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1)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1.当前幼儿园这方面的教育存有偏差2.为了纠正偏差,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任务分三个课时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有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一)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1.概括地说概括地说,幼儿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
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具体地说具体地说,有三个特点:(1)幼儿心理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2)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有意性刚开始发展;(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分年龄段说(1)3—4岁幼儿心理特点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4--5岁幼儿心理特点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交往水平有所发展,会自动结伴交往,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二)怎样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1)对幼儿有一颗博爱的心;(2)对幼儿有一颗包容的心;(3)对幼儿有一颗公平的心;(4)对幼儿有一颗忍耐的心;(5)对幼儿有一颗赏识的心。
2.掌握了解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问卷法;(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1.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水平和创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但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案件:典型案例:据有关消息报道:2011年1月1日——5月24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大专院校竟有41位大学生自杀。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一、判断题1.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以3岁以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而确定目标。
对错2.中班幼儿能初步了解应付意外事故(如:火灾、雷击、地震、台风等)的常识,具有粗浅的求生技能。
对错3.小班幼儿知道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玩大型运动器械时要注意安全,了解日常生活的安全。
对错4.小班幼儿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洗手、刷牙的方法,学习穿鞋、衣服,养成坐、站、行、睡的正确姿势。
对错5.中班可以安排变向跑步和变速走的内容。
对错6.肩上挥臂投准是小班教育内容。
对错7.小班幼儿能初步学会听各种口令和信号,并做相应动作。
对错8.大班幼儿可连续向前跳跃多个高40cm,宽15cm的障碍。
对错9.3~6岁幼儿不具有较强的抵御寒、暑、饥、渴的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对错1幼儿语言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又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对错2培养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就是教他们认字和写字。
对错3识字是早期阅读的终极目标。
对错4对小班幼儿可以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引导他们多做发音练习。
对错5幼儿语言发展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展。
对错6幼儿期出现了掌握书面语言的可能性。
对错1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对错2小班能够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学做值日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
对错3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是中班阶段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
对错4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错5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错6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多数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对错7在帮助幼儿发展社会性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
对错1幼儿园课程中所指的“科学”及“科学教育”主要是指社会科学及社会科学教育。
对错2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错3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是科学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
对错4要鼓励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成为环境的主人。
对错5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向幼儿进行抽象的说教。
幼资知识点总结
幼资知识点总结一、幼儿的发展特点1.生理特点幼儿是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期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还不够完善。
因此,幼儿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快、运动能力强、免疫系统尚未健全等方面。
2.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低、注意力短暂、情感丰富等方面。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喜欢模仿,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语言特点幼儿的语言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但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
他们能够模仿简单的语音和动作,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社会性幼儿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开始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但还不够独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关怀。
以上是幼儿的发展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二、幼儿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语言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幼儿教育的目标包括: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应注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的膳食和合理的睡眠,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教师和家长应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融入集体生活,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
以上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资源。
三、幼儿教育的方法1.游戏教育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扩大其知识面和视野。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幼儿,使其在玩中学、学中玩。
2.体验教育幼儿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和发现,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幼儿社会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幼儿社会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 幼儿社会发展的特点1.1 个体意识的形成在幼儿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经历了从自我中心到他我关系的变化。
在个体的社会交往中,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体验到他我关系的存在,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从而形成更加成熟的个体意识。
1.2 社会认知的发展在社会交往中,幼儿会逐渐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会倾听和分享,逐渐形成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关心。
在社会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实现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理解和推测,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社会认知能力。
1.3 社交技能的培养在社会交往中,幼儿会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学会使用语言和行为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社交技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交往中去。
2. 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家庭和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成员对幼儿的社会意识、社交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都会对幼儿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幼儿园和学校教育幼儿园和学校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和同龄他人对幼儿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和社会化机构中,幼儿会接触到更多的社交活动和社交机会,与更多的他人进行交往,从而有机会更好地学会社会规范和社交技能。
2.3 社交困境和社交问题在社会交往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交困境和社交问题,例如羞怯、孤独、冲突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关注和引导,帮助幼儿克服社交困境,健康地成长。
3. 社会化的途径和方法3.1 观察和模仿观察和模仿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从而学会了很多社会规范和社交技能。
3.2 肤肤接触和情感交流皮肤接触和情感交流是幼儿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家长和教师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与幼儿进行亲密接触和情感交流,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促进幼儿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传递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对儿童 的社会化过程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04
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应与儿童建立信任、尊重 的亲密关系,为儿童提供情感
支持和安全感。
积极引导与示范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 良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儿童 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
倾听与理解
家长应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和 感受,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性
和需求。
适度要求与期望
家长应对儿童提出适度、明确 的要求和期望,鼓励儿童努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龄期儿童
关注其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 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儿童
关注其身心变化和情感需求,提 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其
应对挑战和压力。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出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幼儿与家庭成员、同伴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情感交流的重要性1.1 建立亲密关系:幼儿通过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通过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幼儿学会了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掌握了情绪管理的能力。
1.3 培养同理心:幼儿在情感交流中学会了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同理心,这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合作与分享的培养2.1 学会合作: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2.2 培养分享意识: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通过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培养了分享的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2.3 培养冲突解决能力:在与同伴的合作和分享中,幼儿也会遇到冲突和分歧。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逐渐培养了冲突解决的能力。
三、理解规则和道德意识3.1 学会遵守规则: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通过遵守规则,学会了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3.2 培养自我约束能力:通过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幼儿逐渐培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
3.3 培养道德意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学会了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意识。
四、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4.1 了解自己: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思,幼儿逐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了自我认知的能力。
4.2 培养自信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鼓励,逐渐培养了自信心。
4.3 培养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表达,幼儿逐渐学会了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培养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5.1 学会沟通技巧: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学会了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标题: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建立友谊关系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1 促进幼儿情感发展:通过与他人互动,幼儿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培养情感沟通能力。
1.2 建立自我认同:在社交中,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1.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交活动,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合适的社交机会:为幼儿创造各种社交场合,如游戏、合作活动等,让他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互动。
2.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3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团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挑战3.1 羞怯和社交焦虑:部份幼儿可能会因为羞怯或者社交焦虑而难以融入社交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3.2 冲突处理能力不足:幼儿在社交中可能会浮现冲突,缺乏有效的冲突处理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妥善处理矛盾。
3.3 社会规范认知不清:幼儿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家庭和学校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1 家庭支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赋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预社交活动。
4.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和培训课程,匡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4.3 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干估计划。
五、结语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惟独通过共同努力,才干匡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尊重他人,学会感恩和分享
尊重他人
教育儿童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 ,不随意打扰或伤害他人。
学会感恩
引导儿童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帮助 ,学会表达感激之情。
分享精神
鼓励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 和快乐,培养乐于分享的品质。
遵守规则,培养自律精神
家庭规则
制定家庭规则并要求儿童遵守,如按时作息、整理个人物品等。
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社会性发展,如 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特点和干预措施。
关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长期效应 ,研究早期社会性发展对个体后续发 展和社会适应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关爱与支持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 温暖和安全。
鼓励与引导
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尝试新事物,引导孩子 学会合作、分享等社会性行为。
榜样与示范
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 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幼儿园同伴关系对孩子成长影响
社会技能学习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孩子可以学习如 何与他人沟通、协商、解决冲突等社 会技能。
游戏类型及其功能介绍
角色扮演游戏
合作游戏
通过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促进孩子对社 会规则、人际交往的理解。
需要孩子们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 精神和合作意识。
竞技游戏
创意游戏
通过竞争和对抗,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 ,培养抗挫能力和竞争意识。
鼓励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 己的想法和感受。
游戏在促进孩子认知、情感、行为发展方面作用
同伴关系
同伴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影响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 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亲社会 行为。
幼儿园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包括情感表达、合作、分享、争取注意和解决冲突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如下:1. 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开心、生气、害怕等。
他们能够用词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行为来理解他人的情感。
2. 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学前儿童逐渐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他们开始能够遵循规则、分工合作和分享资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3. 分享意识逐渐形成:学前儿童开始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经验。
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主动帮助他人。
4. 争取注意和关注的行为增多:学前儿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如大声说话、做出夸张的动作等。
他们开始懂得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5. 解决冲突的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常会遇到冲突,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解决冲突。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学会妥协、合作解决问题。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家长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和倾听儿童的意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2. 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型: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身边的大人和同伴,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他们良好社交行为的榜样,展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
3. 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学前儿童需要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可以通过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活动,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儿童互动。
学前儿童心理考试真题
学前儿童心理考试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2.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的著作《儿童心理》的问世,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4.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 遗传因素B. 家庭教育C. 文化环境D. 生理成熟5.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发生在()。
A. 7~11岁B. 4~7岁C. 2~4岁D. 0~2岁6.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
7.()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榜样学习是类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
8.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方法是()法。
A. 观察B. 实验C. 测验D. 问卷9.幼儿可以进行2+3=5的运算,但是不能明白5=2+3,这是由他们思维的()导致的。
A. 不可逆性B. 缺乏守恒性C. 自我中心性D. 缺乏表象性10.有个幼儿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
”他说:“不,我是坏孩子。
”这个幼儿处于()。
A. 关键期B. 敏感期C. 最佳期D. 危机期11.幼儿获得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得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A. 敏感期B. 危机期C. 最近发展期D. 转折期12.儿童心理产生的标志是()。
A. 无条件反射的出现B. 条件反射的出现C. 眨眼反射的出现13.人们说现在的幼儿比过去的幼儿聪明,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具有()。
A. 延续性B. 多变性C. 稳定性D. 可变性14.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B. 感觉和记忆C. 知觉和记忆D. 记忆和想象15.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A. 日常生活事件B. 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C. 天气变化D. 生活制度16.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A. 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B. 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C. 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D. 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17.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观察儿童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情感需求,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观察儿童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表现,深入分析幼儿的发展特点,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观察内容1.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观察幼儿在穿衣、洗手、整理玩具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情况。
2.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观察幼儿在集体活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情况。
3. 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观察幼儿在语言、数学、科学等方面的学习表现,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4. 幼儿情感需求观察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现,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
三、观察方法1. 观察法教师通过直接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行为、情感等。
2. 访谈法教师与家长、幼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和需求。
3. 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儿的作品,如绘画、手工等,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四、观察结果及分析1.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大部分幼儿在穿衣、洗手、整理玩具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理能力,但仍有个别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
分析: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与其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适时给予指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大部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交往,但部分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分析: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其家庭、同伴关系等因素有关。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分享,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在语言、数学、科学等方面的学习表现良好,但仍有个别幼儿在认知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分析: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其家庭教育、遗传等因素有关。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4. 幼儿情感需求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现各异,部分幼儿在遇到挫折时情绪波动较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子领域、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10、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表现在哪些方面?(P10)答:(1)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染给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
(2)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
答:(1)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创造无所不在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我们较为关注每周不超过两小时的语言教育,而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天每时都会存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儿童需要有很多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在真实而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日常的、渗透的环节。
语言领域
1、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什么(概念)?(P76)
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成长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2、儿童语言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教师与家长需要关注哪些方面?(P76)答:包括对语音、语义、语法的理解和表达,同时还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成长。教师与家长需要关注的是,为幼儿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成人作为支持者也是平等的交流者与幼儿交往。成人应与儿童一起分享协作的学习过程,更应允许
9、目前常用的学习故事(即过程性评价)一般包括哪三个部分?(P146)答:目前常用的学习故事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3)幼儿园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11、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表现在哪些方面?(P15)答:(1)要把热水瓶、药品、火柴、刀具等用品放到幼儿够不到的地方;阳台或窗台要有安全保护措施;要使用安全的电源插座等。
第四节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节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四节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认识;二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是对自己的思维、情感状态的认识,也称对心理活动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
二、社会认知在小学时期,童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这可以从童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得到说明。
(一)童年期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
研究发现〖李怀美:“天津市中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调查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
〗,童年期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
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童年期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现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
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童年期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互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景所制约。
童年期儿童已初步掌握了道德范畴,不过对不同范畴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
比较对他人、对己、对社会三方面的道德认识,对己方面的道德概念发展水平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次之,最低的是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不平衡性。
总之,童年期儿童的道德知识已初步系统化,即初步掌握了社会范畴的内容,开始向道德原则水平发展。
3-4岁幼儿思维特点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3-4岁幼儿思维特点和想象的发展特点开发培养幼儿期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3-4岁幼儿思维特点有哪些呢?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的3-4岁幼儿思维特点资料,欢迎阅读。
3-4岁幼儿思维特点13-4岁幼儿思维特点是什么?(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2)爱模仿(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3~4岁幼儿感觉的发展有何特点?(1)此时儿童的各种感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
3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出前后方位。
(3)3岁儿童不能逐步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
这时,他已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3-4岁幼儿思维特点2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有何特点?思维的发展(1)此阶段孩子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等特点。
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
如儿童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他也给自己的布娃娃洗澡。
(2)三四岁儿童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征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
“衣服”这是穿的。
想象的发展三四岁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性想象也逐渐增长起来。
例如,当他抱布娃娃时才想到自己是“妈妈”,于是就以“妈妈”的身分喂起“孩子”来。
3-4岁幼儿思维特点3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
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
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建立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对其未来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1 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幼儿社会性发展可以匡助幼儿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建立友谊、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为其未来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1.2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通过参预集体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培养出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1.3 塑造幼儿的人格品质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宽容、正义、诚实等,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道德基础。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如参加幼儿园活动、社区活动等,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
2.2 鼓励幼儿参预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参预集体游戏、合唱、剧场表演等活动,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3 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幼儿正确表达情绪、学会倾听他人、解决冲突的方法,匡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
三、家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3.1 家长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模范,他们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因此家长应该做一个积极的示范者。
3.2 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氛围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3.3 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家长要赋予幼儿足够的陪伴和关爱,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解决问题,匡助幼儿建立自信和独立性。
四、学校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4.1 提供多元化的社交环境学校是幼儿社交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多元化的社交环境,鼓励幼儿与不同背景的同龄人互动。
4.2 教育幼儿合作和分享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教育幼儿合作、分享的重要性,培养其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
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意识,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各种能力的基础,对幼儿终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幼儿社会认知、情绪发展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探讨。
幼儿在面对社会环境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认知。
在1-2岁期间,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存在,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行为。
例如,幼儿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出兴趣,并尝试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如目光接触、微笑、挥手等。
3-4岁期间,幼儿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能够正确称呼自己和他人的名字,并且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意愿。
5-6岁期间,幼儿的社会认知进一步发展,能够理解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且能够逐渐掌握和运用一些社会规范。
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情绪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在面对社会环境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在1-2岁期间,幼儿的情绪表达主要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如哭闹、笑脸等。
3-4岁期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逐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5-6岁期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开始表现出共情的能力,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情感。
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期,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幼儿逐渐了解并接受各种行为规范。
在1-2岁期间,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如不打人、不抢玩具等。
3-4岁阶段,幼儿开始形成和遵守一些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如遵守游戏规则、分享玩具等。
5-6岁期间,幼儿的行为规范逐渐完善,能够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并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行为示范和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场所,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幼儿园孩子发育特点
幼儿园孩子发育特点幼儿园是儿童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站,承载着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们呈现出诸多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身体、认知、社会性等多个方面阐述幼儿园孩子的发育特点。
首先,在身体发育方面,幼儿园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期。
他们的体重和身高增长迅速,各项身体功能逐渐健全。
例如,他们的大脑正在飞速发育,各个器官也在不断完善。
在运动方面,幼儿们开始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如走路、跑跳、爬高等,这些动作的协调性和精准性也在逐步提高。
其次,在认知发展方面,幼儿园孩子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渴望探索世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喜欢提出各种问题。
在语言方面,他们开始逐渐掌握语言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也能够理解简单的指示和故事。
再者,在社交方面,幼儿园孩子开始展现出对外界的兴趣和愿望。
他们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学会分享和合作,逐渐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
在情感方面,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情感,对家庭和朋友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
此外,在情绪发展方面,幼儿园孩子逐渐开始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情绪转变快等特点,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耐心引导和教育。
同时,他们也开始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如简单的洗手、穿衣等,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幼儿园孩子的发育特点包括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多个方面的表现。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爱和教育孩子,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
通过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让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过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栋梁之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
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持续拓展自己的水平。
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
他们理解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
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
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
孩子还理解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能够有相反的情感。
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
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理解到对一个人能够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
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个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
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
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
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
很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
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
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
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
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
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
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
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
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他们难受的事情。
那么,遇到问题后,孩子会向谁寻求情感支持、指导和陪伴呢?绝大部分孩子认为:母亲是一切协助的来源,朋友是提供陪伴和感情支援的第二重要支柱,老师能够提供信息和指导,但不是陪伴。
父亲最能够提供知识和信息,但常常不能给予直接的协助。
不管怎样,孩子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越多,越能协助他们抵御压力、渡过难关。
(4)同情随着孩子对别人感情理解的加深,他们能更好地协助别人。
他们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把好东西送给哭泣的孩子来安慰他,而会采用社会性手段来安抚别人。
比如,孩子会用语言安慰同伴,“没关系,一会儿就没事了。
”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丢了不要紧,再买一个。
”或者用一些活动来转移,陪同伴玩,逗他高兴。
当孩子自己觉得愉快、自信的时候,更愿意协助别人,并且更愿意协助自己喜欢的人或以前协助过自己的人。
所以,孩子的慷慨往往与他们的自我感受和对别人的感受密切相关。
(5)自我印象(self~image)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描述中,水平和行为仍占很大比重,但孩子已经开始和别人作比较,“我喜欢运动。
”“我写作不错。
”我是班里跑得最快的。
”大一些的孩子会提到自己社会性方面的特点,比如,自己属于哪个团队,“我参加了校歌咏队。
”他们还注意到智力方面的特征,“我很聪明。
”最初,孩子主要从两个方面评判自我价值:总的水平水平和受喜爱的水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自我评价的水平逐渐增强。
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的评价;从对具体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对抽象的内心品质的评价。
并且评价的稳定性在增强。
他们不但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水平、学习水平,还看重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孩子自我价值的理解与他们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对自己评价高的孩子最快乐,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孩子经常感到沮丧、伤心。
自我评价也直接影响同伴交往。
自我评价高的男孩更富有创造性,更自信、坦率,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因而更能被社会团体接受并成为领导者。
自我评价低的男孩则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
对孩子自我评价最有影响力的是父母和同伴对孩子的看法。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也注意到别的孩子的品质。
在和同伴的比较中,如何评价自己将影响孩子的行为。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略高于测试结果,他们更能积极地看待失败,愿意接受协助找出失败原因,改变处境,而不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保持乐观能使人充分发挥才能。
孩子在刚踏进校园的时候多半是乐观的,家长需要鼓励和呵护这种有益的乐观态度。
不过,心理学家班杜拉①【①班杜拉(Bandura)(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1977年发表《社会学习理论》,全面阐述其发展心理学观点。
他强调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外在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另外,他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为此着重研究了攻击性的作用、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2001)】指出,在危险情况下,对自己的准确评价十分必要。
例如,如果你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游泳技术,就有可能在风浪中陷入困境,甚至丧命。
(6)社会性认知学龄儿童认知中自我中心成分逐渐减少,对他人的理解也日趋客观和深刻。
随着社会交往经验的增多,孩子注意到别人不但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而且在相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他们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
在儿童理解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过程中,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角色采择,或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曾用一个两难问题测试孩子的反应。
“荷妮喜欢爬树。
一天,她从树上摔下,被父亲看见,父亲要求荷妮以后再也不要爬树了。
荷妮答应了。
后来有一天,荷妮朋友的小猫爬到树上下不来了,如果不去救它,小猫会摔下来。
只有荷妮能爬到树上救小猫,但她想起对父亲的许诺。
荷妮该怎么办呢?”结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假设。
3~6岁的孩子只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反应。
6~8岁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不同观点,但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观点,不了解别人行动前的思想。
8~10岁的孩子逐渐理解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也可能有冲突。
他们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10~12岁的儿童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理解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角色采择水平能协助儿童更准确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和动机,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更恰当的反应,更有利于他们与他人的交往。
(7)自我约束孩子从1岁起就开始学习简单的家庭规则,到小学阶段孩子逐渐将家庭和社会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个阶段的孩子多半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得到奖励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所以家长需要即时地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表扬、认可或批评、惩罚。
如果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过于严厉和专制,孩子会变得容易自责和缺乏自尊。
如果家长通过羞辱或冷淡孩子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孩子会变得刻板、教条。
家长采用温和的、间接的方式管束孩子,孩子的道德观点会更成熟。
家长的榜样作用最能有效地协助孩子内化规则,学会自我控制。
如果孩子看到别人不遵守规则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就更容易违反规则。
如果家长能向孩子解释他受惩罚的原因,更有助于孩子接受规则的约束。
当孩子理解行为的理由,他们就会采取自觉的行动。
比如,孩子明白早一点睡觉第二天精神更好,他就会乖乖地按时上床。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会为自己违反规定感到羞愧,为自己能够管住自己感到自豪。
所以,家长要尽量协助孩子达到标准。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孩子的“舞蹈”应该从家长“领舞”过渡到孩子“领舞”,让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行为,家长则在必要时调节方向和节奏。
(8)同伴关系7~12岁的学龄儿童大约40%的时间都是和同伴一起度过的。
住得近的同龄、同性别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在游戏、活动方面兴趣一致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朋友。
长得漂亮、外向、爱协助人的小朋友最受欢迎。
一般来说,平均每个学龄儿童有5个朋友。
3~7岁孩子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儿童之间的关系仅仅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这个阶段的友谊还很不稳定。
4~9岁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6~12岁的儿童对友谊的互助性有了一定了解,能互相协助,但不能共患难,有很明显的功利性。
这个阶段的友谊强调平等、互相给予、步调一致。
孩子建立和维持友谊的水平受家庭的影响。
善于交际的孩子的家长往往也是热情、宽容、乐于助人的。
家庭环境的变化,比如,搬家、父母离异,打乱了孩子的生活秩序,会使孩子的同伴关系受到影响。
这阶段的孩子还开始参加集体活动,加入一些团队或组织。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逐渐学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特定的标准,学会服从或发布指令,配合、组织或领导活动的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