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 墙上的斑点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2、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过程探究小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教学重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教学方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朗读导入1941年3月28日,一位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弗吉尼亚·伍尔夫。
二、整体感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位女作家的一篇小说,或许在我说到“小说”这种文体的时候,同学们心中的疑问也在奔涌而出:这是小说吗?这篇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也太不一样了吧:⑴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姓氏名号、服饰状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⑵对比意识流小说是否具备传统小说的三要素:①小说的人物——叙事人称是什么?“我”是谁?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⑶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时间:模糊、瞬间。
地点:小屋。
人物:“我”。
我在做什么:想象墙上的斑点是什么。
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4)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里自然环境的描述都是意识里的,并不是现实中的,社会环境只在最后提到了“该死的战争”。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课文,提高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墙上的斑点》及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及其注释。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阅读 .墙上的斑点》优质课教案_9
课题:《墙上的斑点》主备人:课型:新授课课时: 1审核人签字:审核时间:【学情分析及本课设计意图】高二(27)班同学上学期学习状态较好,成绩多次居于二层次第一,但本学期成绩急剧下降,学习处于倦怠期。
针对这一情况,在本课训练案设计中除了训练学生辐射式联想能力,还特意安排了从“墙上的斑点”展开的情感性教育,让学生意识到高三在即,更需努力。
以“苦心经营的随便”,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一个女人和一条“河流”——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和教师点拨,了解作者(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及意识流文学;2、一篇小说和一个“斑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本篇小说结构上的作用,以及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3、一种思路和一个“世界”——通过“思维导图”的课堂复述形式,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走入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2、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本篇小说结构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通过“思维导图”的课堂复述形式,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走入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导入】【自由联想】一个女人和一个女人我(一个女人)——网剧《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陈白露——《飞蛾之死》——伍尔芙(一个女人)——我喜欢的女作家【过渡】伍尔芙和意识流小说【预习案】一、教师点拨:一个女人和一条“河流”——伍尔芙和意识流文学1、一个女人(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
2、一条“河流”(意识流文学)——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1章2《墙上的斑点》(新人教)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了解小说的内容。
3、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和意识流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了解小说的内容。
3、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和意识流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 墙上的斑点 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过程探究小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教学重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方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知作者1.情境导入。
展示毕淑敏登上北极点图片。
2016年,65岁的毕淑敏登上了北极点,站在这里四下眺望,目力所及之处皆可以称之为南方,至此,她已经走过了全球73个国家,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她说:“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好的旅行,会让人在某个时刻狂喜、悲伤、在感动袭来时滴下热泪,那是灵魂蜕变的一刻。
”今天老师也要带领你们进行一场特殊的旅行,让我们随着弗吉尼亚.伍尔夫感受一次灵魂的蜕变,来学习《墙上的斑点》。
1.播放微课,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其人,把握伍尔夫小说创作的理念,以及意识流小说的表达方式。
教师补充强调: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人教版2017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墙上的斑点 学案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对本篇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2、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本篇小说叙述角度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自主学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簇.拥(cù) 赝.品(yàn) 铁箍.(gū) 鬈.发(quán)B.茎.干(jìng) 芜菁.(jīng) 呆滞.(zhì) 外壳.(kã)C.古冢.(zhǒng) 都铎.(duó) 箭镞.(cú) 噩.梦(â)D.鳍.翅(qí) 鸟窠.(kē) 怂.恿(cóng) 纤.维(xiān)解析:B项,“茎”应读“jīng”;C项,“镞”应读“zú”;D项,“怂”应读“sǒng”。
答案:A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碳块上停留了一下。
B.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蓄起来的啊!C.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板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糟到讥笑……D.我们的学者除了是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记载星晨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解析:A项,“碳”应是“炭”;C项,“板”应是“版”,“糟”应是“遭”;D项,“晨”应是“辰”。
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
②别的什么都不会有,只有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也许在更高处还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红色或蓝色的——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A.包含充塞流逝B.蕴含充塞消逝C.蕴含充实流逝D.包含充实消逝解析:“包含”多指小的事物范围,而“蕴含”则多指大的、深远的事物。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教案
课题:意识流——散点透视之美《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及散点透视的艺术构思技巧2.探究本篇小说蕴含的丰富开放的主题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本感知意识流小说的特点,认识意识流文体。
A.意识流小说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B.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的叙述教学难点:探究本篇小说蕴含其中的主题,以及表现这种主题的方法。
A.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现世境遇和人生的深沉思考。
B.用散点透视从各个角度丰富文章主题的方法。
教具:课件辅助教学方法:品读、探究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晚上躺在床上却还没有入睡,脑子里思绪万千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对这些思绪加以记录?我们称这些连续起来的思绪为意识的流动下面我请同学们来个即兴的意识流活动,由(一个葫芦)来打开你的胡思乱想,然后我们来一起分享下你这一刻真实的思绪请两三个同学来回答。
正因为这些思绪大多是纷繁芜杂,零星琐碎的,所以我们感觉没有记录的必要,然而意识流小说家,却能通过记叙这些意识的流动来反映当下的生活和境遇,或是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某种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她把她的那些意识流动记录了下来,这是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
进入课文:幻灯演示:请一个学生来读一下关于作家的小说观伍尔芙——“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墙上的斑点就是伍尔芙集中笔墨去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自由联想来展现自己意识的流动。
幻灯展示散点透视示意图及中国画示意图幻灯展示:中国画家画画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
(高中语文教案)《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课文悟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贵重高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四周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渐渐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奇特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制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今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贵重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宏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格外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头,我可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生气等这些高校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
但是,在经受了多年的教同学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依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推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消灭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行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动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墙上的斑点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淌,却也能称之为小说,由于它要捕获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淌的过程。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初步阅读小说:(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二)“我”是谁?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墙上的斑点》也是第一人称,你认为是有限视角还是全知视角?讨论:应该界定为全知视角。
因为这篇小说带着极强的主观性,坚决地拒绝他人参与,没有他人视角和其他思想存在的可能。
体验小说内容:(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可能出现的讨论: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
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这是一篇反传统的小说,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以她对墙上的斑点猜测为主要内容,这正表现了伍尔芙的小说理论:(PPT展示)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三)课文中作者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阅读后交流: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2、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油画——房主——铁道旁的别墅)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墙上的斑点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了解意识流的内涵,初步掌握意识流小说创作中常见的四种写作技巧,并尝试创作短小的意识流片段。
2、采取教师点拨指导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意识流有一个多层面的了解,进而大胆尝试短文写作。
3、通过学习,消除学生对意识流小说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1、讲解意识流小说中常见的四种写作技巧。
2、师生互动,欣赏四个经典文段,并对其写作技巧和艺术效果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难点]如何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诠释意识流的内涵。
[教学设想]多年来,在讲授《墙上的斑点》时,每每能听到一片抱怨之声,这声音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老师。
有感于此,心中便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是否可以用一种近似于科普的方式,对意识流这个让人头疼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并能让学生自信地拿起笔来,大胆地进行创作。
经过许多斟酌与不断修改,最终定稿并付诸课堂实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孔子名言“知者乐水”导入,说明智慧的人喜爱水的原因,进而指出“意识”与“流”有高度的相似性,最后引出“意识流”这个概念。
二、关于意识流:先引用一百年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段话来解读意识流,使学生对意识流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说明,这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意识流在生活中的表现、在文学上的价值和写作上的用场,为学生学习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铺路架桥,并让学生在拿考分之余提升一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生活中的意识流:列举两个生活实例,说明小红在课堂上的冥思苦想属于理性的、清醒的有意识,小明在课间的胡思乱想属于感性的、混沌的潜意识,然后交代生活与写作的紧密关系。
四、文学中的意识流:先以《简·爱》为例,说明传统小说习惯描写有意识,其中常有不少心理描写;然后以《墙上的斑点》为例,说明现代小说偏爱捕捉潜意识,其中常有规模宏大的意识流动;接下来启发学生从《墙上的斑点》中发现亮点,并通过美读,品味想像的多彩、文笔的优美和思想的深刻;最后说明意识流小说并非高不可攀,如果掌握了写作技巧,也能进行大胆的尝试。
人教版选修《墙上的斑点》word教案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伍尔芙及意识流。
2、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3、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2、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教学建议】由于学生在初次接触此类文本会有阅读障碍,因此建议从文本结构、内容切入文本教学,然后逐步过渡到叙述话题的探讨。
课前准备:(一)你曾有过读不懂、却硬着头皮往下看的阅读经历吗?如果有,请写出篇目名称。
(二)你了解意识流吗?请在网上搜集关于意识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从文本内容出发,把握小说主题(一)小说叙述者是一个女子,她在冬日的炉火旁闲坐,看到墙上有一个小斑点,她在猜测这个小斑点是什么。
她对斑点共猜了几次?她将斑点猜成什么?想一想斑点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点拨要点:共六次,具体内容见教学设计(A)。
斑点在全文中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使意识的流动紧紧围绕斑点展开,斑点构成了全文的圆点,其它内容以此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三)叙述人意识的流动,实际上体现着她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请以某一次意识的流动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意在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
例举:①“惠特克哲学”暗示着知识理性,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努力追寻世界的秩序,使各种事物条理化,使之成为可言说的对象。
但即便有这种条理化的努力,它还是把人们带入了无序的战争。
她认为它很快会被送进垃圾箱,这样就能给人带来“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
②小说中写道:“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
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河湛蓝的花朵。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安宁而广阔、五光十色、生意盎然、没有人为的规则,人的心灵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有充分的自由。
人教版选修《墙上的斑点》word教案1
意识流: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教学实录(草稿)在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习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的时候,不少同学觉得虽然与我们以前读到的许多中外小说有较大的差异,但还是读得懂理解得了,觉得这一小说用取一横截面的手法,以一很小的角度来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实现对人性的拷问,体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的特征。
但同学们在预习《墙上的斑点》的时候,都感到一下遇到这样的小说根本无法进入,一点头绪都没有,智力在它面前会很苍白。
这里比较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我们都是在故事中长大,在小说的三要素的阅读欣赏习惯中过来,是我们学习外国现代派的阅读欣赏的习惯于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新的阅读思维信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通过《墙上的斑点》的学习,我试图努力地帮助学生逐渐的形成树立外国现代小说学习的能力体系。
这就是要达到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一、在小说语言的褶皱处抵达人的灵魂的阅读1、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伍尔芙在小说创作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2、伍尔芙她还认为,小说是想象生活的艺术,生活是人物的主观印象的总和。
所以小说创作不要只停留在客观生活的表面,而要从深处里看,捕捉生活的重要瞬间。
这是伍尔芙重要的创作观点。
也就是伍尔芙认为,只有人的思想、主观情感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反倒是不真实的。
我打个比方,同样这块黑板,在不同的同学眼中是不同的,同样是阴天,心情愉快的同学看起来是一个样,心情低沉的同学看起来是另一个样;同样是我老黄,在你的心里他的心里印象也是各各不同的。
3、所以说,我们要关注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在追求什么呢?追求精神的真实,寻求解答心灵的疑难,捕捉生活的一个个重要瞬间。
这其实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经验,即从对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板书:精神真实心灵疑难生活瞬间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4、以前我们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或者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即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人的生存状态的矛盾,而伍尔芙们的小说理念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些了,它思考的人的内心的存在纠葛意识流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创作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阅读 .墙上的斑点》优质课教案_24
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 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3.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4. 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诊断性学习;第二课时研究性比较、拓展)教学方法:研究解读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演示系统,用于播放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课题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
屏显资料,教师深情的诵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屏显弗吉尼亚·伍尔夫照片二了解作家的真实观及艺术主张1.请一生读注①2.补充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屏显)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
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而不管它们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过程探究小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教学重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教学方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知作者1.情境导入。
展示毕淑敏登上北极点图片。
2016年,65岁的毕淑敏登上了北极点,站在这里四下眺望,目力所及之处皆可以称之为南方,至此,她已经走过了全球73个国家,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她说:“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好的旅行,会让人在某个时刻狂喜、悲伤、在感动袭来时滴下热泪,那是灵魂蜕变的一刻。
”今天老师也要带领你们进行一场特殊的旅行,让我们随着弗吉尼亚.伍尔夫感受一次灵魂的蜕变,来学习《墙上的斑点》。
1.播放微课,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其人,把握伍尔夫小说创作的理念,以及意识流小说的表达方式。
教师补充强调: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
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
“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
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
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美国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感特色1.默读全文,思考这篇小说与一般小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结合课文,说说它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小说有什么不同?⑴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姓氏名号、服饰状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⑵小说的叙事人称是什么?“我”是谁?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⑶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时间:模糊、瞬间。
地点:小屋。
人物:“我”。
情节:寻找墙上的斑点是什么。
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
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这就是意识流小说!3.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①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②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面;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③点击社会人生,叙述极具跳跃性。
1.小结:小说描写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
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
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
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
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2.分小组合作探究:第一小组:这篇小说写了什么?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第二小组:小说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第三小组:这篇小说为什么这样写?析内容1.探究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明确:共六次。
⑴“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⑵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⑶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⑷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⑸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⑹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2.思考:“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
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
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
“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明手法1.问题:小说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
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探究示例:“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2.教师总结: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技巧: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深刻的心理分析。
意识流小说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2.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
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品内涵1)问题:这篇小说为什么这样写?有人说:“伍尔夫的这篇小说是有野心的”,小说了充斥了大量的梦呓般的联想,幻觉般的画面,以及大量的抒情和议论,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它们表现了伍尔夫的什么思想观念?示例:课文第三段,“对了,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表达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
”表达了伍尔夫对高速运转而又漫无目标的失重的生活的质疑。
“也许是男人,如果你是个女人的话;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是男人制定出来的,是她嘲笑讽刺批判的对象,她是反对规矩的,她崇尚着非法的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