缘》《前缘》《际遇》等,似乎“缘”之一字已深深嵌入了她的灵魂。然而“偶然”这个词有些时候显得太过随性,简简单单描摹着生命中的种种际遇,而“缘”却能在心灵与灵魂的深处闪现着生命间的某种意韵悠长的联系,强烈地但又悄无声息地传送着爱的充满灵动的音符。若果缘分真是前世的注定,那么,六百多年前昆曲与《牡丹亭》的缠绵悱恻,便定是那“红尘最深处的重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是《牡丹亭》中清远道人的题词。或许,正如汤显祖所说,当已情深似海时,再回首竟不知早已是身百年,再寻不见初相见时的容貌。因为一切就好像是在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的,以至昆曲在如此自然的结合中,生生不息。 这是一段生命的邀约!六个世纪以后,同样是优雅婉转的昆曲,同样有耐人寻味的情缘际遇,面对的却已然是一个讯息高速发达、时空局限完全被打破、审美日趋复杂的视像时代。这样的时代呼唤着昆曲用崭新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风姿。 在荧幕呈现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出色的艺术形式,也需要出色的导演、演员和舞美设计。而这些重要的因素都被囊括进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白先勇通过这部《牡丹亭》诠释着他对昆曲的理解与热爱。青春版《牡丹亭》里的场景布置与演员表演,让观众看到了舞台上风韵犹存的昆曲艺术,进一步了解并理解了《牡丹亭》的深蕴。戏曲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戏曲演员的唱腔可以大致听出人物的个性。比如在昆曲中,杜丽娘的唱腔听起来总是显得婉转、软细、清灵,这样的唱腔特点正是纯美高贵、性格柔美的杜丽娘的反映。再如,春香的唱腔给人一种灵动、调皮的感觉,便可想象到春香淘气、活泼的形象。如此等等。 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说:“昆曲(有)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学格局和美学风范”,“昆曲艺术不仅文词是充分诗化的,而且音乐唱腔和舞蹈动作也都获得了诗情画意的陶冶,成为一种优美的有机组合。”拿《牡丹亭》来说,剧中的所有台词都是汤显祖精心构思、推敲而成。如在第二幕“闺塾”中,杜丽娘在“责打”春香时唱到“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看上去像是杜丽娘在警告春香“遵守规矩”,实则这却是杜丽娘对自己呆板、拘束、充满教条的生活环境、活动状态的无奈与潜藏的抱怨、抵触、反抗之情的反映。【皂罗袍】应该来说是全剧反映杜丽娘心境的重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许”这句唱词的最后,“许”之一字的悠长的尾音充满了悲凄与无奈,刻画出了杜丽娘尖锐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受封建礼制的束缚,16年的岁月不曾踏出闺阁一步,面对初次见到的春色盎然的后花园,心中自然惊喜万分;但这种欣喜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转念一想到自己仍旧得回到牢房似的毫无生机的闺房,但自己却半分解脱的办法也没有,只能默默地在心底怅惋哀愁。大好河山尽在眼前,自己却只能与之失之交臂,内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 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

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厂景中出现过。在这3出戏中,大花神都是执幡出场,这里运用柳枝的绿色象征着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在《离魂》一出中,用大红色表现杜丽娘重生后的喜悦。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运用色彩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气愤的变换。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观后感《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汤显祖编纂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至情的戏剧,因梦而情、因情而亡、因情复生,有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本子? 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感谢您的阅读!

大学毕业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专业名称:音乐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姓名:刘萍 学号:20080007054 答辩日期:2011年6月 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_心得体会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

景、情、戏、思 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510631 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 《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 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小的时候,最烦京剧一类的戏剧。戏剧咿呀缓慢的唱腔,听到便觉腻烦。直到如今才明白,戏剧原是属于年长者的音乐。那拖声长调里,婉转着无尽的世事沧桑。不知何时起,昆曲依依呀呀的阔韵长调开始像舞台背景的音乐般时隐时现的进入我的脑海。不期然的,无思考的,偶一合眼,便来到耳后脑旁。而今幸运地观看了昆曲《牡丹亭》,终于感觉到东方戏剧的美,昆曲果然是唱进灵魂的艺术。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将昆曲的旖旎悠扬和牡丹亭的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确有其他剧不可比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以前也听讲过汤显祖《牡丹亭》的故事大概知道,但那时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过觉得是一出戏,而且是极为荒诞的戏,一个女子为了一个梦便陨了性命,后来梦中人来到墓前,又让她起死回生。直到听了汤显祖的一段话,方才明白这荒诞的剧情表达是对情的理解。汤显祖说: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而深。能让人死而生,生而死。非若此,都非至情。原来戏剧中荒诞的起死回生,是作者对现实强烈的借喻象征!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人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再者戏剧反映生活,这不免让人觉得古人比今人情深。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古人拘于礼教,不可妄动情。因不可妄动,越发珍贵,所以越发至深至坚。因而,这种至情,是为古代闺阁女子为最。牡丹亭死去了杜丽娘,而非柳梦梅。钗头凤里殁去了唐婉,亦非陆游。泛泛此等,譬如苏轼之朝云,王献之之桃叶。怎么这至情的人都为女子!于是,敏感多情的汤显祖与曹雪芹一样为这些至情的女子作了传。想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曹翁之红楼也许也受牡丹亭的影响。《红楼梦》中大段的牡丹亭唱词的引用,可见曹雪芹一定读过牡丹亭,而且很喜爱。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 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

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 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青春版《牡丹亭》贴 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第三节“人间情”,写丽娘与梦梅的爱情感动了朝廷,最终获得了大团圆的 结局。本剧通过游园惊梦作为情节的基础,丽娘在梦中遇到一年轻书生,对其产生爱恋,但梦想很美好,现实却是如此的冰凉。梦醒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让丽娘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她病死在寻梦的徒然渴望中。正所谓“这般花花草草因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 显示了梦想与现实的严重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个体情感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这出游园惊梦的安排,也为后来的丽娘还魂遇到柳梦梅埋下了伏笔。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本剧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杜丽娘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聪慧过人。但就是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对爱与自由的强烈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憎恶。丽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为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看到這次論文題目我頗為鬱悶,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從未看過中國傳統戲曲,說來很是慚愧。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決定先做一些功課,怕看不明白,聽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今已被稱為“昆劇”。昆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湯顯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

攜手打造的。全劇充滿朝氣,非常賞心悅目,融合現代劇場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複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戲是在網上看的,雖然不是去現場看的,效果還是很好。整部看下來就只能用一個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著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唱詞、唱腔、臺詞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來有什麼不同,但湯顯祖曲詞,與昆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臺詞仿佛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癡情的柳夢梅對麗娘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第一次看昆曲,却被吸引住了,从开场亮相就是多重美的震撼。唱腔、戏服、念白、举手投足间的韵味……无一不惊艳唯美!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并非是枯燥无味的,相反留给我们的是品味百遍也仍意犹未尽的经典。 青春版《牡丹亭》留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艺术元素丰富,极具青春活力,音乐配器方面古今结合,其实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完全没听过昆剧的人士也很容易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创作者白先勇先生为了这部剧作,可谓是煞费苦心,演员都是亲自精心挑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戏剧,让青年人爱上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舞台方面,白先生的创作班底把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演员自身的功力和包装之上,我第一次领略昆曲的华丽服饰的美,无论是十几个花神身披绝无重复的霞帔,还是春香那件翠绿色的小罗裙,上面的绣花都繁复眩目;即便是柳梦梅每一套服装的冠带上都不相同的梅花、桃花,都能一眼见出创作者处处精心的雕琢。灰青的地板和水墨丹青的背景都对表演是最低调的衬托。搭配巧妙的灯光,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故事人物的情感。 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将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融入于戏曲音乐当中,看不到传统稍显小气的二胡、唢呐、笛子,彻底摆脱了传统戏曲配乐的单调,丰富的音乐的表现力,很好的渲染了舞台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表演上,传统昆曲唱腔过于冗长、节奏缓慢,观众难以接受。而青春版《牡丹亭》经过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剧相结合,使原本需要二十多小时的《牡丹亭》演出被压缩到七个多小时,布景道具也寥寥,整个舞台几乎都全凭演员的走位进行分割,使整部剧变得有趣,改变了传统昆曲的冗长的缺点。 虽然时间变短,但内容上,作者完全继承原词,尊重原著,为的就是展现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体现原著作者汤显祖的精神。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才能。 传统艺术怎样才能生存,发展,壮大,这部《牡丹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首先要坚持,民族艺术长久的生存,必然有它非凡的魅力。其次一定要敢于发展,

《牡丹亭》组曲赏析

创作年份:1998年8月 作者:吴华 备注:此曲是作曲家吴华先生为纪念明代文学巨匠汤显祖写成的《牡丹亭还魂记》400周年而作。 《牡丹亭》组曲是以昆曲音乐为素材,以曲笛作为独奏乐器。乐曲吸收了《皂罗袍》、《绕地游》、《豆叶黄》等昆曲曲牌,集中体现了原作的主要剧情和思想精髓,首创了以笛子独奏、民族管弦乐协奏的情节性交响组曲形式。 整部作品分为五个乐章,分别是《游园》、《情殇》、《拾画》、《冥誓》、《还魂》。用不同的笛子演绎出不同的情感,进一步展开了原著的思想内涵,音乐的样式比较灵活。 一、游园——优雅的小行板D调曲笛演奏 分为五段——梦回莺啭、姹紫嫣红、朝飞暮卷、蜂飞蝶恋、红桃呈艳。引子是传统戏中吟诗的曲调。古筝的华彩进入,铺垫了一个春色满园、梦回莺啭的妙境。笛子模仿散唱“好天气也”的赞叹之后(如图),仿佛杜丽娘来到了花园。在美好的春光中,春心却是寂寞,在无限的感慨中,丽娘春心怠倦,悠然睡去。在笛子模仿钟声之后,用空打音(嘴往孔里吹气,手指依据曲谱敲打动作)的技法,联想出柳梦梅翩然而至,乐曲中一问一答,一领一合,从中展示了两人怜香惜玉、蜂飞蝶恋、曲尽于飞、红桃呈艳的情景。最后是一曲光辉的爱情颂歌,整个乐队推向高潮,在笛子奏出下行历音后,乐曲进入尾声,这是一个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忘情境界。

二、情殇——悲情的散板G调低音笛演奏 分为五段——旧苑寻梦、雨迹云踪、红颜憔悴、寸肠千断、魂归冥漠。第二部分描写杜丽娘又来到旧苑赏游,此时,满园荒芜,往事如烟,旧梦难圆,往日的雨迹云纵变成了零星的片断,她苦苦思恋梦中情人,黯然感伤,最后伤情而亡。一阵阴风带走了缥缈的香魂,仿佛杜丽娘的情思缓缓飞向遥远的天际……这部分的配器较为简单,主要打击乐的特殊效果和节奏来烘托出乐曲忧伤又带有一丝沉重的情境。“红颜憔悴”这一段开始转调从G转成降B,更增添悲情的效果。末尾处笛子用了一些特殊的技法来模仿风声,并作游魂的效果(如图),以贴合曲意。最后又是以模仿钟声而终,体现出曲终人散之意境。 三、拾画——热情的中板D调曲笛演奏 分为四段——梦梅赏春、拾画惊艳、书馆玩真、盈盈欲下。这一乐章描写柳梦梅进京赶考,客居旧苑。赏春之余无意中拾到了杜丽娘生前放入园中的自画像,他将画像悬在自己的书房中赏玩,画中美丽动人的形象使之动容,仿佛杜丽娘从画中飘然而下,使梦梅心潮澎湃。全曲充满了活泼、幽默的情绪,生动的刻画了一位年轻书生的呆憨之气。乐曲前两部份为D调,运用了流畅的旋律和节奏刻画了人物的性情和气氛,后两段从第73小节开始则转成G调,生动幽默的刻画出书生的形象,整个乐章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 四、冥誓——幽怨的行板G调低音笛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