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课件12:第1课 荷塘月色

课件12:第1课 荷塘月色

技法 (借2)鉴注意景物的动静特点。在写景时,既可以对景物 的静态进行描写,也可以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如 果能做到动静结合,就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 体,更形象。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 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段文字,就很好地描写出荷塘的动景。
4.作者在夜游荷塘时,想到了南朝时期的哪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有何共同点? 参考答案:作者想到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和 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这两部作品都是艳歌丽词, 写出了热闹、风流的季节青年男女的嬉戏与情怀, 是那样令人神往,反衬了作者现在的无奈与淡淡的 哀愁。
【任务二】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1.文章第4段写月下的荷塘美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 的? 参考答案: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 方面进行了描写。
资源
助读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主题方面说的,即散文 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 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应为表达主题服务。
初读•整体感知
初读•整 理体理感文知章思路
初读•整 说体说感文知章主旨 本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细腻地描写 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恬静朦胧之美, 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 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想 “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
2.在第4段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描绘月下荷 塘。简要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亭 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2) 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写出了荷香的轻 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 出环境的幽雅。

《荷塘月色》(第1课时)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1课时)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1课时)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小学中文第一册的第一课,课文为《荷塘月色》。

该课程旨在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荷塘的特点,体会自然之美,掌握与荷塘相关的汉字和词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的特点,感受自然之美;2.掌握与荷塘相关的汉字和词语,如荷叶、莲蓬、碧绿等;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荷塘的特点和相关汉字和词语;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让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A. 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荷塘月色”,让学生思考会与荷塘有关的汉字和词语。

2. 课文讲解(20分钟)老师通过口语化的语言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讲解。

重点介绍荷塘的特点和相关汉字和词语。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感受荷塘的美和特色。

3. 课文背诵(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段背诵课文。

每个小组轮流朗读课文,并由老师纠正语音语调和发音。

4. 课文理解(20分钟)老师利用提问和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荷塘的特点和美丽之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感受。

5. 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次课程做一个小结,并邀请学生谈谈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B.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直观图像和语言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背读训练: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提问解答: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内容;4.自由表达: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荷塘的感受和体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阅读本文,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能流畅地朗读文章;3.学生能准确使用与荷塘相关的汉字和词语;4.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荷塘的感受和体验。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第一课时:1. 自读感知2. 理清__的感情线索3. 探究阅读第二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

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件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件

——周敦颐《爱莲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 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 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 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 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 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 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 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 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 在《朱自清文集》里。

三、示范朗诵课文
四、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并划分文章结构
2、抓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 作者情感路线。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特别注意
1.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缘起(情)
(引子)
荷 塘 月 色
第二部分 :(2-6)写荷塘月色(景)
(主体)
第三部分 :
(7-10)写景中人(情) (尾声)
写作背景
时间 地点 心态
1927年7月
清华大学 清华园西院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 大地。朱自清也处于 苦闷徬徨中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二、预习检测
字音检测
xiè 煤屑 sè 羞涩 fàn ē 梵婀玲

pì duó wěng 幽僻 踱着 蓊郁 bó qiàn yuàn 斑驳 倩影 媛女 zhuì shāo xì 点缀 树梢 空隙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上课课件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上课课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 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 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 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 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 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 “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 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 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 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 理。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 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找到宁静了吗?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个世界里。”这个“另一个世界”指什么 呢?
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作者在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这是作者内心 渴望而现实达不到的,越超脱,越是自由, 便越是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 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 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 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这俩字出自《楚辞· 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 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语文教案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方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抖。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快乐,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暗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

我为大家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1.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慢慢地上升了,墙外公路上孩子们的欢乐,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静静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孤独。

荷塘四周,长着很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喧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怯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抖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仿佛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下面是我收集的《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欢迎参阅。

《荷塘月色》教案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第1课时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这几天心里破不宁静”
整体感知
不静
求静
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
•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出静 得静
3、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 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自 清

诗词导入
第 1 课 时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
• “出淤• 荷,她有淡雅恬静 的脸庞,亭亭玉立的 身姿,碧绿优雅的罗 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 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 万般情思。
作者简介
阅读方法
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聚散明。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第四步,语言美妙动我心。
阅读方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聚散明
• 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在通读 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 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 组织起来的。
阅读方法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它在文 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恰当的 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 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 以游踪或某一景物或游历时的心境为线索。

《荷塘月色》课件第一课时[1].ppt

《荷塘月色》课件第一课时[1].ppt

译文:漂亮的少年, 译文:漂亮的少年,美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貌的少女,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 莲去。船头来回转, 莲去。船头来回转,交 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 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头微动浮萍才分开。 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 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 娘身材多窈窕, 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儿束细腰。 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缣。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缣。 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菊泽未反,梧台迥见, 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 叶 沾衫,菱长绕钏。 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 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 儿嫩花儿开。 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 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笑微微,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 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 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急忙收起绫罗裙。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急忙收起绫罗裙。

朱 自 清
塘 月 色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 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 祖籍浙江绍兴, 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 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 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著名的诗人 散文家、学者、 诗人、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 民主战士、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 作品: 诗文集《踪迹》 作品: 诗文集《踪迹》 》《欧游杂记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荷塘月色》课件(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课件(第一课时)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 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 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 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 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 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 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作业:
1、整理所学知识。 2、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泻、浮、洗、笼”等字的
妙处。
预习提纲:
1、用四个字概括第四、五、六段的
内容。 2、总结第四段中博喻与通感手法的 表达效果。 3、分析每一段的描写角度。
谢谢,再见!
朱 自 清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3、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 。 4、明确文章的文眼和线索。 5、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 兴。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 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的 关注。1924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 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叶子和花上 )
整体感知: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第2段 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流泻的月光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面的字: lé 峭楞楞( ng) 霎( shà )时 含情脉脉( mò ) 蓊( wěng )郁 弥(mí )望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第一课时【目标设计】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情景设计】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其作者是——生:周敦颐师:对,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问题设计】一、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三段。

二、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学课件

探究二:列举作者感情发展脉络
“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
→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突想《采莲赋》,淡淡的喜悦 →发出“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
→又想《西洲曲》,暂时忘却烦恼
→惦念江南,欲求超脱而不得。
在朦胧荷香月色笼罩之下的“淡淡的 哀愁,淡淡的喜悦”
探究三:有人认为,文章的第一句话
• 生字词:
•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 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 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 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朱自清
对于朱自清,我们应记住他四个令人 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高度评价:“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朱自清(1898——1948)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 “文眼”,你认为呢?请仔细阅读文 章,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所谓“文眼”,是“揭示全文主 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 “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课件1:第1课 荷塘月色

课件1:第1课 荷塘月色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 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 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 感。“泻”、“浮”、“洗”。
1、第一句写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能把“泻”改为 “照”吗?
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uó) (diàn)惦记 (diān)掂量

(hé)荷花 (hè)负荷

(mài)脉络 (mò)脉脉含情
(zhuì)点缀 (chuò)辍学
(duō) 掇取 (chuò)啜泣
四、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 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
• 【小结】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 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 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 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 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 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 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 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 “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 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 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第七单元第14课《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件)

第七单元第14课《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件)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的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宁静)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春》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1948年8月因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朗读课文,感受情感
学习要求: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 2.在作者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批注。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感到自己什么也 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望宁静、自由)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 世界里。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课件10:第1课 荷塘月色

课件10:第1课 荷塘月色

采莲图
荷 花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 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 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 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 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 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 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 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 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第1课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导入课文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相关图片 题解 整体把握
目录
结构详解 问题探究 艺术表现手法
猜一猜下面的诗句,写的都是什么花?
唯有 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梅 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 梅 一段香。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 葵花 向日倾。 兰 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 别样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 村。 桃花 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 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 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 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 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 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 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 处”之情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
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
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说“我什么都没有”。

他不甘心没有人与他对话。

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们是多么活泼可爱,唱着艳歌去采莲,那个风流的季节多么让人向往,但一转念,向往归向往,还是不能回去与他们对话。

没有对话的人好让人惆怅啊。

作者觉得自己像《西洲曲》里的女人,唉,想着想着,不由得怀念家乡了,也许只有家乡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对话的人。

他带着一腔无处诉说的失落走着,走着,已然看见过去的一
切,继续罢。

苦闷,暂时放在心里。

待来日希望找到红颜知己,让我倾诉郁结已久的烦闷罢。

他寻找一个知己,一个可以领会他的内心可以听他倾诉的知己,在他心中,这个知己只有艺术的女人才可以充当,他最后仍然失望了。

二、教学目标
(一). 文学角度
1. 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 了解散文这一文学体裁
(二). 写作角度
1. 体会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学习散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方法
3. 学习散文使用多种修辞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
(一).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二). 生动准确的用词
(三). 多种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如何让学生体会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观照下的景
五、教学方法:体验法品味法
六、课时设想
共两课时,提前发朱自清生平资料给学生。

第一课时:文本解读
通过通读课文,想象、体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了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写作脉络。

第二课时:艺术品读
包括品读词语和品读修辞两部分。

七、教学过程
(一). 第一课时
指导思想:先不了解背景等,直接进入文本感受、品读,课后再请同学结合背景验证自己的理解
1. 作者及背景简介(有提前发下去的材料,略)
2. 请学生读课文,读得时候注意(15分钟)
1)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
假设你是作者,你不宁静,你想着出去走走,你来到煤屑路上,你看到这样的荷塘,你看到这样的树影,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感到什么?
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问,请一定记下你的疑问。

例如:“颇不宁静”想想自己什么时候颇不宁静?不宁静的时候最希望作甚么?
2) 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调
你在体验过程中,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 理出作者的行动和思想脉络
4) 写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
3. 提问,通过提问带领大家走入课文
1) 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题眼在哪里?本文给你的整体感情是什么样的?
2) 写出本文的写作线索,找出过渡型的词眼和语句。

3) 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个什么顺序发展变化的?
4) 文章中作者的行动路线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行动过程中视线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5) 直接写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请举例说明。

6) 作者笔下的景完全是客观真实的吗?如果不是,则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请举例说明。

7) 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吗?直接抒情完全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了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4. 布置作业
1) 请同学们找出至少5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进行赏析,说明情是什么样的情,景又如何表现情,情景是通过什么交融在一起。

2) 找出本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试着说明为什么精彩。

提示:词语可以使用“替换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修辞可以使用“还原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