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陈家刚: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节点,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更积极、更理性、更客观地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不断地完善自身社会政治体制,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中国的发展在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西方国家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世界历史进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观念上实现新的突破,进而推动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突破,什么时候就能够比较快速健康地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突破,是对“两个凡是”的突破,这种突破顺利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顺利实现了拨乱反正,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突破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禁锢,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当前,我们又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能否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能否在民主发展等问题上有勇气和智慧实现突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发展,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全党、全社会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必须“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意识形态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领域的改革:包括市场化改革、产权改革、金融改革等,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以提高社会公平性、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3. 政治体制的改革:包括减少政府权力、加强监督制约、推动依法治国等,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责任性和效能。
4. 文化领域的改革: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制度的改革等,以推动文化创新和多样性。
5.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等,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6. 对外开放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以深化对外交往和互利合作。
这些趋势都体现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7.21•【分类】正文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同志们: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
行政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管理和治理。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意味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
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个话题,并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行政体制。
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力范围。
行政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国家治理、机构职能调整、规范行政权力、提高政务公开度等多方面内容。
因此,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对于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和提高政府信任度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切实解决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首先,行政机构的职能领域应该调整得更科学。
国家行政机构的职能范围应该更加明确和细化,分工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
其次,行政权力应该得到更加科学的管理。
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等措施,保证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三,行政机构的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加现代化的升级。
所有的行政机构都必须通过理顺管理架构,落实制度管人,注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职业化制度等多方面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行政机构的分权制度应该得到进一步改善。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合理分工,形成更加合理的管理格局。
最后,我们需要强化对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实施力度。
行政体制改革与实践密不可分,依靠顶层设计和制度铺就的大道,要把不断深化改革落到实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必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全方位措施,包括优化人才机制,培养和引进更多人才,建立健全改革评估制度,及时监察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社会各参与各方面力量,搭建合适平台。
综上所述,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需要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行政机构需要加快政务信息化进程,营造开放式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用更加透明、高效的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互动,这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2015年06月12日来源:凤凰财经顶层设计,一个近年来频频被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工程学术语。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是重要的改革逻辑——由中央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对改革任务进行统筹规划,调配资源,高效实现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的2014,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的2015,这两年,中央一直“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改革。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论政治局会议、深改组会议形成的方案,还是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下发的文件,都体现出浓重的“顶层设计意味”。
为何如此?这种现象,透露出中国改革的何种趋势和走向?顶层设计的三个关键词近两年多来,中国的各种“顶层设计”密集出炉。
这些顶层设计,类别不少,有的叫“决定”,有的则叫“方案”、“意见”、“办法”、“规定”、“条例”、“纲要”等等,可统称“方案”。
这些方案,看似“应接不暇”,实则有规可循,可通过三个词读懂。
首先,“全面”。
理解为何如此众多方案密集出炉,先要理解一个词——“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既然要“全面”,涉及领域、地域、范围必然宽泛: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等体制要改,户籍制度等制度要改,足球等项目要改,新型智库等要建设,上海自贸区等要试点,京津冀则要推动协同发展,等等,它们无不属于“全面”中“一面”。
梳理十八大以来大量的顶层设计方案,不难,它们正是围绕“四个全面”铺开。
其次,“层次”。
顶层设计之间,层次分明。
有的位于“最高层”,属于“上位法”,如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的则属于“下位法”,就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某个方面展开。
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属于从严治党的几个方面。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图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目标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迫切性:面对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势头,社会改革也被提上重要日程,重点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应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在全面总结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吸收地方改革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新一轮改革方案。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目标:一、政治领域改革。
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还是推进法律公开公平公正,重点是司法体制改革,将纪委和司法的部门,从地方党委和政府独立开来,变成单线条的、中央垂直管理系统。
党中央通过中纪委管各级纪委,通过两高管各级检察院、法院系统,一个中央常委管纪委,一个中央常委管检察,一个中央常委管法院。
1是各地法院、检察院独立出地方政府和地方政法委,由北京通过最高法直接领导,各省市法院、检察院分支机构拨款、人事都由最高法院决定。
2是把监察局和反贪局从行政序列中独立出来,合并到纪委,参照美国联邦调查局、香港廉政公署的模式,变成一个独立的由上至下的独立机构—纪委(反腐败局),不受地方政府和党委领导。
纪委(反腐败局)以肃贪倡廉为目标,采取防止、教育及调查三管齐下的方式执行,调查对象为公务员至公共事业机构,包括所有私人机构。
中纪委直接管理各级纪委(反腐败局)反腐败局,各省市分支机构直接由中纪委(反腐败局总局)领导,拨款和人事由中纪委(反腐败局总局)决定。
各地方反贪腐局官员采取四年任期,定期调换。
这样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党中央通过中纪委管党纪,通过两高分管司法的检察、法院系统),地方省市及以下政权的三架马车的模式,即地方党委政府(省委书记可以兼任省长)、司法、纪检三权分离,就是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的互相分离监督,纪委独立监督同级党委政府的党纪腐败行为,检察院对同级党委政府行使检查权,法院独立审判,党委政府在纪委、司法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只能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使国家法律会落到实处,改善了邓的政权体系即党委、政府的2权结构,将极大改善从体制上反腐败,政权结构接近于西方政体,更加完善,有利于政治清明和加强党中央的领导全局的能力。
顶层设计:国企改革3 年行动
顶层设计:国企改革3 年行动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20年第11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10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今后三年对于党中央、国务院“1+N”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的落实,是具体施工图,主要聚焦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八方面重点任务包括: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四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提高效率;五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六是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七是推动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行动落实落地;八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的主旋律就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工作底线,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具体路径,按照“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具体实施路径:一是分层分类推动改革。
混改更多是要聚焦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
二是合理设计和优化股权结构。
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进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治理。
至于非上市公司,相应的股比还可以再大一些。
三是深度转换经营机制。
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对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希望混改的企业在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方面率先突破。
四是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一、引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改革措施的协调一致性和整体效果。
二、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指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对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改革中,顶层设计即为制定改革目标、确定改革方向和措施等,并将其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
它需要考虑到各个领域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各项改革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三、系统全面的意义系统全面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分析。
只有从系统性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同时,系统全面的分析还能够避免改革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确保改革的整体效果和可持续性。
四、顶层设计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1.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能够统筹规划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改革任务,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协调、相互支持。
它能够使得改革工作更加有条不紊,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2. 推动整体转型:通过顶层设计,可以将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改革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推动整体转型。
这样可以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整体效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
3. 确保政策衔接:顶层设计能够确保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同。
它可以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各项政策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4. 提高治理效能:通过顶层设计,在制定具体措施时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这样可以提高治理效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如何进行顶层设计1. 明确改革目标: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这需要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改革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2. 统筹协调:在确定改革目标后,需要对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改革任务进行统筹协调。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优选稿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2015年06月12日来源:凤凰财经顶层设计,一个近年来频频被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工程学术语。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是重要的改革逻辑——由中央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对改革任务进行统筹规划,调配资源,高效实现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的2014,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的2015,这两年,中央一直“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改革。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论政治局会议、深改组会议形成的方案,还是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下发的文件,都体现出浓重的“顶层设计意味”。
为何如此这种现象,透露出中国改革的何种趋势和走向顶层设计的三个关键词近两年多来,中国的各种“顶层设计”密集出炉。
这些顶层设计,类别不少,有的叫“决定”,有的则叫“方案”、“意见”、“办法”、“规定”、“条例”、“纲要”等等,可统称“方案”。
这些方案,看似“应接不暇”,实则有规可循,可通过三个词读懂。
首先,“全面”。
理解为何如此众多方案密集出炉,先要理解一个词——“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既然要“全面”,涉及领域、地域、范围必然宽泛: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等体制要改,户籍制度等制度要改,足球等项目要改,新型智库等要建设,上海自贸区等要试点,京津冀则要推动协同发展,等等,它们无不属于“全面”中“一面”。
梳理十八大以来大量的顶层设计方案,不难,它们正是围绕“四个全面”铺开。
其次,“层次”。
顶层设计之间,层次分明。
有的位于“最高层”,属于“上位法”,如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的则属于“下位法”,就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某个方面展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7.18•【文号】•【施行日期】2024.07.1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
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可以说是从顶层设计开始,但是在实践中一路走过也免不了会有一些泥泞前行的情况。
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顶层设计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一直以全局、系统为出发点,进行全方位调整和改革。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理方式和理念。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为中国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引。
此外,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拓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领域,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质性支撑。
2. 泥泞前行
由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等众多因素,治理现代化之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比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制度创新不足问题、民主参与不足问题等。
在某些领域,中国还存在一些治理难题如环境污染、医疗卫生、社保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也能促进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在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必须正视各种问题,积极面对挑战,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一直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不断前行。
虽然在实践中有泥泞,但是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完善等多种手段促进治理现代化,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中央政府决定改革后,采取的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八十年代,中央政府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错,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
一旦局部改革试验成功,立即总结经验和形成政策在全国推广。
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都是这种改革方式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当微观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发生实质性变化后,就对财税、金融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这推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和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并使九十年代中期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治参与方式的变革提出迫切要求。
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的“利益倒逼改革路径”。
这种路径之所以在中国取得阶段性成功,就在于它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法则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冲动和政府对改革自觉性引导相结合,是以往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指的是人类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本能,政府改革的自觉性则来自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和理性思考,至少包括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深刻反思,对建立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坚定认同和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理性认识。
与以往不同,中国“十二五”《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第一,虽然实验和试错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推进的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各领域,必须制定总体规划,对系统目标、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深化改革的舆论共识,并以立法形式固化改革成果,其动力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虽然初始动力仍在基层,但任何局部改革实验都无法替代对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
郑永年: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地方动力和社会力量近年来,“顶层设计”已经成为中国改革话语的关键词。
中国这些年的改革进展不大。
这并不是因为没有改革动力。
中国所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就足以构成改革动力。
改革动力没有被有效转化成为改革政策,这是个政治问题。
如何制订有效的改革政策,顶层设计变得重要起来。
实际上,“顶层设计”的需要和强人政治时代的结束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治领导层的政治意志。
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意志,即使存在着巨大的改革要求,也不能转化成为改革政策。
在强人政治时代,政治领导层的政治意志比较容易转化成为政策并加以实施。
在强人政治之后,领导集体的政治意志变得非常重要。
但是,较之强人的政治意志,集体政治意志比较难以形成。
在这方面,目前的中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些人只知道“不做什么?”或者“什么不能做?”,但不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这是个大的政治问题。
中国面临经济社会甚至政治方面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都要在改革过程中获得解决。
没有强烈的集体政治意志,只能导致面对问题却无动于衷的局面。
其次,强人政治之后,政策的动员能力也出现了问题。
执政党领导层必须作集体的动员,但集体动员能力从理论上说容易,实际上则非常困难。
这些年来,很多政策就是因为政策动员能力的缺失,往往停留在字面。
政策的执行不仅受制于体制内部因素(横向面的官僚部门和纵向面的中央和地方关系),而且也受制于社会上的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和政权有紧密关联的既得利益集团。
当(中央)改革者的权威不断弱化的时候,就需要顶层设计。
不过,不能简单把“顶层设计”理解成为中央集权。
实际上,“顶层设计”要解决的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集权之下的不改革局面。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强人政治时代的过去,中央权威开始感受方方面面的制约。
因此,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维护中央权威”的目标下,各方面的权力开始集中于中央,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和人事任命等等,很快就改变了自1980年代以来的分权状态。
全面深化改革要真正从大局出发
全面深化改革要真正从大局出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真正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要求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注重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改革合力。
顶层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要注重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重点。
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和问责机制。
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要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我治理能力,激发社会活力。
五、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要加强与各国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六、坚持渐进式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渐进式改革,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要在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化解风险和矛盾,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七、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论“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摘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是改革新阶段的迫切要求,也是改革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整体方案包括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顶层设计;含义;必要性;方针政策正文: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改革新突破,使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强调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时,提出了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理念。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改革新阶段的迫切要求;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改革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一,改革顶层设计的含义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方针。
其实,“顶层设计”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原本是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设计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不仅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对设计对象的结构、功能、层次、标准进行统筹考虑和明确界定,而且十分强调从理想到现实的技术化、精确化建构,是铺展在意图与实践之间的“蓝图”。
“改革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科学中的哲学思想方法,以全局视角对改革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规范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路径,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改革顶层设计,内在地包括了当和今后中国改革的总体规划、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重点领域、先后顺序、实现路径等,强烈地表达了整体地、全方位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意向。
而就其整个国家的改革而言,顶层就是最高层,就是全党全国这一层。
改革顶层设计的整体方案包括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等。
中央改革方案
中央改革方案
中央改革方案的出台是为了推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该方案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央改革方案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该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中央改革方案着重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该方案提出,要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这项改革举措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增强社会稳定性和凝聚力。
此外,中央改革方案还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改革。
该方案提出,要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
这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制度的信任,同时也鼓励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中央改革方案还关注了生态文明建设。
该方案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这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呵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中央改革方案的出台是为了推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该方案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强调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内容。
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保护环境,增强社会稳定性和凝聚力。
浅析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
浅析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摘要】“顶层设计”在十二五计划中首次被提出,在当今中国改革面临进一步深化的时刻这个词被领导人多次反复地强调,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更要有统筹全局,全面规划地宏大眼界。
本文立足十八大反复强调的“顶层设计”详细地阐述其构建、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顶层设计;底层设计;改革十二五计划中出现了“顶层设计”这个工程学上的专业词汇,在之后的建设方案中,“顶层设计”迅速地在中国社会中传播。
国家领导人和决策中逐渐地加强了对顶层设计的重视,在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的改革在带来成绩的同时引发出了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我们应当减小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应该统筹全局,全面规划,以高姿态来对待中国今后的改革目标、方向和方法。
一、“顶层设计”的概况及其紧迫性1.概况“顶层设计”原是系统工程学中的一个专业词汇,在十二五规划地报告中被引用指出中国当前的改革应当注重“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指在改革的过程中要自上而下,一改以往自下而上传统,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站得高看的全,在中央的角度,立足整体做出全面的改革措施。
“顶层设计”要求改革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统筹规划,站在战略高角度统领全局发展。
“中央关于这一概念的基本一致表述是‘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要全面神话改革开放。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名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总的来说,推进“顶层设计”就是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建设,就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作者:张江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2年第2期20 12 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
胡锦涛主席强调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新的一年,既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方面有新进展、新成效,更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当前,无论是政府改革、国企改革,还是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体制改革,离建成完善的新体制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改革滞后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原因有四:第一,上上下下专注于发展,弱化了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用于发展,解决发展中碰到的煤电油运等等问题;地方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抓短期GDP 增速最大化。
所以,不少学者把中国政府形容为发展主义政府或增长主义政府。
第二,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
垄断行业改革很难推进,新的厂商很难进入垄断行业,竞争机制很难引入,国务院的两个“36 条”很难落实,重要原因在于,强势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对政府官员有很大好处,改革受到某些政府官员及相关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
第三,市场化改革中的争议影响改革进程。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对国有经济中垄断行业和垄断企业需要进行改革是个“伪命题”;有的文章强烈主张“国进民退”;有的人认为主张民富优先是奇谈怪论,挑拨人民群众同政府间的关系;还有的文章把当前国民收入差距过大归咎于民营经济发展过快,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这些论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的顺利进展。
第四,缺少改革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与有力推进。
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把原国家体改办同国家计委合并组建国家发改委,以期在发展中加速改革。
于是,中央高层就不再有专司改革的工作机构。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那次机构改革后,国家发改委几乎是全力以赴地处理经济高速增长中碰到的各种紧迫问题,较少顾及改革,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改革。
新的一年,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多领域发展战略,从改革方向、改革路径,规划改革。
“顶层设计”与中国未来改革
“顶层设计”与中国未来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内涵“顶层设计”首见于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
在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就“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使用,作出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导方针,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
二是基本内容,主要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增强驾驭全局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好,同时要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
三是实现路径,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
“顶层设计”的这三层含义,本质上是改革理念、改革方法的突破,在我国目前的“现实语境”中,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是要明确改革发展的价值,即通过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是要提高“辩证思维水平”,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的大局和重点;三是要强化制度建设,保证制度平衡;四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民生和服务推进经济持续增长;五是推进以“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为核心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
因而,所谓改革的“顶层设计”,实际就是对未来中国改革的整体谋划,也是从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站在国家的层面,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以此作为规范各类具体改革的标杆,作为制定具体改革政策的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风险,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中国未来改革“顶层设计”在社会发展和管理领域的运用,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战略管理”。
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使改革与发展按照我们的预期目标迈进。
战略目标明确中国未来改革路向。
“十二五”规划重新提出“顶层设计”的问题,其实质是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
2015年06月12日来源:凤凰财经
顶层设计,一个近年来频频被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工程学术语。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是重要的改革逻辑——由中央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对改革任务进行统筹规划,调配资源,高效实现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的2014,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的2015,这两年,中央一直“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改革。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论政治局会议、深改组会议形成的方案,还是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下发的文件,都体现出浓重的“顶层设计意味”。
为何如此?这种现象,透露出中国改革的何种趋势和走向?
顶层设计的三个关键词
近两年多来,中国的各种“顶层设计”密集出炉。
这些顶层设计,类别不少,有的叫“决定”,有的则叫“方案”、“意见”、“办法”、“规定”、“条例”、“纲要”等等,可统称“方案”。
这些方案,看似“应接不暇”,实则有规可循,可通过三个词读懂。
首先,“全面”。
理解为何如此众多方案密集出炉,先要理解一个词——“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既然要“全面”,涉及领域、地域、范围必然宽泛: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等体制要改,户籍制度等制度要改,足球等项目要改,新型智库等要建设,上海自贸区等要试点,京津冀则要推动协同发展,等等,它们无不属于“全面”中“一面”。
梳理十八大以来大量的顶层设计方案,不难发现,它们正是围绕“四个全面”铺开。
其次,“层次”。
顶层设计之间,层次分明。
有的位于“最高层”,属于“上位法”,如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的则属于“下位法”,就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某个方面展开。
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属于从严治党的几个方面。
第三,“有序”。
相关度高的顶层设计,衔接有序。
自贸区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
围绕此事,先有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3年9月),继而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审议的上海自贸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2014年10月),再是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2015年3月)。
即先有上海试点,继而经验推广,再是上海“进一步深化”,有条不紊。
着眼全局与具体领域:两年来的顶层设计
6月5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3次会议上,《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等5份文件被审议通过。
6月3日,中办下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
按照这一最新的制度设计,今后的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领导人员可以委托诸如猎头公司在内的第三方进行,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全球选拔”,进一步凸显专业性、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5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在各级单位和组织中设立党组,进一步发挥党组的领导作用。
这是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史上首个专门党组工作的制度性条例。
短短一周时间,以中央名义讨论和通过的制度设计就达到如此的密集频率。
这也是十八大以来两年多时间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中央深改组成立以来的18个月间,召开的13次会议中,已经审议通过60份文件;而在2015年以来召开的5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则有4份纲要、条例、意见式的顶层设计出台。
而最能体现“顶层设计”的全局性、系统性意味的,莫过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所绘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
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组会议、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文件,都可以视作是对这两次会议顶层设计蓝图的具体落实和拓展。
比如,高频的制度设计,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在国家安全层面,有首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在经济领域,有国企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自贸区试点等;在社会领域,户籍制度改革、养老金并轨、事业单位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媒体融合发展等都有涉及;在政治领域,则有司法体制改革、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党的统战工作条例、纪检干部派驻和选拔办法、协商民主发展等等。
在频密而丰富的制度设计中,既有诸如司法、财税、户籍制度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体系改革,也有诸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样针对某一个地区统筹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发展、足球改革等具体而细微的领域,也被上升至国家层面统一规划。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的逻辑,和试点的逻辑一直并行不悖,因为基层的经验,总能体现最鲜活的改革实际。
但进入改革深水区,中央的顶层设计也开始将试点逻辑涵括在内——司法改革、自贸区、地方债、农村土地改革,中央都设计了相应的试点。
从中国的改革史看,不断出现着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创新的结合。
地方自主的试验,会为中国改革带来不同的范本和经验;而由中央选择试点进行改革,则包含了对整体改革战略的思考和设计。
查漏补缺与啃硬骨头:破解改革真命题
为什么要进行顶层设计?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6月5日,在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于近日印发,助力大众创业。
林念修介绍说,2014年,中国创业产生的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5万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成立1万个公司。
但在大量鼓励创新创业的措施背后,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国家发改委看来,由各部门、各省区市自主出台的支持性政策,交叉重复多,缺乏顶层设计,有的政策可操作性、落地性较差,改革性举措少;一些政策执行程序繁杂,传导时间较长;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出台的政策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联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份制度性文件应运而生,主要聚焦于创业中容易产生困难的融资等问题。
换句话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来自于实际的操作困难。
地方和部门解决不了的困难,就需要中央层面统筹规划。
类似的作用,也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上。
也有的顶层设计是出于“查漏补缺”的需要,填补的是长期以来的改革空白。
例如,新出台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就是第一个专门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党内法规,此前此处的制度规定一直欠缺。
对于党政机关如何选拔领导干部,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14),也有《公务员法》规定和保障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对于央企领导人员的培养和遴选,则有《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服务组织,一直没有独立的条例规定其领导人的组织事项,而只得依照《公务员法》施以管理,这一制度上的“真空”地带亟须填补。
新的规定,也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管理有独立规定可依,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更多的制度设计,则来自于“啃硬骨头”的需要。
司法、户籍、财税、国企改革等,每一项牵动多方利益的改革,都需要中央层面审慎研究,不仅推动改革落实,更要推动改革有序、长远地进行。
在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形势所需。
具备全局性、协调性、战略性、长远性等特点的顶层设计改革方式,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和关键期,越发彰显其重大意义。
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改革逻辑与走向
从理论上看,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决议、‘四个全面’的理论指导,给顶层设计设立了理论框架。
而针对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民众要求公平正义、要求在改革发展中得到‘获得感’的呼声也很高。
在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共产党越来越主动而明晰地把握着改革的方向、节奏和力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顶层设计的意味越来越浓的原因。
换句话说,密集的顶层设计,正是落实“四个全面”要求的体现。
例如,为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面对京津冀地区巨大的人口规模,日渐扩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首都愈发凸显的“城市病”,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协调三地发展、激活城市活力、推进共同繁荣;面对雾霾的频繁笼罩、能源的不断消耗,首个关于生态的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全局性协调生态环境治理。
十八大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央的顶层设计有三个特点:
一是全面性,过去我们的改革重点放在经济上,而现在则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教育还是司法、养老还是户籍,更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更关心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领域;
二是制度特征明显,过去理念性的比较多,很多体现在领导讲话、指导等内容里,现在则落实在制度性的条文中,形成刚性制度约束;
三是制度的联动性——过去的改革措施更多是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改革,而顶层设计则要求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一个方面的改革能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补充、相互映照。
比如事业单位的改革、政府自身的改革、国企改革,都与经济创新发展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