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导论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地缘政治学缘起&地缘政治格局

随着人类对地缘认识的加深和研究的深 入,产生了地缘政治学。
三 地缘政治概述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臵对各国政治相互关 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对决 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用,控制海上交 通线,据有战略要地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 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 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 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荷兰
• 16世纪晚期通过尼德兰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 • 17世纪荷兰通过殖民争霸和扩张占领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 夫” . • 17世纪的荷兰成为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庞大 的商业帝国. • 衰落的原因: 17世纪中后期,在三次英荷战争中,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 荷兰被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打败后逐步走向衰落.
契伦:把国家解释为“领土、国土、版图 或者最具有特征的领域的具体地域”,空 间被看做是国家成功的关键。
豪斯霍弗:坚信国家的位置和领土特性是 决定国家命运的主要条件。
早期地缘政治理论的共同点
研究范围 以国家为研究 对象,主要从 国家层面来研 究政治与地理 二者之间的关 系。
核心内容 强调地理要素 对国家发展有 极大的限制作 用,特别强调 国家领土及区 位特点作用
2
核心内容
3
研究方法
小结
早期和发展时期 的地缘政治研究 具有明显的服务 于国家的特性, 助长强国的霸权 争夺,随着两 次世界大战的影 响,地缘政治研 究开始发生转变
关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与演变.doc

关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与演变.doc关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与演变摘要:国家的战略力量兴衰和战略地里活动,决定着地缘战略格局和战略中心的演变,这其中大国的地缘战略活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所谓的地缘战略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构成国际间地缘关系的一种力量结构和形成的状态。
国家间的对外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的,在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们各自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或是有好相处,或是相互对抗的一种状态,这就形成了地缘战略格局。
关键词:地缘政治东亚经济的崛起地缘战略格局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扩张,地缘战略格局的区域性被世界性所代替,出现了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其地缘战略的重心也总是与大国争分的地区相伴随。
在地里扩张的活动中,大国或经济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夺导致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和地缘战略重心的演变。
一、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自新航路开辟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一方面促使了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先产生;另一方面通过新的生产方式把全球各个角落联系成一个整体,改变了世界彼此隔绝的历史。
所以,自那时起,欧洲不仅在经济上和政治体系上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其他地区为外围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当时就地缘战略关系来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之间构成了力量的关系格局,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利益是它们争夺的重点,对它们来说,地缘战略的重心在广阔的海外地区,最早是争夺到亚洲或美洲海上航路的垄断权,后来是争夺殖民地。
为此,海上霸权是这一时期地缘战略的主要力量支撑。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于欧洲的地理扩张已经把全世界的所谓“无主土地”分割完毕,形成了一个囊括全球的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纵向统治体系,谁在这个体系中统治更多的殖民地,取决于宗主国的实力地位。
当这个殖民体系完成的时候,按照列宁的说法,这就。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教学大纲任洪生编写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582 目录前言 (585)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585)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585)第一章地缘政治学:历史、现状和未来 (587)第一节地缘政治学的历史 (587)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 (587)二、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587)第二节地缘政治学的现状与未来 (587)一、地缘政治学的现状 (587)二、地缘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587)思考题 (587)参考文献 (587)第二章海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88)第一节海权论的产生 (588)一、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 (588)二、海权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588)第二节海权论的理论基础 (588)一、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588)二、海权论的理论假定 (588)第三节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588)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588)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589)三、一国海权的核心力量来源——海上武装力量 (589)第四节马汉理论的影响 (589)思考题 (589)参考文献 (590)第三章陆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91)第一节陆权论的产生 (591)第二节麦金德公式 (591)第三节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91)一、陆权论的核心概念 (591)二、陆权论的理论假定 (592)三、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592)第四节麦金德理论的修正 (592)一、麦金德理论的第一次修正 (592)二、麦金德理论的第二次修正 (592)思考题 (593)参考文献 (593)第四章空权论:理论及其实践 (594)第一节空权论的产生 (594)地缘政治学一、飞机的产生 (594)二、空权论的代表人物 (594)第二节空权论的主要内容 (594)一、空权论的理论假定 (594)二、空权理論主要內容 (594)第三节空权论对各个时代国际战略的影响 (594)一、对意大利的影响 (594)二、对德国的影响 (594)三、对美国的影响——星球大战计划 (595)四、对制空权理论的评说 (595)思考题 (595)参考文献 (595)第五章德国地缘政治学 (596)第一节早期德国地缘政治学 (596)一、拉策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96)二、鲁道夫.契伦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96)三、卡尔.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学思想 (597)第二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兴起 (597)一、德国扩张主义的哲学基础 (597)二、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历史背景 (597)三、德国控制欧洲及其扩张计划地理背景 (597)第三节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 (598)一、法西斯主义地缘政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598)二、法西斯主义的内容与德国地缘政治学关系 (598)三、豪斯霍费尔理论的内容——拉策尔空间理论的对接 (598)四、法西斯主义——契伦理论的对接 (598)五、法西斯主义——豪斯霍夫理论的对接 (599)第四节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599)一、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地缘政治学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国之间在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在地缘政治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常见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和历史发展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国家间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包括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地缘环境等因素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际竞争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美国学者马克思·罗斯托的著作《地缘政治学》为代表,提出了"地理决定论"的思想,强调地缘政治因素对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海权与陆权:海权论和陆权论是地缘政治学中的两大基本理论。
海权理论认为海洋是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拥有海洋霸权对于国家的实力和声望至关重要;陆权理论则认为陆地资源和地理位置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同样重要,国家的实力可以通过扩张领土和控制地理要道来实现。
2.中心论和周边论:中心论强调国家核心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主张国家应该保护和巩固核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周边论则关注国家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影响周边地区的政治局势来保障自身利益。
3.地缘政治竞争:地缘政治学强调各国在地理环境下的政治竞争和地缘冲突,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竞争,更是地缘政治地位和战略利益的争夺。
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往往是制约国际关系稳定和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分析全球和地区范围内的地缘政治格局,揭示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2.地缘政治风险评估: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估各种地缘政治风险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化、金融市场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绪论教学⽬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法。
重点问题: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法创建中国特⾊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教学⽅式:讲授教学时数:2课时。
每节0.5课时。
第⼀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些基本概念与术语。
作为⼀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地缘地缘?⼀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地的?。
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般是指因居住在同⼀地区⽽发⽣的社会关系。
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是地理的现实。
⼆是地理环境和⼈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境关系,这是从⼈类对⾃然的反作⽤⽽⾔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然科学研究和⼈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旦建⽴起来,对⼈—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因⽽,当?地缘?成为⼀个⼝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与⾃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地缘战略战略泛指对全局性、⾼层次的重⼤问题的筹划和指导。
战略本⾝有其发展的历史,我们所⾔的战略是?⼤战略?,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化等领域,与?地缘?连接在⼀起,简要⽽⾔就是指战略考虑与地缘政治考虑的结合。
刘从德 地缘政治学

第一章时代的术语: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保尔·克拉维尔在199e4年写道:“地缘政治学是时髦的术语”,而意识形态则变为了“过时的术语”。
现在风向已变:二战以来在精神生活中经历数十年的实际禁锢后,地缘政治学复活了。
克拉维尔认为这一命运的转变缘于世界态势的变迁,因为冷战已趋于终结,国际舞台的新轮廓开始成型。
克拉维尔断言,伴随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东欧集团的崩溃已滋生了一种氛围,其中“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问题的反映显得更为重要”。
“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源于19世纪后期,一开始就引发了极大的争论。
原因就在于它主张介人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因而导致了学界的特别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地缘政治学在德国深深卷人了国家政策的制定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涉足其领土扩展政策的合理化和计划的制定,以及使纳粹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宣传合法化。
基于此,二战后的德国地缘政治学说,连同纳粹主义意识形态武库中的其他内容统统遭到唾弃:这必然会对这一主题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此种境况殃及了整整一代人。
地缘政治学的复活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发端于美国和法国。
就前者而言,特别是与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密不可分,他将地缘政治学说引进其有关外交政策的论述中。
正是由于基辛格的认可,地缘政治学,连同其形容词“地缘政治的”,很快进人了美国已确立的政治和国际关系词汇中;在法国,大约也是在同一时期,地缘政治学由拉考斯特领导的一支新的政治地理学派予以了重新介绍,这集中反映在《希罗多德杂志》中,而也正是当地缘政治学重新获得其学术资格后,才在法国进人了一般的政治词汇中。
地缘政治学在这一特定时期复活的缘由可追溯为政治语义学和国际关系粘合过程中的某种不经意的创举。
从语义学上而言,它是一个表述了政治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地球环境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术语。
我们或许可以像伏尔泰对上帝进行臆断一样作出这种推断,如若20世纪70年代没有地缘政治学,似乎有必要发明一个或找到一个与之极为类似的东西。
浅析地缘政治的代表性理论及基本规律

浅析地缘政治的代表性理论及基本规律作者:杨柳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1期关键词地缘政治国家利益海权陆权作者简介:杨柳,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175肇始于近代歐洲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更为社会科学乃至世界政治掀开崭新的一页。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带领水手们先后到达非洲、亚洲(印度)以及美洲新大陆,丰富的原料及广袤的市场直接刺激了欧洲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进行。
新兴先进技术取代原有落后技术,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为此后将近三个多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洋性扩张,即在世界各地抢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学才在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以及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Rudolf Kjellen)的共同影响下诞生。
地缘政治的英文表达为:geopolitics,是一个复合单词。
“geo”源于古希腊文“Ge”或“Gaia”,意为地球之神,“politics”源于古希腊文“Polis”,意为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因而从词源派生而言,地缘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地球和国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①。
地缘政治学源于政治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空间与国际关系的一门科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地缘政治理论认为,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关系对国家的政治行为、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环境、地缘政治关系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为地缘政治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国家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国际政治地理格局的学科。
它包括对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关系的研究和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
地缘政治环境是指国际政治行为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缘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资源。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基于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资源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对国家政策和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二、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理论主要包括心地理学说、地缘争端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海权理论等。
心地理学说是由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马基达提出的,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政治中心,周围是一系列环绕着中心的地缘环境分区。
地缘争端理论则是指国家之间因为地缘因素而产生争端和冲突。
核心-边缘理论是指世界上的地缘环境分为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核心地区具有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而边缘地区则处于政治、经济和地理上的边缘地位。
海权理论则是强调对海洋资源和海洋交通线的控制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三、世界各大洲的地缘政治分析1. 亚洲地缘政治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大洲,地缘政治格局复杂。
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
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存在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
中亚地区则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格局也备受关注。
2. 欧洲地缘政治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的地区,但地缘政治格局复杂。
欧盟国家之间存在政治和经济竞争,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备受关注。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 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 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
地缘政治学导论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定义: 单极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 结构中,存在一个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或国家 集团。 该大国或国家集团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 方面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国家 意志和地缘战略。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三、民族问题始终相随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
探索地缘政治格局的规律 一是通过研究古今中外国家与国家间地缘关系发展 变化的历史分析,找出其演变的基本法则; 二是研究地缘关系所确定的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 特别是各行为体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提出的地缘 政治思想或地缘政治的实际概括。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地缘政治学导论
刘从德 主编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 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重点问题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一、微观上的力量中心 从微观的区域看,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域更容易被重 视,占据它的国家或集团也容易成为主角。 力量中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素质、 技术等具有优势的大国或国家集团。 力量中心的形成源于各种力量以不同形式的聚合。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表现出的特征在于: (1)三个以上力量中心复杂互动; (2)较为稳定的三角、四边或五极“均势”; (3)边缘—外围地带力量的行为取决于其利益偏好; (4)多重力量的相互牵制使国际局势总体安全,但 局部麻烦不断; (5)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因素的作用凸显。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学生姓名:xx所在院系:xxx所在年级:xxx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
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
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那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各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合作、互利、双嬴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一: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的国家多达二十九个,其中与十五个国家直接接壤。
在地理上都属于亚洲范围。
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既有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处于过渡期的转型社会。
在文化上,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华文明、佛教文明等。
在经济上,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经济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实行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然而许多国家则是遭受着殖民侵略与掠夺。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很特殊,他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相邻的国家包括和中国有着共同陆上和海上边界的邻国,以及其他地理上临近中国的周边国家,而且自近代以来,其中有不少邻国是大国,像日本、俄罗斯等。
这样一来,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始终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周边安全环境也总是中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亚洲地区的形式总体上趋向缓和,国家间政治关系明显改善,地区经济合作往来频繁,多边贸易体系逐渐完善。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姓名:关秀玉学号:2012511153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
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
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
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1.政治与地理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地缘政治基本内涵

地缘政治基本内涵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
政治格局的相互作用,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的政治行为和国
际关系。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认为地理环境是影响政治行
为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因素
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从而影响其政治地位和国
际影响力。
2. 地缘政治格局: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的总体格局。
地缘政治理论认为,地缘政治格局是由
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3. 地缘政治战略:地缘政治战略是指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缘
政治地位和利益,制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战略。
地缘政治
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控制地理环境和政治格局,实现国家或地区的政治
和经济利益。
4. 地缘政治冲突:地缘政治冲突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地缘政
治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冲突。
地缘政治冲
突是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
格局的演变。
地缘政治是一种从地理角度出发,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内政治行为和国际关系的理论。
它强调地理环境和政治格局的相互作用,
以及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利益制定战略的重要性。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百科名片地缘政治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目录基本信息主要影响主要作用政治方面展开基本信息主要影响主要作用政治方面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简介美元贬值、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
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
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
此外,他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
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致使地缘政治学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中观上的核心区
在三大核心区中,东亚核心区与南亚核心区 有很强的相似性,它们在历史上都有国家 统一的传统,其核心区域都比较单一,扩 张的地理区位也不明显,都是集中在一定 的范围内;另外,这两大核心区内的国家 在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都是由中心核心 区主导着向内侧和外侧的区域扩张,其单 一性显现得非常充分。
2013-12-28 6/42
微观上的力量中心
一战结束后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英、日、法、意五国共同主宰世界的五 国均势机制。在接下来的近20年时间里,该 机制重新缔造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均势与和 平。 二战结束后形成 雅尔塔体系 美、苏(俄)、中、英、法 五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13-12-28 7/42
中观上的核心区
当今的印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 领域都相当发达,它不仅是南亚重要国家, 也具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质。印度国土 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 口11.12亿(2006年),仅次于中国,居世 界第二位;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2013-12-28 13/42
20141173742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其次从历史现实来看海洋强权都注意其自身陆上力量的发展而大陆强权则同样重视其海洋力量的建设陆权与海权的划分实际上不是绝对最后陆权与海权也存在着很深的依赖关系大陆强权需要利用海洋走向世界海权的发展则离不开陆上基地的供给与支持海权和陆权可以相互转换海权与陆权的统一是通过介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边缘地带实现的
2013-12-28 31/42
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
科学技术对地缘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进而影响和改 变国际政治;二是技术因素能够改变地理空间的 性质和意义,从而影响地缘政治。技术因素对国 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政治本身而实现的, 而对于地理空间上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空间性质 来完成的。从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从而改 变地缘政治这一途径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引 起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国际层 面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改变地缘政治。
世界地理中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地缘政治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吸引外资
地缘政治冲突: 导致经济波动, 影响投资环境
地缘政治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 一体化,提高
经济效率
地缘政治竞争: 引发贸易战、 技术封锁等, 影响经济发展
地缘经济因素是地缘政治决策的 重要依据
地缘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地缘政治 稳定和和平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目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竞争 力
影响:促进贸易、投资、人员流 动,提高经济效率,但也可能带 来不平等和竞争问题
地缘经济对国 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位置、资 源禀赋、市场
条件等
国际贸易对地 缘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生活水平、 促进文化交流
等
地缘经济与国 际贸易的相互 关系:相互影 响、相互促进、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地缘政治:研究地理环境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战略决策的影响
地缘经济: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资源分配、贸易往来等经济活动的 影响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战略和国际地位
相互制约等
地缘经济与国 际贸易的发展 趋势:全球化、 区域化、自由
化等
地缘经济对投资 的影响:地理位 置、资源禀赋、 ,选择合适的 投资领域和方式
风险评估:考虑 地缘政治风险、 市场风险、法律 风险等
案例分析:分析 一些成功的地缘 经济投资案例, 总结经验教训
日本:追求正常国家地位,加强地区 合作
俄罗斯: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地区影响 力
德国:欧洲核心国家,推动欧洲一体 化
地缘政治——精选推荐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的书交通管理⽅⾯的书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和外围分析92欧洲共同体222功能主义258地缘政治学268国内殖民主义316“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研讨会综述倪世雄黄仁伟复旦⼤学美国研究中⼼赵可⾦副教授认为,任何政治现象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地缘政治是地理空间和政治权⼒交互运作的产物,地缘政治研究的核⼼问题是政治在空间如何展开。
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量:批判与建设陆权海权空权国际系统的进程主要指国际制度和国家间⼒量的组合。
哈尔福德麦⾦德的“陆权说”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袁南⽣)中国式古代东亚⽂明的中⼼,近代帝国主义列强⾓逐的战场,美国在亚洲的驻军,以及和东南亚、东亚⼀些国家的同盟关系,体现了美国“全球主义”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极⼒维持各地区的平衡,从⽽阻⽌有可能完全主导某⼀地区的⼤国的崛起,防⽌其挑战美国的单极霸主地位。
中国的地缘⽂化战略(潘忠岐黄仁伟)所谓地缘战略就是“利⽤地缘关系及其作⽤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略”。
地缘⽂化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地缘⽂化空间的⾓度,综合运⽤各种⽂化⼿段和资源,应对核⼼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
冷战结束不仅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且改变了地缘⽂化格局。
亨廷顿根据历史学家的既有研究,并结合冷战后的最新发展,确认了6种现代⽂明(印度教⽂明、伊斯兰教⽂明、⽇本⽂明、东正教⽂明、中华⽂明和西⽅⽂明)和2种可能的候选⽂明(⾮洲⽂明和拉丁美洲⽂明)。
在以西⽅⽂化为主的南太平洋地区和以东正教⽂化为主的中亚地区,中国⽂化的渗透⼒和影响⼒较弱,它们⾄多构成了中国⽂化发展的次级空间。
在周边层次上,“⼤中华儒家⽂化圈”是中国地缘⽂化发展的⾸要空间。
新地缘政治结构的功能定位:国际主义的跨国性合作(张微微)⼀、建构新模式: 结构功能视⾓的地缘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是政治分析的⼀种研究⽅式,它集中研究政治体系履⾏的功能以及实⾏功能的结构。
地缘政治学讲义2

地缘政治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国家的地理宿命二、何为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三、地缘政治格局约束下的国家战略选择四、现代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二章地缘政治结构与理论一、结构二、民族国家的扩散三、地缘政治学与一般体系四、均衡、动荡与世界秩序第一章:绪论一、国家的地理宿命及其抗争1、来自中国历史的故事2、来自全球大国的故事3、世界不是平的——从地理的角度重新理解世界地理视角下的政治与外交、地理视角下的全球产业布局全球化并未导致地理的终结,而是产生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体系要问有关未来的问题,最好的立足点其实就是大地。
文化与地理的力量,可能在某个时刻战胜一切,而一个人为的边界是不符合自然的,所以也特别脆弱。
二、地缘政治学定义1、各种定义鲁道夫·契伦:将国家作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理论,1899年卡尔·豪斯霍夫:是新的关乎本国利益的国家科学……,关于空间决定一切政治过程的学说,它以地理作用广泛的基础,尤其是政治地理。
其他学者。
其一,一种人文地理与应用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其二,从空间或地理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
科恩:对在以地理环境与视角为一端和以政治过程为另一端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分析。
2、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几个阶段其一,争夺帝国霸权。
拉采尔1844-1904:认为国家的生命来自于人类与土地的联系,他对空间与位置的地理法则的思考,对边疆的扩张等进行了分析。
麦金德1861-1947:基于陆上交通的改进提出了”枢纽区域”或”心脏地带”的概念,强调陆权,特别是对世界最大陆地心脏的统治将成为世界统治的基础。
提出: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统治了世界。
马汉1849-1914:仍然以亚欧大陆为世界中心,分析了陆权国家的局限性(特别是俄罗斯),从海洋运动的便利性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
对马汉来说,那些凭经巴拿马运河及苏伊士运河航道可到达的广泛地区,是世界权力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 二、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
探索地缘政治格局的规律 一是通过研究古今中外国家与国家间地缘关系发展 变化的历史分析,找出其演变的基本法则; 二是研究地缘关系所确定的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 特别是各行为体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提出的地缘 政治思想或地缘政治的实际概括。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
三、民族问题始终相随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特征主要表现为: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1)海权与陆权的恒久对抗; (2)力量中心之间“零和博弈”; (3)世界的地理现实被人为分割; (4)势力范围之间全面对抗,缺乏合作; (5)极易导致冲突和发生战争; (6)意识形态因素突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一、微观上的力量中心 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通过一系列战争排除奥地利 并统一德意志,终结了维也纳会议确立下来的五极 均势的“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瓦解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二、中观上的核心区
核心区是按其所拥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来划 分的。 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大核心区,它们分别是包 含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西部核心区”、主要包含 南亚的“南部核心区”、主要包含东亚的“东部核 心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二、中观上的核心区 近现代的东亚核心区主要由中国、日本、朝鲜、韩 国和蒙古五个国家组成。 东亚地区具有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两种特性,一方 面对陆权始终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既抗拒 海洋又重视海洋的矛盾性。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存在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1)受制于由单一的超强力量控制的帝国体系;
(2)力量中心唯一、排他;
(3)力量中心长盛不衰; (4)建构和长期稳定地维持核心—外围—边缘结构。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二、两极地缘政治格局 两极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地缘政治空间结构 中,存在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在这两者的边缘和外围,存在一些与它们实力相 差较大的主权国家,这些主权国家或依附于两者中 的一者,或受其影响而实际处于受制状态。
二、中观上的核心区 南亚位于亚洲南部,地处印度洋北岸,东濒孟加拉 湾,西临阿拉伯海,西北部有苏来曼山脉和阿拉干 山脉等高大、绵延山体的围绕,面积430多万平方公 里。 南亚全境是陆权的“心脏地带”国家通往印度洋的 出海口,陆地地缘价值明显。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二、中观上的核心区 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西部核心区由于受地理和历史 因素的影响,传统上一直就有数个核心区并立存在。 历史上,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和分裂,欧洲核心区 出现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心地区,一个位于博斯 普鲁斯附近,另一个位于莱茵河地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地缘政治学导论
刘从德 主编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 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重点问题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一、微观上的力量中心 从微观的区域看,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域更容易被重 视,占据它的国家或集团也容易成为主角。 力量中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素质、 技术等具有优势的大国或国家集团。 力量中心的形成源于各种力量以不同形式的聚合。
三、多极地缘政治格局 多极地缘政治格局,指的是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 存在多个综合实力较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任何 一方都无法单方面获取绝对优势地位。
在多极地缘政治空间结构中,主要力量竞争共处, 大国之间趋于正常良性互动,并通过建立对话协商 机制进行合作、体现竞争,从而实现各自利益。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二、中观上的核心区 从16世纪开始,世界初步变成一个地缘政治整体, 一种新的结构超越了单个核心区的结构,“世界进 程”也由此开始。
20世纪以来,很多人尝试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将世界 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这些观点可分为三类: 二元论、多元论和一元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表现出的特征在于: (1)三个以上力量中心复杂互动; (2)较为稳定的三角、四边或五极“均势”; (3)边缘—外围地带力量的行为取决于其利益偏好; (4)多重力量的相互牵制使国际局势总体安全,但 局部麻烦不断; (5)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因素的作用凸显。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地缘政治格局与国际格局、世界格局、国际政治格 局等概念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地缘政治格局这一概念本身有其独特的交叉学科背 景,它是以国际政治格局为基础,以地理分布为外 在表象的。
地缘政治格局能体现出各方力量之间的配置,是国 际格局反映在地缘关系上并以地理区位方式表现出 的一种形态。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定义: 单极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 结构中,存在一个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或国家 集团。 该大国或国家集团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 方面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国家 意志和地缘战略。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