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众化”的中国高等教育

合集下载

浅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浅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件严重 不足等情况 。这 种大 批量 、 放式 培养学 生的模式 , 粗
不 可避免地导致 了高等教 育质 量的下降 J 。
等教育就从精英高等教育迈 人了大众化 教育阶段 , 而且 毛人
学率继续在扩大 , 这个发展速度是惊 人的 - 。 2 J 但这是不是就意 味着我们现在不存 在问题 , 不存在 挑战 呢?那 当然不是 。目前 , 者认 为 , 要有 以下 五大 问题影 笔 主
高校不得不将大量的经费用 于征 地和校舍 建设 , 教学建 设经
费所 剩无 几 。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 , 高等教育大众 化理论 的首 倡者马 丁

特罗 ( rnTo ) 17 Mat rw 于 9 3年 发表 了 《 精英 向大众 高 等 i 从
教 育转 变中的问题》, 该文 阐述 了他 关于 高等 教育发展 阶段
乎是大众化 的一个副作用 。在 大众化初期 , 高等学 校往往人 数陡增 , 数万在校 生的 巨型大学屡见不鲜 。从 我国 目前 的情
短短几年时 间中 , 它的规模 就 发展 得如 此 巨大 , 而 中国高 进
况来看 , 数学 校在扩 招后 的确 出现 了许多 问题 , 大多 如部分 学 校为了抢夺生源 , 自降低 录取分 数线 , 私 导致 生源整 体素 质下降 ; 同时 , 高校 出现 了校舍 、 与此 许多 师资力 量、 实验条
关键 词 : 高等教育大众化 ; 战 ; 挑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文 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0 1 0 0 1 0 10 — 8 6 2 1 ) 8— 0 4— 2


高等教 育大众化概念 的 由来

元 ,0 4年为55 25 20 5 . 元。近几 年 的教育 财政 投入 执行情 况 不仅未按 预期 目标增长 , 反而逐 年 下降 。为 应对扩 招需要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2023-11-10•引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概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与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自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

它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介绍理论意义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内涵、特点、发展规律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这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成果和趋势。

文献综述选择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案例分析对比传统本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异同点,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比较研究010203研究方法02高等教育大众化概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结构的多元化。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整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定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与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条件。

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趋势,各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不断提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使得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实现其教育梦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面临,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关注社会负担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种资助方式,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降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也有许多可行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7-02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称。

①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矛盾。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以及将来的普及化阶段发展十分必要。

一文献综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经典的定义来自马丁·特罗,他以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为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

日本有本章教授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变历程后,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将其定位在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

潘懋元认为,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非两个非此即彼的概念。

大众化仅指数量的增加,仍包含一定的精英教育,不过两者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个朝提高发展,一个朝普及提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推进并实现的,具有许多鲜明特征。

1.前期准备不充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仅有规模上的扩大远远不够。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规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形式,而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开放的教育机会。

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则是高教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强调教育的学术拔尖水平,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和高端教育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才华出众、能力卓越的人才。

大众化与精英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必须相互协调并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大众化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平等,而精英化则需要教育机会的优质化。

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的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指一种情况,即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从一种少数人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扩大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即一种普及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拓宽教育渠道、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扩大学科领域和广泛开放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体验。

对社会各层次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人群的读书门槛逐渐降低,同时加大对边缘群体的支持力度,如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等。

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就是增强整个学生群体的学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这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实验和实习等。

扩大学科领域,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广泛开放教育资源,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让高等教育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对优秀学生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培养,让学生成为卓越的、拥有尖端知识的人才,进而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卓越的教育质量、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尖端的科研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演讲人:魏云霞 学号:SY1111331 学号:SY1111331
目 录
• 大众化的内涵 • 历史演变 • 实践意义
内 涵
•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 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 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 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 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 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 化。
学校管理形 式
学术人员兼任行政职务、 学术人员兼任行政职务、 主要由专业管理人员承担 选举或任命制、 选举或任命制、任期制
高度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大量 出现
学校内部管 理 高校与社会 的分界
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元老教授垄 断管理 界限分明, 界限分明,封闭的大学
中青年教职员和学生享有一 定管理权 界限淡薄, 界限淡薄,开放的大学
教育内容
教学形式
学生的学习经 历
教育机构的特 点和界限
精英——大众化 大众化——普及化 精英 大众化 普及化
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2)
精英阶段 院校规模 领导与决策 学术标准 入学选拔原 则 校均规模2~ 千人 千人、 校均规模 ~3千人、 学术小社会 少数英才决策 共同的、 共同的、较高的标准 选拔性的( 选拔性的(以以中等学 校的成绩或高考成绩来 选拔) 选拔) 大众化阶段 师生总数达3~ 万人 万人、 师生总数达 ~4万人、住读 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 决策程序更民主并受相关利 益集团影响 标准相对多样化 准选拔性的( 准选拔性的(成绩标准加非 学术标准) 学术标准) 普及化阶段 规模不受限制、 规模不受限制、教学时才集 中、联系松散 公众及各种利益集团更多地 介入决策 标准更加多样化 非选拔性的( 非选拔性的(对有升学愿望 和资格的所有人开放) 和资格的所有人开放)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问题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问题探索
系 列质 的变 化 。特 罗 教 授 以战 后 美 国和 西欧 国家 高 等
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 ,探讨 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
变 与质变 的 问题 , 表 了一 系 列 论 文 , 步形成 了 以高 发 逐
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 日益扩大 ,功能也逐渐多样 化,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随之扩大 , 行政领导基本上成 了大学 的专业管理者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 校 内管理权 。而且 , 学生不断拥有影 响决策 的权利 , 学 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 ,成为从精英 向大众化转 型时期 的主要 问题 。大众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继续 受精英 集 团 的影 响 , 更 多地 受 “ 但 民主 ” 治程 序 的 制 约 , 受 学 政 并 生、 历届毕业 的校友 , 以及各政治党派 的影响。 大众教育的课程趋向模块化 , 更加灵活 , 更容易接 受, 所取得模块课 程的学分可 以互换 。学 生在主要 的学 习领域或 高校 之 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 形式 一般 是通 过讲演进行 , 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 , 强调传授知识 和培
养技巧。
16 1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看出, 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 展 阶段论 ,研究了从精英教育阶段 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转变 问题 , 核心在于揭示量变所带来的质变 , 明确 了它
意 味 着 高 等 教 育 的观 念 、 能 、 校 类 型 与 规 模 、 量 功 学 质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标准 ,以至于中央和地方 政府在制定“ 十五” 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过程 中, 都不约
我 国高 等教 育大 众化 的现 实 问题 探 索
廖春华
( 西南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
摘 要 : 经过 几年 的扩招 , 国高等教 育有 了飞速 我 发展 , 规模居世界第一 , 毛入学率达到22%。 沉浸于高等 教育进入 大众化阶段 的满足 , 了流行的社会倾 向。然 成 而 ,高等教 育大众化理论原本 并不是 关 于高等教 育规 等教 育毛人学 率为指 标 , 高等教育发 展历史分 为“ 将 精 英、 大众 和普及 ” 三个 阶段 的基本 观点 : 高 等教 育人 学 人 口占适 龄 人 口的 巧% 以下 为精 英教 育 阶段 ; 巧%一 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 而超过50%则为高等教育 普及 化 阶段 。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

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

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意义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1991年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不低于76的增幅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积极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使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青 岛 2 61) 6 50
2 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o'已进人大众化时 代依 靠提高教育的规模效益,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 02 5o / 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 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 影响,同 度,有效 引导了教育消费,推动教育产业健 康发展,并对经济 时也由于增 长速度猛 烈对高校产生压力,导致许多实 际问题存 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目前教育消费已成 为我 国消费市 在,正确分析 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 ,对 场新 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的有效解决,促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些建议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 教育规模
作者简介 :刘音 ( 7- ,女,陕西米脂人,山东 1 5) 9 科技 大学资源与环境 工程学院教研科主 ,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 任
教学管理 ; 张升堂 ( 7一 ,男 1 0 ) ,陕西风翔人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9 水文水资源。( 山东
中国电力教育 CE E P
—— 诨 i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刘 音 张升堂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规模跃居世界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 极为深远 的影响,但 也由于增长速度猛烈对高校产生诸多压力,并出现许多实际问题 。本文分析了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并提 出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理论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伴随 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 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如果学生规模超 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 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 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 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 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 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 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 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 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阶段理论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他认为: 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 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 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 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 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 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 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众化教育弊端凸显,针对大众化教育弊端,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措施正文: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民国时期,在一批优秀学者的倡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后模仿前苏联的高教模式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带有盲目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生机勃勃。

我们应当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说到底都是由人才转化而来的,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大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有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有高等教育行政化,产业化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总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弊病百出。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弊端及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大众化教育,顾名思义,即教育面向大众,使大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大众化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

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

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我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
“高等学校办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包括:专任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物力资源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宿舍、图书、科研仪器资产值等。本文采用生师比、教师中高职称比例、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图书占有量、生均科研仪器资产值六个指标,来衡量高校的办学条件。这六个指标基本涵盖了高校开展教育和研究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办学资源,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等是影响教学过程的硬性约束条件,而生师比、教师中高职称比例、生均占有图书量、生均科研仪器资产值等则是约束资源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会对高校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1998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原中央部委所属的91所普通高校实行与地方政府共建,其中的
81所以地方政府为主。与中央普通高校数量减少的趋势相反,地方普通高校的数量在同期增长了将近一倍,从1998年的855所增加到2001年的1467所,其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央普通高校调整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在地方高等教育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1998年的101所增加到
图1 1978年至2001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图2 1978年至2001年中国普通高校校均在校生人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表1 1998-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05年,http://www.edu.cn/HomePage/Zhong_guo_jiao_yu/jiao_yu_zi_xun/shu_zi/jiao_yu_fa_zhan/index.shtml,2006年8月16日。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这个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外延式”扩张。高校数量从1978年的600所左右急剧增加到1985年的1000所左右,在校生总数有所增加,但是校均规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甚至有些时候还有所下降。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 关键词 】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对策
随着 1 9 9 9年全 国各 高校扩招 以来至 今 ,中国的高等教 育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面对 中国高等教育 的迅速发 展 , 有些 人盲 目地认 为 中 国已成 为高等 教育 强 国 ,然而 成绩 喜 人 的同时也 出现 了许多 问题 ,如高 等教育质量 下降 。诚 然 , 我们 不能 完全把 高 等教育 质量 下 降归罪 于高 校扩 招 ,因为 造成 这个 问题 的 因素是 多方 面的 ,高校 扩招并 没错 ,只 是 在实 施过 程 中由于 急功 近利 出现 了盲 目的错误 倾 向 ,而 忽 视 了高等 教育 自身发 展 的客观 规律 以及 国家社 会 的现实 需 要和可 承受度 。 高等 教育质量内涵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 时代 , 高 等教 育质量 的本质是 : 高等 教育提供 的产 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 的程 度。大众化 下 的高等教育 质量要求多元化 ,多元化 的高 等教 育才能满足 社会发展 的不 同需 求和不 同规格学生发展 的意愿 ,以适应学 习化社会和终身学 习的需要 。 二、研究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的必要性 当前积极关注大众化形势下 中国高 等教 育质量的研究十 分有必要 ,现将理 由阐述 如下 。 ( 一) 严 峻现实问题 的逼迫 。( 1 )自 1 9 9 9年以来全 国各 高校 的盲 目扩招 ,由于录取分数 的降低导致 生源质量不断降 低 ,引起 高教界和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 的担忧 。( 2)于连 续不 断的扩招再加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 重阻碍 了高等教育 质量 的保证和提高 ,比如基础设施 、仪 器设 备 、教师数量满 足不了学校 自身发展 的需要 。( 3)高校 规模扩大与就业压力 的矛盾。 由于高校扩招 ,就业形势 变得 日益严峻 ,大学生就 业难 成为 中国高等教育 面临的难题。( 4)许多高校掀起重组 合并 之风 ,肓 目追求层次 。 ( 二 )是经济全球化 、国际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 当今世界正发生 日新月异 的变 化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 和教育的竞争 ,面对经济全球 化 、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席 卷 ,中 国只有不断提升高 等教 育质量 ,不断培养 出具有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复合 型人 才 ,才能在 国际舞 台上立 于不 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大众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摘要: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为应对国内外挑战和市场经济的机遇,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通过高校扩招的手段完成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惊人的。

但在进入大众化的过程中不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只是盲目地达到了量,难免忽视了质。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被大众化1何谓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被大众化1973年马丁·特罗发表《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的文章,由此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理论,他将高等教育分为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三个阶段,又以15%和50%作为三个阶段的划分依据,当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的入学率达到15%~50%,从量上讲该国高等教育达到了大众化阶段,如果这个比值低于15%则处于精英化教育阶段,若高于50%则处于普及化阶段。

本文所探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的范畴,质的变化包括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理念的改变、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方法、课程设置、入学条件等一系列变化。

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味地追求量变而忽视了质变,从而引发后大众化时代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例如政府对于高校行政干预过多、相对高额的学费导致农村生源失去竞争力、高校办学资金难以保障、师资队伍不容乐观、高校市场化趋势、毕业生失业率高等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我们只是在这个体制内被大众化了。

何谓高等教育被大众化?笔者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滞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政府在不提高软、硬件建设的前提下,一味地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导致大学培养出的人才相对过剩,从而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则称其为“被大众化”。

2我国高等教育“被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2.1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化教育阶段。

自1999年,国家开始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达到275. 5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47.3%,在校生人数达413. 4万人,比1998年增长21. 3%,成人高校招生数也增长了15. 7%,普通和成人高校在校生合计总数达到718. 9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15. 4%,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

截止到2009年,全国高校录取人数达到629万人,录取率高达62%,在校生人数达到2144.75万人,该年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549万人,保守统计有165万人处于待业状态,失业率超过了30%,而且,在年复一年的毕业生大潮中,这个基数还在增加。

大规模扩招不但导致社会的需求与人才的供给出现了严重不协调现象,还造成了大学毕业生薪金极低的窘境。

大学生曾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而如今正演变成“平民”。

政府和家庭为大量平庸的学生支付教育经费,让他们汇入高等教育的通货,只能导致高等教育的贬值,当接受教育的人数超过实际所需要的人数时,即会出现教育无产阶级[2]。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社会和教育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无法逃避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2.2教育结构矛盾突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其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比例大约是75∶36∶4.6∶1。

专科教育的规模是本科的2.08倍,本科以上的教育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后期我国对于高级人才和学术人才的需求。

乍一看,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了,培养出的大学生数量也增加了,但实际上“用人荒”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

其二,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家的大学专业设置存在着文理科和学科型专业偏多、工科和应用类专业较少的布局,近年来,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型产业相关的专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规模较小,发展水平偏低。

例如,汽车、电子通信、机械设备与制造、石油石化、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历史、政治、生物、文学等传统学科毕业生则是供远大于求。

可见,扩招不仅没有解决稀缺专业人才的供给,还使得原本就难以就业的专业雪上加霜。

其三,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和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传统认知,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了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的思维定势,如今普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的比重过大,职业教育不受重视、层次和水平过低、生源质量低、办学条件差。

而当前劳动力市场恰恰亟需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扩招,不仅没有使职业教育发生质变,反而使原来只能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了机会进入普通高校,使得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更加不乐观。

2.3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问题为什么如今的大学教师水平提高了(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拥有博士学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也优于过去,但是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总体质量和竞争力不如过去了。

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高校的迅速扩招。

其一,扩招引发了生源质量问题。

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之后就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参加科举的考生一般都是经历了激烈“厮杀”才得以取得功名,脱颖而出的仕子水平自然是高人一等。

改革开放后的高考虽不像科举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绝对也是选拔人才的高水平测试。

高考的录取比例已经从1977年的4.9%到如今的70%。

扩招使得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也不乏一部分学生是受到父母、同辈群体、社会的影响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并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往往只是混文凭,把大学学历作为今后工作、生活的跳板。

其二,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导致高校自身定位不合理。

在现代大学,大学的职责不只是教学,还担负着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职能;教师的职责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时候充当着研究者的角色。

如果大学教师偏重教学,那么人家则会说你没水平,如果偏重于科研,又会被指责忘本。

那么在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如何寻找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成了难题。

近年来,由于教育评价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把科研作为主业。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制度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对教师的评估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为标准,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奖金等最现实的问题,而教学评价往往过于形式化。

3我国高等教育“被大众化”反思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3]。

任何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积极应对大众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并在“危难”中寻求机遇,不断丰富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

3.1穷国办大教育,欲速则不达我们是一个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在校生2 700万,但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更不是一个教育富国。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

(2010年02月21日凤凰网教育)。

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GDP的4%,直到20年后的2012年我国才勉强实现这个数字,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 4.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

经费的增长速度远低于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导致高校教学、科研、食宿都大打折扣。

3.2与时俱进,不断反思20世纪70年代后,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更是让人无法想象。

就连特罗教授自己都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认识到了自己理论中的不足。

他曾在1978年提出“我关于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也将沿着美国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假设性预示,现在被1973年以来的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所证明是明显的错误的”。

我国自1999年连续扩招4年之后,高校的扩招规模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2003年,北大、清华、人大等几所高校宣布不再扩招,同年武汉大学也宣布本科生比去年缩招1 000人。

其实,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高,越能显示其精英教育的重要地位。

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9%,几乎人人都有机会接受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但是这并不影响“常春藤”名校的统治地位,大批世界各地学子照样趋之若鹜,因为这些学校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在我国,面向21世纪的挑战,同样建设了一批“211”“985”重点高校。

这既满足了人民大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保存了精英教育的纯粹性。

3. 3经费来源多样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准确地说应该是“被大众化”而非大众化,这其中政府有太多的无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我国政治、经济全面腾飞的重要时期,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以完全支撑我们的高等教育,这个时期适时引入市场机制,不失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一方面国家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交学费接受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更加“亲民”。

但问题接踵而至,民办院校和地方院校无休止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校长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筹钱、搞创收,其根本出发点并不是放在学术问题上。

3.4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最早只是针对美国社会提出的,就连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

正是由于这样,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的学者都对大众化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从而发展了本国高等教育。

对于后发外生型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可以吸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精髓,却不能教条地对待这个理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一定要基于我们的实践,又要超越现实,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

在理论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本国国情,以减少盲目大众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同时,不但要立足当代更要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当这些因素协调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才会愈发顺利。

参考文献:[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喻军,张泽强.中国和新加坡高校法制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3-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