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改革方略的一个重大发展
十四五顶层设计内容
十四五顶层设计内容1. 引言十四五顶层设计是指中国政府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间(2021年至2025年)所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十四五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
2. 经济发展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
重点包括:2.1 高质量增长中国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同时,加强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2.2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等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
2.3 开放型经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经济体的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3. 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
3.1 教育优先中国将继续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3.2 就业促进中国将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创业。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推动灵活就业和新型职业形态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3 医疗卫生改革中国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加强医疗资源配置和分配,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
3.4 文化体育兴国中国将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推动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
4.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1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4.2 数字经济发展中国将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顶层设计绝非“改革计划书”
顶层设计绝非“改革计划书”作者:辛鸣来源:《记者观察》2012年第07期“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对中国改革最形象的描述,30余年来,中国社会通过“摸石头”跨过了一条又一条的改革大河;近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对改革又有了一种新的期待与呼唤——“顶层设计”。
应该说,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表明中国社会对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更加深化,但如果片面理解顶层设计的意蕴,并据此而简单否定“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对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是很不利的。
改革从不忽视理论指导的重要,更不否定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的必要性。
改革需要设计,改革也可以设计,尤其是顶层设计。
但是,顶层设计不是成立一个什么权威部门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什么“一揽子计划”“终极方案”,然后发一道“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照此改革,这样的行为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的思维是要犯大错误的。
尤其是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从教科书上照抄下来就是从外国人那里照搬过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与中国火热鲜活的改革实际相差千万里,还可能把中国的改革引到歧路上。
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方案设计”。
我们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是看到在鲜活的实践面前,任何“计划”都是苍白无力的。
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场中各怀心事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磨合而各得其所。
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与膜拜实在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第二,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用好制度代替坏制度”。
有的同志讲,我们现在的改革之所以好像人人都不满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好制度”,只要设计出“完美制度”改革便可一劳永逸。
其实不是这样的。
制度研究告诉我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往往是一句空话,甚至是谎话。
任何制度都有其偏好群体和优势策略,这是由“制度非中性原则”决定的,从来没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制度存在。
顶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顶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顶层设计是指由政府、企业或组织等高层领导制定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总体规划,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向、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条件。
其目的是为了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和有效性,加强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顶层设计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总体性:顶层设计考虑的是全面、系统、长远的问题,需要站在全局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
2. 战略性:顶层设计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地区或组织的发展方向,确定关键领域的战略重点和应对策略。
3. 科学性:顶层设计必须立足于客观、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并依靠严密的研究和分析来支持和指导决策。
4. 有效性:顶层设计必须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实现预期目标和效果。
顶层设计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如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
此外,顶层设计也需要不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我们要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我们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把服务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忠实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有力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建军百年之际发出时代强音,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新时代军改探索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一起来看——■“我军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挑战意识,保持战略定力与必胜信心、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坚持方向标准与聚焦实战需求‘三个统一’”一、《解放军报》刊载《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强军战略研究(第七篇)》,发表全军高级干部研讨班学员尹希哲的《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我军建设发展行稳致远》一文。
作者认为,新一轮改革全面启动以来,全军上下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保持“三不”一致,做到了战略定力、必胜信心和方向标准融为一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适时启动军改,先后形成了四个历史发展的伟大节点——十八大;十九大确立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部队时强调的一系列战略思想、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两个确保”等等。
这些思想指引着我军在面临各种风险考验和困难挑战时始终能保持定力,以必胜信心和战略定力推进部队建设发展行稳致远。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艰巨繁重,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晰的战略判断、清醒的战略定力、坚定的必胜信心来应对前进中风险挑战。
1、把改革成效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的试金石,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
对党绝对忠诚,是我军从胜利的根本保证。
军改从启动到结束的13个月时间里,全军上下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和政治品格。
各级党委以军改为契机强化政治担当,以“最坚定的意志、最严明的纪律”全面从严治党治军,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全面深化改革与老百姓的生活的关系调研个人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与老百姓的生活的关系调研个人心得体会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我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三点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统一。
改革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改革统领一切。
必须坚决树立以改革统领一切的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社会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稳定作为基础和前提。
深化改革,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前提是必须保持社会稳定。
没有稳定,改革就无法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切都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切实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既要高瞻远瞩,又必须坚持在稳定的框架内进行,以会不会影响稳定、能不能促进稳定作为推进改革的现实遵循。
要切实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将社会稳定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在稳定中推进改革。
要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着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感、尊严感、幸福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加强顶层设计。
重视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当前我国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从大局出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这就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改革。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适应这种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我们必须增强全局意识,加强宏观思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与反思1980—2020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21/No.1本刊特稿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与反思:1980—2020阮成武[摘要]新时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进路,目标模式由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人才的二元模式、“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转轨模式,走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融合模式;体制机制由权责向地方政府下移、向市场和社会让渡,走向形成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机制;路径方略由重点领域/破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围绕中心目标开展系统综合改革,走向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深化改革。
比较而论,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具有相对滞后性,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缺少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应增强顶层设计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实施机制、评估反馈和问责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逻辑进路改革堪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一直坚持摸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既是新时期以来教育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重要保障和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②*有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顶层设计定义为“在高层领导下,以基层建议和专业论证为基础,就目标模式、体制机制、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等,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总体安排与部署”③。
就教育改革而言,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可以归并为一个层面,构成顶层设计的路径方略*回顾新时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历程,总结经验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形成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主体框架及推动其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越来越凸显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深化改革势在必行*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开启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前奏*此后,基础教育在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过程中,不断形阮成武,法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芜湖241000)%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学一般项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BFA160040)的研究成果%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09-24,http: //wwx xinhuanet.corn/pOi-tics/2017-09/24/j_1121715834.htmi,2020-03-11)③王建民、狄增如:《“顶层设计’的内涵、逻辑与方法》,《改革》2013年第8期)014成具有自身逻辑进路的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迈出崭新的改革步伐。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概念〃一带一路”,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简称。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髙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西汉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
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作者:庞立平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04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了,开始由基层冲动推进了改革,中间又有高层顺应形势部署了改革,在上下的互动中,我们走上了曲折前进的改革之路。
现在思考未来改革的路径和路线图,我认为改革总体应该进入到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新阶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所谓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就是要以全局视角对改革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协调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和成本。
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意义其一,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步骤、改革的内容必须由高层统一安排和部署,不能自行其是搞改革。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广、社会领域广泛、情况十分复杂的国家,重大改革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基本路径。
中央要加强对改革全局、改革进程的指导和调控,有力推动改革。
我们讲“宏观调控”,不能只局限于经济活动,对改革活动也应该进行宏观调控,即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其二,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必须相互衔接和配套,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都要互相协调。
此次改革称为全面改革,强调改革的五位一体,就内含总体推进、协调推进的意思。
解决任何一个难题,都需要综合措施。
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没有户籍制度、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保障,农民工成为新市民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缺乏就业、住房、社保、人口管理等方面支撑,“异地高考”的阳光便难以照进现实;少了工资制度、税收调节、分配秩序、公共财政等方面创新,收入分配改革就会步履维艰;欠缺法制规范、行政整合、信息公开等配套政策,食品安全就会出现“七八个部门管不了一只鸡、十几个单位管不好一桌菜”的怪事。
老百姓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这些改革难题说明,没有全面改革的统筹谋划,没有各项改革的协同推进,就难免顾此失彼、相互掣肘。
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中央政府决定改革后,采取的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八十年代,中央政府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错,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
一旦局部改革试验成功,立即总结经验和形成政策在全国推广。
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都是这种改革方式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当微观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发生实质性变化后,就对财税、金融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这推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和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并使九十年代中期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治参与方式的变革提出迫切要求。
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的“利益倒逼改革路径”。
这种路径之所以在中国取得阶段性成功,就在于它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法则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冲动和政府对改革自觉性引导相结合,是以往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指的是人类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本能,政府改革的自觉性则来自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和理性思考,至少包括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深刻反思,对建立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坚定认同和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理性认识。
与以往不同,中国“十二五”《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第一,虽然实验和试错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推进的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各领域,必须制定总体规划,对系统目标、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深化改革的舆论共识,并以立法形式固化改革成果,其动力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虽然初始动力仍在基层,但任何局部改革实验都无法替代对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
论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中国的历史,可以从“改革”这个词来解读。
一方面,《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整个民族的基因之一;另一方面,“天不变,道亦不变”也是这个民族的基因之一。
中华民族经历了诸多挑战,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个规律:什么时候日新的基因、改革的基因战胜了天道的基因、守旧的基因,什么时候就能战胜挑战;反之亦然。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高度评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这份《决定》从整个民族发展面临的挑战出发,不回避危机,理性务实地设计了未来5~8年的改革,在多方面达到社会预期,对凝聚改革共识、提振改革信心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措施落地、改革实际执行层面还面临诸多挑战,能否尽快形成改革的体制机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明确新任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
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要弄清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然后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第一,人们的需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了发展型新阶段。
在生存型阶段,主要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发展型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阶段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
发展阶段变化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社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
这些年,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不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而在于发展型需求的体制机制不到位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商业上的最大发展机遇,不在于传统的衣食行业,而在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领域。
第二,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真正从大局出发
全面深化改革要真正从大局出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真正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要求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注重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改革合力。
顶层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要注重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重点。
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和问责机制。
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要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我治理能力,激发社会活力。
五、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要加强与各国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六、坚持渐进式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渐进式改革,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要在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化解风险和矛盾,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七、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要求(完整版)
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求(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欢迎下上层正式提出并首肯了顶层设计概念,既是针对社会对改革期望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根本性制度变迁和最终确立方式的一种明确,更是对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种当担和承诺。
从社会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改革的呼声来看,顶层设计隐喻了几个方面的关键词需要明朗化。
关键词之一,顶层深化共识。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那么顶层对改革方面重大问题的认识必须达成一致并不断深化。
改革至今,已经不再能摸着石头过河了,改什么,如何改,重大的改革理念、目标手段、根本的改革方向等方面应当明确。
首先,顶层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方向上要达成共识,进而在目标与路径、过程与结果中达成对应关系。
另外,改革还在路上,改革需要再次突破也是需要达成的共识。
在社会管理方式和国家治理模式等重要方面的观念更新上要达成共识,进一步激发社会发展的自动力和潜力。
政府职能围绕维护公平公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府控制和利用公共资源的方式收缩到公共财政层面上的认识需要统一。
凝聚改革共识,应当在利益多元化和话语多层次的基础上形成协商对话机制。
在改革重大问题上努力达成思想统一,改革的行动合力就会更大。
关键词之二,顶层直面表白。
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更是回归之路进退之中的调整。
与前改革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结构、科学技术、治理方式和制度环境等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置身于这一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并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而改革在许多方面应是一个回归之路,需要向民众传达真实的信号,尤其要撇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虚假观念和虚幻的承诺,否则遗留的虚假观念与改革期望形成的落差一起会阻碍改革的推进。
改革既是观念的更正,更是真实制度的改进,要让社会回归真实、回归本原,让民众回归自我、回归理性,让制度向人权保护和法治建设演进,不断完善保障有效的私有财产制度和民主平等的公共政治制度,实现颠倒之颠倒。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党的十七大最早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B.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改革开放的目标C.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D.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参考答案:A[判断题]2、“四个全面”理论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吏是三大战略举措。
参考答案:错[多项选择题]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这体现了()。
A.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辩证统一D.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参考答案:A,B,C[单项选择题]4、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第一次将()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两轮”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依法治国C.全面从严治党D.对外开放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5、()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A.“四个全面”B.“五大发展理念”C.“三严三实”D.“两学一做”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6、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四个全面”是指()。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B.全面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任务。
论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伟大意义
论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伟大意义作者:雷坚王从英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1年第06期[摘要]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蕴含的创新、求实、担当、奋斗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具有新的时代价值与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人民前进的新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在新时代继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动力所在;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来源。
[关键词]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时代价值;伟大意义1978年,党中央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审时度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上的步伐愈发坚定和自信。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焕发强大力量,将继续激励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之路上奋勇前进。
正如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①一、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内涵(一)自我革命、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自我革命、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更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动力来源。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②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精髓所在,即破旧立新,在于突破、打破老旧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发展路径,取得新的发展实效。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同时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促进制度完善,凸显制度活力。二是国家指导与地方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坚定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制度体系,调整利益格局,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加强国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和指导。而实现改革目标,完成改革任务,需要地方创新和基层探索,创造性地解决各地、各行业、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如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过程中,就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来。三是政府推动与市场决定有机结合起来。《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改革的顶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政府推动改革,但是,激发改革动力,加大改革力度,制定改革措施,加快改革进程等,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依赖市场体系,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决定又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服务,如非公有制各种经济形式要在市场中有更大发展空间,就需要政府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只有实现政府推动与市场决定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正确把握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是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的逻辑统一。顶层设计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概括、规律把握基础上的宏观设计,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实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提出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二是路线图与试验场的内在统一。顶层设计是在基层创造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路径等的总体设计,描绘改革的路线图,摸着石头过河是对顶层设计的改革路线图的具体实践,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激发地方和基层改革的创造性。三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实质统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一方面是要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改革大局和走向,突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和谐、避重就轻、利益固化等问题;另一方面是要继续支持各层次、各领域的大胆探索,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什么是“改革顶层设计”
龙源期刊网
什么是“改革顶层设计”?
作者:
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11年第02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反复提到加强“改革顶层设计”这一全新的概念。
我们知道,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
换句话说,在系统工程学中,顶层设计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总的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混乱无序。
从工程学角度来讲,顶层设计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
例如,要完成某一项大工程,就要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从我国目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完善,要求我们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作者:张岭泉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0期“顶层设计”到底指什么?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认识这一来自中央的战略性提法?我们有必要沿着四个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澄清并厘定其内涵,构建对这一关键词以及衍生理论和制度设计的科学认知。
问题一:为什么要引入“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作为一种战略思路被引入到改革话语体系中是有其宏观背景和具体情境的。
关于当前要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其中有三点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第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渐进式的改革已经遭遇挑战。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的改革已经涉入“深水”区,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其根本目的固然在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在于重点领域目前的利益格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
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渐进式”和“修补式”措施能够解决得了的。
第二,伴随着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建设和运行模式已经逐渐明朗,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整体布局已经日渐清晰,制度建设积累的结果以及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都表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需要,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到今天,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运行和要素互动已经系统化和网络化,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接下来的改革就越来越像一项系统的“网络工程”,要实现整体的良性运行,必须要有能够贯彻总体战略价值和理念的“蓝图”,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的整体的、系统的、把控全局的设计,用以指导实践,这就是“顶层设计”之所以被引入高端战略构思的主要原因。
从中央的视角来看,“顶层设计”意味着一种态度和理念:从态度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改革势在必行,政府责无旁贷,要担负起“总设计师”的角色;从理念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呈现,那就是在尊重基层创新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改革的蓝图要高瞻远瞩并从全局着眼。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作者:赵凌云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10期【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理论深刻变革【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思想理论创新引领的,实践创新反过来推动思想理论创新发展和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初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初步构建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理论体系。
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十年改革实践创新不仅使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与目标、依据与内涵、路径与方法的认识,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理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
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年改革实践创新发展和丰富了对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与目标的认识。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毛概第十一章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1. 必要性:改革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和伟大斗争的主要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二)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的原则1. 坚持党对改革集中统一的领导。
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取决于党和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统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2. 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
3. 坚持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4.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内容总目标: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要求:制度更加科学、完善,为党的事业、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层设计:改革方略的一个重大发展——学者四人谈时间:2011年01月24日09时57分来源:北京日报“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改革顶层设计”,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强改革设计”,这体现了我党改革思想的重大进展。
那么,如何理解改革“顶层设计”的内涵?“顶层设计”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我国下一步改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本刊特约几位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编者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邹东涛(中央财经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顶层设计”是源于系统科学的一个概念,指用系统、全面的视角,审视系统建设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顶层设计”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其一,指设计机构的最高层,即中央政府。
“顶层设计”便涉及到由中央政府出发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系统化设计。
既要解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利益团体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又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外的关系问题。
“顶层设计”就是强调这一切工作都由最高层的中央政府开始的系统工程,而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零敲碎打。
其二,指设计水平的最高层。
“顶层设计”的对象是一切工作的总体性、根本性、长期性依据,是从最高层次进行的全面设计,立足长远,不同于某个地区、某级政府或是自下而上式的改革思路。
强调的是最关键、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制度性变革,是其他改革工作的指导和前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之火从安徽小岗、经济特区烧向全国,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再到涉及财政、金融、价格、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工作逐步展开和推进。
在人口、资源、资金、技术和国际社会多重压力下,逼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经验。
时间短、任务重,30多年来经济总量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遗留了诸多问题。
分税制改革改出了“土地财政”,房价居高不下;国企改革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医疗体制市场化,反使“看病难、看病贵”更加普遍;教育体制改革,抬高了学费,降低了教学质量;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先富带动后富难以实现。
种种问题很难通过制定一、两条政策来解决,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
而今,改革工作若要深入,再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要驾船过河或建桥过河。
是驾船还是建桥?就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考虑和设计,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其实,我党对改革思想的认识随着改革实践的推进而在不断地深化。
多年来中央历届重大会议都体现了“顶层设计”思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帷幕,确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要立足中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提出科学发展观;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这些决定和文件都是对国家长远发展进行的根本性规划,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逐渐清晰,均体现了“设计”思想。
“顶层设计”是促使改革工作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迫切要求从根本上做出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国崛起的实现以及由“国富”到“民富”的跨越都需要系统、全面的设计作为保障。
顶层设计不仅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到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设计。
这四方面的全面、协调推进将是今后改革工作的重心,但必须先做好顶层设计,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协调多方利益,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只有搞好顶层设计,才能确保改革成果为民众共享,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改革的重点突破需要“顶层设计”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未来5年,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处于历史性转折和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需要按照公平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要求,在重点领域突破。
发展方式重点领域的改革都带有结构性改革的鲜明特征,都需要把握改革的关联性和配套性增强的现实需求,加强中央层面的统筹规划。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未来5年,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为撬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提供一个战略支点,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内生动力。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涉及到国家、企业、居民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涉及到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涉及到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涵盖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整体性建构。
这样的改革,单靠在地方层面的探索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建立就业优先的体制机制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始终处于发展问题之首。
就业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体制问题,既涉及到产业结构中扶持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所有制结构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宏观调控优先目标的考虑,涉及到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改革。
这样的改革决定了只进行某一个领域的改革很难奏效。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推进2亿多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未来5-10年不可回避的全局性重大课题。
农民工市民化涉及到现行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
以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为例,涉及到跨省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在流出地,但其接受教育在流入地,尽管一些发达地区做了不少探索,在跨省区协调上的问题不解决,改革局限在地方层面是难以有大的突破的。
要建立高层次的改革统筹协调机制。
从领导和谋划改革的要求看,成立由中央直接领导的中央改革领导协调机构,有利于从全局上把握改革的进程:强化改革的决策机制,对每一项重要的改革做好总体部署,使改革决策机制更加统一有力;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对各方面的改革实施具体、统一协调;综合把握改革的总体情况,改善改革的推进方式,把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地方性改革试验有机结合起来。
“十二五”时期既是改革的历史转折期,也是改革的战略机遇期。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改革,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制定理性务实的改革路线图。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取决于决心和勇气。
从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看,由于改革触及到分配领域,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的制约下,没有决心和勇气,一些领域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一些领域改革的方案制定尚未提上日程,一些局部领域的改革虽然推出了但没有最终解决问题。
比如公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难啃的“硬骨头”能不能进入规划,能不能付诸实施,主要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排除阻力,适时出台重大领域的改革方案。
比如在“十二五”初期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会提振全社会对改革的信心。
按照民富优先的要求,尽快出台财税体制、行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方案,对推进全面改革意义重大。
改革方案要有战略性和综合性周天勇(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十二五”期间,中国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进行改革攻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总揽全局、统筹把握、合理规划,才能保证体制改革的顺利和成功,这就是“顶层设计”。
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十二五”期间应当有一个渐进性的改革规划,对于近期的任务、中长期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等等,都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考。
首先,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
就是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体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更多地借鉴和吸取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更好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
这是能否有效推进中国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是连续性原则。
制定体制改革方案并不是要终止原有的政治改革和发展进程,另起炉灶,而是要承前启后,在承认历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定新的体制改革战略规划。
三是可行性原则。
体制改革规划制定的目的在于执行,改革方案的实施必须具备方案实施的现实条件。
因此,在制定改革规划时必须充分估计各种因素对改革实施的影响,注重可行性分析,使体制改革规划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
否则,改革方案再好也无法实现。
四是预测性原则。
体制改革规划在时间概念上是以实现发展目标为诉求的行为,是对未来体制发展趋势的一种预先分析和选择,这种预先分析和选择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因此,必须对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统筹。
其次,制定体制改革方案作为一种决策过程,是对各种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可能、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过程。
从程序上来说,方案制定包括问题的界定、目标的确立、方案的设计、后果的预测和方案的选择五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阶段或环节。
制定体制改革规划,必须首先明确体制改革目标,这是制定改革规划的第一步。
改革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措施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改革目标是政策制定的指导目标,也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的基础。
体制改革方案制定出来后,还要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实施的可行性,即方案被抉择机构或决策相关的群体接受的可能性。
二是经济可行性,需要多少成本,即获得政策资源(包括一般性资源和特殊资源)的可能性。
三是社会可行性,主要是发展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群体阶层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事实上,改革方案制定的目的在于规划国家长远的发展问题,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改革方案抉择的最基本的依据。
体制改革规划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有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智囊团对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证。
重大改革应走“自上而下”的路径李志昌(云南省楚雄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30多年的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成效不可否认。
但是,在改革具体过程中,由于认识偏差和方法不当,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改革基层化。
一些重要的改革仅仅停留在基层,难以上升到宏观层面或推广到全局。
二是改革局部化。
一些改革局部化进行、单方面推进,没有系统整体谋划,缺乏配套协调性。
三是改革利益部门化。
某些主导改革、制定改革措施的部门,不从全局角度考虑,而从部门利益出发,改革措施倾向于维护部门既得利益、追求部门更大利益,这种现象实质上是“改革垄断”。
四是改革各自为政、各搞一套,造成改革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