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观书有感》(草书)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辉和浮云的影子在镜中一起移动。
那个方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春潮涨江边,巨轮轻如鸿毛。
一直以来开车都是浪费推拉的力气,今天却能在河中央自由漂流。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是什么《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辉和浮云的影子在其中一起移动。
那个方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春潮涨江边,巨轮轻如鸿毛。
一直以来开车都是浪费推拉的力气,今天却能在河中央自由漂流。
《观书有感》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观书有感古诗
观书有感古诗朝代:南宋诗人: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停留,观书有感于课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
《观书有感》 (其二)朝代:南宋诗人: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大学生活网]译文与点评【注解】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深交,故尝存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
落絮例如飘,肯向春风的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模版镜袱,用时关上。
2.这句就是说道天的光和云的影充分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有如人在停留。
③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5.艨艟:一种大型战船。
一毛轻:重例如一根羽毛。
这两首诗人们历来皆认为博学的朱熹在表达读书学习的道理,真可谓是千古误解误读的典范,观后感《观书有感课件》。
很简单,所谓‘书’乃是指‘书法’而不是‘书本’。
而‘观书’其意思就是‘观阅书法’。
朱熹很爱好书法,且颇有造诣,《观书有感》两首诗写的正是描绘其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
书法方幅半亩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一面镜子(: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池塘水面上飘荡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比喻纸上的外框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舞动生动)。
问这池塘它为何这样清澈呢(:这书法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呢)?那就是存有活水不断从源头南支啊(:那就是是书写者内心源源不断的艺术启发转化成啊)!【点评】: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春潮行舟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够在江水中央自在承江边。
【点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
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
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
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翻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一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意: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是南2113宋大学问家朱熹5261的两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的诗意1《观书有感二首》之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白话译文“濯缨池”的“半亩方塘”之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天上的彩光和白云的影子似在镜面中一样徘徊。
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溪水为它源源不断地灌注和输送活水。
词语解释“半亩方塘”: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之“濯缨池”,“濯缨池”位于国清塘旁,是水与木兰溪水相灌注,上有亭,朱晦翁匾曰:“濯缨亭”,系宋时莆田黄石慈善家林国钧所构。
“天光云影”:据莆田清代学者林岵瞻著《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
“天光云影”:天上的彩光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塘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行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另说为镜子。
1161年春,朱熹在国清塘与“半亩方塘”濯缨池之间湖面上所构建的濯缨亭观书时,所见“半亩方塘” 濯缨池与国清塘湖水如一面镜子清澈。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半亩方塘”濯缨池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清”:清澈。
“清如许”:如此清澈。
“为”:因为。
“源头”:是因为“半亩方塘”之水有谷城山上的“谷城岩穴似飞来”,又因其与木兰溪之水相灌注,故“半亩方塘”之水为活水:比喻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吸收,不断积累,与时俱进,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活水要有源《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译文昨天晚上木兰溪边因春雨水生,滚滚洪水翻过木兰陂堤坝,冲走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看似羽毛一样轻盈。
原来去推搁浅在泥滩上的大船白费力气,今日因溪流大水冲走船儿在那自行飘移。
词语解释“江边春水生”指莆田木兰陂“木兰春涨”。
“木兰春涨”后被评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陂上游为溪水淡水,木兰陂下游则为海水咸水。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 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 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 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 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 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 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 切希望。
【译文】 观圣人之书,犹如观塘:一半云彩,一半阴影;
同时在池塘中呈现,见塘水的映像,就在知道天上云 影变幻之像。圣人句子,皆字符音符双借贷,字符盛 音符,还是音符盛字符?犹如观塘中云影,见滴水之 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心总是一半显露,一半深藏。动 静之辨,人心之察,得无异乎?
察人心变幻,犹如察自然天光云影,何来人心变
幻莫测之说?愿望、怨气,是人的思维之源、人性辨 析之源。我用‘源’统揽‘怨气、愿望’,于是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疑问句语 义、肯定句语义合一的主从句诗句的析出。
释义: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 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 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 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释义: (3)渠:他,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
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 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 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朱熹-草书字帖
。 —小学五年级必背
古诗词!!!
观书有感 朱熹〔宋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 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天光、云影在水面 上闪耀浮动。要问池 塘里源不断 地为它输送活水。
简析; 这首诗是《观书有 感二首》中第一首。
这首诗借景喻理,以 方塘作比喻,形象地 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 的读书感受。池塘并 不是一泓死水,常有 活水注入才能像明镜
一样清澈见底,映照 着天光云影。诗人以 这种自然景象比喻只 有不断接受新事物, 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与进步的道理。全诗
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 比喻之中,既写得清 新自然,又略带禅机 ,不堕理障而富于理 趣,寓意深刻,内涵 丰富,一直为人传诵
临帖-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臨帖:朱熹《觀書有感》泛舟
是志成後製編輯2015.06.03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觀書有感】
其二:泛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艨艟(音蒙沖):古代戰船。
也作蒙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譯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1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诗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翻译/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观书有感(二首)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一首诗的景是写实的,从花园中的小池塘铺陈开意境。
“半亩方塘”,平正玲珑,“一鉴开”仿佛让人看到水面的清澈明亮,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天光云影”。
脚下眼前的小小方塘与瞬息万变的高天流云融合为一体,明丽生动。
后二句切入说理。
先用设问,问渠(代词,指代方塘)为何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源头有活水的注入。
作者也许并没有看到池塘的泉源,而是从它的明净推测出答案,这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观书的感悟。
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学术需要不断提升,思想需要不断发展,这一切是潜在的,如同隐藏在水面下的源头,但只要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涌入,哪怕是个小小池塘,也会永葆清新,从而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也可如同镜鉴一般明晰。
“清”和“活”之间,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不仅在读书治学方面,在社会、文化等层面也有指导意义。
如从理学角度,还可看作是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从艺术角度的诠释。
第二首诗同样也是借景象说理,但其景更虚,其理更著。
“艨艟”亦作“蒙冲”,是外蒙牛皮的古代战船,当时可谓“巨舰”了。
平时如在浅水中行船,需要众人费力推动,一不小心就会搁浅。
但昨夜大雨滂沱,春潮涌动,艨艟巨舰如同羽毛一般轻易浮了起来,自由自在地在中流飘行。
泛溢的春水是基础,是动力;而巨舰是思想,是行为。
如在思考或创作的过程中,一夜春雨便是过往的积累,忽生的春水如同勃发的灵感,从需要费力推移到自由行驶的大船象征着苦苦追寻后豁然开朗、一气呵成的成果。
这简直就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中国古代升级版本嘛,涵义更广泛,道理更深刻,表达手法更艺术,而且早了八百年呢。
与唐诗相比,宋诗更好说理,其中优劣取舍,各人自有看法。
有人比喻唐诗如荔枝,华美丰腴;宋诗如橄榄,涩瘦味长。
那么理学大家朱熹的诗,更是如一颗刻意炮制的橄榄了。
12.朱熹《观书有感》
12.朱熹《观书有感》我们今天要品读的是朱熹朱夫子的《观书有感》,其实这应该是一组诗。
不光是这一首《半亩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应该是《观书有感》的第一首,还有第二首也非常棒。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很有意思,当然第一首更有名一些。
这两首诗从字面上看,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多么美丽的春天啊!半亩大的那种方形的池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来。
水面清澈明净,而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这让我想起徐志摩的那首名作: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徐志摩有些伤感,所以把一个本来非常美丽的景别写得有些暗淡与悲观主义。
但其实你想想,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如果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那种景致的话,应该是充满了惊喜和欢喜的。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那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投影在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清澈明净的波心里。
而且是天光云影共徘徊,那种欢喜的心情在水面中游荡。
那种波光粼粼的欢喜,就像人的心情一样。
为什么说它是春天的欢喜之情,欢喜之景呢?是因为,第二首明确说到“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说昨天的夜晚啊,江边春水大涨,所以那艨艟巨舰(艨艟,是古代的战船)巨舰在水面上行驶起来,就像一根羽毛一样那样轻快。
所以无论是半亩方塘的“天光云影共徘徊”,还是江边春水中的“艨艟巨舰一毛轻”,这样的景都是极为欢畅的,明快的,都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所以它是春景,春天最美的景色。
其实朱熹朱夫子特别擅长写春天的景色,比如他还有一首特别著名的绝句,叫《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说,风和日丽,春光烂漫,朱夫子游走在泗水之滨。
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当然尾联最有名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是说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天吹得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人世间最美的春天。
观书有感 朱熹其一其二笔记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笔记赏析【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观书有感》这是朱熹对读书感悟的一首诗歌。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提出追求“理”的方法为“格物致知”。
这首诗写作者在读书中心情舒畅,突有感悟,思绪纷扬,于是执笔而抒。
首联: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描绘了精密,清雅的景色,“半亩”形容池塘的面积小,同时又因书是方形的,所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又是增添了词汇的能指性,丰富文章内容,活跃表达方式。
《木兰诗》中言:“明星盈盈,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此乃“一鉴开”的生动形象的映衬。
“开”是单音节动词,椅子尽显灵动,清亮之韵。
颔联:天空的光色同舒云的倩影在塘中一共同徘徊,渲染了宁静,幽淳的图景。
“天光”是静景,“云影”是动景,以此凸显“动静结合”,欲动还静,欲静还动的风雅,表达作者欢一愉,舒畅之情,与《礼记》中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情形颇为相似,在静态的学习,积聚深厚功底的同时,不断练笔,交流,实践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泼,独到,深刻。
颈联:“敢问这水渠何为清澈到如此地步?以设问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感叹、惊讶以及赞美,同时也让作者身临其境,感触并思考着水泉如此澄澈透清的原因,使读者的情思融入文章,引起共鸣。
尾联:只因为他的源头有活水流动。
谁的活泼,空灵的性情在此点名,古语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蚀”活水源源不断的涌流,洗去尘埃,洗掉哗然,濯涤污尘,在读书中获取知识更是这样。
从而使人顿悟,并升华意境。
朱熹被称作“理”家的宗师,整首诗充盈着淡雅的节奏和气韵,感情细腻,温婉,声调,色彩,艺术风格清新且富含哲理,这便是此诗的妙处。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原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意: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观书有感》的诗意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原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这首诗是朱熹访问占仪之时所写的。
占仪之是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考取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