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
朱熹观书有感5篇
![朱熹观书有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745f1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f.png)
朱熹观书有感5篇读了朱熹《观书有感》这一本书给人以一种轻松快乐之感觉,表达出一种现代人生活的时尚,美妙而康宁。
那么关于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5篇_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更多关于“朱熹观书有感”内容请点击〔↓↓↓〕〗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读朱熹《观书有感》3篇朱熹观书有感精选范文5篇朱熹《观书有感》五百字作文朱熹观书有感800字5篇朱熹观书有感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曰之计在于晨”。
早晨,是读书写作的大好时光。
我六点就起床,带着笔、纸和书来到郊外,查找写作的灵感。
阳光明媚,空气新颖,人的心情一下子舒适许多。
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觉察前方是个小池塘。
池塘边长满金黄的油菜花,似乎可爱的娃娃露出它们的小脸蛋。
一棵棵油菜花紧挨在一起,形成一片油菜花田。
从天空中往下看,就像是一片黄色的海洋,十分壮观。
蜜蜂在油菜花间飞来飞去,又开始新一天劳碌的工作,可真是勤劳!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不动,那毛绒绒、胖圆圆的身体,多么可爱!欣赏完田间的油菜花,我又把目光转回池塘。
这个池塘不大,目测应当只有半亩,呈方块样子。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方塘里的水清亮见底,水底的水草、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水中的天空蓝悠悠的,像刚刚被清水洗过一样,天空中飘着几朵云,云的样子各不相同,一会儿聚集在一起,一会儿飘散开来。
云朵和天光都映在这方池塘中,景色特别明丽,让我看后心旷神怡!我坐在河边的草地上,望着这清亮的方塘,静静地陶醉、深思,突然,我的脑中产生一个疑问:这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亮呢?河里的水为何一点都不浑浊?带着这个未知的疑问,我沿着方塘向前走去,这才觉察在方塘的源头,有一条小溪,溪里的水源不断地给方塘输送着水源,使得水塘中的水如此清亮。
朱熹观书有感2在一个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的晴天里,原来在屋内读书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门。
屋外有一个将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丽。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a46d0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3.png)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8ee99c4afe04a1b171de37.png)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
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
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e396fd7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6.png)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简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
以池塘活水作比,强调读书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这首诗借助于生动的形象和巧妙的比喻,富于理趣,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他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
明代科举制度以他的著作为教科书,“朱学”逐渐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有力精神支柱。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古代的镜子。
徘徊: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e7965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d.png)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大家都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其实《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朱熹走到了儒家这条死胡同的尽头,是儒家的补锅匠,某种角度上讲,朱熹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儒学。
程朱理学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为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能否认,当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展示了朱熹在读书过程中顿悟或者茅塞顿开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
读书人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读一本难读的书,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磕磕碰碰就是啃不下来,忽然有一天,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朱熹说:
以前读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犹如纤夫在干涸的河床上拉船前行,事倍功半。
昨日读书的感觉,如同春水爆涨,大船小船都浮了起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仿佛就像船儿在水中行驶一样,在书籍的大江中遨游,无比轻松。
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说读书开窍前后的不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掌握一门知识,入门很难,需要不停积累,循序渐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方能融会贯通。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e2422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5.png)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其二》的作者是宋代学者朱熹,《观书有感》是组诗,共有两首。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其一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其二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c70ed9920b4e767f5acfcecd.png)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fc4c2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a.png)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
![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8a70c2d6b307e87101f696e0.png)
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这首诗是朱熹访问占仪之时所写的。
占仪之是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考取了进士。
他后来在瀛山书院(今浙江省淳安县)读书研究学问。
朱熹与占仪之很友好,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诗中所说的方塘在瀛山脚下。
这口塘是方形的,面积有半亩大,所以人们称它为“半亩方塘”。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熹,还在“半亩方塘”边建了一个亭子,叫“得源亭”。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朱熹站在屋檐下,望着飘落的梧桐叶子,想到自己头发都白了,还有很多书没来得及读,很多事没来得及做,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不禁感慨万千,惋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
这时,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少年打闹的嬉笑声。
“年轻人太不懂得珍惜时间,不知道认真读书了。
”朱熹十分叹息,自然诗兴不禁油然而生。
他低头沉思片刻,接着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吟罢,连忙回到书房把诗记在纸上。
朱熹不只写诗劝喻人家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事实上他自己平时就很抓紧时间读书,每有心得体会还写诗著文加以记述,《观书有感》就是诗人用诗的形式所写的一篇读后感。
《观书有感》这首七言绝句就字面来看,作者写的是池塘、蓝天和白云,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秀丽风景图画。
诗的意思是说:蓝天白云及其在水中的倒影互相映衬,飘忽移动。
要问池塘为什么会有这样清澈见底,只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向池塘时流来。
诗中的“鉴”即镜子;“开”古代的镜子不用时用布盖上,用时才打开。
诗中用一“开”字,指池塘像打开的镜子;“徘徊”意思是来回移动;“渠”诗中指方塘;“那得”怎么会的意思;“清如许”即这样清澈;“为”因为。
其实,就《观书有感》的内容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只是活泼泼的流泉、清亮亮的池水,以及蓝天白云与其在水中的倒影,而是采————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用比兴的手法,意在表达自己看书之后的感受,说明一个读书学习和做学问的哲学道理。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6856c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d.png)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f4993e97240c844768eaee45.png)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朱熹观书有感的诗《观书有感》(其一)朝代:南宋诗人: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朝代:南宋诗人: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大学生活网]译文与点评【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5.艨艟:一种大型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这两首诗人们历来皆认为博学的朱熹在表达读书学习的道理,真可谓是千古误解误读的典范。
很简单,所谓‘书’乃是指‘书法’而不是‘书本’。
而‘观书’其意思就是‘观阅书法’。
朱熹很爱好书法,且颇有造诣,《观书有感》两首诗写的正是描绘其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
《观书有感》(其一)诗句译文:书法方幅半亩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一面镜子(: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
问这池塘它为何这样清澈呢(:这书法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呢)?那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那是在于书写者内心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点评】: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其二)诗句译文:春潮行舟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点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
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
朱熹观书有感诗
![朱熹观书有感诗](https://img.taocdn.com/s3/m/8718ec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3.png)
朱熹观书有感诗
朱熹观书有感诗,共两首。
其一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作品。
这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其二是: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借事喻理非常形象的绝句。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 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70cc1a751eb91a37f1115ca2.png)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 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 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 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 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 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 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 切希望。
【译文】 观圣人之书,犹如观塘:一半云彩,一半阴影;
同时在池塘中呈现,见塘水的映像,就在知道天上云 影变幻之像。圣人句子,皆字符音符双借贷,字符盛 音符,还是音符盛字符?犹如观塘中云影,见滴水之 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心总是一半显露,一半深藏。动 静之辨,人心之察,得无异乎?
察人心变幻,犹如察自然天光云影,何来人心变
幻莫测之说?愿望、怨气,是人的思维之源、人性辨 析之源。我用‘源’统揽‘怨气、愿望’,于是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疑问句语 义、肯定句语义合一的主从句诗句的析出。
释义: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 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 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 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释义: (3)渠:他,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
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 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 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a6339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6.png)
朱熹观书有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朱熹观书有感5篇
![朱熹观书有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5f0e3e76eeaeaad0f3308a.png)
Don't overestimate your own strength in the collective, because when you choose to leave, you will find that even without you, the sun will rise as usual.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朱熹观书有感5篇朱熹观书有感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4102轻1653,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怎么也没有想到儿时的一首小诗,三十年后我方才明白这首诗的深刻含意.我以为这首诗已将治学与人生写尽了.最近一个时期我一直在大量地读书,通过阅读更加激发了我对读书与人生这一重大命题的思索.前些日子刚刚看到一句话:世界其实只是一本书.同样,人生也是一本书,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阅读着、撰写着自己的人生之书,那些有字的,无字的书.人生如书,书如人生.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书的理解是不同的.幼时读书,乍闻书页之香,为的只是识文断字,初识人之初,学之道.少时读书,遨游书之海,为的是博览群书,汲取知识,如带箭小荷,蓄势待发.青年读书,最爱书之情.心慧初启,爱情与理想,期待与憧憬在胸中激荡,读一本勉人向上,奋发进取的好书,会令人激情四溢,豪气冲天,敢于直面现实.中年读书,最好书之韵.疲惫倦怠之时,忙里偷闲,一卷在握,万事皆抛,如清风明月满怀,如东篱菊香盈袖,身心皆得放松休憩.老年读书,应喜书之味.看惯花开花谢,听惯潮起潮落,历经沧海桑田,荣辱得失,心早有所悟,此时读书,不是读,而是品书.古人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的就是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波得拉克说:“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之人疯疯癫癫”.读书因人而异,实在是大有学问.古人云:“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室不可无书”.良言也!我从小喜爱读书,但不求甚解.纵偶有所得也多半是歪嘴和尚念经.有道是:“生活,因读书而美好;人生,因读书而充实;生命,因读书而永恒.”这话我深有体会.我这个人生性怯懦,且愚钝之极.我不喜旅游,不善交际,不贪财不好色,更无意作官,不仅如此就是日常世俗我也常常是后知后觉,吃了不少哑巴亏.无法得意于现实,便只好蜷缩于书籍.南宋的翁森在谈到读书的快乐是这样写道:“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的乐趣,实在是妙不可言.每天工作之余,夜深人静,孤灯一盏,一册在手,或坐或卧,寄身于黑白纵横之处,徜徉于行云流水之间.那份悠然实乃享受.我以为人生与书相伴,孤独也是享受,喧嚣也能保持平和,浮躁也依然清醒.柳青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这样说:熟读五车书,胸中万仞山,逾越千年事,心底一平川.读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层次.没有读书的人生是残缺遗憾的人生,因为它无形中缩短了人生.没有读书的人生注定只能像一叶浮萍一样在尘世中随波逐流.什么是世界?除你之外的一切东西都是世界.读书的本质就在于阅世读人.古人说:书解人生百味.于我而言这句话长期以来如同春风过牛耳.最近一两年,因为梢涉人世,方才有所体会.我以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人生的方向,在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生存技能,在于沉着冷静,在于正视人生.朱熹观书有感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曰之计在于晨”。
关于朱熹观书有感精选5篇
![关于朱熹观书有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88161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0.png)
关于朱熹观书有感精选5篇1. 朱熹的经典著作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时期的著名儒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其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许多经典著作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儒学的重要资料,下面是我对其中一些著作的观书感受:1.1 《朱子家礼》《朱子家礼》是朱熹对《周礼》的注释和整理。
朱熹在书中对《周礼》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礼仪、乐章、政治制度等。
通过阅读《朱子家礼》我体会到朱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富有思辨精神的注释让我对传统礼仪和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2 《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的笔记集,收录了朱熹在学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论述和反思。
这本著作非常全面,内容有些繁杂,但是其中的观点和思考引人深思。
通过阅读《朱子语类》我对朱熹的思想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儒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朱熹的思想贡献朱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儒学家,也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中国的哲学和文化。
以下是我对朱熹的思想贡献的几点感想:2.1 协调理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朱熹注重思维的协调性,他的思想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因素。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情感应该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对立。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 强调人本主义价值观朱熹强调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人是宇宙的中心。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通过发展人的自身才能和道德品质来改善社会和人类的境遇。
3. 朱熹思想的现代意义尽管朱熹的思想产生于古代,但它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熹的理论和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借鉴。
朱熹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和冷漠。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80973348d7c1c709a1453c.png)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b0e0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3.png)
朱熹观书有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673b20a76e58fafab003d8.png)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74247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8.png)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朱熹
朱熹观书有感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朱熹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朱熹观书有感2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
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朱熹观书有感3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朱熹观书有感4
表面上看,是朱熹朱夫子在春天郊游时写的游春观感,但是一句“泗水之滨”却来了问题,泗水之滨在山东哎,当时,这些地方已经被金国占领,南宋的时候,朱熹肯定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去都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他怎么可能到泗水边去游春呢?所以朱夫子写的不是他游春时眼中的春天,而是他学习过程中心中追求理想过程中他心中的春天。
所以朱熹写的春日不是他眼中的春日而是他心中的春日。
他说的“胜日寻芳泗水滨”说自己正当青春好年华的时候,不光是他自己了,天下学子都应该这样啊,要师法孔圣人。
因为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
所以泗水就暗喻孔门暗喻儒家,寻芳那就是追求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大道,所以说“无边
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所谓春风化雨,东风其实指的就是教育教化。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化成天下”的结果当然就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了。
你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春天的风景,其实他说的是教育,说理想。
说道与理。
朱熹是理学大师,儒家讲“文以载道”,道理道理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朱熹的这首《春日》也好,包括他的《观书有感》也好,典型的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宋诗大的特点是说理。
唐诗言情,宋诗说理,这是后代诗学研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唐宋诗的风格划分,但宋诗说理不枯燥,不刻板,不呆板,非常生动有趣,都是从眼前景身边事说起。
所以朱熹的《春日》其实说的儒学大道,春风化雨,教化之功。
朱熹观书有感5
《观书有感》,题目就非常鲜明,虽然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虽然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但是题目叫《观书有感》,其实谈的是学习之道啊!这两首诗说的什么样的学习之道呢?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状态那种境界。
是说一个人学识与智慧积累到一定境界的,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种状态那种境界。
当然也有人认为,半亩方塘是实指,说在福建尤溪南溪书院就有个半亩塘,因为朱熹也曾在这读过书,他的父亲朱松就曾经
写过这个地方,“清晓方塘开一境。
”,半亩方塘的一鉴,古代以史为鉴,以人为鉴,鉴就是作镜子解,所以从朱松到朱熹都曾提到方塘一鉴,方塘一镜,所以尤溪南溪书院就认为这个方塘、半亩方塘朱熹所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更有名的一种说法,说的是朱熹在庆元二年也就是1196年的时候,来到江西的南城和南丰一带,说他特别关心当地的教育和教化,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社仓是当时的赈灾义举。
还同时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据说朱熹离开之后,村民就将原来的这个村子蛤蟆窝村改名为源头村了。
民国的时候更设了活水乡,来纪念这段事情。
当时叫活水乡源头村。
一则纪念,二则朱熹观书有感的文化品牌给确定了下来。
所以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