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实虚词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虚词用法
常见地文言文虚词用法.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地”;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地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以、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地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地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地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地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地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地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地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地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地关系,“以”后地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地目地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地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地结果..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地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地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地“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地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地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地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地几种用法.、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地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地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地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地目地.可译为“为了”“为着”.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五)表示动作、行为地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地是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其、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地”“它地”(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地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地”.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地”“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地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则、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地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地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二)表示假设关系.有地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地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地用于后面地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地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地“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地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地人”、“所……地事物”、“所……地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地作用.如:、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地格式,表示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地.如: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何、用作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且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地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莫、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五纳谏》)(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用作否定副词.(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如:.盖、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地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地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地意思.(表示这种意思地“盖”也有用于句中地.)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地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因、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地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鸿门宴》).然、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地”.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地,可译为“地样子”“一般”“那样”.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地“是地”“对地”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地意思.如:(触龙曰)“……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成然之.(《促织》).虽“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用在假设关系地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用在转折关系地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复音虚词“虽然”.现代汉语用“虽然”地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地“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地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地顺承或时间上地紧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地,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地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地”;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乃”有时还可作连词用,释为“如果”“至于”等..既、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地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可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地事实引出下一分句地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即、用作连词.有在复句地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如: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如:(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地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地”或“得”,有地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地标志.用在被提前地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地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地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地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虚词归纳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虚词归纳总结汉朝初年,由刘邦创建的西汉王朝在中国华夏大地上崭露头角。
随着历经多位帝王的统治,大汉帝国逐渐扩张壮大。
其中,刘邦、文景两朝的政治家王陵就曾提出了“寡人之于国也虚”的观点。
他们认为君主统治国家时应保持低调克制,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并力求以身作则,以期能够实现治国安邦的目标。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寡人思想的内涵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寡人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历史背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礼仪、懂得克己奉公的民族,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秦汉时期,国力充盈,这也是当时寡人思想兴盛的背景之一。
而刘邦、文景两朝的政治家王陵恰好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以身作则,倡导奉公办事,推崇“虚”的思想,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
寡人思想的内涵寡人思想的核心内涵是虚与俭,即君主不应过度炫耀权势,而应低调克制,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
虚即虚己修身,弱化君主个人的欲望,追求内在的道德修养与自我约束;俭即俭朴持家,减少奢侈浪费,力求勤俭节约,为国家的发展积累财富。
寡人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寡人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运用和影响。
刘邦、文景两朝的政治家王陵便是寡人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们权力虽大,但生活作风却极为节俭。
作为君主,他们生活简朴,不奢华,不过分攀比,以身作则,成为令人敬仰的楷模。
首先,王陵注重政府机构的节俭运作。
他倡导政府节约开支,限制奢侈浪费,将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鼓励官员廉洁公正,遏制贪污腐败现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质量。
其次,王陵主张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践行寡人思想。
他减少了君主的盛大庆典,节约了国家资源。
他积极倡导俭约勤劳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勤俭持家,热爱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庭和社会。
最后,王陵通过学术教育的推广,传承了寡人思想。
他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升,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素质。
他还注重文化传承,重视历史记载,培养人们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寡人之于国》实虚词
《寡人之于国也》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1、一词多义:①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②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③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④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⑤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2、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词的特殊用法:①名词活用作动词填然鼓之(敲起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③动词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
迁移)④动词活用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非我也,岁也②倒装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③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5、重点难点字词:①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高三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琵琶行》并序
高三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琵琶行》并序高三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琵琶行》并序一、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三、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2)命遂命酒(命: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命:取名)(3)为因为长句(v 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6)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7)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整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个装满知识宝藏的小盒子。
首先呢,它的实词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怪兽。
“河内凶”的“凶”,可别以为是凶狠的意思哦,在这里它是谷物收成不好,闹饥荒的意思,就好像一个原本富得流油的小镇突然穷得叮当响了。
还有“数罟不入洿池”的“数”,这个字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在这里念“cù”,是细密的意思,你要是念错了,它就会在你背后偷偷做鬼脸。
再说这虚词,它们就像文章里的小助手。
“之”这个字就像一个万能钥匙,在“寡人之于国也”里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就像一个小管家,让句子结构更清晰,别让句子们乱成一团麻。
孟子在文章里的论证方法那也是相当有趣。
他的比喻论证就像变魔术一样。
“王好战,请以战喻”,他就像一个拿着魔法棒的魔法师,把打仗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像是一个搞笑的段子,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以为自己比跑了一百步的人厉害,这就好比考了50分的人嘲笑考了40分的人,其实都是半斤八两嘛。
孟子提出的那些措施,那简直就是治理国家的神奇药方。
不违农时就像给农民伯伯一个准确的闹钟,让他们按时干活。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就像是在告诉大自然的小伙伴们:“嘿,我们会好好照顾你们的,不会乱砍乱捞啦。
”这就像和大自然签订了一个友好协议。
文中的一些句子结构也是很有特点的。
那些排比句就像一群排列整齐的小士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一句接着一句,气势恢宏,就像一场盛大的阅兵式,让孟子的观点像炮弹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去,直击梁惠王的内心。
还有孟子说话的语气,那也是很有讲究的。
他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会儿给梁惠王讲故事,一会儿又摆事实讲道理,就像哄小孩一样,把梁惠王这个“学生”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让他不得不接受孟子的治国理念。
这篇文章里的文化常识也像是隐藏的小彩蛋。
关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就像从一个古老的宝盒里发现了时代的秘密。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精选《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知识点(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可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下面是本文的文言知识导图,请预习并完善。
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多义实词4.重点虚词5.词类活用6.特殊句式巩固训练: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无失其时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A解析B项和C项“无”通“毋”,不要。
D项“涂”通“途”,道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河东凶.亦然 B .然而..不王者 C .养生..丧死无憾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暴躁,心肠狠,不幸的。
B 项古义:两个词,这样却。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C 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之以桑 D .谨.庠序之教 答案 D解析 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A 项介词,按照,依照/介词,把。
B 项介词,在/介词,与。
C 项助词,的/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未之有也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答案 B解析 B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是由战国时期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答案附翻译(2)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答案附翻译(2)
(1)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
(2)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遗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解析】
1.1】试题分析: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怪罪。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试题分析:C项,兵:兵器。
A项,加:①更,②夸大。
B 项,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
D项,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试题分析:王道理想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
关键字:寡人,君主自谦,译为我;于译为对;生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活人;死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死人;憾译为遗憾。
句式: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注意译出判断词是。
考点:理解并翻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点击。
《寡人之于国》实虚词资料讲解
《寡人之于国》实虚词《寡人之于国也》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1、一词多义:①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②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③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④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⑤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2、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词的特殊用法:①名词活用作动词填然鼓之(敲起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③动词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④动词活用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非我也,岁也②倒装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③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宁陕蒙青川):寡人之于国也
①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
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② 弃甲曳兵
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十分狼狈 的样子。
7.特殊句式
例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未之有也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未(否定副词)、之(代词)
8.文化常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该书翔实地 记 载 了 孟 子 的 思 想 、 言 论 和 事 迹 。 《 孟 子 》 与 《 _大__学___ 》 《 __中__庸__ 》 《_论__语___》合称为“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 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今河南境内_黄__河___以北的地方。河东,_黄__河___以东的地方,在今 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 地区为河东。
韵母相同)。表示国家。
义项 ① 诸侯国,封国 ② 国家 ③ 国都,京城 ④ 地域,乡土
例句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识记方法】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国都”是一个国家的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王
王
王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王”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上”字,下边是“火”字,合起来
指火苗上蹿。“旺”的本字,表示火势很大,后引申为帝王之意。
义项 ①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② 帝王 ③ 封建时代的最高爵位
例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语文必修三实词虚词归纳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总结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文学常识选自《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通假现象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三.古今异义1. 寡人之于国也(古: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
(古: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3.请以战喻(古: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王无罪岁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通“斑”,斑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二、古今异义词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2、五十者可以无饥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3、然而不王者古,这样,却;今,表转折。
4、王无罪岁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犯罪。
三、重点实词1、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内凶2、走,逃跑。
弃甲曳兵而走3、数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cù,密、细密洿,深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若干4、教,教化义,道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检,制止,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四、重点虚词:1、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于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与,和2、以请以战喻介词,用、拿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词,凭借3、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无实在意义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填然鼓之音节助词邻国之民/邻国之政/寡人之民/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数口之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斯天下之民至矣助词,的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代词,代五亩之宅/他们/代上文说的事鸡豚狗彘之畜助词,提宾的标志4、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停顿语气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语气是亦走也/王道之始也/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判断语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陈述语气5、则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连词,表承接,那么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表假设,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连词,表转折,却6、而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表承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表转折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表递进7、何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直接作谓语,为什么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其间旦暮闻何物代词,作定语,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青泥何盘盘副词,多么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敲起鼓,击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衣帛食肉穿上然而不王者称王王无罪岁归罪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认真办好4、名词作状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在路上5、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6、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亦走也/王道之始也/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2、宾语前置鸡豚狗彘之畜“之”提宾标志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3、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省略句树之(于)以桑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七、固定句式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何如(表疑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3、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虚词、句式、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寡⼈之于国也》虚词、句式、重点句⼦翻译(整理)《寡⼈之于国也》虚词、句式、重点句⼦翻译整理 梁惠王⽈:“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如寡⼈之⽤⼼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对⽈:“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或百步⽽后⽌,或五⼗步⽽后⽌。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不可,直不百步⽿,是亦⾛也。
”⽈:“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也;数罟不⼊洿池,鱼鳖不可胜;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鱼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民养⽣丧死⽆憾也。
养⽣丧死⽆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者可以⾐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七⼗者可以⾷⾁矣。
百亩之⽥,勿夺其时,数⼝之家可以⽆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者⾐帛⾷⾁,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发,⼈死,则⽈:‘⾮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杀之,⽈‘⾮我也,兵也’?王⽆罪岁,斯天下之民⾄焉。
”⼀、虚词的意义⽤法:焉⽿矣。
1、梁惠王⽈:“寡⼈之于之于国也,尽⼼焉⽿矣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 之:于:对于,介词。
于:焉⽿矣:焉、⽿、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加重语⽓。
) 焉⽿矣:于河内。
其粟于于河东,移其其民于河内凶,则移其 (则:就,便。
副词 (则:于1:到,介词,引进作为的对象。
其:那⾥,代词。
指河内。
于 其:)于2:到,介词,引进作为的对象。
)其:那⾥,代词。
指河东。
于 其:之⽤⼼者。
(之1:结构助词,的。
之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之政,⽆如寡⼈之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之之民不加少,寡⼈之 (两个“之”:结构助词,的。
)孟⼦对⽈:“王好战,请以以:⽤、拿。
介词)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实虚词
《寡人之于国》实虚词
寡人之于国,既为实虚词也。
这句话的实虚词可分为三种:实字、虚字和淡字。
实字:“寡人”、“国”。
淡字:“也”。
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来看,“寡人”实实在在的存在,是个体的一部分,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而“国”则是指这个国家或政权。
“之”和“于”具有虚无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一个连接词,用来连接“寡人”和“国”,表示“寡人”与“国”之间的关联关系。
而“也”则被称为淡字,它用来表达对“寡人之于国”这句话的肯定,即这句话具有实虚双重含义。
总而言之,“寡人之于国”的实虚词有:实字“寡人”、“国”;虚字“之”、“于”;淡字“也”。
它表达的真实含义是,一个个体在这个国家或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是改变国家或政权之秩序、影响国家或政权之运行,能够对这个国家或政权有重大的影响。
寡人之于国而用法归纳
寡人之于国而用法归纳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里的用法归纳。
说起《寡人之于国也》,这可是高中语文里的经典篇目呐!当年咱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那可是被里面丰富的文言用法搞得晕头转向。
不过,别怕,咱们一个一个来理清楚。
先来说说实词。
像“河内凶”里的“凶”,可不是说河内凶险,而是指庄稼收成不好,发生灾荒。
这就好比咱们生活中,本来期待着果园能丰收,结果一场灾害下来,啥都没了,这就是“凶”的感觉。
再看虚词,“之”字在文中那是频繁出现。
“寡人之于国也”里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就像两个好朋友本来要一起闹,结果有个第三者出来说“别闹”,把他俩的关系给隔断了,“之”在这里就有点这个意思。
还有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中的“鼓”,本来是名词,在这儿变成了动词,意思是击鼓。
想象一下,战场上,鼓手奋力击鼓,那气势,一下子就把“鼓”字的动词意味展现出来了。
特殊句式也不能落下。
“未之有也”,这是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未有之也”。
就像咱们找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却绕了一大圈才发现,这种“错位”的感觉,就是宾语前置的特点。
记得我当年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得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我呢,一开始还迷迷糊糊的,总觉得这些用法太难记。
后来,为了搞明白,我可是下了苦功夫。
每天早上起来就拿着课本读,晚上睡觉前还在脑子里过一遍。
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还一边走一边念叨着这些用法,结果差点撞到电线杆上!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那股认真劲儿,还真挺有意思。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文言用法虽然复杂,但只要咱们用心去琢磨,多结合实际例子去理解,就一定能掌握好。
相信大家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寡人之于国也(虚词归纳总结)
3.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之(19)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填然鼓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斯天下之.民至焉. 也(14)寡人之于..国也.何也..?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未之.有也.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以(5)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斧斤以.时入山林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而(7)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于(6)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者(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则(4)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则.曰其(4)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何(3)何也..?则何..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焉(2)尽心焉.耳矣斯天下之.民至焉.与(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因、乎、乃、若、为、所、且(0)。
《寡人之于国》实虚词(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寡人之于国也》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1、一词多义:①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②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③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④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⑤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2、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词的特殊用法:①名词活用作动词填然鼓之(敲起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③动词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④动词活用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非我也,岁也②倒装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③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
1、一词多义:
①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②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③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④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⑤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2、通假字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词的特殊用法: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起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
王无罪岁(归罪,归咎)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
③动词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④动词活用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非我也,岁也
②倒装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
③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
5、重点难点字词:
①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②加:更。
③违:违背,违反,文中指耽误。
④谨:谨慎文中指认真从事。
⑤申:反复陈述。
⑥罪:归罪,责备⑧检;制止,约束。
6、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