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语文高考古文言文翻译
![语文高考古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f1b70a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9.png)
《与朱元思书》吴郡朱元思书来,言欲往游名山,余以老病,不能从也。
因书以寄意,且以告之曰:夫山者,天地之元气,阴阳之和,风雨之润,日月之精,星辰之灵,万物之所藏,百神之所居。
故有崇山峻岭,幽谷深林,飞泉瀑布,奇花异草,怪石嶙峋,异兽珍禽,不可胜数。
登高而望远,极目千里,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吾友朱元思,夙志高远,欲游名山,以抒怀抱。
吾虽老病,不能同行,然心向往之,愿以书相寄,以述吾志。
昔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夫五岳者,天下之雄伟,山川之秀美,草木之繁茂,鸟兽之众多,实为天下奇观。
然而,黄山之奇,独步天下,非五岳所能比也。
黄山之奇,奇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吾友欲游名山,黄山实为首选。
黄山之美,美在奇松。
松树千姿百态,或如苍龙腾空,或如白鹤翔天,或如凤凰展翅,美不胜收。
黄山之美,美在怪石。
怪石形态各异,如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飞来石等,令人叹为观止。
黄山之美,美在云海。
云海浩渺,如梦似幻,让人心旷神怡。
黄山之美,美在温泉。
温泉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洗去一身疲惫,令人心旷神怡。
吾友若游黄山,必有所得。
黄山之美,美在自然。
登黄山,观云海,听松涛,沐温泉,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吾虽不能同行,然心向往之,愿以书相寄,以述吾志。
昔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夫读书者,知天下之大事,明人生之哲理,悟人生之真谛。
行万里路者,见世间之奇观,闻天下之异闻,增广见闻,陶冶情操。
吾友欲游名山,正是行万里路,增长见闻,陶冶情操。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吾友朱元思,夙志高远,欲游名山,以抒怀抱。
吾虽老病,不能同行,然心向往之,愿以书相寄,以述吾志。
愿吾友游历名山,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不负此生。
译文:吴郡的朱元思给我写信,说他想要去游览名山,但我因为年老体弱,不能和他一起去。
因此,我写下这封信来表达我的心情,并且告诉他:山,是天地之间的元气,阴阳之和,风雨之润,日月之精华,星辰之灵气,万物之所藏,百神之所居。
高考历年文言文翻译
![高考历年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a308a8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06.png)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品德像草。
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倒。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楚人三闾大夫屈原,遭谗被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翻译: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遭受诽谤而被逐出,他忧愁而深思,创作了《离骚》。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做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在朝廷做官就担忧百姓,在江湖中漂泊就担忧君主。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江水至孝感,逆流三十里,号为“黄盖”,人以为神。
翻译:江水流到孝感,逆流而上三十里,被称为“黄盖”,人们认为它是神。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1. 翻译要求准确、流畅、通顺。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2. 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结构、词义、修辞等。
例如,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草上之风必偃”,要注意“草上之风”的比喻意义。
3. 翻译时要遵循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例如,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遭谗被逐”,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4. 翻译时要注意文化背景。
例如,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要注意“大行”和“大礼”的文化内涵。
5. 翻译时要适当添加一些解释性语句,使翻译更加通顺易懂。
总之,高考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和考查内容,从而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7b87b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1.png)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导语:高考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规律,成功将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学生必背文言文(80篇之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2、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言文高考逐字翻译范文
![文言文高考逐字翻译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25fd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3.png)
古文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语出自《论语》,乃孔子教诲弟子之语。
今以文言文译之,以飨后世学子。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逐字翻译:学——学习也。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复习。
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不亦——岂不。
说——通“悦”,喜悦。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有——存在。
朋——朋友。
自——从。
远——远地。
方——地方。
来——到来。
亦——也。
乐——快乐。
人——人。
知——知道。
而——连词,表转折。
不——不。
愠——生气。
亦——也。
君子——有德行的人。
今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岂不感到喜悦?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感到快乐?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岂不是有德行的人吗?古文之美,在于其言简意赅,韵味悠长。
然今之学子,多难以文言文为乐,恐其艰涩难懂。
故逐字翻译,以明其义。
夫学,人之根本也。
学而时习之,则能牢记于心,运用自如。
朋友之谊,亦人生一大乐事。
有朋自远方来,非但增广见闻,亦能增进情谊。
至于人不知而不愠,更是君子之风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之道,在于宽容大度,不以己度人。
然文言文之翻译,非易事也。
需字字推敲,句句琢磨。
此逐字翻译之范文,虽简短,然亦可见一斑。
望学子们能从中领略文言文之美,感受古人之智慧。
夫学文言文,非为应试之需,实为修养身心之道。
夫文言文,乃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瑰宝,学子们宜多加研习,以承继先人之智慧,启迪后人之心灵。
愿诸君能以文言文为友,与之共度美好时光。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翻译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2f43b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7.png)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的翻译如下:全文翻译:我有金壶一把,上面画着北斗七星,价值可以用北斗斗量,就是太真王母所拥有。
一次,王母在白天出来散步,见到唐玄宗在月下玩赏,便将金壶赐给他。
唐玄宗接过金壶,放在桌子上,回头对侍从说:“你们都退下。
”侍从都离开了,只有杨国忠在旁陪着。
这时,壶中仙飞出把壶递给杨国忠。
杨国忠接过壶后,觉得壶中仙姿色不错,便对着仙姿夸赞了一番。
唐玄宗听后非常生气,派人到杨国忠家将壶取回。
第二天问及此事,才知道壶中有个高祖庙,杨国忠错把高祖庙中仙飞出来的事当成了王母赐给唐玄宗金壶的宝物了。
翻译:余有金罂一,画北斗七星于上,以之量酒,不失一缕。
或夜半而至晨,或日昃而方昃,熟视罂曰:“噫!不恒见也。
”俄而群仙自内飞出,以一手捧金罂与上。
上持之而笑,命侍儿倾玉卮酬之。
回头谓侍儿曰:“汝辈且退。
”侍儿既去。
惟国忠独在。
乃飞仙取高祖之像而拟之。
上怒而逐之。
翌日问其故,乃知所奉者非金罂也,高祖庙耳。
翻译要点:1. “余有金罂一”中的“余”指的是作者本人。
2. “以之量酒”中的“之”指的是金罂。
3. “俄而群仙自内飞出”中的“俄而”表示时间短暂的意思,“群仙自内飞出”则描述了神仙从内飞出的神奇景象。
4. “以一手捧金罂与上”中的“一手”和“与”体现了文言文的简洁性和韵味。
5. “命侍儿倾玉卮酬之”中的“命”和“倾玉卮酬之”则是宫廷贵族奢华生活的体现。
6. “侍儿既去”中的“既”表示动作完成,“去”则表示离开的意思。
7. “翌日问其故”中的“翌日”表示第二天,“其故”则指前一天发生的事情的原因。
以上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和要点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dde50ec6c85ec3a86c2c5d4.png)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d1c5bc9a1c7aa00b52acb6c.png)
(7)注意用典的语句 )
例1: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 :(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 人民的灾难 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例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建立霍去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 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 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 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例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练习 1.至于智伯 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至于智伯, 1.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译文:至于智伯, 译文: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 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王) 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王)一 样报效他。 样报效他。 2.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 2.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 所得俸禄 译文:他得的俸禄, 译文:他得的俸禄,都用来供给别人的孤儿 孤女穿衣吃饭。 孤女穿衣吃饭。 3.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 3.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 既加之以刑 之路也。 之路也。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 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如何达到“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译文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3ab4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f.png)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译文一、概述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将包含文言文部分,考生需要熟悉并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的翻译作出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语文考试。
二、文言文原文下面是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的原文:「夫道者,可离也。
人情者,不可离也。
」三、文言文翻译对于上述文言文原文的翻译如下:「道理是可以摒弃的,但人情是无法割舍的。
」四、解读及分析1. 道和人情的关系文言文原文中提到了道和人情两个概念,通过对原文的翻译可以了解到,道可以被离弃,而人情却是不可离弃的。
这句话揭示了道和人情的不同性质,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道和人情的不同看法。
道在古代通常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人情则指人际关系和感情交流。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道和人情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学习的方向。
2.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用词,同时要使译文通顺易懂。
在这个例句中,翻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选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保持了原文的语气和意义,使译文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让考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3. 考生备考建议对于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的文言文部分,考生需要在备考时重点关注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除了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外,还需要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练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以便顺利应对高考语文考试。
五、结语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的翻译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文言文原文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希望本文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高考梦想。
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审美情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考文言文带翻译及注释
![高考文言文带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d684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a.pn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曰:“善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遭受了军队的侵扰,接着又遭遇了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让人们勇敢,并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实行吧。
”孔子也微笑着。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孔子说:“好呀!”“曾点,你怎么样?”孔子问。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下游玩,然后吟诵着歌谣回家。
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ecff4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7.png)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因此而生气,这不也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风度吗?”在这段话中,孔子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友谊的珍贵以及君子的品质。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学习之后,按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
孔子认为,这种持续的学习和复习过程是令人愉快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孔子提到了友谊的珍贵。
他认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这表明,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友情是一种宝贵的情感,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
最后,孔子提到了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
这种宽容和淡泊的心态,正是君子应有的风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误解和不公正的对待,但一个君子不会因此陷入愤怒和抱怨,而是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这段话的意义深远,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坚持;友谊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同时,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具备宽容和淡泊的品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总结来说,这段文言文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教导我们要热爱学习,珍惜友谊,培养君子的品质,这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孔子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b2811b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a.png)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名叫武陵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水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林子两岸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芬芳,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他又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水源,接着便看到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口仿佛透出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非常狭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等。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犬吠声此起彼伏。
在这里,往来的人们从事耕种,男女的穿着打扮与外界的人无异。
老老少少,都怡然自乐。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看到渔人,大家都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
于是大家邀请渔人回家,摆酒杀鸡款待他。
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渔人来访,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再也没有出去,与外界隔绝。
原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所听到的事情告诉了他们,大家都感叹惋惜。
其他人也纷纷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拿出酒食款待。
高考文言文以及翻译例文
![高考文言文以及翻译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b53a4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6.p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三次: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味的求全。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小人则是斤斤计较,经常忧愁。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是以和谐为美的。
无论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却有些地方行不通。
知道和谐可贵,却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b7bd4d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e.png)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齐助楚攻秦,取(攻占、攻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交善(交好、友好),惠王患(担心)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正当、正在)欢(交好、友好),子为(替、给)寡人虑之,奈何(怎么办)?”张仪曰:“王其(还是,表委婉商量语气)为臣约车(准备车马)并(和)币(金钱),臣请试之。
”张仪南(名词作状语,到南方)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于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尊称,指楚国)与之欢。
大王苟(如果)能闭关绝(断绝邦交)齐,臣请使(让)秦王献商于之地,方(方圆)六百里。
若此(如果这样),则是北(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弱(使动,使…削弱)齐,西德(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于秦[状语后置句,在西面对秦国施加恩惠],而(并且,表递进)私(动词,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为(作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通“悦”),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之于(介词,在)朝廷曰:“不榖(也作“不谷”,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全、都)贺,陈轸后(最后、后来)见,独(唯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表转折,反而)患(祸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为什么)?”对曰:“夫秦所以(…的原因)重(重视)王者,以(因为)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却,表转折)齐先绝,是楚孤(宾语前置,使楚国孤立)也,秦又何(怎么会)重(重视)孤国?且(况且,何况)先绝齐,后责(索取)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停止)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派遣)人绝齐。
张仪反(返回),秦使人使(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暗中合盟)。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16c7de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5.png)
一、例题一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解析:本句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即把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同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者”和“不善者”是名词,分别翻译为“优点”和“缺点”,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二、例题二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解析:本句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
同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有”和“不常有”是动词,分别翻译为“经常有”和“不经常有”,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三、例题三原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历经几世几年,掠夺他们的财富,堆积如山。
解析:本句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中的“剽掠”和“倚叠”是动词,分别翻译为“掠夺”和“堆积”,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四、例题四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海。
解析:本句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跬步”和“小流”是名词,分别翻译为“小步”和“细流”,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直译:将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不添加自己的理解。
【精】高考必出古文翻译
![【精】高考必出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ec8c6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b.png)
【精】高考必出古文翻译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诗词翻译是必考的,分数也比较高。
古文和现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文也是古文所“繁衍”过来的,所以这一个点非常好得分,下面小编就给各位带来高考重点出现的古文翻译,希望能高考助同学们一臂之力!《赤壁赋》重点句翻译: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自由漂流,越过茫茫的江面。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这声音)能使深谷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住的地方吗?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豪杰,但如今在哪里呢?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屈原列传〉〉重点句翻译: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译文:秦惠王把这件事当作了忧患,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文: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远。
高考文言文翻译摘抄
![高考文言文翻译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be141a3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1.png)
一、原文摘抄:1.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老师(孔子)说:“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摘抄原文及翻译:1.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老师(孔子)说:“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三、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
通过对文言文原文的摘抄和翻译,可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
以上摘抄的文言文句子,既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又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6599c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7.png)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言文翻译【原文】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2898a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32.png)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
暴秦之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共同坚守,企图窥视周室的权力。
秦朝初期,实行暴政,不施行仁义,攻守之势完全不同。
秦孝公凭借崤山和函谷关的坚固地势,占据雍州的土地,君臣团结一心,企图篡夺周室的权力。
他们有着征服天下、包揽宇内的雄心壮志。
然而,秦朝初期,实行暴政,不施行仁义,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时,秦孝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实行了一系列变法。
这些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秦孝公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秦国的军队却日益强大,攻城略地,无往不胜。
然而,秦国的强大并非源于仁义,而是源于暴政。
秦孝公时期的秦朝,对内实行严刑峻法,对外则发动战争,攻城掠地。
这种攻守之势,使得秦国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
他继续推行秦孝公的政策,对外扩张,对内严加控制。
然而,这种政策并未使秦国走向繁荣,反而使得民怨沸腾。
此时,秦国的统治阶层内部也出现了矛盾,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继续扩张,与各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时,秦国的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民怨更加激烈。
最终,秦朝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灭亡。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他实行严酷的统治,不施行仁义,使得民怨沸腾。
秦朝的灭亡,正是由于秦孝公时期就开始的暴政所导致的。
这段文言文通过描述秦朝的兴衰过程,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的强大并非源于仁义,而是源于暴政。
这段文字警示后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仁义道德的支撑。
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拜广州都督。
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
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
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
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王方庆官拜广学习《史记》《汉书》州都督。
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 乂李,字尚真,赵州房子人。
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
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
璟草定。
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
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乂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
制敕不便,”李下无蹊径。
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辄驳正。
贵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耳!”谏罢金仙、玉真二观,帝虽不从,优容之。
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深自拒绝。
(选自《新唐书》)(1)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景云元年,(李乂)晋升为吏部侍郎,他与宋璟等共同掌管选官之事,堵塞告求之道,当时人说:“李子树下没有小路。
”解析要点:“典”“请谒”“蹊径”,句意对。
(2)贵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权贵近臣有求官的,睿宗说:“不是朕吝惜,只是李乂不能通过啊!”解析要点:“靳”“顾”,“有求官者”定语后置,句意对。
参考译文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
考中进士科和茂才异等科,几次调任万年尉。
李乂升任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
韦氏政变,诏令紧急,大多数诏令为李乂起草撰定。
进任吏部侍郎,并知制诰。
景云元年,(李乂)晋升为吏部侍郎,他与宋璟等共同掌管选官之事,堵塞告求之道,当时人说:“李子树下没有小路。
”改任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
遇到制书敕令有不合适的地方,往往加以驳正。
权贵近臣有求官的,睿宗说:“不是朕吝惜,只是李乂不能通过啊!”李乂上谏停止修建金仙、玉真二观,皇帝虽然不允许,却和气地宽容了他。
太平公主干涉政事,想拉拢李乂依附,李乂坚决拒绝。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伏暅,字玄曜。
出为永阳内史,在郡清洁,政务安静。
郡人何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诣州言状,湘州刺史以闻。
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
徙新安太守,在郡清恪如永阳时。
人赋税不登者,辄以太守田米助之。
郡多麻苎,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
属县始新、遂安、海宁并同时生为立祠。
(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一·儒林》)(1)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皇帝下诏调查后发现有十五件事被官吏百姓怀念,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
解析要点:“勘”,调查;“为……所”,被动句;“善”,认为……好。
(2)郡多麻苎,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郡地多产苎麻,而他的家人竟至于没有什么可用来制绳子,他砥砺志节如此。
解析要点:“乃”,竟;“无以”,没有用来……;“厉志”,砥砺志节。
参考译文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伏暅,字玄曜。
外放任永阳内史,在郡时清白廉洁,治政致力于安定平静。
郡人何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赴州署说到他的情况,湘州刺史将此情况申报。
皇帝下诏调查后发现有十五件事被官吏百姓怀念,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
调任新安郡太守,在郡时清廉恭敬如同在永阳时。
有人交不出赋税,便用太守官田所产粮食救助他。
郡地多产苎麻,而他的家人竟至于没有什么可用来制绳子,他砥砺志节如此。
隶属的始新、遂安、海宁三县,在他活着时,同时为他建了祠堂。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
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
帝即欲召子才。
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
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
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
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
(选自《宋史·牟子才传》)(1)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于是亲自写信给他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解析要点:“赐御笔”“是命”“其”“起”。
(2)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牟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
解析要点:“忤”“窜流”“放还”。
参考译文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当时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败坏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请求辞职还乡。
没多久,丁大全垮台,董宋臣被贬斥,诬陷弹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岭海之外,于是恢复牟子才官职,做玉隆万寿宫的提举。
皇帝想要立刻征召牟子才。
适逢贾似道入朝为相,他向来忌惮牟子才,仅让他升为进宝章阁待制、温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视为吴潜的党羽,要中伤加害他。
皇帝的旨意不可改变,于是以礼部侍郎的职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辞,不被允许。
于是亲自写信给他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按照旧例,从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见皇帝后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关,请宦官带他进宫奏事,宦官从旁阻挠,皇帝特地下令召见,非常高兴,安慰开导了他很久。
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牟子才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
度宗做太子时,一向尊重牟子才,开口闭口必称他为先生。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
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
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
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
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
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选自《隋书》)(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
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
(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
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被判罪。
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至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
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