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一章:联系与事物的本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与特点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联系观点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事物的本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与特点讲解联系的定义,阐述其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分析联系的特点,如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
1.4.3 讲解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是由各种联系构成的。
讲解联系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的作用。
1.4.4 联系观点的应用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应用体会。
1.5 作业布置第二章:联系的类型与分析方法2.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分析方法: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类型及分析方法。
2.4.2 讲解联系的类型阐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的定义及特点。
2.4.3 讲解联系的分析方法讲解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及其应用。
2.4.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体会。
2.5 作业布置第三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例解析3.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范文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事物联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的定义和特点,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联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例。
2. PPT课件或者黑板。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
2. 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联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联系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实际意义。
4. 方法指导:讲解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
5. 练习: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些问题,并进行解决。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联系观点。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联系的观点,并尝试运用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2. 查找一些关于联系的观点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3. 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六、教学拓展:1. 联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因果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它们。
2. 联系的类型: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通过其他事物进行联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联系类型的特点。
七、教学互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种类3.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5. 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观点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
2. 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PPT展示,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3. 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阐述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实际案例,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的掌握程度。
b. 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素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用于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
2. 第3-4课时: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分析实际案例。
3. 第5-6课时:小组讨论,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4. 第7-8课时: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2. 作业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逻辑清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部分
事物的局部及发展的各个阶段 事物的局部及发展的各个阶段 :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 思考: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 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说明了什么? 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说明了什么?
整体与部分地位、 整体与部分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地位
2、系统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 整体性 B.有序性 有序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 整体 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和方向发生作用 发生作用。 和方向发生作用。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静态:整体是“全局” 部分是“局部” 静态:整体是“全局”,部分是“局部”
含义不同 区别 地位和功 能不同 相互依赖 联系 相互影响
动态:整体是“全过程” 部分是“ 动态:整体是“全过程”,部分是“各个 阶段” 整体是“ 部分是“ 阶段”(整体是“一”,部分是“多”)
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 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部分: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部分: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请从哲学角度, 请从哲学角度,分别分析三座庙里三个小和尚做法所蕴 含的哲理。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分工协作把水缸挑满,这说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分工协作把水缸挑满,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明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部分 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 能就会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能就会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第二座庙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第二座庙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促使三个小和尚 很快把水缸挑满,这说明适宜的规则 适宜的规则( 很快把水缸挑满,这说明适宜的规则(或正确的 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引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水上山,说明改造世界要想取得成功, 水上山,说明改造世界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看待事物,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
3.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联系”、“联系在生活中的体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联系观点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讲解联系与矛盾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住主要矛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t课件(共50张PPT)
主题介绍
联系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点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说明
联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联系具有多种形式和条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的普遍性
02
总结词: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不存在孤立存在的事物。 详细描述:自然界中的生物、非生物以及自然现象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气候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习性,而动植物的繁衍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总结词: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联系性,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以维护生态平衡。 详细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会导致生态失衡,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t课件
引言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引言
01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主题名称
探讨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主题内容
帮助听众建立联系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要基于事物的客观联系去改造世界。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主观性
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主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建立联系,人们必须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建立新的联系。
2024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教学反思
2024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联系的观点,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将联系的观点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联系的观点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难点:联系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如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等。
(2)提出问题:什么是联系?联系的观点有什么作用?2.理论讲解(1)讲解联系的观点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2)讲解联系的观点的分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本质联系、现象联系等。
(3)讲解联系的观点的作用: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指导实践。
3.案例分析(1)分析自然界的联系: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分析社会现象的联系:如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的关系。
(3)分析个人生活的联系:如学习与成长的关系。
4.实践应用(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5.课堂小结(2)强调联系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应用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联系的观点,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改进(1)在理论讲解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观点。
(2)在实践应用环节,可以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掌握了联系的观点,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言在解决问题或者面对挑战时,我们常常会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的方式进行思考。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独立思考和分析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即将问题与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连接,从而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联系的观点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全面的分析,将问题与相关的观点、概念和实践联系在一起。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中存在的隐含因素和相互影响,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探讨使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践技巧,帮助读者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运用联系的观点思维。
为什么要使用联系的观点获取全面的信息使用联系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当我们仅仅采用单一的观点进行分析时,很容易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而通过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观点融合起来,获得更广泛、更全面的信息,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发现问题的本质有些问题可能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将问题与相关的观点和概念联系起来,揭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拓宽思维的边界联系的观点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维的边界,避免陷入固定思维模式中。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难题时,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很可能会得出相似的解决方案。
然而,通过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经验或者不同的文化中寻找灵感,获取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思路,从而提升问题解决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思维多角度思考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将这些角度进行联系。
例如,在解决一个团队内部的冲突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员工个体的情况,还应该考虑到整个团队的协作方式、内部规则和文化等因素。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课件)
目 录
• 联系的普遍性 • 联系的多样性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 •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
01 联系的普遍性
什么是联系
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 性。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
同一性和斗争性
绝对与相对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贯通、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 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
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 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
共性与个性
共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遍 性质;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 的特殊性质。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普遍性的意义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表现
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 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在结构上相互 协调、相互促进。
要注重层次和顺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不断的调整 和改进,使系统内部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优化趋向是指系统内部结构不 断向着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系统的变 化和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系 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联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3. 联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联系的识别和运用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的认识和应用。
4. 实践法: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阐述其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
3. 教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对联系的理解。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联系并运用联系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联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效果: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效果。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探索更多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拓展:1. 联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2. 联系的理论体系:如辩证法中的联系观。
3. 联系与创新:探讨联系在解决问题、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
3. 联系的种类和联系方式。
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5. 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联系,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种类和联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4.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典型案例。
3. 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联系,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种类和联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4.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拓展阅读:1. 联系的哲学原理。
2. 联系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3. 联系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六、教学案例:1. 分析典型案例一:探讨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疫情与经济的关系。
2. 分析典型案例二:分析环保政策与企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环保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七、练习与讨论:1. 练习题一:根据联系的种类和联系方式,判断给出的实例属于哪种联系。
2. 练习题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3哲学与人生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了解掌握联系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培养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含义及类型,并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 教学工具:PPT、图片、案例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你在公共场合听到有人在喧哗,你会怎么做?”2. 课堂讨论,分享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3. 引入联系的观点,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
3. 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解决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注重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4.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提问与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的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反思一、将哲学融入生活哲学难懂,哲学难学,哲学难教。
的确,哲学以其抽象的思维,深奥的理论,概括的语言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但是再深奥的道理,它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哲学虽然枯燥,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将哲学融入生活,我相信,哲学将不再难学,也不再难教。
这是我们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堂课的最大感触。
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有关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
所以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特别是与中职生关联度比较高的这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观点。
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再用这些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中的每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从现实生活事例中提取哲学观点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通过鹿群与狼群的对立统一、太阳系行星的运转规律这一感性材料抽象出联系的概念及联系的普遍性。
另外还以美国太空总署研制的生态球为例,贯穿整堂课,分析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复杂性特征,可以集中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加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意义。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案例入手抽象出哲学观点,层层深入,逐步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哲学课不能脱离生活,一是要深入地去挖掘教材,把哲学中的深奥道理简单化,生活化;二是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在平时的生活中为课堂积累素材;三是必须把生活事例同哲学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也不能为事例而事例,而把二者割裂开来。
当然教育没有不变的套路,如何使政治教学既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又能落实知识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是政治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例子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例子
1. 你看那四季更替,春天万物复苏,夏天蓬勃生长,秋天收获满满,冬天收藏积蓄,周而复始,这难道不是联系和发展的体现吗?就像我们的生活,起起落落,但始终都在前进呀!
2. 想想人际关系,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一点点建立起联系,然后感情可能越来越好,也可能出现矛盾,但这不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嘛!这不就和树苗慢慢长成大树一样吗?
3. 你知道创业的过程吧,从一个点子开始,逐步去实施,遇到各种问题再解决,公司就慢慢发展起来了,这可真是联系和发展的生动例子呀!这多像盖房子,一砖一瓦往上垒呀!
4. 回忆一下自己学习的经历,从什么都不懂,到逐渐掌握知识,再到能够运用,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联系和发展的呀!就好比搭积木,一块一块堆积起来!
5. 看看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各个方面的变革,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这和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持续发展着呢!这难道不是像齿轮一样相互推动吗?
6. 想想身体的健康,好的生活习惯会带来好的身体状态,而不良习惯则会导致问题,这就是一种紧密的联系和发展呢!就跟车子保养一样重要呀!
7. 观察一下城市的变化,从破旧到崭新,从落后到发达,这些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呀!不就像毛毛虫蜕变成蝴蝶一样神奇吗?
总之,生活中到处都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例子呀,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就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和意义呢!。
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下载后可编辑可打印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具体讲:(1)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外加给事物的或主观臆造的联系.(2)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任意虚构和抽象的.(3)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由思维的结果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4)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第二,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讲:(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种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2)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第三,条件性.联系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趋于灭亡.第四,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局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容和形式的联系、因果联系等等.总之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第五,因果性.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六,辩证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多样的,事物现象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这种联系构成了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相互转化.认识联系的本质和特点,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所谓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就是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要善于看到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因果性、辩证性等等,反对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问题.此外,还要看到事物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整体联系等等.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和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1。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简介联系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时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联系,人们能够将看似独立的事物联系起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探讨现象,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联系的观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本文将从联系是什么、联系的重要性、联系在教学中的运用、联系方法以及联系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意识到联系的重要性,发挥联系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 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了解问题的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联系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常常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建立信息的联系,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教学背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方式比较被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将原本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2. 正文2.1 联系是什么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连接或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联系是指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不仅仅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把握事物。
4. 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联系的类型3. 联系的方法和技巧4. 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5. 练习和反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
3. 实例分析: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反馈。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联系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包括分析的准确性、逻辑性等。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的方法和技巧的有效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短板效应又称“木桶效应”。
它是指如果把系统比喻成一个用一块块木板箍起来的木桶,则每一块板代表了一个子系统,那么就存在短板效应:木桶中的哪一块板最短,木桶的装水水平只能达到最短的这块板的水平。
这告诉我们系统论的一个道理:子系统薄弱,影响和制约着总系统的水平。
与之相联系,还存在所谓高板效应,即木桶中的哪一块板最高,木桶的装水水平不可能达到最高这块板的顶端。
这告诉我们系统论的一个道理:子系统最优,不一定达到总系统的最优。
疏板效应,即木桶中各块板的水平一样,但板块之间有缝隙,木桶的水平也不能升高。
这告诉我们系统论的一个道理:各个子系统配合得不好,也影响着总系统的水平。
(二)整体和部分事物发展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会对该事物所处系统的未来状况造成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说明,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会悔之晚矣。
(三)系统、系统论、系统方法的多方面作用(1)系统(System)一词源于希腊文,表示部分组成的整体。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由此可见,系统是事物由于客观的普遍联系而形成的存在形态,它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特征。
首先是整体性特征,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
其次是结构的有序性特征,即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
最后是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即系统的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结合趋向于强化整体功能的特征。
系统的上述特征显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深刻性和具体性,它启示人们要以系统论方法去观察和处理具体的事物。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联系的类型和作用3.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和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具体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
4. 分享: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总结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讨论和评价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难点:1.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掌握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3. 将联系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案例和实例;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工具。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3.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 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第二步: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本质;3. 第三步: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4. 第四步: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案例,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5. 第五步: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6. 第六步:总结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 第七步: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
4. 培养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敏感度,提高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与特点2. 联系的类型与方法3. 联系的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联系的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5. 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概念、类型与方法,联系的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联系的观点在复杂问题中的运用,全局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反思法: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深刻理解联系的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联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类型与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给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总结:对各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
5.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提高应变能力。
6. 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深刻理解联系的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思考过程。
2. 问题分析能力:评估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识别并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
3. 解决方案创新:评价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有创意,是否能够综合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4.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战国时,燕国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百般讨好荆轲,特意宴请他。
宴会上,太子丹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
荆轲听着这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
”听到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的双手斩断,放到一个盘子里,送给荆轲。
教师引导: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太子丹割裂了作为部分的手与整个身体的有机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而美人灵巧的双手离开了身体就永远弹奏不出悦耳动听的乐曲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有个故事叫“嘴疼医脚”:有个人嘴上长了一些小疙瘩,后来逐渐严重,满口溃烂。
他到医院打针吃药无济于事。
后来经朋友引荐,去找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治疗。
不料,这位老中医开了几味药,并让他研制成粉,用醋调敷在脚心上。
这样敷了几次,病就全好了。
这人感到很奇怪,去问老中医:听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为什么嘴疼医脚,药到病除呢?老中医向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密切相连,在病变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有时病本在上,病状表现在下;有时病本在下,病状表现在上。
你这口糜与心脾积热有关,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取上病下治,用药敷脚心,通过经络引心脾火下行,因而取得药到病除的疗效。
教师引导:嘴与脚,一个在人体之上,一个在人体之下,表面看都是独立存在、互不影响的,似乎没有内在的联系,实际上它们和人体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人体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我们不能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推进新课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板书: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1)从含义上看: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从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来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教师总结:人是一个整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手一旦离开了人体,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能发挥它本来具有的功能;钟表是一个整体,各个零件是部分,一个钟表如果被拆开,零散的部件就不能发挥它在钟表里的功能。
所以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板书: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问题情境木桶理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所谓“木桶理论”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问题探究:理解了木桶理论,对我们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呢?学生:我们要学会分配学习的时间,尽量不要有短腿学科。
教师总结:作为学生,我们高考看的是总分,所以如果存在短腿学科的话,就会影响到总分,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使各个学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结论:(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问题情境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一旦被割了下来,一只鲜活的手就会慢慢失去光泽,就不会再弹出优美的乐曲,就不会写出漂亮的汉字,就不能做日常的琐碎事情。
问题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人体,手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这说明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
结论:(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里只有一点点油,谁也喝不到。
于是它们想出一个办法,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三只老鼠连成一串,换班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想油只有一点点,我先喝个饱,上面两只老鼠见第一只老鼠喝起来没完,都急得很,最上面的老鼠急得说:“给我们留一点。
”可一张嘴,下面的两只老鼠就掉到缸里去了,它一慌也跟着掉了下去。
结果三只老鼠都再也未能爬出来。
问题探究: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都会影响到部分。
所以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这里的三只老鼠之所以能够偷到油,是因为它们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备了任何单只老鼠都不可能具备的功能,三只老鼠配合好了,才能喝到油。
后来它们只看到了局部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和全局,所以都掉进了油缸里爬不出来了。
板书: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问题情境“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多媒体课件展示)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问题探究: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要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部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崛起”战略是根据中国实际提出的,不仅有利于中部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存在着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如果西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引起民族纠纷,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早在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了出来。
目的是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可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板书: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结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板书: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板书:(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问题情境成语故事:田忌赛马(多媒体课件展示)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
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问题情境田忌为什么在三匹马都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还能赢得比赛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当事物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排列组合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板书:(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是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问题探究:上述成语、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三个和尚没水吃,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1+1<2的效应。
板书:(3)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这一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3.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课堂小结本课是前一课时的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这一课时主要讲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系统优化的工作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