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一、善于联系,做到知识迁移1. 联系课文。
考试中遇到的词语,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遇到词义不理解,首先想到的便是相关的课文内容。
如2021年广东卷第13题“遽以白就”中“白”的意思,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一句,可以推知是“禀告”之意。
再如2021年高考题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的意思,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推知是“劝告”的意思。
2. 联系成语。
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
如2021年重庆卷第14题翻译“发椟出券归其主”,句中“椟”字联系成语“买椟还珠”便可推断出是“木匣”之意。
再如《宗泽治兵严而有方》中“谓仲祖胁从,贷之”一句,“贷”字的解释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就不难推知是“宽恕”之意。
3. 联系诗句。
文言语段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可能就在你熟悉的诗句中出现过,适当的联系,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如2021年全国卷Ⅲ中翻译“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n比邻”,其中“比”字之意联系诗句“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推知是“交界,相邻”之意。
再如2021浙江卷文言文中“金骑之来,正坐断河梁耳”一句,“坐”字的用法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便可推知是“因为”的意思。
二、考虑全面,注意文言词的特殊用法1. 通假字。
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如“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后汉书·樊宏列传》)一句,“责”字的义项中没有适于本句的用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是通“债”字。
再如“秦兵逼肥水而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一句中的“陈”字,它本身各个义项在本句中也均不适宜,而根据上下文考虑到与“阵”相通,为“布阵”之意,语意就畅通了。
2. 偏义词。
偏义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翻译中也不容忽视。
如2021年安徽卷文言文中“刺诸县短长”一句,“短长”只有“短”的意思。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翻译(新法突破)
例1:(2021·新高考Ⅰ卷)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 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 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 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答案】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 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 成忠诚。
【解析】后一句“乐闻”译为“乐于听”,前一句的“恶 闻”,就应该是“讨厌听”;“过”,过错;“佞”,谄媚。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
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
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
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定了该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语境中的推敲、分析、 整合能力。
第10页
例 1:(2020·课标全国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 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 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 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
少有。
第15页
2.从成语中推断
例 2:(2020·课标全国Ⅱ)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答案】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 了进言。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答案】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 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如何突破难点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如何突破难点高中文言文学习,比较难的应该是文言文翻译,尤其是考场文言文翻译。
而翻译的难点往往是在有特殊句式(尤其是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句)和谓语动词有词类活用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掉进陷阱里面。
比如《伏湛传》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划线句子: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伏)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
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
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
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艰阻。
今兖、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
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
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
”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一句,学生(某学校语文整体水平还不错的高二学生)在阅读翻译过程中正确率不足5%。
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尚资内郡”的翻译上,绝大多数学生都翻译为“(渔阳)尚且资助内地的郡”。
一结合语境,马上就会明白,这个意思与语境不符合,是矛盾的,正确的应该是“(渔阳)尚且需要内地的郡资助”。
因为前面的已经讲了(渔阳)贡税微博,划线句子中在“尚资内郡”后面也有一个“况今荒耗”,“况”就是何况,其表达的前后语义关系应该是递进,以前贡税微薄,何况现在荒耗了,结果就是贡税更微薄甚至没有。
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当然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学生缺乏语境意识,没有结合语境去整体理解语段内容,从而推导这句话的意思。
但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都这样犯错,是不是可以思考,还有其他原因,或者说是不是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笔者以为,除了语境意识缺乏,还有就是这个句子本身极具迷惑性,从语法和逻辑的角度,完全孤立看“(渔阳)尚资内郡”一句,翻译成渔阳郡尚且资助内地的郡,没有毛病,这是这句话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因为学生习惯按照主谓宾的顺序理解语句,这时“资”这个动词就是很普通的主动用法,“渔阳”是施动者,“内郡”是受动者。
文言文翻译重难点突破讲练(附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翻译重难点突破讲练(附答案及解析)一、突破翻译重难点的前提:全面把握语境1.必须强化语境意识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望文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把握语境的要点:外看段境,内看句境(1)外看段境文言文翻译所需的语境不像现代文那么大,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译句所在的段落,尤其是译句的上下文。
这时,把握译句所在的段落语境的要点在于:如是记叙性段落,重点看:①事件经过,②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相互关系。
如是议论性段落,先要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再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总分等。
必要时要与前或后的叙事结合起来。
(2)内看句境关注句子内部语境,要充分注意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是指句子的内涵意义,要抓住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来确定;形式指句子的形式特征,如前后词语的搭配、结构是否对称等等。
另外,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抽取出的译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高考语文突破文言翻译重点难点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学案11 睬准“分点”,精准落实
内容索引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
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遭母忧,有至孝称。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 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一,有删改)
(1)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 答案 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急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禀告了杨津。(采分点:“因”“白”,大意对) (2)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答案 至于说下边有贪污受贿的郡守县令及其属官,杨津从来没有公开 宣布他们的罪过,总是用写私人信函的方式严厉地责备他们。(采分点: “浊货”“公”“切责”,定语后置句,大意对)
2.译准多义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 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 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 “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 “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 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如何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 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 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参考译文 答案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的落实。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文言文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文言文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把握大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遍法注意: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1.单变双法:古汉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替换法:古今异义词,变古语为今语。
3.保留法: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翻译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5.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③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6.调位法: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之实词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01.
译文: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
0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STEP 01
STEP 02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 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参考答案
实词备考策略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注意文言通假现象
例句
本字
君子生非异也
因击沛公于坐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性
座
旨
2
1
张良出,要项伯。 县:同“悬”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要:同“邀” 乡:同“向”
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
推断规律
范增数目项王
驴不胜怒,蹄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CONTENTS
目录
01
Part 01
庭中始为篱
03
Part 03
已为墙
02
Part 02
一共变化了两次
04
Part 04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
05
Part 05
然后变成围墙
06
Part 06
翻 译 方 法
对 (字字落实)
02
课中小结
01
牢记一个原则:
钟响磬鸣
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 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今异义
单、双音节变化
偏义复词
色彩变化
王怒曰:“劓之。”
(劓:割鼻子)
乃以时价粜其半。 汉字是象形文字,字形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字义。 (粜:卖出谷物 )
文言文难点知识突破翻译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乃中华文明之瑰宝。
然其文法繁复,词义深奥,往往令人望而生畏。
欲通文言文,必先破其难点,方能得其中味。
兹将文言文难点知识略作梳理,以助学者突破之。
一、词义理解文言文词义丰富,往往一词多义,需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其意。
如“乎”字,可作介词、助词、叹词等,具体意义需结合语境而定。
学者可多读古文,积累词汇,提高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能力。
二、句式结构文言文句式多样,有主谓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是动词“往”的意思,宾语“南海”前置。
学者应熟悉各种句式,掌握其结构特点,以便准确翻译。
三、虚词运用文言文虚词众多,如“者”、“也”、“之”、“乎”等,其在句中起连接、修饰、转折等作用。
学者需了解虚词的用法,掌握其在句中的作用,才能准确翻译。
四、词类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等。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本为名词,在此作动词,意为“温习”。
学者需了解词类活用的规律,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修辞手法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天上来”,运用夸张手法,形容黄河之水气势磅礴。
学者需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提高翻译的生动性。
六、文化背景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如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
学者需了解相关文化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文意。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的“衿”,指古代学子所穿的衣服,学者需了解古代服饰文化,才能理解诗中的意境。
七、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词序、词义进行翻译,意译则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增删词句。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删词句,使译文通顺、流畅。
3.调整语序。
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注解疑难。
对文言文中的疑难词句,可适当注解,以便读者理解。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2. 联系成语。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如2005年重庆卷第14题翻译“发椟出券归其主”,句中“椟”字联系成语“买椟还珠”便可推断出是“木匣”之意。再如《宗泽治兵严而有方》中“谓仲祖胁从,贷之”一句,“贷”字的解释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就不难推知是“宽恕”之意。
3. 被动。这种句式虽较为常见,但如果忽视,也很容易被扣分。如2005年广东卷第13题中“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即为典型的被动句,译为“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嫉恨,所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再如2005福建卷第9题“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译为“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正确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八、误译分句关系(复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记?儒林外传》)
[误译]汤王、武王没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杀了国君。
七、误译语法关系(单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张养浩传》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又派强盗看着他们,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目”,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看待”。“以……目之”,译为“把……当作……看待”。“盗”,名词作状语。“以盗目之”应译为“把他们当作盗贼看待”。译文处理为连动结构,也错解了文意。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正确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防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翻译则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
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文言文翻译常常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那么,究竟有哪些难点,又该如何突破呢?一、词汇理解的难点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翻译中的常见障碍。
例如,“牺牲”在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而在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再如,“卑鄙”在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多形容品德恶劣。
对于这类词,如果按照现代的意思去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2、一词多义文言文词汇往往具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准确判断。
比如“兵”这个字,在“兵不厌诈”中是“战争、军事”的意思;在“厉兵秣马”中是“兵器”的意思;在“草木皆兵”中则是“士兵”的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也是容易造成误解的一个方面。
“知”通“智”、“说”通“悦”等,若不了解通假的情况,就无法正确理解文意。
应对策略:要突破词汇理解的难点,平时就需要注重积累。
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整理出来,并结合例句进行记忆。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养成联系上下文推断词义的习惯。
二、语法结构的难点1、倒装句文言文常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
2、省略句文言文为了表达简洁,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就省略了谓语“鼓”。
3、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受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应对策略:对于语法结构的难点,要系统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在翻译时,先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倒装句,补充省略的成分,准确判断被动句的含义。
三、文化背景的难点1、古代官职、礼仪制度文言文涉及到许多古代的官职名称和礼仪制度,如“三公九卿”“科举制度”“祭祀礼仪”等,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很难准确翻译相关内容。
文言文翻译的突破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突破方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官方语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文言文是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很多人在翻译时会遇到一些困难。
本文将介绍一些突破文言文翻译难点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一、了解句法结构在翻译文言文时,了解其独特的句法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不同,词序灵活且多变。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
例如,句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庭有枇杷树”是主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是从句。
我们可以通过逐字逐句分析,将其翻译为“在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所亲手种植的。
”二、注重上下文理解翻译文言文不仅要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还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有时候,文言文的语句意思并不直接明了,需要通过对前后文的推测和融会贯通,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比如,“岁在甲子”的字面意思是“年份是甲子”,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意味着“一年”。
三、熟悉文言词汇文言文的词汇和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尤其是古代的人名、地名等。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例如,“忖度”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推测、估计”,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思考、考虑”。
四、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反问等,这些手法往往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注重体现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保持原文的文风和韵味。
例如,“鞠为礼”的意思是“鞠躬作礼”,利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鞠躬以示礼仪”。
五、多读多练最后,要想突破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就需要多读多练。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量和翻译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翻译的培训班或者翻译比赛,与其他翻译者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文言文翻译重难点突破讲练(附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翻译重难点突破讲练(附答案及解析)一、突破翻译重难点的前提:全面把握语境1.必须强化语境意识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望文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把握语境的要点:外看段境,内看句境(1)外看段境文言文翻译所需的语境不像现代文那么大,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译句所在的段落,尤其是译句的上下文。
这时,把握译句所在的段落语境的要点在于:如是记叙性段落,重点看:①事件经过,②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相互关系。
如是议论性段落,先要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再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总分等。
必要时要与前或后的叙事结合起来。
(2)内看句境关注句子内部语境,要充分注意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是指句子的内涵意义,要抓住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来确定;形式指句子的形式特征,如前后词语的搭配、结构是否对称等等。
另外,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抽取出的译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文言文翻译专项突破方法(课件)高考语文文言文重难点专项
巩固2:
考题
(2018·全国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 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 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答案
评注
考题
(2018·全国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 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 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巩固3:(2)
考题
(2022·全国甲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 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 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答案
评注
巩固3:(2)
考题 答案 评注
(2022·全国甲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 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 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 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文言翻译方法之四
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 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 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 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 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 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 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 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 “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 词或介词之后。
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2020届尖子生辅导教师版)
守原则·合规范·懂技巧——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1 文言文阅读:态度高于一切1.有耐心。
务必坚持看完全文!——不管你看懂了多少。
切忌抛开文本直接答题!——只看几行知难而废,一目十行无异没看。
建议:板块用时20分钟左右,文本阅读约5分钟。
2.有信心。
文本浅易,要求不高,题目不难。
不求完全看懂,懂个七八成就行——善用猜读,适当跳读。
(1)知人——了解所写人物及其个性特长。
(2)明事——弄清写了几件事及相关评价。
提示:局部不懂可利用第3道选择题相关表述疏通。
§2 翻译:坚守原则,讲究方法,遵守纪律一、必须坚守的原则原句字字有着落,译文字字有依据。
直译为主,坚持对译;直译不通,辅以意译。
二、答题步骤与翻译方法(1)把握句意:回归文本,弄清译句大意,明确句间关系。
(2)句式结构:搜寻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3)初步对译:可默译也可笔译,不漏译不多译。
(4)疏通字词:译不通者,全面考虑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固定词汇、偏义复词、文化常识等。
(此过程要注意猜测关键得分点并落实之)(5)检查确认:原句字字有着落,译文字字有依据。
三、翻译的“三大纪律”1.遵守规则不随意——“六字诀”+对译法2.全面观察不大意——由句到字细心斟酌(由大到小依次斟酌)⑴明大意:回归文本,弄清句子大意及分句间关系(句不离段)⑵察句式:找出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按规范、格式对译)⑶懂词组:不宜拆分的固定词语,偏义、同义复词,不必或不能翻译的专有名词。
⑷抓实字:通假字、活用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⑸辨虚字:重要虚词、句中助词、句末虚词(考虑译不译,如何准确翻译)3.默读确认看仔细——原句字字有着落,译文字字有依据。
四、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失误①罔顾语境照字硬译②粗枝大叶不肯对译③该译不译造成漏译④添枝插叶无中生有⑤关键实词失之大意⑥虚词意义理解错误⑦特殊句式视若无睹⑧省略成分当补不补⑨特称词语处理失当⑩一词多义掌握不全§3 解题:坚守原则,讲究方法,遵守纪律道光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
《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以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一、导入:某年高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测练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余置笔砚坐片时置:设置B.循原路下如理旧书理:文理C.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津:渡口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殆:危险答案:C 温习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奢泰亡度③及后恣己,忘其前善(节制)(放纵)考点扫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虽然没有单独的考实词。
但在整句的翻译中还是占有很大的分值。
翻译的句子中是否具有考查价值、便于设置给分点的实词,成为该句被选择做翻译句的判断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分值远在3分以上。
二、对策------注意积累学会推断第一组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全国卷)比喻细小的东西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广东卷)友好、与……交好。
总结:方法一:迁移联想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第二组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广东卷)安排……就寝2、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柴火3、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重庆卷)赞美,赞赏总结:方法二: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文言翻译难点突破三招
文言翻译难点突破三招文言文翻译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也是文言文考察的重要题型。
通常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围绕“增删留补调换”,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细化,而这正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理清句子关系,准确添加关联词语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这是由文言文行文简介的习惯造成的。
一般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谓宾,乃至介词都容易补充出来,除了文言文中常见的的关联词(固定词组)外,主要靠意合连接,正是由于这一情况的存在,关联词语往往被忽略,这直接影响了句子的整体质量。
诸如:(一)假设复句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没有今天的地位。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如果)能做到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了。
(二)转折复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译文:(虽然)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相比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却善于利用外物。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张衡的才能很奇异,(虽然)多次征召他,(但是)他都没有接受。
(三)条件复句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只要)道理存再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译文:(只有)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才)会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四)因果复句1.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译文:(因为)知道这种感情不能多次得到,(所以)只能在悲凉的秋风中寄托袅袅的箫声。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塞翁失马》)译文:家中良马很多,他的儿子(因为)爱好骑马,(所以)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五)目的复句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译文:我们在会稽的山阴县兰亭聚会,(为了)做禊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综观2005年全国十六套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翻译分值提高。
尤其是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文言文翻译都是10分,这不能不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更何况,其它选择题也是以翻译为基础。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障碍该怎么办?在此,笔者针对不同情况为大家提供了相应思路和办法,希望能帮你突破难关。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一、善于联系,做到知识迁移1. 联系课文。
考试中遇到的词语,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遇到词义不理解,首先想到的便是相关的课文内容。
如2005年广东卷第13题“遽以白就”中“白”的意思,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一句,可以推知是“禀告”之意。
再如2003年高考题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的意思,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推知是“劝告”的意思。
2. 联系成语。
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
如2005年重庆卷第14题翻译“发椟出券归其主”,句中“椟”字联系成语“买椟还珠”便可推断出是“木匣”之意。
再如《宗泽治兵严而有方》中“谓仲祖胁从,贷之”一句,“贷”字的解释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就不难推知是“宽恕”之意。
3. 联系诗句。
文言语段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可能就在你熟悉的诗句中出现过,适当的联系,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如2004年全国卷Ⅲ中翻译“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邻”,其中“比”字之意联系诗句“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推知是“交界,相邻”之意。
再如2004浙江卷文言文中“金骑之来,正坐断河梁耳”一句,“坐”字的用法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便可推知是“因为”的意思。
二、考虑全面,注意文言词的特殊用法1. 通假字。
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如“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后汉书·樊宏列传》)一句,“责”字的义项中没有适于本句的用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是通“债”字。
再如“秦兵逼肥水而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一句中的“陈”字,它本身各个义项在本句中也均不适宜,而根据上下文考虑到与“阵”相通,为“布阵”之意,语意就畅通了。
2. 偏义词。
偏义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翻译中也不容忽视。
如2 003年安徽卷文言文中“刺诸县短长”一句,“短长”只有“短”的意思。
再如课本中出现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中“利害”只有“害”的意思。
3. 词类活用。
包括使动、意动、为动、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等等,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改变词性,这种现象平时一直作为重点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也要充分考虑到。
如2005全国卷Ⅱ第11题解释“使群臣丧之”,“丧”字就是为动用法,即“为……治丧”。
再如“吾腰千钱,重,是以后”(《哀溺》)一句中,“腰”“后”都是名词做动词,译为“腰缠”“落在后面”。
遇到解释不通的句子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个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但连缀在一起,句意却不通。
这时应考虑到以下两种情形: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就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
如“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译为“太阳已经升起,(他)还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发愁。
”再如“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新唐书·列传九》)最后一句为借代,译为“没有必要枉死”。
二、特殊句式1. 倒装。
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如2005年天津卷第15题中“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即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译为“赵国想要什么得不到呢”。
再如课本中“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是定语后置句,调整为“不能易其志之缙绅”,句意就明确了。
2. 省略。
补充省略部分,常常就是命题考点。
如2005上海卷第19题解释“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甚急”,要求必须把省略的部分译出,即:到了(鞠咏)上任后,(王代基对他)一点儿也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再如2005年湖南卷第15题解释“因乞李氏以归”,“乞”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指《昌黎先生文集》这部书),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补出。
3. 被动。
这种句式虽较为常见,但如果忽视,也很容易被扣分。
如2005年广东卷第13题中“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即为典型的被动句,译为“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嫉恨,所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再如2005福建卷第9题“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译为“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总而言之,考试中文言文翻译遇到疑难问题时,应沉着冷静,充分调动所学知识,灵活应对,必能攻克难关,顺利应答。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文言文翻译的十二点要领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比较好的方式,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