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意思-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之清诗爱国篇(下)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之清诗爱国篇(下)5有感清·蒋智由落落何人报大仇①,沉沉往事泪长流②。
凄凉读尽支那史③,几个男儿非马牛。
【简注】①落落:豁达,开朗,气度不凡。
②沉沉:深沉久远。
这里指历史的久远。
③支那: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地人对中国的称呼,近代日本也用来称中国。
【赏析】这首诗以悲愤沉痛的心情,哀痛国家的衰败,表达了强烈的救国愿望和不甘奴役的思想。
首句发端突兀,以悬问开头:哪个胸襟开阔、气宇轩昂的人能报这大恨深仇呢?此处的“大仇”决非个人恩怨,而是指的民族恨,家国仇。
因而,这一开头起笔抓人,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劈头就把读者引入悲愤难抑的感情氛围之中。
次句承接开头转入叙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是近百年来,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帝国主义列强乘机入侵,中国已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了。
抚今追昔,诗人在对深沉久远的往事反思之余,怎么能不为国势日衰而忧心忡忡、涕泪涟涟呢?“泪长流”三字,进一步渲染了悲伤气氛,也使语气由急转缓,形成了起伏和波澜。
末两句诗转入抒情性议论,更把全诗推向了高潮。
诗人读尽中国历史,心情不禁更加凄凉,因为他有了一个沉痛而独特的发现:在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都失去了自由,堂堂男子汉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给统治者当牛作马,忍受奴役和屈辱。
若干年后,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也道破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诗人的标志和凭证,在于他说出人们所没有说过的话。
”(爱默生)一首诗,总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新的启示,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以新的感受,“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梅圣俞)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人不仅有了重大而独特的发现,而且避免用直露的语言显示其新颖的立意,却故意在首句和尾句用反问句式,使全诗波澜迭起,同时更能启发读者深思,觉醒起来,拯救衰落中的中国,改变自己被奴役的处境。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译文及赏析1《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反映边疆将士的诗句
反映边疆战士的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译文: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译文: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自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_古诗大全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
①大刀环:环与还音近,古人用作还乡的隐语。
这句是说:军队应唱凯旋战歌。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 赏析
死在疆场上,以马革裹尸归葬。
作者将前人的意思翻进了一层,认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就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
“青山到处埋忠骨”,如果为祖国为革命光荣牺牲,即使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不也同样是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吗?显然,此处立意比马援更深了一层,加上“只解”、“何须”的强调语气,因而更显得慷慨激昂,动人
精心整理
心魄。
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以诗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实乃文如其人。
诚如梁启超所言:“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
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
所以这一类我认为是情感文中之圣。
”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有关爱国的诗句及翻译
有关爱国的诗句及翻译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爱国的诗句及翻译,希望你喜欢!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译文: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佚名《荆轲歌》
译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引用古诗来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引用古诗来表达对烈士的敬意原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衍生注释:“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是一个千古以来人们都无法逃避的命题。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指的是赤诚的心,汗青在古时是用来记事的竹简,这里指代史册。
意思是要留存这颗赤诚之心在史册上闪耀光芒。
二、赏析:此句以磅礴的气势开篇,发出了人生终究会走向死亡的感慨。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以一种决然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如何死却是可以选择的。
文天祥选择了以忠诚和英勇面对死亡,让自己的爱国之心永远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这两句诗体现出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三、作者介绍: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在南宋面临蒙古大军入侵时,他积极组织抵抗。
后来兵败被俘,在元军的威逼利诱下坚决不降,最终英勇就义。
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
四、运用片段:我去参观烈士陵园的时候,看到那一排排的墓碑,心中满是敬意。
站在那里,我就想到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烈士们,就像文天祥一样,他们难道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当然知道。
可是他们依然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丹心,永远照耀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史册,让我们这些后人永远敬仰。
原文: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一、衍生注释:“粉骨碎身”描绘出石灰石被烧制时的状态,承受着极大的磨难。
“浑不怕”表现出一种毫不畏惧的态度。
“清白”在这里既是指石灰洁白的颜色,也象征着人的高洁品质。
二、赏析:这首诗表面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以石灰自喻。
于谦借石灰烧制过程中的变化,表达自己即使遭受巨大的磨难,也毫不畏惧,一心要保持高洁品质的决心。
诗句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刚正不阿、坚守节操的高尚品德。
三、作者介绍:于谦,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出征诗词霸气
出征诗词霸气1、《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释义: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从军行》其二[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解析释义: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3、《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⒀,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解析释义: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
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
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4、《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释义: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5、《出塞》[民国]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解析释义:倡战斗歌应该唱凯旋歌,只有战斗胜利了,踏着凯歌胜利回来,才是最光彩的事。
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全文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
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2: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优秀8篇)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优秀8篇)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翻译: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导语:《出塞》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赞美军人的经典诗句
赞美军人的经典诗句
1、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释义】: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高适《燕歌行》
【释义】: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释义】: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4、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释义】: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释义】: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6、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释义】: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7、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
四》
【释义】:在野外天幕下设下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出自南朝梁代诗人义熙王萧统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它表达了作者舍生忘死为国效力的信念和豪情,表现了不畏生死、坚持信仰的崇高精神。
这句话语惊人,含义深远,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解析和阐述。
一、只解沙场为国死这句话的前半句“只解沙场为国死”,意思是只要是为国家而死,在沙场上战死也无怨无悔,因为自己的死亡是为了祖国的利益而牺牲。
这种忠诚和赤胆忠心的精神,是当代中国人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只有把国家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才能从精神层面上贯彻和实现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的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二、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后半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说将自己的尸体裹上马革送回故乡是有多余的,因为死者人死了,怎么样都不可能再回来。
此刻,死者的家人和亲人,应该在心中默默祝福,感慨英雄的去世,而不是以他人的体形、礼仪来疯狂宣扬个人的地位或对逝者的爱慕之心。
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家庭?什么是人生?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又极为玄奥。
如果一个人只在乎自己、只顾自己,那么无论是家庭还是祖国,都无法实现和发展;只有把国家和家庭、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通俗易懂的解释这句话通俗易懂,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战场上牺牲,就不必追尸了。
因为战死后,留下的只是一个躯壳,而真正的英雄精神已经永远铭刻在国家史册上。
要从英雄的榜样中汲取精神动力,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立功建业。
四、结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表达了爱国之情,也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历程。
它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民为了自由、尊严和幸福而奋斗。
我们应该铭记这句话的深刻寓意,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
鉴赏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意思|赏析
作者:佚名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
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