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顺尔宁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顺尔宁治疗。观察2组喘憋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7天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喘憋、咳嗽、肺部哮鸣音的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顺尔宁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对改善患儿的喘憋症状及减轻肺部体征有明显的疗效,并能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顺尔宁;白三烯
毛细支气管炎是冬季儿科常见病,病因常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常引起小气道阻塞,严重者可导致心衰、呼衰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发展为婴幼儿哮喘或儿童哮喘。顺尔宁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本人近期临床实践中在普通治疗基础上辅以孟鲁司特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病例为我院儿科自2009年11月-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82例,年龄4-16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见表1。全部病例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l】.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支气管异物、百日咳、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中度以上贫血、严重佝偻病。两组患儿均为急性发病,首次喘憋发作。人院时均有阵发性咳嗽伴喘憋、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双肺可闻及干湿哕音、及呼气项喘鸣音,x线示肺纹理增多,部分肺部有点片状阴影,程度不等的梗阻性肺气肿,少数有肺段或肺叶不张。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脉点滴抗病毒,常规抗感染,气泵吸人普米克令舒、沙丁胺醇、异丙托品,氧气吸人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口服顺尔宁(默沙东有限公司)
4mg,每晚1次。观察2组喘憋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
1.3疗效判定显效:用药3d内,喘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呼吸平稳,肺部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用药7d内喘憋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减少,无效:用药14d后,上述症状改善轻微或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2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
67.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2.2两组状体征平均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问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喘憋症状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见表3。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发生于冬、春季,发病率高,病情重,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rsv)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病毒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共同作用。早期以病毒直接损伤为主,晚期则是免疫病理起作用。免疫学发病机制与支气管哮喘相似【2】,主要病理变化为气道粘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物增加,坏死细胞脱落所致的炎性反应。其喘息症状与呼吸道内膜感染及感染后变态反应相关【3】。
白三烯是rsv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症介质【4】,有研究发现rsv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灌洗液中cys-lts(半胱氨酰白三烯)水平明显升高【5】,cys-lts包括ltc4、ltd4、lte4,cys-lts是强烈的支气管收缩剂并能增加支气管的敏感性,减弱纤毛的运动功能,强有力的气道粘液的促分泌因子【6】,可导致气道血管通透性增高、支气管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炎症细胞浸润【7】。cys-lts必须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相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cys-lts受体可分为cys-it1受体及cys-lt2受体。孟鲁司特(顺尔宁)对cys-lt1受体有高度的亲和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抑制ltc4、lte4和ltd4与cys-ltl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白三烯的病理作用,减轻咳嗽及喘憋等rsd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而且顺尔宁在哮喘儿童中早已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故可推知其在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同样具有良好效果。另顺尔宁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可见,顺尔宁在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作者用顺尔宁治疗40例毛细支气管炎,总有效率90.0%,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印证了以上分析。且其耐受性良好,服用方便,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药物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儿科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
[2]杨锡强.jl童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1-5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