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ppt1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课件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写景 景 天光云影共徘徊。 喻 问渠那得清如许, 感悟 理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写的是池
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 “观书有感”作题目,这 是为什么?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借半亩 方塘明净比喻读书体会。只有源 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池塘变得如 此清澈,人也需要不断读书,不 断汲取新知识,心智才能更加睿 智。
本课两首古诗的共同点 是(都是由读书生发的感想 ),其中, 《冬夜读书示子聿》后两句 说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俗语 实践出真知 概括------(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宋 陆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唐 韩愈
学了这两首古诗,老师希望大家 做到以下两点: 1、在学习时不光要学习书本知 识,还要十分注意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要在实践中去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2、多读一些好书,会让自己思维 活跃,才思敏捷。
齐背《冬夜读书示子聿》
遗 始 躬行
少壮 终
工夫 绝知
观书有感 哲学家 〔宋〕 朱熹 教育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看书, 读书。
产生了感想, 有了感悟。
观书有感
题意:读书的感想。
镜子
半亩方塘一鉴开,
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 清澈明净。
天空的光辉
来回移动
天光云影共徘徊。
诗意:天光云影全被它 反映出来。
这里指 方塘。
这样的清澈。
问渠那得清如许,
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 这样清澈?
观书有感PPT课件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清澈明净 源源不断 云影浮动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 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 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 《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蕴含道理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 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 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 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 地得到充实更新。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清澈明净 源源不断 云影浮动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 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 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 《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蕴含道理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 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 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 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 地得到充实更新。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观书有感》ppt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熹先生写的这首写景诗非常优 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了 在里面,我们把这样的诗也叫说 理诗。
他的诗能 用鲜明的形象 把抽象的东西 具体化,有的 诗寓意含蓄, 具有哲理。
•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 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呢?它和读书有着 怎么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 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 源源不断的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 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才能 使人(更加开豁,更加聪明)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 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人的心智 ,。 “天光云影”好比 知识、智慧、学问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 影正如 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 。
书本 ,“活水” “源头” 比喻 比喻新的知识 。源源不断的活 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 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 ______ 。
天光云影共徘徊
3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 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写景)
问 渠 哪得清如许 ? 为 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 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会有 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 )。
《观书有感》课件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 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 这正是( ),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 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 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正是 ( ),( )。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这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是多 美的景色啊!蓝天和白云一起 映入水塘,不停得晃动,为什 么会不停的晃呢? • (水不停的流动。)
问 渠 哪得清如许 ? 为 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
为:因为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 • 要问池塘里的水怎么这样清澈?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 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啊。
总结:
•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 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多读了,才能活用,平时 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 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 于思考,做一个有成就的人。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 号晦庵。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朱 文公文集》。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观书 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课件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指方塘
那:同“哪”。
清如许:如此清澈 为:因为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的诗能 用鲜明的形象 把抽象的东西 具体化,有的 诗寓意含蓄, 具有哲理。
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 人的心智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 影正如 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 。 “天光云影”好知识、智慧、学问 比 。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看图,读全诗,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蕴含 了什么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 地方来回慢步地走,这 里是来回移动的意思。
学完《观书有感》,想不想知道 自己掌握的怎么样了? 请你的同桌给你出个小题考察一 下!
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你来评一评,这首诗写得
怎么样?
温馨小提示:可从修辞、 写景、喻理等方面去谈。
观书有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选一选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A、有花堪折直须折, 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 莫待无花空折枝。 B、横看成岭侧成峰, 所写(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 C、不识庐山真面目,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 物,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只缘身在此山中。 D、会当凌绝顶,一 正如诗中所说( ), 览众山小. ( )。
《观书有感》课件

观书有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实际 写了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借景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 明,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 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比喻句。 • 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 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 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 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会僵 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 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观 书 有 感 [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借助工具书或查字典 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说说诗 句的意思,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 样的景象?
“半亩方塘” 比喻 书本 , “源头活水”比喻 。 新的知识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 清澈,正如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使自己变得聪明 。 ______
• 你来评一评,这首诗写得 怎么样?
温馨小提示:可从修辞、 写景、喻理等方面去谈。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 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 _____________ 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 _____ 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 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 ________ 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 什 么? “清如许”指什么?
观书有感 古诗课件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丨 — 丨— 半亩方塘一鉴开, — 丨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丨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丨 — 丨—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 镜子一样打开。 2、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 浮动。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 ,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 ,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 天 。 , 为 。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音韵铿锵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一鉴开, 天光(啊)云影共徘徊。 问渠(啊)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啊)活水来。
辞藻华丽 妙 不可言(积累词汇) 记平水韵 练习作诗对 句 积累典故 掌握声韵格 律
音韵铿锵
辞藻华丽 妙 不可言(积累词汇) 记平水韵 练习作诗对 句 积累典故 掌握声韵格 律
音韵铿锵
辞藻华丽 妙 不可言(积累词汇) 记平水韵 练习作诗对 句 积累典故 掌握声韵格 律
音韵铿锵
中国传统读书法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学课件)

2、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 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 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译: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3、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 之水。 那得:怎么会。 如:如此,这样。 清如许:这样清澈。 译: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观书有感
--朱熹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作者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 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 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 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 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 大师。
4、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 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 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 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 头一样。
描写景物,实际写了作 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喻 理)。暗喻人的心灵澄明,就要不 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 到新境界。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整体感知 1、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 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 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 (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 打开,清澈明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昨上犹如一根 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 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 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 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 当中。
【赏析】 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 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 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 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 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 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 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赏析】
朱子此诗以泛 舟作比喻,深含哲 理。一方面可用来 比喻悟道时豁然贯 通的自在快乐,一 方面也用来比喻行 事在时势未到时的 盲动无益,和时机 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
• •
观书有感 [宋 ]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 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 )。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观书有感》其二)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体裁:七言绝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词意
1、蒙冲:也写作“艨 艟”,古代战舰名,这里 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 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 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 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 挽而行。 3、中流:江心。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 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 这正是( ),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 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 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正是 ( ),( )。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