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阁店村村志

合集下载

店子村志

店子村志

店子村地理:黄山馆镇位于龙口市西南部,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金代就有史料记载。

是胶东连接内陆的咽喉要道和沿海诸县门户,为著名驿站和海防要地。

店子村原村位于黄山馆镇西部,南与于家村、邹家村相接,东与黄山三村、四村相邻,西至界河中心线,北邻渤海湾,地势南高北低,交通便利。

村名来源:相传,明朝洪武年间,韩姓由四川迁来居住,以开店为业,取名韩家店,后来刘姓、王姓等其他姓氏陆续迁来,明永乐年间改称店子村。

2012年,全村有424户,约1000人。

姓氏以刘姓最多,约占39%;次为王姓,约占16%;刁姓,约占9%;韩姓,约占7%;张姓、徐姓,约各占4%;郭姓、宋姓、赵姓,约各占2.5%;邹姓,约占1%;还有其他散姓,约占13%。

农业、农村经济:全村原有耕地2150亩,人均2.15亩,全部是水浇地。

1985年以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1985年以后,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要来源,果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果业主要有葡萄、苹果、梨、桃等。

店子村的葡萄经过几年经营,已成规模,店子村的葡萄皮薄而多汁,酸甜味美,营养丰富,村内嘎啦苹果以成熟早、个大味美而闻名。

村企业有印刷厂、网线厂,2012年人均收入3000元。

2010年规划兴建的占地8平方公里的南山(黄山馆)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中的人工岛群,与我村隔海相望,并有跨海大桥相连,将成为带动我村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村原有小学一处,6个班,1983年,合并到黄山完小,小学改建为村幼儿园。

隶属沿革:1953年属黄县第七区黄山镇,1958年属闫家店人民公社,1965年—1980年属黄山人民公社,1980年—1983年属黄山馆乡,1984年改为黄山馆镇,2012年并入南山。

村政建设:历任村书记、村委主任及任职时间党支部书记:刘茂财,任职期1946年至1954年;刘世达,任职期1955年至1963年;刘建邦,任职期1964年至1984年;刁家斌,任职期1985年至2004年,王锡广,任职期2005年至2013年。

王店乡地方志

王店乡地方志

王店乡地方志1988年――2020年?概况王店乡位于**县城南,南与许湾乡、刘振屯乡为邻,东于**乡、刘振屯接壤,西与许湾乡搭界,北与城关镇隔湖相望。

总面积54平方公里。

全乡辖31个行政村,分别是:王店、彭老家、刘菜园、左桥、劳桥、焦岗、李集、大李、棠棣、李营子、许楼、西王楼、任庄、刘庄、袁庄、朱庄、黄李、梁桃、刘老家、范老家、高庄、范庄、张庄、黄连、祝寨、叶楼、吴楼、白楼、刘桥、白庙、陈庄。

150个自然村,281个村民组,16933户,总人口7103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45人。

总耕地面积72810亩(可耕地),人均占有耕地1.2亩,土质为**北淤中两合,各占三分之一。

全乡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94%,其他回族、满族、拉祜族、土家族、彝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占0.06%。

王店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

夏季降水量偏高,年降水量在700-800mm之间,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及绿豆等小杂粮。

盛产花生、大蒜。

闻名全国的黄花菜(金针菜)是王店乡的一大特产。

农业王店乡是个农业大乡。

1988年以来,乡政府确定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间作套种,增加农业投入,实施科技兴农”的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土地增值”为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

粮经比例由1988年前的8比2调整为6比4,实行间作套种,即麦菜套种,麦瓜套种,麦烟套种,麦玉米套种等,由传统的一年一熟,二熟转变为一年三熟,四熟等多熟制,多模式,高效益。

1989年,全乡间作套种面积达到5.4万亩,收到了好的经济效益,成熟期提前10-15天,亩均多收入100-200元。

特别是麦,烟,薯,菜一年四熟套种模式取得成功,不但小麦连年丰收,烟叶每亩收入1500-2000元,至1991年,连续三年荣获地,县烟叶生产先进单位。

二是实施配方施肥。

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重氮轻磷不施钾”的错误习惯,1996年10月种麦期间,乡农技站长,高级农艺师张守信带领一班人在全乡进行施钾试验,乡政府低价供应氯化钾300吨,施钾肥面积1.5万亩。

普门村:张阁老的老家

普门村:张阁老的老家

96温州名村志普门村张阁老的老家文、摄/张声和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先前将传统村落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突出了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普门村,是明朝宰相张璁的老家,在龙湾永昌堡边上,张阁老的故事温州人家喻户晓,其传说就是从这个村子里传开来的。

普门之名始于南宋,据《普门张氏家乘》记载,其始祖于宋末由福建蒲田赤岸普门堂迁此,故名“普门”。

普门村是个有风水的村落。

南倚城北村,西毗朱垟村,东北与沧河村为邻,罗东南街穿村而过。

此村现户籍人口4527人,1092 户。

下辖四个自然村,是永中街道第二大村,即前房、车驾巷、桥南李宅、五宅巷村。

张璁在温州留下的遗迹不多了,“张府基”、“三牌坊”、“大士门”、“妆楼下”等与他相关地名街巷名号虽一直沿用,但要寻找张璁的故事和遗迹还是要到普门村来。

这里有一条通往张璁祠堂的“太师路”,长约百余米,宽约10米,边上小桥流水,环境幽静。

张璁死后被追赐称为“太师”,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条路取名为“太师路”。

这里有一座颇具规模,并有张氏宗族遗存的一品家庙。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

后因“璁”字与明世宗朱厚熜的“熜”字同音,世宗特赐名孚敬,字茂恭。

人称张阁老。

他有兄弟四人,璁年最小。

13岁赋诗,即以卧龙自许。

20岁考取秀才,24岁中举人。

后7次上京考进土,都未录取。

他在姚(瑶)溪创办罗峰书院,招收学生30余人,进行讲学。

张璁做官很迟,他进入仕途时已47岁。

正德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经殿试中二甲进士,开始在礼部观政。

嘉靖十四年(1535)四月,张璁因病告假,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未得批准。

翌年,嘉靖皇帝遣棉衣千户刘昂前来视疾,并带手诏:“卿以赤诚辅联,朕亦以腹心是託”。

促他还朝辅政。

嘉靖十八年二月初六日,病逝于家,终年六十五岁。

谥号文忠,追赠为太师。

张璁生平著作甚丰,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钦明大狱录》《罗山文集》《嘉靖温州府志》《谕对录》《奏对录》等。

店子村志

店子村志

店子村地理:黄山馆镇位于龙口市西南部,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金代就有史料记载。

是胶东连接内陆的咽喉要道和沿海诸县门户,为著名驿站和海防要地。

店子村原村位于黄山馆镇西部,南与于家村、邹家村相接,东与黄山三村、四村相邻,西至界河中心线,北邻渤海湾,地势南高北低,交通便利。

村名来源:相传,明朝洪武年间,韩姓由四川迁来居住,以开店为业,取名韩家店,后来刘姓、王姓等其他姓氏陆续迁来,明永乐年间改称店子村。

2012年,全村有424户,约1000人。

姓氏以刘姓最多,约占39%;次为王姓,约占16%;刁姓,约占9%;韩姓,约占7%;张姓、徐姓,约各占4%;郭姓、宋姓、赵姓,约各占2.5%;邹姓,约占1%;还有其他散姓,约占13%。

农业、农村经济:全村原有耕地2150亩,人均2.15亩,全部是水浇地。

1985年以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1985年以后,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要来源,果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果业主要有葡萄、苹果、梨、桃等。

店子村的葡萄经过几年经营,已成规模,店子村的葡萄皮薄而多汁,酸甜味美,营养丰富,村内嘎啦苹果以成熟早、个大味美而闻名。

村企业有印刷厂、网线厂,2012年人均收入3000元。

2010年规划兴建的占地8平方公里的南山(黄山馆)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中的人工岛群,与我村隔海相望,并有跨海大桥相连,将成为带动我村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村原有小学一处,6个班,1983年,合并到黄山完小,小学改建为村幼儿园。

隶属沿革:1953年属黄县第七区黄山镇,1958年属闫家店人民公社,1965年—1980年属黄山人民公社,1980年—1983年属黄山馆乡,1984年改为黄山馆镇,2012年并入南山。

村政建设:历任村书记、村委主任及任职时间党支部书记:刘茂财,任职期1946年至1954年;刘世达,任职期1955年至1963年;刘建邦,任职期1964年至1984年;刁家斌,任职期1985年至2004年,王锡广,任职期2005年至2013年。

后店村志

后店村志

后店村志
村庄简介:
后店村位于龙泉街道办事处驻地偏东北大约5公里处,东邻王圈水库上游,西邻青威路,与俞家屯接壤,南邻前店村,北邻梁家屯村,村落占地300亩。

2011年全村共248户,总人口910人,现隶属龙泉街道办事处。

村庄现有耕地1174亩,以岭地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多数土地已经变成了丰产的肥沃土地,可以保证旱涝都能丰收,改变了靠天吃饭的面貌。

我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农作物。

历史沿革:
1951年1月成立初级社,属梁家屯乡管辖。

1956年6月该乡并入李家蒲渠乡。

成立新兴社。

1956年6月又合并入石门乡,1958年8月又随石门乡乡并入双塔乡。

同年成立人民公社,双塔乡改成双塔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又单列为行政村,仍称后蒲渠店村.1984年双塔公社设改为石门乡。

2000年撤消了石门乡,并入龙泉镇,现改为龙泉街道办事处,该村隶属龙泉街道办事处。

1945年11月建立新政权村政府。

1947年6月建立党支部。

1956年6月初级社,隶属石门乡后蒲渠店村,1958年10月成立革命委员会,为后蒲渠店村,1978年7月又改为后蒲渠店生产大队。

1984年5月双塔公社撤销,改为石门乡后蒲渠店村。

2000年石门乡撤销,并入龙泉镇,现改为龙泉街道办事处。

姓氏:
全村共有11个姓氏。

其中:朱姓64户,黄姓75户,林姓57户,蓝姓14户,王姓14户,解姓7户,江姓5户,李姓5户,于姓3户,韩姓2户,周姓2户。

张姓张氏历史及分布地域与族谱碑文

张姓张氏历史及分布地域与族谱碑文

张姓张氏历史及分布地域与族谱碑文【碑文】张氏出自轩辕皇帝第五子---辉,厥后列为四十三望。

至周,有仲以孝友称,汉则良以功业著,唐则说以文章显,公艺以忠义称,文瓘以功勋荣,余名在史牒不赘焉。

粤稽张家庄张氏为留后裔,公艺支。

始祖张公讳浦,前明洪武二年,自山西平阳府徙居沛邑湖东立业,此乃张家庄始末矣。

数传瓜绵椒衍桂馥兰芬麟趾益多,族裔数万,发派四十余支,难绍聚族同居之盛,分门别户、棋布星罗于四方者,布九十六祊,列三十邑,谱已明晰详载,勿累数也。

犹有前明迄国朝乾隆年间,族裔或避水患、兵燹(xian)火、乔迁,自立有乐,或宦游、远播,乐土可居,未备载谱之。

族裔者自三世迨至十五世,徙居各邑,多以先人之里居。

诸如,张庄、张楼、张村、张街、等名字称著;则如仕宦,居湖广、四川、扬州;另,则有太东公迁居陈湾,太松公迁居张庄,太公公居驩城者;又如化麒、化麟公迁青州,又徙独山者;再有迁桥岗、宋闸、铜山之花马、九里、板桥、张庄、张楼、张村、张集、张湾、张圩,沛县张庄、张楼、张寨、张庙、张集、张双楼、苇子园、敬安,丰县张庄、张楼、张寨、张堂、张土城、张五楼、水坑崖,邳州张庄、张楼、张村、张圩、张圈、张套,鱼台戚庄、张庄、张集、张寨、张埝、张庙、金乡张庄、张楼、张村、张寨、张阁、张堂、张棚、张洼等。

延其绪者,又有衍派于縢东南之桃山头,张庄、羊庄、张坡、东集、奚村、南庄、张桥、郭里集、北沙河崖;縢阳之双泉村、张村、磨庄;縢西南之五里张庄、朱陈村、张家庄;縢西之张坡、大彦、望庄;縢北之张堂、张山口;縢东北之东郭、后东城头、西城头、荒沟、张山崆、鹁鸪崖、张山头、欧峪;冯卯张山头、皇蒿;峄县之大名山、张庄、金马、卜村、张庄、棠阴、北张村、龙泉庄、古邵、阴平、张庄、陈湖、峨山口、张庄、涧头集、张楼、张庄、黄楼、张山子、中山子者。

更有迁苍山安庄、张庄、张村、张桥、张岗子、张杭、张沟;郯城张庄、张村、张林、张高册、张楼、张塘;邹县张沟、张园、张庄、张家屋;曲阜张庄、张家村、张村;泗水张家庄、张家寨、张峪、张庄;平邑张庄、张家岭、张家洼、张家林、张山头、张家棚;费县张家林、张胜庄;济宁张庄、张村、张寨、张桥、张宇、张山、张庙;汶上张村、张坑、张灞口;萧县张庄、张楼、张寨、张集、张湾、张堂、张庄寨、张塘;夏邑张庄、张楼、张桥、张集;张庙、张阁、张双楼;永城张庄、张村、张集、张楼、张大庄、张店、张营等宗。

桑梓店二百年古村面临搬迁 记录村史的石碑让村民牵挂

桑梓店二百年古村面临搬迁 记录村史的石碑让村民牵挂

桑梓店⼆百年古村⾯临搬迁 记录村史的⽯碑让村民牵挂桑梓店⼆百年古村⾯临搬迁 记录村史的⽯碑让村民牵挂⽇期:20100525作者:记者郭学军来源:⽣活⽇报【查看PDF版】村头的⽯碑与碑刻。

郭学军摄 本报记者郭学军由于所在区域要建设⼯业园,天桥区桑梓店镇草庙王村马上要整体搬迁了。

想想就要搬进新房⼦住,村民们⼼⾥很兴奋。

可有⼀件事却让⼀些村民放不下,那就是村头那块记录该村悠久历史的九圣堂碑刻等残存⽂物,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些⽂物保护好。

⽯碑记录了草庙王村的历史“现在,这⾥只有⼀块⽯碑和⼏件⽯头雕刻的⽼物件,别的⽂物都没有了,但⽯碑上记录了村⼦的历史,很珍贵,应该保护好!”24⽇上午,记者辗转找到位于黄河北岸的草庙王村,在村头见到了那块古⽯碑,⼏位村民见到记者凑过来介绍说。

只见这块⽯碑⾼约1.8⽶,整体保存完好,就竖⽴在村头公路边上。

在⽯碑东西两边,各有⼀个⽤来舂⽶⾕等物的⼤⽯⾅。

其中,东侧的⽯⾅还很完整,内壁有⾮常明显的磨痕,⽽西侧的⽯⾅已经断裂开,不能使⽤了。

在⽯碑南侧还有⼀个⽯头凿成的⾹炉。

⾛近观看,只见⽯碑南侧碑⽂上有“万古流芳”⼏个⼤字,⽂中有“兹有草庙王村建此”字样,落款为“ 嘉庆六年岁次⾟⾣七⽉⼗九⽇⽴”。

⽽反⾯的碑⽂中,上题“党塾遗意”四个⼤字,⽂中有“兹乡旧有⼀九圣堂不知所□,闻前有温中央曾作序以记重修,⼤约⾔是庙由来之远”和“修义学”字样,落款为“道光拾叁年岁次”。

根据正反两⾯的碑⽂可以看出,此碑应该是清代嘉庆年间所⽴,后到道光年间,⼜在⽯碑的背⾯刻⽂,分别记录了在草庙王村修建九圣堂和义学等有关事宜。

根据碑⽂,草庙王村的名字在清代嘉庆年间就有了。

村民希望⽯碑能够保护起来“原来,这个地⽅就是座庙。

听长辈说,以前庙⾥还有⼀个⼤铁钟,能容纳两个孩⼦爬进去玩耍。

在庙门前,还有两棵⼤柏树,两个⼈都抱不过来,可惜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村民张民⽣告诉记者,他们村所在的地⽅已经被区⾥规划为⼯业园,村⼦马上就要搬迁了。

传承历史文脉 助力乡村振兴——赞皇县政协组织编写212个村村志、村典

传承历史文脉 助力乡村振兴——赞皇县政协组织编写212个村村志、村典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XIANGYIN32乡音2022-09赞皇县是千年古县、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

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2019年,赞皇县政协利用政协人才荟萃和文史研究的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传承文脉、汇聚人心、促进发展着眼,经班子研究,主动承担起了乡村史志修编工作。

赞皇县政协主席胡建忠带领工作人员积极组织调研考察,制定了《赞皇县文史资料和史志抢救挖掘、规范提升工作方案》,形成了利用3-8年时间完成212个村、各行业史志和各方面专项文史资料编纂的总体规划,当年7月提交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通过,并以县委文件形式印发全县。

全面开展文史资料挖掘整理,在全县212个村推行村志编纂,并不是一件易事,从资金到人员都是难题。

2021年县级班子换届后,县政协主要领导及时向赞皇县委书记陈宏锋汇报了村志编写工作。

陈宏锋对这项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县政府每年将130万元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史志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的保障。

赞皇县政协原副主席李路勤是编写组的成员,他介绍说,村志内容涵盖农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编纂历时长、任务重,县政协建立主席分包乡镇制度,主席、副主席带领委室主任每周到分包乡镇实地督导村志工作;县政协为每个村拨付3万元的补贴,协调办公场所,先后召开5次乡镇片会、18次村志工作推进会,听取各乡镇进展情况汇报,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宣传,对落后乡镇村进行通报,增补优秀村志主编为县政协委员,进一步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随着村志工作的深入推进,各乡镇逐渐认识到了村志编纂的意义,工作全面铺开。

高质量推进村志编写的同时,2022年3月赞皇县政协启动了《赞皇村典》(暂定名)的编纂工作。

县政协先后邀请省内方志专家到县就村志写作开展培训,编印并修订了《村志编写指南》《村志编写100问》,打造文史资料展室,组织村志编写培训班26期,召开经验交流会7次。

村志指导组组长李印芳说,村志指导组对每部村志从初稿到印刷至少指导审核3次,县政协建立了村志征求意见及审核制度,正式印刷前,村党支部要召开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参加征求意见会,由乡镇主管领导复审,之后再由村志指导组审查,最后县政协领导把关,提高了村志编纂的效率和质量。

彭集镇村志

彭集镇村志

△ 第四类 村庄彭集镇志 第一卷 行政区域△ 第一辑 姓氏溯源渭二村志 第二卷 居民 第一类 姓氏人口第二卷 居民第一类 姓氏人口--------------------------------------------------------------------------------第一辑 姓氏溯源2000年底,全村共有居民3097人。

其中男1466人,女1631人,皆为汉族。

渭二村是个多姓氏村庄,总人口中有姓氏94个。

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张、王两姓,张姓人口有638人,占全村人口的20.34%;王姓人口436人, 占全村人口的13.90%。

其次为李、刘、司、孙等,卓、褚、寇、靳等人口最少,各有1人。

渭二村祖籍姓氏有张、王、李、刘、司、孙、姜、苗、仲、沈等数姓。

形成多姓氏原因有四:一是渭头河自明清以来陶瓷业发达,许多陶瓷工人从外地迁入而定居渭头河,如程姓、孙姓等;二是有的姓氏只有女姓,没有男姓,是婚入原因形成;三是库区移民,1987年接受21户85人入村落户;四是伴随农转非迁入的居民。

渭二村94姓氏如下:张、王、李、司、刘、孙、姜、沈、苗、仲、戚、程、杨、马、赵、魏、翟、荣、朱、黄、徐、彭、汪、杜、齐、宋、卓、陈、高、郭、苏、邢、梁、谭、牛、冯、焦、燕、孟、曹、吴、毕、许、周、常、路、车、袁、房、姚、邵、甘、于、董、安、闫、丁、成、康、吕、田、何、肖、段、胡、蒲、耿、罗、贾、边、侯、尚、白、姬、崔、秦、仇、俞、郝、谢、桑、牟、聂、岳、靳、国、温、相、从、封、褚、寇、刁、韩 据考证,明清时期原有的贾姓、侯姓、鲍姓等,在清末消失,现在渭二村人口较多的姓有张、王、李、司、刘、孙、姜、沈、仲、苗等,考其流源,有以下几种情况: 张姓久居者可分为3个族系,皆异地迁入。

一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 由河北省枣强迁入本庄定居,称为“本地张”,其始祖张鹏,已传至21代,祖茔原在庄东占地近百亩, 坟墓数百穴,称为老张家林,已有630余年。

山西省洪洞县效古村张氏家谱

山西省洪洞县效古村张氏家谱

山西省洪洞县效古村张氏家谱临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古城内;临清另一张氏始祖系出山西洪洞,于明初奉旨迁徙临清县清源居住;兖州张氏一支始祖讳马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兖州县马家村,后历数代,移居张家楼村;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三老,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定陶县湾子张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明初奉诏迁居山东定陶县陈集东张庄、张胡同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定陶县江山寺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瑞、讳诚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迄今已传十三世;滕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兴仁乡东谷山村;汶上张氏一支始祖讳为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家大柚迁居兖州府运河西寺前铺(现属嘉祥县),后迁居汶上县南旺乡;曹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志善.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张嘎村迁居曹县西三张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有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嘎村迁居曹县白堂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迢居曹县韩集镇;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到山东曹州府李庄集村,后又东移二里建村为黎阳村(梨元村);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文庄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铁炉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张鲁回族镇张湖涯、樱桃园乡耿王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化龙、讳化虎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化龙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樱桃园乡将军寨村;郓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西何庄,嘉靖年间,复迁张庄、张兴庄.因善做豆芽,俗称豆芽张庄,另一支东张庄因善做豆腐,俗称豆腐张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张尔略屯、张光裕屯、张问屯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昆仲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州府郓城县廪南村石佛庙,四世祖善路,迁居张李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福林,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邑南关外龙王庙居住,永乐年间迁张胡同村;枣庄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东谷山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嘉祥县王固堆头乡苦水庄村;,嘉祥张氏一支讳开幕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今孟故集乡岳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平阴县石峡迁居于城北张楼;肥城张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伯巧、讳伯敬、讳伯能,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肥城县石横乡大留村;益都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益都县东高乡大王村:武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城县李家户乡:夏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夏津县;平原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平原县;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村;曹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黎阳村;平阴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二十五年自山西洪桐迁居平阴县石峡村;莒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莒县;菏泽张氏一支始祖讳则,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菏泽市北杨张村;莱阳县双山村张氏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迁居于此;潍坊张氏始祖讳明善于大明永乐二年自莱州府潍县徙业来龙潭;邹平张氏始祖自明洪武初年从枣强迁居邹平县柳泉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盛恒于明朝永乐二年由燕京迁卧龙山镇张庄村;济南张氏一支始祖讳梦笔自洪武年间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莘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得山于永乐年间迁居河店潘庄;即墨张氏一支始祖讳自当于洪武初年迁居于此,四始祖迁居松庄;临沂市张氏一支始祖于明中期自曲阜迁居葛家王平村;苍山县张氏一支始祖于西吴元年为躲避战乱自济南长清迁居尚岩镇;夏津县张氏一支始祖讳洪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临朐张氏一支始祖讳荣明初自浙江钱塘迁居于此;宁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日照迁居于此;日照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高密张氏一支始祖讳孝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平阴张氏一支始祖讳五伦于洪武元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张家庄;沂水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桐迁居沂水西;淄博张氏一支始祖讳时能于洪武二年自邠州(现陕西彬县)迁居于寿光后移居淄博;肥城张氏一支始祖讳奉先于元顺帝至正年间自山西洪桐迁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讳允明于正德年间由江苏杨州迁居于此;莱阳张氏一支始祖讳仲即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泰安张氏一支始祖讳士忠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南旺湖张井,二世祖于明朝建文二年迁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与城西北顺河集;汶上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汶上南旺湖内;老僧堂张氏一支始祖讳诗脱兄弟三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顺河村;老僧堂另一张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汶上县迁居今孟姑集乡张庄,至三世祖迁张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三十年自山西灵石县迁居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城北昆村(大张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任秀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先迁居城北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任城西张庄村;济宁张氏一支始祖讳禄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永乐六年(1408年)被封于任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源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曲阜春亭庄迁居张家村;嘉祥万张张氏一支于明朝正德五年由万张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平邑卞桥西京卜村张氏始祖讳会元于清朝初年从兖州张家楼迁居于此;。

羊河村村志

羊河村村志

羊河村村志概述羊河村位于来榜镇南部,2004年由黄花、朱塔、鲍冲直村合并而成,其分布在三条不同方向的山冲内,即黄花冲毗邻莲云,鲍冲毗邻清潭村,朱塔毗邻五河。

全村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0亩,山场面积14398亩。

林业以松、杉为主要树种,粮食以水稻为主,玉米,山芋、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茶、桑、菌、药材等、其中以茶、桑为主,全县65个贫困村之一。

地理环境为三冲归一河,山高石头多,平地无多尺,十年九灾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给羊河带来了蓬勃生机,特别是农业生产家庭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有所改善。

现有村级路3条,即羊河至三河,羊河至朱塔羊岭,羊河至黄沙岭。

全长公里。

有组级路17段共米,正在实施中。

有一所中心小学,两个教学点。

有线宽带用户450户。

有村卫生室一所,注册医师3人。

村址座落鲍冲西元组,建安筑面积平方米。

农村多种经济全面发展,茶、桑、药、菌均具发展趋势。

对于今后的发展,羊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名山古城桃园寨,奇峰秀水八字岩,无疑是羊河人对羊河旅游业开发寄于厚望的一项很有前景的事业,无疑是对拥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充满诱惑。

明天是美好的。

一、自然环境区划沿革羊河村于2004年由黄花、朱塔、鲍冲直村合并而成,31个居民组,577户2058人。

地理环境距来榜镇政府14.5公里,距318国道10.5公里。

边远地方到村部7公里。

海拔境内属高山地带,最高桃园寨,最低羊河宕。

水系由东、南、北向南流入五河,河床岩石裸露,落差大,尤以九进缸至羊河段,为天然跌水集中区,落差十余米。

境内属冯热带亚热季风气候,桃园寨与羊河宕冷暖年平均温差约1.6℃自然资源主要植物为乔木、灌木、竹类,药材。

有多种鸟类。

桃园寨主峰海拔1294米,向东南方向延伸是飞旗寨(1046米),山麓向西北延伸是黄沙岭,318国道从这里经过,交通非常便利。

桃园寨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县内有名的自然生态风景区。

陈营村村志通用版

陈营村村志通用版

陈营村村志通用版陈营村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某县,地处山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

本文将全面介绍陈营村的历史沿革、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等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陈营村的视角。

一、历史沿革陈营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书记载,陈营村在唐代是一个繁荣的商业集镇,四面环山,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商贾前来经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营村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周边地区的重要中心。

二、人文风情1. 建筑风格:陈营村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多为传统的农村民居。

这些民居以红砖瓦房为主,雕梁画栋,构造精巧,体现了传统的工艺技艺和审美观念。

2. 传统习俗:陈营村始终保留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包括农历春节的庙会、祭祀活动等。

这些传统习俗通过世代相传,不仅丰富了陈营村的文化内涵,也为村民带来了欢乐和共同的记忆。

3. 饮食文化:陈营村的饮食文化独具一格,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注重传统的自然食材和烹饪技巧。

著名的菜肴包括陈营杂烩、鱼糕、盘龙饼等,特色饮品有枸杞茶、红豆汤等,都深受游客的喜爱。

三、经济发展陈营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近年来,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村旅游业,充分利用陈营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旅游项目的兴起,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事业1. 教育:陈营村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所乡村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村委会还积极筹资修建图书室,提供丰富的读书资源,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2. 医疗:陈营村设有一所卫生院,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村委会也与周边的医院合作,定期组织义诊活动,确保村民的健康需求得到满足。

3. 公共设施:陈营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修建了道路、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五、环境保护陈营村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村委会组织村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倡导绿色出行和垃圾分类处理。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冀政函[2008]107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冀政函[2008]107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8.10.23施行日期2008.10.23文号冀政函[2008]107号主题类别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冀政函〔2008〕107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研究,确定蔚县代王城镇等6个镇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等7个村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附后)。

要认真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工作。

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之日起1年内,有关县(市、区)政府要依法组织编制完成保护规划,并逐级报省政府审批。

要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为依据,切实加强保护范围内历史环境整治、历史建筑维护、基础设施改造等工作,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实施挂牌保护。

有关市、县(市、区)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保护与利用。

省建设厅、省文物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监督和跟踪检查,对名镇、名村历史环境和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二○○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一、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蔚县代王城镇2遵化市马兰峪镇3霸州市胜芳镇4邢台县皇寺镇5涉县固新镇6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二、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2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3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4献县南河头乡单桥村5内丘县南赛乡神头村6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7涉县关防乡岭底村——结束——。

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

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

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高阳——居古高河之阳故此得名!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地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地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故名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地姓桑地走到这,船搁浅走不了了定居,民俗称船丁后叫团丁,又一说该村形状像船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地),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地一个村啊.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地名字),有座安澜桥地,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地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地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地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地骄傲.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地,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南路台,挺老地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地.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地.后称于留佐.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村志-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二)

村志-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二)

村志-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二)村志:苗店镇白庄(二)三、白庄姓氏文化白庄姓氏以白氏为主,其他大姓有李氏、刘氏、杨氏、张氏,还有贺氏、孙氏、揣氏等。

白氏: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以姓氏为村名,所以叫白庄,已历500年。

白氏续家谱纪实1、泌阳白氏宗亲续谱会议(1962年)1962年,泌阳竹沟白氏组织续家谱,联系邀约白氏各村派代表去参与续家谱活动。

当时我们郝寨公社老贺庄大队白庄白氏的白连臣、白明文代表本村白氏去参与续家谱。

他们说,组织者对前来参会的白氏宗亲给予很高规格的招待,宾客相待,吃饭是整桌。

那次续家谱续了二十辈:振、起、林、庆、远,宗、代、延、瑞、祥,仁、义、道、德、久,惠、贤、桂、华、长。

白庄白氏就按照这次续家谱的辈分排辈。

这就是1962年祭祖的时候续的辈分,总共20辈2、南阳东部郝寨镇白庄续家谱会议(2016年6月16日)背景:2016年以前,南阳西部西峡白玉主持修订白氏族谱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出版了南阳白氏族谱。

郝寨镇白海云、苗店白运峰等人去南阳参加了白氏族谱工作会议,看到了南阳西部白氏族谱工作的成就,感到南阳东部白氏族谱工作的落后现象,决心把南阳东部白氏族谱编修工作扎实开展起来,于是决定在2016年6月16日在郝寨镇白庄村部召开白氏续家谱会议。

3、2016年郝寨白庄白氏召集社旗东部白氏在郝寨召开续家谱会议。

苗店司庄的白大勇骑摩托去周围白氏居住地通知白氏宗亲参加续家谱会议。

参加续家谱会议的白氏宗亲有:郝寨白庄是组织者,领导者,还有陌陂白庄、郭集白庄、苗店白庄、楝庄、卜地王、司庄的白氏、饶良东南白庄等。

会上通报南阳白氏宗亲西峡的白玉在白氏家谱工作方面做得最好。

白玉曾经在南阳监狱做监狱长,退休后把一生积攒的家产用来整理家谱,已经出版了南阳白氏家谱。

南阳白氏家谱侧重于南阳西部地区白氏家族事务,南阳东部白氏家谱仍然是个空白,建议南阳东部的白氏宗亲努力把白氏续谱工作扎实开展。

聊城阳谷县张秋镇:48个村建村史和姓氏简介,你了解多少

聊城阳谷县张秋镇:48个村建村史和姓氏简介,你了解多少

聊城阳谷县张秋镇:48个村建村史和姓氏简介,你了解多少张秋镇位于阳谷县城东20 公里,古运河与金堤交汇处,辖51 个村委会。

48 个自然村有汉“回、藏、壮等民族。

镇政府驻张秋。

1952 年张秋为寿张县五区。

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

1964 年划归阳谷县仍为张秋公社,1984 年改为张秋镇。

镇以驻地得名。

该镇地势平坦,土质分淤、沙、碱三种,地下水源丰富。

京杭运河贯穿全境。

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苹果等,名胜古迹有景阳冈、挂剑台、黑龙潭等。

张秋镇政府驻地。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20 公里,运河与金堤文汇处。

北靠冯庄,南与东南隔金边河与河南省台前县为邻。

西与翟庄接壤,东与金堤相连。

聚落呈正方形。

金堤河横贯东西,小运河自南向北由村中穿过,把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

有面粉、印刷、纺织等厂。

门市部、商店众多,为阳谷繁华集市,祟有“南有苏杭。

北有临张( 临清、张秋)之美称。

据(张秋镇志)记载,古名涨秋口(见古地名考涨秋名下),目连年秋季河水上涨,泛滥成灾而取名。

五代周世宗显怀初年,曾遣宰相李谷治堤至此。

当地百姓因忌“水”字,更村名为张秋。

镇内有山西会馆,其东有黑龙潭、戊己山、挂剑台等古迹。

张秋为红衣主教田耕莘故乡。

1944 年5 月 20 日冀鲁豫军区二军分区司令员曾恩玉曾率七、一团在张秋围攻打援,毙俘日伪军1500 余人。

张秋是烈士展中的故里。

展中。

回族1921 年生。

1938 年参加抗日工作,,1939 年后在鲁南地区工作,历任区宣传部长、济宁劳动局副局长、市委秘书长、地委党校校长等职,1963 年病故于济宁。

东街东衔,位于张秋镇政府驻地东部。

故名东衔。

汤庄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南1 公里。

属东衔村民委员会。

北靠张秋村,南邻千庄。

西与桑段营接壤。

东与闸堤口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有乡村公路自南向北通通张秧镇。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

以姓命村名为汤庄。

南衔南衔。

位于张秧镇政府驻地南部。

《黄里村志》编纂工作启动

《黄里村志》编纂工作启动

作者: 章慧丽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方志年鉴
页码: 53-5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编纂工作;村志;办公室主任;淮北市;发展变革;中国农村;历史文化;文化遗产
摘要:11月12日,淮北市《黄里村志》编纂启动仪式举行。

淮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继玲出席。

张继玲指出,编修村志不仅是记载当代中国农村和城镇发展变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保留村落历史文化的有效方式。

黄里村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村志编纂十分必要。

黄里村启动村志编纂工作,填补了淮北市村志编纂工作的空白。

张阁店村村志

张阁店村村志

张阁店村村志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张阁店村位于临朐县城龙岗镇政府(上林村驻地)东北方向,四面丘陵环绕,坐落在一个土地肥沃的盆地之中。

东至翟家庄东苍山,西至塔马山,南至S223省道,北至北山顶和昌乐县吕家庄交界。

村落西高东低,东西长360米,南北宽304米,村占地面积161亩。

村庄南边是张阁店水库,大坝下边是村里自建的两个池塘,一条小河顺势而下,源头发源于解家河。

水流向东北和丹河交汇,流入昌乐流域。

整个村庄风景秀丽,街道宽阔,人杰地灵,花果满山。

农田里是一个个整齐的蔬菜大棚,远远望云像一面雪白的镜子,这些大棚是村里农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村名张阁店曾用名接家店,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兄弟四人自今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立村,因处交通要道,人来车往,为方便路人,开设客店,与昌乐县岳泉村所设客店遥遥相望,故名接家店。

后改今名张阁店。

村落共有213户,总人口760人,全部汉族。

张、石、赵、丁、王、辛、尹、刘共八姓,以张姓为主。

人口最多。

已发展到25世子孙。

后续石振升、石振玉曾祖父1812年从昌乐县北岩镇南音村迁入本村落户。

赵太茂1953年从桲林乡赵家庙村迁居本村,插门女婿。

丁继强1987年4月从昌乐县北岩镇丁家山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王士敬1989年正月从王家沟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王跃新1989年2月从王家沟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辛杨2006年8月从上林镇百狗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尹长建2007年11月从安丘镇北大胜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刘海庆2010年4月10日从昌乐县阿陀镇魏家官庄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姓氏按进村先后排列为序。

本村自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忠善乡尧山社;1930年属第三区民国政府张阁店乡;1948年4月临朐全境解放,7月划入新建益林县;1952年6月益林县撤销,复归临朐县十四区,区政府设在吴家崖。

桲林乡乡政府设在张阁店村;1956年属尧山区桲林乡;1956年张阁店、桲林村、翟家庄三个自然村成立高级社,1958年分村。

刘各庄村村志范文

刘各庄村村志范文

我在北京市金台路地铁站要去通州区北刘各庄村地铁6号线→ 818路→ 通19路1小时50分钟 28.4公里北京金台路地铁站金台路站上车地铁6号线(潞城方向) 7站物资学院路站(D口出)下车步行 880米北京物资学院南站上车818路 2站白庙新村站下车步行 210米白庙新村站上车通19路 2站北刘各庄站下车步行 300米通州区北刘各庄村从北京东夏园站到通州区宋庄镇北刘各庄村从那个口出去起点(北京东夏园)1向正西方向出发,右转进入通南路2直行进入老通胡南路3右转4行驶630米,左转进入宋梁路5右转进入通燕高速6从右堤路/白庙出口离开靠右进入白庙立交桥部分路段收费7右转进入白师路部分路段收费8到达终点终点(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北刘各庄村)从刘各庄村到燕郊镇政府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公交线路:兴63路→ 828路→ 地铁14号线东段→ 816路,全程约105.2公里1、从刘各庄村步行约260米,到达刘各庄站2、乘坐兴63路,经过16站,到达榆垡路东口站3、步行约140米,到达榆垡路东口站4、乘坐828路,经过8站,到达沙子口站5、步行约410米,到达永定门外站6、乘坐地铁14号线东段,经过8站,到达大望路站7、步行约400米,到达八王坟东站8、乘坐816路,经过5站,到达燕郊行宫花园站9、步行约290米,到达燕郊镇政府山东日照市营县刘管庄镇刘氏家谱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日照草涧刘氏族谱》序言(抄录于草涧刘三庄镇下卜落崮刘禄支谱)“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当记忆而不忘。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

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

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记侍养。

使自县尉海宗公,钦差千户公子嗣。

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

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

天顺年间,该村被火,谱牒亦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阁店村村志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张阁店村位于临朐县城龙岗镇政府(上林村驻地)东北方向,四面丘陵环绕,坐落在一个土地肥沃的盆地之中。

东至翟家庄东苍山,西至塔马山,南至S223省道,北至北山顶和昌乐县吕家庄交界。

村落西高东低,东西长360米,南北宽304米,村占地面积161亩。

村庄南边是张阁店水库,大坝下边是村里自建的两个池塘,一条小河顺势而下,源头发源于解家河。

水流向东北和丹河交汇,流入昌乐流域。

整个村庄风景秀丽,街道宽阔,人杰地灵,花果满山。

农田里是一个个整齐的蔬菜大棚,远远望云像一面雪白的镜子,这些大棚是村里农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村名张阁店曾用名接家店,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兄弟四人自今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立村,因处交通要道,人来车往,为方便路人,开设客店,与昌乐县岳泉村所设客店遥遥相望,故名接家店。

后改今名张阁店。

村落共有213户,总人口760人,全部汉族。

张、石、赵、丁、王、辛、尹、刘共八姓,以张姓为主。

人口最多。

已发展到25世子孙。

后续石振升、石振玉曾祖父1812年从昌乐县北岩镇南音村迁入本村落户。

赵太茂1953年从桲林乡赵家庙村迁居本村,插门女婿。

丁继强1987年4月从昌乐县北岩镇丁家山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王士敬1989年正月从王家沟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王跃新1989年2月从王家沟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辛杨2006年8月从上林镇百狗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尹长建2007年11月从安丘镇北大胜村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刘海庆2010年4月10日从昌乐县阿陀镇魏家官庄迁居本村,倒插门女婿。

姓氏按进村先后排列为序。

本村自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忠善乡尧山社;1930年属第三区民国政府张阁店乡;1948年4月临朐全境解放,7月划入新建益林县;1952年6月益林县撤销,复归临朐县十四区,区政府设在吴家崖。

桲林乡乡政府设在张阁店村;1956年属尧山区桲林乡;1956年张阁店、桲林村、翟家庄三个自然村成立高级社,1958年分村。

1958年属龙岗人民公社,政府设龙岗;1959年和闫家郚大队合并为一个大队,1961年分队。

1961年组建尧山人民公社政府设上林;1984年社改乡,尧山人民公社撤销,桲林等25个自然村划出组建桲林乡,桲林乡政府设张阁店(南岭);1993年6月撤乡设镇,桲林乡并入上林镇;2007年8月撤销上林镇,将原上林镇的行政区域并入龙岗镇,镇政府驻原上林镇政府驻地;解放前,村域面积85亩,耕地面积1288亩,荒山荒滩400亩,野草丛生,无人利用。

可耕地农田名称:家后、庙东、庙西、北楼子、马趟地、设要地、金盆底、泉子崖、沟子地、沙沟子崖、南北文官、东洼、西洼、斜子地、北沟底、大八亩、十三亩地、家西、五亩地、东北河、北山顶、东楼、西楼、西南坡、石龙头、西埠子、南埠子、西山、西岭、红土窝、埠子后、泥湾崖,老林西、西北坡、合子地、斗肚子、南崖头、殷家林、群山月等地块。

土壤分两种类型:褐土、潮褐土。

农作物主产以高粱、谷子、元豆、小杂粮为主产,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多数依靠卖粮流通货币。

解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学大寨,村民治山改土,兴修水利,搞大寨田950亩;1970年修水库一座,1978年修建东河扬水站一处,水渠管道1500米;大口井2口,水池三处,小口井50口,灌溉面积950亩,电源一开哗哗流,从此浇田不用愁。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大包干。

土地到户,以种植小麦、玉米、地瓜为主产;经济作物种植黄烟,养殖业以养猪为主,人均收入303元。

改革开放后,农民改变经营方式,支柱产业以大棚蔬菜、瓜果高科技发展。

养殖业发展,高科技养殖,全村52户养殖户,其中养殖大户2户:张克会、张万利。

全村农民总收入1368.5138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912万元,畜牧业收入401万元,建筑业收入289万元,运输业收入11.5万元,商贸饮业收入6.5万元,服务业收入6.2万元,劳务收入21.8万元全村人均收入7980元。

改革开放后,全村共盖新房31户,其中盖楼3户,第一个盖楼户是张万胜。

机动车180辆,第一个购车户是张立国,面包车50辆,第一个购车户张立国,轿车40辆,第一个购车户张克献。

改革开放后,党的惠民政策落实,温暖人心,人民朝气蓬勃,干劲倍增,科学种田,农民生活大大提高,直奔小康之路,农民要过城市人的生活。

现在村民儿女婚庆、老人过生日、小孩过百岁、大事小事都进入宾馆招待。

党的惠民政策落实,使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农村出现一片新气象。

1953年全村人民第一次在吴家崖观看电影《南征北战》。

1982年用电,现配变压器3台。

2台100A,一台50A。

全年农民用电总量140000度。

80%的户基本都用上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风扇、大彩电,全村张克升购买第一台大彩电。

通信状况:1985年通程控电话60部,1986年通移动电话450部。

饮水情况:在过去人畜饮水多数用自家的水井饮用,从2008年由水利局大队组建自来水工程,各户筹资,每户450元,共投资20万元,水源源头来自郑家沟。

道路建设:解放前,村庄道路全部是高低不平,坑坑坎坎的羊肠小道,不少道路单行人走都困难,解放后,道路整修,改革开放,道路加宽,整平铺沙6公里。

现已硬化路2公里。

村庄南北路直通潍临油路。

居住情况:解放前土房较多,多年的老房破屋多,不少户居住面积每口人不到2平方米,1982年新村规划每户280平方,东西长14米,南北20米,2条东西10大街,2条南北10米大街,9条8米东西大街,街道宽敞,进出方便。

1989年前农民征收提留每人50元,统筹费30元,劳务工每口人20个。

1989年村内农民征收提留每口人50元,统筹费50元,劳务工每口人20个,2003年全面取消两工:提留、统筹费,实施农业税征收政策。

2003年每亩征收农民农业税58.67元,2004年实施种粮给补政策,小麦每亩补14元,玉米每亩10元,棉花每亩10元,2006年全面取消劳务用工和农业税;2008年国家补贴农民柴油、化肥等70元,小麦每亩14元,玉米每亩10元,棉花每亩10元。

解放前,民国34年前,本村只有一处小学,院校面积300平方米,校长刘环起,一个班级。

民国35年,民国乡政府主办领导邻村人民筹资,捐款、捐物兴建,在本村建成一所“简师师范”校园,校园面积2500平方米,校舍15间,共6个班级,校长王京民,教师员工35名。

建校工程师:老益林县(现张家石岭村)张义德领建。

解放后:在本村东头兴建小学校园一处,面积600平方,2个班级,校长张太东。

解放后,师范撤销改名张阁店完小。

后改名联中。

校舍15间,教师员工18名,在校学生200名左右,一期校长刘红书,二期校长张振升,三期校长,王乐智,四期校长王玉池。

1980年撤销新建桲林联中。

村内现无学校,村内小学合并桲林小学,本村学生共80名,其中小学20名,联中高中18名,专科6名,本科生20名,研究生14名,博士生2名。

张国伟,1982年10月14日出生,2000年7月考入济南山东大学,专业电子讯息,2004年考研究生,2008年本校博士,2009年去美国留学,2011年博士毕业,现在山东科技厅工作,党员。

张艳磊,1985年3月8日出生,2007年考入四川西南财经大学,专业企业管理,2008年9月考入本校博士,现出国入西班牙留学,2012年12月博士毕业。

医药卫生:解放后,1968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赤脚医生2名:张子华、张太娥,现有医疗室一室,义务人员三名:张太亮、张子华、张太娥。

2009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全村加入新农合185户,645人,占总人口85%。

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0人,占95%;村内文艺活动:解放前,村内子弟戏班演唱地方小戏,剧团领班人:张孝文、张曰友;解放后村内剧团领班人:张克勤,剧种京剧《空城计》、《借东风》、《法门寺》、《大登店》等京剧。

1958年,庆祝人民公社成立,大队组织宣传队扭秧歌、划旱船、跑龙灯、踩高跷等文艺活动。

历史人物:发生在张阁店村的真人故事,在解放前,由于军阀混乱,使得人民无法生活,张阁店村张廷会组织一个保卫治安民团组织,张廷会任团长。

1938年日本鬼子进中国,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

那年鬼子烧了桲林村,又想烧张阁店,张廷会老团长下了死命令,坚决不能让鬼子靠近一步的命令。

那时的武器非常笨重,用三眼枪、老母猪炮对抗日本鬼子,由于老团长的指挥过硬,民团齐心,结果鬼子没有进入张阁店村。

保住了张阁店人民的生命财产,老团长廷会不但保护本村,而邻近四县都由他去保护,打鬼子、跟踪汉奸,治安四县,保护民生,很受四县人民的尊敬,名扬四方。

所以他死后四县人民给以“德被邻封”之称号。

册立于石碑。

文化大革命被砸掉。

“德被邻封”代代相传,保护民众千秋业,英雄美德传万年。

解放后,全村28名参加人民军队,其中战斗英雄一名:张永法。

1925年出生,1949年9月入伍,1950年抗美援朝。

参于上甘岭战役、长江战役,立功数次。

张志忠:1949年8月26日出生,1968年4月参军,1978年8月转业,柳山公社任职,生产干事、文书、纪律检查委员、纪委书记,1987年上林任纪委书记,93年龙岗党委书记,县人大主席。

2002年10月份退休。

张子昌,1954年12月26日生,1976年入伍,1987年转业,上林公社搞统计工作,柳山公社任武装部长、镇长,至今县审计局工作。

明初兴建寺院“兴隆寺”,面积1600平方.行善积德感恩建寺院。

张始祖兄弟四人从山西洪洞县来到山东此地,以开店为生。

兄弟四人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忠厚善良,行善积德,很受民众欢迎。

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赶考公子从此地路过,手中文银用完,只好来到此店。

兄弟四人问明来由,急忙招待酒饭,第二天就想赶路,兄弟四人和手出文银数两,公子感激万分,不由公子双膝下跪,磕了三头,鞠躬告别而去。

结果公子进京考上了状元,第二年又来到此店感恩兄弟四人深厚之情。

同时又给张店主修了一座庙,为了店主生意兴隆,特起名叫“兴隆寺”。

解放后,(破除迷信被扒掉)从此以后张店主把庙会定于正月十五日。

所有生意人,男女老少都来烧香拜佛,张店主就佘饭佘汤,行善积德。

庙会一年比一年红火,张店主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庙会年年如此。

原村庄西头,明朝古槐一颗,树高8米,粗5米,树冠约20米左右,1958年吃食堂被烧掉。

原村庄西头(现村中心)明朝古井一口,深15米,粗1.5米(甜水)。

在过去全村人都用此井饮水,原村庄后,一座纪念碑,碑文“德被邻封”为纪念张廷会老团长,四县人民共立此碑。

文化大革命被砸掉。

1987年建南河大桥一座,高4米,长20米,宽10米,桥孔一孔,村庄南河从解家河河头到昌乐流域约5公里左右。

1949年解放组建桲林乡政府,设本村廷会老团长家,乡长张连珍,乡文书冯书田,委员梁宗玉、王会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