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前后诸症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膏方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膏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现代医学称之围绝经期综合征,认为该病是由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40 ~ 60 岁女性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而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等。
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严重时影响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相较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存在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中医立足整体、辨证治疗该病有较大优势。
膏方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有良好的滋补作用,能营养脏腑、增强体能、促进健康、抗衰延寿,对改善围绝经期女性不适症状有良好疗效,受到众多患者亲睐。
1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女性进入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功能减退,月经紊乱而至断绝,这是女性生理规律,但部分女性受自身体质、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该病。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肾阴阳失衡,累及心、肝、脾,夏桂成[1]认为尤以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为主,同时又可导致痰浊、脂膜、血瘀、郁火等病变。
孙卓君[2]认为该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日渐衰老,肾精、肝血日益不足,无以濡养脏腑,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妇女绝经期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营卫失调,引起天癸逐渐减少直至竭尽,月经将断,出现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脾胃虚弱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3]肾为先天之本,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肾同居于下焦,乙癸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调节子宫开合,使子宫藏泄有序,孔光一[4]认为肝经郁热是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刘宇新[5]将本病的发生归因于天癸衰竭,任督俱虚,督脉之阳气虚微则无以化阴,任脉之阴不足则无以生阳,阴阳不能相互维系而致胞宫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营卫不和。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以雌激素下降为主的内分泌紊乱引发诸多症状,如血管舒缩症状、自主神经失调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绝经前后诸证
方药:安老汤。
肾阴虚证:经断后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 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上证为虚证
湿热下注证:绝经后阴道出血,色红或紫红,量较多(湿所致), 平时带下色黄有臭味,外阴及阴道瘙痒,口苦咽干,疲惫无力,纳谷 不馨,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绝经前后诸证
大纲要求: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预防与调护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 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 如 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 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 证”
辨证论治(注意年龄,注意都有定位于肾的腰膝酸软)肾阴虚证: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
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 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 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证: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 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 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二左---二至丸合左归丸,二二---二仙汤合二至丸,
右---右归丸
经断复来
大纲要求:
经断复来的定义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经断复来的定义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 称 为经断复来。
绝经前后诸证
重点难点
• 重点:绝经前后诸症的诊断及治疗 • 难点: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 绝经(menopause):二种方式:自然绝经 (natural menopause)和人工绝经 (induced menopause) 自然绝经:指无其他明显的病理或 生理性原因,月经停止连续1年以上. 人工绝经: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切 除或保留子宫)或因医疗性丧失了卵巢的 功能(放疗或化疗)后月经停止.
次数,环境因素有关;而与口服避孕药、经济收入、
婚姻状况、种族、初潮年龄无关.
绝经期综合症
绝经期综合症(menopausal syndrome):指妇
女在绝经前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波动 或下降
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
的一组症候群以及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疾病、症状。
沿革
• 古代称“脏燥” 、“百合病” 、“年老血崩” • 汉代《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 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 明代《景岳全书· 妇人规》:“妇人于四旬外,经 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 论述多从症状着手
特点
发病的条件: 生理基础(肾气渐衰 天癸渐竭)
体质因素(肾阴阳不平衡)
发病的诱因:个性特征、情志不调、产育 、疾病、 营养、劳逸、环境等
肾阴阳平衡 生理基础 脏腑正常 顺利渡过(不发病或轻微不适)
生理方面
木 (肝 )
水 (肾 )
土(( 脾 ) ) 土 脾
火 (心 )
金 (肺 )
病理情况
心火上亢 肾 阴 不 足
• • • 利 缓解绝经期症状 治疗泌尿生殖道萎缩 弊
牡蛎
二仙汤:仙茅 仙灵脾 巴戟天 知母 黄柏 当归
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治疗摘要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过渡到绝经后的一段时间,多数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诸多不适症状。
肾衰天癸竭为绝经前后诸证发病之基础,肾阴阳失衡为病机之关键。
关键字绝经前后诸证肾虚中医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而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1]。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散见于“老年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症。
现代医学通常采用激素替代治疗,疗效迅速,缓解症状效果明显。
但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存在副作用,会增加对心脏病、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险。
同时激素替代疗法属于外源性激素补充,而不是激发妇女机体内自身潜能。
目前,随着对中医药的探讨和研究,中医学以其独具特点的辨证论治策略,使本病的疗效大大提高。
一、形成机制女性一生中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在绝经前后妇女肾阴亏虚,精亏不能化血,而肝为肾之子,母病及子,母子不相维系,导致肝肾阴虚而为绝经前后诸证。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形坏在内表现为子宫萎缩,丧失生育能力;在外表现为形体衰萎,皮肤皱褶,毛发脱落,牙齿松动等体态特征。
《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凭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
傅青主历来也重视肾阴对月经的作用,将经水多寡归于肾水充足与否。
肾气衰退,肾之阴精不足,天癸渐竭,月经来潮乏源,故月经渐亏少或闭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这些说明妇女由中年向老年过渡之时,肾气逐渐衰退,肾阴逐渐虚少,天癸逐渐衰竭,冲任二脉日渐亏损,精血不足为用,故而月经逐渐减少终至绝经,生殖能力逐渐降低而至消失。
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
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症是指女性在围绝经期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女性进入绝经期前后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不适感,并且涉及患者的心理和身体诸多层面,其病情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的病情较重、症状显著,对其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关于绝经前后诸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女性进入绝经前后卵巢功能下降有关,与此同时雌孕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免疫因素等也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而祖国中医学则认为女性绝经前后诸症的根本病因在于肾虚,以下就针对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1.绝经前后诸症的发病原因月经前后诸症患者的症状多为失眠、精神烦躁、心悸、潮红以及多汗等,部分患者还具有下肢面部浮肿、月经不调以及情志不宁等症状表现。
中医研究发现,肾脏功能与女性的生殖衰老和月经等紧密相关,所以认为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本质在于肾虚,由于肾脏阴阳失衡,所以对于脾脏、肝脏和心脏等形成不良影响,导致心脉功能异常,出现血瘀和痰浊等表现。
现代医学中将绝经前后诸症称之为绝经综合征,女性进入绝经前后身体性激素明显减少或出现波动,进而引起精神和躯体方面的症状。
祖国中医学则认为该疾病的病应在于肾虚,所以在治疗中需要关注补肾。
2、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方法(1)补肾固本※养阴滋肾在中医典籍《医学正传》当中指出女性肾水湿化,月经经血随年龄增长逐步枯竭,所以女性进入绝经前后由于肾阴缺失以及心火旺盛,再加上精血亏损,所以引起心神内扰,表现为失眠多梦以及烦躁易怒等情况。
在治疗中需要进行养阴滋肾,通过给予黄连阿胶汤口服治疗能够发挥养阴滋肾的目的。
临床中也可通过给予患者二仙汤加减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此方剂当中包含生地、丹皮、茯苓、仙灵脾、女贞子、山茱萸、仙茅、枸杞子以及泽泻等,在口服后能够帮助解除患者的肾阴虚症状。
与此同时,绝经前后诸症也与患者的肝肾阴虚以及肝阳偏亢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中还需关注补肝益肾以及潜阳滋阴,如应用中医药左归饮加减方进行治疗。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
如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J又指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J本条论述绝经期崩漏证治。
《医宗金鉴》谓“下利“当作“下血”,“利”是传抄之误。
此说合理。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
当此之际,最宜防察。
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
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
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J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并可累及心、肝、脾。
治疗方法当以滋肾补肾,平衡阴阳为主,兼顾宁心疏肝,健脾调冲任。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病因病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J 这是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使得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
另外,肾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尤以心、肝、脾为主。
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
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绝经前后诸症主要指女性在围绝经阶段产生的临床症状,女性在步入绝经期前后一般会发生一些不适感,来源于心理与身体等方面,病情相对复杂,部分病患的病情严重、症状明显,对其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现代医学针对绝经前后诸症的研究表示,此病的出现主要因为女性在步入绝经前后卵巢功能下降,且雌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和免疫因素等也会受此影响。
中医认为女性绝经前后诸症的产生原因在于肾虚,而本科普将带大家了解绝经前后诸症的中医调理。
1绝经期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症具体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发生面红燥热、大量出汗、精神萎靡、焦躁易怒、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失眠记性变差、腰酸背痛、手脚发热,并且还有月经不调和绝经相关的症状。
中医认为此病的出现和绝经前的生理特点相关。
女性在四十九岁之前,肾气从强盛慢慢衰落,天癸从少慢慢到衰竭,冲任二脉也开始下降。
在这个生理变化转折阶段,遭到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身体阴阳出现过盛或是过衰,性格抑郁,存在顽疾,或是家庭、社会环境等产生变化,极易因为营养失衡而患上该病。
2治疗原则应该补充肾气,注重调节冲任,并且关注心肝脾的治疗。
要谨慎用药,阳虚不能过用辛燥,以防止损伤阴气。
阴虚不能过量用滋腻,避免阻碍阳气。
3证治分类①肾阴虚绝经前后,月经不正常,月经提前且量少或是量多,月经颜色鲜红,出现崩漏情况;头昏眼花并出现耳鸣,头部脸部出现片段式发热出汗,心里烦闷、腰酸背痛、脚跟疼痛,或是皮肤干燥、瘙痒,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尿少且颜色发黄。
治疗方法:滋阴养肾、佐以潜阳。
药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龟甲何首乌。
常用药:用川牛膝滋补肝肾,同时活血;用山药和熟地等药物补养肝肾,用鹿角胶和龟甲胶调节肾中阴阳,同时龟甲胶填补任脉的不足,鹿角胶填补督脉的虚弱;枸杞和二至丸填补肝肾,益精。
②肾阳虚断经前后,经行量多,月经颜色较暗,出现崩中漏下;精神不振,面色暗淡,腰背酸痛,夜间尿频,且面部和四肢出现浮肿情况;齿痕舌,舌苔发白,脉象沉细弱。
中医科绝经前后诸证护理常规
中医科绝经前后诸证护理常规绝精前后诸证是因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调所致。
以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潮热面赤、情志异样为要紧临床表现。
其病位以肾为主,可涉及心、肝、脾。
更年期综合征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月经史,生育史。
2、烘热、汗出、面色、情绪转变等病症。
3、妇科检查结果。
4、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5、心理社会状况。
6、辨证:肝肾阴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样护理(1)按中医妇科一样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保证充沛睡眠。
(3)穿着柔软、宽松、舒适,勿过暖,汗出及时改换,幸免复感风寒。
2、病情观看,做好护理记录(1)观看情绪、精神状态,食欲,潮热,汗出等转变。
(2)显现情绪暴躁、抑郁、哭泣,乃至欲自寻短见等异样情形时,应报告医师,并增强监护。
3、临证(症)施护(1)面浮肢肿甚者,注意浮肿发生的部位、程度。
(2)必要时记录尿量和体重;饮食宜低盐。
4、饮食护理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为宜,多食含钙食物。
5、给药护理(1)指导患者用药,利用激素替代疗法时,按医嘱的剂量和时刻服药。
(2)观看用药后月经量、色、质。
6、情志护理增强精神护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健康教育,重视心理调护。
三、健康指导1、维持心情愉快,更年期应乐观、爽朗、心胸开阔,幸免动气。
2、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时刻,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3、劳逸结合,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者易患本病,应与朋友交流思想,调畅心情。
4、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练习太极拳或做保健操等。
5、按期体检,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6绝经前后诸证
2.针灸
❖ 耳针:取卵巢、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 下、心、肝、脾。每次选3~4个穴位,中等 刺激,隔日针1次。
❖ 1.赵某,女,45岁,教师,1978年8月27 日初诊。
❖ 头晕目眩,频发潮热,入夜尤甚,溱溱汗 出,时而烦躁易怒,时而悲伤欲哭,心悸 少寐,腰酸背楚,月经后期,量少有块, 血压偏高,下肢偶见浮肿。上述诸症,期 将逾年,西医曾做检查,为激情素水平轻 度低落,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按脉沉缓, 舌红苔薄,根部苔腻。
❖ 辩证:?
❖ 选穴:?
谢 谢!
鉴别诊断
某些内科疾病如眩晕、心悸、水肿与本病一 些症状相似,临证应注意鉴别。经断前后亦 为癥瘕(西医学子宫肌瘤,恶性肿瘤如宫颈 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好发之期,如 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 浮肿,或五色带下,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 明显消瘦等证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 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以免贻误 病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 或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衰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 表现者,可参照本病治疗。
❖ 古代医籍中无“绝经前后诸证”病名,但有关本 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较多,散见 于“老年血崩”、“脏躁”、“百合病”、“郁 证”、“老年经断复来”等病证中。如《金匮要 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 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清代肖埙 《女科经纶·月经门·妇人经水当止不止属邪气攻冲》 记载:“女子以血为主,七七则卦数已终,终则 经水绝。冲、任虚衰,天癸绝,而地道不通,而 无子。或劳伤过度,喜怒不时,经脉衰微之际, 又为邪气攻冲,则当止不止而复下。”
1.心理治疗
通过说理开导,解除疑惑,疏导解郁,移 情易性,安静养神等来达到七情调和的目的。 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及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帮 助其正确认识经断前后的生理变化与心身反 应,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正确的认识。 消除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适应生理、心理 和社会的变化,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请家庭成员共 同参与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名词解释
绝经前后诸证名词解释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生殖器官变化、内分泌改变、心理变化等一系列症状。
这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自然阶段,通常发生在45-55岁之间。
1.月经停止:这是绝经最明显的标志,也是卵巢功能逐渐减退的表现。
月经
周期逐渐延长,经量减少,最终月经停止。
2.生殖器官变化: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减退,女性的生殖器官也会发生一系
列变化。
包括阴道黏膜变薄、阴道分泌物减少、宫颈口变窄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性生活时的不适感,也增加了阴道感染的风险。
3.内分泌改变:绝经后,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发生明显变化。
雌激素、孕激素
等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皮肤干燥、弹性减弱、骨质疏松等问题。
同时,也增加了患乳腺癌、骨折等疾病的风险。
4.心理变化:绝经前后,女性经常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针对绝经前后诸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都
有助于缓解绝经前后诸证的症状。
2.保持心理健康:参加社交活动、进行心理咨询、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
有助于缓解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3.激素替代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以缓解绝经带
来的不适症状,但需注意副作用和风险。
4.中药调理:中医认为,绝经前后诸证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因此,
采用中药调理可以缓解症状,如调理月经、改善睡眠等。
中医理论下的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简介
中医理论下的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简介中医认为,绝经前后诸证(即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由肾阴虚或者肾阳虚引起的,其中肾阴虚是最常见的类型。
肾阴虚型【症状】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为潮热、汗出和情绪改变。
潮热从胸前开始,涌向头部、颈部和面部,继而出汗,汗出热退,持续时间长短不定,短者数秒,长者数分钟,发作次数也多少不一;情绪改变表现为易激动,烦躁易怒,或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我控制。
【病机】经断前后,天癸渐竭。
若素体阴虚,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多产劳,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若肾水不足以涵养肝木,易致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肾阴亏虚,肝血不足,肝失柔养,疏泄失常,出现肾虚肝郁;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出现心肾不交。
【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
舌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
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阴精亏损,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
【治法】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方药治疗】左归饮 (《景岳全书》) 加制首乌、龟甲。
【处方举例】熟地黄12g,山药9g,山茱萸9g,茯苓9g,枸杞子12g,炙甘草9g,制首乌9g,龟甲9g。
【中成药】坤泰胶囊(熟地、黄连、黄芩、阿胶、茯苓、白芍)。
参考文献:王洪英.简析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诊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0)。
绝经前后诸证
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证侯往往因人而异,轻重不一,最多出现的症状为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和情绪改变。此外还可以出现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酸背痛,面浮肢肿,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
辨证论治
本病以肾虚为本。临证时应根据临床表现,月经情况及舌脉辨其属阴、属阳。
治疗应注重调补肾之阴阳。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辛热,更不可妄用攻伐之品,以犯虚虚实实之戒。
肾阳虚
经断前后,腰膝酸冷,面色晦黯,神疲乏力,行寒肢冷,或纳呆腹胀,大便溏薄,面浮肢肿,夜尿多,小便频数或失禁,或带下清稀。
经行量多,经色黯红,或蹦中漏下。
色淡,或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沉迟无力
温肾扶阳
右归丸去当归、制附子,加仙茅、仙灵脾、覆盆子
肉桂、山药、枸杞、熟地、杜仲、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
症候
体证
经证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药方歌肾Fra bibliotek虚头晕耳鸣,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月经紊乱,量或多或少,经色鲜红。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滋阴养肾佐以潜阳
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茯苓、炙甘草、
左归饮
左归饮用地药萸,杞苓炙草一并齐;
煎汤养阴滋肾水,既主腰酸又止遗。
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肾阴阳两虚
绝经前后,腰背冷痛,头晕耳鸣,健忘,乍寒乍热,烘热汗出,汗出恶风。
月经紊乱,量或多或少。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
阴阳双补
二至丸合二仙汤加生龙骨、生牡蛎
旱莲草、女贞子
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黄柏、知母、当归
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病机是以肾虚为本,累及心、肝、脾。 1.肾阴虚绝经前后,天癸渐竭,若素体阴虚,或房劳多产数伤于血,
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耗,肾阴益亏,致脏腑失养、肝阳上亢、心肾 不交,遂发绝经前后诸证。 2.肾阳虚绝经前后,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寒伤阳气,可致肾阳 虚惫,命门火衰,脏腑、冲任失于温养而发生绝经前后诸证。 3.肾阴阳倶虚肾藏元阴而寓元阳,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 阳不足,不能温煦、濡养脏腑,冲任失调,遂致绝经前后诸证。
治法:滋肾育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见崩漏),加制首乌、生 龙骨、生牡蛎。
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增强平肝息 风之效;若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心悸易惊, 属心肾不交,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 若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明显,宜先疏肝 解郁清热,方用丹梔逍遥散。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或崩或漏, 血色鲜红;头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绝经前后肾阴亏虚,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 量多少不定;肾阴虚衰,不能上荣脑窍,故头晕耳鸣; 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虚则 腰膝酸软;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瘙痒;阴虚内热, 故口干、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2)实验室检查:血清FSH值升高而雌二醇(E2)值水平下降对本病 诊断有意义。
【鉴别诊断】
本病表现为眩晕、心悸、水肿症状者,应与内科相关疾病相鉴别; 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白带五色 杂下、气味臭秽,或身体明显消瘦等,应结合B超、分段诊断性 刮宫、磁共振等辅助检查以排除妇科肿瘤及恶性病变。
绝经前后诸证-- -诊断要点
第七节绝经前后诸证
三、诊断要点
1.病史:年龄(45~55岁) 、月经紊乱或停闭、40岁前卵巢功能早衰、有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2.临床表现:
主要出现与雌激素下降有关的症状。
近期症状有月经紊乱、潮热出汗、心悸失眠、易怒激动、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远期症状有萎缩性阴道炎、心脑血管病变,骨质疏松等。
其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潮热汗出和情绪改变。
3.检查:
1)妇科检查:绝经后外阴、阴道、子宫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阴道黏膜变薄,阴道分泌物减少。
2)辅助检查: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及雌二醇(E2)测定,绝经过渡期若血清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闭经、FSH>40U/L 且E2<10~20pg/ml,则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也可用氯米芬兴奋试验来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发病的条件: 生理基础(肾气渐衰 天癸渐竭) 体质因素(肾阴阳不平衡) 发病的诱因:个性特征、情志不调、产育 、疾病、 营养、劳逸、环境等
肾阴阳平衡 生理基础 顺利渡过(不发病或轻微不适) 脏腑正常
病理情况
心火上亢 肝血亏虚 肾 阴 不 足 脾运失常
中医病因病机
• 主要病机为: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肾阴 阳俱虚,并可累及心、肝、脾。 • 1、肾阴虚: • 2、肾阳虚: • 3、肾阴阳俱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肾阴阳俱虚证
• 主证: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 , 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 治法:阴阳双补 • 方药:二仙汤合二至丸+菟丝子、何首乌、生龙骨、生牡蛎 二仙汤:仙茅 仙灵脾 巴戟天 知母 黄柏 当归
预防与调摄
• 预防:定期检查(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防癌检查、 内分泌检查) 维持适度的性生活、调畅情志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饮食调节
• •
利 缓解绝经期症状
弊
•
• •
治疗泌尿生殖道萎缩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 降低结肠癌风险 乳腺癌血栓病
HT的适应证
• 如何判断卵巢功能衰退? • 1. 年龄 • 2. 病史:月经史、绝经史(自然或人工)、症状史、用药史 • 3. 体检:生殖道萎缩情况、宫颈粘液 • 4. 阴道涂片(酌情) • 5. 盆腔B超: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和卵巢萎缩情况 • 6. 黄体酮撤退试验(酌情) • 7. BBT (酌情) • 8. 性激素测定(酌情) • 9. 其它
如果你是门诊医生,你将如何处理?
• 钟某,女,46岁。2004年2月15日初诊。 • 患者近半年来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 6~8天,比以往经期延长3-4天,经量比前减少近一半,末 次月经: 2004年1月3日,近10多天来阴道少量出血,咖啡 色样 ,并时觉下腹部隐痛。自觉是月经来潮,故未予重 视,今天腹痛加重遂来就诊.半年来烘热汗出不明显,遇 事冷漠,时有腰酸背痛,双下肢浮肿,偶觉心慌心跳,头 晕耳鸣,孕3产1流2,上环10年。舌尖红,苔薄白,脉滑。
三、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尚正常或偏小. 2、辅助检查:血激素E2(雌激素) 、 LH(促黄体生成素) 、FSH(促卵泡生成 素) FSH/LH>1, 典型者呈现二高(高FSH、 LH) 一低(低E2)的内分泌改变.绝经后E2 水平周期性变化消失。
鉴别诊断
• 1、眩晕、心悸、水肿 • 2、月经失调注意与妊娠性疾病相鉴别 • 3、徵瘕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
• • • • •
主述: 需做哪些相关检查: 诊断如何: 治疗原则: 方案:
绝经期综合症(menopausal syndrome):指妇女在 绝经前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波动 或下降 所 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 的一组症候群以及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疾病、症状。
沿革
• 古代称“脏燥” 、“百合病” 、“年老血崩” • 汉代《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 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 明代《景岳全书· 妇人规》:“妇人于四旬外,经 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 论述多从症状着手
• 单一雌激素治疗:子宫切除术后或先天 无子宫的卵巢功能低下妇女。 • 单一孕激素治疗:绝经过度期或绝经后 围绝经期症状严重且有雌激素禁忌证妇 女。
病例一
龙某,女,48岁。2004年1月12日初诊。主 诉:烘热出汗皮肤痒反复8个月。患者近1年来 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天,经 量比前减少。半年来烘热汗出,以早上为明显, 皮肤痒,以四肢为明显,伴心烦失眠,情绪不 宁,性交疼痛。末次月经2003年11月20日。舌 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 连续序贯法:以28日为一个治疗周期, 雌激素不间断应用,孕激素周期第15-28 天应用。周期之间不间断,本方案适用 于绝经3-5年内的妇女。
• 周期序贯法:以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21天服用雌激素,11-21天服用孕激素, 22-28天停药。可发生撤药性出血。 • 本方案适合于围绝经期及卵巢早衰的妇 女。
• • • •
肾阳虚证
• 主证: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 面色晦黯,腰脊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 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 治法:温肾扶阳 • 方药:右归丸(方见崩漏)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 当归、 肉桂、制附子 • 加减:月经量多或崩中漏下,加川断、赤石脂、补骨脂,以增温 肾固冲止崩之功效;腰背冷痛明显者,加川椒、鹿角片, 以增加补肾抚阳之效;若胸闷痰多,加瓜蒌、丹皮、法夏以化痰 祛瘀
西医治疗
• 1.一般治疗 • 2.激素替代疗法(HRT) • 3.其他治疗:补钙等
•
WHI是一项在美国进行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主要研 究目的是评价在美国给绝经后妇女长期应用雌、孕激素连续联合补充治 疗的受益/风险比。作为一项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WHI的确提供 了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明确了绝经后妇女长期应用连续联合雌、孕激素 补充治疗与乳腺癌、心血管病、栓塞、骨质疏松以及结肠癌等疾病的关 系。
辨证论治
• 主要辨 肾的阴阳虚衰以及心、肝、脾的失调 • 治则:平调肾中阴阳 • 在诊治过程中,重视情志因素的关键性。
肾阴虚证
• 主证: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 红;头目晕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 疼,足根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 ,尿少色黄;舌红少苔, 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方见崩漏)合二至丸+制首乌、龟板 熟地 山药 杞子 山茱萸 茯苓 炙甘草 加减: 肝肾阴虚,用杞菊地黄丸 心肾不交,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合黄连阿胶
绝经前后诸症
大纲
• • • • 掌握绝经前后诸症定义 掌握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 掌握辨证论治 了解预后及调护
• 绝经(menopause):二种方式:自然绝经 (natural menopause)和人工绝经(induced menopause) 自然绝经:指无其他明显的病理或生 理性原因,月经停止连续1年以上. 人工绝经: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切除 或保留子宫)或因医疗性丧失了卵巢的功 能(放疗或化疗)后月经停止.
绝经前后诸症: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 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 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 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感、情 志不宁等症状.
2、影响绝经时间的因素:
我国平均绝经时间是: 49.5岁,与欧洲、美洲 相似。世界平均年龄是:50-51岁。主要因素是:家 族遗传因素、吸烟、与体形、生育次数,环境因素有 关;而与口服避孕药、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种 族、初潮年龄无关.
诊断
• 一、病史: 年龄(45~55) 、月经紊乱或停闭、40岁前卵 巢功能早衰、有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 巢功能病。
• 二、临床表现:
近年研究发现全身各脏器(包括皮肤,肌 肉,心,脑血管,骨骼 等)均有雌激素受体,受雌激素作用,因而绝经 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出现相关症状。
• 1.月经: 紊乱(先期/后期/前后不定期/崩漏) 停闭 • 2.相关症状
1.HT的禁忌证:
•
• • • • • • • •
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子宫 原因不明阴道出血 血栓性疾病 严重的肝、肾疾病 结缔组织病 耳硬化症 血卟啉症 脑膜瘤
2.HT慎用:
•
• • • •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 严重高血压及糖尿病 血栓栓塞史及血栓形成倾向者 胆囊疾病、偏头痛、癫痫、哮喘、垂体泌乳素瘤 乳癌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