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思考

合集下载

注重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思考

注重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思考

注重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思考【摘要】在三年级(上)“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离不开组织动手操作活动。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

因此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沟通实际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关联,对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活动过程想象交流空间观念【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图形与几何内容包括“长方形与正方形”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两个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单元主要涉及: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和应用等知识点。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单元主要涉及: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等知识点。

结合以上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考。

一、教材重视动手探究,提升学生想象空间。

1、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组织学生动手探究时,要注意用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领他们围绕问题展开操作、测量、想象、交流。

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点,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生活里已有一定的认识,于是就安排了一系列学生的活动,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出各自的特征。

例如,把一张长方形纸对着,折痕两边完全重合,可以看出“长方形对边相等”。

把一张正方形纸斜着对折后,折痕两边正好完全重合,可以想到“正方形相邻的边长度相等”。

在教学认识周长时,通过围一围、描一描、量一量等操作活动,掌握测量每个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在教学轴对称时,通过“折一折”等操作,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判断一个图形或图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质检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思考

质检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思考

质检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质检是指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检验和评定的过程,是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领域,质检也逐渐成为了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数学教学更是一个关注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学生对图形、空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当前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质检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如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成为教师们面临的挑战。

对于质检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质检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进行探讨,通过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准备教学资源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字数:230】2. 正文2.1 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质检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应该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群体,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有所针对性和差异性,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要突出能力培养。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掌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要注重实践应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深化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目标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2 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首先需要明确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平面图形的分类、图形的性质与特征、图形的转动与移动、图形的对称性等内容。

几何图形初步教学反思

几何图形初步教学反思

几何图形初步教学反思(1)课题及其内容的反思:本次教学的课题为“几何图形初步”,主要涉及到平面图形的属性及其特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在准备教案时,我从教材出发,综合了几个版本的教材以及往年的试卷,对本次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同时,通过调研图书馆与互联网,我收集到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案例和题型,可以更好地辅助认识和理解本课题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课题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

首先,我认为理解几何图形初步不仅仅是理解定义和特征,还需要学生对每种图形都要有类比和归纳的思路。

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说明。

因此,在课前我针对性地准备了多个案例和相关的课堂演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种平面图形。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课题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调整。

毕竟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速度不同,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和案例操作。

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我的感受,我认为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应用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将一些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为问题寻求答案。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致力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并通过互动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激发出更好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具体而言,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提问引导:我注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到课堂。

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或者是略带幽默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本次课程的知识。

2.板书设计:我将要讲解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结合图形进行图示,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我会画出具体的几何图形进行清晰展示。

3.练习与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课堂练习,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讲解。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不理解或出错的情况,我会及时提示和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小学几何与图形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几何与图形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几何与图形教学心得体会小学几何与图形教学心得体会小学几何与图形教学心得体会(一)激发学习兴趣,提供现实情境。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时机,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记忆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开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根本要素之一,所以《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位置与顺序一课,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又如认识物体一课中的练习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四)不断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如在观察与测量一课中,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可能不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而是用铅笔、绳子作为测量工具,于是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对以上几个要点的把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数学,探索学习。

使我明白了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四个知识板为您编辑]的第二个版块,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小学阶段学习空间与图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因为孩子们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图形。

图形与几何教学思考刘延革

图形与几何教学思考刘延革
——了解生活的空间,解决问题 ——利用直观来思考,启发创造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国初二学生数学成绩普遍出现下降的 现象,高中生学习立体几何时的困难,也都 与空间观念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宏 观到微观,从当前到长远,从小培养学生空 间观念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 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 重大变革。“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 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 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3
哪组是互相垂直?哪组是互相平行?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下列立体图形,得到
的平面图形都一样的是(
)。
教学建议
1.加强特征认识促表象的形成 2.数形结合培养空间识别能力(方向、远近、大小)
“数形结合”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 由数思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考虑问题的 一种思想方法。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教学建议:
1.加强特征的认识促形成表象 2.数形结合培养空间识别能力 3.在图形的转换中培养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核心能力,是 富有创造性的一种能力,要形成空间想象力 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学中通过一些灵活 的、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了解空间观念的特点;
认识空间观念的意义;
1980年北京市小学毕业和升学考试中的 一道几何题目:“有一个长方体,长5尺,宽 和高都是3尺,它的体积是( ),棱长之和 是( )”。根据全市抽样统计,第一问绝 大多数都对,第二问答对率仅31.9%。许多学 生不知道长方体有12条棱,或者不知道12条 棱有几组,每组有什么特点,根本原因没有 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东西南北”、“平移、旋转、轴对称”等 应该在社会课或美术课中学习,为什么 要在数学课上学?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空间观念——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空间观念——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空间观念——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几点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研究“空间与图形关系”的学习归纳为“空间与图形”,而2011版则修改为“图形与几何”。

这是因为几何学是研究如何构建空间度量方法的学科。

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是欧几里得几何,它是一种以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度量方法的几何学,研究的对象是抽象出来的那些平直的概念,像点、线、面、体、角等。

而第二学段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知识,是学生时代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本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提升、方法掌握、观念培养等都将对今后学习这方面知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有了以下实践与思考。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在数学思考时,能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

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是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并能将对实物所进行的一些操作,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意义重大。

例: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例2时,除了落实课本中的例题(出示)所要传达的意思,——1.从同一方位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相同,但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2.物体的形状不同,但有时从不同方位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还要帮助他们理解与深化:只给出前面图:,想一想,此时物体的形状可能是怎么样的,画一画草图,有几种搭法?再给出右面图,此时物体的形状可能是怎样的?有几种搭法?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形状唯一?在连续地引导中,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逐步提高。

在国内的小学测试卷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道题目:如图所示,在正方体木块的6个面上分别刻有不同的点数,其中按箭头方向翻动木块,当翻到E格时,向上的面的点数是()。

(填数字)可能有老师会认为这是一道好题,学生要经历充分的空间想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达到了测查空间观念的目的。

信息技术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与思考

信息技术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与思考

信息技术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与思考“图形与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难免会遇到困难。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解释图形性质,展示图形之间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从而将抽象的图形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图形画面,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标签:信息技术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学内容,如“图形与几何”,本来可以说是数学课程中相对形象、活泼的部分,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依然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原因在哪里?无非是传统教学以教师口头讲授表达为主,辅以挂图、板书等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了无兴趣。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很广。

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教学相融合,能够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一、信息技术对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图形与几何”教学,可以显著帮助学生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并且明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互动性。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目标。

小学“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是围绕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的位置四方面展开的。

这些内容要求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还很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们由于对数学学科接触不够深入,数学思维仍然处于起始阶段,他们在学习时可能不会认识到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生动性来阐释数学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与症结分析从笔者对多校多班级课堂听课和调研情况看,目前小学生数学转化思想薄弱,是导致其对“图形与几何”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好的主要因素。

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数学中,转化主要表现为数学知识的某一形式向另一形式转变,如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数为形等。

核心素养下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下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下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1. 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几何图形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强调观察与实践:图形与几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物和实际操作,来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加深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

3. 培养空间想象力:图形与几何涉及到空间的概念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型、投影和旋转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提高他们在图形与几何问题上的解决能力。

4. 引导问题解决: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图形与几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领域,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层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创新思考

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创新思考

㊀㊀㊀143㊀㊀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创新思考小学高年级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创新思考Һ王㊀成㊀(甘肃省西和县何坝镇麦川小学,甘肃㊀陇南㊀742105)㊀㊀ʌ摘要ɔ文章对小学高年级数学 图形与几何 内容的教学创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该项内容的教学现状做了剖析,同时提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五种不足;其次,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㊁延展性的教学创新措施.希望文中提出的措施能够帮助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授该内容时取得更好的成果.ʌ关键词ɔ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创新引㊀言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要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改革.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也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脱身而出,在高年级数学 图形与几何 的教学上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一㊁小学高年级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现状(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完善教学目标是一节数学课是否能有序开展的前提与保证,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志.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教材内容㊁参考资料㊁学习进度三方面综合制订,出发点看似完美,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了解,以至于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也没有将理论内容结合生活情境.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是渗透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将其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是很容易让学生完成学习的,但是部分教师依旧单纯使用板书进行教学,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同时,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立体思维能力,而此项能力需要教师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图形与几何的三维转化,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三)缺乏探究与合作意识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且较为叛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动性大幅提升.而数学较之其他学科相对单一枯燥,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此背景下,教师还单纯地使用固定模式对其进行教学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下滑.同时,传统的数学课堂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与探究环节,课堂气氛相对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四)欠缺创造性练习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巩固式练习题.对于图形与几何的练习题,部分教师往往直接将教辅资料或是书中的课后练习题当作作业,学生进行的只是课堂知识的重复.同时,图形与几何属于实践性内容,但是书本上的练习题往往是理论性习题,教师若没有为学生进行实践性的习题设置,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锻炼,空间思维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提升.(五)评价体系不足适当进行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优化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并未制订评价体系,抑或是制订后没有确切实施.当前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听课状态和考试成绩两大措施,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片面性.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单一的考试成绩并不能成为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二㊁思考小学高年级数学 图形与几何 的教学创新(一)熟练运用微课图形与几何是一个较为笼统的内容,在实际的教㊀㊀㊀㊀㊀144㊀材中常处于分散状态.我们在研究微课在 图形与几何 教学创新中的应用时,选用的是人教版五年级 多边形的面积 这一课.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讲述时,可将微课模式应用于课堂之中,如声音㊁图文㊁视频等,多种素材的结合能够将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多种多边形的图片,并通过PPT展示出来.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制作Flash动画,模拟常规图形到多边形的变化轨迹等,这样能够使教学更加有效率,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其理解教材内容,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还可利用视频模式打破线下授课的单一性,从而大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视频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此外,教师通过视频对图像进行二维㊁三维的转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立体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利用5E教学模式5E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属于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由原本的传授者变为辅助者,使学习由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完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5E教学模式涵盖五项内容,分别是引入㊁探究㊁解释㊁精致㊁评价,这五项内容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实际的运用中,五项内容可以全部使用,也可以单一使用某一项或某几项.在实际的应用中,引入环节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准备,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学期的 多边形的面积 一课中,教师可以拿出平行四边形的简易模型,将其通过四个固定点进行任意拉扯,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后续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取.探究环节是带动整体课堂气氛的环节,即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寻求结果,教师适度为其观点提供参考意见,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解释环节中,解释是由教师进行的.这一环节类似于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将学生在探究环节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并为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以此加深学生对该项内容的了解.在精致环节,经由探究与解释,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内容有了熟练掌握,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适度的知识拓展,抑或将书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学习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要为教室换一批新的窗户,但是厂家对于窗户玻璃的尺寸并不确定,同学们认为该如何测定窗户的尺寸呢?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量尺等工具,让学生自行进行数据的测量,并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计算玻璃的面积,这样不仅将理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有效复习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一举两得.评价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注意的是,教学评价不应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应当结合学生的性格因素㊁思维因素等,以此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评价结果也会更加科学㊁合理.(三)应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通过图文并重的形式将所学内容用隶属关系展现出来,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前,教师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上文提到,图形与几何并不是一个定向内容,而是涵盖性内容,其贯串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且教学内容是逐渐深化的,因此,应用思维导图将各阶段的内容进行层级递进的划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更快掌握新内容与已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年级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时,要事先明确思维导图的绘制目标,同时保证思维导图绘制的规范性,还要涵盖思维整理与激发创新等内容.在目标上,教师要明确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例如,在学习 多边形的面积 时,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先绘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角的度量 三角形 等内容,之后将这些内容与 多边形的面积 相连,进而引出本节内容与之前所学内容的联系.在规范性上,思维导图要明了工整,由于其具有层次隶属性,因此各层级之间的关系要清晰,每一层级的隶属关系要采用不同线条进行绘制,以便于区分.在思维整理上,教师要将每一项内容的重点归列在本节内容上㊀㊀㊀145㊀㊀方,以便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多次学习和强化.在激发创新上,教师对于平级关系要采取平级绘制法,对于隶属关系㊁递进关系也要采取专用的绘制方式,由此凸显这一阶段内容的核心.(四)应用转化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是一种较为常见㊁有效的思考方式.顾名思义,转化思想就是在学习数学理论内容时,将复杂的未知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已知问题.在学习高年级图形与几何知识时,教材内容偏向于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计算和认知,这也是让学生为日后拥有更好的日常生活打好数学基础.正因如此,教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对于空间立体思维的要求更高,如 圆柱和圆锥 ,在求取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要学会运用空间思维将圆柱展开,进而求取长方形与两个圆的面积,而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学生要在空间中将等底面积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合体,进而判断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若是思维转化能力不足,就会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受到阻碍.为了将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下面以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课进行示例.在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使用相应的实物,如纸盒,然后将纸盒展开,这样就能够得出几个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组合,再通过所学的知识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求出并相加,就可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转化思想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模拟能力.为了锻炼学生这一能力,教师在课前应当先利用实物为学生进行转化模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其他内容的教学时也要抓住机会对学生渗透空间思维方法,如学习 扇形统计图 时,让学生在思维空间里将扇形统计图转化为折线统计图,以此提升学生的转化思维与转化能力,为后期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奠定基础.(五)练习题变式处理要想有效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效率,教师除了要将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进行充分讲授,还要适度进行扩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为此,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练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处理,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练习题进行变式处理并不意味着改变练习题的训练目的,而是将题中的情境㊁数字加以变动,必要时可以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加设一层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 圆锥的体积 一课时,原有的问题为已知圆锥底部圆的半径与圆锥的高,求圆锥的体积.在进行变式后,教师可以将其变为已知圆锥底部圆的面积以及圆锥的表面积,求圆锥的体积.问题经过变式后,最终的解题目的未变,仍旧是计算圆锥的体积,但是所给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解题过程也更为复杂.学生在这样的变式下能够有效提升其空间转换能力,同时提高问题拆分能力.此外,对练习题进行变式处理还可以将理论类问题进行实践类问题的变式.例如,在学习了 比例尺 一课后,教师可以将书中问题放到现实中,如让学生在放学后对自家各个房间的大小进行测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图纸上进行绘画.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实践性操作与复习,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作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更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其在数学学习上的效率.结㊀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尤其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由简单的平面内容开始向三维立体内容转变.文章提出了几种有效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加强其思维创新的措施,为高年级数学教师教授图形与几何内容提供了新的路径.ʌ参考文献ɔ[1]陈卫将.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6):234-235.[2]薛云霞.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策略创新[J].读写算,2020(8):12.[3]王燕玲.小学数学中 图形与几何 内容设计特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亚太教育,2022(6):166-168.[4]陈沁兰.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6):57-58.。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高阶思维的构建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高阶思维的构建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高阶思维的构建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是在学生具备创造能力和自觉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和发展的。

本文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从设计探究活动提高分析能力、问题引领提升综合能力、反思质疑加强自我评价、拓展训练培养创造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的构建。

标签: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高阶思维在实际常态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还停留在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和机械重复的练习,以获取较高的考试分数的层面,忽略了学生更高层次认知水平即高阶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会举一反三。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及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及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数学教师应努力创设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构建学生高阶思维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活动探究,提高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学生思维水平的体现,是学习能力的关键。

小学生年龄小,爱玩、畏难、思维简单,对学习中的问题不能自觉地进行深度思考,经常用固定的方法和模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封闭,思考范围就会狭窄,思维就会失去深度、广度,导致分析能力较低,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停留在表面。

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构建高阶思维,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在合作讨论、探寻规律、获取知识的同时明“道”悟“理”,在悟中开阔思路、提高分析能力,促进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时,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用三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新的平面图形,那么新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先让学生用相应的长方形纸片动手拼一拼,观察拼成图形的形状及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对不同拼法进行分析,合作讨论,探寻规律,列式解答。

此类题对于空间观念较弱的中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复杂变直观,帮助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寻出规律,从具体思维提升到逻辑推理,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常熟市东南小学曹秋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还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物体》。

下册安排了《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么多相应的内容,小学数学对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视在三年级就可见一斑。

短短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已是第三次教学三年级。

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学习这一类的内容,在一次次的重复教学中,我不断地变化着教学方式与方法,教案设计也是随之不断更改。

慢慢地,我发现了:同学们们对图形与几何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积累活动经验后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需要以操作为基础。

“纸上谈兵”效果不但很差,而且又不易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以下是我对于“图形与几何”(三年级上册)中几个课时的不同设计与教法的案例,以及过后的思考。

〔案例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中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案例A: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条(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纸的中间有虚线),沿虚线折一折,你能发现了什么?(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对面相等这一特征)学生动手操作后,纷纷举手,教师指名说。

生1:一样大。

生2:我的比他们的都漂亮。

生3:我得到两个正方形。

(纸对折后正好是正方形)生4:两个正方形一样大。

生5:我的也一样大。

(几个学生回答了自己的发现,但都没有触及主题)师:用手摸摸对折后的边怎样?学生没有发现什么?师:这两条边一样长吗?生齐答:一样长。

师:对了,我们就说长方形的这一组对边相等。

案例B:师:请同学们用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围长方形。

师:你们用了几根?生:上面1根,下面1根,左边1根,右边1根,总共用了4根。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学习心得.doc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学习心得.doc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学习心得图形的变化,是儿何里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儿个方面:1.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在图形轴对称、旋转、平移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教会通过学生对•图形的变化过程来认识图形,来探索这些图形变化的一些基本性质。

(1)了解或认识轴对称、旋转、平移的概念,这种要求通过借助图形直观很容易达到,在教学中不必要给出图形变换的严格定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生活中和自然界中,一些具有几何变换带来的美丽图案,如飞机、漂亮的蝴蝶等。

(2)探索轴对称、旋转、平移的基本性质,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去发现这些性质,而不是单纯地把这些性质作为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

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感受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和不变关系,从而为运用图形运动的方法研究图形性质奠定基础。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折纸等方式,让他们来认识轴对称、旋转、平移的基本性质。

(3)课程标准要求“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的含义,使学生不仅知道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而且还包括运用轴对称性或中心对称性探索这些图形的其他性质。

(4)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是两个有联系又易混淆的概念。

“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意义是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一个点)对• 称,它揭示的是两个图形所具有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揭示的是一•个图形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质(对称性)。

2.图形的相似相似,是不同于轴对称、旋转、平移的另一种图形变化,相似变化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改变两点间距离的大小,不改变角的大小),也称为“保角变换”。

⑴为了降低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难度,课程标准把“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作为基本事实,且只要求“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证明,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主题教学方法思考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主题教学方法思考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主题教学方法思考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其中的一些教学问题显现出来。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做好创新,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渗透大单元主题教学。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合理应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主要分析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大单元主题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期为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主题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高效导入课堂,带领学生进行合理讨论,发散思维。

以大单元主题为核心,创设情境,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实现生活的有益的知识和相关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问题(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传统采取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主要是教师口述带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独立思考,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

而教师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了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并不利于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二)学生的想象力不足图形与几何教学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观察力,还关系到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习中一些学生的想象力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发散学生思维,带入到想象空间,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强,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也缺乏对不同程度学生的了解,导致教学方案并不适用,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大单元主题的教学方法(一)课前预习,高效导入课前预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把握这一环节,做好课前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顺利推进课堂教学。

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的思考

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的思考

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的思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初中数学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初中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仍存在一些困扰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需要认识到初中数学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图形与几何既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形与几何知识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完整的学习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

目前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着教材内容过于抽象、难度系数过高的问题。

许多学生由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性质、运算法则等知识点不够深刻。

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学生的兴趣难以被激发,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活动和应用场景,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

我们应当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图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也需要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实践活动等手段,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以下是对《几何与图形》教学的一些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始教学前,引入一些与几何和图形相关的真实生活例子,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讲解如何利用几何原理来设计建筑物、城市规划或艺术作品等。

2. 强调几何原理的应用:在教学中,强调几何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地理测量和工程中的应用。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3. 利用实物和模型:在课堂上使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能够触摸和感受几何和图形的特性。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几何体,让他们观察并探索不同形状的特性。

4. 引入技术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绘图工具来辅助几何和图形的学习。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可视化几何原理,并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实验和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5. 按照学生能力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而对于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究和拓展。

6. 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进行实践和探索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几何和图形活动,例如进行几何拼图、研究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制作折纸或搭建模型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几何概念。

8. 提供反馈和评估:定期给学生提供几何和图形的评估,并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9.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并互相交流和讨论几何和图形的问题。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并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10. 融入修辞手法和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故事情节,将几何和图形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故事或情境联系起来,使学习更有趣味性和可记忆性。

2021年版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与思考

2021年版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与思考《课程标准(2021年版)》把原来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修订为“图形与几何”,更突出体现了几何学的本质:以图形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以空间形式作为分析和探讨的核心。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及运动的描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下面我就以下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图形与几何”领域课程内容变化与分析第一、二学段“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

(一)图形的认识课标修订前后立体图形的认识部分内容的对比:修订前修订后第一学段( 1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 2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参见例 1 ]( 3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 4 )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 11 )。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 20 )。

第二学段( 1 )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 2 )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的思考

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的思考

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的思考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在数学学科中需要掌握的内容之一。

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本文对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教材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在图形与几何的教材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材设计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

图形和几何的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如果教材设计内容单一,那么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兴趣不高。

其次,教材设计可能存在一些错误,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审核和审定工作,确保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呆板,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师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究和发现。

其次,教学中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的交互可能较少,难以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因此,应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利用PPT、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理解。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评价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往往只查看学生的书写、题目解决效率等方面,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评价的过程过于单向,缺少对学生的反馈和参与。

因此,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集体展示、实验等方式,给予学生广泛的评价和参与机会。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进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加强学生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思考一、解读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

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

《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

(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段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在于:(1)“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

(2)“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

(4)“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策略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这些目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接下来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特点入手,提出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

构成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几何体系与构成数学科学体系的几何知识是有区别的。

虽然,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公理化体系,仅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的范畴。

这些内容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割补法的操作方式获得并被大家理解。

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所以,经验是儿童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教学策略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呈现现实情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的有趣的素材。

几何教学的过程就是把各种对象由具体的事物变成抽象的几何体进行研究。

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时,须要把几何体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来实现,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感性直观材料的支持。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教学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与图形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认方向,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小学生对图形与空间方面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几何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究。

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教学策略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我们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三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研究,都需要观察,因此,观察是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如一年级辨认图形的观察活动(辨认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选定参照物辨认方向等),对演示实验或操作的观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验),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认识长方体时,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让学生一一观察,利用实验或演示发现棱与面,面与面,以及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关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比较容易形成)。

教学策略三:动手操作,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

具体做法:(一)提供“玩”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

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最后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操作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探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

探究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给出正方形、长方形“草地”,根据情境提问,计算“草地”的面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适时地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草地”,并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算出草地的面积吗?”“你能自己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两个问题的指向不在公式的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思考方法。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又如,我们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①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怎样量出圆的周长?②出示一个硬纸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滚动法)③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测绳法)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④教师把一个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一圈,怎样量出小球转动的轨迹所形成的圆周长?还能用刚才所讲的一些方法吗?⑤揭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这里,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疑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三)设计活动使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

”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课堂上创设能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

“空间与图形”中有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等。

例如,一位名师在教“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

教学策略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容易发现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些奥秘,经过提炼、合情推理得到数学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的正确性,由此,得到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

例如,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即是通过折、拼、量等实验方法,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规律,进而提出猜想,再利用已知结论,证实猜想的正确性。

可见,几何为学习推理提供了素材,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是几何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策略五: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

因此,学习中应鼓励儿童用数学的语言对自己的探索过程、思考策略、尝试、计划进行解释或说明。

数学语言的交流不仅是让儿童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表述的过程中作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

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直观思考等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并得到提升。

可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