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8 苏联的经济政策及改革(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人改革的共同
点的认识和把握。三人改革都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虽然
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改变“斯大林模
式”,走向单纯的市场化,但另外两人的 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 夫改革在政治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故A、 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
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 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 的改革。
益,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 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不满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选B。材料的时间信息是“20 世纪20年代初”,由“骷髅化”知是 对当时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损害了农 民利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应 该选择B项。
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
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着
严重的弊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 战时”和“共产主义”。1920年,国
内战争结束,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
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 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
角 度 立 意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原因、启示类内容 的考查,侧重于透过历史史实看问题本质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等高频考点关注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 题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考点集训【P252】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B)A.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巩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恢复了农民的产品支配自由权【解析】根据题干中“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可知赫鲁晓夫在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正,用统一收购办法实际上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废除了”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巩固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D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

2.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B)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A、C明显错误,因为他的改革尚未动摇斯大林模式,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D错在“模式”;故选B。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C)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解析】赫鲁晓夫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结束后进行改革的领导者,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却采取了不顾苏联国情蛮干的措施,即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A对于苏联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开始进行改革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说是“蛮干";B、D对于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积极作用,也要排除。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8 苏联的经济政策及改革(原卷版)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8 苏联的经济政策及改革(原卷版)

考点18 苏联的经济政策及改革【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

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

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

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所有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3.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2)原因①社会制度不同。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4.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2)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固定粮食税。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27年之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农村发展长期滞后。

(5)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民副业,扩大农业生产的自主权。

2018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8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备注:无)
2015年题组(备注:无)
2014年题组
1.(2014·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背景材料,故C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3年题组(备注:无)
2012年题组(备注:无)
二、非选择题(备注:无)。

【高考真题汇】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年全国卷高考题整理

【高考真题汇】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年全国卷高考题整理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历年高考题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
•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 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A
2.(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
•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 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 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
措施旨在( )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来自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1928年,苏联依据国家安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安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靠外资建设重工业 D.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头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相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像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安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全部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起先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复原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整生产的作用。

据此推断,中国20世纪80年头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安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斯大林模式”1.(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更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 61 8785 2733 4841955 285 10617 4527 941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缘由。

(15分)【考点】(1)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更;“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50年头至70年头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表格美国1950—1975年增长而1975—1980下降得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头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表格日本1950—1975成倍增长,1975—1980增长较少得出50年头中期到60年头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头放缓;由表格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削减可知稳步增长,70年头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1950—1980中国钢产量翻了600多倍得出快速增长。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聚集美国费城召开“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发表《资本家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表明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全面丧失生命力B.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宜之举,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C.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带来新的发展D.根本目的是加强自身实力,与“社会主义”对抗,体现了冷战思维【答案】 C【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滞胀”的出现是受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2.(2019·河南洛阳期中)1946年,法国实行了电力工业国有化,将1 390家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法国电力公司(EDF),并被授权为半垄断式国营企业,在输电和电网方面享有垄断权;在发电方面,除工业企业自备电厂和罗讷河国家公司的水电站外,其余也都由EDF管理和经营。

这一措施() A.表明法国放弃了市场的调节作用B.适应了欧洲一体化的要求C.推动了战后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D.标志着法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答案】 C【解析】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没有涉及欧洲国家合作加强,因此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的弊端,推动了战后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法国依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占主导,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如皋期末)《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是美国总统里根执政理念的诠释。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2021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1.(2021·全国甲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

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选C项;“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税手段缓解,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在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与题干中的“国内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

2.(2021·广东高考选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

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答案】A【解析】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工农速成班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与材料时间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3.(2021·山东高考选考·13)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 精品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 精品

2018-2018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1.(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题)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29题)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3.(2018年广东高考22题)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2018年高考四川文综22题)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5.(2018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1.(2018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含答案)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01.(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02.(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 罗曼诺夫王朝的被推翻B. 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C. 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 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答案】D点睛:注意题目中的“1917年3月至11月”这个时间。

0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

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

由此说明当时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B.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C. 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D.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答案】B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精品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精品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江苏考试说明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主要内容(1)农业⎩⎨⎧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知识点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主要内容(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考向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史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20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20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0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考点二:“斯大林模式”考点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选择题1.(2019年全国卷Ⅱ T35)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轻、重、农比例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2018年江苏卷T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2017年全国卷ⅠT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4.(2017年全国卷Ⅲ T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

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

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不包括( )A.建立福利国家B.刺激投资和消费C.限制私人资本发展D.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3.下表为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三种模式下列选项中组织与模式对应正确的是( )A.欧洲联盟——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B.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1 欧洲联盟——模式2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3C.亚太经合组织——模式1 欧洲联盟——模式2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3D.欧洲联盟——模式1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4.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以下不属于英国“修补资本主义”的内容是( )A.加强国家干预B.推行福利国家制度C.发展第三产业D.首创“新经济”模式5. “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

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B.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6.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在经济上的表现不包括(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企业经济效益低C.高度集权,民主集中制遭破坏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7.美国人卡尔·德格勒曾指出,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他们有个时候曾经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他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来对付经济危机是政府的责任”……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一人”。

专题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含解析 精品

专题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含解析 精品

考点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内容(1)经济农业上,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

(2)政治召开苏共“二十大”,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3.评价(1)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2.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1)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评价(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苏联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高估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这一时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本国的经济负担。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社会陷入了危机。

2.内容(1)经济方面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②政府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政治方面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及思想自由化。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结果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
目的 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
义的直接过渡
新经济政策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 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 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项目 农业
主 工业 要
精准高考
历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
目标定位
2 主干梳理
3 史论要旨
4
考点探究
5
真题研析
6
复习练案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向新 义模式的确立。列宁时期, 标准 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 的__经__济__和__政__治_____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__粮__食__税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自己支配。 (2)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小企业;个别企业以__租__让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恢复_货__币__流__通___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 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 法和方式。

高考历史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1

高考历史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1

高考历史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12020.0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材料二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请回答:(1)请举例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观点的正确性。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调整经济体制,以恢复发展经济,主要有哪些措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些措施反映了生产的什么发展趋势?(3)材料一中布哈林认为“……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对此,苏俄是如何做的?其根源是什么?(4)材料二中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背景是什么?对中国的改革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4,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高度集中的体制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5,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是A.平息了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而发动的暴动B. 改善了人民的极端困苦的生活C.恢复了国民经济D.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6,列宁谈新经济政策时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句话说明: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动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苏俄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是为了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7,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是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8,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模式的僵硬化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D、经济体制改革的失利9,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8 苏联的经济政策及改革【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

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

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

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所有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3.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2)原因①社会制度不同。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4.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2)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固定粮食税。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27年之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农村发展长期滞后。

(5)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民副业,扩大农业生产的自主权。

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5.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①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发展。

②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③外部原因:西方反苏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

(2)启示①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③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

④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历年真题】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完成超额,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并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

【答案】C4.(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6.(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 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7.(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8.(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20世纪50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B项正确;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会远不止“28个国家买去专利”,故C项错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也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D项错误。

【答案】B9.(2015·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解析】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现完全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苏联在1929至1938年期间通过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大力发展了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故C 项错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