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
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
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意境: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的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这样心智才能开豁,更加敏锐想告诉我们: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读书有所领悟,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前边还有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意思是说半亩地那么大的水塘象一面镜子,天上的光影云彩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
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乍一看是从景到景引发的问题,实则是给人诸多启示的诗篇,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诗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灵比作那清澈见底的方形水塘,把人们从书中源源不断得到的新知识比作活水,如此绝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人有益无害,这一点人尽皆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敢自称是“读尽天下好书”,原因是世界上的各类大大小小书籍难以计数,即使是那些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们,他们所读的书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思想就会变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那么,我就听取朱熹给我们的启示,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吧!观书有感篇二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一900字的作文,题目为:《观书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书,是一个古老而有现代化的名词。
书,可以使人变的聪明。
书,是医治无知的可口良药。
书,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
书,同时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就在这层层的台阶上,流下了自己的脚印。
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一书了。
观书有感作文篇三亲爱的老爹:那一年,我九岁,你三十九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蹙眉沉思,随即摇头不语。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四十一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撇嘴思考,随即支支吾吾。
这一年,我十三岁,你四十三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思索片刻,随即侃侃而谈。
我说,读书,也就是学习,肯定是有用的,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哦?说来听听。
便以语文为例吧。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你爱或者不爱它,它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你学或者不学它,它依旧在那里不增不减。
可是你为什么要学它?古人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诗词歌赋?为什么要著那么多的文学精品?不知道,谁都不清楚。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大家都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其实《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朱熹走到了儒家这条死胡同的尽头,是儒家的补锅匠,某种角度上讲,朱熹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儒学。
程朱理学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为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能否认,当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展示了朱熹在读书过程中顿悟或者茅塞顿开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
读书人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读一本难读的书,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磕磕碰碰就是啃不下来,忽然有一天,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朱熹说:
以前读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犹如纤夫在干涸的河床上拉船前行,事倍功半。
昨日读书的感觉,如同春水爆涨,大船小船都浮了起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仿佛就像船儿在水中行驶一样,在书籍的大江中遨游,无比轻松。
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说读书开窍前后的不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掌握一门知识,入门很难,需要不停积累,循序渐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方能融会贯通。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及简析
《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词释义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古代的镜子。
徘徊: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méng chōng: 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江心。
●古诗今译【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在地顺漂。
●名句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
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
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
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
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
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
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
写“方塘”则形似书。
“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
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
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
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
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观书有感的意思和解释
观书有感的意思和解释
古诗《观书有感》的释义: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观书有感》
年代: 宋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赏析】: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朱熹)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古诗《观书有感》解释
古诗《观书有感》解释古诗《观书有感》解释《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
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
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古诗古诗《观书有感》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观书有感的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的注释和译文
《观书有感》是南宋朱熹的诗作。
全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如下: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问渠:问它。
渠:它,指方塘。
那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样。
3、为有: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如下: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该诗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
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品注释:其一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品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看。
“半亩方塘一鉴开”,诗人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或者知识的领域,“一鉴开”形象地描绘出其开阔、清澈的特点。
“天光云影共徘徊”,则进一步描绘出方塘的美丽景色,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这种景象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更暗示着知识的丰富和多彩。
其次,诗歌的哲理意味深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通过对池塘清澈原因的追问,得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这实际上是在借池塘喻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和敏锐,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保持纯净和丰富。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思想和智慧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充实。
再者,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书本或者知识比作半亩方塘,将书中的新知识、新思想比作源头的活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观书有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积极进取,就会像一潭死水一样,逐渐变得污浊和僵化。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观书有感》诗词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
《观书有感》诗词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观书有感》是由朱熹所创作的,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书有感》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观书有感》宋朝: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古诗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翻译/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观书有感》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1【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2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意境: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的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这样心智才能开豁,更加敏锐想告诉我们: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读书有所领悟,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前边还有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意思是说半亩地那么大的水塘象一面镜子,天上的光影云彩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
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下载全文下载文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古诗《观书有感》翻译和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翻译和赏析古诗《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观后感《古诗观书有感》。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停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一向自讨没趣流逝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一说道为古代用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存有学者指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来回移动。
4、为:因为。
5、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6、那得:怎么会。
7、那:怎么的意思。
8、清如许:这样纯净。
9、如:如此,这样。
0、清:纯净。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一向:原先,指春水下跌之前。
流逝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朱熹《观书有感于》译者
【其一
半亩小的方形池塘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关上,纯净透亮,天光、云影在水面上璀璨浮动。
必须反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纯净呢?是因为存有永不耗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运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小跌,那艘巨大的船就像是一根羽毛一样重。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
也无法促进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够自在地移动。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于》就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的一首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就是描写其“观书”的体会,利用生动的形象阐明深刻的哲理。
这就是一首
存有哲理性的小诗。
利用池塘水清因有活水转化成的现象,比喻必须不断拒绝接受新事物,就可以维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
以寓意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慨的具体内容行象予以描写,使读者自己回去
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所指从书中不断吸取代莱科学知识。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
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
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
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
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
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
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从题目看看,这两首诗就是谈论观书体会的,旨在讲道理,发议论。
一不小心,很可
能将译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下的却是诗,因为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抓取
了形象,使形象本身去骂人。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
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
“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
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
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
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并作进一步的发掘,写下了颇存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
渠那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
相等于“它”的意思,这里就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反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
代的就是“方塘”。
诗人并没说道“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注重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涵盖了“浅”。
因为塘水如果没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充分反映
不出来“天光云影共停留”的情态。
诗人把握住了塘水“浅”而且“清”,就能够充分反
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至此诗人并没完结,他进一步地明确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明如许?”反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充分反映出来“天光云影”去。
而这个问题边缘化地看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法子去提问。
诗人于是放宽了眼界,
从远处看看,终于,他看见了“方塘”的“源头”,找出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
源之水,而是存有那永不耗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运送了“活水”。
这个“方塘”由于存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出,所以它永不耗竭,永不陈腐,永不冰冷,永远“浅”
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出来“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出来“天光”和“云影”“共停留”这么一种精细的情态。
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出的形象和它
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
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
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
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
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
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
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
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
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
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
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
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