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

合集下载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陈家刚: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节点,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更积极、更理性、更客观地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不断地完善自身社会政治体制,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中国的发展在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西方国家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世界历史进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观念上实现新的突破,进而推动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突破,什么时候就能够比较快速健康地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突破,是对“两个凡是”的突破,这种突破顺利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顺利实现了拨乱反正,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突破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禁锢,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当前,我们又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能否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能否在民主发展等问题上有勇气和智慧实现突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发展,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全党、全社会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必须“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意识形态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领域的改革:包括市场化改革、产权改革、金融改革等,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以提高社会公平性、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3. 政治体制的改革:包括减少政府权力、加强监督制约、推动依法治国等,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责任性和效能。

4. 文化领域的改革: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制度的改革等,以推动文化创新和多样性。

5.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等,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6. 对外开放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以深化对外交往和互利合作。

这些趋势都体现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7.21•【分类】正文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同志们: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

行政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管理和治理。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意味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

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个话题,并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行政体制。

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力范围。

行政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国家治理、机构职能调整、规范行政权力、提高政务公开度等多方面内容。

因此,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对于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和提高政府信任度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切实解决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首先,行政机构的职能领域应该调整得更科学。

国家行政机构的职能范围应该更加明确和细化,分工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

其次,行政权力应该得到更加科学的管理。

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等措施,保证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三,行政机构的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加现代化的升级。

所有的行政机构都必须通过理顺管理架构,落实制度管人,注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职业化制度等多方面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行政机构的分权制度应该得到进一步改善。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合理分工,形成更加合理的管理格局。

最后,我们需要强化对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实施力度。

行政体制改革与实践密不可分,依靠顶层设计和制度铺就的大道,要把不断深化改革落到实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必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全方位措施,包括优化人才机制,培养和引进更多人才,建立健全改革评估制度,及时监察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社会各参与各方面力量,搭建合适平台。

综上所述,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需要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行政机构需要加快政务信息化进程,营造开放式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用更加透明、高效的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互动,这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图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图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目标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迫切性:面对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势头,社会改革也被提上重要日程,重点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应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在全面总结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吸收地方改革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新一轮改革方案。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目标:一、政治领域改革。

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还是推进法律公开公平公正,重点是司法体制改革,将纪委和司法的部门,从地方党委和政府独立开来,变成单线条的、中央垂直管理系统。

党中央通过中纪委管各级纪委,通过两高管各级检察院、法院系统,一个中央常委管纪委,一个中央常委管检察,一个中央常委管法院。

1是各地法院、检察院独立出地方政府和地方政法委,由北京通过最高法直接领导,各省市法院、检察院分支机构拨款、人事都由最高法院决定。

2是把监察局和反贪局从行政序列中独立出来,合并到纪委,参照美国联邦调查局、香港廉政公署的模式,变成一个独立的由上至下的独立机构—纪委(反腐败局),不受地方政府和党委领导。

纪委(反腐败局)以肃贪倡廉为目标,采取防止、教育及调查三管齐下的方式执行,调查对象为公务员至公共事业机构,包括所有私人机构。

中纪委直接管理各级纪委(反腐败局)反腐败局,各省市分支机构直接由中纪委(反腐败局总局)领导,拨款和人事由中纪委(反腐败局总局)决定。

各地方反贪腐局官员采取四年任期,定期调换。

这样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党中央通过中纪委管党纪,通过两高分管司法的检察、法院系统),地方省市及以下政权的三架马车的模式,即地方党委政府(省委书记可以兼任省长)、司法、纪检三权分离,就是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的互相分离监督,纪委独立监督同级党委政府的党纪腐败行为,检察院对同级党委政府行使检查权,法院独立审判,党委政府在纪委、司法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只能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使国家法律会落到实处,改善了邓的政权体系即党委、政府的2权结构,将极大改善从体制上反腐败,政权结构接近于西方政体,更加完善,有利于政治清明和加强党中央的领导全局的能力。

实现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战略部署

实现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战略部署
三、以系统的制度创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
制度机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依托和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进行制度创造的伟大成果,它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当前,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已经比较成熟,但具体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点""裂隙点""松疏点"和"薄弱点",乃至还有一些顽瘴痼疾。这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减甚至抵消我们的根本制度优势,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评价,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障碍。比如,监督制度上的漏洞和弊端,既影响以公平正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彰显,又使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也使权力结构的科学化难以实现。又如,用人制度上的漏洞和弊端,直接导致用人不正之风,严重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影响国运兴衰。由此可见,改革和完善具体制度,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革方向
人类社会一直是在价值理想的牵引下发展进步的。价值理想不仅对社会实践具有导向性,而且规制着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成这一理想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因具体时代条件的不同,与这一终极价值理想相适应的具体价值取向也不同。在当代中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具体表述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中也蕴含着这些价值取向,包括人民民主、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等等。坚持和贯彻这些价值取向,就能不断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体现这些价值取向的改革举措,能够反映人民心声,体现社会共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力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洪流。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一、引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改革措施的协调一致性和整体效果。

二、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对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改革中,顶层设计即为制定改革目标、确定改革方向和措施等,并将其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

它需要考虑到各个领域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各项改革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三、系统全面的意义系统全面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分析。

只有从系统性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同时,系统全面的分析还能够避免改革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确保改革的整体效果和可持续性。

四、顶层设计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1.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能够统筹规划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改革任务,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协调、相互支持。

它能够使得改革工作更加有条不紊,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2. 推动整体转型:通过顶层设计,可以将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改革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推动整体转型。

这样可以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整体效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

3. 确保政策衔接:顶层设计能够确保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同。

它可以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各项政策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4. 提高治理效能:通过顶层设计,在制定具体措施时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这样可以提高治理效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如何进行顶层设计1. 明确改革目标: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这需要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改革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2. 统筹协调:在确定改革目标后,需要对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改革任务进行统筹协调。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优选稿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优选稿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2015年06月12日来源:凤凰财经顶层设计,一个近年来频频被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工程学术语。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是重要的改革逻辑——由中央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对改革任务进行统筹规划,调配资源,高效实现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的2014,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的2015,这两年,中央一直“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改革。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论政治局会议、深改组会议形成的方案,还是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下发的文件,都体现出浓重的“顶层设计意味”。

为何如此这种现象,透露出中国改革的何种趋势和走向顶层设计的三个关键词近两年多来,中国的各种“顶层设计”密集出炉。

这些顶层设计,类别不少,有的叫“决定”,有的则叫“方案”、“意见”、“办法”、“规定”、“条例”、“纲要”等等,可统称“方案”。

这些方案,看似“应接不暇”,实则有规可循,可通过三个词读懂。

首先,“全面”。

理解为何如此众多方案密集出炉,先要理解一个词——“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既然要“全面”,涉及领域、地域、范围必然宽泛: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等体制要改,户籍制度等制度要改,足球等项目要改,新型智库等要建设,上海自贸区等要试点,京津冀则要推动协同发展,等等,它们无不属于“全面”中“一面”。

梳理十八大以来大量的顶层设计方案,不难,它们正是围绕“四个全面”铺开。

其次,“层次”。

顶层设计之间,层次分明。

有的位于“最高层”,属于“上位法”,如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的则属于“下位法”,就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某个方面展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7.18•【文号】•【施行日期】2024.07.1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中央政府决定改革后,采取的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八十年代,中央政府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错,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

一旦局部改革试验成功,立即总结经验和形成政策在全国推广。

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都是这种改革方式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当微观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发生实质性变化后,就对财税、金融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这推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和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并使九十年代中期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治参与方式的变革提出迫切要求。

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的“利益倒逼改革路径”。

这种路径之所以在中国取得阶段性成功,就在于它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法则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冲动和政府对改革自觉性引导相结合,是以往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指的是人类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本能,政府改革的自觉性则来自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和理性思考,至少包括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深刻反思,对建立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坚定认同和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理性认识。

与以往不同,中国“十二五”《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第一,虽然实验和试错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推进的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各领域,必须制定总体规划,对系统目标、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深化改革的舆论共识,并以立法形式固化改革成果,其动力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虽然初始动力仍在基层,但任何局部改革实验都无法替代对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

深化改革先把顶顶层设计好

深化改革先把顶顶层设计好

深化改革先把“顶顶层”设计好张璐晶2012-9-5 9:18:5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14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8次提到了“改革”,关于改革的内容也占据了很大篇幅。

改革是中国目前的共识,但具体怎么改,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关键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3月17日,2012年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了“顶顶层”设计的概念。

吴敬琏认为,过去一年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地沿用的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投入太多、成本太高,不可持续,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障碍没有得到消除,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

吴敬琏强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顶顶层”设计,调整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目前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各个部门的改革,比如金融顶层设计、财税顶层设计。

“但是,有一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就是这个‘顶顶层’的设计。

”吴敬琏说。

现在不存在“摸着石头过河”关于“顶顶层”设计,吴敬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是对两个不同方向的选择问题:是要一个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法治的市场经济?还是要一个由强势政府控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这是我们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过去三四年里面争论很大的问题,我认为,现在应该是到了得出结论的时候。

”吴敬琏表示,自己的观点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一致,即中国经济的成功并不能归纳成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成功,而是要坚持30多年来的改革方向,坚持发展市场经济。

对于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总体规划,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观点,吴敬琏不认同。

他认为,“1994年外汇改革、财税改革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改革初期既没有传统的理论可做依据,也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者叫做“次优选择”。

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度不断完善,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还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

作为中央文件出现的名词,首见于“十二五”规划。

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从工程学角度来讲,顶层设计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

例如,要完成某一项大工程,就要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从我国目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完善,要求我们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顶层设计在社会发展和管理领域的运用,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战略管理”。

我们知道,战略一词的核心意思就是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性目标的设定。

战略管理这一概念则包含三个内涵:一是战略目标的规划与设计;二是战略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三是战略执行与实施。

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使改革与发展按照我们的预期目标迈进。

“顶层设计”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但其也是一种民主集中,是从若干的谋一时、谋一域中科学抽象出来的。

“顶层设计”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恰好是“顶层设计”呼应了来自基层的强大发展冲动。

这个冲动最早的萌芽来自安徽小岗村,几个农民盖个手印家庭联产承包。

小岗村的农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实际参与、至少是切实推动了中国新一轮发展、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诸项改革措施的受惠面比较大,社会动力与政府的牵引力紧密结合,带动改革加速推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分化进程加快,在利益面前形成共识的困难越来越大。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论“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摘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是改革新阶段的迫切要求,也是改革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整体方案包括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顶层设计;含义;必要性;方针政策正文: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改革新突破,使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强调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时,提出了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理念。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改革新阶段的迫切要求;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改革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一,改革顶层设计的含义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方针。

其实,“顶层设计”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原本是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设计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不仅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对设计对象的结构、功能、层次、标准进行统筹考虑和明确界定,而且十分强调从理想到现实的技术化、精确化建构,是铺展在意图与实践之间的“蓝图”。

“改革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科学中的哲学思想方法,以全局视角对改革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规范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路径,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改革顶层设计,内在地包括了当和今后中国改革的总体规划、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重点领域、先后顺序、实现路径等,强烈地表达了整体地、全方位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意向。

而就其整个国家的改革而言,顶层就是最高层,就是全党全国这一层。

改革顶层设计的整体方案包括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等。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方法2013年11月11日 04:07来源:人民日报分享到:53人参与08条评论0核心提示: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人民日报8日起就全面深化改革刊登系列述评。

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改革要“上下呼应”,摸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点面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变稳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相关文章指出,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这些都是“硬骨头”。

文章说,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统筹协调,上下呼应闯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篇)本报记者龚雯许志峰王珂改革无坦途,路该怎么走?35年改革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超的智慧不断探索改革路径,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创造了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方法论。

方法正确,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上”与“下”的呼应——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今年10月底,一项新举措牵动人心——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

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水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

它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的成果之一。

从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作者:张江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2年第2期20 12 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

胡锦涛主席强调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新的一年,既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方面有新进展、新成效,更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当前,无论是政府改革、国企改革,还是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体制改革,离建成完善的新体制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改革滞后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原因有四:第一,上上下下专注于发展,弱化了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用于发展,解决发展中碰到的煤电油运等等问题;地方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抓短期GDP 增速最大化。

所以,不少学者把中国政府形容为发展主义政府或增长主义政府。

第二,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

垄断行业改革很难推进,新的厂商很难进入垄断行业,竞争机制很难引入,国务院的两个“36 条”很难落实,重要原因在于,强势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对政府官员有很大好处,改革受到某些政府官员及相关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

第三,市场化改革中的争议影响改革进程。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对国有经济中垄断行业和垄断企业需要进行改革是个“伪命题”;有的文章强烈主张“国进民退”;有的人认为主张民富优先是奇谈怪论,挑拨人民群众同政府间的关系;还有的文章把当前国民收入差距过大归咎于民营经济发展过快,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这些论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的顺利进展。

第四,缺少改革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与有力推进。

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把原国家体改办同国家计委合并组建国家发改委,以期在发展中加速改革。

于是,中央高层就不再有专司改革的工作机构。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那次机构改革后,国家发改委几乎是全力以赴地处理经济高速增长中碰到的各种紧迫问题,较少顾及改革,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改革。

新的一年,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多领域发展战略,从改革方向、改革路径,规划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加强顶层设计的思考

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加强顶层设计的思考

关注和研究全球发展趋势,确保顶层 设计与国际规则、标准相衔接,提高 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 响力。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标准制定, 推动顶层设计的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发 挥更大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整合资源
它强调跨领域、跨部门的 资源整合和配置,以达到 最优效果。
高屋建瓴
顶层设计是一个高屋建瓴 的过程,旨在为决策者提 供明确、全面、可行的改 革方案。
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
顶层设计应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 性和协同性,避免碎片化、零敲碎打 式的改革。
前瞻性原则
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为未来的发展 和挑战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应对策略。
05
未来加强顶层设计的思 考与建议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的理论体系
01
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顶层设 计研究团队,引入多元化的理 论和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
02
加强对改革发展趋势的预测和 研究,不断更新顶层设计的理 念和思路,确保其始终与时俱 进。
03
促进顶层设计与实践的紧密结 合,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完善顶层设计的理论体系。
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各领域的改革都在有序推进。经济 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如利益 固化、制度瓶颈等。同时,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可操作性原则
设计出的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 明确指导实践,为基层探索和创新提 供方向。
包容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增 强改革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改革进入“攻坚战”阶段莫让“顶层设计”走形

改革进入“攻坚战”阶段莫让“顶层设计”走形

改革进入“攻坚战”阶段莫让“顶层设计”走形作者:王长江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2年第8期改革顶层设计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调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的膨胀。

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改革进入打“攻坚战”阶段,就是要“攻”调整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膨胀这个“坚”。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在即的今天,“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这一概念,表达出我们对推进全面改革的一种新认识。

但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对“顶层设计”的理解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

澄清这些误识,无论对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还是对拿捏改革尺度,都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也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随便往里装的筐,而是针对现阶段改革状况提出的战略思考,至少在四个方面应有明确的界定。

顶层设计不是事无巨细的执行方案在科技领域,一谈到“设计”,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为完成某件事情提供具体的图样、实施方案,总之和落实有关,因而越具体、详尽越好。

但是,体制改革意义上的设计却不是这样。

尤其顶层设计,更不能如此。

顶层设计的确切含义,应当是明确改革方向,划定改革边界,为来自第一线的改革探索留出空间,降低改革的风险。

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发展程度不一,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即使是常规性工作,尚且不能完全按一个模式进行,更何况改革,尤其是整体性改革。

指望制定一个在所有时期、所有情况下对全国所有地方都适用的详细规划,然后大家不折不扣地来执行就行,显然是天真可笑的。

其次是因为,全面的、整体性的改革涉及各种最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会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

不可能设想,我们对所有这些关系、矛盾、因素及其变化都了如指掌,提出一一对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曾经假设,因为掌握着科学理论,我们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包揽一切的规划,实现生产和需求的完全平衡,并因此而选择了计划经济。

在这方面,历史已经给了我们足够深刻的教训。

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

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

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可以说是从顶层设计开始,但是在实践中一路走过也免不了会有一些泥泞前行的情况。

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顶层设计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一直以全局、系统为出发点,进行全方位调整和改革。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理方式和理念。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为中国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引。

此外,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拓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质性支撑。

2. 泥泞前行
由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等众多因素,治理现代化之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比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制度创新不足问题、民主参与不足问题等。

在某些领域,中国还存在一些治理难题如环境污染、医疗卫生、社保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也能促进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在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必须正视各种问题,积极面对挑战,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一直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不断前行。

虽然在实践中有泥泞,但是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完善等多种手段促进治理现代化,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
大趋势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
2015年06月12日来源:凤凰财经
顶层设计,一个近年来频频被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工程学术语。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是重要的改革逻辑——由中央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对改革任务进行统筹规划,调配资源,高效实现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的2014,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的2015,这两年,中央一直“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改革。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论政治局会议、深改组会议形成的方案,还是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下发的文件,都体现出浓重的“顶层设计意味”。

为何如此这种现象,透露出中国改革的何种趋势和走向
顶层设计的三个关键词
近两年多来,中国的各种“顶层设计”密集出炉。

这些顶层设计,类别不少,有的叫“决定”,有的则叫“方案”、“意见”、“办法”、“规定”、“条例”、“纲要”等等,可统称“方案”。

这些方案,看似“应接不暇”,实则有规可循,可通过三个词读懂。

首先,“全面”。

理解为何如此众多方案密集出炉,先要理解一个词——“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既然要“全面”,涉及领域、地域、范围必然宽泛: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等体制要改,户籍制度等制度要改,足球等项目要改,新型智库等要建设,上海自贸区等要试点,京津冀则要推动协同发展,等等,它们无不属于“全面”中“一面”。

梳理十八大以来大量的顶层设计方案,不难,它们正是围绕“四个全面”铺开。

其次,“层次”。

顶层设计之间,层次分明。

有的位于“最高层”,属于“上位法”,如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的则属于“下位法”,就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某个方面展开。

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属于从严治党的几个方面。

第三,“有序”。

相关度高的顶层设计,衔接有序。

自贸区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

围绕此事,先有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3年9月),继而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审议的上海自贸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2014年10月),再是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2015年3月)。

即先有上海试点,继而经验推广,再是上海“进一步深化”,有条不紊。

着眼全局与具体领域:两年来的顶层设计
6月5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3次会议上,《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等5份文件被审议通过。

6月3日,中办下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

按照这一最新的制度设计,今后的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领导人员可以委托诸如猎头公司在内的第三方进行,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全球选拔”,进一步凸显专业性、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5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在各级单位和组织中设立党组,进一步发挥党组的领导作用。

这是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史上首个专门党组工作的制度性条例。

短短一周时间,以中央名义讨论和通过的制度设计就达到如此的密集频率。

这也是十八大以来两年多时间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中央深改组成立以来的18个月间,召开的13次会议中,已经审议通过60份文件;而在2015年以来召开的5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则有4份纲要、条例、意见式的顶层设计出台。

而最能体现“顶层设计”的全局性、系统性意味的,莫过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所绘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

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组会议、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文件,都可以视作是对这两次会议顶层设计蓝图的具体落实和拓展。

比如,高频的制度设计,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在国家安全层面,有首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在经济领域,有国企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自贸区试点等;在社会领域,户籍制度改革、养老金并轨、事业单位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媒体融合发展等都有涉及;在政治领域,则有司法体制改革、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党的统战工作条例、纪检干部派驻和选拔办法、协商民主发展等等。

在频密而丰富的制度设计中,既有诸如司法、财税、户籍制度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体系改革,也有诸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样针对某一个地区统筹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发展、足球改革等具体而细微的领域,也被上升至国家层面统一规划。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的逻辑,和试点的逻辑一直并行不悖,因为基层的经验,总能体现最鲜活的改革实际。

但进入改革深水区,中央的顶层设计也开始将试点逻辑涵括在内——司法改革、自贸区、地方债、农村土地改革,中央都设计了相应的试点。

从中国的改革史看,不断出现着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创新的结合。

地方自主的试验,会为中国改革带来不同的范本和经验;而由中央选择试点进行改革,则包含了对整体改革战略的思考和设计。

查漏补缺与啃硬骨头:破解改革真命题
为什么要进行顶层设计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6月5日,在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于近日印发,助力大众创业。

林念修介绍说,2014年,中国创业产生的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5万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成立1万个公司。

但在大量鼓励创新创业的措施背后,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国家发改委看来,由各部门、各省区市自主出台的支持性政策,交叉重复多,缺乏顶层设计,有的政策可操作性、落地性较差,改革性举措少;一些政策执行程序繁杂,传导时间较长;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出台的政策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联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份制度性文件应运而生,主要聚焦于创业中容易产生困难的融资等问题。

换句话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来自于实际的操作困难。

地方和部门解决不了的困难,就需要中央层面统筹规划。

类似的作用,也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上。

也有的顶层设计是出于“查漏补缺”的需要,填补的是长期以来的改革空白。

例如,新出台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就是第一个专门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党内法规,此前此处的制度规定一直欠缺。

对于党政机关如何选拔领导干部,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14),也有《公务员法》规定和保障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对于央企领导人员的培养和遴选,则有《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服务组织,一直没有独立的条例规定其领导人的组织事项,而只得依照《公务员法》施以管理,这一制度上的“真空”地带亟须填补。

新的规定,也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管理有独立规定可依,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更多的制度设计,则来自于“啃硬骨头”的需要。

司法、户籍、财税、国企改革等,每一项牵动多方利益的改革,都需要中央层面审慎研究,不仅推动改革落实,更要推动改革有序、长远地进行。

在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形势所需。

具备全局性、协调性、战略性、长远性等特点的顶层设计改革方式,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和关键期,越发彰显其重大意义。

治理化与依法治国:改革逻辑与走向
从理论上看,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决议、‘四个全面’的理论指导,给顶层设计设立了理论框架。

而针对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民众要求公平正义、要求在改革发展中得到‘获得感’的呼声也很高。

在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共产党越来越主动而明晰地把握着改革的方向、节奏和力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顶层设计的意味越来越浓的原因。

换句话说,密集的顶层设计,正是落实“四个全面”要求的体现。

例如,为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面对京津冀地区巨大的人口规模,日渐扩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首都愈发凸显的“城市病”,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协调三地发展、激活城市活力、推进共同繁荣;面对雾霾的频繁笼罩、能源的不断消耗,首个关于生态的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全局性协调生态环境治理。

十八大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央的顶层设计有三个特点:
一是全面性,过去我们的改革重点放在经济上,而现在则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教育还是司法、养老还是户籍,更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更关心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领域;
二是制度特征明显,过去性的比较多,很多体现在领导讲话、指导等内容里,现在则落实在制度性的条文中,形成刚性制度约束;
三是制度的联动性——过去的改革措施更多是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改革,而顶层设计则要求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一个方面的改革能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补充、相互映照。

比如事业单位的改革、政府自身的改革、国企改革,都与经济创新发展相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