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优选稿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陈家刚: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节点,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更积极、更理性、更客观地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不断地完善自身社会政治体制,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中国的发展在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西方国家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世界历史进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观念上实现新的突破,进而推动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突破,什么时候就能够比较快速健康地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突破,是对“两个凡是”的突破,这种突破顺利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顺利实现了拨乱反正,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突破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禁锢,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当前,我们又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能否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能否在民主发展等问题上有勇气和智慧实现突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发展,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全党、全社会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必须“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意识形态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加强顶层设计, 为改革建“序”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需要专门的设计机构。
这个机构不是要拿出详尽无遗的方案,而是把握规律,明确方向,划定边界,为改革建“序”。
加强顶层设计,为改革建“序”作者:王长江来源:南风窗日期:2010-12-30 浏览:4248显示全文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强调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时,提出了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理念。
“顶层设计”这个概念,强烈表达了整体地、全方位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意向,是值得深入研究、也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何谓“顶层设计”?就整个国家的改革而言,顶层就是最高层,就是全党全国这一层。
重视“顶层设计”,就是要求加强对改革的统筹力度,就是要求我们把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改革、创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基本方向、基本目标、基本价值进行更具操作性的连接,就是要求我们把改革真正提升到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的层面。
简言之,就是要求全面设计,为有序改革提供可供遵循的“序”。
之所以强调对改革进行全面设计、规划,说到底,还是因为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在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纷纷显露,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已经很难分清纯粹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或是社会问题。
例如人们热议的民生问题,既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能只当作社会问题来解读,更不能仅仅作为执政党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举措来对待。
它是经济问题,因为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为其首;它也是政治问题,因为民生是对公众利益诉求的回应,而当家作主无疑是人们的更高追求;它更是社会问题,因为解决好这个问题,社会才有稳定,才有向心力。
实践表明,对改革的整体设计不足,已经使当前改革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综观今天的改革,我们不难看到一种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不少地方和部门都强调改革创新,各种各样的改革尝试似乎从未停止过,令人目不暇接,有的还时不时引起媒体的热捧;另一方面,人们似乎对改革还有诸多不满意。
中国改革需顶层设计
群 体 的问题 , 正 当渠道各 司其职 , 通过 很
中国强大 。
题 : 一个 解 决 了 弱势 群体 或 者说 是 穷 第
人的吃饭问题 , 第二个解决 了精英 的出
路 问题 。
R frn e 学 习参考 / 编 /学 eee c / 一 辑张 明
中国改革需顶层设计
一 文/r , 合 : T综 z J l .
中国过 去 3 年 的改 革取得 了 巨大的成 绩 , 具 有明显 的阶段 性 。是 渐进 式 的改革 , 下 到 0 但 是从 上 先 易后 难的 。 当前 , 民众要 求参 与政 治 的呼声越 来越 高 , 以从 下往上 改革 的领域 越 来越 少, 可 需
要 从 上往 下改 革的领域 越 来越 多, 对政 治体 制 改革 的要 求越 来越迫 切 。这种 改革 与过 去 的改革 不 同, 需要有 更新 的改 革路 线 图, 需要 用大智 慧进行 顸层设 计 。
制, 工厂开 始发计 件 工资 , 随后又 搞股份
体 制的生机 。
制度创新 改变 了 中国现状
发展成 果 , 要 求社 会 公正 、 等 、 明 , 又 平 透
而且 有 着 强 烈的 参 政 意识 , 望 建 立一 希 个 更 加 完 善 的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和 法 制 社
会。
在市 场 失 灵 的领 域 , 要给 市 场 经 济发 展 留出足够 的 空 间。这 说起 来容 易做起 来
阶层 , 这个 阶层人 数众 多 , 很可 而且 未来 能成 为 中国最 大 的群体 。 中产 阶级有玛
改革强势政府关键注重顶层设计
改革强势政府关键:注重顶层设计作者:汪玉凯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21期由于这种政府实质性改革进展迟缓,政府转型落后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政府的强势依然如故,“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内在冲突加剧,从而使公共治理面临新的挑战早在2003年,在中国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不少学者就提出,政府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变革。
后来笔者把这种转型概括为: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从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治理型政府。
综观这几年来社会实践状况,再一次验证了这一转型的紧迫性和发展趋势。
政府的强势依然如故政府自身改革,就像人们常说的,就像一个人举起右手,拿着刀,砍自己的左胳臂一样,十分痛苦。
从中国政府自身改革的实践来看,造成这种艰难性的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每一次政府改革,从表面上看都有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但最关键的则是权力格局和权力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增加一个部门的权力容易,但任何意义上剥夺权利,都会引起一系列反弹。
二是政府自身改革在权力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和重新分配的后面,隐藏的是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比较普遍的状态下,调整、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非常困难,而且还会引起部门的抵触。
三是政府自身改革对所有公务人员来说,几乎是面临新的职业选择。
因为在精简行政人员的过程中,谁都可能成为被分流的对象,比如,部门撤消、合并,内设机构减少等,都使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行政人员也会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在目前绝大多数公务人员不愿意主动离开政府的情况下,每次政府自身改革引起公务人员的心理反感、抵触是比较普遍和正常的。
由于这种政府实质性改革进展迟缓,政府转型落后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政府的强势依然如故,“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内在冲突加剧,从而使公共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图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目标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迫切性:面对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势头,社会改革也被提上重要日程,重点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应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在全面总结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吸收地方改革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新一轮改革方案。
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路线目标:一、政治领域改革。
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还是推进法律公开公平公正,重点是司法体制改革,将纪委和司法的部门,从地方党委和政府独立开来,变成单线条的、中央垂直管理系统。
党中央通过中纪委管各级纪委,通过两高管各级检察院、法院系统,一个中央常委管纪委,一个中央常委管检察,一个中央常委管法院。
1是各地法院、检察院独立出地方政府和地方政法委,由北京通过最高法直接领导,各省市法院、检察院分支机构拨款、人事都由最高法院决定。
2是把监察局和反贪局从行政序列中独立出来,合并到纪委,参照美国联邦调查局、香港廉政公署的模式,变成一个独立的由上至下的独立机构—纪委(反腐败局),不受地方政府和党委领导。
纪委(反腐败局)以肃贪倡廉为目标,采取防止、教育及调查三管齐下的方式执行,调查对象为公务员至公共事业机构,包括所有私人机构。
中纪委直接管理各级纪委(反腐败局)反腐败局,各省市分支机构直接由中纪委(反腐败局总局)领导,拨款和人事由中纪委(反腐败局总局)决定。
各地方反贪腐局官员采取四年任期,定期调换。
这样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党中央通过中纪委管党纪,通过两高分管司法的检察、法院系统),地方省市及以下政权的三架马车的模式,即地方党委政府(省委书记可以兼任省长)、司法、纪检三权分离,就是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的互相分离监督,纪委独立监督同级党委政府的党纪腐败行为,检察院对同级党委政府行使检查权,法院独立审判,党委政府在纪委、司法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只能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使国家法律会落到实处,改善了邓的政权体系即党委、政府的2权结构,将极大改善从体制上反腐败,政权结构接近于西方政体,更加完善,有利于政治清明和加强党中央的领导全局的能力。
高中语文 时评例文 改革顶层设计 触及重重积弊作文素材
改革顶层设计触及重重积弊年终,世人关注焦点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
今年的会议因为事关“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定调,更倍受瞩目。
作为中国级别最高、也最权威的经济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的研判,直接影响着明年甚至今后五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工作重点。
然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会议关注的焦点远不止是经济之一域,更以较大篇幅纵论“改革的顶层设计”。
会议这样研判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环境约束也好,经济结构压力也好,民生与社会稳定也好,重重矛盾,归结到一个症结,就是诸多重要领域的改革虽呼之欲出多年却始终没有到位,导致最广大的农民以及城市草根阶层未能充分分享30年累积的改革成果。
而眼下,飞速上涨的CPI,仰之弥高的物价,又在渐次消解着百姓手头握有的经济收益。
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空前辉煌,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这已经得到世界上的公认。
接下来的重大课题是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小心翼翼地护住百姓钱袋,不能在人民币外升内贬的矛盾趋势中,坐视人民财富的不断缩水。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为明年的宏观经济定调“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之后,更在多处用坚定的笔触表述对民生的关切和具体操作措施,以落实调结构、控通胀的目标。
比如,在要求政府财政“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的同时,要求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突出强调改革欠帐最多的“三农”问题,“在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在调整优化需求结构时,则反复强调居民“消费”——“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更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时醒目地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关于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中央政府决定改革后,采取的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八十年代,中央政府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错,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
一旦局部改革试验成功,立即总结经验和形成政策在全国推广。
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都是这种改革方式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当微观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发生实质性变化后,就对财税、金融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这推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和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并使九十年代中期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治参与方式的变革提出迫切要求。
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的“利益倒逼改革路径”。
这种路径之所以在中国取得阶段性成功,就在于它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法则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冲动和政府对改革自觉性引导相结合,是以往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市场主体的自发性指的是人类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本能,政府改革的自觉性则来自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和理性思考,至少包括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深刻反思,对建立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坚定认同和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理性认识。
与以往不同,中国“十二五”《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第一,虽然实验和试错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推进的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各领域,必须制定总体规划,对系统目标、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深化改革的舆论共识,并以立法形式固化改革成果,其动力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虽然初始动力仍在基层,但任何局部改革实验都无法替代对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将出 国企改革动真格
顶层设计将出国企改革动真格
佚名
【期刊名称】《工具技术》
【年(卷),期】2014(48)12
【摘要】据报道,有权威人士透露,目前在与国企改革有关的改革意见中,顶层
设计方面有8个改革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此外还有34项具体措施。
今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6家央企作为“四项改革试点”,而在地方国企方面,从年初至今
已有25省市公布国资改革方案。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关注点,国企改革又有了新进展。
【总页数】2页(P88-89)
【关键词】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国务院;权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41
【相关文献】
1.国企改革顶层方案将出台 [J], 杨烨;吴黎华
2.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将出台 [J],
3.国企改革顶层方案即将出台 [J],
4.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将出 [J],
5.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即将出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一、题目:加强顶层设计经济改革的有效途径二、题目:深化改革的背景与必要性改革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印证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改革不能只依靠微观层面的改革,而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方面改革,减少制度性阻碍,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三、题目:加强顶层设计的困难与挑战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它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改革的复杂性,需要同时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此外,改革的成果需要经过各个部门的协调,达成共识,也需要打破既得利益并协调好各方关系。
因此,加强顶层设计需要更高的认识与自我修炼、更加精准的政策掌控能力,以及保障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能力等。
四、题目:加强顶层设计应该如何落实加强顶层设计的实现要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营造政府和市场的双向监管和互动机制。
具体要落实好顶层设计,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政府干预,放权给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竞争。
2. 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共治,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加强监管和约束。
3. 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地区、企业之间的垄断。
4. 加强金融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更有效支持。
5. 建立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
五、题目:顶层设计的成效与评价加强顶层设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其中,对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策略逐渐解决了相应的问题,让国家经济实现了更为稳健的发展。
同时,社会经济变革与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加大了经济改革的难度,也需要我们在积极推进改革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资源,充分考虑人口增长的问题。
六、案例分析:北京晨报报道关于保险公司如何处理投资问题的话题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保险行业是最重要的一环,投资是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
申论范文: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
申论范文: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申论范文: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近年来,改革和发展一直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创新意识,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人才培养,优化外部环境,以及加强开放合作。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是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的必要条件。
只有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引领全局和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未来发展,使改革发展步调统一、有序、协调,从而确保改革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是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只有深入挖掘现实中的问题,严肃地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准改革发展的症结所在,进而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是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无法在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要深化科技创新,培育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实现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的转变。
第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是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举措。
资源是有限的,但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优化资源配置是增加社会财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加强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促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第五,加强人才培养是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人才支持,就无法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人们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为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优化外部环境是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的前提和条件。
外部环境的优化对于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起到关键的作用。
浅析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
浅析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摘要】“顶层设计”在十二五计划中首次被提出,在当今中国改革面临进一步深化的时刻这个词被领导人多次反复地强调,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更要有统筹全局,全面规划地宏大眼界。
本文立足十八大反复强调的“顶层设计”详细地阐述其构建、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顶层设计;底层设计;改革十二五计划中出现了“顶层设计”这个工程学上的专业词汇,在之后的建设方案中,“顶层设计”迅速地在中国社会中传播。
国家领导人和决策中逐渐地加强了对顶层设计的重视,在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的改革在带来成绩的同时引发出了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我们应当减小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应该统筹全局,全面规划,以高姿态来对待中国今后的改革目标、方向和方法。
一、“顶层设计”的概况及其紧迫性1.概况“顶层设计”原是系统工程学中的一个专业词汇,在十二五规划地报告中被引用指出中国当前的改革应当注重“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指在改革的过程中要自上而下,一改以往自下而上传统,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站得高看的全,在中央的角度,立足整体做出全面的改革措施。
“顶层设计”要求改革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统筹规划,站在战略高角度统领全局发展。
“中央关于这一概念的基本一致表述是‘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要全面神话改革开放。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名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总的来说,推进“顶层设计”就是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建设,就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作者:张江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2年第2期20 12 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
胡锦涛主席强调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新的一年,既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方面有新进展、新成效,更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当前,无论是政府改革、国企改革,还是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体制改革,离建成完善的新体制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改革滞后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原因有四:第一,上上下下专注于发展,弱化了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用于发展,解决发展中碰到的煤电油运等等问题;地方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抓短期GDP 增速最大化。
所以,不少学者把中国政府形容为发展主义政府或增长主义政府。
第二,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
垄断行业改革很难推进,新的厂商很难进入垄断行业,竞争机制很难引入,国务院的两个“36 条”很难落实,重要原因在于,强势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对政府官员有很大好处,改革受到某些政府官员及相关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
第三,市场化改革中的争议影响改革进程。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对国有经济中垄断行业和垄断企业需要进行改革是个“伪命题”;有的文章强烈主张“国进民退”;有的人认为主张民富优先是奇谈怪论,挑拨人民群众同政府间的关系;还有的文章把当前国民收入差距过大归咎于民营经济发展过快,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这些论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的顺利进展。
第四,缺少改革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与有力推进。
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把原国家体改办同国家计委合并组建国家发改委,以期在发展中加速改革。
于是,中央高层就不再有专司改革的工作机构。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那次机构改革后,国家发改委几乎是全力以赴地处理经济高速增长中碰到的各种紧迫问题,较少顾及改革,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改革。
新的一年,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多领域发展战略,从改革方向、改革路径,规划改革。
“顶层设计”与中国未来改革
“顶层设计”与中国未来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内涵“顶层设计”首见于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
在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就“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使用,作出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导方针,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
二是基本内容,主要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增强驾驭全局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好,同时要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
三是实现路径,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
“顶层设计”的这三层含义,本质上是改革理念、改革方法的突破,在我国目前的“现实语境”中,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是要明确改革发展的价值,即通过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是要提高“辩证思维水平”,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的大局和重点;三是要强化制度建设,保证制度平衡;四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民生和服务推进经济持续增长;五是推进以“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为核心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
因而,所谓改革的“顶层设计”,实际就是对未来中国改革的整体谋划,也是从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站在国家的层面,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以此作为规范各类具体改革的标杆,作为制定具体改革政策的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风险,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中国未来改革“顶层设计”在社会发展和管理领域的运用,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战略管理”。
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使改革与发展按照我们的预期目标迈进。
战略目标明确中国未来改革路向。
“十二五”规划重新提出“顶层设计”的问题,其实质是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
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顶层设计
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顶层设计一、本文概述《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顶层设计》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方式转型及其背后的改革策略。
文章将首先概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就,以及这种增长模式所带来的挑战和潜在问题。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正在进行的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政府在顶层设计上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提高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顶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将揭示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章还将对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和改革顶层设计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和改革的顶层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与动因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日益凸显,要求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既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传统的以投资出口拉动、过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中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益强烈。
这要求中国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与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也有国内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生活的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讲话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讲话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XX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1978年到XX年,我国GDP从3624亿元增加到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而同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3%左右。
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从1978年到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平方米和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平方米。
改革以来的28年是人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改革明显提高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1978年到XX年,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
现在,我国GDP列世界前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谷类、肉类、棉花、钢铁、煤炭、电视机、电脑等产品产量以及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不久前召开的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国和印度,并决定论坛夏季还要在中国召开。
所有这些成就,都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因此,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改革。
中国改革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是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
改革虽然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存在不少前进中的矛盾、问题和体制性的障碍。
比如,现在基尼系数确实已经很高了,贫富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国家改革顶层设计具体案例
国家改革顶层设计具体案例引言概述:国家改革顶层设计是指国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制定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引导国家发展走向更加科学、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国家改革顶层设计的具体案例,包括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和环境保护改革。
正文内容:1. 经济改革1.1 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经济结构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
-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1.2 财税体制改革- 改革税收制度,减少税负,提高税收透明度和公平性。
- 改革财政体制,推动地方财政独立性和可持续发展。
2. 政治体制改革2.1 政治权力分立- 加强司法独立,建立健全的司法体制,保障公正审判。
-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减少政府权力,增加市场机制的作用。
2.2 政府机构改革- 简化政府机构,减少冗余部门,提高行政效能。
- 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3. 教育改革3.1 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
3.2 职业教育改革-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 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实用性。
4. 社会保障改革4.1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支付。
-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
4.2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 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5. 环境保护改革5.1 生态文明建设-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2 能源结构调整-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 推动能源消费方式的改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
革大趋势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央顶层设计透露的改革大趋势
2015年06月12日来源:凤凰财经
顶层设计,一个近年来频频被应用于政治领域的工程学术语。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是重要的改革逻辑——由中央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对改革任务进行统筹规划,调配资源,高效实现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的2014,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的2015,这两年,中央一直“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改革。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论政治局会议、深改组会议形成的方案,还是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下发的文件,都体现出浓重的“顶层设计意味”。
为何如此这种现象,透露出中国改革的何种趋势和走向
顶层设计的三个关键词
近两年多来,中国的各种“顶层设计”密集出炉。
这些顶层设计,类别不少,有的叫“决定”,有的则叫“方案”、“意见”、“办法”、“规定”、“条例”、“纲要”等等,可统称“方案”。
这些方案,看似“应接不暇”,实则有规可循,可通过三个词读懂。
首先,“全面”。
理解为何如此众多方案密集出炉,先要理解一个词——“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既然要“全面”,涉及领
域、地域、范围必然宽泛: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等体制要改,户籍制度等制度要改,足球等项目要改,新型智库等要建设,上海自贸区等要试点,京津冀则要推动协同发展,等等,它们无不属于“全面”中“一面”。
梳理十八大以来大量的顶层设计方案,不难,它们正是围绕“四个全面”铺开。
其次,“层次”。
顶层设计之间,层次分明。
有的位于“最高层”,属于“上位法”,如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的则属于“下位法”,就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某个方面展开。
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属于从严治党的几个方面。
第三,“有序”。
相关度高的顶层设计,衔接有序。
自贸区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
围绕此事,先有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3年9月),继而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审议的上海自贸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2014年10月),再是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2015年3月)。
即先有上海试点,继而经验推广,再是上海“进一步深化”,有条不紊。
着眼全局与具体领域:两年来的顶层设计
6月5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3次会议上,《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等5份文件被审议通过。
6月3日,中办下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
按照这一最新的制度设计,今后的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领导人员可以委托诸如猎头公司在内的第三方进行,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全球选拔”,进一步凸显专业性、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5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在各级单位和组织中设立党组,进一步发挥党组的领导作用。
这是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史上首个专门党组工作的制度性条例。
短短一周时间,以中央名义讨论和通过的制度设计就达到如此的密集频率。
这也是十八大以来两年多时间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中央深改组成立以来的18个月间,召开的13次会议中,已经审议通过60份文件;而在2015年以来召开的5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则有4份纲要、条例、意见式的顶层设计出台。
而最能体现“顶层设计”的全局性、系统性意味的,莫过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所绘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
图。
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组会议、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文件,都可以视作是对这两次会议顶层设计蓝图的具体落实和拓展。
比如,高频的制度设计,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在国家安全层面,有首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在经济领域,有国企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自贸区试点等;在社会领域,户籍制度改革、养老金并轨、事业单位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媒体融合发展等都有涉及;在政治领域,则有司法体制改革、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党的统战工作条例、纪检干部派驻和选拔办法、协商民主发展等等。
在频密而丰富的制度设计中,既有诸如司法、财税、户籍制度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体系改革,也有诸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样针对某一个地区统筹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发展、足球改革等具体而细微的领域,也被上升至国家层面统一规划。
在中国的改革史中,顶层设计的逻辑,和试点的逻辑一直并行不悖,因为基层的经验,总能体现最鲜活的改革实际。
但进入改革深水区,中央的顶层设计也开始将试点逻辑涵括在内——司法改革、自贸区、地方债、农村土地改革,中央都设计了相应的试点。
从中国的改革史看,不断出现着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创新的结合。
地方自主的试验,会为中国改革带来不同的范本和经验;而由中央选择试点进行改革,则包含了对整体改革战略的思考和设计。
查漏补缺与啃硬骨头:破解改革真命题
为什么要进行顶层设计?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6月5日,在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于近日印发,助力大众创业。
林念修介绍说,2014年,中国创业产生的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5万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成立1万个公司。
但在大量鼓励创新创业的措施背后,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国家发改委看来,由各部门、各省区市自主出台的支持性政策,交叉重复多,缺乏顶层设计,有的政策可操作性、落地性较差,改革性举措少;一些政策执行程序繁杂,传导时间较长;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出台的政策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联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份制度性文件应运而生,主要聚焦于创业中容易产生困难的融资等问题。
换句话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来自于实际的操作困难。
地方和部门解决不了的困难,就需要中央层面统筹规划。
类似的作用,也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上。
也有的顶层设计是出于“查漏补缺”的需要,填补的是长期以来的改革空白。
例如,新出台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就是第一个专门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党内法规,此前此处的制度规定一直欠缺。
对于党政机关如何选拔领导干部,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14),也有《公务员法》规定和保障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对于央企领导人员的培养和遴选,则有《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服务组织,一直没有独立的条例规定其领导人的组织事项,而只得依照《公务员法》施以管理,这一制度上的“真空”地带亟须填补。
新的规定,也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管理有独立规定可依,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更多的制度设计,则来自于“啃硬骨头”的需要。
司法、户籍、财税、国企改革等,每一项牵动多方利益的改革,都需要中央层面审慎研究,不仅推动改革落实,更要推动改革有序、长远地进行。
在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形势所需。
具备全局性、协调性、战略性、长远性等特点的顶层设计改革方式,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和关键期,越发彰显其重大意义。
治理化与依法治国:改革逻辑与走向
从理论上看,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决议、‘四个全面’的理论指导,给顶层设计设立了理论框架。
而针对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民众要求公平正义、要求在改革发展中得到‘获得感’的呼声也很高。
在经
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共产党越来越主动而明晰地把握着改革的方向、节奏和力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顶层设计的意味越来越浓的原因。
换句话说,密集的顶层设计,正是落实“四个全面”要求的体现。
例如,为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面对京津冀地区巨大的人口规模,日渐扩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首都愈发凸显的“城市病”,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协调三地发展、激活城市活力、推进共同繁荣;面对雾霾的频繁笼罩、能源的不断消耗,首个关于生态的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全局性协调生态环境治理。
十八大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央的顶层设计有三个特点:
一是全面性,过去我们的改革重点放在经济上,而现在则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教育还是司法、养老还是户籍,更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更关心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领域;
二是制度特征明显,过去性的比较多,很多体现在领导讲话、指导等内容里,现在则落实在制度性的条文中,形成刚性制度约束;
三是制度的联动性——过去的改革措施更多是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改革,而顶层设计则要求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一个方面的改革能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补充、相互映照。
比如事业单位的改革、政府自身的改革、国企改革,都与经济创新发展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